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形而上学学一词的由来?

「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 @张赫然 的回答中提到了唯心论、唯物论是本体论的观点。而问题
中@唐逍 回答道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那照这样说,唯心、唯物就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为什么会有形而上学是早期唯物主义的说法?
按投票排序
形而上学、唯心、唯物这些概念在马哲教材里和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感觉提问者混在一起了。我先说一下按现在马哲教材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形而上学」被理解为不懂变化发展,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相对。从这个意思上说,形而上学与唯物、 唯心没有关系。但是,马哲教材总结了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古代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只有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结合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尤其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而「辩证法」,其实特指黑格尔和从黑格尔那里来的辩证法,被认为本来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照马哲教材来说,这几个概念到这里就基本上说清楚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一对,判断标准是世界观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另一对,判断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区分的原话是: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复杂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上几段话纯属为了澄清混乱,或者可以用来应付考试,尽可能不要用它来理解哲学史和哲学问题。下面说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正如我在
里说的那样,「形而上学」这个词本来不是指「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指某些哲学问题、某些哲学上的基本理论。「形而上学」这个词(并不是特指亚里士多德语境下的「形而上学」)和「哲学」这个词一样,有比较广、比较不确定的含义。尽管如此,「本体论」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问题的一部分。比如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本体论问题,讨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讨论形而上学(但不是马哲教材所说的形而上学)。从恩格斯那段话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划分来看,两大阵营分别是本体论上的两种立场。但随后恩格斯又说,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思维能否正确地反应存在,这其实就主要是「认识论」(怎样获得知识,怎样认识世界等)而不是本体论问题了。形而上学是不包括认识论的。认识论是近代哲学新出现的思路,形而上学是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都有的。但是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哲教材讨论认识论从来就没有脱离本体论,从来没有脱离本体论上的两种立场,或者说他们可能认为这是脱离不了的。马哲教科书给我的感觉是,基本上没有介绍(或者说恩格斯、苏联编教材的第一批作者很可能就没理解)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所以更多地强调了本体论上的两种立场(唯物、唯心)。还把康德说成是这种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把康德的先验哲学解释得傻得可以……(跑个题,有次听某高校的马哲老师说:康德的先验主义就是有一杯茶在那里,我不喝就知道那是什么味道;马克思主义就是我喝了,通过实践,知道那是什么味道……听完我就无语了)不知道还有什么我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吗?
形而上学 (英文是Metaphysics。Meta: "beyond", "abstraction of". Physics: "nature".) 本意就是超越物质、本质、或自然世界的学科。中文里,这个词是由《易经·系辞》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翻译过来的。 在西方哲学里,形而上学是古典的意思,并不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思。形而上学是对于自由,上帝存在,灵魂不灭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的学科。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从概念出发,不涉及空间、时间等直观 (Intuition)。形而上学是先验的,从理性得来的全部知识。 (这里是狭义的理性,是比理智高一级的认识阶段。理智对待的只是经验以内的认识。理性对待的是理智所不能处理的,不能为经验所证实的问题,比如灵魂不灭,上帝存在,世界整体等。理性是自足的 [Self-sufficient]。马哲里不存在这种理性。) 这个情况下,唯心论,唯物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相反,形而下的知识不是从理性得来的,而是从理智和感性得来的知识。形而下的知识需要借助经验和实践空间等直观。在马哲语境下,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请参见的答案。
你问得是关系是吧。答:仁者自生分别。
陈春文(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科学o经济o社会》杂志主编。甘肃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后现代还是后形而上学?
