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心情不好我的数学那么不好?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①找回自信心;
②多看例题,领会贯通,合上书本自己做一遍;
③多做习题,先做类题,再做变形,最后做综合练习。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我以前数学基础就不好,现在快初一了,怎么才能使我的数学上升一个层次?_百度知道
我以前数学基础就不好,现在快初一了,怎么才能使我的数学上升一个层次?
提问者采纳
这样可能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然后要选一些好的资料认真的把各类题型分类做好,其次准备一个错题改正本,随时拿出来看一看,并做到能够掌握,把自己易错的题(有代表性的题型)写在上面学习数学首先应该学好基础知识
提问者评价
谢谢,这个对我挺有帮助的。现在我的数学也已经上了一个层次了,谢谢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数学基础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初中数学和小学不一样的
别担心 跟着老师走就行了
千万别逃作业
尤其是快考试前的作业
没事,简单完勒
初一是个关键,初一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基础。 谢谢
1.多做不同类型的题目。2.准备一本错题集,最好手抄,不然也可以把错题剪下来。(手抄记忆更深)3.走在老师前面,比老师预习得更快,题目不用多做,只要心里想通就够了。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景很惨淡吗?
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a&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br&&br&&a href=&///?target=http%3A//physic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n't Become a Scientist!&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br&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正式职员。&br&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br&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br&&br&谢谢@Forsoul Coz更加准确的总结:&br&&ol&&li&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li&&li&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li&&li&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li&&li&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li&&/ol&&br&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br&&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a&中匿名用户已经翻译此文,十分感谢。内容如下&br&&br&---&br&&br&别从事科研!&br&&p&Jonathan I. Katz&/p&&p&Professor of Physics&/p&&p&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p&&p&[my last name]@&a href=&///?target=http%3A//wuphys.wustl.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partment of Physics&i class=&icon-external&&&/i&&/a&&/p&&p&你在考虑当科学家么? 你想要探索自然的秘密,通过实验和计算去探寻世界的真理么?忘了它吧!&/p&&br&&p&科研确实很有趣. 探索的带给人的兴奋感是独一无二. 如果你聪明绝顶,充满雄心壮志并且勤奋努力,你确实应该本科去学学基础科学。但是你也就该读到本科为止。毕业后你就该好好面对下这个社会,而不是去考虑读一个自然科学的硕士或者博士什么的。干点别的吧:白衣天使律政佳人或者程序猿工程师什么的都好。&/p&&p&为啥我一个物理终身教授要劝你们别去走我成功的老路?因为这在现在(我在1973年拿到Ph.D.在1976年拿到终身教职)根本走不通了!美国的科学界已经没有那么多有吸引力的职业道路了。如果你进了研究生院,理想中的你下半辈子应该花在做科学研究,利用你的聪明才智和好奇心去解决那些重要而有趣的问题上,现实中的你则是等来不及转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发现科研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p&&p&美国的大学每年生产的博士生大概是市场需求的两倍。当这么多的博士生被倾销到市场上的时候,很自然博士就变白菜价了。而在科学界,这种降价表现为你在拿到工作前得花许多年月在当博士后上。永久职位的工资没有变少,但是很少有人能毕业两年就拿到永久职位,更多的人只能在博士后的职位上熬上五年十年或者一直熬下去,这几年里你还得每两年挪个地方,就为了那个遥不可及的永久职位。&/p&&p&举个栗子,我们系最近一个助理教授的位置招人。排在前头的两人中,排第二的那个37岁,已经毕业十年了(期间没有正式工作)。排在前头的那个人也毕业了7年,现在35岁了,尽管我们都觉得他很聪明,他也现在才拿到固定工作(这只是永久职位的入场券,真的永久教职还得等上6年看表现才能给,不过好在总算逃出了当博士后给人当苦力的生活).而最近的栗子是一个39岁的老候选人去竞争另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他已经发表了35篇论文了。而稍微对比下,一个医生一般29岁开始工作,律师25岁(makes partner at 31不知道什么翻译,出师?),程序猿27岁就能找到很好地工作(计算机和工程是为数不多业界职位需求足以供应那么多博士的领域)。任何人如果能够在科学界闯出一片天地,那么凭借他的聪明才智,雄心壮志以及勤奋在任何其他的领域他都能成功。&/p&&p&一般生物学博士后的年收入为$27,000,物理学博士的好一点,能拿到$35,000(博士生津贴估计连这一半都不到)。你靠这点收入能够养家么?这只够一对年轻夫妇居住在小公寓里,好吧我认识一个物理学家的老婆跑了就是因为厌倦了不断地搬家而看不到固定下来的希望。当你30岁的时候你可能有很多生活需求:一个好的学区房以及一些其他的中产生活必需品。科学家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信仰追求,没有理由让你孑然一身地去追求它。&/p&&p&当然你不是为了发财才从事科研的,所以你没有选择医学院或者法学院,尽管医生或者律师挣得是一个科学家(有幸拿到收入还不错的永久职位的那种)的两三倍。我也选择了科研我懂,我只是希望能够自由地研究那些我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你可能就没那么幸运能够得到这种自由了,当你是博士后的时候你必须为雇你的人的点子工作,而只会被当做一个技术工人而不是合作者。最终你可能会被从科学界里完全挤出去,选择改行当一个程序猿,但是假如最终要改行,为什么你不在你22岁就去当一个程序猿而是遭了这十几年的罪后再改行呢?你在科研里花的时间越久你就越难转行,随着你年龄的增大,你对潜在的雇主的吸引力就在减小。&/p&&p&也许你天资过人骨骼惊奇能从博士后这深坑里跳出来(有时候一些学校可能如此为你的天资折服以至于你毕业没两年就给你一个准永久职位呆着)。但是这个恶性竞争的大环境导致即使那些最有天赋的人也得干上许多年的脏活累活,就比如刚刚那两个栗子。而当中很多满绩牛推的天才们在这之后发现科研的竞争比找工作更激烈。&/p&&p&等你最终拿到了一个永久职位,恭喜你,你很可能终于从求职坑跳到了拉赞助坑里。再一次,你淹没在了茫茫多的科学家海里。你以为你现在需要做得就是安心科研,但是实际上你得写无数的报告去给你那些竞争者们审阅,为此你得为迎合评审的口味绞尽脑汁而不是把这些精力花在研究那些真正重要而吸引你的问题上。等你真开始写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扯蛋:你做出来的成果你没法写因为那些都被做过了,而你全新的想法你也没法写因为他们还没有被证明会有效,这.T.M.