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也做中学生英语学习报学习报的吗?

求中学生学习报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求中学生学习报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09-10-29 &
初二双语学习报31期答案 听力:1-5 BDGEA 6-10 BCAAC 11-15 ACBAC 16-20 ABBAA 单选:21-25 DAACC 26-30 CDADC 31-35 BCABD 完型:36-40 BADCA 41-45 CCBAD 阅读理解:46-50 DCBDB 51-55 CADBB 语言综合运用:56.bite 57.hid 58.second 59.copy 60.medicine 61.recorder 62.dishes 63.suggested 64.text 65.chest 66.life 67.turn off 68.gentlemen 69.stay school 70.play back 71.If;he
use 74.with 75.Ito 76-80 DEBGC 作文: If you want to turn on the TV,press the red button.If you want to watch the programme you would like,press the number buttons.Turn the volume button right to turn the volume up.If you want to stop watching it,you can press the red button again to turn it off.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学生学习报,zhongxueshengxuexibao,zxsxxb,中学生优秀作文,zhongxueshengyouxiuzuowen等,拼音查询历史,拼音汉字转换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
&&&&&&&&&&&&&&&&
/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 
本卷主编的话  中国少年儿童工作者协会为纪念成立 5 周年,决定编辑出版《当代 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大型丛书,中学生学习报社作为协会成员 之一,从《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近几年所刊载的内容中,精选出 部分文章,编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卷》。  《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创刊于 1982 年,是帮助中学生学好各 门功课的知识性周报。14 年来,它坚持“中学生朋友需要的,就是我们 所要奉献的”办报思想,以“坚持全面辅导,巩固基础知识,注重能力 培养,提高现代素质”为宗旨,熔导向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 一炉,以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方法,求实的精神为广大中学生“传道、 授业、解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被誉为“青少年之良师益友”(周 光召语)。  《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卷,内容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 理、化学五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学生学习报》的一个缩影。语文部 分,从本报语文版的“作文步步高”“课堂短笛”“雏鹰展翅”等栏目 中选出了 20 多篇文章,有老师讲解作文知识与技巧的,有作家谈论写作 与阅读关系的,有学生描述见闻抒发情怀的等。英语部分,主要是从“词 义点拨”栏目中精选出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讲解词的基本意义、实用 含义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解词、记词、用词 的能力。数学部分,着重介绍了数学的思维方法、解题策略和解题技巧 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理部分,以生动活泼的故事形式,介绍了物理学发 展史中一些“偶然”的发现和科学家的遗憾,颇有启发性。化学部分, 精选了介绍化学与生活联系的文章一篇和谈化学总复习方法的文章 5 篇,以帮助中学生学好化学。因本卷字数所限,只能从《中学生学习报》中精选部分内容,奉献给广大读者。同学们如能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我们将感到无限欣慰。 在编辑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序余心言  中国的少年儿童报刊,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正式出版的已经 超过 200 家。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有面对中学生的,有面对小 学高年级的、低年级的,还有面向学龄前幼儿的;有的以图为主,有的 以文字为主;从内容看,有综合类、科普类、文艺类、艺术教育类、学 习类;还有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  在广大少儿报刊编辑以及少年儿童文学工作者、美术工作者、科普 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少儿报刊源源 不断地为广大少年儿童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精,受到广大少年儿童 的喜爱,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健康成长。少年儿童报刊之功是不可埋 没的。  报纸和刊物都是定期出版的。它的长处是能够及时向读者提供新鲜 的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缺点是不便保存和检索。虽然现在已经有了 计算机手段。但似乎还没有哪一家报刊已经做到全文输入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的使用也还远未普及。许多优秀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了,当时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可是事过境迁,也就成了明日黄花,后来的读者想找也 找不到了,许多读者还根本不知道有过这样的作品。而少年儿童又是人 生的成长阶段,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新读者进入这支队伍,同时又有成千 上万的老读者离开这支队伍。新的读者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读物;他们 也有许多需求同他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是类似的。报刊又不可能 老是炒冷饭,大量刊登过去的作品。这是一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使一些作者辛勤劳动的精神产品继续发挥作用,满足新一代小读者的需 求,这是一个值得花气力去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的组织下,各家少儿报刊编辑部共同努力,编辑出版《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是解决这个矛盾 的一个好办法。我翻阅了已经编好的几本书稿,感到内容是相当精彩的。 一册在手,不同的读者就可以饱览自己喜爱的报刊中多年积累的精华。这一套文集出版的另一方面功效是,便于各少年儿童报刊回顾总结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共同进行规律性的探讨,促进整个少年儿童报 刊事业向新的高峰迈进。人类即将进入新的世纪,今天的雏鹰将要在新 的天空中搏击。他们有理由要求获得更精美的精神营养。我相信,我们 的少年儿童报刊百花园明天必将更加光彩夺目。1997 年 1 月语文部分要学会观察张国良许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苦思冥想却无从下笔,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会观察,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观 察是写作的第一步。鲁迅先生说:“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 可以获取写作材料,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可以把人和事描 写得真实、具体、生动。那么,怎样观察呢?  一、寻根观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 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这就 是“寻根观察”。在观察中,必须展开思维的触角,动用锐利的目光, 像一架敏锐的探测器那样,深入到事物内部的各个领域去搜寻,才能 “寻”出事物的“根”。若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找不到事物的“底”, 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的。  二、比较观察。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比较观察。