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交大学生物理系大四的学生,想去香港...

上海交大首设“物理与天文系”&将参与SKA项目--教育--人民网
上海交大首设“物理与天文系”&将参与SKA项目
&&&&来源:&&&&
&&&&&&字号
图说:上海交大物理系更名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民网记者 李欣 摄  仰望星空,你是否常常会发出“宇宙之问”:宇宙的最初是什么摸样?它是如何演化成现在的状态?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活动的?宇宙中那看不见的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从现在起,随着全国首个物理与天文系在上海正式亮相,有志于找出这些答案的学子们将可以在这里探索宇宙之谜,绘制宇宙地图。这是新民网记者今日(6月3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的信息。  一提到“物理科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光科学、冷原子、激光等离子体以及核物质等研究内容,然而,随着一部美剧《生活大爆炸》在国内的热播,剧中几个主修物理学的主角频频涉足天文学领域,也让不少人好奇起物理和天文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物理和天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依赖。”交大教授杨小虎告诉记者,近年来,天文学的重要发现层出不穷,暗物质、暗能量、系外行星系统等天文观测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物理世界的认识,天文学与物理学的交融也进一步加深。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上海交大物理系自本月起正式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这不仅是上海高校首个‘物理与天文系’,更是国内高校里的第一个。”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眼中,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尽管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也和物理学同为一级学科,但天文学在国内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据透露,国内高校设有天文系的不超过五个,而有天文专业的也不过十几个,“国内的天文人才非常缺乏。”  “其实,世界排名前50名的高校,如牛津、剑桥和哈佛等,都设有‘物理与天文系’。”张杰说,未来20年,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将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随着“物理与天文系”的正式亮相,交大方面将为该系本科阶段的学生制订全面的教育计划,课程将涵盖基础天文学、恒星物理、星系形成、宇宙学和天文技术等各个方面。  “现在在物理系修读的本科生,到了三四年级可以选择天文方向。”交大方面预计,今后原物理系每年100名本科生中,约有二三十人会选择天文方向;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可以选择该方向修读。  记者了解到,未来的5到10年间,交大物理与天文系的研究将具体集中在理论宇宙学和黑洞物理、观测宇宙学、星系和星系团以及虚拟天文台四个大方向。  此外,据介绍,未来交大物理与天文系还将参与全球20多个国家合作的SKA项目,即建造接收面积为一平方公里、拥有最高图像分辨率的射电望远镜,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接收地外文明发射的暂现射电信号等,从而进一步解答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问题。(新民网记者 李欣)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发表成功!请登录后尽快修改密码。
笔&&名:&&&&
用户名:&&&&
发表成功!5秒后自动关闭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学校毕业再临就业考试 大学生社会化分寸难拿捏_教育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学校毕业再临就业考试 大学生社会化分寸难拿捏
日 07:52: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
  大学生社会化分寸太难拿捏了
&&&&调查显示, 56.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同时
31.2%的人感觉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这都要12月了,年关怎么过啊?”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刘舒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找工
作找了半年,依然毫无头绪。二十三岁的成年人了,刘舒一到面试还是紧张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更别谈集体讨论、策划方案了。简历中各种奖项一个不落,独独没有让公司看中的实践经验,一个小公司经理在结束面试后好意地提醒他:“你还是学生气太重了,要多锻炼。”
&&&&“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刘舒发觉,自己多年的校园生活在就业考试面前显得一无是处。以前做家教、打零工等兼职社会实践还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改善经济条件,现如今仅仅有这些经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毕业不足半年,小张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上个月,新老总把他叫到办公室,“你上班也有一阵子了,为什么工作总是缩手缩脚,做事却爱冲动,搞得人事关系恶劣,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小张再一次选择了辞职。“我不喜欢勉强自己迎合他人,这样我宁愿辞职。”但是,回过头来看,愤而辞职的小张依然对前途一片茫然。
&&&&本次调查中,“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超过了“学习科研”,被选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培养的能力。
&&&&“前不久大学同学毕业十年聚会,大家都饶有兴趣地打听着彼此的近况。令人惊讶的是,当年全班公认的‘高材生’如今在一家小公司里做着职员,表现平平,而当年学习一般的同学中有几位在不同领域里已功成名就。”一位工作多年的吴小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道。
&&&&“第十名现象”已经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专家指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产生作用。社会转型阶段,大学生作为已“成年”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要实现自身和社会的融合。