不.是.坑.爹.么,都被证明有效了我还研究个P啊,但是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那些真正全新的想法就是开题报告杀手,会让报告被评价得很低。所以,当你抵达永久教职这一理想乡之后,你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p&&p&我们可以做什么?对于年轻人(还没找到工作的那些人)来说趁早转行吧。这会减少期望与失望落差带来的痛苦。现在大多美国人都已经看清了科学界的坏形势抛弃了它,如果你还没有,赶紧的。&b&把读研究生院的宝贵机会留给那些家里情况甚至比咱们还糟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吧&/b&。切记吸毒毁一生,科研穷三代啊!(真是原话如此,不忽悠)&/p&&p&对于那些科学界的精神领袖,你应该劝赞助商们去训练少一点博士生。海量的科学家完全是赞助制度的产物。基金会自己毁掉了科学界的生态环境后还反过来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喜欢科学研究。他们本可以严格控制培养博士的数量,但是他们没有,甚至根本不愿讨论这个话题(很多年来NSF都在虚报科研职位缺口的数量,而大多的基金会都按照这个虚报的标准制定计划)。结果就是最优秀的年轻人,那些本该加入科研行列造福全人类的年轻人,机智地选择了其他行业,留下那些弱逼和被美国学生签证吸引来的外国人充斥着研究生院。&/p&
在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正式职员。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谢谢@Forsoul Coz更加准确的总结: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中匿名用户已经翻译此文,十分感谢。内容如下…
按投票排序
写在前面的话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至于科研圈子外的,权当是看了个行业八卦好了。很多事情,都是小马过河,非亲历者不足道也。有志科研的,无志科研的,都不应该被外界的说法所左右,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走进去还是走出去,我相信能正常读完一个博士学位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执行力为自己的(可能的)错误买单,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下文很多涉及到的背景是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不可能代表整个科研群体,也不可能代表各个学科。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关于薪金科研人员的薪金低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外皆是。这里的科研人员指的是有永久教职(tenure)的教授,研究机构的永久雇员(如国家实验室的research scientist),广大的博士后,以及更广大的研究生。后三者,是当下科研的绝对主力军。绝大部分真正的「活」(购买仪器、搭建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甚至撰写经费申请书等),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而第一类群体,更多充当的是领导的角色,也就是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负责领导该负责的东西(决定研究项目,研究方向,资源调度,成果审查,经费申请负责人,项目失败负责人等)。我们所说的科研人员薪金低,指的是中间两类。以美国为例,PI的收入是不低的,大部分出于收入中位线附近或偏上(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除外),但普遍低于工业界同等学历收入。研究生有工人和学生双重性质,不适合讨论。而广大博士后和科研雇员的薪金,是低于收入中位线的。补充一点,所谓的tenure,是指一旦受雇,非不端行为和主动离职,一般无法解雇,理论上光拿钱不干活也可以,工作绝对自由(理论跳实验实验跳理论随便你),是一个一直管到死的超级铁饭碗(没错,退休后工资一样)。Tenure在美国一般是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这两个级别薪水有高低,但都是永久教职。在Tenure之前,还有一个所谓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阶段,为期最多不超过七年,期限内拿不到tenure就必须走人。这三种教授职位都可以做PI。Tenure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享受大学的医保社保,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上附属中小学,以及优先录取本校,优先考虑本校奖学金。如果是一个哈佛教授,你感受一下),以及一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极高质的交际网。APS物理博士起薪统计:我说的是总体情况,请用统计的眼光看待以上叙述。所有美国公立大学雇员的薪金全部可以公开查询,私立大学我不知道,美国之外的情况我只了解概况,大体差不多。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美国人收入中位线wiki便知,我好人不做到底。而我的看法是:这些人的薪金确实偏低,但并没有被低估;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在市场经济里,就值那么多钱。重点在「市场经济」。一般人在讨论劳动力价格的时候,总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内禀价值,以及交换价值——我不是经济学家,术语使用可能不周,见谅。内禀价值,就是这项工作内在的价值,对人类长远的价值。内禀价值高的工作,就是科研,工业界的例子有特斯拉。而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别人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你提供的就有交换价值。举个很粗浅的例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特斯拉这么高大上的企业,市值只有300亿美元;而一个发发短信的WhatsApp,居然能卖180亿,这个世界怎么了?没怎么。特斯拉的工作固然出色,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有很多燃油汽车解决,所谓的能源危机,只是一个未来的危机,并未实际发生在当下。而WhatsApp解决的问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庞大的客户群——却是实实在在的。内禀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必然一致。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作为一个内禀价值极高的行业,交换价值极低,它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或「未来问题」,并非「实际问题」和「当下问题」(当然,工程学中也有很多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换而言之,科研天生带有公共投入的性质,因为如果没有公共投入,这个行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只能沦为贵族和有钱人的兴趣爱好。而公共投入决定了,科研人是不可能有高薪的。我写这段,是写给两类人看的。第一类人为科研工作者鸣不平,明明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为什么收入这么不公。第二类人觉得科研工作者矫情,明明饿不死却老是充低收入群体。我的看法是,科研人的确是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但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这个价格非常地公平,无可抱怨。