诚如 鲁迅先生所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 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气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 显出这一面之优。”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将白杨树与其他树木进 行比较观察,并以象征手法创作出的名篇。要善于在生活中作各种各样 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找出人和事的特色和本质来。否则,什 么材料也难以得到。三、定序观察。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由点到面,或由表及里,等等。观察的顺 序、方位不同,所看到的事情也不相同,像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所谓“一树梅花万首诗”,说的也是这 个道理。四、换时观察。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大自然 的景物在不同时令和季节中是千变万化的,人的感情也会随着事物的变 化而变化。所以,要观察到“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景观,就要在不 同的时间里仔细观察。五、易地观察。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茅盾认为,只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去观察人物,是不能写出“立体的 复杂性的活人”的。事物也同样,“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所以,易地观察,也是发现事物特征,获取丰富材料的重要方法。  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朱自清说:“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 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唯有如此,“才可能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不都是在一点点精细的观察中,写出 了其他作家所没有写出的新意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 品生活吧!谈谈储材冯敬芝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主题、支撑主题的物质基础。写作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即事明理、即事寓情的过程。倘没有材料,“理”和 “情”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孤魂”。  材料来自哪里呢?作者平时的积累。积累材料,即人们通常所说的 “储材”。储材有多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亲自观察储材,即在实 际生活中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获得材料;二是调查采访储材,即为了 某一写作目的而有针对性地向他人搜集材料;三是阅读学习储材,即通 过读书、读报、读刊等方法摘录各种材料。储材应当勤奋,应当不厌其 多。邓拓先生说,在搜集材料上“应该向农民学习??随身带个粪筐, 见粪就捡,成为习惯”。因此,我们应随身携带一个本子或一些卡片, 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事物和信息,随时记下头脑中偶然迸发出的思想闪 念,随时记下各种精彩的事例和格言等。这样,久而久之,在写作素材 方面,我们便是一个“富翁”了。
储材不是消极被动地积攒材料,储材的过程也是鉴别材料,给材料 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的过程。鉴别材料是为了挑选那些有价值的材料。 储材不厌其多,但这不意味着储材就像拾破烂一样见物即捡。事实上, 并非所有事物和信息都有价值,像张三吃饭打了个饱嗝儿,李四不小心 跌了一跤之类就没有储存的必要。给材料分类是为了胸中有数,更好地 熟悉和利用材料。由于文章的主题是不同的,所以,所用的材料也是不 同的。我们只有把众多的材料整理得像一个档案库一样井然有序,才能 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赋予材料以生命是为了灵活地对待材料,让材料所 蕴含的思想价值全部得以开掘。材料作为主题的物质基础,不能机械地 承托着主题,它应与主题水乳交融,在有机的结合中说明和显示主题。 然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都不能离开思索。 思索是储材的灵魂,是我们储备有意义的东西而并非一大堆无意义的文字符号的先决条件。经过思索而积累起来的材料反过来也可以推动思索,这些富有活力的材料往往使我们文思泉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 锤炼着我们的逻辑思维,而众多的同类型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又能诱发 出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种种构想。思索——储材——思索,在这种螺旋式 的循环中,我们总可以把文章写好。怎样选材田 力不少同学反映,作文时,材料不少,头绪繁杂,不知如何选择。我想,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  一、凝聚性。我们在照相时,要把焦点集中到所要拍摄的人或景上 面去。写文章也是如此,必须对材料做聚焦处理。作者选取材料的焦点 必须对准主题,为突出主题服务。吴伯箫的《歌声》以歌声为线索,把《国际歌》等四首革命歌曲串联起来,充分表现了延安军民为实现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争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作者在延安生活了 8 年,唱 过的歌曲很多,为什么要选择这四首作为写作材料呢?就因为它们最能 体现延安军民的革命感情、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果把延安时期唱过的歌曲一一罗列出来,文章内容就会累赘,显得漫 无中心,使人读后不知所云。  二、典型性。所谓典型,通俗地讲,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照相要突出一个主体,作文则须讲究典型。雷锋一生做过的好事可谓多 矣,但在《人民的勤务员》一文中,作者仅选取了五件事,就生动感人 地写出了雷锋精神的闪光点。这是因为作者选用了五个最有代表性的典 型材料,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本质东西(文章的中心),使这些材料 发挥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作者事无巨细,一味堆砌,读者便会 觉得文章如一笔流水帐,缺乏艺术感染力。  三、可信度。所谓可信度,就是材料要真实。你文章中写的事件、 人物要能使人相信这是真的,是生活中确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否则 会有什么感染力呢?《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一张欠帐单,为什么 能深深印在读者或观众的脑海中呢?就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 为什么观众听到有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时,会哄然大笑呢? 就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真实,观众觉得这是假的。艺术的力量在于真实。 我们初学写作必须注意这一点。  生活中的材料丰富多彩,但只要我们遵循“凝聚、典型、真实”的 原则去筛选取舍,就会把文章写好。灵感从何而来村 言究竟有没有灵感?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我想,问题在于怎样正确理解灵感。叶圣陶先生不说“灵感”,而说“触发功夫”。思维的触发 也就是所说的灵感。王梓坤教授有一段生动的解释:“长时间思考一个 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电线’, 把所有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有关的全部知识紧 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 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解决。”由此可 见,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许多“信息”,没有原来架起 的许多临时“电线”,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从生活和书本上获得的大 量“信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有位同学读了杨朔的《香山红叶》、《茶花赋》后,很想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他到农村观察,那金稻飘香的丰收景象使他陶醉。但蓦然回首,却见一块荒芜的田地,杂草瑟缩 在秋风中,他的心弦“陡然一紧”:为什么这块田地颗粒无收?难道是 秋天的罪过吗?他沉思着,“心扉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撞开,顿时豁然开 朗”——秋天,对于勤劳者确实是善良多情的,因为早在春天,他们就 耕耘播种,辛勤劳作,这才有丰收的甜美和欢笑。而对于懒惰者,秋天 却不能不铁面无私,谁叫他们游手好闲,辜负春光呢?懒惰只能收获杂 草般的愁绪,西风般的凄凉。