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父亲79年参加车工技术 84年拿过河...

知青出书《征稿通知》之十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YQuazgy6OiCRTIzFab&690" ALT="知青图书出版最新消息之六&&wbr&&&wbr&&&wbr&张晓虎"
TITLE="知青出书《征稿通知》之十" />
作者:张晓虎
&&《征稿通知》之十
征稿通知》会陆续发到图书出版为止,随时向大家汇报图书进展情况。但8月15日截稿之后,我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稿件的编辑、再就是和出版方的沟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新闻发布会”了。
本期《通知》除持续发出新增作者小传之外,有个重要内容上期已经预告,就是登出图书的《代序》、是征求意见的讨论草稿。在征得大家的意见且能基本获准通过之前,这篇《代序》我不会发出去。
至于全部稿件的编辑加工情况,工作量太大,我只能“独断专行”,恕不能详细汇报了。至此,应当“民主”的事情,我已经全都“民主”了;应当“独裁”的事情,我也只能“独裁”了。还有哪些没做好的事情,请“方家”和“大家”教正,我一定照办。
有几件具体事情告知大家。
许多荒友当年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后来的情况或疏于动笔、或身体状况不佳、或家事劳累等等,致使他(她)们对写作无能为力。创业农场和港台的两套图书,编委会都统一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荒友,对这些人物的故事或根据口述整理、或对草稿做深度加工,也有荒友朋友之间自愿的相互帮助。
这与欺世盗名、或者捉刀代笔等不良行为毫无关系,纯属荒友之间的友情帮忙。有些情况将来会注明“00口述,00整理”,有些也许不注,大家知道就是了,此事不要再议论,免生是非。无论是谁写的,事情都是当事者干出来的,这就够了。所以署名“作者(也可理解为:做者)”,当之无愧,何况代笔的朋友也都甘心为老朋友做奉献,并不希望署名,再有其他议论就显得多余了。
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是,天津一批作者发来的都是手写稿,编委会的周汶川、王洪源、张渊生还有肖淑芬等人,对全部稿件进行录入加工,而且无一人署名,这就是咱们的荒友情,是北大荒人的胸怀和彼此理解。做为本书主编,我有责任把这些情况向大家说明。
8月底或9月初,北京举办今年的“世界图书博览会”,国内外的重要出版商都会来京。我们这套图书的港台出版方都来找我检查工作“逼债”,对我是个不小的压力。我肯定不能学杨白劳去“躲债”,更不能喝卤水(那东西也没处找了),呵呵。
所以,这段时间我只能尽量谢绝所有“外事活动”,包括开会、会友、旅游,甚至回访北大荒这样的重要活动。老天爷也只给我一天24小时,我必须闭门造车,专心把这件事办好,在此对我的“失礼行为”先行道歉。等图书出版之日,咱们再喝酒吹牛侃大山。
从8月16日起,“收发室”关门歇业,《编辑部的故事》开始了。目前书稿编辑主要限于文字部分,老照片的使用需要重新考虑。从目前的文字量看,将来照片部分会大幅度压缩,因为我们的故事内容太丰富多彩了,老照片要为文字故事让出空间。对读者而言,更希望多看好故事。
最后透露个想法,我在这套图书出版后,准备筹拍一部咱们东北知青的电视纪录片,暂名为《重铸灵魂——北大荒的黑兄黑妹们》。咱们这套图书的许多作者,已经被我偷偷列入拍摄《黑名单》。“黑名单”的全称——《黑土地知青拟拍摄对象名单》。
呵呵!如果老天爷能玉成其事,我会用《拍摄通知》之一、之二、之三的方式,接着“折腾”下去。当然,此事难度极大,无论成否,我会努力。关于拍摄咱们自己纪录片的“伟大意义”先搁一边,我是觉得人老了,总有个目标奔着,也许会活得更长久,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和伟大意义。
本期《征稿通知》之后,给非常辛苦的老伴放假,带着孙子去旅游数日。此间有授权作者往我邮箱寄发稿件,恕本人不会下载,只能等到老伴回来再处理,先行谢罪。从目前的文字量来看,已经远超预期,所余容量非常有限了。
继续刊发最后一期“作者简介”,本次共30篇:
82、作者简介:张志强,男,1947年生于北京,人大附中67届高中毕业。67年12月赴黑龙江七星农场(25团)採石隊,在仁义北山、南山两个採石场打石、当检尺员。69年初调抚远创业农场(61团)工程1连伐木、装车,脱坯、烧砖。组建武装连时,因父亲正遭审查,故分到新建的木材加工厂(工程3连)。
75年在当地结婚安家落户,结束八年“跑腿儿”生活。77年,儿子在北大荒出生。恢复高考曾报名、初试因体检不合格,失去上大学的机会。79年,结束12年“再教育”生活,“病退”回京。通过招工统考,被中国农行机关录用,又工作近30年。于2007年60周岁时退休,至今在家、医院和公园的循环往返中安度晚年。
