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中学生应该注重知识培养还是注重能力培养。正方 反方 英语应该注重知识培养。反方注重能力培养

小升初阶段注重知识实用性培养
来源:常州奥数网
  小升初阶段是孩子心智成熟的阶段,也是全方位考验家长的一个阶段,如何正确应对大战,可参考以下建议。
  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是小升初考试并没有因此降低它的重要性。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让孩子在教育、人生的起始阶段就养成应试教育、偏科等坏习惯。学以致用、综合学习等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学培养。小升初,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衔接教育
  小升初是一个完整的历程
  面对小升初考试,很多家长不够&淡定&,要不就是墨守成规,把眼光完全放在孩子小学知识的复习上,要不就是无限拔高,恨不得让孩子直接掌握了初中的全部知识。对此,家长应该持平常心,把小升初看成一个衔接的过程,让孩子平稳过渡。
  宋佳良校长提醒家长,对于小升初考试,家长在指导孩子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心理准备和学科均衡。
  &即将升入初中,对孩子的心理来说是一个转折。小学生一般都对初中文化有一种向往和好奇,升入初中,对孩子们而言是成为&小大人&的标志。&宋佳良说,&这是有客观根据的。一般小学实行的是搀扶式教育,到初中变成半扶半放,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为了能够使这个转折顺利平稳过渡,宋佳良建议家长对孩子们做些心理交流,让孩子明白升入初中的意义,用&衔接教育&的理念培养孩子。
  &这样能够杜绝所谓的&95现象&,即同一学科,小学考95分,一上初中,变成了59分。这种现象一般都源于孩子没有完成心理的转变。&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要均衡。很多家长让孩子在数学上用力过多,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宋佳良说,小学、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孩子打下以后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更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分数学习,为了考名校学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当然,不功利的学习不等于不重视方法。比如小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不好,而升入初中记笔记将变得很重要。家长可以教孩子&双色记笔记法&,即用两种颜色记笔记,区分重点。这样有助于孩子提升记忆,也能够增加记笔记的乐趣。
  整体架构
  小升初学习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小学、初中是孩子知识架构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培养孩子在学习中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联大小升初英语教研组长刘素芳老师分析了近两年的小升初英语考试,发现现在更强调英语的实际运用和词汇在语境中的运用,逐渐弱化对语法的考核。
  对此,刘老师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听英语歌曲、故事等,可以每天精、泛听各15分钟,培养孩子的语感,并减少孩子在英语写作时中式习惯的影响。
  联大小升初数学教研组长郭莎莎老师认为数学是相对较难的科目,家长需要杜绝轻视和过度拔高思维。
  对于小升初的数学学习,应该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转变解题思路。不掌握课本知识,就是无源之水;只了解课本知识,解题思路就会僵化,没法面对灵活的出题方式。
  &与英语重视实际应用相似,&联大小升初语文教学主管胡利霞老师介绍道,&近两年语文考试90%是课外的知识。&
  这就要求家长提前为孩子准备些小升初必背古诗词的相关书籍,让孩子平常多背诵,并结合默写的方式强化记忆,因为字句的错误同样影响孩子的分数。
  阅读和作文方面,初中的知识模式和密切相连,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多看些中学生优秀作文,每天可以看上两篇,重点培养孩子的结构意识和语言能力。
  玩的学问
  会玩的孩子学习好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发表文章,评点了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关于孩子玩与学的关系。
  弹钢琴或会演奏乐器的孩子,在语言能力上的得分比不学乐器的孩子高出15%。
  有氧锻炼可以使儿童的执行能力增强100%。
  学习杂耍可以使儿童大脑的灰质容量增加3%。
  每天玩两小时电脑游戏的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比不玩游戏的学生低9.4%。
  如何处理孩子学和玩的关系让不少家长头疼。考虑到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不少家长选择了压缩孩子的玩耍时间,以至于新闻中频频传出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
  相信上面的几个数据能够给家长一些启发。对上中小学的孩子而言,正处于身体和头脑全面发展时期,给孩子玩耍的时间,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同时能够增加孩子的交际能力和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运动和艺术对孩子的学习有着十分有益的影响,而沉溺电子游戏无疑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但是,适当地玩些电脑游戏可以增加孩子对电脑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提高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也是应该鼓励的。
  总之,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应该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孩子进行关爱,&不过&也不要&不及&,使孩子在升入理想的学校的同时,能够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百科词条:新课改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 | | || | | 访客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课改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目标是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下那稚嫩肩上沉重的背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基于研究、基于交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思索、探究、交流,将知识升华。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 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改由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向“探索数学”、“做数学”过渡,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不会说的应引导学生去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在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问题的丰富素材和信息。在复习课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增长知识,在学法指导上,倡导独立思考与使用交流相结合,教师应创造性的整合课程资源,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好“质疑DD猜测DD交流DD验证”这一过程,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索,从而锻练了其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辨别事物美的存在,学生认识事物需要经历一个外部表象到内部行为的过程,才能从感性认识一步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要遵循这个规律。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有疑而问,疑问是智慧的源泉,是发现和创新的基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教学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破除“教师中心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主动成长。
&&&新课改,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不是“配角”,而是“主体”;不是机械训练,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学生合作交流。
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
  (1)学习内容方面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课程结构方面的突破: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课程实施方面的突破: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方面的突破: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质量监测机制;&
 (5)课程管理方面的突破: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模式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的课改的教学则是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为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新课改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应该是教学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是学生主动地学,更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教学则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一定束缚。新课程改变了这种方式,不在使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生是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知识设置和教学,咱们不用术语,就用咱们的话来概括就是“知识面更广了,思维更活,要求动手能力强,培养独立的思维的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新课改的课程设置整体性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内容有所精简,学习范围扩大了,注重了在过程中成形成知识系统和结局额问题的能力。由此学习的方法就要尽快改变,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新课程对现行教学带来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授的知识因为压缩在几个必修模块里在限定的学段完成,接下来又有选修课的开讲,同时配置一些必不可少的实践课程也得由教师知道学生自主完成,首先是教师的压力较大,其次学生面对新的似乎繁杂的学习也感到无措。所以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是新高一同学面临第一个课题,也是必须在很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的跟上教学的步伐。在这种情势下各学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完善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积极探索新的高考应对方案。&
