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三了。。。不知道大学有哪些招聘网比较好专业比较好。。。懂的进!!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我是高三学生,不知道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比较好?
&&&&来源:腾讯网&&
请楼主先看几个真人实例吧……选择故事一高俊峰:性格不能决定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很难改变,但可以修补。”高俊峰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志愿选择,很有感触。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到深圳中国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高俊峰是不少一心向往跳出农门的学子心中的榜样。中学时期的高俊峰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不善于与同学沟通和交流,甚至连和女生说话都会脸红。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只有文学是他的精神食粮。“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另一半则是无奈,因为别的娱乐没有也玩不起,只有读书。”高俊峰说,“我在中学时就通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立志要考上人民大学中文系。”高俊峰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并不理解儿子的远大志向,怎么填报志愿都是由高俊峰自己决定。递交志愿表的前一天,在沿海城市生活的大伯父突然打来一个电话,提出了另一个意见――学金融。“伯父很早就离开家乡在沿海工作,见多识广,在我们老家一直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我们一家人都尊重伯父的意见。”一直在四川农村长大的高俊峰听从了伯父的意见,考上了武汉大学金融系。“后来的情况证明伯父的意见是对的。金融专业真的挺适合我,也让我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如果一直读文学,也许我更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高俊峰说。“金融学是一门外向型的应用学科,在学好数学、经济学的同时,需要具备流利的外语水平和顺畅的沟通能力,这个专业对于老实木讷的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正是这个专业的要求,逼着我去弥补自己性格中的缺陷。”金融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投资辩论。最开始,高俊峰站在讲台上,面红耳赤,双腿发软,语无伦次。然而,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放弃他,还额外给他开小灶,几个同学轮流听他的投资模拟演讲,直到他演习到把“舌头打直”,神情镇定为止。“多试几次,就好了,如果没有当初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就没有我今天流利的表达。”高俊峰在大学四年里慢慢战胜了自己性格中的自卑和怯懦,从一个内向的农村孩子蜕变成了一个活泼的准城市青年,后来进入银行工作,凭着自己的诚实、质朴、上进,当上了银行高层主管。高俊峰对“性格决定命运”有着另外的看法:“时下,非常流行志愿心理测试和定位,当然,这对于一些对自己定位模糊的学生来说是有益的,但我却认为,不必过早地将自己精确地圈定在某一个狭小的圈子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某些看似不太合乎你性格的选择,说不定更能激发你的潜能和斗志,去弥补自己的缺点。”选择故事二张天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说高俊峰在信息闭塞的农村遇到“恩人”指点迷津的话,1999年,张天强填报志愿时,却误入了“信息爆炸”的陷阱。那时候,正赶上大学扩招的热潮,各种热门专业、新兴专业遍地开花,张天强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新专业目录,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将主要目标锁定在二本的新兴专业上。“当时的我填志愿真有着投机心理,我是这样想的,新兴专业才上马,如果我能作为前几批毕业生进入社会,一定会非常抢手。”张天强看到“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新兴专业后,意识到它的发展前景不错,就在二本批次上都报上这个专业。事实证明,这个专业的确不错,不过因为第一志愿没上线,录取他的是第二志愿――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已被西南大学合并)。张天强进大学的第一天,就有点心灰意冷,毕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听起来有点不顺耳,何况学校在偏僻的重庆荣昌县。作为一所农业学院,开办这样的专业实属试验阶段,在教学和就业方面的资源都比较薄弱,而且相对偏僻的校区,使得学生在拓展视野和接受前沿知识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就业。在大学四年里,张天强主要学习三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计算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将信息进行管理、分类和总结,并运用到企业、政府的经营、管理上。张天强对记者抱怨了这门交叉型新兴学科的缺点:“比如在经济管理方面,竞争不过经管专业的毕业生;在信息方面,可能又竞争不过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属于一个‘杂家’。这还不是最大的缺陷,最大的缺陷在于专业没有依托,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个专业偏向信息系统、知识管理、情报、图书与档案管理等方向,而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则偏向电子商务方向,他们开设这个专业有自己的学科背景,能落到实处。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则缺乏这些宝贵的资源,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有‘悬空’之感。”“不过顺境与逆境都是相对?,不管你选择了什么道路,抱怨选择是没有用的,只有走好每一步。”张天强现在还很感?在学校那段去除浮躁后的宁静生活,在看到同学们找工作四处碰壁的艰难后,他沉下心来利用大四的最后一年考研,像当年高考那样再搏了一把。如今的张天强已作为硕士研究生从云南大学毕业,在重庆纪委从事信息管理工作。他的本科同学们,在经历就业入行难的考验后,也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个专业兼具管理、经济、计算机三方面的特长,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属入行难但后劲足的专业。