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成语形容时间快的成语小人 西门庆、秦桧、日本...

莫须有的历史故事 成语莫须有是怎么形成的?
  莫须有的故事。莫须有是杀害抗金英雄的罪名,那么莫须有又是如何演变成的呢?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有名的大将。时期,(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有人曾经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也许很多人会问&秦皇汉武,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而对诸葛亮的妻子却鲜有
  康熙后期九王夺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讲的是康熙后期皇位争夺的事情,总计有
  &说穿了,诸葛亮的死,和周瑜、王朗一样,最终都是死于一个&气&字。由于心理失
北宋名将种世衡在历史上是十分有名气的一位将领,他是种放的侄子,同时也在朝中担任过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张仪这个形象相对于芈八子和黄歇来说,史实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大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匠皇帝,爷爷万历皇帝,最讨厌天启皇帝的爹朱常洛。也不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女人。入宫后,她在唐太宗那里并吃不开。她因性格太过
  年号是封建王朝特有的记录时间的形式,用来表示纪年。秦始皇建朝并没有年号,汉朝
其实,在986年的&歧沟关之战&中,最让宋太宗痛惜的是杨业之死。杨业,本名重贵,
  看过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商纣王沉迷于酒色,喜欢酷刑,百姓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更是成为后人的焦点。历时39年修建完成的秦始皇
&这些地下通道多发现于后宫,有的还设有门房,以控制进出人员,& 刘庆柱研究员说,
  历史上的海瑞是一代清官,几乎与包拯包青天其名,其中最有名的还数海瑞罢官的故事
刘备手下无叛将,这是刘备的过人之处。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
  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名从嘉,别名重光。他的别名还有很多例如钟隐、蓬莱居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座落在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他是著名的文坛巨匠,文章别具一
  在虎牢关前,张飞第一次遭遇吕布,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并一一列绝吕布曾经投靠
  古代盗墓之风盛行,帝王将相的陵墓大多是&十墓九空&,他们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而
  作为一个宫廷新人,武则天也会跟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一样,处处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
  我们都知道为了防盗墓,帝王将相去世之后,都会有疑冢,那么朱元璋有没有呢?据说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那里人多就去那里,无论红白喜事,都会聚集大量的人看热闹。
  赵佶,宋朝书法绘画家,不过他还有一个惊悚的兼职&&皇帝,谥号宋徽宗。话说宋徽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消除威胁进行削藩政策,朱棣作为燕王不得已打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之后,许多之前被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
在我们了解清代皇子教育之前,不妨先看看如今北京重点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此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占有主导地位,女性没有什么讲话权,从古代的婚姻轨制
古代的时候,动不动就会有灾害和少数民族入侵,要不就是过个几百年年,来个改朝换代,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期间,清军在北方发展,并开始对边境展开攻势,社会的不安与财政
  在古代,枪炮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弓箭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远程武器,无论是攻击方还
古代男医生给女病人诊病讲究很多回避规则,可是也有极个别的案例令人瞠目结舌。在保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怎样辱骂背后的小人,怎样形容背后的小人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怎样辱骂背后的小人,怎样形容背后的小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7:44:47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怎样辱骂背后的小人,怎样形容背后的小人"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怎样辱骂背后的小人,怎样形容背后的小人"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用户提供的回答1:你小碧真逗用户提供的回答2:小人得志,治脏骂槐!用户提供的回答3:不用骂他.
显得那么小家子气.
对他冷笑一下,轻蔑的看他一眼.
呃= =如果你想要骂他的话.
"你妈是乌龟,你爸是乌龟,你爷爷是乌龟,你奶奶是乌龟,你姥爷是乌龟,你姥姥是乌龟,你全家都是乌龟,要不怎么生出来你个王-八-蛋.我跟你说,我见你还不如见凤姐,凤姐好歹还出名了,你呢?除了整天在这里欺负小绵羊完了之后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我都懒得搭理你!别T[和谐]M[和谐]D在我眼前晃悠!小心我把你扔到奥巴马家的池子里喂鳄鱼!"
嗯..如果他又在你眼前晃悠[..]你就说.
"你T[和谐]M[和谐]D在我眼前晃悠!小心我把你扔到奥巴马家的池子里喂鲨鱼!"
他肯定会问.
"上次不是鳄鱼么.怎么变成鲨鱼了?"
"奥巴马家的鳄鱼吃了你之后浑身瘙痒难耐口吐白沫羊癫疯白斑病牛皮癣啥的全都有.硬撑了好几天才等到奥巴马来看他.半死不活的说了一句:'内孩子几个世纪没戏澡了!!奥巴马心中悲痛.就只好养鳄鱼了.现在奥巴马正全球通缉你呢!你赶紧飞到火星去吧.地球太'安全'了,不适合你!'"
