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止舟它 念什么么?

岛夷志略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内容翔实,记述准确。《四库全书总目》:“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者比。”其书上承宋代《岭外代答》、《诸蕃志》,下接明代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搓胜览》等书,对明清两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产生巨大影响。后译为多国文字。又&&&&名《岛夷志》作&&&&者成书年代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出版时间元惠宗至正九年(1350)
“汪君焕章当冠年(即二十岁),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岛夷志·张翥序》)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苏门答腊、缅甸、印度、、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经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湾、、地中海、非洲的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至正九年(1349)路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以泉州为市舶司所在。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後。次年﹐他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岛夷志略》即《岛夷志》之节略,亦即今日所言之简行本。从名称看,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岛夷志略》所记内容是远少于《岛夷志》的(虽然《岛夷志》已佚,我们难以加以证明,但从一般认识来看,这个结论应无大误)。
虽然如此,但节略后的《岛夷志略》依然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其中主要包括、、、麻逸、、、、、民多郎、、、丹马令、、麻里鲁、遐来忽、彭坑、、丁家卢、、、、东冲古剌、、针路、、淡邈、、八节那间、、、、、、、重迦罗、、、、龙牙犀角、、、、毗舍耶、、蒲奔、假里马打、、古里地闷、、东西竺、、、、须文答剌、僧加剌、、特番里、、曼佗郎、喃诬哩、、、高郎步、、、、、、、第三港、华罗、、加将门里、、、、、须文那、万里石塘、小埧喃、、朋加剌、、、、、马八儿屿、阿里思、、、、、、、麻呵斯离、、等地, 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而其中对于台湾、等东南海疆和现代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记述无疑是最具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前者能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东南亚的论断提供历史依据,后者则能为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水平提供注脚。此外,对于生活于异域的华侨的生活境况和海外诸国的历史地理的记载当然也是有巨大价值的。”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人多眉寿“ (《岛夷志略·》),这恐怕是自三国吴国卫温入夷洲后,一千多年间关于台湾和澎湖的最精确的记述了。而”土商兴贩,以乐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同上),则首次在历史古籍明确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受中央管理的地方行政机构、军事机构、财政机构均已建立,标志着台湾、作为受中央管辖的中国领土而具有的对于中央政府的隶属与被隶属关系已然建立。)据传,元代时先进的古代中国人就曾到过现代的澳大利亚大陆(简称澳大利亚),且当时中国将之统称为罗娑斯,而又称今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常年航行于东西两洋间泉州商人、水手更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而这一切都可以在《岛夷志略》中找到印证。
经过后代中外学者的辨析整理和讨论,确认了《岛夷志略》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共有两节:一、麻那里;二、罗娑斯。汪大渊记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情况:有的“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有的“穿五色绡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还记载有一种灰毛、、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仪容可观,亦异物也”。他称之为“仙鹤”。又称澳大利亚一种特有的红得象火焰一样的树为“石楠树”。汪大渊还记载了澳大利亚北部某地“周围皆水”,即指今天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东一大片沼泽地。所记“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亚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蛎。还记载有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岛和高达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
