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并联电流

当前位置: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是:______.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是:______...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是:______.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是:______.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是:______.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是: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串联电路中电流特点是: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是: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是:并联电路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故答案为: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是:______.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是:______...”主要考查你对&&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串联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In。在串联电路中只要测出任何一个位置的电流,就知道了其他位置的电流。&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1. 实验电路:2. 实验步骤:(1)根据串联电路的电路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选用电流表的最大量程,并把电流表接在电路的a处。(3)合上开关,测出a处的电流值。(4)把电流表先后改接在电路中的b、c处,分别测出电流值,并对电路中Ia、Ib、Ic进行比较分析。3. 结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都相等Ia=Ib=Ic。串联电路中短路的特殊作用: 1.跟某个用电器并联的开关,可起到控制电路的作用。闭合开关时,被控制的用电器因短路而停止工作;断开开关时,被控制的用电器可与其他用电器一起工作。2.报警电路,用于防盗与防逃。用电线与电铃并联,线断后电铃发声。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n。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灯座、小灯泡、电压表。 2.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3.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并联在灯L1两端,测出Ll两端电压U1。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电压表量程应首选“0~3V”。 (3)合上开关后,将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4)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电路总电压U总,记下电压表示数,并填入表中。
4. 结论:串联电路中U总=U1+U2用去表法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 由于电流表、电压表这些测量仪表的加入,使电路的分析成为学习的难点。初学时可先将这些测量仪表用等效法去掉,分清电路的基本构造后,再把电表添在原处,弄清电表所测物理量。&&& 去表法主要用于分析含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复杂的串、并联电路。例1:在图示的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那么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B.C.D.解析:先用“去表法”(将电流表看成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简化电路,可看出此电路为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电流处相等。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电阻两端的电 压,测电路的总电压,故有,两个电流表分别测电路中两点的电流,是相等的,有。&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即I=I1+I2+…+In。式中I表示干路中的电流,I1到In分别表示各支路中的电流。&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1. 实验电路:2. 实验步骤:(1)根据并联电路的电路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选用电流表的最大量程,并把电流表接在电路的a处。(3)合上开关,测出a处的电流值。(4)把电流表先后改接在电路中的b、c处,分别测出电流值,并对电路中Ia、Ib、Ic进行比较分析。3. 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a=Ib+Ic。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怎样使结果更有普遍性:&&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常用改变电源电压,换用不同规格灯泡,多次测量等方法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也可能会得出结论,误认为各支路的电流相等。得出这一错误结论是因为实验时使用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所以结论比较特殊,不具备一般性,换用两只不同的灯泡重做实验,则,但仍有。例: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实验中,某同学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图中a、b、c三处的电流大小,并初步得到它们之间关系的结论。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 A.将电源两极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B.改变开关s的位置,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C.将图中两只灯泡位置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D.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解析: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进行实验,可避免结果的偶然性。