83、作者简介:李翠平,女,1953年7月在北京出生。69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61团工程2连。本人小学毕业,却阴错阳差当上小学老师。一边自行“恶补”,一边现学现卖,应当说对得起黑土地的孩子们。79年“病退”回城,以优异成绩通过招工考核,进入北京剧装厂。
年近三十,从头学徒,直到能把古戏装做的像模像样。恰逢改革,企业重组,转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品公司做财务工作,带着一身病工作到退休。本人生性好强,始终坚持“病且快乐着”的生活原则,至今依然。
84、作者简介:章伯弢,男,1949年10月出生,北京知青。“文革”中第一批“红卫兵(时称‘老兵’)”,造过反,破过“四旧”,伤过不该伤的人,保护过应该保护的人。从狂热到迷茫,再到前途无望,遂自愿“上山下乡”。67年12月到3师29团。
69年初,调6师61团(创业农场)。一去11年,去时因家贫“裸去”,回来依然无钱“裸返”,11年所得大部分献给铁路(探亲)。农场所有活都干过,连队几种“官”都当过,磨练了意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返京后,从事公共交通行业30年,从司机到领导,工作扎扎实实,有兵团的摔打,还算得心应手。60岁光荣“裸退”,余年含饴弄孙,健身旅游,尽享天伦之乐。
85、作者简介:齐铁良,男,1949年2月出生,北京知青。67年12月到3师29团(集贤农场)。从事基层农业科学研究达25年。在兵团时间长,工作单一,可谓少有。精通水稻、小麦、大豆等各种蔬菜的栽培管理;精通木耳、银耳、蘑菇、灵芝等制种、生产与实验。
研发的“垦椒二号”被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定为推广品种,“土豆219”曾送展北京。曾任农业技术员,园艺技术员,农场助理农艺师等职务。回京后,在巨山农场工作。后辞职“下海”,开办“老三届粮店”,又与子女开办“北京荒友情商贸公司”,通过引进黑土地农副产品,把北京和北大荒连在一起。
86、作者简介:车忠禄,男,1950年出生。68年6月26日由北京出发,到黑龙江七星农场6队“猪倌的干活”。当年12月到61团4连,二抚公路138公里处伐木点“伐木的干活”。转年开春,回到4连“建点的干活”。在4连食堂当过炊事员,后来到18连建点儿。
在18连入团,介绍人是当时的副指导员李晓兰。本人因“出身不好”,表现也不甚好,此前一直是“白丁”。73年6月,因结婚到61团11连当“上门女婿”,别人是“金榜题名”,我是“洞房花烛”,也算有得意之时。在11连当过晒场主任,小学老师。79年3月返城。2010年6由工作单位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87、作者简介:倪丽敏,女,1953年12月出生,上海知青。71年响应号召,于10月22日出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1团1连。干过农活、当过“替补卫生员”、养过猪、当过农工班长和食堂班长。当年,我看上去是个娇气的上海小姑娘,可干起活来从不怕苦累,“敢下地(大田),敢上跳(跳板)”。
扛麻袋上“三级跳”入囤从不含糊,当“替补卫生员”也敢给产妇接生孩子。79年初返回上海,分到上海国棉五厂做挡车工。82年1月调北京朝内大楼副食店,当售货员、糕点加工厂厂长。93年7月,调崇文富民食品厂任车间主任。98年企业体制改革,下岗失业。合伙经营糕点厂任厂长,2001年10月再失业,2003年退休。
88、作者简介:林
&耕,男,福建人,1950年10月出生在香港。1岁挂零在母亲的怀抱中跟随参加“两航起义”的父亲回到内地。56年落户北京。67年12月来到北大荒七星农场。
劳动表现经常受到表扬嘉奖,但因家有“海外关系”,当兵、提干、入党,统统被长期“考验”。73年上大学,离开兵团时任25团5连机务排“代理副排长”。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2010年退休前任北京市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89、作者简介:&
90、作者简介:席
&楠,女,1952年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67届初中就算“毕业”。同年12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5团。先后在良种站、武装连、团部宣传队工作。当年男生叫我“假小子”,女生叫我“咪子(脸型像猫)”。说话冲,干活傻,心眼少,搁现在叫“二”。76年回到北京,后考入大学,毕业后在航天部工作。现任中国会计学会航天分会常务理事,《航天财会》主编。还在老骥伏枥,只是志在眼前。有一张不会哭的脸,揣一颗不会笑的心。目前参加“北大荒知青舞蹈队”,是大型音乐舞蹈《北大荒知青之歌》中的舞蹈演员。