所以,你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科研是什么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以至于诺贝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 picture),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虽然它鼓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往往你会失望的。我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化和探索的问题的复杂度的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请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个陈述,我不排除个例。其次要明白的是,「科研」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实际上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使用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实际上研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论的风格,对从业者影响很大。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并不重要。有些学科需要整天编程,有的需要纸笔演算,有的需要整天螺丝扳手,有的甚至要跑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东西,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些方法很形式化(formal),有些是靠大量的编程模拟,有些则简直跟穷举一样简单粗暴。这些内禀的气质,一定会跟你本人的性格和口味产生契合,甚至影响你在这个领域呆下去的决心。所以,选择科研,哪怕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选择科研的方向,要像选择工作和行业一样细心,别以为科研都一个样。回到问题我之所以写那么多跟问题关系不大的东西,是想厘清定义:我们到底讨论的「科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其实我觉得,提问者对文章总结的三点都不太到位。我自己的总结如下: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我一个一个分析。1.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水岭,在于你有没有恋爱或结婚,有没有一个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当你从单身变成有一个或几个想拼命保护的人时,你之前的观点甚至能被自己全部推翻。当然,也有些人本质上天生爱自己,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或者有甘愿奉献的家庭,或者能安心啃老。总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家庭和经济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要为科研献身可以,但搞清楚这个「身」是你自己的,还是包括了老婆孩子父母的。博士后,几乎已经成为了走学术道路的科研人的标配。大部分人在找教职前,都会做一期到两期博士后,时间从一年到六年不等。少数领域如粒子物理,两期六年博后才是标配。这意味着从本科毕业到寻找教职,中间有个长达7到12年的培养周期。这是一段不短的人生。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博士后生活图景。一个典型的博士后,领着税前$35,000 - $50,000 的年薪,绝对买不起房,只能租价格中等偏下的房子。这个收入是大学行政低级雇员(如教学秘书)的收入级别。博士后一般在28岁到40岁的年龄区间,大部分已婚,小部分已经有孩子。如果妻子不工作,这份收入绝对要领政府低保才能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好学区基本无缘,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能上公立(熟悉美国国情的都知道,大部分公立学校就是个坑,坑孩子的坑)。旅游只能穷游,车子基本二手。而最要命的是,博后的合同一般是一到三年,而且下家的位置并无规律可言,找到哪家是哪家,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夫妻两人面临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是两大洲分居。业内通称为Two Body Problem。有家庭的人都明白,分居对夫妻感情和孩子的成长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单亲家庭。要避免分居,只能是夫妻其中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每两三年就连根拔起一次,孩子转学,房子重找,然后一切重来。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和收入所带来的拮据感,以及对家庭众多亏欠所带来的负罪感,无一不折磨着广大已婚博士后。就我所知道的这类家庭,往往都过得不是很幸福,离婚率很高。当然,单身率更高,无暇无精力使然。所以能坚持下来到tenure的,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至于欧洲粒子物理博士后,情况更惨。除了少部分富裕国家,大部分欧洲学校给博士后的行情是税前一个月2000欧元左右,福利保险另算。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税率和消费,这个钱仅仅够养活一个人,多一辆车都不行。所以找博后,大家还是挤破头往美国跑。感谢 在评论中指出:有一点与作者商榷:据我了解,在欧洲,2000欧的博后工资养两个人,甚至于一个小家庭,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则和当地知识分子的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注意,我在这里所指的“欧洲”,是以欧洲大陆主要城市(如巴黎、柏林、罗马、阿姆斯特丹等)为代表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无疑是较其他地区为高的。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2000欧在欧洲属于中低收入没错,但作者忽略了其社会中占比巨大的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博士后的工资足以使其过上较为体面(但是绝对称不上富裕)的生活。你想想,同样是28到40岁,仍无一个稳定职位,生活没有稳定预期,家庭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而同龄同学历的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小老板了,家人孩子至少衣食无忧、教育尚佳、其乐融融。自己苦无所谓,但是带着家庭一起受苦,能不能过自己这一关?这种取舍,是十分令人痛苦的。稍微好一点的是科研雇员,他们往往受雇于一家固定的单位,但只是长期合同,并非永久职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grant中断),仍然要面临下岗的威胁。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合同期限长一点的博士后。有人争论,别的行业也有这种现象。那问题就简单了:吃的苦一样多,收入却差至少一倍,少掉的这些收入,以及它所意味的给家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你用来换了什么?它值得吗?它道德吗?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博士后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干脆不拿教职不恋爱不结婚,有的实质上是吃软饭(靠对方收入支撑家庭),有的把孩子扔给父母带,有的做科研外还搞搞投资,有的干脆quit。