当年的同学们有的在政府机关、信息中心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有的在解放军二炮部队做研究导弹计算机数据分析;还有的进入外企,从事市场数据分析工作。选择故事三袁媛:选择专业要有眼光2006年,正值《我叫金三顺》热播,毕业于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的袁媛找到了一份和“金三顺”一样的工作――西点师。谈到这份工作,袁媛脸上洋溢着笑意,“找工作那些日子,我晚上看‘金三顺’,心里盘算着她那些西点该怎样才能做出来,白天就精神抖擞地去当‘金三顺’,在几家蛋糕店里大显身手。最后,这几家蛋糕店都向我抛来了‘橄榄枝’,呵呵,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西点师这个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回想这一条求学、求职之路,袁媛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高三时,我成绩不好,后来到了听见同学们提到重点大学的名字就绕道而行的程度。家里条件也不好,没办法供我去复读,更别提自费让我出国镀金什么的,于是我选择了高职高专。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适合我。”其实,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袁媛家里还爆发了一场口舌之争。爸爸妈妈主张让袁媛读文秘专业,以后当个本本分分的文员,旱涝保收,不愁找不到工作;而袁媛自己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蛋糕店,她每次路过蛋糕店,都会目不转睛地看西点师在蛋糕上“变魔术”。用袁媛的话来说:“甜点的香味让我感觉幸福。”最后,袁媛说服了父母,在志愿那一栏,郑重地写下了: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西点制作技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想象着当西点师的风光,在香甜馥郁的味道里,洁白精巧的釉质瓷盘上,盛着我做的羊角酥、乳酪蛋糕、焦糖布丁、苹果派……可是一进学校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东西要学,并不是一开始就给我无数个蛋糕让我自由裱花那么简单。我们要学概念,了解西点发展史;要学材料,认清膨松剂、乳化剂、面团改良剂;要学计算,知道烘焙百分比、面粉系数的运用和面团温度。到最后,我们才开始当神气的西点师,学做各式各样的面包、蛋糕、点心。”学西点制作技术并不轻松,但学成之后的满足感让袁媛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今,她保持着月收入2000以上的记录,每天沉浸在自己喜爱的香味之中,体验着“金三顺”般的幸福人生。谈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选择,袁媛想与大家分享的是:选择专业一定要有眼光,千万不要跟风、扎堆去学那些太过大众化的专业。因为在这些专业上,你很可能竞争不过本科生、研究生,但在那些特点比较突出、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上,他们很可能竞争不过你。只要拿出“田忌赛马”的规则,用自己的优势去挑战别人的劣势,你就是就业浪潮中的弄潮儿。在看看,专家的讲解和建议…………知己知彼,巧填志愿⊙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有一个考生,高考考了617分,结果上的大学是北京工业大学;而他的一位同班同学考了587分,却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是高分低走,一个是低分高走,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这里面就蕴涵着填报志愿的诀窍。第一位同学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大学理科,而当年北大理科录取分是620分,最后就只能上了第三志愿,从而白白浪费掉了100多分;而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分数线是587分,第二位同学正好上线,一分没浪费。填报志愿其实就是把你的分有效地利用起来,真正实现分数的价值。人人都说志愿报得好、报得巧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生受益,那么,志愿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得好、报得巧呢?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就从“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分析,为同学们提供参考。知己:掂量自己竞争力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根据排行准确定位排行,即考生本人高三冲刺阶段在学校以及全省的大排行。北京、上海等省市,实行的是考前报志愿,风险相对较小(这类同学填报志愿完全依靠实力,不会有太多的“投机取巧”心理),所以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依据。天津、陕西、新疆等省市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估分相对较准,但略偏低,原因是这部分同学基本概念清楚,在估分时将可计可不计的分数都扣除了,这部分同学应相信自己的大排行,避免高分低报志愿;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由于基本概念不甚清楚,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答题正确与否,估分往往不准,估分时,偏高者居多。特别是那些老师讲时都明白,一考试分数就上不去的同学,估分更不准确。这些同学在填报志愿时更需要参照年级大排行,以免“低分高报”落榜。山东、河南、浙江、河北等省填报志愿的时间放在阅卷完毕出分以后。同学们在收到的分数通知单上都有自己在本省的大排行名次,这时应把这个数值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二、根据兴趣爱好、能力填志愿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些平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做数学、物理难题的同学,应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稍差的同学,则应选择如机械、建筑、自动化、水利、热工等工科专业。文科同学也是如此,那些平时喜爱历史、哲学、文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的,可以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的人文学科;而那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可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类的社会科学。知彼:弄清高校信息知彼,是指同学们对要准备报考的大学及其专业各种信息的了解。全国现有大学一千多所,本科专业两百多个。同学们应主动地通过大学的网站、招生简章来获得有关信息,着重关注该大学的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同学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来真正的实现知彼。