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和望洞庭在表达上有什么共...

苏轼的巜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的感情思想?
韻酭儩酼002DE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先是天晴,后来下雨了.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  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他所采用的办法,不少实写,而是虚写;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读了诗以后,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于是他成功了!  写晴,用一句,阳光照着满湖碧水.潋滟,是水波相连的样子.粼粼细浪,山山金光,这样的晴天景色,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方”,是方才.“晴方好”,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忽然蒙蒙细雨来了,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细雨只像轻纱,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空蒙”,是细雨微茫的样子.“亦”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满足.写雨,也只一句.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雨中的山色也好,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但要写出惊人之句,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  说也奇怪,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也许是无法描写得惟妙惟肖,就避开攻坚,而采取轻袭.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中,有一个美女海伦.为了争夺她,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她应该是美极了,可是像荷马这样的杰出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中国战国时期也有个美女叫西施,又称西子.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以致闹到亡国,真是名副其实的“倾国倾城”.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人们也只能凭想象.文字的作用有限,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永远是最完美的.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诗人避实击虚,用西子为比喻,让人们自己去想象.西子这样的绝世美人,不论怎样打扮,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对她都是合适的.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无论是晴日耀眼的水光,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也都是美极了.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 “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方好:正好。亦:也。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西湖美景令人心醉,晴天美,雨天也美。怎么形容这种美呢?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西湖比做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扮,她都非常美丽。* 潭面:湖面。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遥望洞山水色”一作“遥望洞山水翠”。青螺:古人以螺髻比峰峦。  * 教学第一、二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镜未磨”,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课件,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秀丽宁静的意境。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白”是湖水色,“青”是湖中的君山色。引导学生明白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洞湖,用“青螺”来比喻君山,体会诗人采用这种比喻手法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可借助课件或插图帮助学生想象山水二色恰成对比,又互相映衬的景象。  * 全诗的意思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君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共3页,当前第1页
1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