于是他挥笔写了《秋天的秘密》这篇作文, 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位同学所说的心弦“陡然一紧”,“心 扉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撞开,顿时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灵感”。但 这种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阅读名 篇所获得的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突然贯通”“大放光明”的。  所以,灵感并不神秘,但灵感的产生稍纵即逝。我们一旦产生了灵 感就要抓紧时间捕捉住它,把它写下来。文章的深度靠挖掘丁洪乐有些同学写文章,材料选得很好,但写出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淡肤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写事,只是将事情经过平淡地 叙述一下;写物,也只是对其外表描述一番。对所写的事物没有深入挖 掘,事物蕴含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写作时,要根据自己所写事物的特点生发开去,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含义。 陶铸同志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在描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 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之后,又生发开去,向深层挖掘:由松树的风格, 联想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而且要求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的风格。这样,文章的含义就深远了。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记叙了“母 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一连串的事件叙述完了之后,主题已很明确。然而作者并未就此停止, 而进一步写道:像母亲这样“平凡”的人,“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紧接 着,又挚诚地表示,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使中国所有的母 亲都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来寄托哀思,报答母亲的深思。这样,作者热爱 母亲的深情厚意,就升华到一个博大深远的高度。这不仅是一般的母子 之情,而且同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 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胸襟跃然纸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挖掘,文章才骤然生辉。鲁迅先生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要深”,就是写文章不满足于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要根据所写的事物去做一番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工作,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这样, 文章的主旨才能升华,文章的含义才能深刻。写文章犹如挖井取水,不 掘到深层,难涌出清冽的泉水来。要想写出立意深远的好文章,就应该 在对材料的挖掘上下功夫。文章要有波澜杨崇理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因此,文章写得波澜 起伏、摇曳多姿,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 和现代的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之间和集与集之间巧妙地利用情节张弛 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念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很讲究文章的波澜。何为的《第二次 考试》就是采用悬念法使文章形成波澜,故事曲折生动。文章叙写了陈  伊玲的两次“考试”。“初试”时,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 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那些评选时带着 “苛刻”和“挑剔”神情的专家们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 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至此,读者以为陈伊玲被录取 是必然的了,然而,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复试”时,陈伊玲“声音发 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这奇怪的突变,使“在座的人 面面相觑”,令读者惋惜不已,而陈伊玲也未做任何解释,只是带着歉 意“飘然”离去。这样,文章就制造了悬念,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 了伏笔。接着苏林教授去寻访陈伊玲,遇到了她的弟弟,才弄清了事情 的原因,陈伊玲也得以被录取。文章就在这一起一伏、曲折变化的情节 中,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优秀青年形象。文章形成波澜的方法,除了悬念法以外,主要还有:①对比法,如《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造成故事的曲折变化,把一 个粗野、势利、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②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梦寐以求的于勒,竟在去哲尔赛岛旅游 的船上不期而遇,吓得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避之若瘟神,这就深刻地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③误会法,如《潘 虎》,通过潘虎对“我”的误会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 “我”也获得信任并委以重任。④抑扬法,如《荔枝蜜》,开始“我” 对蜜蜂极为讨厌,而最终却“梦见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文章一伏一 起,变化多姿。⑤倒叙法,如《同志的信任》,课文开头描绘了一个紧 张神秘的片断,紧扣读者的心弦,然后再回过头来,依照事件的发生、 发展,顺序写来,文章一张一弛,曲折动人。⑥夸张法,如《变色龙》, 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从 而讽刺了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走狗奴才,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 的反动本质。言为心声桂一林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白,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镜子。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描写。巴尔扎克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写得非常好。 他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 些人。只要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就可以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 人物。老舍也说,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的自我介绍。《分马》中老孙头的 性格正是通过语言描写跃然纸上的。当老孙头牵了一匹小马时,张景瑞 打趣地说:“瞅老孙头挑匹瞎马。”老孙头高兴地说:“瞎马?这叫玉 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可后来换马时,他怕老王 太太换了他心爱的玉石眼,就笑着说:“看上了我这破马?我这真是个 破马,性子又烈。”“别摸它呀,这家伙不太老实,小心它踢你。我才 挑上它,叫它摔一跤。样子也不好看,玻璃眼睛,乍一看去,像瞎子似 的。”这里通过老孙头前后不同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老孙头的自 私性格,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学们作文,语言描写常犯的毛病是千篇一腔,千人同调;或者把生活中的对话一句不漏地搬到文章中来;或者凭主观想象,空洞乏味的 说教,让人听而生厌。成功的语言描写,应当注意:一是语言要有个性, 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性格,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目睹了 说话人,听到了他说话的声音。二是语言要简练,言短而情深。鲁迅先 生说:“对话也决不是说到一大篇。”简练的语言,往往是有力而富于 表现力的。你看,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 如一代”,等等,不作雕饰,简练传神,声态毕现,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性格。  