91、作者简介:李雨农,男,1948年生人。属于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被称为“老三届”的一代。68年9月下乡到创业农场(时称61团),在3连、13连、团部宣传股、11连工作。历任农工、排长、报道员、副指导员和指导员。79年3月返城。80年4月从上海调北京,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从仓库保管员直到《中国航空报》社的记者和社长等职。退休后,恰逢编修《中国航空工业史》工作启动,被选到修史办公室,工作至今。
92、作者简介:陈
&坚,男,1951年12月出生。69年5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61团5连。先后在农工排,基建排,机务排工作。任班长,驾驶员。79年3月份,进天津制鞋厂当工人。2003年退休。10年兵团战斗生活,是我人生经历最难忘的。十年中,我和当地职工,各地知青结下深厚友谊。维系这段友谊纽带的,就是永远的兵团情结。
93、作者简介:孙长青,男,1949年9月出生,初中毕业。69年5月下乡到6师61团13连,11月因白血病病情加重,退回天津。因天津不接收,于12月又重返北大荒。在此期间,我感谢连领导的关怀照顾,没有让我干太多的超负荷体力活。曾在13连、修理连、23连干过通讯员、修理工、保管员、赶过马车也放过猪。在北大荒几次险遇“黑瞎子(熊)”和狼,幸免于难活到现在。79年2月回到天津,在天津铁路分局东站工作至退休。
94、作者简介:刘宝国,男、天津知青、1952年出生,
68年初中“毕业”。69年身不由己闯关东,脱过坯盘过炕、伐过木盖过房、割大豆累得上不去炕,修水利冻硬了耳朵,拉木头冻黑了鼻子,开着拖拉机跑遍方圆几百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73年走出黑土地,赴京上学时,黑土地已造就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奠定了严于律己,包容他人的人生观。73年入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习,四年学业,完成了我从勇者到智者的人生“转身”。毕业后,在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工作至退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茫茫人海中,唯有“知青”曾经有过共同的家,黑土地的创业情怀,焕发出一抹靓丽晚霞。
95、作者简介:刘宝华,女,1949年生,天津知青。69年5月下乡到61团5连,后调入2连,师部、团部工作。79年5月返城。先后在民政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直至退休。
96、作者简介:马志顺,男,1948年出生于哈尔滨。68年下乡,先后在29团13连、61团1连、中学和团部组织股工作。当过炊事员、农工、教师、干事。78年上学返城,分配到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组织部,84年调入天津警官学院任教,现已退休。
97、作者简介:张新国,男,1949年生。属牛,是吃进草挤出奶的那种牛。共和国的同龄人,参加过“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中“共和国同龄人方队”的游行。下乡前,随父母在好几个城市溜达过。“文革”中自封“红卫兵小将”,在不到20米的距离见过伟大领袖,官拜学校“革委会成员”。但本人从没打过人,足以欣慰。
67年12月9号,随一帮“热血青年”到七星农场良种站“改天换地”。嘴上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肚里想“领导你们干革命来了”。68年调61团,上山伐过木,建点军马连,放过电影,最后当广播站技工。77年恢复高考,就读八一农垦大学农机系。随知青返城的“强劲东风”被“吹”回北京,到朝阳区农口工作直至退休。本人在北大荒荣获“老贫农”雅号,一语成谶,果然当了一辈子务农的“老贫农”。
98、作者简介:黄
&民,男,1952年年底生于北京西四,长在平安里。平安里也不太平安,69年8月底,没怎么念初中就“毕了业”,奔北大荒,除了垦荒还戍边。跟荒地奋斗,挖沟排水干得最多,无论冬夏。当然,其他农活也都能凑合着干,比如点播、割地什么的。
总之,都是没人乐意干的活儿,但是经验还是积累了一些。例如铁锹挖土太累,上完达山架高压线,天寒地冻,挖坑两米多深非常不容易,打洞爆破就省劲多了,也就知道了科学的意思。之后,感觉东北没意思,整天盼着回北京老家。回城后,也干了些工作,之后就退休了。
99、作者简介:王
&强,男,籍贯天津,1951年2月生。69年5月携妹妹来到当时的“反修防修前线”,黑龙江兵团6师61团1连。先后在汽车连、武装连、银行、税务局等单位工作,直至回城。
本人性格叛逆,不是“顺民”,从连队到团部,和各级领导产生过冲突,吵过架。但命运眷顾,71年入党,没受过任何处分。每每想起各位荒友艰难困苦,水里火里,千锤百练的情景,自己真是汗颜。回城后,在橡胶公司组织部,市农药研究所工作。93年经上海荒友介绍,到新加坡企业,先后做过销售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直至退休。