答案:D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即U=U1=U2=…=Un。 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压规律: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灯座、小灯泡、电压表。2.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3.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并联在灯L1两端,测出Ll两端电压U1。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电压表量程应首选“0~3V”。(3)合上开关后,将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4)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电路总电压U总,记下电压表示数,并填入表中。
4. 结论:串联电路中U总=U1=U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关系的比较:
发现相似题
与“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是:______.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是: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37121991871375736704648557265969您当前的位置:&→&&→&
载入中……
放大电路负反馈的原理特点
一、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引入负反馈以后,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稳定性的提高通常用相对变化量来衡量。
所以求导得:
二、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噪声
由于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器件,会导致输出波形产生一定的非线性失真。如果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后,其非线性失真就可以减小。
需要指出的是:负反馈只能减小放大电路自身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而对输入信号的非线性失真,负反馈是无能为力的。
放大电路的噪声是由放大电路中各元器件内部载流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而干扰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高压电网、。负反馈的引入可以减小噪声和干扰,但输出端的信号也将按同样规律减小,结果输出端的信号与噪声的比值(称为信噪比)并没有提高。
三、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由于负反馈可以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所以引入负反馈后,在低频区和高频区放大倍数的下降程度将减小,从而使通频带展宽。
引入负反馈后,可使通频带展宽约(1+AF)倍。
四、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 (a)串联反馈&&&&&&&&&&&&&&&&&&&&&&&&&&& (b)并联反馈
图1 求输入电阻
1、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提高
&& 引入串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可以提高(1+AF)倍。即:
式中:ri为开环输入电阻
&&&&& rif为闭环输入电阻
2、并连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引入并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减小为开环输入电阻的1/(1+AF )倍。&&&&&&&&
五、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
&&& 放大电路引入电压负反馈后,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即电路具有恒压特性。
&&& 引入电压负反馈后,输出电阻rof减小到原来的1/(1+AF)倍。
&2、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大
&&& 放大电路引入电流负反馈后,输出电流的稳定性提高了,即电路具有恒流特性。
& &引入电流负反馈后,使输出电阻rof增大到原来的(1+AF)倍。
&3、负反馈选取的原则
&(1)要稳定静态工作点,应引入直流负反馈。
&(2)要改善交流性能,应引入交流负反馈。
&(3)要稳定输出电压,应引入电压负反馈;&&&
&&&&& 要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电流负反馈。
&(4)要提高输入电阻,应引入串联负反馈;&&&&&&&&&&&
&&&&& 要减小输入电阻,应引入并联负反馈。
六、 深度负反馈的特点
1、串联负反馈的估算条件
&&&反馈深度(1+AF)&&1的负反馈,称为深度负反馈。通常,只要是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都可以认为是深度负反馈.此时有:
所以: xi&xf
估算条件:
(1)对于深度串联负反馈有:ui&uf &(称之为&虚短& )
(2)由于串联负反馈的闭环输入电阻增大,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ii&0(称之为&虚断& )
2、并联负反馈的估算条件
& 因为深度负反馈有:xi&xf
(1)对于深度并联负反馈有:ii&if(或称之为&虚断&)
(2)并联负反馈的闭环输入电阻减小,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ui &0 (称之为&虚短& )
七、深度负反馈放大倍数的估算
例1 估算图2所示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f。
&&&&&&&&&&& (a)&&&&&&&&&&&&&&&&&&&&&&&&&&&&&&&&&&&&&&&&&&&&&&&&&& (b)
&&&&&&& 图2&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和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
解:(1)在图2(a)所示放大电路中,可以判断Rf构成越级电压串联负反馈,因而可认为是深度负反馈,即有ui&uf。。因而其反馈系数为:
所以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为:
另外,从电路结构上可以认为,反馈电压是输出电压经电阻Rf和Re1串联分压后得到的,所以:
(2)在图2(b)所示放大电路中,可以判断构成电流串联负反馈。所以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有ui&uf。因为uf= ie&,uo=-io&Rc&ie&Rc,所以其反馈系数为:
所以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为:
例2& 估算图3所示反馈放大电路的源电压放大倍数Ausf。
&&&&& (a)              (b)
&&&&&& 图3 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和电流并联负反馈电路
解:(1)在图3(a)所示放大电路中,Rb构成电压并联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由式(4&16)可知ii&if(或&&虚断),而且还有ui&0(虚短)。
由图3(a)的输入回路可得:
所以,闭环源电压放大倍数为:
(2)在图3(b)所示放大电路中,Rf构成越级电压并联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ii&if(虚断),并且有ui&0(虚短),所以有:
