布朗迪专项计划是什么么

您所在的位置: >>
>> 《伊莎贝拉计划》第一部分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现在,我要为昨晚的失败说几句话……”他顿了一下,“人类曾经无数次仰望星空,自从第一位好奇人士踏上漫长的探索之路,到今天仍未走到终点,而我们也正投入?中。追求真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尝试,从远古发现火到如今发现夸克,对人类具有最根本、最重大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了火种交给人类,在场的十三位成员,可说是普罗米修斯真正的传人。”
  他刻意停了一会儿。
  “你们都知道普罗米修斯的下场。众神将他永远锁在一块岩石上以示惩戒,一只老鹰每天飞下来撕裂他的腰,吞食他的肝,但他永生不死,只能永远承受这种苦刑。”
  室内非常安静,福特甚至听得到壁炉里的柴火劈啪作响。
  “追寻真理真的很难,这是我们目前的体认。”哈兹力斯再度举杯,“敬普罗?修斯的传人。”
  大家庄严地啜一口酒。
  “下次的实验定在星期三中午,从现在开始,我要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说完便坐下。众人拿起刀叉,继续聊原先的话题。
  福特直等到聊天声浪变大,这才低声说道:“你好,凯特。”
  “你好,威曼。”她的眼神充满戒备,“这简直是天大的意外。”
  “你看起来不错。”
  “谢谢。”
  “你当上副组长──很好的成就。”他之前看她的档案时,觉得自己活像偷窥狂,但他实在压不下满腔好奇,结果发现双方分手后,她过了一段很辛?的日子。
  “而你──你在中央情报局的工作呢?”
  “我放弃了。”
  “你现在研究人类学?”
  “对。”
  彼此没再开口。凯特悦耳轻快的嗓音与稍微含糊的咬字方式,比她的外貌更令他震撼。他立刻被回忆淹没,这种反应实在荒唐,毕竟他们已经分手多年。他后来谈了六段感情,并结过一次婚。况且,他们并非和平分手,不是那种“当不成情人就当朋友”的关系,双方都说了不可原谅的话。
  凯特转头跟别人交谈。福特啜一口酒,沉浸在心事当中。他想起在麻省理工学院初次见到她的情景。某个午后,他正想在巴克工?院图书馆后面找个安静的角落读书,忽然看到一个女生在桌子底下睡觉,这种事可不是天天都有。她的右脸枕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横过胸前,亮丽的长发在地毯上披散开来。她的身材苗条,气质冷然,五官精致小巧,一望即知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儿。她这副模样宛如一只睡着的羚羊,两道锁骨中间的凹陷处白皙动人,令福特想入非非,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性感的部位。他依依不舍地看她,厚着脸皮贪恋她撩人的睡姿,就这样呆站原地,一步也迈不开。
  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她猛一甩头,红褐色眼睛迅速张开,定定看着他。他心里暗叫不妙。
  ?红了脸,笨手笨脚地爬起来:“你怎么了?”
  他嗫嚅地解释,只是想确认她没事。
  她态度软化了,尴尬地说:“我躺在地上,看起来一定很奇怪。通常这个时候不会有人来,我只要睡十分钟就可以恢复精神。”
  他一心想要找机会,便再度保证刚才只是关心她,没有恶意。她随口说需要喝杯双份浓缩咖啡,好把那几本书念完。他马上说他也要来一杯。这就是他们的初次约会。
  两人毫无共通点,却也因此互相吸引。她来自小镇的工人家庭,他父母则是大都会的菁英分子。她喜欢听布朗迪乐团的摇滚乐,他却只爱巴哈。她偶尔抽大麻,?觉得有点丢脸。他是天主教徒,而她则是无神论者。他个性冷静,她常有意外甚至疯狂之举。他们第二次约会时,比较主动的反而是她。最重要的是,她的成绩非常好,简直是个天才学生,她的聪明不但吓到他也迷倒了他。除了物理学,她也着迷于探索人性。她是个激进派,痛恨世间一切不公,积极参加联署与游行,也会寄读者投书。他忆起两人会在政治与宗教议题上争执一两个小时,虽然她的某些观点过于感情用事,但她洞察人心的本领仍令他讶异。
  他决定进入中央情报局工作,双方因而走上分手一途。在她看来,人只有好坏之分,而中央情报局绝对会?分在“坏”的一方。她说那是一个“祸水机构”,专门制造灾难,以她的标准来看,这种程度的批评还算客气。
  “那么,威曼,”凯特说:“你为什么要放弃?”
