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什么 失道什么多助,失道寡助》节奏划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小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小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玩转语文,请加入查字典 -语文网QQ群
题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重点) 2、读译本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观点。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听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孟子。 1、请大家口头说一说孟子的情况,用笔划出重点知识点。 2、知识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孟子的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2、看以下句子如何划分节奏(出示幻灯片);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翻译课文,了解文意: 1、引导学生自译课文。不会的画“?”。 2、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你的“?” 全班共同讨论,学生互相解答疑难问题,所有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解决。 3、教师检查自学、互学情况: ①解释词语;道、地利、人和、环、池、委、域、畔 ②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五、知识抢答,深入研究论证层次: 1、文章第一句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从第二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城小而易攻?
3、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攻方攻势强大?(环而攻之) 4、战争结果怎样?(攻方失利)板书。 5、战争结果怎样?(守方失利)板书。 6、你怎么知道守城一方人心涣散、不攻自破?(委而去之) 7、综上所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人和最重要) 8、如何做到“人和”?(行仁政) 9、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实行仁政?(从体恤民情、减轻人民负担、司法公正、作风民主等方面引导) 六、主题拓展:本文是针对古代帝王的统治来说的。就我们今天来看,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自主设计练习。
上一篇::
苏教版初三上册试卷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
热门语文文档
苏教版初三上册习题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我的图书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
参考答案(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2011绍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
答: &&&&&&&&&&&&&&&&&&&&&&&&&&&&&&&&&&&&&&&&&&&&&&&&&&&&&&&&&&&&&&&&&&&&&&&&&&&&&&&&&&&&&&&&&&&&&&
(三)09山东省临沂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
参考答案(三)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1.C 12.B 13.B 14.C 15.D
(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
&&&&&&&&&&&&&&&&&&&&&&&&&&&&&&&&&&&&&&&&&&&&&&&&&&&&&&&&&&&&&&&&&&&&&&&&&&&&&&&&&&&&&&&&&&&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2.C&&&&3.B&&4.A&&B&&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6.得道&&天下顺之&&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15分)18.(4分)(1)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ff年广西百色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FONT style="LINE-HEIGHT: 21 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答:含义:&&&&&&&&&&&&&&&&&&&&&&&&&&&&&&&&&&&&&&&&&&&&&&&&&。(1分)。
事例:&&&&&&&&&&&&&&&&&&&&&&&&&&&&&&&&&&&&&&&&&&&&&&&&&&。(1分)。
(二)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按语意单位划分,划对一处给1分;在划对两处的前提下,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
“至”,极点;“顺”,归顺,服从。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传于||文档简介
&&自己精编的很实用的复习课件
大小:747.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句子朗读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道什么 失道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