更多的,是隐忍下来,暂时不去思考未来,两个人苦苦支撑,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撑到哪天算哪天。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下,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乐观。结局不一定是悲惨的,但过程绝对不轻松。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共同牺牲来帮你度过。只有你拿到永久职位或者在工业界找到工作,才是上岸的那一天。如果你觉得科研不应该是这样子,完全不介意低收入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后果,坚持要做下去,那很好。如果你觉得科研对个人生活前景影响太大,想退出,那也很好。坚定要继续的,动摇要退出的,这对科研和科研人都有好处。我写到这里,目的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这条道路的代价是什么。至于愿不愿意付,以及怎么付,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2. 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供过于求这么显然,甚至都不用论证了,以至于有阴谋论者指出,「博士后」这个职位阶层的创建本身,就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科研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剥削。话固然极端了点,但看看事实就知道并不轻松。Katz教授指出"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注意,文章写于1999年;2014年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而且我坚信,Katz教授已经把博士后算作了"jobs"。具体的统计数据,如果是物理的,各位可以参考APS网站这个统计: 其中的每一个报告,都值得深入读一读,至少把表格看一遍,自己体会一下现状到底如何,我就不做分述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部分拥有高等学位(硕士及以上)的人,最终拿到永久职位的比例非常小,最终大部分人都转去了工业界。「最终」的意思是博士后算作临时性过渡工作。如果你需要具体例子,我所在的CERN,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都去了工业界。很多人误解了教授在科研行业中的地位,继而误解了获得教授职位的难度。他们以教授的收入做判断,认为教授可以类比为工业界中的普通职员或者项目经理,都是本行业的中级职位。其实,做到教授级别,正确的类比是VP,甚至CEO。你可以去咨询公司问问,离职的教授愿意加入咨询公司的话,起薪是多少,职位是什么。从研究生到教授的职业道路,实质上就等同于你进入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这种类比才是恰当的。博士后拿不到永久教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不可能每一个项目经理都可以变成VP;糟糕就糟糕在科研行业的退出选项(exit option)不佳甚至极差,如果被淘汰,连转行都是个非常艰难的话题。因为你被训练的能力中,并不包含太多可以立即用于业界的技能,遑论管理能力。大家的转行,基本上都是各显神通,没有通用公式。所谓科研的工作稳定,是以退出选项的低劣换来的,综合风险收益比一点也不比别的工作高。但必须指出,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如果项目跟业界有很大联系,甚至资金直接来源于业界的,则不在此列。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职业道路,每一次毕业,每一个进阶,都会淘汰掉一大批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确实是位置不够——指责被淘汰的人能力不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是一种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更进一步地,一旦你被淘汰,你面临的险境会比一般行业要严重,因为你的退出选项完全依赖于你个人的积累、人脉和能力,行业能带给你的帮助非常少。有人有不同观点,指出他们看到的情况没那么惨淡,很多人出路都不错。我提醒两点,第一,注意幸存者偏差,不要看到将军凯旋就觉得打仗原来也不难。第二,不同领域不可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被命运眷顾的一方。所以,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3. 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4. 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3和4关联较大,我连着一起讲了。开宗明义,从博士后往上,科研的工作自由度仍然是最大的行业之一。tenure后,学术上的自由是绝对的,理论上一个物理系教授跑去研究佛学都不会有人管。所有的「不自由」,都来源于同辈压力和理想追求。当你tenure后,体制不会逼迫你去做这些事情。以下讨论是基于这个前提。其次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钱的,做大事要的是大钱。科研用的钱,除了仪器设备差旅费,绝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给招来的人的,也就是人力成本(国内的一个恶劣风气就是忽视人力成本)。除了比拼个人能力的少数方向(纯数学或纯理论研究),搞不来钱的后果,是招不到人干活,你的研究就会举步维艰,然后落败于同方向的竞争者,然后更搞不来钱,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取决于你在哪个学科。有的学科不差钱,想做什么做什么。有的学科捉襟见肘,非但博士后,连PI都只能抱大腿才有肉吃。站在PI的角度,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科研。作为PI,他对他手下的研究人员负责,因为非永久职位(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等),是严重依赖于专项基金(grant)的。因为他们不是学校雇员,本质上,是为了做某个项目而招进来的长期合同工。PI的首要工作,是保住grant,以及争取新的grant,否则grant一断,这些人就得立刻卷铺盖或者找下家。PI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责任重大。人多,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能做的事情就多,做出来也快,拿到grant的几率就高。丢失一个grant,几乎可以算是一次重大职业事故,不仅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下一次申请变得困难,连别人来投奔你都要三思一下。可想而知PI的压力有多大。大学招收永久教职时,取得grant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所以PI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写grant proposal,马虎不得。有的PI想做的项目拿钱难度极大,为了自己的科研理想,只好做着另一个能拿钱的项目(俗称吃饭项目),然后用得来的钱招人养人,然后再带着这帮人做前一个。而项目做完还远远不算完,还有个流程叫「验收」。你做完了,有什么成果?发了几篇文章?评价如何?做出了什么可以量化的贡献?培养了几个博士?这些都要在长篇累牍的报告和评估检查中不停地提起——千万别嫌麻烦,声音不够大的结果,就是下次没奶吃。而做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和记账,人员调动,寻求合作,哪个不需要亲力亲为?这么一算,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所以成为PI后,还能保持高产的,都是超人。这些人的能力,个个都是中小公司CEO级的。站在非PI的角度,grant对你的科研兴趣的影响甚至在你挑选PI前就已经显现:你感兴趣的方向的PI,可能根本没有钱,也就招不起你。