  “放弃什么?”福特回神,一时无法会意。
  “中央情报局的工作。怎么回事?”
  福特真希望自己能一口气说出:因为我跟我老婆在卧底时,她被汽车炸弹炸死了。
  “那种工作没有用处。”他含糊地说。
  “喔。你……要你改变观念会不会是一种奢求?”
  福特心想:那么要你改变也是一种奢求吗?不过他并没有问出口。她还是老样子,讲话单刀直入?根本不在乎轻重。她这种个性令他又爱又恨。
  “晚餐很不错,”他想说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但我记得你是微波炉女王。”
  “吃快餐会害我发胖。”
  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
  福特感到有人以手肘轻触他的另一边腰际,他转头看到梅莉萨•考克兰拿着一瓶酒,为他注满杯子。她已经喝得满脸通红。
  “牛排很棒,”她说:“烤得好啊,凯特。”
定价:¥36.00 当当价:¥27.0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吧!作者:
书籍简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15499?ref=read-7-share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 txt免费下载_读后感_在线阅读_读书人图书资料库
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
&来源:Am64bTuNS9NH&
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
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0 ?条形码: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本专著20余万字,插图300多幅,图文并茂。作者分“中式帆装”、“设计帆装”和“使用帆装”三大部分,从空气动力学和几何学原理分析研究了中华传统帆装的结构特征,总结出一些设计方法和操作规律,把历史悠久的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纳入现代帆船设计与使用的科学范畴,理论并不深奥但比较科学,实践性很强,所以成为一本在西方研究传播中华传统帆船很有影响,并且一版、再版的专著。 编辑推荐 《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中式纵帆装无比安全,更灵巧和易于操纵。同样;它特别适合小艇和在各种天气中进行单独或全家航海。毫不奇怪,它在世界各地已经越来越流行。布朗迪?哈斯勒和乔克?麦克劳德在这方面出类拔萃,他们对如何把独特的中式帆装应用于西方船艇合作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与发展,写成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他们研究分析中式帆装的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如何最佳驶帆。他们详细概述了帆装和成为其基础的原则,设想了可供选择的帆形和布置图,当然还在很多详细线图说明的帮助下分析了它们的性能。《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自1 988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布朗迪?哈斯勒曾于1940年因在挪威服役而被授予英帝国勋章,因1942年策划并领导在波尔多大胆奇袭德国船舶而被赞为“轻舟英雄”,因此而被授予优异服务勋章。他还发明了风向标自动操舵装置并对中式帆装进行了大量试验性工作。他于1987年《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完成之后撒手人寰。乔克?麦克劳德少校与布朗迪?哈斯勒先生携手驾驶著名的“杰斯特''号帆船航行在尼斯湖上,哈斯勒在那里进行了尼斯湖水怪调研。麦克劳德现在驾驶他那47英尺长的中式斯库纳纵帆船“让?格拉斯”号,曾经6次横渡大西洋,其中有两次还是参加单独航行竞赛。 “在这方面还没有哪本著作比《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写得更好和更全面它应被视为所有对此感兴趣者的中式帆装指南。”――《航海》“怎么推荐这本书都不为过。”――《经典名船》“权威性中式帆装著作。”――英国皇家航海协会杂志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式帆装引言第1章 帆装第1节 桅杆第2节 板条第3节 帆第4节 空气动力学与中式帆装第2章 帆的几何形状第1节 帆分析第2节 基本帆形第3节 最佳帆型第3章 帆的索具第1节 升降索第2节 横桁索箍第3节 桅线第4节 桅杆倾斜度第5节 帆桁操纵第6节 帆布折皱第7节 板条缩帆索第8节 横桁缩帆索第9节 顶索第4章 控帆索第1节 控帆索力与控帆索跨索第2节 缩帆与拢帆第3节 六点控帆索系统第4节 装定下控帆索滑车第5章 微风帆与避雷针第1节 微风帆第2节 避雷针第二部分 设计帆装引言第6章 设计帆装置图(上)第1节 帆装置图定位第2节 帆装置图第3节 绘制帆图第4节 概述:绘制标准中式帆图第7章 设计帆装置图(下)第1节 布置单帆帆装第2节 布置多帆帆装第3节 桅杆位置不合格第4节 控帆索位置不合格第5节 改进解决方案第6节 安置下控帆索滑车第7节 概述:设计帆装置图(下)第8章 桅杆第1节 木桅第2节 木材种类第3节 空心木桅第4节 胶合第5节 木桅保护第6节 电线固定第7节 设计与绘制空心桅图第8节 设计狭木条组装空心桅第9节 设计生成木桅第10节 桅具第11节 其他材料桅第9章 桅孔加固板与桅座第1节 桅孔加固板第2节 桅座第3节 夹桅板第10章 横桁、板条与帆桁第1节 横桁第2节 板条第3节 帆桁第11章 帆第1节 按比例缩小略图第2节 详图与说明第12章 帆索具第1节 升降索第2节 控帆索第3节 顶索第4节 桅杆吊索第5节 索箍第6节 限位索第7节 系索第8节 任选帆装件第13章 操舵室和甲板布置第1节 帆桁承梁第2节 下控帆索滑车第3节 绳索导向器第4节 羊角、索结与压紧器第5节 备用索的存放第6节 整体甲板布置第三部分 使用帆装第14章 安装帆装第1节 一般要点第2节 把桅杆放人桅座或从桅座移开第3节 桅杆预装第4节 装配帆第15章 操纵帆装第1节 操帆第2节 维护第3节 修理与应变程序第4节 过大下风舵/上风舵修正第16章 中式帆装样船第1节 “杰斯特”号帆船(1960年)第2节 “红磨床”号帆船(1962年)第3节 “高尔韦?布莱泽Ⅱ”号帆船(1968年)第4节 “让?格拉斯”号帆船(1970年)第5节 “阳”号帆船(1972年)第6节 “萨姆纳”号帆船(1972年)第7节 “设计SSF/1”号帆船(1973年)第8节 “胡姆”号帆船(1974年)第9节 “巴特温”号帆船(1974年)第10节 “皮尔默”号帆船(1975年)附录A 英制/公制换算表附录B 英寸为英尺的小数附录C 中式帆船协会对《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的更新材料附录D 参考书目附录E 英汉对照词汇表后记…… 序言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光辉世人皆知;当代中国又是造船大国和航运大国。可是,记录和介绍中华传统帆船设计建造技术工艺和扬帆航海科学安全的专著却极其罕见,而将西方研究中华帆船设计与使用的专著翻译成中文出版更是绝无仅有。当我从交通大学老学长和兼职教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顾问郑明少将处获悉,他和海洋出版社要将英国布朗迪?G?哈斯勒和乔克?K?麦克劳德合著的《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一书翻译出版并奉献给中国读者时,真是喜出望外。《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这本专著20余万字,插图300多幅,图文并茂。作者分“中式帆装”、“设计帆装”和“使用帆装”三大部分,从空气动力学和几何学原理分析研究了中华传统帆装的结构特征,总结出一些设计方法和操作规律,把历史悠久的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纳入现代帆船设计与使用的科学范畴,理论并不深奥但比较科学,实践性很强,所以成为一本在西方研究传播中华传统帆船很有影响,并且一版、再版的专著。