以下为书中原文,兹列,备查:  
“界迷东南,居垣角之绝岛。石有楠树万枝,周围皆水,有蚝如山立,人少至之。土瘠,气候不齐。俗侈,男女辫发以带捎,臂用金丝,穿五色绢短衫,以朋加剌布为独幅裙系之。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有仙鹤,高六尺许,以榖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可观,亦异物也。”(《岛夷志略·麻那里》)
“国与麻那那之右山联属,奇峰,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不织不衣,以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虽然,饮食宫室,节宣之不可缺也;丝麻,寒暑之不可或违也。夫以洛南北之地,悬隔千里,尚有寒暑之殊,而况于岛夷诸国者哉!其地钟汤之全,故民无衣服之备,陶然自适,以宇宙轮舆。宜乎茹饮不择,巢穴不易,相与游乎太古之天矣。”(《岛夷志略·罗婆斯》)书中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今柬埔寨)有唐人;(今加里曼丹岛上)“尤敬爱唐人”;而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中国人,姓陈,等等。明代西洋全图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渊,字焕章,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亦有人作至大三年(1310),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后果成为著名民间航海家,西文学者称之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君焕章当冠年(即二十岁),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岛夷志·张翥序》)
元文宗到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了,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最后返回泉州。一直到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才返回泉州。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 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这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至正九年(1349)路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以泉州为市舶司所在。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後。次年﹐他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
《岛夷志略》中大佛山条载:他们的般到大佛山(今)附近,采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汪氏很兴奋,“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回到故乡后,豫章邵庵虞先生见而赋诗,迨今留于以传玩焉。”邵庵虞先生先即当时著名文人虞集,他的邵庵,因号曰邵庵先生。诗人虞集也为汪诗所动,并赋诗唱和,可见汪大渊诗词的高超。可惜汪大渊除《岛夷志略》外,未见有其他著作传世。汪大渊的晚年生活也无记载可寻。但是他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是早为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汪大渊著的治学态度是很严肃的,曾说书中所记“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为它作序的泉地方官、著名文人说: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以君传者其言必来信,故附《清源续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后。”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马欢说:“随其(郑和)所至,……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可见该书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自《岛夷志略》成书以来,便因其卓越的文献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东西两洋历史地理交通的必读书籍,进而对后世的各类古代海道交通著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内,自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成书后,便对元明两代地理书产生了的影响。
