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得道什么 失道什么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和...

【孟子两章】50《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_孟子两章-牛bb文章网
【孟子两章】50《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两章
所属栏目: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 )地利:( )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 )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 )君子( )有( )不战 10、兵革非不坚( )利( )也: 11、寡助之至 至:( ) 12、委( )而去( )之13、兵( )革( )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7)、朗读节奏1、夫 环 而 攻 之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封 疆 之 界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8)文本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 自己介绍作者2、 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3、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行拂..乱其所为( ) ( ) 空乏..其身 ( ) 所以动.以忍.性( ) ( )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 ) 困.于心( 衡.于虑 ( ) 而后作.(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4、 词类活用。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 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人恒过( )入则、出则( ) 5、古今异义词。举于士(今义: 古义: )6、多义词。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而:而后作(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而死于安乐也( ) 征于色( )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拂士( ) 7、特殊句式。 A、( ) 句 B、( )句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举于士(被录用)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8、翻译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二、文本探究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启 示: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目的: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三、拓展延伸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1_百度文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1
吕艺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王玉珍
参与:高照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一、预习导学
(一)孟子与《孟子》
1、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邹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本文选自《》。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非不高也(
委.而去.
)亲戚畔.之(
) 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 2、翻译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委而去之:
二、学习研讨 1、初背课文。 2、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
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三、拓展延伸
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四、当堂达标
1、孟子,名学派的代表人物。南宋朱熹将《》《《
》与《孟子》并称为“四书”。 2、默写:
,地利不如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池.非不高也(
)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
)④亲戚畔.
) ⑤委.而去.
) 4、一词多义: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
之: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
记之 6、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贡献者:dahaizhaobing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邓春兰工作室
当前位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上传: 邓春兰 &&&&更新时间: 20:27:20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6、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离开),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7、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限制),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畔通&叛& )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得道者&)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的第
位访客,欢迎您常来!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导学案
河南省-漯河市 市级优课]
地区: 河南省 - 漯河市 -
学校:漯河市实验中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目标:
1.走进孟子,了解作者。
2.积累词汇,理解文意。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正确的方法诵读文章。
2.运用合理的方法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人和的重要意义,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1.教学重点:熟读疏通文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4.1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走进孟子,了解作者。
2.积累词汇,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1.运用正确的方法诵读文章。
2.运用合理的方法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路。
情感目标:
认识人和的重要意义,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直观法、体验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语言过渡:是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明确目标:
三、走进孟子:
多媒体展示:孟子材料
四、诵读文章
多媒体展示:
1.诵读指导:
2.诵读示范:
3.学生诵读:
4.总结点评:
五、疏通文意
1.译释指导:
2.疑难反馈:
3.个别检测:
4.整体译释:
六、分析文本
1.理清结构:
2.问题探究:
(1)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二段中攻守双方胜利一方是谁?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
(4)三段中攻守双方胜利一方是谁?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
(5)读第四段。作者仅仅是谈论战争一个方面的问题吗?如果不是,则由战争推论到了那方面进行一轮?最终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七、拓展训练
1.和现实中有哪些运用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便取得胜利和壮大的典型事例?请请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作为一名学生,面对一次次学业的考验。请你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走进孟子,了解作者。
2.积累词汇,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1.运用正确的方法诵读文章。
2.运用合理的方法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路。
情感目标:
认识人和的重要意义,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直观法、体验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语言过渡:是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明确目标:
三、走进孟子:
多媒体展示:孟子材料
四、诵读文章
多媒体展示:
1.诵读指导:
2.诵读示范:
3.学生诵读:
4.总结点评:
五、疏通文意
1.译释指导:
2.疑难反馈:
3.个别检测:
4.整体译释:
六、分析文本
1.理清结构:
2.问题探究:
(1)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二段中攻守双方胜利一方是谁?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
(4)三段中攻守双方胜利一方是谁?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
(5)读第四段。作者仅仅是谈论战争一个方面的问题吗?如果不是,则由战争推论到了那方面进行一轮?最终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七、拓展训练
1.和现实中有哪些运用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便取得胜利和壮大的典型事例?请请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作为一名学生,面对一次次学业的考验。请你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张伟老师执教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节普遍意义上的比较成功的展示课。其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恰当地处理了“文”与“言”的关系。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重“言”而轻“文”,陷入到文言词法语法之中不能自拔,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在很多公开课、展示课中,一些教师则是重“文”而轻“言”,将“言”的学习与积累抛至一边,貌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不牢。本课的教学,文章读得比较到位,词句释得比较扎实,内容析得比较深入,“文”“言”兼顾,扎实有效。
二是较好地处理了“导”与“学”的关系。诵读方法的指导、释词译句的指导清晰明了,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引导也简明有效,利于学生的“学”。而在“学”的方式上,既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也有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是较为准确地体现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本节课不是僵硬地从论点、论据、论证等三要素进行笼统地分析,而是在分析文章论点之后,将二、三两段论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然后通过对第四段的分析,理解作者如何由战争推论到治国的。这一教学过程,突出了议论文的思辨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
除此之外,教师上课的激情、较为纯熟的教学技巧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业素养,也为本节课的成功增色不少。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两点:
1.目标的定位与表述。一是目标的定位问题, “认识人和的重要意义,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定位是否准确?至少“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这一节课的目标恐怕是比较空洞也难以落实的。二是目标的表述问题,三维目标是否可以如此清晰地割裂开表述?值得商榷。
2.文本的解读。对本文论点的确定,显然是依照教参书的,且不作讨论。问题在于,作者论述的要旨到是“人和”还是“得道”?即使是“人和”,这里的“人和”可否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谓的“团结”?而拓展的最后一个环节,则是连“团结”这个话题也给偏离了。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导学案
地区: 湖北省 - 随州市 - 随县
学校:随县唐县镇中心学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4.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5.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6.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能掌握文章大意,但理解文义是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活动2【讲授】作者及作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与《孟子》《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活动3【练习】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活动4【讲授】疏通文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利于作战的人心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词语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四面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的条件,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词语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也并非不精良,粮食供给也非不充足,但是人们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词语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词语“故曰”:因此,所以,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故“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道义的人很多人帮助他,失去道义的人很少人帮助他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词语之,到至:极点“畔”:“叛”的通假字,背叛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1畔,故君子有所2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1.词语、句子以:用,拿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5.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池塘)3.虚词代词 他 亲戚畔之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利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活动5【讲授】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答: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提问: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答: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答: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活动6【练习】布置作业
搜集多义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活动2【讲授】作者及作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与《孟子》《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活动3【练习】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活动4【讲授】疏通文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利于作战的人心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词语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四面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的条件,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词语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也并非不精良,粮食供给也非不充足,但是人们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词语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词语“故曰”:因此,所以,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故“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道义的人很多人帮助他,失去道义的人很少人帮助他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词语之,到至:极点“畔”:“叛”的通假字,背叛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1畔,故君子有所2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1.词语、句子以:用,拿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5.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池塘)3.虚词代词 他 亲戚畔之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利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活动5【讲授】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答: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提问: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答: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答: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活动6【练习】布置作业
搜集多义词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道什么 失道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