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用:信任,严谨律已,快乐三个...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4分)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ó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2分)②每旦徒行人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2分)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4分)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ó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2分)②每旦徒行人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4分)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ó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2分)②每旦徒行人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2分)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最后疏通句子。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让文言文学习快乐起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让文言文学习快乐起来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文言文字词解释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一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文言文常用字注解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二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 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 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适: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112. 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
(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语文第二讲
快乐的文言文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三
语文第二讲
快乐的文言文
年级:四年级
编稿:李晓波
责编:温 静
一、什么是文言文?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
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
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
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
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
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
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
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
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二、你能读懂下面的文言文吗?
《我的一生》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
方,服之,卒。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本文言文写的笑话书。
中国有笑话书的历史由来已久,但集大成者可说非《笑林广记》莫属。此书是
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笑林广记》,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秀,表
现手法也十分成熟。此书分十二部,每部皆有其独特主题。其题材为各种人、事、
物之现象,因此具有扣紧社会脉动,呈显民间风俗的功能,故能反映世情,振聋发聩。在本书中大部分作品抓住了生活中某丑恶现象的本质,深入揭露,一针见血。刻画人物大多用夸张手法,文字简炼生动,语言锋利,风趣幽默,结构精巧,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
一最性急、一最性缓,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曳衣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爇:点燃,焚烧。
有个人是急性子,另一个是慢性子,冬天围在炉前喝酒。急性子的衣服掉在了火炉中,被烧到了,慢性子见了,从容的说:“刚好有一件事,看见很久了,想说但怕你性急,不说对你不利,是说呢,还是不说呢?”急性子问什么事,慢性子说:“火烧到你的衣服了。”急性子拽起衣服来,生气地说:“都这样了,怎么不早说?”慢性子说:“别人说你性急,果然是这样。”
一瞎子双目不明,善能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西厢》本与他闻,曰:“《西厢记》。”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以为奇异,却将自做的文字与他闻,瞎子曰:“此是你的佳作。”问:“你怎知?”答曰:“有些屁气。”
出《笑林广记》 - 卷一:腐流部
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文言小故事,看看在注释的帮助下,我们能不能读懂它们?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①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②曝(pù):晒太阳。
③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④箝(qián):夹住。
⑤喙(huì):鸟的嘴巴。
⑥渔者:捕鱼的人。
⑦禽:同“擒”,捉获。
⑧舍:放弃;丢下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曰:对..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并。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又北二百里,曰①发鸠之山②,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③如乌④,文首⑤,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⑥。是⑦炎帝之少女⑧,名曰女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⑨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⑩于东海。——《山海经》
①曰:叫作
②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③状:形状
④乌:乌鸦
⑤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⑥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⑧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⑨故:所以
⑩堙:(yīn)填塞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1)临:临摹。
(2)日:每天{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3)率: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
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妙。
文徵明(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即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
文徵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而且更不能马虎草率 ;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如文徵明习字一般,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成绩。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1)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0
(2)无敢:不敢。食:吃。
使,长(zhǎng):使:派遣。同“掌”,掌管。
(3)逆:背,违背。
(4)故:所以
(5)遂:于是就
(6)属:同“嘱”,委托。
(7)假:借
(8)威:威风,威力
(9)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
(10)为:是。
(11)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2)求:寻求,寻找
(13)使:让
宝宝起名大全2015 出自古诗文的好名字赏析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四
宝宝起名大全2015 出自古诗文的好名字赏析
给宝宝起名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会用到一些古诗文,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些句子稍加改动或是直接选取字或词就是个好名字。
如:雪海:“路尽隐香处,翩然雪海间,梅花仍尤在,雪海何处寻”
怜雨:“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杨柳枝》白居易
雨娟:“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咏竹》杜甫
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
箫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龚自珍
风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等
1.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 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3.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4.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5.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6.涵涵 水波晃动。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7.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8.嘉言 美好的语言。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9.嘉懿 善、美。出自成语:嘉言懿行。意思是美善的言行。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10.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11.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12.俊爽 英俊清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裴楷传》:“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