&&&&刘舒他们班一共30人就有7人放弃找工作选择了回家,“等着家里给找工作”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
&&&&东华理工大学大四的曾国盛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时说:“我认为在学校学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越来越淡化,他们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调查中,只有13.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实现了社会化,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思想成熟、独立。”
&&&&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认为,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普遍感觉大学生们在“独立生活能力(17.8%)”、“思维方式(16.9%)”、“就业/找工作(15.7%)”和“人际关系(14.9%)”方面表现仍显幼稚。
  “很多奖学金都是人缘奖”
&&&&近年来,一群“懂人情世故”的大学生在校园里活得如鱼得水。
&&&&据媒体报道,有大学生为了得奖学金“托关系暗箱操作”,有人借钱开店经营引发争议,更有远见卓识的新生在入学前就开始铺垫“大学关系网”。
&&&&“现在的孩子,太厉害了。”刚刚留校授课的李勤老师,最近被大一新生吓了一跳。第一次记录完平时成绩,就有学生课后跑上讲台跟她“讨价还价”,理由是“三年后要申请留学,成绩很重要”。
&&&&本次调查中,95.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当中存在过度社会化的现象,甚至33.5%的人认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1993年,北大做出一个轰动全国的决定――推倒南墙,成为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信号。8年以后,北大决定复建南墙,有人说这是回归教育本位的一个信号。一拆一建之间,校园已经不复从前了。
&&&&“国外的大学没有围墙一样能挡住社会的喧嚣,中国的大学被围墙隔离却难免世俗。校园本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伊甸园,是理想与梦想放飞的净土。而这份宁静,这片净土,现在却被一些不好的事情侵蚀破坏。”北京某高校大四的小李略显无奈地对笔者说。
&&&&小李刚来北京时,行李中自己的东西并不多,都是些大包小包的家乡特产。“爸妈特意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在北京的一位阿姨”,他说,“我刚办完入学手续,屁股还没坐下,爸妈就打电话让我把东西给阿姨送了过去。爸妈就是希望我在外地有人照应,不过当时我觉得挺别扭的!”
&&&&“现在想想,这种人情来往还是比较单纯的,进来之后才发现,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这复杂得多。大学评定奖学金、入党、保送研究生时,人际关系的‘学问’大了去了!人际关系不好的话很难轮得上你。”大四的他已经深谙其道。
&&&&“很多奖学金最后都是给了班干部或者人缘好的人!”小李说。调查中,31.2%的人认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红文认为:“大学生应该社会化,但大学生的社会化更多地应在校园内完成。”她指出,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
&&&&“谁把他们变得那么现实?”
&&&&“现在的大学生太老成了,昔日大学所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气质正一步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采访中,一位在高校工作20多年,并长期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授发出如是感慨。
&&&&来自海南文昌中学的吴老师,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教育硕士。“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东西,仅有人际关系是不够的,既有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她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很后悔上学的时候一心死读书,毕业到现在我还觉得人际关系很难理清。”工作了近十年的吴先生,至今仍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表示遗憾。
&&&&本次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看法各执一词。13.3%的人认为社会化“利大于弊,可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6.7%的人认为“弊大于利,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近期,一名内地赴港读书的博士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了民众对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思考。
&&&&有分析指出,曾经的辉煌,多年的付出,对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是该生走向不归路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内地学生也有同感。
&&&&“如果不是高额学费,如果不是就业困难,大学生也不会整天想着追求金钱、钻营关系。谁不想脚踏实地地往前走,你们说是谁把他们变得那么现实?”调查中有人这样留言。
&&&&同时,也有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大学生社会化“利弊参半,关键在于学校和社会如何引导”。(实习生 江江 何志坚)
&&&&据介绍,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项就业鼓励政策,包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督促高校做好就业服务,以及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技能培训认证工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已于今年年初通过。
&&&&同时兼任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的罗晓明说,我国高校在教材、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滞后。