随下西洋的曾阅读《岛夷志》,他在《序》写道:“余昔观《》,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感慨然叹气曰:普天之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添被使末,随其(指郑和宝船)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而另一个随的所著《星槎胜览》,其内容有一半来自《岛夷志略》。
明代地理学家所著《》也引用过《岛夷志》。
近代研究它的主要著作有的《岛夷志略广证》。
1981年出版的苏继庼《》﹐集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并考其未备﹐为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岛夷志略》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凡是研究元代东亚、南亚诸国及海上交通的外国学者,都一定阅读《岛夷志略》。在国外,研究和阅读《岛夷志略》的学者大有人在。 
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就注意到《岛夷志略》这本书,接着就进行翻译、征引和考证。其中最著名的学者首推卫理亚瑟(Arthurwylic)。在他1867年所编的《汉籍丛录》里,列有《岛夷志略》。其他还有:
1867年,英国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首次在《中国文献纪略》(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中列举《岛夷志略》。
1871年,俄罗斯汉学家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E-V-BreCitschneider)在《古代中国对阿拉伯、阿拉巴属地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知识》一书中,用大号汉字“岛夷志略”列举书名,并简略地介绍《岛夷志略》中的“天堂”条。1876年,格伦维尔(Croeneveldt)在其编辑的《南海群岛文献录》里,亦有此书名。
进入20世纪后,《岛夷志略》对西方学者的吸引力有增不减,西方学者在此时期内有发表了许多关于它的论文。同期,《岛夷志略》也开始进入了日本学者和美国学者的视线之中。
1914年和1922年,法国汉学家额卢索、费朗曾分别将《岛夷志略》的一些篇章翻译成法文发表。
1951年,所出版《伯希和遗著》中,载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著论文《论岛夷志略》。
日本学者对《岛夷志略》的重视与研究远远超过海外其他诸国。藤田丰八以龙氏《知服斋丛书》刊本为底本,参考其他藏本,对《岛夷志略》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同时作出注释,题名为《岛夷志略校注》,于1914年在主编的《雪堂丛刊》第二集中刊登出版。1935年,又在北京《国学文库》中重版。这是当时最好的版本。作者博学多才,所注可取者多。然而仍不完全,且多错误。现在,研究《岛夷志略》的日本学者仍有不少。
美国学者对《岛夷志略》的研究较晚。美国汉学家柔克义(W-W-Rockhill)曾将《岛夷志略》的前99条中的60条地名译成英文,发表在年《通报》上的《十四世纪时中国与南洋群岛印度洋沿岸诸港往来贸易考》里。此后,随着贸易的发展,(包括华裔汉学家)研究《岛夷志略》的日多。历史记载上最早的《岛夷志略》的版本应当是至正十年作序的南昌刊本和至正九年作序附于《清源续志》后的刊本(并附录吴鉴的《清源续志》序)。书末有著者後序。全书共分﹐除末条“异闻类聚”系抄撮前人说部而成外﹐其馀每条大抵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不过上述两种元本今俱佚。
在明代,未闻有《岛夷志》刻本,当时藏书家所藏刻本当是汪大渊在南昌所刻的单行本。钱氏《述古堂》还藏有元人钞本,天一阁则藏有明抄本。此外明《文渊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袁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等,都引用过《岛夷志》,而明抄本今已亡失。
在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四库全书本》中有《岛夷志略》,而《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作《岛夷志略》,这说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岛夷志略》。民国初年所见的抄本为旧抄本和《四库全书》传抄本。
而现存、所藏的旧抄本与《四库全书》本有出入,说明在明、清有多种抄本存在。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系据天一阁藏明抄本转录),丁氏《竹书堂》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在日本、美、英、法也有藏本。前言
附:《清源绩志》序