13.乐心 欢乐之心;心里快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14.乐欣 安乐欢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张协的 《洛褉赋》:“美节庆之动物,悦群生之乐欣。”
15.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16.乐成 成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商君书·更法》:“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17.霖霖 霖霖,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金元好问《甲辰夏五月积雨十馀日不止遣闷》“甲子霖霖雨,巡檐闷不禁”。形容雨下得连绵不绝。
18.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9.琦玮 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鬼谷子·飞箝》:“财货琦玮,珠玉白璧。”
20.清芬 比喻高洁的德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21.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22.胜蓝 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23.恬如 安然,泰然。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王述传》“性沉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
24.恬适 安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与康公操都官书》:“贤者处之,想恬适也。”
25.恬雅 沉静文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
26.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27.文澜 文章的波澜。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28.文心 为文之用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29.文轩 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李善注:“文,画饰也;轩,殿槛也。”
30.文雅 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取自《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
31.文懿 华美的文章。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白居易《除裴度中书舍人制》“茂学懿文”。
32.昕昕 明亮。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吚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
33.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
34. 星驰 形容速度很快。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5.星阑 指夜将尽。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南宋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36.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37.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38.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
39.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
40.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1.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42.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43.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44.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悦欣。”
45.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
46.自珍 自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47.智敏 才智敏捷。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临桂阙令,檄先生佩两符,十六在省,十四在邑,神闲智敏,分身应之,沛若有余也。”七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字词句集锦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五
七年级上册 古诗文重点词句集锦
1.尊君在不 (“不”,同“否”)
2.不亦乐乎? (说,同“悦”,愉快)
3.吾有十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通“冶”,修治、修养)
5.止有剩骨 (止:通“只”,仅)
6.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
二 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侄女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候,日期 .
4.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起,使出现 .
8.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
9.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无常
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
10.悲守穷庐
古义:寒酸,破旧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
11.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消失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
12.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
1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的一门分科-几何学 ..
14.止增笑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
15.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
16.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受伤
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
17.因往晓之
古义:开导
今义:知道 .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
19.东临碣石
古义:到达
今义:靠近
20.次北固山下
古义:停留
今义:次序,等第
21.乡书何处达
古义:书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三 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相顾惊疑 相委而去 去后乃至 与“俄”构成副词性短语,表示时间短促。不久,一会儿 表顺承关系 互相,副词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才,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可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 动词
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这是两个词
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其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
而 人不知而不愠 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 并且,表顺承
以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成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达成、成就
遂成枯落 动词,变成、变为
止 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敌 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前面的
狼不敢前 上前
意 目似瞑,意辖甚 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于主谓间加之,取独,无义不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的
以 投以骨 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
之 宋之丁氏 助词,的
国人之道 代词,这件事
者 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 ,,,,的人
有光耀者 代词 ,,,,的东西
其 其人曰 代词,那个
奈何忧其坏 代词,指地
以 以观沧海 连词,来
歌以咏志 介词,用来
何 水何澹澹 副词,多么
乡书何处达 代词,什么
行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行舟绿水前
动词,行驶
四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作动词,约定 .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6.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8.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
9.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
10.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
11.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1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 .
1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
14.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5.东临碣石 名词作状语,向东 .
16.潮平两岸阔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齐平;使,,,,宽阔 ..