&&&&中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国际教育部主任史朝说,高校也应该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将学科应用与海关需要的集装箱检测技术相结合,学生学习期间参与生产、研制,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打击海关走私的技术骨干。
&&&&我国大学生一直面临
“眼高手低”的批评。李军凯说,北大近年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许为平认为,“千里马”应将高等教育视为未来职业的基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这样,小秘书也可以变成大老板。
  又是一年应聘时!对万千莘莘学子来说,找个好工作无疑是仅次于当初升学的大事。在这个过程中,平等的竞争环境不仅是对大学生的一个考验,更是对用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个考验。
&&&&日,有关部门在北京某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发布了一篇用人公告,拟招聘正式工作人员若干名,工作时间为3年或3年以内,事业编制,在部委机关工作,解决北京市户口,工作满3年后,视表现情况另行安排。优厚的条件让很多学生垂涎,而通知的一项要求却让学生们寒了心:“拟从该大学招收。”
&&&&日前,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先生在其博客上大声疾呼:莫让职业教育变成了“民工中介”。直言当下的中职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有职业无教育。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主张中职扩招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似久旱逢甘霖,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许多有识之士为此欢欣鼓舞,以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为期不远矣!然而,人们还没回过神来,职业教育却面临着畸变为“民工中介”的危机。
【】 【】 【】 【】
(责任编辑: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新闻热线: 3    
新华社系列新闻信息
建设新农村专题
高管信息(环保版)
网络供稿和网群建设
新华社社办报刊
多媒体数据库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访问上海交大
新华网浙江频道(上海交大“瞭望科学”夏令营开启科学之旅
 来源: 
“美丽的极光是怎么产生的?”“暗物质是否存在,又如何才能探测到?”“太阳中微子之谜如何解开?”……7月16日,作为上海科学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等13个省市367名参加上海科学营的中学生,和徐汇区中学生,一起走进上海交大“瞭望科学”夏令营,跟着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季向东、蔡申瓯等一起探索“太阳耀斑”“暗物质”等宇宙之谜。这些中学生将被分成物理、生物、环境、计算机、电子技术、工程(机器人)等六个分营,参加“与大师面对面”、“探索体验”和“科学与人文”等三个模块的活动,聆听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授课,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实验,感受科学与人文精神。
  张杰带中学生探索宇宙奥秘
  “太阳耀斑是怎么形成的?”“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目前我们仍然无法探测到的物质呢?”“你们听说过暗物质吗?”“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是什么?”……在“瞭望科学”夏令营的第一课,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带着中学生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组成这个‘世界’的运动物体的复杂排列似乎有点像是天神们所下的一盘伟大的象棋,我们则是这盘棋的观众”,张杰引用费曼的一句话,对“科学”作了解释。随后,便带着中学生分享了三个神奇的物理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实验天体物理与太阳耀斑”。“美丽的极光,磁暴对通讯的影响,紫外线灼伤,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太阳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张杰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太阳耀斑对地球磁场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生活。张杰为中学生们讲解了“神光II号”如何破解太阳耀斑物理成因的。
  张杰分享的第二个实验是“暗物质探测——揭开宇宙物质组成之谜”,第三个实验是“中微子震荡探测——探寻极小物质世界的最基本规律”,每讲到一个实验,张杰总是用科普的语言和举例,使深奥莫测的物理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令中学生们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为中学生做讲座,对张杰来说并非稀奇事。自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以来,五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到过全国各地四十多个中学,为中学生同学们做科学前沿报告。“同学们在踊跃提问中不乏艰深的物理难题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都已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张杰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与解决宇宙和人类最根本的科学问题。类似的重大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很多科研团队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宇宙和自然的奥秘将会被逐一解开,欢迎更多对科学充满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中来。
  尽享科学与人文大餐
  据介绍,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上海交大将为中学生们献上一份丰盛的科学与人文大餐。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张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刘西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千人计划”入选专家蔡申瓯等各领域的科学大师将为中学生们带来多场精彩纷呈的各学科科学前沿讲座。
中学生们还将分组参观凝聚态光谱与光电子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训练中心,并参与各类科研实践,包括体验大学物理实验、参与机器人组建与编程,自已做灵巧机械手机器人,进行环境指标监测分析等。