日(星期五)晚上19:00
一号教学楼一大教室先说后现代这个词,后现代,意指超越现代性。现代性,以价值中立,精确可靠的科学及其技术为代表。自启蒙时代以来,一直对有科学的崇拜,认为科学知识能取代一切其他知识。科学技术的中立,被认为是它的最大优点。比如心理学,研究人的脑部活动,不需要考虑人的想法,研究结果也没有对和错,是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比如以前谈到过的库恩的“范式”一说,他的科学史研究发现,科学并不是一直往前深入的,而是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范式可以理解为一个理论群,来自某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创造)。比如,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研究上保持价值中立很难,社会本是人类的创造物,如果你跟自然科学一样,仅仅研究现状,而不提供更深的建议。那么你就是在维持现状。所以一般社会学家主张介入社会现实,来改造社会。当发现科学技术,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是有价值取向的而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价值中立,于是就有了后现代性。在后现代社会,人的一些主观因素,主观看法被引入科学研究中。在后现代社会,价值开始依赖于个人,即个人的价值是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后现代社会,是个体化的社会。当我们往科学技术中引入价值时,不再引入传统的道德价值,传统的价值,而是基于个人的一些价值,比如政治学研究个人偏好问题。而讲座题目,把这些现象解释为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对世界的基本构造(构成单元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如经典力学把世界组成看做是有原子分子这些实体构成,而量子力学却认为世界是由纠缠再一起的量子构成,它到处运动,飘忽不定,只有在测量的那一瞬间,它才被限定。后形而上学,大抵是对世界基本构造的再认识,即意识到人并不是作为旁观者观测世界,而是当事者接触世界。讲座大概会讲亚里士多德,讲柏拉图(形而上学的源头),会谈海德格尔(他是研究海德格尔的)。是超越现代性,引入价值。还是重新界定世界的本原,创造新的形而上学,且看他怎么说。陈春文,是个胖子,不像个学哲学的。我大二时,初接触哲学,看过他的一本书《回到思的事情》,艰涩难懂,看完跟没看似的,但觉得高大上。在大四学哲学的时候,看做他的公开课课程。课程讲得很慢,他说话也喜欢用诗性语言,德语发音不错(那时,我还有点冲动想去学德语呢~)。整个课程,五六节课,就记得那个关于真理的“林中路”隐喻。(树林中一些树倒下了,空地显现,一些树长成了,空地现实。真理也是如此,被他物遮蔽,我们做的就是去蔽就是)。现实——消失陈春文的那个讲座,主要内容跟我猜想的完全不一样。讲着倒让我回想起一点他写的那本书《回到思的事情》。他的讲座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介绍后现代与后形而上学的名词由来,很浅。后部分是讲解了一首诗(类似诗歌鉴赏)(本来要讲两首,但他觉得没时间,只讲了一首。)他讲的很好,我也如雾中看人,听懂了个大概。但一些概念,名词的历史背景,没有了解,感觉水很深。随便整理点东西,大家随便看看吧~首先,他谈到了物理学的危机,波与粒子的问题。波的现象不能解释粒子,粒子的现象不能解释。1900年,普朗克发明了量子这个概念,然后在爱因斯坦的完善下,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能量问题。打破了牛顿的那个体系,在量子力学之前,物理学以为到了终点,物理学家只能拾牛顿之牙慧。同样,在哲学也遭遇到了危机。西方的哲学家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有回到先前哲学家的思想的想法。形成了一些流派,比如新康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甚至,会有人主张吸纳其他文化,比如泰戈尔的诗。这些文化现象被称为后现代,后现代只是一个时代描述,它是出现在现代之后,但大家都不知道后现代发生了什么。所以加个“后”来命名。而在这种背景下,海德格尔提出了哲学的终结。回到中国,中国由于近代史的曲折发展,使得中国的任务一直是现代化。虽然中国出现了先锋文学之类的文化思潮,但后现代在中国一直不是主流。70.80年代,改革开放时,那是人们对外来文化充满新鲜感,那时“存在主义”被引入中国,在中国到处都是诗人,大家都热衷于写诗。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终结”,是指从亚里士多德为起点的哲学的终结。他(陈春文)所说的哲学,一直强调是从亚里士多德开端的,细致地说,是从物理学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徒弟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一部分编排为物理学,另一部分不是物理学,但跟物理学类似的编排成一册,称为“后物理(metaphysics)”,也就是中文翻译的“形而上学”。在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他把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性存在物,一种是生成性存在物。亚里士多德搁置后者,着重介绍了前者,他主张通过分析(分类,下定义)的手段来对待存在物。后来的哲学(包括科学)都是这么做的,然后西方世界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人造的世界(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服从于标准化,同质化,开始趋同。这里可能有点难理解,着重解释一下。生产性存在物。比如太阳,本来在人类存在之前,太阳就已经存在。太阳是个存在物,但人不这么想,人通过日常经验发现,太阳光很暖,发现太阳光充足的地方,庄稼长得好……于是太阳沦为了人的一个工具,一个用于生产的工具,太阳就是生产性存在物。太阳不再是一个为个整体的存在物,而是冬天取暖的工具,是让庄稼丰收的工具……太阳被拆解为若干片段,而不再保持他的完整性。哲学(包括科学),正是在这种种加属差,拆解他物,人造他物(把他物功能化),然后创造了一个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一创造,然后这个套路就出现了危机,因为突然发现,没事可做了。商品可以一样,人可以一样(职业化人才),社会到了尽头,没有再前进的方向。所以哲学的终结,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所以与其用“后现代”这种毫无内涵的名词,不如用“后形而上学”这种有指涉的名词来得好。(这解释有点怪~)之后,就是诗歌鉴赏。谈到了“目光”的问题。在西方哲学里,有光的哲学,对光的解释这个传统。目光这个问题,我以前介绍存在主义时,好像举个萨特的那个例子。假如你在公园散步,阳光明媚,花香鸟啼,微风草动……一切都很美好,这是一个很恰意的自我世界。但突然,你看到了公园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你的心情就突然低落下去,因为你知道这些美好的风景不仅仅属于你,也属于他。(这种被剥夺感,就是目光的问题~)当你看别的事物,看别的人,你是基于自己某种意向,某种目的的。你不会是基于他物或者他人的视角来观察。你的“目光”剥夺了他人的存在,他人不再是一个存在物,而是一个功能性的事物,被你使用。在你剥夺了他物,他人的存在时,他人(物没有意识,没有这种能力)也剥夺了你的存在。当你成为他人的功能性事物,比如当个好学生,是因为别人认为这是好的。你就不是存在物,沦为了他人的符合他人心灵图像的某个要素。当然,你可能受此启发,当个“是其所是”,拒绝对话,保持自己的“恒真性”,成为一个自在自为之物。结局有两个,要么成为尼采所谓的超人(引领时代潮流),要么成为叶良辰(你若执意如此,良辰不屑陪你玩玩~)更好的理由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人格感的人普遍比没人格感的人过得不幸福~然后谈到知识,我们的知识,或者说真理,都是基于一些假设的推论,知识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到达这个边界,就像一个圆,起于此,回到此。。。真理之外,是真相。是没有被肢解的存在物。之后是提问环节~Q1:(我提问的)亚里士多德的分类(生产性存在物与生成性存在物)与我在其他书籍上看到的分类(自然物与人造物)有什么联系。