要能用简练、个性化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平时就要有意识 地去留心周围的人,留心他们不同性格的话语,静观默察,凝神结想, 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写好语言,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怎样写畅想型作文朱华贤畅想型作文就是假设一种情景,作者凭想象来完成的作文。例如,《假如我是济公》、《站在月球上所想到的》、《愚公与智叟的第二次 会面》、《20 年后我的一天》等。这种作文题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无 拘无束,思想不受限制,可以纵横驰骋,凌空翱翔。写这类作文要注意 以下几点:一、要有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具体而细致的描述,是作文形象生动的必要条件。抽象笼统,没有具体事例,就不可能吸引读者。如写《假 如我是济公》,应集中写好两三件具体事例,可有些同学每段第一句都 是“假如我的济公”,接下去就是我将如何如何。每段三五句,一共写 了十来段,都是干巴巴的条条,内容不实在,缺少形象性。二、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畅想型作文有着极为广泛的选材天地,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它和其他类型的作文一样,也要 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选的材料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假如我是济公》 这篇作文,它的主题就应是像济公那样抑强扶弱、惩恶扬善,选择的材 料就要能体现这一点。但有些同学写变成济公后,刻苦钻研科学,获得 了国家科技奖,这就游离了主题。三、入题要快。写这类作文,最好直接从场面和情节入手,摒弃一切套话。但有些同学的作文开场白太多,慢吞吞地说了一大堆多余的话, 如在写《愚公与智叟的第二次会面》时,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有深刻的意义”,等等,先绕了几个圈子,然后再入题,■ 里■嗦,很不简洁。  四、要有现实依据。畅想型作文表达的大都是作者的理想,理想是 现实的折光,它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能够实现的。有位同学写《假如 我是济公》,说济公去看望生病的 A 的老师,宝扇一扇,使低矮的小屋 马上变成了大房子,而且宽敞明亮、阳光充足。这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的,因为给教师建造这样的房子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如果换成这样:A 老师住在山洞里,阴暗潮湿,济公一扇,立即变成一幢金碧辉煌的宫殿,A 老师正在宫殿里批改作业,这就不切合实际了。 畅想型作文的内容往往是理想的生活,其中充满着真善美,也往往是作者激情的抒发。这样,最好用热情洋溢、欢快活泼的文笔来写。摆事实 讲道理庄之明有不少同学认为:写记叙文容易,写议论文难。  其实,写议论文并不太难。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发议论。比如: 班上有个同学经常不做值日,有的说他“怕脏”,有的说他“不关心集 体”。又比如:一场足球赛,本来可以踢赢的,结果反而输了。什么原 因呢?有的说是“技术不过硬”,有的则认为“骄兵必败”。这不就是 在议论吗?谁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做了坏事,挨了批评。这表扬和批 评不就是对某一人或某一事发表的看法吗?这些看法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要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例如: “抄袭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不要让分数捆住手脚”,“有志者 事竟成”等,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观点。观点就像一面旗帜。要 让这面族帜飘扬起来,就必须有坚实的支柱,这支柱就是论据。一篇文 章有了鲜明的观点,还要有确凿、充足的论据来证明,否则就没有说服力。  有些同学写不好议论文,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抽象地讲道理,没 有摆事实;或者是一篇文章讲了好几个道理,一个问题还没有说清楚, 又扯到另一个问题上了。二是论据不充足,不典型,不能说明论点。只 有论点,没有充分的论据;只有抽象的言行,没有具体的分析,读者是 不会信服的。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喜欢举很多例子,在一顶大帽子下面 罗列一大堆材料,这样反而影响了论点的鲜明、突出。论据充足不在于 材料多少。在一篇文章里,堆砌很多材料,好的材料、真正有用的材料 也就容易被淹没了,不如从中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证明论点, 会更有说服力。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要紧密联系,不能互相脱节。有一篇作文,为了证明“自学能成才”这个论点,时而举巴甫洛夫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时而后悔自己不用功读书,论据虽然真实、正确,但和论点没有直接关 系,这样,文章内容杂乱,中心论点不明确,也就达不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总之,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论点(观点)和论据(材 料)的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文章两个宝,观点和材料;观点来统帅, 材料跟它跑。言而有序 因物而异严开国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以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这叫“言而有序”。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说到卷云和卷积云:“那最轻盈, 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 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段文字,先介绍卷云, 后介绍卷积云。这二者的顺序,是按照它们的变化来安排的。只有按这个顺序说明,才能使读者知道卷积云是怎样由卷云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如果颠倒了,那就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当然,“言而有序”,绝不是固定的一种“序”。事物形形色色, 千变万化,各具特征。因此,这“序”也就因物而异,各有其“序”。 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主要是按它的方位,先总后分,先 外后内地加以说明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则是从三千多年前的 甲骨文说起,再写先秦、汉代的简书和帛书,东汉以来的手抄纸书,唐 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近代的各种印刷以及近年来各种奇妙 的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先写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点明其巍峨壮 丽的特征,再按参观顺序,介绍人民大会堂内部布局、结构、设备及其 特点,最后再次点出它的主要特征。《死海不死》,在说明死海的特征 之后,再说明死海的成因,由“果”及“因”。《蜘蛛》,开篇以诗谜 为小引,接着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再说明蜘蛛“织网的技 能之高明”和“身体机构之巧妙”,以及人类对蛛丝的利用,这是由对 事物的现象的具体描绘转入到对事物的特征的科学说明为顺序的。  由此,我们可以把说明顺序的安排归纳为这么几种方式:①按照方 位为序——前、后、左、右,上、下、高、低,远、近,内、外等。② 按照时间为序——晨、午、晚,春、夏、秋、冬,年、月、日等。③按 照思维的一般规律为序——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等。④按照观察点 的移动为序。⑤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为序。总之,写说明文,没有固定的“序”,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实际,从取得最佳说明效果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要重视实用文的写作袁麟如实用文不仅包括书信、条据之类,还包括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要写的其他文体,诸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发言稿、会议记录、通讯 报道、调查报告、电报稿等。为了适应目前和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实用文的写作,学会写常用的实用文。实用文的写作能力是中学毕业生必须 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要学写实用文,先要熟悉实用文。除切实学好教材中的实用文外,还要在课外做个有心人。购物时得到的产品说明书,报刊上登载的各种 广告,布告栏内张贴的各种告示,都不要轻易放过。听广播看电视时也 要多留心。看到的听到的多了,印象深了,自己动手去写,困难就会减 少。  要写好实用文,首先,必须掌握基本格式。