又从图3(b)的输出端可知:
所以闭环源电压放大倍数为:
从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到,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仅由一些电阻来决定,几乎与放大电路无关。若不是深度负反馈,则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此时应采用其他方法分析。
放大电路负反馈的判断
一.反馈回路的判断
电路的放大部分就是晶体管或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电路。而反馈是把放大电路输出端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引回到输入端的电路,则反馈回路就应该是从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引回到输入端的一条回路。这条回路通常是由电阻和电容构成。寻找这条回路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直接经过电源端和接地端,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例如图5如果只考虑极间反馈则放大通路是由T1的基极到T1的集电极再经过T2的基极到T2的集电极;而反馈回路是由T2的集电极经Rf至T1的发射极。反馈信号uf=ve1影响净输入电压信号ube1。
&&&&&&&&&&& & 图4&&& 电压串联负反馈
二.交直流的判断
根据电容&隔直通交&的特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反馈的交直流特性。如果反馈回路中有电容接地,则为直流反馈,其作用为稳定静态工作点;如果回路中串连电容,则为交流反馈,改善放大电路的动态特性;如果反馈回路中只有电阻或只有导线,则反馈为交直流共存。
图1种的反馈即为交直流共存。
三.正负反馈的判断
正负反馈的判断使用瞬时极性法。瞬时极性是一种假设的状态,它假设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引入一瞬时增加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放大电路和反馈回路回到输入端。反馈回来的信号如果使引入的信号增加则为正反馈,否则为负反馈。在这一步要搞清楚放大电路的组态,是共发射极、共集电极还是共基极放大。每一种组态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点和输出点都不一样,其瞬时极性也不一样。如图5所示。相位差180&则瞬时极性相反,相位差0&则瞬时极性相同。运算放大器电路也同样存在反馈问题。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同相输入端的瞬时极性相同,和反相输入端的瞬时极性相反。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共基极放大电路
&&&&&&& 表2&&不同组态放大电路的相位差
依据以上瞬时极性判别方法,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开始用瞬时极性标识,沿放大电路、反馈回路再回到输入端。这时再依据负反馈总是减弱净输入信号,正反馈总是增强净输入信号的原则判断出反馈的正负。
在晶体管放大电路中,若反馈信号回到输入极的瞬时极性与原处的瞬时极性相同则为正反馈,相反则为负反馈。其中注意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反馈有时回到公共极&&发射极,此时反馈回到发射极的瞬时极性与基极的瞬时极性相同则为负反馈,相反则为正反馈。图4中的瞬时极性判断顺序如下:T1基极(+)&T1集电极(-)&T2基极(-)&T2集电极(+)&经Rf至T1发射极(+),此时反馈回到发射极的瞬时极性与基极的瞬时极性相同所以电路为负反馈。在运算放大器反馈电路中,若反馈回来的瞬时极性与同一端的原瞬时极性相同则为正反馈,相反则为负反馈;若反馈回来的瞬时极性与另一端的原瞬时极性相同则为负反馈,相反则为正反馈。
四.反馈类型的判断
反馈类型是特指电路中交流负反馈的类型,所以只有判断电路中存在交流负反馈才判断反馈的类型。反馈是取出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的全部或一部分送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形式(电压或电流)影响输入信号。所以反馈依据取自输出信号的形式的不同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依据它影响输入信号的形式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 图5&电流并联负反馈
(1)串联并联的判断
反馈的串并联类型是指反馈信号影响输入信号的方式即在输入端的连接方式。串联反馈是指净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在输入回路中的连接形式为串联,如图1中的净输入电压信号ube1和反馈信号uf=ue1;而并联反馈是指的净输入电流和反馈电流在输入回路中并联,如图4中的净输入电流ib1和if的连接形式。综合一下就是反馈信号如果引回到输入回路的发射极即为串联反馈,引回到基极即为并联反馈。而在运算放大器负反馈电路中,反馈引回到输入另一端则为串联反馈如图6,图中uD与uF串联连接;如果引回到输入另一端则为串联反馈如图7,图中iD与iF并联连接。
&&&&&& & 图6& 电压串联负反馈&&&&&&&&&&&&&&&&&&&&&&&&&&&&&&&&&&&&&&&& &&&&&&& 图7& 电流并联负反馈
(2)电压电流的判断
&&& 电压电流反馈是指反馈信号取自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的形式。电压反馈以图6为例,反馈电压uF是经R1、R2组成的分压器由输出电压uO取样得来。反馈电压是输出电压的一部分,故是电压反馈。在判断电压反馈时,可以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即根据电压反馈的定义&&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例,设想将放大电路的负载RL两端短路,短路后如使uF=0(或IF=0),就是电压反馈。
电流反馈以图7为例, 图中反馈电流iF为电阻R1和R2对输出电流iO的分流,所以是电流反馈。另一种简便方法就是将负载RL开路(RL=&),致使iO=0,从而使iF=0,即由输出引起的反馈信号消失了,从而确定为电流反馈。
电压并联负反馈
&&& 电压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8所示。因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一点相加,为并联反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为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因为并联反馈,在输入端采用电流相加减。即。
&图8 电压并联负反馈
具有电阻的量纲
具有电阻的量纲
具有电导的量纲&&&&&&&&&&
称为互阻增益,称为互导反馈系数,相乘无量纲。对于深度负反馈,互阻增益为
&&&&&&&&&&&&&&&&& &&&&&&&
而电压增益为:
&&&&&&&&&&&&&&&&&
电压串联负反馈
&&&& (a)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 &(b)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 图9 电压串联负反馈
(1) 判断方法
