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必备手册》文言文 海南出...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61-120)―茹清平整理―教师版[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2页7下载券24页7下载券24页4下载券24页7下载券34页免费 24页免费28页免费18页免费115页免费9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0页1下载券39页1下载券20页免费47页免费24页7下载券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61-120)―茹清平整理―教师版[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9.60 [7.9折][定价:¥25.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最新版)
查找同类商品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最新版)》精益求精、长销不衰。  文言语法、文化常识熔于一炉;  写法借鉴、阅读训练集于一册;  训练有序,较初版之助读更贴近教学;  拓宽知识,比同类读物内容丰富更为生动。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最新版)》现精选281则短小浅近、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按内容编排,分“志向?学问”、“教育?修养”、“人才?品性”、“治国?为政”、“友情?识见”等部分;中编按体裁编排,分“成语?典故”、“寓言?神话”、“传闻?趣谈”等部分;下编为58篇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编和中编的每部分结尾分别安排知识短文,介绍实词、虚词、词性活用、常见句式、固定句式等最实用的文言文阅读知识。每则短文分“原文”、“注释”、“阐发与应用”三部分。第三部分精彩、灵活而生动,或串讲难词难句,或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或介绍古为今用的思路,或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最新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助于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学习写作。《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最新版)》可供高中生自学,亦可供教师作教学辅导材料。
  杨振中,上海市人,原籍江苏无锡,毕业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及文言文阅读的普及工作。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学文言文助读》至今发行220万册,让几代人受益。另著有《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文言文启蒙读本》及“作文十八法”系列等数十种。
重在文化底蕴的积淀――写在最新版前学习文言文的好助手(代序)上编一、志向?学问1.范仲淹有志天下2.陈蕃愿扫除天下3.班超投笔从戎4.宗悫乘风破浪5.祖逖闻鸡起舞6.画家赵广不屈7.苏武牧羊北海上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9.项羽志大才疏10.孔门师徒各言志11.顾炎武手不释卷12.欧阳询观古碑13.文徵明习字14.王冕僧寺夜读15.孙权喻吕蒙读书16.陆游筑书巢17.董遇谈“三余”勤读18.智永与“退笔冢19.匡衡凿壁借光20.张溥与“七录斋21.晋平公炳烛而学22.高凤专心致志23.叶廷与《海录》24.为人大须学问25.任末好学勤记26.王充市肆博览27.欧阳修“三上”作文28.林逋论学问29.欧阳修诲学30.王安石伤方仲永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二、教育?修养31.李存审出镞教子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33.陶母责子34.诸葛亮“诫子书”35.陆游家训36.孟母三迁37.曾子杀猪38.子路受教39.孔子因材施教40.墨子怒耕柱子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中编下编附一:文言文总复习资料――《乌有先生历险记》附二:“训练与自测”参考答案后记
三、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
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因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多,词义不大容易搞错。而文言文单音词多,有的词有10多个义项,要找一个确当的解释就不容易,于是常会张冠李戴。这里举“举”、“益”、“间”为例。
①举起。《赤壁之战》:“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②发动。《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事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③推荐。《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⑤总合。《促织》:“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⑥全部。《庄暴见孟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a之音,举疾首蹙颊而相告曰:……”
⑦尽。《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①增加。《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②好处。《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③更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人之道。”
④渐渐地。《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⑤同“溢”。《察今》:“流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请选择版本
资源展示 >
区域:海南省
大小:108.39KB
海南省三亚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
区域:海南省
大小:81.5KB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对本段有关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多。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用手抓、掐。
C.“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高大茂盛。
D.“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2、对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甚者,爪其肤以①验其生枯,摇其本以②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③离矣。
A.①和②③不相同         B.①②和③不相同
C.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B.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既然停止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
区域:海南省
大小:337.3KB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9分,共3 6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①尽心焉耳矣;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C、之:①填然鼓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D、以: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
3、对“河东凶亦然”中“然”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指河东凶。
B、“然”指河内凶。
C、“然”指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D、“然”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
区域:海南省
大小:89.27KB
海南省三亚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第1至第6题,第12至第14题的选项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号相应的空格里,其余在答题卷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但逐渐被时代否定。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字体是书体的根基,但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若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经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单为一个“搞”字引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恐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当前对待网络语言,赶时髦者多,以严肃态度进行自由讨论者极少见。不要怕“保守”或“激进”,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裁定。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中;其余各种文体倘内含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与“意美”、“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区域:海南省
大小:109.68KB
海南省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课件
区域:海南省
大小:63.1KB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3道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s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3、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区域:海南省
大小:96.1KB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曾有《弟子规》读本。
1.下列对 “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与科举结合,经学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
B.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
区域:海南省
大小:2868.8KB
海南省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考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
区域:海南省
大小:29.5KB
2014海南(新课标1)高考预测金卷语
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卷)和第II卷(表达卷)两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
区域:海南省
大小:3770.2KB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
首页 上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