灵山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男女穿长布衫,系以土布。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蓺牛粪以爨,鱼膏为油。地产胡麻、绿豆。山羊之孳生数万为群,家以烙毛刻角为记,昼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土商兴贩,以乐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1)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峙}〔崎〕。1其极,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晹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1)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水无舟楫,以筏济之。男子、妇人拳发,以为衫。煮海水为盐,酿蔗浆为酒。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地产沙金、黄豆、{麦}〔黍〕子、硫黄、黄蜡、鹿、豹、麂皮。2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粗碗、处州瓷器之属。海外诸国,盖由此始。(2)
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16)改、补。居之东,屿分鼎峙,有层峦,民傍缘居之。田瘠,谷少。俗质朴,气候差暖。男女间有白者,男顶拳〔发〕,1妇人椎髻,俱披单衣。男子尝附船至泉州经纪,罄其,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争焉。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民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产黄蜡、木绵、花布。贸易之货,用铜珠、青白花碗、小花印布、之属。次曰答陪,曰海赡,曰巴弄吉,曰蒲里咾,曰东流里。无甚异产,故附此耳。(2)
1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23)补。山势平宽,夹溪聚落,田膏腴,气候稍暖。节义。男女椎髻,穿青布衫。凡妇{葬}〔丧〕夫,1则削其发,绝食七日,与夫同寝,多濒于死。七日之外不死,则亲戚劝以饮食,或可全生,则终身不改其节,甚至丧夫而焚尸,则赴火而死。酋豪之丧,则杀奴婢二三十人以。民煮海为盐,酿糖水为酒。地产木绵、黄蜡、玳瑁、槟榔、花布。贸易之货,用鼎、、五采红布、红绢、牙锭之属。蛮贾议价,领去{传}〔博〕易,2然后准价舶商,守信如终如始,不负约也。(3)
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33、34)改。在阚麻罗华之东南,石山对峙。民垦辟山为田,鲜食,多种薯。气候常热,独春有微寒。俗直。男女编发缠头,系细红布。极以婚姻为重,往往指腹成亲。通国守义,如有失信者,罚金二两重,以纳其主。民煮海为盐,酿椰浆、蕨粉为酒。有酋长。产花、铅、绿毛狗。贸易之货,用西洋布、青白处州瓷器、瓦坛、铁鼎之属。(3)屿方而平,延袤荒野,上如云坞之盘,绝无田产之利。每值天清气和,风作浪涌,群龙游戏,出没海濵,时吐涎沬于其屿之上,故以得名。涎之色或黑于乌香,或类于浮石,闻之微有腥气,然用之合诸香,则味尤清远,虽茄蓝木、、檀、麝、栀子花、沉速木、,必待此以发之。此地无人居之,间有他番之人,用完木凿舟,驾使以拾之,转鬻于他国。货用金银之属博之。(4)古交州之地,今为安南大越国。山环而险,溪道互布。外有三十六庄,地广人稠。气候常热。田多沃饶。礼义,有中国之风。男女面白而齿黑,戴冠,穿唐衣,皂褶、丝袜、方履。凡民间俊秀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其诵诗读书、谈性理、为文章,皆与中国同,惟言语差异耳。古今岁贡中国,已载诸史。民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部长以同〔姓女〕为妻。1地产沙金、白银、铜、锡、铅、象牙、、肉桂、槟(4)榔。贸易之货,用诸色匹帛、青布、牙梳、纸扎、青铜、铁之类。流通使用铜钱,民间以六十七钱折中统银一两,官用止七十为率。舶人不贩其地,惟偷贩之舟止于断山上下,不得至其官场,恐中国人窥见其国之虚实也。(5)
1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50)补。地据海冲,与新、旧州为邻。气候乍热。田中上等,宜种谷。俗喜侵掠。岁以上下元日,纵诸人采生人胆,以鬻官家。官以银售之,以胆调酒,与家人同饮,云通身是胆,使人畏之,亦不生疵疠也。城之下水多洄旋,舶往复数日,止舟载妇人登舶,与舶人为偶。及去,则垂涕而别。明年,舶人至,则偶合如故。或有遭难流落于其地者,则妇人推旧情以饮食、衣服供其身,归则又重赆以送之,盖有情义如此。仍禁服半似唐人,日三四浴,以脑麝合油涂体。以白字写黑皮为文书。煮海为盐,酿小米为酒。地产红柴、茄蓝木、打布。货用青瓷花碗、金银首饰、酒、色布、烧珠之属。(5)临海要津,溪通海,水不咸。田沃饶,米谷广。气候热。俗尚俭。男女椎髻,穿短皂衫,下系青布短裙。民凿井而饮,煮海为盐,酿小米为酒。有酋长。禁盗,盗则戮及一家。地产乌梨木、射檀、木绵花、牛麂皮。货用漆器、铜鼎、阇婆布、红绢、青布、斗锡、酒之属。(6)隶,土骨与占城相连,有双溪以间之。佛书所称王舍城是也,或云目连屋基犹存。田土、人物、风俗、气候,与略同。人死则持孝服,设佛择僻地以葬之。国主骑象或马,打红伞,从者百余人,执盾赞唱曰亚或仆,番语也。其尸头蛮女子害人甚于,故民多庙事而血祭之,蛮亦父母胎生,与女子不异,特眼中无瞳人,遇夜则飞头食人粪尖。头飞去,若人以纸或布掩其项,则头归不接而死。