  新的高一怎样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以积极心态面对,新的方式看似纷繁但这里给予了我们更多自主余地,有利于自主发展。抓住大好时机,进行补差,是一个学习方式转型期,也是一些同学的分化期。谁先占领这个时期制高点,谁就有了主动权。新课改相对学生来说并不复杂,“删繁就简三秋树,剩有虬枝看分明。”简而言之:基本知识积淀--方法积累,运用能力形成--建立正确思维方式--善于发现迁移。我们姑且称之为四环节学习法。按照这个去参与高一的学习不管是看他不能够教学还是实践课程,就都变成我们的学习机会和提高的机会。&&& 首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下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摸清自己的弱点,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补习,和学习过程的倾斜,包括对一些不良思维方式的校正。必修模块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要在必修模块的学过程中完成。在这必修模块学习过程中。预习高中补课疏忽,预习的质量某种意义决定学习效果。同学们要养成勤于发问、勤于动笔,勤于动脑,勤于整理的学习习惯,由于学习安排较紧凑,一定跟上进度,疏漏的一地及时补齐。由于基础的差异性,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堂上一定养成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习惯,听讲不留疑点和死角。实际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学习意识形成的过程。而实际上是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勤思有余,而笔记不足;阶段终结,疏于系统,懒得反思”这是导致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
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必修模块是学生学习主体知识的平台,也就是说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在必修模块完成,在,模块学段教学是要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前阶段是教学主体内容。积累知识形成知识底蕴作知识储备;积累方乏探索规律。力求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是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诸如兴趣、特长、爱好选择的一门课程,它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在选课是应考虑到分班的选择。
分为高一高二两个问题,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高一年级,由于刚换新的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转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很好机遇。一要观念转变,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发扬自强精神,积极适应环境。二是养成良好听课习惯。学会做笔记,坚持如一,不要间断,养成习惯。三是每个学习环节结束一定做好小结进行系统,力求在高一阶段每一学科的知识随着教学的结束,知识的网络也要完成。这是将来高考知识的积累和的积淀,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基础。这期间注意善于内省,把薄弱的科目及时补上来,不要形成积重难返的情势。为高考争取时间。知识框架的建构,方法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在高一初步形成,那么你就是为冲击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学习态度。& 高二年级,新的学期很关键,模块学习基本结束,选修课开始,又要面临会考。这时 的高二学生做好以下几点:做好总结,完成各科知识框架的建构。找出自己的不足,一是知识积累扎实不扎实,注意查漏补缺。运用能力形成没有,如有缺口务必补上,不要拖落。二是反思总结做题思路规范不规范,是否形成规范解题思路。三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读到见解,这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流程。&&& 正确评估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做好文理选择。在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选修课的确定。一方面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必须考虑自己知识的情况,选修有拓展但也注意利用选修进行补差。这是你为高考作出第一步关键选择,注意听取老师家长的的建议。&
面对头绪繁杂的学习局面怎样怎样处理:&&& 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学为重、劳逸结合。
第二,掌握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起来才会更有效率和效果。
第三,可以有选择性地报名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班,但一定要选拥有好老师的地方,这样才能学好;既然是课外辅导,还要看有没有针对性,最好选小班或者一对一。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以前的“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理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一言九鼎”、“一贯正确”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课程意识,变知识传授为合作牵引,从“灌输”知识的泥潭中走出来,投入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理念下的教育中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虽然“腹内诗书存千卷”,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高分低能现象就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的必然副产品,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既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仅仅是“教学”,而所谓的教学也就是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滔滔不绝地“灌”给学生,而学生一股脑儿地“吞”下去,教师教法烂熟于心,技能炉火纯青,学生也心安理得地被动接受。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而教学关系也变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学生是教会了,而不是自已学会了。真正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去。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者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以往“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而要尝试着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把精力投入到知识内容上,而是投入到传授知识的方式上,课程教学不仅指导学生学到什么,更要指导学生怎样学到,教师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力主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揭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不再强调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关注他们有哪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谁能把这些问题给大家讲清楚,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创设合作、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争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自觉中培养!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而且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知识的获得都依赖于课堂,取决于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向课堂要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且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有重点地体现四个结合,即所说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新课程改革之后,英语课的编排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如对话练习,调查报告等等。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合理地编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使期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同时,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得到了体现。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以往传统的评价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不只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已,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和完善自已的业务水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多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我们的国家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一个民族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亡。****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又要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以新教材的应用为契机,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一年级物理教学实施新的教学大纲,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新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二是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图文并茂;三是新教材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三个特点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创设了一种培养兴趣、研究方法、探究规律、应用知识的主体教学情景,使学生多角度地接触物理主干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以达到“学会、会学、用会、会用”乃至创新的教学目的。