一、根据实际情况选学校或专业本着知己知彼、分流报考的原则,有如下具体建议: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列的同学,应首选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这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成绩中等的同学,也应是首选学校、兼顾专业,特别应选择一些地理位置相对“不好”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更宽广、竞争压力相对会更小些,同时也有益于今后的发展。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要考虑好自己是想毕业后找个好的工作还是想以后再进一步深造。如果是从就业考虑,随着近几年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很多技能型人才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与其勉强选读一个本科院校,还不如选择一个自己既感兴趣又好就业的高职专科专业。二、准确了解专业内涵在填报志愿时,同学们除须了解关于专业的分类外,还必须详细了解欲报考专业的实质内涵、研究领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等。切忌简单地从专业名称的字面上望文生义。现在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吸引考生,将一些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从而吸引大批考生报考。三、学校地理位置不是最重要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现在考生的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实际上,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如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建议同学们可予以适当考虑。四、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填报志愿时,同学们应详细了解欲报考高校以往三年来在当地实际录取的三个重要分数。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虚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线”应当是该高校三年来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它意味着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在该高校中可选哪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是平均分。除此之外,学校的性质、专业的分类等等也是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只有把以上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同学们才能合理地填报志愿,志愿也才能报得好,报得巧。专业选择同步社会需求⊙南开大学招办主任赵桂敏我在招生办常常接到考生的咨询电话,哪些专业就业比较好?哪些专业是热门?我也常常反问这些考生,你知道你自己的定位吗?你怎么就觉得你一定适合某某热门专业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后来我反思了一下,确实有这么一部分考生,既不明确自己要干什么,也不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那么,我就给这类考生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志愿规划方法,希望你们在关注就业的同时,也有心收集国际、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热点、规划布局、科技发展等方面问题,关注未来几年国家或区域经济要发展会优先扶持哪些学科,哪些产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柱,关心社会科技发展走势,将个人填报的志愿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坐标,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实现。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最近,中华英才网发布了2007年十大热门行业: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房地产、通信、机电、电子行业、证券、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等)、广告、进出口贸易如果将这些行业进一步细分,你就会发现中国产值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布在三大领域: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领域,以机械制造、能源、材料为代表的基础行业领域,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服务业领域。其中,高科技信息领域、基础行业两大领域的发展大多数是以工科背景的应用技术人才为支撑。信息、能源、材料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经济增长的主流产业,在今后的几十年到一百年内都有持久的生命力。事实证明,10年来,无论什么层次的大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就业率都名列前茅。而能源方面,水利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无论何时都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且随着新一届政府对能源的重视、体制的改变、高新技术的采用,融资渠道的灵活,都将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而另外世界上代表未来学科方向的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新兴学科,前景也是广阔的,值得考生或家长认真关注。那么,不少文科生肯定有意见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专业呢?就我国目前的建设需求来说,理工科的就业优势大于文科是正常现象。文科生应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文科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大多数是长线专业,如律师、记者、编辑、媒体策划、广告策划等职位,对从业人员的经验积累、社会阅历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具备竞争优势。但高级律师、资深采编人员,职业出版人、高层次广告策划人才等仍是最稀缺资源。只有在工作三五年后才能凸现其价值。