实用文大都有一种约定 俗成的格式,行文者应当遵循。“书信”是运用最广的一种实用文,我 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它,然而不论中考或高考,做书信方面的试题,因 格式失误而遭扣分者,都不乏其人。大家知道,一般书信包括称呼、正 文、结束语、署名、日期等部分,这些都应该按格式要求去写。至于其 他类型的实用文,也都有其基本格式,我们必须掌握。其次,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为他人写实用文”的时候,执笔者只不过充当代写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 事情的性质确定文体,按他人限定的称呼、时间、地点、署名去行文, 不得以执笔者本人的面貌出现。也不受执笔人所处的身份、时间、地点 的局限。对受文对象是什么人(或单位)、发文者是什么人(或单位)、 发文时间应写何时,都要认真斟酌,行文的语气则要符合发文者的身份。  再次,要写好实用文,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实用文要求语言准确 简明,平时要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些实用文不单要 叙述,还要用上说明、议论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不厌百回改崔妮娜修改文章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先生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 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写好作文,必须认真修改。修改作文可从 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中心改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的。 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一概不要,有关的也 要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写。有位同学写了 篇《记一次建校劳动》的作文,先写了烈日下动植物的情态,突出了那 天天气特别热,再写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劳动。修改时,他认识 到,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同学们的劳动精神是可以的,但写景文字过多, 喧宾夺主,掩盖了同学们的劳动热情和干劲。于是对这段景物描写作了 删减,这样一改,文章中心就突出了。二、根据中心改结构。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具备坚实匀称的骨骼, 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只有用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 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串连编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 体。文章都有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这 几部分的材料安排顺序可以调换,也就是说可以用顺叙的方法写,也可 以用倒叙、插叙的方法写。顺叙是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先后顺序 来组织材料的;倒叙则是以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起笔,然后回叙原委。 不管用哪种方法作文,都必须从文章的中心出发考虑篇章结构,哪些先 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过渡,怎样衔接,都要精心 安排。凡是结构混乱,眉目不清的都必须修改。  三、推敲语言,修改标点。文章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的,叙事不清, 说明紊乱,读起来不顺当,就要认真推敲、修改,使句子结构合理,前 后连贯,语意清晰。在用词准确、语句通畅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修辞, 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同在蔚蓝的天幕上镶嵌几颗宝石,给文章增添光彩。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标点符号使用的是否正确, 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文章写完后,一定要认真审查, 看看标点用的是否正确。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是在不断修改中产生的,因 此,我们作文,要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逐步提高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胸中墨一桶 手里墨一管——访记者、作家梁衡麻毓筠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几名“小记者”来到《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进行采访。 走进一间安静的小屋,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嗬,好一个书的海洋!接着,一位遨游者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一位中年男子,戴着一副金丝 边眼镜,一对明眸透过镜片闪着智慧的光。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人——《光明日报》记者、作家梁衡。看着他的面容,又一个感觉告诉我:这 是一位挺和蔼、热情的人。说明来意后,采访便开始了。问:梁老师,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打好语文基础?  答:中学生应过好语言关。过语言关的捷径,但也是笨办法,那就 是背书,储存字、词、句,积累资料。我曾说过,写文章要“胸中墨一 桶,手里墨一管”,这样,胸中的墨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笔端。胸中的 墨多了,就可以把欲说的话形象地表达出来。比如,一首诗中写“鹰击 长空”,描写雄鹰在天空中飞,不用“飞”字,而用了一个“击”字, 多么有力啊!还有“燕剪春风”,这个“剪”字用得多妙啊!问:背书,那不是很苦吗?  答:当然是苦,不过,当你“背进去”了,你就不会感到苦了。比 如,一个人在欣赏一幅名画,在画前一连站了几个小时。从表面上看, 他站在那儿好长时间,很累,可是,他是在欣赏名画,在有滋味地咀嚼 精华,他会感到很甜的。背书也是一样。背的名篇多了,对自己写作自 然会产生影响。比如我在写《晋祠》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出《小石潭 记》等名篇,这就会有利于写作。问:背的东西多了,会不会束缚创造力?  答:背书是为了吸收,创造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举个例子,隋 炀帝虽是暴君,但还是有点才华的。他写过一篇文章,王勃在《滕王阁 序》中有几句就是模仿隋炀帝的,但由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意,现 在人们差不多都忘了隋炀帝的句子,只记得王勃的了。问:梁老师,现在中学生学习任务挺紧的,你认为在难得的空闲时间里读什么样的书才好?  答:我认为中学生还是多读些古今好诗,而且要背。阅读是广度, 而背范文(好诗)则是高度,要两者结合。诗的诗句是很凝炼的,体会 意境,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再一个就是多看些散文,写好散文是 写其他体裁文章的基础。比如秦牧、刘白羽等的散文就不错。我不主张 中学生多读长篇小说,当然好的小说也可以读点。要多读些精粹的短文, 最好读有定论的作品。现在社会上刊物太多太滥,有的层次很低,最好 不要去读。另外就是多读报纸,而且要注意积累。我自己就得益于读报。 说着,梁老师从书架上抱下一大摞摘抄和剪贴的资料本,有语文、数学、 物理等,应有尽有,令人羡慕。把欢乐融会在日记中——访作家马庭英王灿然“有人爱打牌,有人爱下棋,有人爱养花,有人爱钓鱼,而我却爱上了写日记。我的欢乐都融会在日记中了。”这是大同市作协副主席马 庭英同志的口头禅。  他是怎样写日记的呢?还是用他的话说吧:“有人说我带有传奇色 彩。一个流浪娃,成了作家,不奇也奇了。我小时想念书念不起,只好 从门匾、对联上学字,买不起笔纸,就折根树条在地上写。母亲见我如 此好学,拖着瘦弱的身子给别人洗衣、做饭,换来几个钱,把我送进一 家私塾,虽然只念了三个月,可非常宝贵,因为这是我的学历啊!”  “1945 年,晋察冀报社要站岗的,我去了。从此,我参加了八路军。 上岗前,下岗后,我都在编辑部看他们写字,一有机会我就向编辑们请 教。我主动给他们提水、扫地、打饭??一位姓李的同志很快就喜欢上 我了,送给我一本小字典,这下我可有书了!写哪,念哪,不到一年时 间,就把字典上的字全部学会了。这一年,我一边学字,边记日记,写 了不下一百篇。”“我爱写日记。我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有的是我感慨之语,有的是我醒悟之理。它编织着我生活的网络,它刻印着我前进的足迹。每当我 翻阅自己的日记时,就像洗温泉澡那样解乏,那样舒服;也像进了百花 园,处处迷人,百看不厌。“多变的岗位使我的日记更加丰富多彩。我当过兵,做过教导员,参加了平律、太原、石家庄和上甘岭等战役,打到哪写到哪,看到啥记 下啥,战友的英勇、战场的险恶、军民的情谊、敌人的狡猾??可记的 东西简直像海水,取之不尽。转到地方后,先后在公安局、文工团、民 政局工作,这里人们的喜怒哀乐被我摄进日记,真是五花八门,无趣不 有啊!“写日记贵在坚持。我的喜怒哀乐,胜败曲折,都写在了日记中。每参加一项活动,每拜访一个家庭,我的所见所闻也都摄入了日记中。 