我自己粗粗阅读《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就使我深感作者和西方航海爱好者对中华传统帆船的热爱之心和潜心研究与不断试验实践的作风,使西方研究中华传统帆船的设计与使用和远洋航海都已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在弘扬传播祖国造船历史和组织现代造船科学技术、系统研究等方面的教育上,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都是领先的。这本书却给我以新的启示。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正在酝酿充分利用造船科技专业传统优势和综合大学文史人才资源筹划建立中国舟船科技历史中心,这也是贯彻“十七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举措。这部专著的翻译出版和这个中心的筹建在推动祖国造船科技和教育上都能催人奋进,有所作为。为把祖国建成海洋强国和促进人类海洋文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文摘 插图: 后记 《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英文版原书,我们是在2003年遇德国航海家托马斯。霍伯博士(Dr.Thomss Hoppe)来舟山参加“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试航时,听他介绍1988年初版部分章节才获悉的。2005年与英国剑桥大学海洋家程思丽博士(Dr.Sally K.Church)在南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相遇,交谈很投机,她慨然相允从英国购得2004年第3版后相送,才得以通览全书。阅后深感英国造船航海专业人士哈斯勒和麦克劳德热爱中华传统帆船,精心研究,科学总结,推广应用,亲自实践数十年,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经验,逐步建立了较系统的科学理论,终于写出了一本把气动力学理论与扬帆航海实践相结合的实用中式帆装设计与使用专著。他们与中国远隔重洋,做出了中国造船学家和木船传承匠师想做、也应当做、却还没有做的工作,真是难能可贵了。于是,我们几个人下决心,要把全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北京王予和同志是高级译审,英语水平高,造船航海专业熟悉,但面对这些传统帆船航海的专业叙述,就费了大劲,在2005――2006年几乎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上海沈毅敏同志是高级造船工程师,业余爱好钻研西洋古典帆船,在2006――2007年间,花了半年多时间认真地承担了译校,使这个中译本把原著的专业技术比较准确地反映转达出来。我们也期望读者、学者们给予指正。这本专著的中译本20余万字,插图和照片348幅,图表16幅,附件5个,分为中式帆装、设计帆装和使用帆装三大部分。全书不仅坚持传承了中华传统四角硬式帆装的结构特征,阐发推荐了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式帆蓬外形及与之相关的高效易操特性,同时又在帆篷板条、桅桁、索具等方面倡导采用新的轻型、组合材料;在帆形、帆面积、桅索受力的设计上开发出理论与经验的设计方法,提出将桅、帆、索构成帆装系统,作统筹设计和综合操控的现代化系统理念,把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中式帆装的设计与使用纳入现代科学的范畴,这是功不可没的。这本专著介绍了在1960――1975年间在欧洲建造改装的10艘中式帆艇,都附有侧视全帆示意图。附录中则介绍了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还成立了中式帆船协会(JRA),又创办《会志》,每年出版2期,都旨在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中式帆装。该会根据本书以及西方有关设计师推广流行的船型又归纳出8种典型中式帆装型式,看来更有利于技术发展并适应开拓市场,这种把保护与开发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探索,也将给国人以新的启示。这本专著列出了参考书目,共有81种,是1888――2002年间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华传统帆船的有关著述,真可谓洋洋大全,包含了20世纪初期曾长期在华工作,并开展过中华舟船调研的唐纳利、武斯特等人分别撰写的著名的《中国沿海与内地的帆船》、《长江帆船与舢舨》和21世纪英国退役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撰写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等专著。
(作者:zjbk901bek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读书人精选首页--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
== 国际五金协会联合会(IHA)简讯(三)==
法国五金协会&&&&法国五金协会(FFQ)宣布了未来重组步骤,主要内容是对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八个办公室进行重组,目的是为了帮助独立五金销售商保住他们的市场份额。这一重组计划是在今年三月份的科隆五金展期间提出的。为执行该重组计划,协会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其工作是统一行业的分散行为,促进协会在技术服务方面的发展。新任主席帕特里斯?维奥提出的其它目标还包括机构在行业中的代表性以及各分支机构的透明度问题。由于有奥利维?布朗迪做为在国际五金协会中的代表并担任执委,该协会在国际上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主席日记:&&&&我很荣幸代表国际五金协会联合会在德国科隆度过了三月份的头四天,并于3月2日晚参加了2002国际五金及DIY展的开幕式。&&&&在官方讲话完毕后,我们听取了明年的活动介绍,明年的展览将于3月9日至12日举行,而且展会还专门设计了新的会标,新会标是由三种颜色的圆圈构成,红色代表工具,灰色代表安防、锁具及配件,绿色代表家庭装饰及DIY。&&&&我协会还有幸接待了OBI的总裁曼弗雷德?毛斯以及OBI亚太区总裁李丰江。我们在展会期间找到拥有近十亿的人口的印度的对口单位联系人宾迪亚女士。我也很高兴向大家转达美国五金制造商协会主席威廉?法瑞尔就下次在芝加哥召开的执委会会议发出的邀请。 &&&&法国五金协会在3月4日下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会上该协会新任主席帕特里斯?维奥就协会重组计划发表了60分钟的演讲。他说,我特别感谢布朗迪的帮助,我们能够同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及副秘书长吕基英进行了建设性的会面,并很荣幸邀请他们观看了丹麦皇家芭蕾舞表演。我也特别感谢科隆展会约恩?维特及伯恩奥弗德黑德向我发出的参会邀请。&&&&美国五金零售商协会简介&&&&协会会员数量为15000,正式会员会费为195美元,网上会员费为43美元,协会工作人员为35名。该协会为遍布于美国1万多个城市中的大约4.25万家五金店、家庭中心以及建材零售商提供服务,这些商家的年销售总额约为1650亿美元。&&&&协会始于1900年,由理事会领导,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是独立零售店的所有者,其会员都是独立的私营五金店。协会同加拿大五金零售商协会以及国际五金协会联合会有协作关系。协会宗旨是为零售商提供信息与服务,使他们获得更多收益,具体方法如下:帮助零售商开发成功经营的技术,提供零售商本身无法获取的服务,在各级政府面前代表零售商的利益,提供真实可靠的工业信息资料。协会在每年的七月份召开工作会议,协会的出版物为《自助零售》,协会管理着卢塞尔?默勒五金零售调研基金。&&&&协会有工作内容是:&&&&一、教育方面:开展广泛的培训活动。通过自学课程、录像带、研讨会以专题座谈会方式对店主、经理以及雇员们进行培训。&&&&二、店铺管理方面:在人员管理、商店经营、客户服务、销售技巧、避免亏损、守法经营等方面提供服务。&&&&三、零售市场调研方面:主要是对经营成本的调研以及利润的变动情况的调查。&&&&四、立法方面:监督国家立法程序并对可能影响零售商的联邦立法及相关事宜做出通报。该协会同美国五金制造商协会联合在华盛顿设立办公室,负责向国会以及立法机构提供法律指导和报告。该协会是小企业法律联合会的成员,小企业法律联合会是小企业的联合机构。