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攀升。对于那些心怀人文理想的同学们来说,只要不以功利的心态去考虑自己的人生选择,积极努力,长远规划,也一定能找到一片天空。事实上,文科中的专业如外语、外贸类仍是长热专业。我认识的一位南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他在毕业时并没有选择沿海、沿边等大城市大企业,而是选择了内地一家中小型摩托车企业踏踏实实做起。工作两年后,他已经担任该企业东南亚片区销售经理,薪水非常可观,已成为年轻的有房有车一族。进出口贸易是传统的行业,但如今外贸重点逐渐在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扩展。很多中小企业急需外贸人才开拓国际市场,升职的机会更大,所以眼光不能只盯住大企业。外贸行业起薪较低,但只要积累了工作经验,掌握了对外沟通技能,收入则能迅速提高。最后,当然不能遗漏了文理兼收的经济类专业。基金、股票投资市场的火爆,带火了证券投资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我国证券行业采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想在证券业工作必须有双证,即从业证和执业证。基金、期货行业也有类似资格考试。据了解,金融、证券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大,平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此类专业也是社会需求的主流。想看更详尽的资料,请点击这里(无毒无副作用……):.cn/jynews/system//.shtml--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版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大学选新闻专业靠谱吗?
高三毕业生一枚。正在填志愿选专业中。我想学新闻日后当记者。请问选新闻靠谱吗??给点建议意见谢谢!!
按投票排序
103 个回答
我高考结束问招生老师新传怎么样?老师掏心窝子的跟我说:你要是想搞新闻这行,学中文都比学新闻好。实际上,新闻的专业技能花四年去学习是很奢侈的。但是如果你学了别的专业同时花时间打一打新闻的底子,反而更好。举个例子,你要是学的经济然后去做财经记者,肯定是比新传的同学有优势的。PS:老师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所以跟我去哪儿院系没有利益关系。现在看来,深以为然。
回答问题之前先照例表明自己的话题经验: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杂志系,文化艺术新闻专业。嗯,我知道这个头衔听起来很有槽点,光是我麻麻就泼了我好几回擦边的冷水。我甚至都能拼凑出她得知我选了这个专业之后的心理状态:杂志 → 纸媒没落首当其冲 → 不靠谱新闻 → 累死累活还不挣钱 → 更不靠谱文化艺术 → 穷要饭的 → 总之就是不靠谱杂志系文化艺术新闻专业 → 呵呵,不靠谱的全炖一锅了 知道这种思维方式听起来像什么吗?就好像我跟我麻麻汇报我谈了个男朋友,她上来一听对方没房没车没北上广户口,于是咬定:对方不靠谱。说实话啊,题主你这个问题也是问得屌屌的。稀稀拉拉一行半,就一句“我想学新闻日后当记者”稍微有点信息量。就好像你跟你麻麻汇报你看上了某个汉纸,上来就只有这两句:我以后想嫁给他,你觉得我当他女朋友靠谱吗?这两个kuso的类比分别走的是两种极端。不管是太功利的市井大妈派,还是太梦幻的清纯少女派,都忽略了建立一段关系的时候首先应该考量的指标————双方是否适合。Finding the fit (原谅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言简意赅的英文说法)是需要做功课的,不仅要彻底地分析那个你会与之建立关系的对象(在你这个case里的话是新闻专业啦),更要彻底地分析自己。我看了一下现有的答案们,主要的论调有以下两种:1. 干新闻不是件简单的差事,具体例子blablabla。这点我当然承认。可是,要彻底分析新闻专业的话,不仅仅要考虑到它会让你吃什么苦头,也要了解一下它能让你尝到什么甜头吧。(没错我说的就是鸡汤。)2. 人只要靠谱,学什么专业都一样。这点不认同。人与人之间的的确确存在差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喜恶偏好、长处短处,如果不彻底考量这些因素就贸然决策,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今天的答案会分为这两个部分:一. 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学新闻专业。二. 学新闻专业可以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一】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学新闻专业我没有办法列出一个“具有以下XX种品质的人即可报考新闻专业”的清单,因为新闻专业很大很泛,这个事情真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当我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有两件事需要考虑。——What's your narrative? ——What's your calling?Narrative这个概念我最初是在里看到的,之后一直记在心里。Narrative是我们的故事,是我们的气质,是我们从出生开始的历史,是我们选择成为“今天的自己”的理由。每个人的narrative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Calling就比较好理解了,字面意思是“感召,使命感”。不管是某年某日心血来潮的“哎呦,我感觉我去当个记者也挺酷的啊”,或是经年累月日渐清晰的“我知道新闻业在需要我”,都可以划到calling的范围之内。当然了,未经整理的narrative都是很庞大很繁杂的。如何梳理narrative呢?我建议,找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拿出纸笔,仿佛明天不会到来那样,开始写自己的人生,总会理出来一条轨迹的。我总觉得,writing opens things up.如果,你在新闻专业下面的某一个分支里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narrative和calling擦出了交点,那你就不妨听从内心选择这个专业吧。现在回头看一下,我的narrative其实很简单。九个月大识字,据我妈说是手里只要有小人书就不哭不闹的乖宝宝。不但喜欢看故事,晚上还要听着故事录音带睡觉。再长大一点,进了幼儿园,开始讲故事了。再后来会写字了,就开始自己编故事写故事,此后持续了很多年。这个学期我终于开始了我的capstone课程。在第一节课上,教授问了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在得到每一个回答之后他都认真地叮嘱道:那是你的第一个故事。他说,故事。这个我从出生开始就与之纠缠不清的词语。嗯,所以我知道我来对地方了。【二】学新闻专业可以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至少我觉得是好处)1. “但凡是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就一定会有办法知道。”不得不说,这个专业会迅速提高一个人的信息搜集能力,同时也重塑了我们对信息的欲求。——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我不需要去压抑它,甚至可以让它恣意地流淌。这种感觉很爽的。