我日记中的人物很多,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啊!那依依难舒的深情,那语 重心长的赠言,那饱含情谊的礼物??一一记下来,读着,我感到十分 高兴。”老马就是这样,喜欢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把欢乐寄托给日记,日记也给了他无穷的欢乐。用笔说话 要说真话——记高原教授童 新“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1979 年为《学作文报》的题词。我市教研室办的小报定名为《笔话》,就是 把“用笔来说话”作为办报宗旨的。我受《笔话》编辑部委托访问了当 年《学作文报》的总编、“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创始人之一、本报顾问高原教授。 下面是高教授的谈话记录:  “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这句话首先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世上 除了哑巴,人人都会说话。即然说话不是什么难事,那么作文也并非高 不可攀。有些学生害怕作文,这确实是一大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扫除, 作文就难以入门。  作文同说话一样,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现在是信息社会,这种基 本能力尤其重要。不具备这种基本能力的人,难免要在生活和工作上遇 到困难。  作文要生活化。有些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文绉绉的,与口语 距离较大。叶老要求我们要向生活靠拢,做到生活化。不仅内容要生活 化,而且词汇、句式也要生活化。做到这一步,便于各阶层的人进行思 想交流。  作文和说话互相影响,互为作用。要写好作文,就要学好说话。说 话能力提高了,作文也会相应提高;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学习语文, 不仅要注意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要注重提高说话水平。要说得好,写得 好,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从阅读书报和听别人讲话中学习。这样听 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都提高了,才能算是把语文学好了。叶老的这第一句话,讲了作文的性质、功能,下边讲的是作文的内容和对文风的要求。 文风是一个人思想作风的反映。好的思想作风是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作文也一样,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作文才能算是好作文。叶老通过正反对比,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我体会到说真 话就要说诚实的话。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就是这个道理。说实在的话, 就是说有用的话。空话连篇,对人没有任何用处。说自己的话就要有自 己的体会,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里要纠正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有的 人写作文生造词汇,生造别人读不懂的句式,读来佶屈聱牙,你指出他 的毛病,他反而以“说自己的话”为挡箭牌,这是非常可笑的。语言是 全民族的共同财富,生造词汇和句式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绝非自己的 特色??高教授一席谈,使我茅塞顿开。过去我们对叶老谆谆教导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现在可以说是深入一步了。校园里的春笋湖南隆回高洲中学 郑时贤  校园里有几处翠竹。每当春姑娘飘来的时候,它就奉献出一根根鹅 黄色的春笋,嫩生生、水灵灵的,怪可爱,惹得同学们在竹林里留连忘 返。  “喂!你看,这根春笋一夜拔一节,足有二三寸长。你听,它嚓嚓 有声,在茁壮成长呢!”  “啊,它破土,顶石,穿空??真不愧为勇士!我们在学习上,多 么需要这种精神啊!”“对啊,我们不能学它嘴尖皮厚腹中空,而应该学它的挤劲、钻劲、顶劲??” 我看着,听着,欣慰地笑了。放眼望去,春笋满园,披着朝霞,挂着露珠,展现出一片生机。  【简评】面对校园春笋拔尖、茁壮成长的景象,同学们由景生情, 由情化为掷地有声的话语:“啊,它破土,顶石,穿空??真不愧为勇 士!我们在学习上,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啊!”“对啊,我们??应该学 习它的挤劲、钻劲、顶劲??”这些言语体现了莘莘学子向上的思想境 界,也为文章增添了新颖的内涵。(金翎)根的事业山东五莲杜家沟初中 苗清  叶儿,在一片赞美声中舒展了;花儿,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下绽开了; 果儿,在芬芳的日子里成熟了。是谁,真诚地为它们供应养分?是谁,无私地给它们增添力量? 啊!根,是根——为了叶,为了花,为了果,根默默地、默默地往地下延伸;一生没有奢求,甘于默默地奉献,无私地托起大地的风流!  叶的翠绿,是根的歌唱;花的艳丽,是根的微笑;果的香甜,是根 的馈赠。根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在绿叶、繁花和硕果中得到了体现, 也获得了不朽。啊,根的事业在无声中闪光??  【简评】生活中,人们赞美绿叶的葳蕤,花朵的芬芳,果实的甘甜, 谁可曾想到深潜于地下的根呢!作者目光独特而敏税,在常人不易发觉的地方挖掘到了“根”,唱出了一曲“根”的赞歌。礼赞“根”,正是为了礼赞“根”一样的人。 生活的列车,历史的巨轮,正是靠千千万万“根”一样的人推动的。以 “根”喻人,借物言志,为文之妙谛。(孟紫)山村的灯湖南隆回一中 颜和平  夕阳收起最后一抹晚霞。夜的女神轻拂黑纱,翩然降临到了小山村。 灯之花,迎着温馨的泥香,开放在习习的晚风中,把一束束温柔的光洒 向池畔山林??  石子路上,走着青春小伙、豆蔻姑娘,他们喧闹着,撒下一串串朗 朗的欢笑,一串串清脆的脚步声??  “青年之家”读书室里,灯光通明。书桌旁坐满了从田野劳累了一 天的山民。粗糙的手,细细地翻动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刊。他们的神情 是那么专注,像久旱的禾苗突遇甘霖,迫不及待地吮吸着。眼里啊,跳 动着喜悦的光辉。知识之灯,正把新一代农民心中那片荒原,点点开垦,  点点染绿??  【简评】灯是夜晚的花朵。灯光下,“坐满了从田野劳累了一天的 山民”,正在专心致志、含英咀华地吮吸着人类知识的乳浆,为创造美 好生活而高扬起前进的风帆。  短文以“灯”为轴心,虚实结合,远近相映,描绘出一幅当代农村 美丽的夜色图画。(金锐)梨乡八月行 山东历城一中 张明我的家乡锦绣川盛产“泰山白梨”,一向被人称为“梨乡”。 初秋的一个早晨,我乘车回家。一走进锦绣川,透过车窗,便看见汽车上装的是梨,拖拉机拉的是梨,自行车驮的是梨,肩挑的是梨,手 携的是梨,小孩嘴里吃着的也是梨。向山上望去,层层梯田,一片片梨 树,白花花的梨儿压弯了树枝。成熟的白梨在枝叶间被风一吹,一闪一 闪的,像无数颗闪光的星,挂满了树冠。这里是梨的世界,梨的王国, 连空气中也飘荡着梨的芳香。到家放下东西,我便迫不及待地向南山跑去,我无心注视那吐缨飞花的玉米,玛瑙簇聚的高梁,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涂红抹粉的苹果, 径直向梨园走去。俗话说:“七月核桃,八月梨。”其实梨的真正成熟 期还应向后推迟十几天,但为了便于储藏、运输,所以提前采摘。泰山 白梨个大核小,皮薄汁多,香甜爽口,颇受客商青睐。它运到港澳,被 称为“美人梨”,真是的,光光的,白白的,椭圆形,多像少女美丽的 脸庞。来到我家承包的梨园,弟弟、妹妹正忙着摘梨。“哥,接着!”我双手接住弟弟扔下的又大又白的梨,咬一口,甜甜的,脆脆的,一股凉 丝丝的香甜味儿一下子沁入心脾。这棵合抱粗的梨树王,树大叶茂。弟 弟说今年能摘一千多斤呢。那棵多年不大结果的歪头树,今年竟也满挂, 树身被垒起的石柱顶着。地边的梨树,枝子被压得掠着地,不用手去摘, 就是躺在地上用嘴去啃也够得着。真是一片大丰收的喜人景象呵!摘梨是一种繁忙的劳动,其中也有无限的东趣。你看,在树上采摘的人们哼着小曲,把梨放进挂在树上的篮子里,不时地用绳把篮子递下 来。树下,姑娘们坐在几个梨篮之间,挑选着,说笑着。有的干脆把收 音机放在一边,一边干,一边听,真是别有一番农家乐的情趣。片片树 林,漫山遍野,到处是欢声笑语。  上灯时分,我来到了收购站。布篷下,灯火通明,包装好的一箱箱 梨,整齐地堆放着,一筐筐白梨摆成一片,筐边坐着的姑娘在挑选分级。 她们那一双双秋水般的明眸随着手中大梨的转动而闪烁着,绣花针大小 的虫眼也逃不过她们的眼睛。那一个个果形端正成色好的大梨在姑娘手 中一滚,洁白透明的包装纸刷的一声就把梨包好了,不消几分钟就装好 一箱。公路上,一辆辆装满梨乡人民的丰收果实、满载着生活甜蜜芬芳的汽车,向远方驶去。  【简评】这篇记叙文描绘了八月梨乡的丰收景象,抒发了致富农民 的喜悦心情,反映了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写得 很有感情。(马新荣)看电视河南荥阳乔楼中学 白莉花  我家四口人都是电视迷。我爱看动物世界;妈妈爱看文艺晚会;爸 爸喜欢看球赛,尤其是足球赛;要是豫剧,奶奶便戴上老花镜,看着笑 着。一家人欢欢乐乐。可有时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要是几个电视台 同时播放各自喜爱的好节目,那就谁也不愿意放过机会,你争我抢起来。 不过,结局大多是爸爸让妈妈,妈妈让奶奶,奶奶让给我看。星期六晚上,我家因为看电视,差点发生“战争”。 那天我特别高兴,英语考试第一次得了 100 分。中央电视台的动物 世界节目播放非洲虎,我燕子似地飞回家,顾不上吃饭,就打开电视机。谁知按错了键钮,开的是河南台,正是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这是奶奶最爱看的一出戏。我生怕奶奶发觉,急忙调到中央台,看起非洲 虎来。一只凶猛剽悍的非洲虎正在追赶一头野牛。这时,妈妈回来了, 她对我说:“小花,今晚郑州台举力程琳音乐会。”