100、作者简介:赵文麟,男,1953年出生,北京知青。69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在25团工程5连、61团10连务农。70年8月调23连,曾担任班长、排长、团工委委员。生就一副健壮“身板”,抬木头、扛麻袋堪称“最佳”。
喜欢文、史、哲,却在73年1月当了“账房先生”兼文书。74年到兵团“农大”培训,曾在团会计培训班客串“教师”,也曾到外连查账充当“审计”。78年返城,在北京东运七厂担任计划科长。95年调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后任机关服务局财务处长。2013年3月退休、返聘,继续发挥“余热”。
101、作者简介:韩建平,1953年4月生人。外号“大脑袋”和“六百工分”。71年10月从上海来到黑龙江兵团6师61团1连当农工班副班长。约在72年6月当上第23任炊事班长。74年9月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到齐齐哈市师范学校政治班学习。
76年7月分配到齐市建华机械厂第一中学任教。78年5月调到齐市和平机器制造厂第一中学。80年9月改行,任英语教师兼班主任。93年9月,调上海市宝山区向东中学任教。97年8月,调宝山区泗塘二中任英语教师兼班主任,2008
年4 月光荣退休
102、作者简介:黄维义,女,1951年生于鸭绿江边志愿军留守处。1967年底闹着去了北大荒。先在25团良种站喂马,后调61团伐木,是工程2连的“开连元老”。18岁当兽医防疫员,从此与动物结缘。
73年上大学学兽医专业,76年当兽医,77年调到“籍贯所在地”广西农学院教兽医。因对“工农兵学员”的“帽子”不服气,苦读外语,有幸到法国喝了八年“洋墨水”,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加上“博士后“,修成“正果”。
回国后当了十几年副校长,教书本行一直舍不得丢,得到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有幸当了两届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省级领导。如今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有了接班人,就可以静心往事,总结自己的丰富人生了。
103、作者简介:沈智庄,1950年8月生,属虎。从小活泼好动,跑步、打篮球、游泳、溜冰。还曾是一名神枪手。读书从文是唯一理想,甚至不惜放弃当手枪专业运动员的机会。却不料,高中和大学的门口没找到,68年6月被“上山下乡大潮”裹挟到了“北大(荒)”。
开过拖拉机,70年调61团政治处,直到75年病退回京。每每填各种履历表格,为“初中文化”汗颜,只能以“文凭不代表知识,知识不代表智慧”聊以自慰。具有讽刺意味是,我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认识到“儒释道”为“体”,则“医”为用。庆幸上天眷顾,让我以自己的病体从事医学实践。三年多,在恩师郭生白先生指导下,学习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六经求真》,《本能论》。
104、作者简介:段希贤,男,哈尔滨知青、1954年出生。69年到6师61团军马连(工程2连)当战士、司号员兼通信员.先后入团、入党、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参加团宣传队,主演“韵白小剧”获师“调演优秀奖”。73年底参军,曾任副班长,在部队“侦查兵五大技术考核”全优。
76年复员,到哈尔滨农业修造二厂。79年调国营120厂当机修钳工、工长、之后所任“头衔”有六七项之多,经历可谓多样、阅历可谓丰富。爱好文体活动,参加过91年“艾普森国际桥牌通讯赛”,并获得黑龙江一个赛区的南北冠军。参加过98年“富士通国际桥牌赛”赛区东西冠军。人生格言:做自己喜欢的事,天天快乐就好。
105、作者简介:绳文清,男,1952年10月生,哈尔滨知青。69年8月26日离开了养育16年的家乡哈尔滨,来到黑龙江兵团6师61团工程2连(原军马连)。69年10月成立武装连,光荣获准为“武装战士”。调工程1连后,手中钢枪还没捂热乎,70年又调回工程2连了。在这个新建连,脱坯盖房、烧窑出砖、打草割苇子、上山伐木,放马,几年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长了不少本事。76年返城回到哈尔滨,在黑龙江冶金局轧钢厂当工人。77年年底,调东安机械厂,做机械维修工人。后到供应处工作,直到退休。一生平淡,唯有那些年的经历给了我多彩的回忆。
106、作者简介:韩蕴华,女,1947年2月生于天津。66年高中毕业,68年10月到黑龙江3师29团,翌年3月调6师61团1连。喜欢田径、游泳等运动,“80米低栏”能在当时“天津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在兵团当过农工、班长,开过拖拉机,做过文书兼会计。