新教材意识到,不能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科学思维方法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个人努力在实践中归纳、总结而获得的,教材的作用是为学生设置一个物理氛围,便于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维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为此,新教材几乎为所有的例题配置了精湛的“例题分析”,以引导学生透彻分析物理情境,理清物理过程脉络,重视思维方法训练,达到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由知识、例题、例题分析、做一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阅读材料、精美插图、必要的总结和章后小结,以及研究性学习组合而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教师备课中要注意挖掘和发挥各部分教材的功能,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色。
新教材的启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倘若在教学中还像以往那样,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先传授知识,然后用例题和习题巩固,再依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学会解题方法,让学生围着习题转,最终围着高考转,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这势必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育者应当接纳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文化的新人”,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精神、态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重点,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使者,而是服务者、是园丁。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经验的束缚,优化、扬弃传统教学经验,积极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改潮流中去。
二、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是由老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组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有三种组合方式:
其一,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种组合方式最简单,老师认真备课,搞熟教材后走向课堂讲给学生听,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给他、灌给他的内容。我们称它为“填鸭式”教学。
其二,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即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向物理教材,掌握教材,使学生会读书、会感知,领悟物理概念、规律,掌握基本方法。但一直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学生离不开老师,一旦离开,他们就不知所措。我们称之为“搀扶式”教学。
最难的,也是最理想的组合,要数
第三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事先能估计到的,而有些问题是老师事先估计不到的,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来,其中有很多问题,学生可能在自己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再请老师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便是“学―导―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者。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学生先学习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月亮为何不落地(思考)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
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新知: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归纳)性质相同、规律一致(推广)万有引力定律(验证)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追根逐源、探索新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通过这样自主的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如图所示)?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钩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刻产生了撞击,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三、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前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包办”的现象。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老师先花大量时间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细细讲解,面面俱到,甚至边讲边演示,然后学生按老师意图测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种填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实验教学的勃勃生机,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而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尚未认知的现象、规律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教学中仅仅依*大纲中规定的几个探索性实验是不够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验机会。
例如,学生在学习“电磁场”一节时,对“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引入一个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研究、去发现。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以下器材:可拆变压器(将铁心拆掉,去掉一个匝数少的线圈),示波器,带有灯泡的有手柄的线圈一个,并提出问题: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看到”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会在其周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并总结出以下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好电路,调好示波器;
(2)使线圈b逐渐*近铁心,观察示波器的图像和灯泡的发光情况。
得到现象:
①线圈b离铁心稍远时,灯泡不亮,但示波器上有正弦图像(说明交变磁场产生了较弱的交变电场);
②线圈b*近并套在铁心上时,灯泡变亮,示波器上的正弦图像幅度变大(说明交变磁场产生了较强的交变电场)。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教师进一步设问:a线圈通电时,若在铁心周围空间不放b线圈,这些区域有没有电场?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教学达到新的高潮。最终引导学生回答出,仍有电场存在,为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这样,学生独立面对实验,独自完成实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幼稚可笑的做法,各个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状态不同,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教师要耐心听取每位学生的实验总结、故障分析,帮助学生找到病根。这样,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可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反过来学生也能从中学到相关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研究过程是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参考的,或者说是不固定的、发展的、变化的。