有的时候,这种欲求已经超越了专业(职业)所需,而变成了一部分人格。我们都渴望建立信息优越感,都享受那种用信息把自己武装起来的快乐;同时我们也在渴望着旗鼓相当的对手,就像一个聪明人在等待着另一个聪明人的出现,仿佛我们能跟他们谈一场斗智斗勇的恋爱。我觉得这种人格很性感,就好比我觉得谢耳朵很性感一样。2. “你们是新闻工作者,你们不能相信任何人。”这句话乍一听有点重,但是这的确是一个教授曾经在课上说过的话,以此告诫我们不要停止怀疑。新闻业是一个负责信息流通的行业,它的第一道门槛就是学习鉴别信息:哪些是必须放行的,哪些是值得放行的,哪些是不管放行与否都无伤大雅的,哪些是万万不可以放行的,诸如此类。其中最直白的一条准则,就是在确认“此信息符合事实”之前是不可以放行的。作为这个庞大行业里的螺丝钉,不管你是记者还是编辑,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就是让那些从自己手上放出去的信息经得起验证,所以我们需要列出自己的消息来源来表明我们的态度。至于来源不明的信息,我们有理由怀疑它的可信度较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所有人都能当信息提供商,动辄就能拥有颇具规模的受众群。有的时候我看到我爹妈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分享的一些文章,通篇都在用一些来源不明的论据来证明一个披着事实的皮的观点(通常是地图炮),这让我觉得无比地难过。我认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消耗在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上。因为这类信息容易助长偏见和误解,而这二者恰恰是阻止沟通的两大元凶。我认为沟通是人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根基。人与人是很不一样的,只有沟通才可以理解,才可以更顺畅地共同生活。所以,在清晰地认识到这种个体间的巨大的差异之后,我发现“概括”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很容易发展成以偏概全,而这恰恰是对我们的同伴的不尊重。当你已经开始明白人们是如何被煽动的,你自己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煽动了。3. “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接在上一条之后,看起来似乎有点前后矛盾。其实“相信”与“不相信”是一体的,目的地都一样,就是在心里抱有成见。有的时候,我们会基于以往的人生经验快速地在心里对新接触的人事物下结论、做判断。并不是说在心里有一杆秤不好,可是这杆秤确实会把人事物分成很多群。人类的本能是趋同的,所以我们会回避那些我们所不认同的人事物,而这就会导致各式各样的差异间不能互相理解,久而久之就可能演变成矛盾激化。不轻易下结论,不轻易做判断,是在心里保留了一丝交流的可能,是对这个多元的世界的包容。You have come not to judge, not to argue, not to destroy, but to listen, to ascertain the fact, to learn. -- Ken Metzler“你不是来评判的,不是来争辩的,不是来摧毁的,而是来倾听的,而是来求实的,而是来理解的。”这是俄勒冈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的对于新闻采访的要求,我觉得也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值得敬佩的人生态度。4. “不用害怕自己显得很蠢,因为不停地问陌生人问题这种事情已经足够蠢了,但是可以蠢得有价值一点。”倘若今日的我有什么勇敢和剽悍的人生观,大多是在我进入新闻学院之后养成的。似乎人类都不喜欢被别人认为自己蠢,不喜欢被别人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喜欢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就像小学的时候藏着只拿了“良”的数学作业本不敢拿去让爸妈签名一样——怕被爸妈数落“怎么这么笨”。是人都有自尊心,但是来到新闻学院之后你必须要承认一点:你很无知。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新”,因为我们都没听过,我们都不懂。即使是那些我们自以为懂得的事情,其实往往也经不起追问。所以无知是一件没有办法逃避的事情。上个学期做一个电话采访,我一边在笔记上整理事件先后顺序,一边跟对方确认我的理解是否准确。这个时候对方突然说了一个我觉得很有亮点的关键情节,可是我不知道它在整个时间轴中的位置,不明白它和其他事件的逻辑前后联系,这中间还涉及到关于他职业的一些专业词汇,于是我就多问了几遍。对方是位将近70的老人,被我弄得有点不耐烦,来回纠缠两三次之后语气有点不好,说,我觉得你也不可能弄懂的了,你不要在你的文章里用这部分就可以了,跳过去吧,就当我没讲过。我说,对不起,让您给解释那么多遍。可是,如果连我都没有搞明白,我肯定也没有办法给读者们讲清楚。这个是您的故事,相信您也不想造成任何误解,希望您能帮我配合我梳理清楚,真的谢谢了。于是他就答应了,继续纠缠那个问题。其实我脸皮很薄,很害怕惹别人不开心,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很害怕欠人情还不起,或许现在在看这一行字的你跟我也是一样的。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磕磕碰碰地运转的,矛盾是避免不了的,怎么在有矛盾存在的情况下继续相处才是关键。5.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学会运用它们。” 一切媒体都是工具,就像容器一样,努力地把信息尽可能原原本本地舀过来舀过去。如果我是一个容器,那我的专业毫无疑问地重新定义了我的性能。这学期在上写作课。两三周以前,教授组织大家去附近的地质公园郊游。在公园门口,他掏出一个布袋让我们抓阄决定自己所要代表的感官。我抽到了视觉,所以这节课的作业将会是描写我所看见的景象。生平第一次,观看变成了一种任务。此前的大部分人生我都活在虚焦状态里,漫不经心地让眼睛懒着,可能这样一次秋游中真正攫取的信息量不过是“树,阳光,岩石,溶洞,台阶,游人”这样几字节的大小。但当我真正有意识地去使用我的眼睛,每分每秒都是几十个G的 omnimax(全天域屏幕)3D电影在上映。所有物体,所有颜色,所有尺寸,所有形状,通通扑面而来。阳光像是流体一样在叶片上滑动,溶洞里的岩石被地下河冲刷出一张张阴柔的脸,这些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风景。之后的课上,教授让大家朗读出自己的描述,那就像是一场感官盛宴。所有人都因为参与其中而格外兴奋,在彼此的文字中比照着当天的自己,无论是自己留意到的,还是自己错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在很多很多年的以后,即使是在我的感官已经远不如今时今日这般灵敏的以后,我也要用力地感受。毕竟这是生而为人最美好的一件事情。