凡人居其地,大便后必用水净浣,否则蛮食其粪,即逐臭与人同睡。倘有所犯,则肠肚皆为(6)所食,精神尽为所夺而死矣。地产茄蓝木、象牙。货用银、印花布,次曰胡麻、沙曼、头罗、沙犗、寳毗齐。新故、越州诸番,无所产,舶亦不至。(7)州南之门,实为都会,有城周围七十余里,石河周围广二十丈,战象几四十余万。殿宇凡三十余所,极其壮丽。饰以金璧,铺银为砖,置七寳椅,以待其主。贵人贵戚所坐皆金杌。岁一会,则以玉猿、金孔雀、六牙白象、三角银蹄牛罗献于前。列金狮子十只于铜台上,列十二银塔,镇以铜象。人凡饮食,必以金茶盘、笾豆、金碗贮物用之。外名百塔洲,作为金浮屠百座,一座为狗所触,则造塔顶不成。次曰马司录池,复建五浮屠,黄金为尖。次曰桑香佛舍,造裹金石桥四十余丈。谚云:富贵者也。气候常暖,俗尚华侈,田产富饶。民煮海为盐,酿小米为酒。男女椎髻。生女九岁,请僧作梵法,以指挑童身,取红点女额及母额,名为利市,云如此则他日嫁人宜其(7)室家也,满十岁即嫁。若其妻与客淫,其夫甚喜,夸于人:我妻巧慧,得人爱之也。以锦围身,眉额施{珠}〔朱〕。1酋豪出入,用金车羽仪,体披璎珞,右手持剑,左手持麈尾。法则劓、刖、刺配之刑,国人犯盗,则断手足、烙胸背、黥额,杀唐人则死,唐人杀番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取赎。地产黄蜡、犀角、孔雀、沉速香、苏木、大枫子、翠羽,冠于各番。货用〔金〕银、黄红烧珠、龙段、建宁锦、丝布之属。2(8)
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69、70)改、补。地与沙里、佛来安为邻国。山平亘,田多,食粟有余,新收者复留以待陈。俗节俭,气候温和。男女椎髻,衣白衣衫,系青布缦。定婚用{假}〔缎〕锦、白锡若干块。1民煮海为盐,酿小米为酒。有酋长。产上等白锡、米脑、、鹤顶、降真香及头。贸易之货,用甘理布、红布、青白花碗、鼓之属。(8)
1据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一九八一年,79)改。《岛夷志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汪大渊撰。大渊字焕章,南昌人。至正中,尝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成此书。今以明马观《瀛涯胜览》互勘,如观所称“之人顶三山金花冠,衣皆萦采帨,产、观音竹、降真香之属。瓜哇之厮村、沽滩新村、苏马鲁隘、港口诸处,风俗各异。又其国人有三等,其土产有白芝麻、绿豆、苏木、金刚子、白檀肉、豆蔻、灶筒、玳瑁、红绿鹦鹉之属,有火鸡、神鹿之属”,皆为此书所未载。又所载《风土记》亦仅十之四五。盖殊方绝域,偶一维舟,断不能周览无遗。所见各殊,则所记各别,不足异也。至云瓜哇即古阇婆,考《明史》,明太祖时瓜哇、阇婆二国并来贡,其二国国亦不同。大渊并而为一,则传闻之误矣。然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诸蕃志》之类,亦多得於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徵者比。故所记、、针路诸国,大半为史所不载。又於诸国山川、险要、、疆里一一记述,即载於史者亦不及所言之详,录之亦足资考证也。考《千顷堂书目》及《国史经籍志》皆不载是书,唯钱曾《读书敏求记》载之,称为元人旧钞本。则此书久无刊版,传播殊稀。又称至正年间河东、三山为之序,今考此本,二人之序俱存。然吴鉴序乃有二篇,前一篇题至正己丑,乃此书原序,后一篇题至正十一年,在前序后二年,乃所作《清源续志》之序,误入此书。盖吴鉴修志之时,以泉州为海道所通,贾船所聚,因附刊此书於志末,摘录者并志序钞之也。又有嘉靖戊申跋,颇议其漏载日本。盖未悉大渊此书,惟纪所见,非海国全志云。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听课归来续道缘(28)-----静功止念法(3)
&&“静功止念法”已发两篇,引起博友兴趣,大家实修过程中所遇到和关注的问题正是田诚阳道长讲述的内容。博友们提出很多问题,小舟也尽可能予以回答,以助博友同修-----&
&& 有博友关注田诚阳道长的书,有博友关注小舟学习田诚阳道长书的体会,下面推荐一篇转自“真气运行学论坛”一位坛友的帖子,也许比小舟说还有说服力:
&&“这几天忙着看各种丹经,上周买的田诚阳的书读了有点体会,特别是有关入静的体会。以前练到第三步功时如果意念过重的化很容易上火,现在采用他的静功三步法:身静、心静、意静,还是有效果的。身体慢慢不动为身静,念头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心就静了(最好是听息法,我数息老是走神,听息就好点,静得快一点,把念头一个一个忘掉),至于意静那就深了,我还不知道怎样呢。”
田诚阳道长所著书,可到网上“易派网----易学图书专卖店”购买。
&&《静功止念法》
作者:田诚阳道长
3、静功内在法诀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中华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籍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人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人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日:“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日听息,其实无听;虽日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舟它 念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