五 文言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原顺序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至于位于置于谓语之后。
3.投以骨。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骨投之
4.歌以咏志 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
5.行舟绿水前 状语后置,应为“绿水前行舟”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这是对人物身份进行说明。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3.夫学须静也。 “,,,,也”表示判断。谓语翻译为“是”。
4.投以骨。 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即“投之以骨”。
5.顾野有麦场。 省略了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
6.一狼洞其中。 “洞”后省略了介词“于”,即“一狼洞其中”。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3.可以为师矣。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4.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即“自己”。
5.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6.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 省略介词“于”
7.海日生残夜
省略介词“于”
1.而顷刻两毙 语意表被动,可翻译为: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
六 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3.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4.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5.富贵浮云:指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作为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7.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像河水一样逝去。
8.匹夫不可夺志也: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9.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困的生活。
10.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1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1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品德。
13.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14.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15.废寝忘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七 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9 袁美丽 古文二则加诗词五首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六
西华营二中高效课堂导学案
古代汉语字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七
古代汉语字、词、句
?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
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史记·周本纪》
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
形字)。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迹与跡、唇与脣。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
?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喻和谕
?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预和豫
?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说与悦
辟与闢、避、僻。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 )身与娠 疲与羆 不与柎
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 弟与悌 知与智 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 俸 采与彩 採 綵 不与 否 柎
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
?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
?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振通赈,救济的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的意思。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莫通幕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趣和促 怡和嗣
通假和假借 古今的联系与区别
1假借和通假(依声托事,借音表意义)造字假借 用字通假
2通假和古今 古今是历时现象 通假是共时现象
3通假和本字之间一般不能逆推,但有个别现象可以。毋通无。由和猶。有些通假字可以代替好几个本字:适 通嫡谪 敵
好几个通假字可以分别代替同一个本字:详、洋阳通佯 还有传递性通假的。比如亡通无,无通毋。 但注意: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教学过程中,往往古今字和通假字都一起被认为是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扩大 缩小 转移 感情色彩等)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蒲松龄《狼》
古:大腿。今:屁股。
鱼肉 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词:虚词和词性活用
(一)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食:读SI(第四声),给予食物。
衣:读YI(第四声),给衣服穿。
名词用作状语
秋水时至(时,季节,但这里表示按季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这里翻译成在隧道里)
(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所表示的行为或性状。
动词的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居
向使(当初假使)四君却宾客而不内。却:使……退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使……昭明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业:使……成功立业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侣、友: 以…为友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以……为鄙,把……作为边境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之:以之为异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之:以之为羞
?倒装句式(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
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宾语前置 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
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
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
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
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
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
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
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
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
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古文形容快乐的字}.
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
“甚矣,汝之不惠。”“美哉,
我少年中国。”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2、大王来何操?(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4、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E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6、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G
7、战于长勺( F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 ③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 ④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 ⑤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2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单举一个例子)
作代词(第三人称 指示代词)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副词(客观委婉的口吻表达推测、期望的语气,翻译为大概 也许 难道。
其谁曰不然
作连词(假设和顺承关系,如果 而)
其若是,孰能御之?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作助词(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地)
兄弟不知, 其笑矣。
句子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
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
、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中心语 修饰语)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漫步校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诸如“BT”、“晕”、“倒”,是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
批评者中声音最为洪亮的当属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和颠覆。他们担心现行的语言规范正在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语言进行纠正,必要时要通过立法禁止。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担忧地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西化’,其二就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然而,与一些正统语言专家回避甚至鄙视网络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网民却对网络语言喜爱有加。首先,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幽默的特点,能够使网上交流锦上添花,使大家说话更遂心更直率。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情感,自我解压。
其次,网络语言的诞生更多地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有其自然的生命力,其中的一些词汇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为大众所接受。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不会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反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扬。
面对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笔者倒是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拿来。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时代车轮前进的印记。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网络语言虽给传统语言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传统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其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网络语言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要保持一定的宽容。出自文言文的成语_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篇八
出自文言文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论语&十则》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又长。比喻责任重大,并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岁寒(知)松柏:严寒之时,才知道松柏寒而不凋。比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才能够看出一个人坚持节操的品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桃花源记》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色。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道理, 心情十分舒畅。
怡然自乐:形容安于悠闲自在而自得其乐。
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人说。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爱莲说》
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安居乐业出处《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背水一战 :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上下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人面桃花: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围魏救赵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义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自】:《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瓮中捉鳖: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 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鱼腹丹书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狐鸣鱼书:《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揭竿为旗 斩木为兵(揭竿斩木)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马昭安的什么心,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尽人皆知。【出处】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语处《汉晋春秋》。
乐不思蜀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更多相关内容:
与"古文形容快乐的字"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