页面版权所有:苏州工业园区莱麦五金机电有限公司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龙街298号2栋215室
技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莱麦五金机电有限公司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合。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大教学论观就是“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这一认识的突出代表是原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自凯洛夫时代始至20世纪80年代,课程就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我国长期受前苏联这种教育学模式的影响,至今未引起根本性的变化。
  (二)大课程论观就是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对教学的研究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识源于英美教育文献对“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使用。像泰勒(R.W.Tyler)等知名学者都是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对待的。哈利.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RobertS.Zais)也认为课程这一概念更为广义,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在我国也有学者持此观点。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而作为教育进程则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比较清晰的层次和系统结构。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把大课程论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支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下位学科,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科。
  (三)一体化论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例如英国的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瑞典的伦德格伦(U.Lvadgren)也是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化联系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理论的。因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在学校或课程教学实践中必然被打破。所以,应把课程与教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一些共识: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2.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中国古代“六艺”,古希腊的“七艺”为最早的学科课程)。代表人物主要有(捷克)夸美纽斯、(德国)赫尔巴特和(英国)斯宾塞。学科课程的特点:(1)、分科设置;(2)、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1)、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2)、知识的完整性。(3)、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为有以上几个优点,至今仍是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但,它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形成于20世纪初,含义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缺点: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是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四部分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2、规定了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就是原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学校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和基本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了学校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课程标准的结构(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考虑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2、教科书编写按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相结合。
  3.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了“教学目标”的概念。与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各课程门类或科目在课程目标的规定上,总体上降低了知识性的要求,但由于课程目标表述的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而更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是提高了要求,或者准确地说,是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设计,同时采取了“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取向和技术,以“结果目标”来表述和处理“知识与技能”,以“过程目标”来表述和处理“过程与方法”,以“表现目标”来表述和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目标的来源
  泰勒确定了目标的3个来源: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
  (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知识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领会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应用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分析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综合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评价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接受指注意某种现象;
  反应指主动参与;