对图9(a)所示电路,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经Rf加在发射极E1上的反馈电压为&+&,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同,且加在输入回路的两点,故为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例,是电压反馈。后级对前级的这一反馈是交流反馈,同时Re1上还有第一级本身的负反馈,这将在下面分析。
对图(b),因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加在运放的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根据瞬时极性判断是负反馈,且为电压负反馈。结论是交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电流串联负反馈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如图7-7所示。图10 (a)是基本放大电路将Ce去掉而构成,
图10 (b)是由集成运放构成。
对图10 (a),反馈电压从Re上取出,根据瞬时极性和反馈电压接入方式,可判断为串联负反馈。因输出电压短路,反馈电压仍然存在,故为串联电流负反馈。
&&&&&& &(a)&&&&&&&&&&& &&&&&&&&&&&&&&&&&&&&&&&&&&&&&&&& &&(b)
&&&&&&&&&&&& &图10 电流串联负反馈
对图10(b)的电路,求其互导增益
&&&&&&&&&&&&&&&&& &&&&&&&
于是1/R ,这里忽略了Rf的分流作用。电压增益为
&&&&&&&&&&&&&&&&
电流并联负反馈
电流并联负反馈的电路如图11(a)、(b)所示。对于图(a)电路,反馈节点与输入点相同,所以是电流并联负反馈。对于图(b)电路,也为电流并联负反馈。
&&&&&&&&&&&&&&& (a)&&&&& &&&&&&&&&&&&&&&&&&&&&&&&&&&&&&&&&&&&&&&&&&&&&&&&&& &&(b)
&&&&&&&&&&&&&& 图11 并联电流负反馈
电流反馈系数是,以图11(b)为例
&&&&&&&&&&&&&
电流放大倍数
&&&&&&&&&&&&&
显然,电流放大倍数基本上只与外电路的参数有关,与运放内部参数无关。电压放大倍数为
复制带链接的文本推荐其它网站→
本站所有文章不得转载!可以链接网址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有问题可到本站-论坛讨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您所发表的观点需审核,过几个小时就能看到您所发表的评论。复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中学物理》2013年02期
复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摘要】:正课型:电学部分内容复习的第二课时1考试动向与教材分析"中考"是航向,"课标"则是航标.《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我市每年的中考命题,其中物质部分占中考比例的11%,10分左右,运动和相互作用部分占42%,38分左右,能量部分占47%,47分左右.原电学部分属于能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主要有六个方面: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7【正文快照】:
课型:电学部分内容复习的第二课时1考试动向与教材分析“中考”是航向,“课标”则是航标.《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我市每年的中考命题,其中物质部分占中考比例的11%,10分左右,运动和相互作用部分占42%,38分左右,能量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国林;;[J];考试(教研);2011年08期
李生业;;[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王学芹;祖美玉;;[J];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04期
曹金良;[J];物理教师;2003年10期
李乃俊;;[J];中学物理;1999年09期
欧忠祥;;[J];农村实用科技(青少年科学探究版);2007年01期
桑德宝;;[J];考试周刊;2010年14期
王林宝;;[J];中学物理;2002年12期
李军;孙志云;;[J];物理教师;1987年06期
王朝泰;;[J];物理通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卫明;;[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刘礼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吴磊;黄桂玉;;[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宁都县田埠中学
李经祥;[N];学知报;2011年
邗江区美琪学校
陈鹏生;[N];扬州日报;2011年
供稿;[N];山西科技报;2002年
河南省商丘市二高
聂琳;[N];学知报;2011年
甘谷县第六中学
刘维昌;[N];甘肃日报;2010年
范福生;[N];山西科技报;2003年
大方县坡脚中学
杨兴勤;[N];毕节日报;2010年
王轶;[N];黔西南日报;2011年
明德实验学校
冯珍;[N];学知报;2011年
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二中
瞿绪广;[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忠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烨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晏荣玲;[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张坤;[D];西南大学;2011年
曹继松;[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戴蔚勤;[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_为您服务教育网
                
推荐:   阅读:
热点推荐:    
专题:         
 名师             
    优秀教法          
    各科教法            
  您当前位置:>&>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
原载于&邱学华尝试在线>
  【设计思想】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且尝试能成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大胆尝试,并运用课本、实验仪器、工具书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串、并联电路》一课中,教师从准备性练习开始,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尝试操作、尝试阅读,积极争论思考,尝试练习,独立探索,逐步认识串、并联电路,发现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知识框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尝试活动中逐步分散了连接并联电路实验的难点,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 具】
  初中物理电学线路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准备性练习:
  1.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工作情况,由动画人物提出问题;这些用电器是怎样连接的呢?