而有的PI可以做你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为了吃饭,你必须同时做吃饭项目。如果PI兴趣转移,或者grant断了,总之你不得不找下家时,并非所有你感兴趣的地方都恰好需要招人的。为了生存,你只能不停地做相关的东西,说无关吧也有关,说有关吧又关系不大。就这么吊在半空。当然,还是有很多人能找到感兴趣又有钱的项目的,但在招人面前也要面临一种竞争:有人对这个项目也感兴趣,而且起步比你早,做得比你好。所以所谓的兴趣,也带有妥协,大多数人都会做好几个方向的,一是兴趣分散,二也是备好退路。而把给钱的人称为「资助者」还是「分配者」,我觉得意义不大,文字游戏而已。本质上这是一场市场竞争:资源有限,谁做的项目有前景,谁做的工作(一旦实现)意义重大,谁提出的项目能带来行业影响力,谁过往的成功率高,都成了参考标准。刚入行的小PI,或者做交叉项目的PI,或者竞争惨烈学科的PI,很多在申grant时只能依附于大组、大项目,以联合申请人(Co-PI)的身份去搞钱。所谓的「学阀」就是这么产生的,中国美国都是。在科学界外,这是科学共同体跟国会的斗争。在科学界内部,就算是一个学科内部,比拼的就是行业影响力,尤其是领头人物的影响力,玩的就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面的水很深。以粒子物理为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怎么好看。远的有1990年,SSC(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超导超级对撞机)事件,堪称美国粒子物理衰落起点。SSC的设计指标非常高,你知道现在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设计对撞能量是14 TeV,而SSC设计的对撞能量是40 TeV,如果建成,那么发现Higgs就没CERN什么事了。但是在花了2亿美元挖地道挖了1/4的时候,国会决定中断资金,把钱投入ISS(国际空间站)。此事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科学家失业,不得不转行,同时世界粒子物理的中心,也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用我们系一位泰斗级教授的话来说,此事标志着"America decides not to be the No.1 in this field"痛心疾首溢于言表。近的有费米国家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关闭,同样大批人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原来不擅长的项目。为什么关闭?因为经济不好,资金有限,欧洲有比你更高能量对撞机的情况下,没理由支持你,你们想继续的都去欧洲,不想去就做别的。为什么欧洲有更牛的对撞机?不好意思,当年你们的大杀器被我砍了……你看,这江湖就是这么恩怨情仇。但是我必须强调,每一个领域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有的领域未必如此。你要自己去调查,不要以偏概全。我还必须强调,有的人就是适合这个行业,做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做科研多少是需要有点耐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慢慢解决,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个一个坎迈过去,这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磨练的。剩下的,真的是天赋异禀,祖师爷赏饭吃。为什么有人说科研是有钱人玩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前面我说过,科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带有公共投入属性。现代科学的特点就是需要高投入,因为只有高投入才能把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留住,只有高投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别无他途。骑士时代打仗可以自己出钱置办盔甲兵器,而集团军作战,是需要整个国家的财政在后面做支撑的。既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又要开出足够的条件留住人,这考验的是各个政府科研管理者的良心和智慧。哪怕你辩解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有没有资助都可以开展,那在同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你需不需要开会?总需要差旅费的吧?所以,正确的说法是,科研是耐得住长期中低收入的人和家庭玩的。你不需要折腾自己的钱,你的收入虽然不足以完全支撑一家的体面生活,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如果另一半有支持,那也算是个小康之家。虽然居无定所,但一张稳定的餐桌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如果你想得到更多,那得自己想办法。如果你的志向非常远大,而现实又不是那么如意,你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自私,把家庭(夫妻、孩子、父母)置于第二位的自私。不算总结的总结为什么现代科研变成了这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这说明它成熟了,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业。只要研究的问题在演化,变得更深更难,科研早晚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什么可感慨的。我不想再说科研的好处和坏处了,都是些老生常谈。说点别的。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为公共投入,这项以前的贵族游戏,变得触手可及,寻常百姓,只要智力正常,努力学习,肯于钻研,就能在这个行业中谋生。这种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地推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放开这个宏大叙事,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科研人迅速白菜化的时代。人才的供过于求,不仅降低了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准,影响到了职业前景,甚至开始反作用于准从业人员了(比如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这好比IT业。产业的飞速发展,让人看到其中的无限机会,而且只要愿意,你仿佛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这个庞大而繁荣的产业,其从业者既有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这类行业翘楚,也有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富士康工人。中间夹着的,还有很多码农、经理、美工、小老板。这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想进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惨淡吗?风光吗?我不置可否。你所选择的,你自己承担。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句话,有的人盯着的是「功成」,有的人想的是自己会不会是那个「枯」。你只能找自己学科或方向的行业报告、行业统计来看,了解一线从业者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最终去向,调查你要做的工作的本质、目标、方法,调查你的职业方向有什么退出选项,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仔细权衡,或者全然不顾,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坚定地执行,直到成功或者失败。但成败的节点是没人告诉你的,你得自己思索,设下底线或目标,然后执行,就像你所从事的工作一样。这跟从事其他行业没什么分别。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而从事科研的你,前路通向扎克伯格还是富士康小工呢?慢慢咀嚼这句话吧。