作为全国最好新闻系之一(T)的毕业生,这个问题让我忍不住狗急跳墙的出来回答了。我这个答案是用心思考后写的,希望造福后人,另外欢迎评论。1.如果你是男生,有野心,一般情况下别选这个,省的以后想换专业都麻烦。2.如果是姑娘想嫁人,以此为首要目的,可以考虑。————下面的讨论以1(事业发展)为起点,因为答主是男生————你说了你想当记者,但是学新闻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适合当记者的。因为记者的使命是传递“合适的信息”而不是“写文笔好的文章”,而传递社会信息是以专业性为前提的,矛盾的地方在于,新闻学其实是一个“Field”(领域)而不是一个“major”(专业)。也就是说,所谓新闻系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专业目标的,本科的4年,只是让你在一个“领域”里面零散的走马观花而已。所谓新闻学,其实是二十世纪中期,几个政治学家发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并不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因此,新闻系的人什么都懂一点,可是却没有经历过一个系统的学科培训,无法真正的深入某个领域,甚至无法深入理解新闻本身!我举一个最容易让你理解的例子,现在新闻学里面最火的概念当属“大数据”了,可是实际上,你几乎看不到学新闻的人真正懂大数据,其实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因为缺乏系统的计算机和统计学知识训练。而现在欧美推崇“数据新闻学”,这个也是对新闻系的学生来讲是天方夜谭的,所谓的数据新闻学基本都不是新闻系的在搞,为什么呢?我跟你说我本科毕业连Java、Python什么的都没碰过。还有,那些说新闻系毕业可以当导演拍片子搞艺术的人更可以一边凉快去了,这个是做梦。为什么?不专业。抽象的说,所谓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差别在于:系统性的学习知识是有积累性的,有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系统性的知识是零散的,说白了就是等于啥都没学!因为在信息时代,对于非系统性的知识的获取的典型渠道就是互联网(到处走马观花),这就和你每天上知乎学知识是一样的!为什么上知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认知水平?因为没积累性!没系统性!学新闻学的弊端如是。系统性强、成体系、高壁垒的学科经过历史的发展,样例如下:数学,经济学,语言类,计算机科学等。没有系统性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壁垒,没有壁垒,你就是可替代的。如果说上面说的太抽象,那我再拿课程举例,典型的新闻系几个主要课程:传播学原理,新闻史,初级统计学,电影剪辑,主持摄像等。。。这完全哪儿跟哪儿啊,就没个脉络!基本上只要跟媒体有关的就往上堆而已。。。我再换句话说:你学了10年新闻,然后你去报道一个跟IT有关的事情。一个搞计算机出身的大二学生在报社混了两个月基本上就可以完爆你!你学了10年新闻,你去报道一个跟古典音乐有关的事情,答主可以亲自完爆你,或者任何一个音乐学院大二的学生在报社混了两个月也可以完爆你!懂了么?题主切莫糊涂!系统性的学科的培养是强大的,在面对非系统性学科的时候,基本就是完爆。因此,如果题主真的想成为一名记者。我建议你系统的学习一门成熟的学科,然后可以找记者类的工作,报道新闻需要的不是“新闻知识”的条条框框本身,而是你既有的系统的认知体系决定的。鉴于现在新媒体的工作环境以及系统学习社会知识的需要,我建议题主学习经济学,辅修计算机科学,或者把主修辅修反过来也行。作为过来人,希望今天自己用心的一番话可以打动题主,让题主和看到这篇文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选择。
我本科学的是环境科学,纯理科专业。大二时由于新闻理想萌发,加之我写作还可以,再加之我高数弱爆了……所以准备申请跨专业到新闻学,学分绩点恰好达标。但是由于在学院通知我参加跨专业考试的关键当口手机失落,我失联了,转专业失败。大四时决定考本校新闻学的研,成功。本校新闻学号称排名全国第六,算是可以。毕业两年,在某国企当企宣。恰巧该国企是化工企业,本科学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作为曾经的有满腔新闻理想、想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个新闻学的学生,非常理解题主的心情。我需要告诉你两件事,供你决策参考。——————1,学新闻学,未必当记者。我们研究生班的同学毕业后,考事业单位的、去企业的占了大多数,考银行的、读博的都比进媒体的多。首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进媒体,当然必须从记者做起,风里来雨里去,拿着小工资,为多发几条稿子而奔波……当然,如果你甘之如饴,那我佩服你。学习新闻学的三年期间,大家在各媒体实习中所看到的各种黑幕各种炒作各种有理无理的管制禁令各种有偿报道(连新华社也干这事儿,拿着负面材料找企业要钱),让人对中国媒体的整体环境非常灰心,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心中的新闻理想。因此,在就业时,我们庸庸碌碌的多数人就选择了不当记者、但是所学的新闻传播学还能多少派上用场的职业。2,要当记者,未必学新闻新闻业的发展有愈加专业化的趋势。目前媒体中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等报道的不专业更加凸显了中国发展专业新闻的紧迫性。这就要求记者仅仅把新闻学当做一个背景,一个呈现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你能往这个框架里填充什么。如果你是学金融、法律、环境、化学、生物、电子等专业出身,并结合你自身进行的新闻训练(采访的策划与执行、新闻报道写作、新闻敏感训练等),你会成为一个比纯学新闻的人更牛的记者。这是一门工夫在诗外的学科,新闻学无法孤立于其他知识体系而存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如果你真想当记者,可以长远谋划。本科先选一个其他的专业,再考个新闻的研,你就能成一个很好的专业记者,而不是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写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水记者。无论你做出怎样的抉择,祝你好运。
谢谢吴江邀请。我不是学新闻的,只是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下面的编辑出版专业。因为敝院有 28 分的专业任选课,需要在新闻、广播电视、广告这其他三个专业中选课,再加上大一和大二上学期都是一起上概论课,所以大概有所浸淫。「新闻专业靠谱不靠谱」这个问题真真是个伪命题好嘛!「靠谱」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很强主观色彩的词语,也有若干不同的判定标准。但是我着实能够理解题主刚刚出分之后填写志愿的迫切焦急加期待的复杂感受。所以说跟题主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吧。首先,从新闻专业本身来讲。我并不觉得新闻生产是一个夕阳产业,相反,恰恰正是且理应是一个「永恒」的朝阳产业。新闻生产所依附的媒介形式的改变,不能证明人们对信息(新闻)的需求减少(我的感性认识告诉我,其实有增无减)。传统媒体至今作为新闻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新媒体等的冲击,报纸等纸质出版形式更是受数字出版的影响。我认为,这些媒介「形态」在未来肯定会被新的媒介「形态」取代,但是不变的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有需求,新闻专业就不会是一个夕阳产业。我要吐槽的是,国内某些高校把不是夕阳产业的新闻专业,硬是活生生的上成了夕阳产业。并不是我刻薄,以我的专业来讲,老师长期没有业界实践经验,对出版市场行情和实务知识的更新换代半通不通,学生看着也一点都不像。正是我一个好基友说的,「新闻教育还沉浸在往昔虚幻的荣光中,但世界已不同。」嗯,就是这样。综上来看,题主选择新闻专业发展前途还是有的,但是自己多留心眼,学术和实操技能的提升还是要多靠自己!