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等均可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例如,研究“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小处见大,由简单现象分析复杂规律;“噪声的危害与防护”可以使学生了解噪声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防治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关心环境保护,并身体力行;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于光具座上不同位置处,研究物距、像距以及焦距之间的关系,思考各种情况下成像的性质,进而以照相机、放大镜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分析凸透镜的应用,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透镜成像原理,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简易望远镜等模型;“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的研究,可使学生讨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分析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氟利昂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研究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并讨论解决的对策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环保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目前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为物理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21世纪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对每个教师的重要考验。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
一、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致使语文课堂缺乏民主氛围,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呵护与培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质疑,在健康宽松的集体心理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一)、相信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还应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宽容学生在质疑时所犯的错误。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未举手发言的性格内向同学,在活动中显得十分的害羞腼腆。为此,我常常主动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学生,脑子里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就不断的鼓励他多提问题。记得在学习《夸父逐日》时,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聪明”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对此,我抓住他这一较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使自卑的他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从此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又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当讲到旅鼠的繁殖速度惊人的时候,一学生突然站起提出一个课文中关于旅鼠繁殖的计算性的数学问题,我当时并未放过这一“不是语文”的问题,恰恰相反,让学生拿起笔来计算,极大的保护了这一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当我读词语“爱憎分明”时,有一学生突然站起,告诉我“憎”应读第四声,不应读第一声,对此我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点头,然后让他当时查一查字典。正是在这种信任、宽容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的主动学习、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育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盛行,致使学生产生了“惟书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迷信权威的思想意识。须知,“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杂志或网络给学生提供关于文本的一些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让学生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作者即北师大教授严春友的信息和“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章,如《向沙漠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带头挑刺,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接着,我就鼓励学生挑战严春友。于是,同学们深入细读文本,纷纷从语言修辞、措辞表达和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的同学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成绩”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出“文中比喻不够恰当贴切”的观点……多种看法和观点,在语文课堂上交流碰撞,矛头指向了文章的作者严春友。后来,一同学建议我将资料收集整理出来,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让编辑同志将此文从语文教材中删去。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学的严谨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彻底破除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想。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质疑
&& 宋代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曾说过:“你不能教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可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发问质疑。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质疑方法加以指导的。
(一)、把握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质疑
&&& 不同文章都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结构特征和相应的阅读方法,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结构特征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文体知识就此展开质疑。例如,阅读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教师除了给学生介绍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外,还应从下面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①文章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②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③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又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根据小说要素和特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小说主要人物是哪两个?他们分别是怎样一个人?②作者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③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但体现了学生较好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为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文章局部,指导学生质疑
&&&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语段等文章的局部出发,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标题来质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同学们继续深入的学习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通过联想比较,指导学生质疑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而比较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可以通过联想,引导学生将具有可比意义的文章、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文本中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例如,在《孤独之旅》的公开教学中,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四)、寻找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质疑
&&& 关键性语句是指包括最能体现文本中心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语句;蕴含哲理、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的议论性抒情性语句;妙用各种修辞、描写方法的语句;概括性强的段落首括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前后文内容结构相照应的语句等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方式,快速捕捉关键词句并作圈点勾画,同时从以下角度加以质疑问难:所圈点勾画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句?能否删去或用别的词句替代,理由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内容表达上、语言运用上有何作用?圈点的词句与文中哪一个词句相互照应?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例如,在《台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一句中的“总觉得”进行推敲和质疑;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的“又”字进行质疑。这些关键词句的推敲揣摩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提升语文素养。