答案是部分很惨淡,观点也基本属实。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5年前,只是现在大约可以将物理学博士后(最低一级别)的薪资中的美元换成英镑(至少欧洲是这么多钱),大约是1.7倍左右。下面我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给几个例子,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科研现状。例子主要集中于理论物理中的弦论方向。硕士的时候教微分流形的老师是一个博后,按照国内的说法,可以叫资深博后。他从拿到剑桥的phd到正式固定教职大约用了11年,而且最后接收他的学校并非顶尖。他的水平不差,从第一篇论文开始,到现在引用率超过了4k,在弦论中属于中等水平,特别是在他的子领域,基本上属于佼佼者。可为什么拿不到正式教职呢?我分析大约有四点:一是他的导师并非极有影响力以及他的研究领域并非弦论的主流,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弦论年会上有关于他的领域的演讲,他被引用的文章通常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做的东西是某个方向解决某些问题,但从未正视他做的研究;二是这个人是英格兰人,从来没有在英格兰外读过任何一个博后,也从来没有打算去其他国家,甚至是苏格兰,谋求教职;三是极少有学校会有他要研究的方向。 四是他的薪资还是比较多,不亚于一个副教授,并且有一笔客观的研究经费。后来认识一个博后,也是剑桥的phd,毕业有5年,论文加一起不过10篇(要知道美国与剑桥同等地位的高能理论组的phd新晋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都会有10篇论文),影响力微乎其微,总引用超过100我都觉得是个事儿。大约人们通常见到读了很多年博后的恐怕就是我认识的这位从剑桥本科一直读过来的却没有很多论文的人。我的领域基本上是弦论中女教授比例最高的,其中有一个女教授在千禧年拿到phd后5年拿到教职,第六年成为正教授;另外一个姑娘在哈佛读了3年博后之后在法国拿到助理教授职位。这里面的水不浅,自行理解。在我们领域,通常通往顶尖学校拿到教职,并且极大受到关注的必经之路是:某名校phd,某校博后,某名校博后,普林斯顿IAS博后,教职。其中博后那三个中必须有最后一个,前面可以部分省略。这里面的原因在于IAS的博后平均水平已经超越部分学校的正教授,他们之间合作的机会较多,出的成果通常也较好,并且IAS的大佬多,周边学校如MIT,H大也交流频繁,更容易推广自己的理论。在此不得不说做科研(这里似乎并不包括纯数学,纯数学是极其奇葩的一个专业,傲娇程度令人发指。),能力是主要部分,依附大佬,有效地推销自己的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次一个从美国过来的名校phd博后做演讲,估计是想找这边的教职。整场演讲就在那宣扬他的物理哲学观,吹牛逼,讲4维共形场论的未来多么多么光明,结果还是无果而终,演讲都没有讲完他想要说明的问题。就这样还想找到教职?!再说说国内的情况,有个从伯克利毕业的美国人先是去了清华读博后,后来辗转到我们学校,牛逼吹得很响,实际上却没做什么有意义的工作,这种phd是大量存在的。很多看起来写了很多文章的phd,实际上都是充当弱合作者的身份,真的找教职的时候遇到了针锋相对,恐怕马脚还是得露出来。读phd是件苦差事,且行且珍惜。 这篇看文章把语言学换用纸笔书电脑的学科是普适的。再看这个 感动得一塌糊涂。人生那么多年,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不如趁年轻学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黄河流域,有人189x年出生,196x年去世。同样活了六、七十岁,这与197x年后出生的人体验的是不一样的宏观人生。我们又何必去在乎现在这种国际趋势,学术前景呢?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弦论因为共形场论的极大发展以及紧化的实验前景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呢,是长达5-8年的学术停滞,领头军把目光撒向了凝聚态物理。其中我知道的比较出名的有N=2 Landau-Ginzberg model的elliptic genus(某种程度上可看作配分函数的模形式)的研究,共形场论研究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非阿贝尔情形(我不是很了解,仅仅看过这篇论文的引用),除此之外,共形场论专家发展了杨振宁年轻时候做的非相对论形式的Bethe Ansatz,创造了相对论性Thermodynamical Bethe Ansatz在torus上的形式。这是第一次弦论物理学家与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的交叉研究。说实话,如果不是Witten提出了M理论,凝聚态理论物理恐怕会是另外一番天地。当然言重了,毕竟思路不太一样,弦论学家太重视共形场论的思想,比如现在的holographic entanglement entropy的研究。现在恐怕是弦论第三个停滞期,人们把目光又集中在凝聚态理论物理中,谁知道未来会是做凝聚态的没了饭碗,还是做弦论的没了饭碗。历史告诉我们,是后者。可是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又有哪些历史是重复发生的呢?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讲,我有很棒的史观,我有很棒的史感!如果做凝聚态理论的人不学些弦论是可惜的话,那他们不学holographic就是可悲的。顺便说句,在欧洲,走学术道路是通向上层社会的捷径,有时候一代就能完成。最后感谢邀请,我其实没什么发言权,只是写一些我见过的例子。
学术也是个行业,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吧。就是生物医学方面,美国学校研究来自政府的钱主要是 NIH 经费。这个是 NIH 总经费的一个图:可以看到,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钱是稳步增长的。可以看到,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钱是稳步增长的。但是到1990年代末,NIH 的经费开始有明显增长,这个增长当然要被下面的学校消化。结果自然是,招人。不仅如此,因为钱来得容易了,所以给出的条件也松了。比如终身职位,是说没有经费的话,只到教课,学校会补上大部分工资(9到10个月),但这时医学院的标准一路下降,很多生物和医学专业,终身职位只给1-2个月的保证工资。但是,因为搞钱容易,大家也不介易。搞一个5年的项目,续上两次,大半的职业生涯就搞定了嘛。当然,这种算计是按着,科研经费还会按着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的想法走的。但是现在看这种估计是错误的,因为到2005年后,上升趋势戛然而止,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更是走下坡路。而很多科研机构,一开始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这只会是一个短期现像(比如大约1-3年),所以没有及时调整。于是整个行业的冲击,就被越发放大了,弊端就显露了。前景渗淡的说法,也就出来了。估计接下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离开科研院校,进入私企吧。