妈妈酷爱音乐,又 是音乐教师,我知道妈妈的心思,虽然不情愿,也没有办法,我陪妈妈 看着程琳边唱边舞,想着老虎和野牛搏斗的壮观场面。“谁赢了?几比几?”随着声音爸爸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门来,不由分说就调到中央二台,原来是足球赛。爸爸一边擦汗一边说:“今晚 是国家队对英国队,高水平??”妈妈带着气又调回郑州台。爸爸不依, 又调过去。爸调过去,妈调过来,我夹在他们中间,只听见“咔嚓”“咔 嚓”的声音。妈妈气恼了,要关掉电视机,爸爸急忙用身体护着。我害怕极了,生怕他们打起来。一会儿妈躺在床上,气得不吭声。奶奶没完没了地唠 叨着。我心里埋怨着:电视台为什么偏把好节目排在一起呢?人都有个脾气,你越硬,他越不依;态度好了,倒还能生效。不知是奶奶的批评起了作用,还是妈妈感动了爸爸,爸爸主动将电视调到郑 州台,自己却打开小收音机听起球赛来。妈妈也从床上起来,把电视又 调到中央二台,双方比赛正处在高潮,国家队正轰英国队的大门。爸爸 和妈妈又是他调过来,她调过去。我想笑又不敢笑,建议着:“一个人看 5 分钟!”奶奶也笑了。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家买了一台很奇怪的大彩电,能同时收看 5 个电视台。中间一个大的,四角各有一个小的。我们一家人坐 在电视机前,奶奶看豫剧,爸爸看球赛,妈妈看文艺晚会,我看动物世 界??【简评】这篇作文记叙了看电视而产生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图景和几个人物的精神风貌。文章揭示的 矛盾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矛盾,是“大愉快”中的“小不愉快”, 作者把故事置于这样的背景中,其思想基调是明朗的,文章取材是有积 极意义的。距 离江苏赣榆县中学 张文杰  山娃今天特别高兴。他穿着哥哥曾穿过的半新衣服到省城重点中学 去上学了。他是乡里第一个进入这所名牌学校的学生。山娃一到学校, 又激动又羞怯。从来没见过的高楼大厦林立在他面前,许多学生都穿着 花花绿绿的衣服,而自己穿的衣服还是哥哥的。可是,当父母那憔悴的 身影,那期待的目光以及上不起学的小伙伴的形象出现在脑海时,他那 羞怯的感觉很快消失了。  永盛今天也特别高兴。父亲花了 1 万元送他到这所省城重点学府。 他是穿着父亲从上海买来的名牌服装,坐着父亲开的小轿车来的。他看 着周围许多人对他投来羡慕的眼光,感到很自豪,认为自己很伟大。报到,分班,排位。山娃和永盛分到一个班,还是同桌。山娃对永盛很羡慕,但他不自卑,他并不怨恨父亲没有给他带来这些好东西。在 他心目中,更重要的是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他要改变家乡那落后的 面貌。他一开始上学就有这样的愿望,现在更强烈了。在永盛眼中山娃 总归是山娃,他不屑一顾。在他心目中有的是时髦服装,山珍海味。他 的同学中有比他分数高出许多的都没有能够进入这所学校,而他来了, 这就是他的自豪。他认为他还能进名牌大学,他爸爸有钱。山娃的朋友不多,永盛的朋友很多。永盛经常买各种饮料和食品和哥儿们共享。哥儿们也经常用甜言蜜语来“包装”永盛。他飘飘然了。 山娃的进取心更大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过得就是快,期中考试来临了。永盛急了,他几乎什么都不会。山娃还像从前一样,认真学习、复习,得心应手地做着习题。永盛有主意了:“山娃,你和我是同桌,咱们是好朋友,你照顾 一下,怎样?”山娃摇了摇头。“要不,你让我得 1 分,我给你 5 元钱, 要不 10 无??”山娃没答应。其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了。山娃笑了,他的每门功课都是优;永盛傻眼了,他的各门功课都是差。 班主任只说了一句话:“你俩的距离的确很大呀!”  【简评】两个学生,一个穷一个富。一个穷得上学没有一套像样的 衣裳,一个富得“时髦服装,山珍海味”任其享用。一个学习刻苦自励, 成绩优异;一个沉湎在生活享乐之中,学习一塌糊涂。  作者用鲜明对比的方法,把两个学生一优一劣表现得十分醒目,从 而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穷则思变,锐意精进;养尊处优,日 渐萎靡。文章对比强烈,反差极大,富有现实教育意义。(金凤)老师,只有您站着湖北荆沙郢都中学 黄丹  我们都坐着,老师,只有您站着。您站着的时候,我们看见一棵好 高的树。您一生都这样站着,前面是讲台,后面是黑板。您面对着学生, 把“45 分钟”站成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许您已经很累了,老师, 您也许想坐下,但您却没有坐。因为您清楚,您要坐下来,世上就会少 几个站起来的人。您当然不会坐下来。  风刮来,雨打来,雪飞来,您总是站着,巍如泰山。没有什么能改 变您。老师,您站得很稳很稳,在您脚下,这块土地便是您心中永远苍 翠的世界。站久了,腰酸,背痛,肢麻,头眩,您也不坐下。满头的青 丝站成了苍苍白发,饱满的额头站成了皱纹山川,但您还是这样笔直地 站着。老师,您就像迎接朝阳的哨兵。  也许有一天,您站不起来了,可我们都站起来了。在您的微笑中, 我们站成一排排高大的绿树。老师,您站了一生,不仅站在讲台上,还 站在我们心中,站成一块永不风化的丰碑!  【简评】文章围绕着老师课堂讲课的特殊方式——“站着”,用抒 情的笔调赞美老师站着是“一棵好高的树”,“巍如泰山”的旷世丰碑, 数十年如一日,直到“满头的青丝站成了苍苍白发”,依然勤奋不懈, 培育了祖国园林中“一排排高大的绿树”。作者从“站着”开掘下去, 充分讴歌了人民教师的丰功传绩,文章重点突出,文笔流畅,是篇抒情 写意的好散文。(孟紫)假如我是教师江苏通州金民中学 洁云  补课,作业,考试??一天到晚,日复一日,弄得我们精疲力竭。 老师的脸上也常露倦容,他们也生活得很累很累。亲爱的老师,您为什 么就不能洒脱一点,给我们,也给自己一块自由欢乐的芳草地呢?假如我是教师,我一定要把休息的时间还给学生。因为他们是小鸟,渴望自由飞翔;因为他们是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生活本来就多姿多彩。 面对天真烂漫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阻拦他们走进自己的七彩梦。既然 教师是园丁。就要直正肩负起培育花朵、保护花朵的职责,不要占用学 生的星期天、节假日,从早到晚没完没了地补课,把节假日还给学生。  假如我是教师,我要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美术天地,因为我们 的生活本来就如歌似画,我要向他们介绍贝多芬、莫扎特,欣赏克莱德 曼的钢琴和俞丽拿的小提琴,用高雅的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 的灵魂。我要向学生介绍达·芬奇、徐悲鸿和齐白石,让孩子们也拿起 稚嫩的画笔描绘生活,描绘自然,描绘光辉灿烂的未来。我还要向学生 介绍敦煌壁画、临潼兵马俑,介绍北京故宫、圆明园,还有那举世闻名 的万里长城,让他们贴近历史,懂得什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传统 文化。    假如我是教师,我要与学生一起走进文学的世界,与古代的先贤交 谈,与现代的哲人对话,用心灵去感受大师们曾经用心灵感受过的境界, 去感受他们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情感,让学生插上幻想的翅膀,在诗词 中采撷梦幻,在散文中感悟人生,在小说中洞察社会,在戏剧中体味生 活??  假如我是教师,我一定要摘掉面具,放下教师的架子,给学生一个 真,像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的蔡芸芝老师那样,做学生的朋友, 痛痛快快与学生玩乐,与他们一起唱歌、跳舞、背诗、画画、做游戏?? 假如我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分数的同时,首先自己要正确 对待学生的分数,决不以分看人,按分数高低排名次。因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各方面人才,决不是畸形的高分低能儿! 唐代的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假如我是教师,我要时刻牢记自己负有“传道”的使命。我要向学生传爱祖国、爱人民 之道,传如何做人之道。我要用周恩来青少年时代“面壁十年图破壁” 的精神,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用生动感人的具体材 料去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攀登,为将来建设好伟大的祖国打下坚实 的基础。真的,假如我是教师,我一定要将课堂、将校园变成我们师生共同拥有的芳草地。  【简评】小作者以表述个人希冀的方式,设想“假如我是教师”, 就该深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他们培养成胸有大志、全面 发展的建设祖国的人才。这篇作文新颖独特,富有理想色彩。小作者的 愿望,也正是学生对教师的希望,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教师是太阳下最神圣最壮丽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愿小作者的美好心愿能够实现。(金翎)夕阳下,那美丽的??江苏赣榆县中学 刘沙  夕阳映红了山坡上那幽深静谧的竹林。有位姑娘在林中小径上漫 步。她身穿白色的连衣裙,棕色的长筒袜和黑色的高跟鞋,晚霞透过稀 疏竹叶,照着她那白净美丽的脸庞,也照着她手里捧着的一本书——《美 在生活中》。姑娘轻轻地念着,语音甜甜的。她的目光离开了书,凝视 着竹林静静地思索着??  一位身背柴草的老大娘蹒跚地走了过来,看到姑娘漫步在小路上, 生怕柴草划破姑娘的连衣裙,向路旁一偏,谁知,柴草挂住了一棵竹子, “扑腾”一声,她摔倒在姑娘的脚边。看着老大娘流着汗水、沾满泥土 的脸,姑娘急忙掏出洁白的手帕捂住鼻子和嘴,向后退去。  “扑腾”,又是一声响,姑娘也摔倒了,不,是被一个十多岁的男 孩撞倒了,看着自己身上粘满了灰土,姑娘破口骂道:“你瞎眼啦!” 男孩一边扶起老大娘,一边嗫嚅地向少女连连道歉:“大姐,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看到老奶奶摔倒了,想快点过来扶起她??”  姑娘拍拍身上的泥土,拣起书,头一扭,骂骂咧咧地走了。身后留 下一串鞋跟踏地的声音,宛如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简评】幽雅青翠的竹林里,走来一位穿着美丽的姑娘,姿态娴静, “语音甜甜的”。