陈教授似乎有些高估我的接受能力,讲了好多。但没听太懂。他的回答大致如下: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那是神与世界的时代,任何东西都是神,太阳有太阳神,山有山神。神把事物显现到感官层面被人认识,所以生成性存在物,是神的领域,不被亚里士多德讨论。人只能认识生产性存在物。而自然,来自罗马的拉丁语,指的是人掌握语言能到达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大家公认的存在的背景。这个自然跟中国传统的自然一词不一样,它是人工化的东西。自然与科学,自然是科学的研究对象。Q2:我有点好奇,您跟研究哲学的同行日常是否会有交流,会开家庭party之类的活动?这个问题,他也有点误解。不过答案是令我满意的。他说他认为“诗思同源”,解释诗跟搞哲学没有矛盾。他是搞哲学的,他的观点影响他那一片的文学界的观点。于是他担任了文学主席一职。文学到深处,是要懂哲学的,哲学是道槛,能够淘掉那些浅显的文学。Q3:现实性的问题,有什么?他的回答是,不要过于关注现实,要学会创造现实。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期望中,觉得该怎样,而不脱离自己的环境,去想我能创造怎样的现实(这是我自己编的,他的答案也类似,存在主义式的看法,人活着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还有创造)。陈春文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水我就不喝了,我现在急着出去抽支烟~”“ 真理之外,是真相。是没有被肢解的存在物。 ”太阳作为取暖的工具,作为光合作用的工具,这些功能让它成为了知识的要素。而这些知识,永远不能把太阳当太阳来解释,功能性解释,只是肢解了太阳,而不能保持它的完整。知识是有假设,是有边界的。在边界之外,是每个独立的存在物存在的世界,存在物之间没有联系,是人塑造了这种联系。(在此,真理=知识,真相=知识之外的,不能被知识解释的东西。)
1,粗疏的说,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性,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性。2,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分支,包含一系列哲学问题。就像算数和几何是数学的分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是哲学的分支。就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算数和几何的发展有快有慢,重要性有大有小,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也是如此。形而上学又有分支,分为本体论(存在论)和宇宙论。有时候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使用是不加以区分的,尤其当所指相同。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是哲学分支,是哲学理论。在物理学中,科学家曾经争论光的本性是微粒还是波,在形而上学中,哲学家曾经也正在争论世界的本性是独立的实在的还是依赖于心灵、概念等。问题只有意义大小之分,谈不上对错,只有理论才有正确或者不正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之分。4,对于不同的哲学分支或不同哲学问题哲学家可以提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对于形而上学,哲学家可以形成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理论。对认识论,哲学也可以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在过去,有哲学家认为认识论的唯心主义需要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奠基,就是说二者常常携手而行。但今天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在这一点马克思一万个正确,贝克莱黑格尔一万个错误),尽管他们实质上都是某种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当然,他们甚至不喜欢唯心主义这个标签而自称反实在论者)。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认识论的唯心主义是相互独立的论点。5,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的大多哲学使用的词汇都是歧义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比如idealism可以指理想主义在日常语言,也可以指学理上的唯心主义。而且在不同的理论当中,同一个语词的所指也不同,又比如说柏拉图式唯心主义和说贝克莱是唯心主义意义也不同(这个马哲教材倒是区分了)。学习过程中,与其将不同的所指强行贴在一个标签下,倒不如认为标签有好几种用法。如前所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学科,确立了研究的对象,没有对错之分。马哲教材中经常用的是形而上学的这种形容词性用法,是指一种思想方法或者做哲学的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出现,公共知识分子本来有确定的指称,但在今天网络话语当中改变了意义,成了对以造谣为宣传方式关心中国人福祉的人的标签。因此,马哲教材实际上说的在形而上学中不要形而上学并不是不融贯的,因为两个形而上学的意义不同。说一千道一万,学习哲学一定要区分哲学领域和哲学理论。
a君 是男人还是女人a君 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x理论属于 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x理论属于 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形而上学的概念_百度知道
形而上学的概念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这一在亚力士多德隐含着的还没有明确二元论思想,用大树作比喻,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学不断被新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所更替、片面,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宇宙本体论,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反对知性论形而上学而创辩证法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学不断的形式化使自然科学的形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为独立的形式与之区分:一是指用孤立,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当代的科学唯物主义和实证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一方面唯科学是从的价值观开始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当哲学作为对知识的反思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一,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利益产生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建立了持久影响西方哲学进程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自律的本体论困难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就意义本体论而言,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就在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的西方哲学中为发现存在与思维的形式并力图使之同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还是把存在归结于形式并以此使哲学集于形式化之大成,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以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在实现了文艺复兴对上帝的否定从而使笛卡尔把存在与思维作了明确的二元分离之后,形而上学没有终结。