本答案仅关乎国内高校,文科科研文科科研前景惨淡吗?这要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了,钱的话,出任总经理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是不要想了。文科不比理科,就最普通的文科专业来说(不包含会计金融法律等特殊专业),一个德高望重的名校顶尖教授,待遇大概也只能达到外面公司中层的水平。某普通高校教授教龄30年手上常年有省部级项目,收入也将将能和阿里巴巴入职两年的码农持平。如果求财,就别来搞科研了。个人发展前景呢?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情况是比较两级分化的。如果是非常非常基础的专业,例如英语、中文、历史……那么别想了,你是在一个前人已经做了相当完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除非你能够另辟蹊径,否则很难在科研上走出一条比较有前途的道路。而且这些基础专业近几年在高校里的需求是不断萎缩的,所以即便是名校博士毕业,不能在高校找到教职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是比较冷僻的专业,论文、教职都还是相对比较容易拿到的。例如某博士是搞道教典籍的整理研究,这不仅需要研究者在古文、历史和中国古典哲学上都有较高的修为,而且要能耐得住寂寞,学风踏实。所以她基本是被导师一路看着保送进博士的,日后的工作也不愁。现在高校里有很多这样的老教授,他们学富五车为人正派,却因为领域太过冷僻且要求高又不来钱,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学术传承人。类似的专业还有中国古典音律学,由于国内大学的考学方式和专业设置,懂音乐的不懂古文,懂古文的不懂金石,懂金石的又不懂音乐,如果你恰好三样都精通并且成为了somebody的学生,那么放心吧你绝对是业内顶尖了,因为可能全国和你同辈的不超过5个人╮(╯w╰)╭文科科研的研究过程与理科不同,文科学科搞科研,往往都能够按照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走,并且,兴趣在文科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说是最大的助动力。由于文科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像理科有类似于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金钱利益纠葛少,所以师徒间的情谊更纯粹一些。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导师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事情,得看学风,例如浙江某高校的确普遍存在这种风气,而其他学校则鲜有这种情况。更纯粹的师徒情谊会让导师相对更尊重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且文科科研和理科科研那种实验结果出来就能有论文(水平高低不论)的研究方式不一样,需要研究者本人研究大量大量的文献并思考提炼,这是一个全靠自己(的脑洞)的过程,所以如果没有兴趣做助动力,很难继续下去。所以如果你真的对某文科的某方向有巨大的兴趣又不差钱,那就来吧~下面是成为教职之后的事情职业压力,得看学校和地区例如某著名TOP5惨绝人寰的20%淘汰政策,即所有硕博和教师,不论成绩和科研成果如何,只要学期评分在末尾的20%以下的,走人。(也不知道他们学校行政人员适不适用这个政策╮(╯w╰)╭再例如你在某985211云集的地区能够评上副教授的条件,可能在一些教育资源不那么集中的地方足够你评上正教授了。所以高校教师学生每年跳楼的也有,浑浑噩噩混口饭吃的也有。(这里跑题教大家一个分辨大学渣教师的标准:男、副教授及以下、学历硕士及以下、年龄45+、无任何行政职务,这几条全部满足的必渣渣,绝无例外( ⊙ w ⊙ ))收入因为文科不来钱,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干涉一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所以,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气氛是相当自由的。讨好资助者?拜托我们根本没有资助者好吗_(:з」∠)_#下面的部分略有跑题,但我不吐不快#文科教师的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种级别的国家项目,既然是吃公家饭的,那就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报bao销xiao前段时间北方某大学老师带女儿去买数码产品,因为要求店方开具单位抬头的发票,被某网友认为是公费私用的贪污,拍照上传并惨遭人肉。这件事是典型不了解实情的外行人对行内事情做的误判,因为:【重点】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是完全不承认科研者的人力劳动的!【重点】科研人员所获取的经费,必须以实物发票的形式上报再拨款,科研人员自身所付出的的劳动,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补偿。这就好比请袁隆平做杂交水稻研究,但却只肯拨给他买种子的钱……呵呵(╯‵□′)╯︵┻━┻所以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的确存在着公费私用的情况,可如果连这点儿钱都被卡死了……不好意思就算我觉悟高爱祖国爱科研那劳资也特、么、不、伺、候、了!==============似乎没什么要扯的了,那就总结吧======================回归题主的问题1.科研人员饱和,无法取得教职答:分专业,基础专业饱和,准入门槛高的专业缺人。2.成为正式教职之前无法从事感兴趣的研究答:个人不太理解非要挑选和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教授做导师的行为,你痛苦导师也痛苦。但文科类导师一般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个人研究。3.成为正式教职后沦为资助者的跟屁虫答:我们没有资助者,我们只是自己脑洞的搬运工& &。
各种劝退文?没一篇生动的看这个:
我觉得题目描述了这些都不能叫做惨淡....最多是生活水平略低的问题,何况还基本有温饱。想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一般是真的希望做出自己独有的工作。最惨淡的情况是,你很有可能在这个行业干一辈子却没有做出任何拿得出手的贡献。
鉴于大多数人都是鸡汤式的回答,在这里我有不同的意见,还是匿名好了。我赞同楼主的观点,搞科研的,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智力不成问题,努力更不成问题。你又聪明又努力,除了科研,在任何行业失败的可能性都很低,既然如此,何必跑来做科研界的炮灰呢?首先说说我为什么反感鸡汤式的说教,因为这几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听到老板类似的观点: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应该耐得住寂寞,要朝准一个目标,哪怕十年二十年默默无为都是应该的。这种观点有三个问题,首先,大道理人人都会说,但是真正到自己,又有几个人能耐得住寂寞搞科研?其次,说这句话的老板本来就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看问题,对于搞科研这条路他是成功者,但不代表人人都能像他这样成功。第三,他说这话的目的本来就是想让我们给他无条件打工,动机不纯。除非不缺钱不缺智力不缺体力,否则不要碰科研。首先,我国科研人员的工资(注意,是工资,大多数科研狗只能靠工资生活)非常低,北上广一线城市,985高校,博士一个月1000+,博士后一个月3000+,讲师一个月5000+(税后工资,博士博士后甚至构不成交税标准)很普遍。这些人往往是科研院校的底层人员,在读或者刚工作,基本上申请不到大项目,只能挂靠大教授团队里喝汤。正如题主文中所写的,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从事着大教授研究的课题,做出成果归大教授。科研狗需要熬到副教授这个级别,才能慢慢有自己的项目和团队,事业才算起步。其次,科研界竞争过于激烈,能走上这条路的人大多是各学科的佼佼者。僧多粥少,为了几篇论文,科研人员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做实验是常有的事,连续几个月赶项目休息时间不到5天是常有的事,而付出这么多努力却得不到回报更是常有的事。这是因为,科研不像其他行业,做好做坏社会能给出客观的评价。例如搞销售的卖的多意味着做得好,搞游戏的如果玩的人多意味着做得好,但科研不同,好坏掌握在这个方向领头的那几个人眼中,每年就这么几个高档会议高档期刊,全世界聪明的人都在一起竞争,结局可想而知。我们学校有个老师,本科研究生博士成绩基本上都是全系Top 5那种,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有个很BT的规定,连续三个聘期内你评不上副教授,就给我滚蛋。这个老师所在的学院有50多个讲师,每年进副教授的名额只有那么3、5个,于是他硬是在聘期内没评上副教授,只好转岗走人。不碰科研,意味着你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能博士毕业的,智力不成问题,努力更不成问题。在其他行业,你又聪明又努力,失败的可能性很低,既然如此,何必跑来做科研界的炮灰呢?