三、开展平等对话,让学生益于质疑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他包括: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质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文本的对话行为。而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则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或感悟,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质疑中收益。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通过平等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辩论中训练思维
&&&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在质疑中闪现的思维火花,积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辩论,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训练思维。例如,笔者在巴金的《日》的教学中,由“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一句话引发的学生间的质疑与对话:
师:由此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巴金具有怎样的生死观?
生1:我读出了巴金那种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怕牺牲生命的高贵精神!
生2:我读出了巴金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6:我不同意巴金的生死观。为什么一定要轰轰烈烈的死呢?为什么不能轰轰烈烈的生呢?有一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有什么不好呢?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就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
师:很好!刚才吴同学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那么有不同意她的观点的同学请辩驳?
生7:我不完全赞同她的观点。我认为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要能够舍生取义,而在小的事情上要学会忍辱偷生。例如,韩信就能忍辱负重,否则也难成名。而周作人就犯了大错,为了生与利,不顾民族大义,最终成为民族的败类。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只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机以展开学生间的辩论和交流,就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收益。
(二)、通过平等对话,进行赞赏评价,在成果展示中体验成功
&&& 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要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时质疑的成果适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增强自信心,持续而恒久的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中,一位同学通过二黄毛和“我”的两种人生命运的比较,大胆的发挥想象,提出了疑问:“假如不读书的二黄毛生活在今天,是我们的同学,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呢?”对该同学的质疑,我除了进行赞赏评价外,还抓住契机,连续用了两课时,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读书有用与否”的辩论,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记人记事作文《我的同学二黄毛》,最后选出佳作进行展评。这一由学生的质疑而生成的语文对话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问同学的价值,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诗歌教学中,一位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在研读诗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从“灯笼”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灯笼是否恰当”的疑问。对此,我大加赞赏,夸赞他爱动脑筋肯思考,促使他语文学习上有了浓厚的兴趣。另外,笔者平时还对学生经典的提问进行收集整理,使学生的提问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果。
&&&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语文名师李镇西也说过:“如果真正把学生的心灵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那就应该从学生提问开始真正的教学。”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意志、情感等)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但在现实情形下,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而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自主,如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上有较大的限制。所以笔者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有限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制订和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特点及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教学的主要特点   1.自主学习教学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偏重机械记忆和模仿,以接受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而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情境和途径,建构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
就数学学科自身而言,它有自身的逻辑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学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即使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自学。离开了学生的自学、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死板的,零星的,学生不会应用。这与没学没什么两样。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显得十分必要。
古代大教育家孟子说:“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必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这样,他的学问就扎实,积累就深厚,应用起来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主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倡导的“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胡炯涛的“中学数学研究创造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都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提倡。
通俗地说,自学能力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而数学自学能力则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无非是“预习――听课――作业(或实验)――复习――考试”,不少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学习,难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全面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预习还可以搞清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产生渴望解决这些疑难的动机,带着问题学习就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了,对新课了解了,在上课学习时就没有新鲜感、新奇感,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讲。其实,我们权衡一下利弊,不难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指导好学生怎样预习,把预习落在实处。
1、预习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
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预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能力。
2、预习时要消灭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拦路虎”
“拦路虎”就是指新课中那些看不懂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只能以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可接受的速度和方式讲课。学生听课时,如果出现了知识障碍,临时查书已经来不及了,回忆旧知识又没准备好或记不准,问老师要中断老师教学,问同学又要影响别人的学习。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补习这部分知识。听课时,顺着老师的思维,顺滕摸瓜,就不会有“拦路虎”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取就起到了“桥”和“船”的作用,没有旧知识这条船或桥就难以达到新知识的彼岸。由此看来,预习对已学知识而言是复习、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对新知识而言是初步了解、认识的过程。
二、加强自学中读书与思考的指导