第二,来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要说明的是,我不了解其他学校,对我们学院的情况稍有了解。这个对你的参考价值好像有限。)目前从我们学院来看,大家的就业方向早已呈现多样化,不是原先只能去媒体了。但是不可否认,在京的中央喉舌媒体、党报党刊之类的还是对学生有吸引力;另外,银行、房地产公司、快消公司、国企都是我院学生很好的去处。下图是「北大就业」的可视化图,供参考。我自己的想法是,文科生找工作,并不一定,或者说,大部分都不是和专业绝对对口的。我相信任何一个理性人找工作都是看这几点——钱、前途,有趣程度。第三,新闻专业可以带给你什么。既然说工作大部分不是专业对口的,那新闻专业到底能够带给你什么呢?我跟你说,多了去了。以我们学院为例,(这里就不说学校带给我们的,只是说专业)我的感受主要是三点:信息的接受和筛选能力新闻学进门第一课,学会如何获取准确且详实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事件的真相,在了解真相之前不发出容易打脸的观点和想法,这是新闻专业要交给的专业习惯。学会之后,你会在刷朋友圈的大多数时候,看到朋友们的有些观点高冷一笑。思考社会热门事件的多重视角社会热门事件的利益相关方,如何分析和看待一件事情,如何深入浅出地理清楚事件的逻辑和发展脉络。新闻专业要求写深度报道之类的,就会让你慢慢培养出这样理清思路的习惯,这是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人的第一步。团队合作的执行力新闻专业经常涉及小组作业,经历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阶段之后,经常和不同的多样文化背景之人进行交流,你可以在团队中扮演和发挥好每一个角色,这是日后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的。总而言之,非常欢迎就读新闻专业。别说什么新闻专业今不比夕,人啥时候都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大致如此。
时隔一年补充回答工作一年,刚从体制内辞职,寻找新媒体相关工作。还是那句话,喜欢新闻你就去读,毕业了你可以去做,未来好不好跟你学不学新闻没有必然关系,人家国贸金融也会失业穷哭。还没出发之前就开始纠结,说好听点叫慎重,说不好听没这个气度别来这行。谢 邀。看完楼上所有答案,九成都劝楼主别读新闻。个人观点是,你要是跟我一样除了新闻传媒相关啥都不会那你就去读。你要是想好找工作钱多不累,那我劝你别读了。我所在的新闻系一共不到70人两个班。超过一半人并不是因为喜欢才读新闻。中间包括调剂过来的同学。我们老师也曾预言整个专业最终留在传媒这一块儿的不会超过十个。一方面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远低于供求量,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传媒行业除了行政管理阶层工资尚能一看,普通工作人员什么记者摄像后期。。工资多低我就不说了,木有最低只有更低。累的跟狗一样还天天给你吃草,受得了的都是真爱。国内传播环境体制问题,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多说。只能说,现在坚守在新闻阵地的人都是带着脚镣在跳舞。拿学习的内容来说,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我学的很开心,新闻的课程很活泼,老师很开放,同学很正义。据我所知理工类理论课加实验是常态,课下就是拼命刷题,我反正听着就累,新闻上课看看新闻教教采访拍摄剪辑,讨论的东西天马行空。如果说中国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新闻应该是相对其他专业独立思考能力最为完善的。第二学的东西不一定能帮助我找到工作。大学两年,我可以独立做完一条广播新闻一部片子一张报纸一个网站设计,但是会做的人多了去了,人家凭什么招你。我们人文有句话叫 能说会写善策划。在这里,说,强调的是普通话标准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潜在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比不过专业播音主持。写,新闻强调理性客观,用老师的话说,所有展现你才华横溢的词语都尽量不要用,新闻稿件大多有固定模式,论写作的灵活性,比不过中文系能伸能缩。善策划,给你方向立意选题加策划,这是个极其考验人文涵养的事情,如你所见,我们比不过专业的编剧导演系。再看摄像摄影和后期,看过《爸爸去哪儿》的人就会懂得这个绝对是大头,一般都是男生做的比较好。专业的后期人员接触的软件先进程度和熟练程度都可以完爆我们。乍一看,我什么都会。仔细一看,我会的任何一项都不足以让我找到工作。这就是新闻系的现状。针对这个,老师反复强调“一专多能”。就是说你什么都得会,因为你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你你就得冲向哪里,但同时你要有一项特别牛掰的,难以被人取代的。比如我,一直做的是策划和后期工作,但是老师说到我们专业小有才气的同学我算是公认的才女(捂脸。。)所以这个学习系统性的问题,我觉得重在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分的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说到读新闻靠谱不靠谱,我觉得得看你个人对靠谱的理解。如果你觉得能保证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且不累不贱那么新闻不是个靠谱的专业,如果你指的是选择之后能否有所收获,我认为填报新闻系是我有生以来做的最赞的事情。念新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陈虻白岩松水均益那一批人的影响。近几年,那些口碑很好的新闻作品也被人诟病已久。哪怕是大家的女神柴静。。我始终觉得是央视表现亲民的工具。。没有通过央视这个平台放大,拿到普通主播中,泯然众人矣。有人还会问新闻学了无用工资低还内幕多你干嘛学新闻。。。因为我特么除了新闻什么都不喜欢啊!!!!!!就酱~
作为七年新闻狗怒答。 关于性格、兴趣、未来预期与学新闻的关系,楼上已经有不少同学答得不错了。总的来说,学新闻到底靠不靠谱,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你觉得你会学成下面这样,那肯——定——不——靠——谱: 1点评新闻起来一套一套的,但却采写不出什么硬东西。可怕的是,新闻学院这种人很多。 可能也包括我自己吧。2追逐热点特别在行,微博火了天天刷五百次微博,微信火了就关注上百个公共号,知乎火了就来这边强行答题,撕逼得不亦乐乎,造成一种自己已经是圈内人的错觉。学了四年结果脑袋空空。没有点文化底蕴做不了好记者。3大二或大三时发现并不喜欢/擅长做新闻,于是把新闻学院当养老院,结果别的技能也没学好。 鄙院在t大这个大环境里,沉默寡言的人很多,但他们往往都有别的技能点,也都是挺不错的。4把自己打造成一只浑身都是意识形态的刺猬。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什么问题都上升到体制高度其实是思维上懒惰的表现。这样的人楼上就有。对,我说的就是yilin wang先生。暂时这么多。
新闻系路过,不过与上面那些唱衰的观点不同
==========忠告==========1. 坚决选新闻,学新闻,学好新闻;2. 出来做互联网、房地产什么都行,别TM干新闻。题主,你知道在知乎的问题引来的都是关注该领域的人,相信如果你问是否该选历史、法学、中文,同样会有很多人来唱衰。我的忠告也简单粗暴,原因有二1. 鼓励坚持理想。实现记者梦,新闻仍是最具有优势的专业。2. 理想扑灭,就业面也广。新闻专业涉及学科广,摄影、写作、社会调查、新媒体(电脑技术、营销推广)等等等等都要接触,仍一方面触发你的兴趣都可能成为你未来的职业。以上,OVER!