74年选送天津师大化学系读书,各科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分析化学》。除教学外,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京津渤区域环境综合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发表科研论文34篇。退休后,教过高自考,做过市科委的课题。2013年暑假卸任。大半生做环保、食品安全等有益于民生的工作,能把复杂样品的化学含量搞清楚,但看到我国的食品现状,要说清楚有些“分子”的来由,却感到无能为力。
107、作者简介:马子正,男,1953年7月生于北京。父母早逝,幼年在西什库孤儿院度过。15岁被姐姐接回家,16岁被“一锅端”到北大荒5师49团11连。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背着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内心最大的愿望,是期盼有朝一日能与同龄人享有同等“政治待遇”。
在兵团连队干过麦场、大田、脱坯、打草、架线、镩井、粉坊、烘炉、修水利、打石场、挖沙子、修路、烧砖、打更、泡麻、刨粪等。所幸四年努力,终得回报,遇到善解人意的排长安森和连长徐成义,命运开始转折。多次参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并送“八一农大”学习;曾被派海南岛“南繁”搞育种工作。77年回京后自学,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从事IT服务行业十余年,即将退休。
108、作者简介:杨善华,男,1947年10月生于上海市。“文革”中毕业的“老三届”高中生。68年9月19日到七星农场五七连,(69年底改6师61团3连),盖过房,伐过木,也干过零活。70年2月调入61团政治处宣传股任报道员,从此开始兵团“土记者”生涯。75年任宣传股新闻干事,后任农场办公室秘书。78年考入齐齐哈尔轻工学院(现齐齐哈尔大学)轻化系,81年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87年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97年获教授职称,取得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退休。
109、作者简介:吴继光,男,1950年3月生,63岁。北京和平街中学毕业。67年12月赴七星农场良种站,喂过牛,挤过奶,后当上泥瓦匠,在北大荒干了10年。返城待业,四处游击,一天只挣一块钱。后想改行,工厂领导不批准。为了生存,只好重操旧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小瓦匠”终于入党,当上土建工程师。没想到2000年又赶上“下岗”,只得到处打拼。在高校当监理工程师,在设计院当土建预算员。于2010年退休。所幸的是,我这个泥瓦匠盖的房,在北大荒,北京,海口,日照,鞍山,处处皆有。
110、作者简介:王国栋,男,1951年生于北京。受家庭熏陶,老实本分,谦虚自信,尽职尽责。“红色潮流”涌动,遵从“伟大号召”,谢绝授业恩师挽留,毅然投身于“广阔天地”的行列中。68年在25团18队,
69年转战创业61团11连。住“地窨子”和草房,养猪放牛赶大车,无不竭力而为。无奈,“兵团战士”非本人,备受歧视与纷争,当初一句无心话,丢职多年难翻身。苦熬春秋十几载,终见光风霁月时。75年去22连当统计,从此走上教学路。不知不觉二十年,返京工作把党入。现已退休家中闲,当个联络牵头人,只为战友齐相聚。想往昔,酸甜苦辣道不尽;看今朝,快乐平安伴身边。
111、作者简介:杨秀英,女,日生,满族,北京知青。68年6月26日支边到6师61团3连。半年后,担任三连小学教师,后成为团直学校二分校的教师。74年,学校推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78年毕业,留校任教,教授《中医各家学说》。历任《中医教育》编辑部主任、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职称研究员。200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文化大革命使理想破灭,北大荒却圆了教师梦,且与此“缘”结了一辈子,我感恩北大荒。
112、作者简介:马成春,男,日哈尔滨生人。69年8月26日支边去黑龙江兵团61团工程1连,上山伐过木,当过瓦工。71年参加组建加工连,74年调往农科站(良种站)。76年12月,“招工”回哈尔滨轧钢厂。78年对调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公司,任职业司机至退休。自认一生平淡无奇,然在兵团七年零四个月的经历却终身难忘。