自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读书与思考,而且阅读是自学的核心。在自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读书,读死书,不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内部消化,不把读得的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整理,就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感知、理解、记忆、评价、创新书面语言的过程,是获取书本知识并增长内化吸收能力的过程。阅读能力不仅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记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抓“三读”指导学生过阅读课文关
学生读语文、读外语,一般都没有读数学的习惯,或者读书时抓不住重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领会不深。因此,要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把各个知识点搞清楚,对主要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下来,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什么样的知识点,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细读”就是具体细致地逐句阅读。把课文中各个问题弄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难懂的地方要反复多思多想,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识记。
“精读”就是在弄清各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重难点作深入地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评注。
也就是说,读书要经过从粗到细,再从精到粗的过程。读一课书,要先了解本课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了解各部分的主要概念和定理,做到胸有成竹,纵观全局,然后经过细读,具体掌握其中的内容,详细理解每个知识点,弄懂每个概念或定理的含义,最后再进行一次粗读,把具体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归纳整理,并与原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以结构为纲,纲张目举,条清缕晰的新的认识结构。总之,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圈出新概念,点出关键点,框出结构公式,批出见解评价,标出顺序疑点,串联形成整体。
(2)指导学生读书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有些学生读书,特别是读数学书,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可以首先采用逐句领读加解释的方法串读串讲,并引导学生概括出每段要点,以后让学生多读多想,也可以为学生拟好阅读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按提纲阅读或带着问题阅读。拟定提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于有些教材,还可以通过教具演示,或电教手段,学生的实习作业,加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比如在学习圆的轴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个圆,自己折一折,转一转,加强直观,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圆的这两条基本性质,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圆的垂径定理等性质定理奠定基础。学习圆柱或圆锥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一个圆柱或圆锥,自己通过展开、组装的观察实验,了解圆柱圆锥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在学生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测算本校旗杆的高度,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有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分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对于概念,要做到“三会”,会叙述,会判别,会举例。要求学生在读数学时也要咬文嚼字,要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在字里行间找学问,能找出关键的字词,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举出的例子会根据定义判断其真假。例如:圆周角的定义,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角的顶点在圆上,二是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要注意区分圆周角与圆心角、弦切角等与圆有关的角的不同。
对于定理、公式,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明确由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以提高智力的抽象程度,掌握定理、公式的应用,并能熟练灵活地应用,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自己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提醒学生必须是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实根存在,即△=b2-4ac≥0的前提下,二根x1、x2之间才有x1+x2=-b/a,x1?x2=c/a的关系,并要在此基础上,会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计算x12+x22,1/x1+1/x2等相关代数式的值。
对于课本中的例题,要先审清题意,明确已知和要求,而后自己想想比比、划划点点,自己试着解答,再与课本中的解答相对照。若自己错了,就要找出错误的原因;若对了,要看看自己的解答与课本上的解答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解法好些,好在哪里。同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若是相关联的题组,要相互比较,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或者题组中蕴含的规律。
另外,在学完一章后,要及时归纳这一章的知识点,做好系统的归纳,把零碎的知识点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从而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上把握教材,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
4)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易懂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读基本概念,不是看一次就行了,而是要反复琢磨,不断加以巩固。对同一类事物要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然后再把它们概括出来。
对有难度的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有些课文整篇难懂,如“点的轨迹”一节,学生对其中的定义、探求证明都会感到棘手,让学生自己读,就难以理解。如果老师采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对照课本读讲结合,同步进行,有质疑,有讨论,有提问,有小结,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解释下读书,就能弄懂弄通,理解课文的分析推理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对于有些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习题,要充分利用,在学生学习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学中的思考
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自学更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思考。自学中的思考首先是归纳性思考,即把学得的知识按知识间固有的逻辑线索,整理归纳,分清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准确地把握知识的联系,进行联系性思考,考虑每个概念、定理间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如学生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后,就可以自己绘制如出下的“知识树”(如图3),通过知识结构框架图,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同化到方程的知识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自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是逻辑性思考。在自学中,既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定义,还要读懂每个定理、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准确地把握这个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如何运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自学者严密细致的思考。
在自学中学生还要学会迁移。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对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乃至以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手段,采用对比、类比、归纳、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比如,学生在初二学会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在学生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就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自学来求解可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把知识系统化,是正确识记,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地将新获取的零碎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存储和应用,所以,系统化地整理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1、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由于其自身的系统性,所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息息相关,掌握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