  来自杭州第十四中学的陈昕闻同学从小就和机器人设计打交道,她这次走进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做起了机器人组建与编程、灵巧机械手、慧鱼搭建等实验,好好地过了一把“机器人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除了科学“盛宴”,上海交大还为同学们准备了高水平人文讲座。如刘西拉教授为同学们讲解《科学与艺术》,徐海光教授为同学们讲解《新世纪的新天文学》,郑杭教授讲解《超导现象与五次物理学诺贝尔奖》,吕恬生教授讲解《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
  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通过开设一些前沿性的科研讲座和实践,让同学们体验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同时,培育创新意识,全面了解大学的各个学科的科学前沿。希望中学生能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张开创意想象的翅膀,瞭望科学,收获成长。
  人才培养理念向中学延伸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指出,人类最深邃的思考往往来自于大学,这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但是这种理性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往往在一个人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养成和树立。
  近年来,上海交大一直坚持并积极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始终”的教学理念,并率先在全国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目前我们已经与全国10多所中学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积极将交通大学“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向中学延伸。
   上海交大教务处江志斌表示,今年“瞭望科学”夏令营希望达到四个目的:第一让中学生真正体验大学生活。第二让中学生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学术自由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第三亲身感受科学实践带来的乐趣,学生可以尝试做一下“小气象员”,制作太阳能汽车,在和合作与竞争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第四体验大学的文化与精神,通过丰富的大学社团交流、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校内参观等活动,以激发中学的科学兴趣、启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金英花]
一周图片排行榜
收废品的竟然收到东风15导弹残骸
光明网版权所有上海交大为新生开设研讨课&校长上课鼓励提问--教育--人民网
上海交大为新生开设研讨课&校长上课鼓励提问
&&&&来源:&&&&&
早晨7时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中院4―303教室里陆续走进许多学生,8时不到,教室里已座无虚席。原来,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要在这里给新生们带来一堂《物理学:传统与文化》课,学生们早早就来“占座”希望抢个好位子。
追求科学要有激情
“学习物理,追求科学,最重要的是追求梦想的激情”,这是张杰传递给新生们的第一个观点。张校长说,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中,不乏77、78级的毕业生。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学习环境和条件相当艰苦,学生没有像样的课本老师没有像样的讲义,可是师生之间却传递着对科学、对知识的激情和追求,而正是这种激情成就了他们的成功。
接着,从三大行星定律到牛顿三大定律,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张杰从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著名物理定律入手,带同学们走进一幅幅物理学神秘而美好的画卷,让学生们明白物理学朝着人类认识的极限而发展。
要勇于向老师提问
在正式授课前,张杰对学生提出,在大学要勇于向老师提问。
“有的问题也许我当场就能回答你们,有的问题不能,可以课后讨论,也可以找交大其他老师解答。如果这所校园里没有老师能够回答你的问题,说明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如外国学生?”张杰认为,大学前的学习阶段,问题的答案总是唯一的,这限制了大家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上,有关物理发展过程的“扫盲”环节,张校长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他将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太阳的磁场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用激光技术来研究天文现象?”“传统和文化对物理学的发展有没有促进?”“有没有物理学家从神话中获得灵感?”“学物理需不需要学习哲学?”研讨课没有院系、专业的限制,所以除了物理系的新生,也吸引了不少人文学院的学生,理科生文科生轮番提问。
人文学院的一位女生提问:“东西方物理学家背后的文化对他们的研究有没有影响?”张校长回答,东方的科学探索是在西方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例如统一论等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对全世界的科学研究也产生着影响。
为新生开设研讨课
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自学年开始,上海交大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anSeminars)。课程对教学场景进行特别设计,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完成大学一年级的转折,并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授课教师全部是教授,有学术大师也有科研新锐,有长江学者,也有“杰出青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本学年第一学期,上海交大共开设了58门新生研讨课,每门课程由6名教授授课。课程面向一年级学生,只要有兴趣和爱好即可通过网络选课。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哪位省长临终喊"仲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交大学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