编辑完马成春的小传,距离“关门”时间只差两个小时,作者的流水码到了112名,比《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还多出四位!这次的作者之多、之踊跃,之热情,的确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进入编辑程序的文章远超过400篇,平均每人四篇还多!在此,我仅代表我自己,由衷地感谢大家的支持!荒友们辛苦了!都是老人家了,真不容易!
下边是我试写的《代序》,之所以不敢称《前言》或《序言》,是觉得咱一介草民,不敢张狂,还是“夹着尾巴做人”为上策,“代序”的潜台词——凑合写几句。不是假谦虚,说的是实话。写这种文字,如果是个人文集,我敢“满嘴跑舌头”,可这是代表大家在说话,心里的确有些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所以,请大家审阅批评,帮助把关。
张晓虎 &代序:“上山下乡运动”和“中国知青精神”
这部图书的百余名作者,年轻者已届花甲,年长者寿及耄耋。能称为“知青”的人,大体都在这个年龄段。因此,怀旧就成为这些“(当年)知青(如今)老人”的共同特征。每每忆及陈年旧事,大家的情绪之激动、热血之沸腾,让年轻人觉得难以理喻。这部七十余万字的故事书,就是这些老年人敲着键盘“激动”出来的。也许,读完这些当年的故事,年轻人多少会明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原因。
时下兴请名人作序,可书中作者都是“黑兄黑妹(黑龙江知青的代称)”,都经历过“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发烧时代”,早就不再对“崇拜谁”感兴趣了。何况,请名人作序要花钱,花钱请来的文字,少不得带着“铜臭”味道,也非大家所愿。为节省成本起见,我这个挂名主编就写几句,肯定写不出惊世骇俗的文字,目的是让这部图书的版式显得比较完整。
这部图书是在为“修史”凑些资料。
中国素有“隔代修史”的传统,煌煌《廿四史》基本遵循“隔代修史”、也就是“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原则编纂而成。所以,近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上山下乡运动(也称知青运动)”,对于个人生命很长,对于历史长河很短,远未“盖棺”,遑谈“论定”?后人续写《二十八史》的时候,能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做为“上山下乡运动”研究的史料,这就够了。
毋庸讳言,既然编书,当然会有些意图和倾向。
哪怕是“敝帚自珍”,知青们也无不珍惜自己曾经的风雨历程,因为其中有一种知青们珍爱的伟大创造,不妨称之为“中国知青精神”。
但凡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大概没有人希望再来一次同样的运动,让自己的子女再去当一回“知识青年”。其实,这就是知青们对自己参与的这场运动的评价。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英雄们,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但谁也不会希望再来一次同样战争,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去经受同样的考验一样。
说这比喻“不太恰当”,因为历次革命战争是被充分肯定的,而知青们经历的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却是被“充分否定”的。那么,万千参与者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而创造的“中国知青精神”,应当怎么看?这事情一直困扰着许多老知青——想说“青春无悔”却少了些底气,似乎很有些“以尔之矛刺尔之盾”的悖谬感。
按照逻辑推演,“文化大革命”衍生出“上山下乡运动”,这场以“移民实边”(大部分知青去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云南等边疆地区)为主要形式的运动,造就了一千七八百万直接参与者——中国知青群体。然而,正是众多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冶炼出了“中国知青精神”。
如果这推演逻辑成立,我以为就像丑娘生出个俊闺女。丑娘是“知青运动”,俊闺女是“知青精神”。丑娘和俊闺女之间,固然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人。