首先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反复思考领会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的展开顺序,把这一顺序画出,用“→”表示知识的展开顺序图。
在整理知识的展开顺序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概念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把它与其相邻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知识系统。
2、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数学学科不仅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系统的完整性等特点,而且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也是相互渗透,横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数学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需要或可能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整理。整理的方法一般是以某一专题为线索展开,把分散在每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起来,理出数学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二次根式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a2、|a|、 (a≥0)等有关非负数知识串联成一串,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了圆幂定理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相交弦定理及切割线定理等结合起来,总结出分析证明成比例线段的一般思路,使学生在证明比例线段时知道从何入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探索
学会总结就是要学会做单元总结、全章总结、学期总结、专题总结,把已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并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学会探索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为基础,在阅读新内容前,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然后,再通过阅读课文,交流讨论,进行补充和深化。
学生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情况、熟练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圆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大胆地猜测,进一步探索,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对探索结果进行补充深化,自己发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五、指导学生把自学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倡和强调。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探索,积极尝试、试验,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自学和探索、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会终生难忘,一生受益。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效力,较强的内驱力,还要认真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科学地安排时间,课程内容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等。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坚持长期自学,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为自己能在社会中广泛涉猎、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教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 下面谈谈我在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做法。&&&& 一、 教师语言要规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备课时,我总注意备教师的数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二、 学生不但计算正确,而且能说清算理。&  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 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 操作中,注意把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新课程背景下的冀教版教材,不仅重视教师使用学具,还强调学生使用学具,加强了启发性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操作,并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是思维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使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课程标准英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全面使用,新一轮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给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和语言水平测试级别。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体验、参与和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每单元不同形式的话题,各种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深,从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 鉴于新课标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吃透新课程标准,抓住新教材的特点,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把新的理念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传统的教学理念应怎样更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探讨一下“如何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 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高中英语的重心虽然已经更多地偏向于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但听力的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多次听课及上课,我一直思考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以往听力培养的普遍做法是利用教材后Workbook中的听力训练或上专门的听力课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这样确实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用耳朵感知英语的机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做法忽视了听力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是活泼的,热情奔放的,善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也是易情绪波动,易受挫折的。不能以冰冷的测试模式压抑、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听力教学实践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增长语言知识,更要在听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英语文化意识的发展。要把握好语言材料的选取和运用,要以新课标为指导,适应学生的实际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同时又要运用好所选取的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和意志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语言地道、文笔优美,内容涉及到中外文化传统背景、英语国家人文景观、风俗习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教育、历史、地理知识、日常生活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视野。因此听力材料的选材最好与教科书内容接轨。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不断使知识和语言得以复现,便于积累和记忆,也能减少听力训练中的盲目性,控制听力理解难度,同时在听力指导的过程中适当加以一些技巧的点拨,树立学生的成功感,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摸索新的方法以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以往的口语课(Welcome to the unit等课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口语课上还是以自己表述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或是学生在谈论过程中漫无边际,无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也达不到真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我认为应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最好能从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英语口语教学,要使学生能根据交际的话题、场合等相关因素得体地运用语言。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活动形式如:dialogue、competition、debate、discussion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模块五一单元的话题为“Friendship”,教师可以自己创设情景话题,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1) How well do you get along with your friends? Do yopu have a best friend? Why do you think that he or she is your best friend?