看到这么多泼冷水劝退文,作为一个科研民工,我觉得我必须得说点什么了。 这绝不是一篇鸡汤文,而是我的真实所想,真实经验和心得。在回答科研是否前景惨淡之前,我想先说一点更加重要的东西: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我曾经思考过,我的领悟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金钱,爱情,亲情,事业,荣誉。。。这些都只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而已。可惜太多太多的人看不穿这一点,常常本末倒置,为了一些虚名以及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互相攀比奔波劳苦,却过得并不快乐。那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题主的问题:科研是否前景惨淡。那么究竟什么是惨淡呢?薪水比同龄人少算不算惨淡?博士后四处漂泊算不算惨淡?老大不小了,当年的同学已经是公司高管了,自己还只是个科研民工,这个算不算惨淡?我觉得这些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惨淡!真正的惨淡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事科研,让你觉得不快乐!博士后的薪水是不高,你因此觉得不开心那是因为你拿自己那点薪水跟其他同龄人比。中国人就喜欢看着数字或者排名什么的做一番攀比,高了就觉得倍儿有优越感,低了就觉得矮人一截。。。至于吗?有那个必要吗?做科研现在要找终身教职确实越来越困难了。但是,那又如何?享受当下,随遇而安不也挺好的吗?记得《海上钢琴师》里有这么一段经典的对白:陆地上的人,冬天的时候盼望春天,春天来了又盼望夏天,夏天来了又盼望秋天,秋天来了又盼望冬天,永远没有尽头。不懂得享受当下,就算不做科研,在别的领域,你也照样会不快乐!不快乐,就是惨淡!年薪百万但是每天生活在抑郁中的人,在我看来,那是无比的惨淡!对于我来讲,能做科研我还是觉得蛮快乐的。虽然在国外四处漂泊,每两三年就要换个地方换个国家,但是这样不也挺好的吗?趁着年轻多走走,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好啊!干嘛那么年轻就想彻底安顿下来?每天的工作,做的事情也都是自己喜欢做的,虽然报酬少了一点,还是很开心啊。拿自己的薪水跟别人比,在我眼里纯粹是庸人自扰!确实,基础科研出大成果很难,更多的情况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最后也不过是成了别人的垫脚石而已。但是,就算你去搞IT,你也能保证你最后能成比尔盖茨乔布斯吗?就算你不做科研,进公司,不也是每天上班给别人打工吗?真正成为商界工界巨子的,又能有几个?所以,心态一定要摆好!科研,仅仅只是一份工作,和大多数的工作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只有一点,这是一份让我让我能够 enjoy 的工作!对我来说,让我 enjoy 的不仅仅是物理学本身,更让我觉得快乐的是求索答案的过程!确实,从事科研会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和女友(或者妻子孩子)长期分居等。对于这一点,我的comments是:在进入科研之前,就应该要有所权衡,有所规划。如果不适合,就不要走这条路;如果还是想走这条路,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做好规划,比如,晚一点要孩子之类的。由于我暂时没有面临这种问题,所以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关于其他人的答案,尤其是
的答案,我想说的是,客观上,他所说的基本属实。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种悲观的调调,这种缺乏安全感的调调。(sorry, 这里无意冒犯)我以前有个师弟,每天都活在忧虑之中。每次师兄弟们一起吃饭聊天,他都苦瓜着脸抱怨说做科研形势严峻啊,科研前途渺茫啊。。。拜托!我们还要吃饭好不好?= =!哪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不管干哪一行,都是如此!心理上的安全感外界是无法给你的,安全感只能来自内心!总结一句:科研,无所谓前景惨不惨淡!只有看你适合不适合。你适合做这个,并因此感到快乐,就不惨淡!反之,就惨淡!对于那些在犹豫要不要投身科研的人,我的建议是,在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更多的,应该去了解你自己!
少年,我想讲个故事给你听,很短,不费时间。4年前,我在东京某高校读研(文科)。某次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生聚会,坐在我身边的是一名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基础宇宙物理专业的日本女学生。我问她: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她回答:如果我们团队现在做的研究能够为100年以后人类探索宇宙奠定一点基础,就够了。我无法忘记她说这句话时的眼神和表情,对未知的憧憬和探索浩瀚空间的坚定,闪闪发光,真的很美。如今,我自己也已经进入phd论文攻坚阶段。说实话,做研究真的很辛苦,心也累。但你必须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做出未来3-5年的生活决定。不要进去之后,才恍然大悟地感叹”怎么会这样?“因为,原本就是这样啊。没有真爱,无法坚持。真的。
只说一下作为一个在国外读博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的看法:来到国外最大的收获并非来自物质或者知识上,而是明白了:改变永远不晚。以及一位教授对我说过的话:做科研你研究的都是未知,人类最害怕的东西,这你都挺过来了,将来不管干什么,你为什么要怕?(大意)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无非是:不知道脱离了科研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不想改变,害怕未知。想想那位教授的话,你怕什么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为什么心情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