  价值化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组织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
  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七级: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定向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有指导的反应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机械动作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创新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结构:(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5.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课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测量一项特定的课程革新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第二,确定影响课程实施过程的因素(促进因素或阻碍因素)
  2)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既定的课程计划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变革计划的要求。在相互适应看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相互适应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
  性。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也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借用社会科学中新的方法和理论以发现关于各种教育问题的详尽的、描述性的资料。第二,确定促进或阻碍课程按计划实施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组织变量。
  3)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的问题有:第一,创生的经验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是如何创造这些经验的?怎样赋予教师和学生权利以创生这些经验?第二,课程资料、程序化教学策略、各级教育政策、学生和教师的性格特征等外部因素对创生课程有怎样的影响?第三,实际创生的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
  特定的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属于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课程变革的需要和迫切性。这里的需要和迫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二,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这里的清晰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倘若课程变革的计划过于简单,就很难调动参与者
  的积极性,该计划的实施程度也难以提高。
  第四,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
  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即“学区”。学区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改革越积极、历史越悠久,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对一个保守的学区而言,实施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则困难重重。
  第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该课程变革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当学区的组织管理与课程变革的要求不大一致的时候,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实施。
  第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研究证明,只在课程实施之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不能充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率,课程变革人员的不断发展、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应贯穿于课程变革的始终。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学区应不断创造条件,对课程变革人员进行持续培
  第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机制
  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所以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课程变革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随意发布行政指令。第二,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与学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评价
  脱离了课程变革的实际,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进行。
  第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会的特征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越大、越能够互相支持而非彼此争执,课程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3)学校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校长的角色
  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但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种:反映者、管理者、发动者。
  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发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交互作用、彼此信任的气氛能增加课程实施成功的机会。
  第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教师的“效能感”越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这里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成功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这种自信心和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的。
  4)外部环境的特征
  第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变革若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的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