(2) How many good friends do you have?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a friend?
(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friendship”?
(4) In your opinion, what does a real friendship consist of?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作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总之,“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使得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助于巩固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感,不能有效地检测阅读效果;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以及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得不到拓展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也应进行适当的转变。首先,教师应精心选材,根据不同体裁变换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说明文体的训练时,学生应从题目着手,尽可能地去猜测文章回涉及到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检验自己的猜想。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疑,围绕文章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真正体出学生主体地位。再次,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如:skimming、scanning以及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最后,教师要通过文章的阅读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这也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例如:四模块第二单元Reading为“The honourable Games”,学完以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奥运精神应发扬光大。总之,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指导,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多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目前,写作在高考中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写作得分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项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写作难。这主要是因为词汇的缺乏,内容的贫乏,思路不开阔以及缺乏全面系统的写作技巧的指导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一旦当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后,就会积极配合上课,写作的训练就可事半功倍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如:积累短语词汇、背诵每个阅读课文中的主旨段落和较多短语句型的段落、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收集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型,并背诵佳句,甚至佳作等。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如: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等。以模块五第二单元学习写作“My hometown”为例,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幻灯片帮助学生讨论关于家乡的一些内容(地理位置、家乡特色、生活方式以及历史等),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写作要点并对较难的表达进行语言的组织。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明确了具体内容要点、具体事项;通过“一意多译”的,学生归纳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然后学生选择可供使用的句型和用语,按照文体和篇章要求,可以写出完整的语篇来。学生也必定能巩固语言知识和提高写作技能。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领会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课型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活动,我们肯定能争取最佳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我们要加强课后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的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科学探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目前对探究教学有哪些特征、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展开探究教学,人各有异,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本人只能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制取”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探究。
2.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的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亲手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能更容易、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金属材料”时,先安排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有哪些是金属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特性等活动,再介绍有关知识。
4.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
寻求实证是科学过程中的重要特征。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收集相关的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说,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的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证资料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重要区别。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本地用水情况和水体污染情况的资料,再提出合理化建议。
5.重视合作学习。
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性程序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强调教学只是为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融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
组织和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一般是将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分为5个阶段:
即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科学性问题;
收集证据:学生获得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形成解释:学生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评价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
交流发表:学生相互交流和论证各自所提出的解释。
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但是,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宏观上的理论指导和可参考的框架,课堂教学中实际的探究活动则应根据特定的学习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的不同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三、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先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环节。
(二)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土壤”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及个人价值,因此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教师上课习惯了“一言堂”,偶有讨论,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这种环境和“土壤”,就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组,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试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该定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创设趣味实验,引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中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越前人。”传统化学演示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一直是“教师提问题---教师演示- --教师归纳”,缺少创新和探究。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精心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
3.&&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士”。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四人一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以各组一员的身份融入到每一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确定并组装出制取气体的装置。&&
4.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由自己来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写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查阅并收集化学资料;利用家庭常见物品进行家庭小实验及小制作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所不可多得的一种方式,怎样利用此种方法充分发挥个人本学科教学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潜能,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文章录入:bt890&&&&责任编辑:zx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 反方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