谁知,美好的外形却包镶着一个冷漠、粗俗的灵魂——老大娘跌倒了,她“急忙掏出洁白的手帕捂住鼻子和嘴,向后退去”, 正巧被急着救助大娘的男孩撞倒,又引爆了姑娘的叫骂。两相对照,一 是丑——空有美丽的躯壳,而无起码的德行;一是美——连姓名都没来 得及交待的男孩,却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少年。作者巧妙地 鞭挞了华美外表掩盖下的丑陋灵魂。(马桂枝)爸爸,别码“长城”了湖北钟祥洋梓一中 何伟  唉,妈妈还没有回来,出差都十多天了。自从妈妈走后,爸爸的“病” 又犯了。成天在家里陪着几个“秦时民夫汉时役”,稀里啪啦地搬弄着 “秦砖汉瓦”,还像神仙似的“吞云吐雾”,搞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在这段日子里,我真是度日如年。只要爸爸一上桌,别说吃饭,连睡觉也成问题。你要提意见,得,轻则横眉冷对,重则几拳打来。 客厅里的灯无力地亮着,时起时伏的吆喝声和争吵声,接连不断地 挤进耳朵。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肚子又“咕咕”地提出抗议,想必是早上的那点干馍已经消化得无影无踪了。墙上的电子钟疲惫地将时针指到“12”。妈妈那慈祥的面容,又浮现在眼前??而如今??“哗 啦啦”又一阵搓“砖”声,“长城”大概是第 49 次倒下了。我拖着疲倦的身子下床,伏在窗台上。窗外,凉风习习,一弯残月竭力地从云层中钻出来。天边,几颗孤独的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客 厅里仍然是一片狼藉,桌子上又横起几条“长城”,灰蒙蒙的烟雾中, 几个废寝忘食的“民夫”正在“长城”下,进行着一场金钱争夺战。我 困极了,恍恍惚惚进入蒙■之中??妈妈回来了,拿着我羡慕已久的航 空模型,站在我面前。爸爸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一大包食品。我高兴地 接过模型,坐在沙发上欣赏。爸爸亲热地将一支香蕉送地我的嘴里?? 突然,“叭”地一声“幺鸡”。我被惊醒了,嘴里含着自己的手指头。 唉,多好的梦啊!  我望望客厅,还是那熟悉的身影,那熟悉的嘈杂声。“长城”不知 倒下又码起了多少遍,时针也不知转到哪里了。窗前的那棵小杨柳,好 像在风中呜呜地抽泣,也似乎在向那弯挂在天幕上的月儿诉说着什么。爸爸,别码“长城”了。  【简评】家,原本是温馨的,可自从爸爸打上了麻将,家里便失去 了温暖。小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对当今“麻将”风的忧思, 并发出内心的呼喊。语言幽默,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方文忠)人当不贪他人财江苏苏州二中 丁春春  《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国有个人把一块玉献给子罕,子 罕不肯接受。献玉者以为他嫌玉不好,急忙解释说:“我请琢玉的人鉴 定过,断定是块宝玉,我才敢献上。”子罕直截了当地说:“我把不贪 图别人的财物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让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吧!” 读后,颇有所感。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堕 落往往是从贪财开始的。当今社会,“献玉者”不少,托人办个事啦, 请求解决问题啦,都要“烧烧香”,送些“小意思”,而“子罕”却寥寥无几,于是,“后门”大开。 报载,苏州中学校园内有一块“廉石”。原来是某位官员任满还乡时,没有雪花银子绫罗绸缎,只好搬块巨石压船。后人敬佩他的廉洁奉 公精神,把这块巨石命名为“廉石”。从某种角度看,那位官员和子罕 一样,都守住了自己特有的“宝”。如果我们每个人也能守住这种“宝”, 那么“关系网”会被彻底撕破,社会风气也就会日趋好转。  前些时,许多报刊都报道了一个“明星”堕落的故事。讲一个女演 员从收小费开始,变得越来越贪财,窥视他人财物,直至堕落而不能自 拔,终于走进铁窗。发生在上海的抢劫杀人案的主角于双戈,也是由于 要让别人的财物转进自己的腰包,而走向赌桌,一发不可收拾,终于由 贪财导致了灭亡。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因贪财受贿而被撤职、判刑的。 由是观之,不义之财不断不可取。子罕的行为是很不容易的,他不但要抵制“宝玉”的诱惑,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若是另有一位张丞相李尚书什么的,接受了献玉者的“好 意”,子罕难免被骂一声“傻瓜,假清高”。但大多数人是称颂子罕的, 他的事迹载入了《左传》。但愿我们周围的“子罕”愈来愈多。这样, 社会风气也必然越来越多。“献玉者”不必再忙着把宝贝捧来捧去。子 罕也省却了许多口舌麻烦。这岂不是皆大欢喜!  【简评】从历史事件中得到某种启示,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联 系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这是议论文中说古道今的一般写法。 这篇作文写得比较好,作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正之风,联系历史故事,强烈呼吁“人当不贪他人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祁宏伟)郑州的立交桥河南郑州第八中学 解月剑  今年,郑州创造了一个奇迹:金水路上同时架起四座立交桥。这四 座桥气势非凡,各有千秋:河医立交桥展示的是妩媚,大石桥立交桥坦 露的是豁达,新通桥立交桥呈现的是简洁,紫荆山立交桥则多姿多彩, 韵味无穷。  紫荆山立交桥连同地面共为三层。底层由道路和绿色大圆盘构成, 行人与自行车行走洒脱自如;汽车、电车穿过,则成了大转盘周围的点  缀。  中间的一层是庞大的圆环,与五个方向相通。向北是花园路,可直 达黄河边。向南是紫荆山路。向西南是人民路,可到二七广场。向东与 向西,是宽阔的金水大道。车辆可从任何一个方向上来,也可开往任何 一个方向去。  庞大的圆环上空,搭着一条长长的“飘带”,这就是最上面的一层。 这条“飘带”由东至西,将金水大道“架”在空中。这一层只供在金水 大道上直行的车辆使用,车辆上来以后,没有任何阻碍,可以放心大胆 地东西飞奔。  从第三层往下看,二层的圆环恰好把底层的绿色大转盘套住,而三 层的“飘带”又正好从二层的圆环上面穿过。底层的隽永,二层的轻柔, 三层的刚健,构成了一座韵味无穷的立体雕塑,让人赞赏不已。  看着畅通无阻的车辆,不禁想起了过去这里拥挤不堪的场面。以前, 紫荆山只有一个小转盘。从五个方向而来的小汽车、大卡车、面包车、 公共汽车、电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等等,都在这里汇集,堵塞一 次又一次,使人心焦烦躁。其实,何止这里拥挤。过去,新通桥、大石 桥、河医等交叉路口哪个不是经常堵塞呢!四座立交桥的诞生,给郑州市增添了新景观。它们横空出世,壮阔恢宏,似长虹飞架,像巨龙舞动。这使千千万万郑州人把笑意写在了脸 上,人们仿佛听到了这座商贸城迈向新世纪的脚步声。  【简评】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了“郑州同时架起了四座立交桥”, 并分别以妩媚、豁达、简洁、多彩标出各自的风姿特色。然后,用流畅 而细致的笔触凸现紫荆山立交桥的风采,将底层的隽永、二层的轻柔、 三层的刚健,凝聚成一个刚柔相济而美丽灵秀的整体。文章构思巧妙, 脉胳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篇有特色的说明文。(劳今)“实干家”──Do夏征瑞英语中的 do 有两副面孔:一是作为助动词;二是作为行为动词。do 作为助动词,虽然用场大,但本身无词义,只是组建否定句或疑问句 等的工具。但作为行为动词,它和 make 在意义上可以说是“近亲”,和 work 可以算是“远亲”。这三个词都是英语动词中的“干将”。此话一 语双关:它们的核心意思都是“干”,它们又都是本领高强──能干。 当然,在这三员“干将”中,do 应被推选为头头,因为“做”这一意义,是 do 的本色。 让我们先由“做”谈起。Do as the Party says. 按党的指示去做。I have nothing to do. 我无事可做。I will do as much as I can. 我当尽力而为。  这些 do 都是“做“的意思,但究竟“做”的是什么,是不具体的。 所以,这是一些笼统意义上的 do。正因为 do 有如此的功能,它的能耐就 大了,因为世界上的事不论大小,无不通过“做”来完成。这样一来, 人们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一词以蔽之──do。我们不妨用汉语来做点 验证。在我们汉语中,“干、搞、办、为”都是“做”的意思。英语中的 do,对于这些意义几乎可以一手“承包”。举例说,do work 可以译为“做工作”“干工作”“搞工作”而在一定的场合下,也可译为“办 公”或“作业”。do 的含义如此广泛,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我们不能见 do 就“做”,一“做”了事。必须按照汉语的习惯说法来表达英语中的 do。现在我们把 do 按其用法分成几类来谈。这样做,对于五彩缤纷的do 会逊色不少,但只求窥见一斑。一、日常生活中的 Do。所谓日常生活,不外乎是衣、食、住、行。do 在这些方面一显身手,表达能力涉及各种活动。不过,这些活动大多 有正式用词。do 只是个替身的角色。就是“吃”,标准的动词是 eat, 其次是 have 或 take。由 do 来表示这一意义(Have you dons supper?), 显然没有它们活跃,虽然各有各的修辞色彩。下面就是用 do 来表达的各 种意义。洗刷:She is doing the dishes in the kitchen. 她在厨房洗刷餐具。梳理:Carol did my hair for the party. 为了参加聚会,卡罗尔为我整了发型。铺叠:The child can do the bed himself. 这孩子会自己铺床了。烹饪:Is the meat done yet? 肉做好了吗?行走:We did the journey in five hours. 我们五小时走完了全程。做操:We do morning exercises every day.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英语学习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