希望LZ嘴快点..........= =
你可能还关注
淘宝折扣专区描写学习的成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描写学习的成语
&&小学语文现在有很多关于成语的习题,这篇文字最大限度的搜集了相关成语,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我的图书馆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100个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1.一鼓作气&[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近义] &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 &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2.一字千金[释义]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语出] &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近义] & 一字千钧一字一珠字字珠玑青钱万选[反义] & 一文不值[用法] &多用作褒义。指对文章稍加改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一般作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 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英译] &A single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的一段时间,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食客数千人,吕不韦想他的地位不次于别人,也养了三千食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名有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吕氏春秋》,备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 (合黄金一斤)。&3一字之师(郑谷)[释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语出] &明·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用法] &一般作宾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 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的。[成语故事]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4、一饭千金(韩信)[释义] &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例句] & 唐·沉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当渴饥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成语故事]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补充说明]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语出]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辨形] &再;不能写作“在”。[近义] & 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死灰重燃重作冯妇[反义] & 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急流能退[用法] &多用于本来有势力、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辨析] &~和“卷土重来”、“死灰复燃”;都有“失败后重新出来活动”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和“卷土重来”偏重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死灰复燃”偏重指恶势力、坏现象。②~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来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来 ”不限于此;它的适用对象宽得多;“死灰复燃”应用范围更广;既可指人;也可指事与物。[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6、图穷匕见(荆轲)&[释义]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正音] &见;不能读作“jiàn”。[辨形] &图;不能写作“途”。[近义] & 东窗事发原形毕露[反义] & 显而易见&[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近义] &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反义] &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偏正式。[辨析] &见“夸夸其谈”(582页)。[例句] &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英译] &talk about stratagems on paper[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8、负荆请罪(廉颇)[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正音] &荆;不能读作“jīn”。[辨形] &负;不能写作“赴”;荆;不能写作“京”。[近义] & 引咎自责[反义] & 兴师问罪[用法] &多用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一般用作谓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例句] & 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语出]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正音] &尝;不能读作“cánɡ”。[辨形] &薪;不能写作“新”。[近义] &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辨析] &~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10、揭竿而起(陈胜、吴广)[释义]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正音] &竿;不能读作“ɡàn”。 & & & &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近义] & 逼上梁山 & & & & & & & & & & [反义] & 忍辱偷生[例句] & 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就会~。&[成语故事]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11、三顾茅庐(刘备)[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近义] & 礼贤下士[反义] &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结构] &动宾式。[例句] & (1)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2)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英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12、孺子可教(张良)[释义] &指年轻人可培养。[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故事]&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13、四面楚歌(项羽)[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近义] &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反义] &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定语。[结构] &主谓式。[辨析] &见“腹背受敌”(329页)。[例句] & 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英译] &be utterly isolated[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14、老当益壮(马援)[释义] &老:老年;当:应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ɡ”。[辨形] &壮;不能写作“状”。[反义] & 未老先衰[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 郭大夫虽然离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线上。[英译] &have a green old age[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15、投笔从戎(班超)[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近义] & 弃文就武[反义] & 解甲归田[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例句] &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英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16、暴殄天物(商纣王)[释义]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正音] &殄;不能读作“zhēn”。[辨形] &殄;不能写作“珍”。[近义] &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反义] &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用法] &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一般作谓语、宾语。[结构] &动宾式。[例句] &    (1)吃馒头还要剥皮儿;这不是~吗!    (2)敌人把大量食品倒入河内;简直是在~。[英译] &waste natural products&17、暗渡陈仓(刘邦)[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正音] &仓;不能读作“chānɡ”。[辨形] &渡;不能写作“度”。[反义] &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用法] &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动宾式。[例句] &    (1)我军终以~之计奇袭了敌军白虎团。    (2)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这一计谋。&18、嗟来之食(黔敖)[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语出]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辨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近义] & 盗泉之水残羹冷炙[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 贫病交加的朱自清;宁肯饿死;也决不吃~的骨气;永远值得赞扬。[英译] &a handout[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19、怒发冲冠(蔺相如)[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近义] &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 & &[反义] &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例句] &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成语故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释义]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 [近义] & 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 &[反义] & 不学无术[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例句] &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2)那怕在公园里;他依然~。&[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21、韦编三绝(孔子)[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例句] &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22、墨守成规(墨子)[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近义] &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反义] & 标新立异[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动宾式。[辨析] &见“故步自封”(353页)。[例句] & ~是无法实现四化的。[英译] &follow the old routine&23、病入膏肓(蔡桓公)[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近义] &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反义] & 妙手回春手到病除[辨析] &~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24、鸡犬升天(刘安)[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语出] &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正音] &升;不能读作“shàn”或“kāi”。 & [辨形] &升;不能写作“开”。[近义] & 淮南鸡犬[例句] &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之势。[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25、高山流水(俞伯牙)[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语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近义] & 知音难觅[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26、口蜜腹剑(李林甫)[释义]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 [辨形] &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近义] & 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 &[反义] &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辨析] &~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不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成语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27、风声鹤唳(苻坚)[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正音] &唳;不能读作“lèi”。