如果你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请走别路;如果你想揭黑惩恶伸张正义,请入旁门;如果你只不过想谋生过活顺带着有益于社会,请放低姿态,来吧。学了6年新闻。曾崇信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因此入行。本科在某“世界一流大学”,甚觉新闻学空洞无聊,四年时间半数在中文系蹭课,因此也不算虚度;硕士在某海底捞大学,两年仓促,基本没学到什么,主要还是“广见闻”、“读闲书”、“做闲事”。“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我只遗憾自己读书还不够、玩得还不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全都实习过,比较之下还是喜欢实实在在的报刊,决定冒传统媒体衰落之形势,抱文字以终老。见识了dang媒工作者的混日子,见识了商业媒体的挣命过活,厌倦了阿猫阿狗的“民生新闻”,厌倦了“形势一片大好”的“正面宣传”。找工作,满纸“N年工作经历”、“其他专业优先”,惨不忍睹的薪资,甚至见识过某媒体在招聘会开出过800元的无耻报价。如今在帝都工作,不过是做舆情监测分析应对,算是为dang服务。不过我不怕bs,因为在别人“正面宣传”的时候,在别人关注阿猫阿狗的时候,我是在为社会一点一滴地发现实际问题并提出参考方案,提请当道者之注意,以补救于万一,比如征地拆迁冲突。一说到舆情监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删帖,其实我是个好人。虽然我没有“妙手著文章”,但我多少是承担了一些“道义”。(你能知道,当得到地方当道者和老百姓反馈处理结果时,我有多高兴吗?)闲话说多了。在我国,新闻行业仍是“dang的耳目喉舌”,要坚持“dangxing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受中宣不门的领导。你想按照课本上西方式的新闻理想来行事,不仅为dang纪国法所不允,而且很有可能遭到打击报复。到现在没有一部新闻法保护行业者权益,国家还在推行高校新闻学专业dang校共建,其目的不言自明。对比一下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的获奖篇目,就很明白了。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行业整体处在衰退状态,这个有各种数据支持,恕不列举。而我国新闻学专业过多过滥的状态是确实存在的。媒体的骨气和专业水准也是参差不齐。今年《新快报》的“有几根骨头”应该知道吧?做舆情监测有一段时间了,每天浏览这么多媒体报道,dang媒的各种吹嘘,财经类媒体把新闻当散文、小说写,有些基层媒体甚至连文字水平都堪忧。越来越庆幸,幸亏我没有成为真正的新闻从业者,成天被上级控制,被读者嘲笑。当然,值得敬佩的新闻从业者还是有不少的,不过我没有这个新闻理想。你们在前面报道,我在后面助推,大家的工作都有意义。多说无益。君自珍重。
泻药~讲个故事吧那年我高一,在家乡的一所重点高中读书,平时喜欢交朋友,也就跟很多青春期的男生一样,交了很多三教九流的社会小青年。那个年龄的小男生,把这种情况看做是混得开,不仅有面儿,找女朋友也好找啊。我们是石油子弟学校,只招收石油子弟培养,历来是不对其他“背景”的学生招生的,我上高中那年第一年开放招生。于是,学生阵营就分为了两派,石油子弟vs地方渣渣那时候石油子弟家都算比较有钱的,坊间流传的一首民谣也能说明这件事,一中穷,二中富,三中四中小流氓,五中六中养地痞,管中是个小霸王。恩,反正没一个好东西。说到分为两派,自然就有矛盾,而且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那种市侩小人,喜欢挑唆是非。于是,一场斗殴发生了。还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放学,地方的学生找来了很多社会青年,我们这边有些措手不及,但那时候人都要面子,硬着头皮就上了。。。结果。。。对面居然用了刀子。。。一个很好的小伙伴不幸中刀,我当时着实被吓傻了。。。这也成了我之后2年夜夜梦魇中最经常出现的场景。后来,就是事情的处理,也是刺激我后来想学新闻的原因。家里有权有势的孩子,基本没事儿,大人请吃个饭学校这事儿就了了。我和其他几个家里没什么关系的,不仅家长在学校受尽挤兑,我们也无法再在学校正常上学了。因为这件事情,我背井离乡去到一个乡间小镇的高中继续读书,隐姓埋名,2年不敢回家。强压使我看清状况,孤独让我深刻清醒。我深深地意识到,在中国这个社会,人微言轻就会遭人“迫害”,没有话语权只能任人宰割。于是,我开始寻找能撬动地球的那个点,我当时觉得有这样一套路,做一个新闻人。寒窗3年,我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中文系,好在我校历来有修双学位的项目,于是修了新闻双学位。还记得,进入大学第一天,我给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大字:“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后来,学了新闻学双学位,老师告诉我们,如果说法律人捍卫的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新闻人就是我们社会记录历史和发现真实的那双眼睛;在辩论队,师哥告诉我们,用新闻人的视野捍卫良知;在《看见》中,我也曾为柴静这样的新闻人的所作所为潸然泪下,一夜未眠;最后经过两年新闻素养的学习和培养,我决定,转行!后来我报考了其他专业,这个我在其他答案里提到过。大学四年,我渐渐体会到,我真的不适合这条道路,这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行业,行业规制很多,几次实习就都看明白了,尤其是当你发现,新闻媒体,第四权力,国之重器,都沾染了铜臭之气时,尤其是当你意识到,如果走这条路,你无法在你可期的范围内快速担当起其他的生活责任时,我选择离开。当然,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师哥,从大二开始在央视实习,做新闻,任劳任怨一干就是5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因为没有关系,还是没能留下。我还记得他当时失望而迷茫的眼神,最后去了腾讯。不过,这都是我的一些见闻,别人的生活,或许有其他的风景吧。最后说一点儿我对报志愿的看法,希望有帮助,选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找当地的同学问清楚状况,别看着专业名词热闹新鲜就报了,专业这东西不能望文生义的,还得实地考察,毕竟这关系到你以后四年的生活,如果所学非所好,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以上,一家之言。晚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招聘网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