  第二,社区的支持
  课程变革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课程变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
  6.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
  关于课程评价的定义有:(1)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的目标程度;(2)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3)课程评价就是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策的方案;(4)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英语为“Student
Assessment”或“Performance Assessment”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作出评价。
  课程评价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的,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是为调整、改善、选择、推广、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2)课程评价的功能
  1)需要评估
  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应首先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这项任务可以由评价来承担。
  2)诊断与修订课程
  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可以通过评价有效地找出其优越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种反复的过程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3)比较与选择课程
  对不同的课程方案,可以通过评价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
  4)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
  5)判断成效
  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有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进行全面衡量,作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
  (3)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的一套序列性的评价体系)
  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总结性评价:也称“结果评价”,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序列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了重视,这三种评价方式的提出改变了原先只注重在课程实施之后所进行评价的方式,突出了诊断性和形成性的意义。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的
  内部评价:也称“内部人员评价”。课程开发者为评价主体,课程实施者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和测验等手段对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鉴定,其主要用于形成性评价。
  外部评价:也称“外部人员评价”。它的评价主体不是课程开发者,而是除课程开发者之外的人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成果和学生学业情况的测验而进行,着眼于课程实施结果对教育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其主要用于总结性评价。
  3)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易于把握是这个方法的优点,缺点是过于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目标本身的追问和目标之外的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很多的教育目标和结果是不能预先制定的。仅仅考察既定的课程目标往往会使得评价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发现有意义的教育结果。
  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它是一种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指导原则,拓展了评价的视野。
  4)根据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政治选择和规定。最为明显得是政治运动对变革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是一个政治影响与控制的过程,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制约者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力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无意需要教育的培养
  2)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a、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从前,倾向于意识形态。今年来,由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经济价值
  b、课程目标综合性
  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狭窄的知识面妨碍了就业
  c、课程结构的优化
  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今后,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为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指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
  (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始结合——注重传授知识——二者并生——注重能力的发展。这一演变中,科技起决定作用。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影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
  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符合——受欢迎;脱离实际——反对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阶段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3)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教育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项计划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