只讲形式,就成了西方哲学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这说明,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这时,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唯理论和实证论的哲学以后。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旧的形而上学被新的形而上学所取代、静止。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始终推进着西方的哲学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当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好比树干、哲学的形而上学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有其在哲学史中的起源,直至当代的西方哲学,也不会终结,不究实质: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从此开始了在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和从而导致的形而上学形式的不断改变,这就是形而上学,它们在变换着形而上学的形式。从此形而上学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笛卡尔---培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创知性论形而上学,却无法改变自身的形而上学的本质,由于所形成的哲学决定于其思维方式的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对追寻独立于人的客观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导致对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断深入
其他类似问题
32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②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故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
 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形而上学”的来历_百度知道
请问“形而上学”的来历
这个大概都知道、片面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只看表面,但是我总感觉这个词狠奇怪
提问者采纳
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有玄学,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只是为对付翻译而造的词,英语作physics),这题目实在太大,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验证的价值(如上帝,中国传统学术中,与“形而上”相对的应该是“形”,几乎是两种文明的比较、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可知“形而上”的含义了,不论原初是何种含义。“玄学”的内容在中国学术中有具体所指,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是完美的标准、斯宾诺莎,但无形而上学,实在没有与之内容对应的著作,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英语作metaphysics,拉丁语作metaphysica,曾译作《玄学》,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但细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可知、经学等、亚理士多德爰至近代迪卡尔,是存在之上的高于存在的存在;有形体的。但研究中西广义上形而上学的区别,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若形而上学泛指研究超感觉的,拉丁语作physica,即使关涉于那些不能有参考,“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应自严复始。据此,该书传到中国后。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粗略形容尚可,则东西方文明皆应有形而上学,源自伯拉图的“理念”学说。故狭义上说,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汉语中“形而上”。其实所谓“形而下”的提法是有问题的。翻译难以做到一一对应、客观真理等)的学说。广义上说、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都是很精彩的定义,形而上学是人类的天性,在现在总归已经包括了自白拉图,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我猜严复的本意,“形”以下都属于存在范畴,中国传统学术中。 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在场形而上学”,认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可能是觉得《物理学以后(诸篇)》与“玄学”相差甚远,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一词,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意思是、莱布尼兹等等众家学说的核心部分,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以我理解西方哲学“形而上”英文为metaphysics,足以写几本书了,“形”就是存在,利奥塔称之为“元哲学”,发明“形而上学”一词模糊应对之,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 meta ta physika,故在《易传》的启发下,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超存在”
提问者评价
感谢!也感谢另外2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苏格拉底,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亚里士多德组建了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它的产生起源于“存在”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最后,亦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上:巴门尼德摒弃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  形而上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在西方哲学中
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背景介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②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故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形而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