[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近义] & 草木皆兵 & [反义] & 风平浪静[用法] &多用于战败者和畏敌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动静非常恐惧的神经过敏者。[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28、泰山北斗(韩愈 )[释义]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语出]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例句] & 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清·恽敬《答姚秋农书》)&29、破釜沉舟(项羽)[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近义] &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 &[反义] &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30、东窗事发(秦桧)[释义]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语出]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 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遂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正音] &发;不能读“理发”的“fà”。[近义] & 露出马脚走失天机破绽百出水落石出 原形毕露真相大白[反义] & 秘而不宣[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 林彪集团曾密谋杀害毛主席;~后;只好仓惶出逃;结果机毁人亡。[成语故事]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31、程门立雪(杨时)[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语出]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近义] & 尊师重教[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成语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32、司空见惯(刘禹锡)[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语出]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正音]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惯;不能写作“贯”。&[近义] & 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 & &[反义] & 绝无仅有盖世无双[用法] &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到。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辨析] &~和“习以为常”都有“看惯了;不感到奇怪”之意。但~多用于书面语;“习以为常”多用于口语。[例句] & 这种种行为;在我们初来的东方人看来;多少存着好奇心和注意的态度;但在他们已~。[英译] &a matter of common occurrence[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33、梦笔生花(李白)[释义]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语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例句] & 李太白~,特睡乡幻景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34、力透纸背(颜真卿)[释义]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语出]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辨形] &力;不能写作“利”;[近义] & 大笔如椽笔力千钧[反义] & 轻描淡写[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形容书法或诗文。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结构] &主谓式。[例句] & 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的佳作。[英译] &profound in conception and succinct in language&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释义]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例句] &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36、赤膊上阵(许褚)[释义]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正音] &膊;不能读作“fù”。 & [辨形] &膊;不能写作“博”。[近义] &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 &[反义] & 披挂上阵披坚执锐[用法] &多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一般作谓语、宾语。[例句] &(1)大刀会的人个个~;手拿大刀和鬼子拼命。    (2)反革命暴徒以为时机已到;公然~;大打出手。&[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37、马革裹尸(马援)[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近义] &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 &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 作为军人;应以~为荣。[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38、黄袍加身(赵匡胤)[释义] &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语出] &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正音] &袍;不能读作“bāo”。[辨形] &袍;左边不能写作“礻”。[近义] &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 再看客官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成为当今之君无疑!&39、洛阳纸贵(左思)[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近义] &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定语、补语。[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40、背水一战(韩信 &)[释义]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 [辨形] &战;不能写作“站”。[近义] &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 &[反义] & 重整旗鼓[用法] &可用于军事;多比喻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有时也比喻有“决战”精神。还可用于体育比赛等。一般作谓语、定语。[辨析] &~和“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例句] & (1)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消极等待毫无指望;必须~;大干一场。&[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41、闻鸡起舞(祖逖)[释义]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语出]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辨形] &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 & 发奋图强 自强不息 [反义] &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例句] &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42、初出茅庐(诸葛亮)[释义]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辨形] &茅庐;不能写作“毛芦”。[近义] & 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反义] & 老成持重老马识途[用法] &可用来比喻人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也可用作谦词。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动宾式。[例句] & 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可以说还是个~的小伙子。[英译] &young and inexperienced[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43、完璧归赵(蔺相如)[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 物归原主 &[反义] & 支离破碎[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辨析] &~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例句] & (1)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2)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英译]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44、退避三舍(重耳)[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近义] & 委曲求全 & [反义] &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人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例句] &(1)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2)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哩!&[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45、乐不思蜀(刘禅)&[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近义] &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反义] &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紧缩式。[辨析] &~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例句] &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英译] &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46、指鹿为马(赵高)[释义]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语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正音] &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为;不能读作“为了”的“wèi”。[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辨析] &见“混淆是非”(444页)。[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47、画龙点睛(张僧繇)[释义]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语出]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正音] &睛;不能读作“qínɡ”。[辨形] &睛;不能写作“晴”。[近义] & 锦上添花 点石成金 [反义] & 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石成金[用法] &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可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例句] & (1)老舍《戏曲语言》:“写别的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叙述;可适当的地方拿出一二警句;振动全段;~。\"  (2)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成语故事]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48、入木三分(王羲之)[释义]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语出] &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写作“人”。[近义] & 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 & [反义] & 略见一斑[用法] &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49、讳疾忌医(蔡桓公)[释义]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正音] &讳;不能读作“wěi”。[辨形] &讳;不能写作“诲”。 [近义] & 文过饰非[用法] &含贬义。用来比喻不认错的人。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辨析] &~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掩饰错误、缺点。[例句] & (1)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2)任何犯错误的同志;只要他不~;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还是欢迎他的。[成语故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50、多多益善(韩信)[释义]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近义] & 贪多务得贪得无厌[反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时间快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