  2.准备性练习: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电路有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在电路图中,它们的符号怎样画?
  生: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组成。
  师:(电路图)
  提问:你能把这个电路用实物连接起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电路。
  二、进行新课:(学生尝试活动)
   1.第一次尝试操作:
  师:如果有一个电路,有两盏小灯泡,并且都能发光。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电路?试一试,你能不能在刚才练习的基础上连接出这们的电路?
  生:分组讨论思考,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连接两种电路,画出电路图。
   (在准备性练习的迁移作用下,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可以独立完成这种发展。学生活动能否成功,只需由灯发光来表明,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师: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 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
  师:阅读课本P54页,看课本上把这两种电路分别称作什么电路?把第2个电路中的 部分和 部分分别称作什么?
  生:阅读后,得出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是并联电路,并认识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师:想一想,课本上为什么用"电路元件",为什么不用"灯泡"或"用电器"?
  生:(思考,讨论)电路元件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等,不单指"用电器。
  师:对。串联和并联不仅是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它各元件的连接方式,例如在上面并联电路中,电源和开关是串联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理解和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认识较复杂的电路作好铺设。)
   2.第二次尝试练习:
  师: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试试看。
  生:讨论、动手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到讲台上演示你的接法,并说出你的发现?
  学生演示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光。
  师: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两并联电路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
  生: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
  师: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
  生:可以,断开或闭全干路开关。
  (第二次尝试操作练习是在学生第一次成功的基础上,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获得成功。这种知识的递进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在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3.课堂尝试解题:
  师:多媒体(出示电路图) A B C D 这四个电路哪个是串联电路,哪是并联电路?为什么?
  生:根据电流的路径可判断A、B是串联电路;C、D是并联电路。
  师:(多媒体演示)夜晚的路灯、满天星彩灯串、高大建筑物上的彩灯、家庭照明电路。
  提问:这些灯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路灯是并联的,满天星每串是串联的。建筑物上的彩灯既有串联,也有并联;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辊并联的。
   (学生直观获得知识后,教师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在练习中体会运用了刚才所学的哪一部分知识,促使学生下一步自己独立归纳总结。)
  4.尝试归纳总结,教师点拨指导:
  师: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试着用对比的方式写出来。
  学生思考后,尝试归纳,教师指导;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     电流路径两条以上
   用电器同时工作同时停止     用电器互不影响
   开关控制所用用电器     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
          支路开关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还会发现一些串、并联电路的不同之处,看谁整理得更完整。
   5.发现性练习:(尝试应用)
  师:(提出尝试应用题)
  (1)家庭电冰箱,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打开冷藏室的门,你会发现灯亮了,这时候,冰箱的压缩机可能正在工作,也可能没有工作,试一试画出冰箱工作简图。
  (2)某单位有前后两个门,前门来人时坐在传达室里的人看到红灯亮并听到电铃响,后门来人时看到绿灯亮并听到电铃响。你能否给他设计出电路? 学生们讨论画图分析,独立讲解,独立判断是否合理。
   (这次练习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电路,还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独立画出电路,鼓励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引导他们在遇到类似的生活难题时,想到并会运用知识设计、创造。)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1.怎样判断电路元件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2.根据什么去设计串联还是并联?
  四、思考作业:
   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一些生活小难题?哪些难题可以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搞一个小发明?
邱学华老师经典10条
 为您服务教育网今日推荐
一天进步    今日    今日   动手   今日
一点点     今日  今日  今日    今日
         
为您服务教育网――全心全意为中国教育免费服务(Copyright&  河北?衡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