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正确的事情,往往是在错误形式或背景的掩盖之下发生的。“丑娘生出个俊闺女”,绝非是天方夜谭。诚然,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运动,可以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但一部人类的历史,专制和愚昧的时间远比科学和民主的时间长得多,谁能否认这一基本史实?人类的历史,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错误”中走过来的。在同错误和愚昧的抗争中,同样可以提炼升华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诞生在“错误泥沼”中的闪光精神,就是人类走出错误和混沌、走向理智和进步的伟大动力。
类似例证俯拾皆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前苏联政府是在取媚和怂恿希特勒,甚至希望在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动中分得一杯羹,却不料引火烧身,反受其害。然而,这并不妨碍前苏联军民在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极为惨重的牺牲所创立的卫国战争精神,这伟大的精神彪炳史册,举世公认。
再比如,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中国政府早已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和日寇浴血疆场的国军官兵,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后来两党在战场对峙而否定他们的抗日卫国精神和功绩。谁能说让日寇闻风丧胆的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和中国远征军的参战者,不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
还有,晚清的“戊戌变法”也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运动,且以失败告终。但谁能不为“戊戌六君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扼腕三叹?谁能读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句而不亢奋激昂?
同样的道理,衍生于“文化大革命”的“知青运动”是错误的,但“知青精神”却是千百万知青们在苦难的炉火中,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锤打锻造、在和历史错谬的抗争中淬火而出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
伟大的运动能够创造伟大的精神,在同错误运动的抗争中,同样能够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中国知青精神”,正是从错误的“文化革命”和“知青运动”的烟瘴中脱胎诞生的,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绝不希望“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重演。
但我们理直气壮、毫无愧色地为自己在这场历时十年的艰苦磨砺中锻造的“中国知青精神”鼓呼: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知青精神万岁!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才能历尽沧桑而雄踞东方,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而自强不息。
基于上述认识,我才有胆量、有信心,有足够的理由编纂这部图书。
所以,这部图书的主标题叫做——向命运抗争。
在向命运抗争中诞育的“中国知青精神”是什么?读者们在这套图书里找答案吧。
&是为序。 & &
我再解释几句,有些话放在《代序》内显得太情绪化,而且容易引起争议,只能在《人家》里跟大家说说。
我最想说的是:错误运动把我们推向黑土地,可我们在黑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无愧于自己和后代的“知青精神”。如果否定我们经历的一切,知青和罪人还有区别吗?不然,我们当年脸朝黑土背朝天的苦干,今天辛辛苦苦的写作、编辑、出版这套图书的意义何在?如果还是说些情绪激昂的套话和空话,连我自己都听得“耳不顺”了,还不如啥都不说为好。
《代序》回避了我说不清的事情,只肯定了知青的精神。这说法如能得到大家理解和认同,吾愿足矣。
至于这说法能否经得起时人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请大家评点吧。
恭候大家批评斧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工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