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到好的好文章网?

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文章——————怎样才能吃七分饱? - 薄荷减肥论坛
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文章——————怎样才能吃七分饱?[减肥知识,转载]&
回复:7&|&浏览:7559&|&
&&|&&&&|&&&&|&&&&|&&&&|&&&&|&&&&|&&&&|&&
去其他板块
一、怎样才能吃到七成饱
人们经常听说,要想不长胖,要想不给肠胃增加负担,吃饭要吃到七成饱。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叫做七成饱?或者说,七成饱是什么感觉?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 在研究饱腹感一段时间之后,我按个人体验,想给这个模糊的说法加上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定义,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看看是否妥当。
&&& 所谓十成饱,就是一口都吃不进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 所谓九成饱,就是还能勉强吃进去几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 所谓八成饱,就是胃里面感觉到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 所谓七成饱,就是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速度也明显变慢。习惯性地还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最要紧的是,第二餐之前不会提前饿。
&&& 所谓六成饱,就是撤走食物之后,胃里虽然不觉得饿,但会觉得不满足。到第二餐之前,会觉得饿得比较明显。
&&& 所谓五成饱,就是已经不觉得饿,胃里感觉比较平和了,但是对食物还有较高热情。如果这时候撤走食物,有没吃饱的感觉。没有到第二餐的时间,就已经饿了,很难撑到下一餐。
&&& 再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做“饱”了,因为饥饿感还没有消除。
&&& 七成饱,就是身体实际需要的食量。如果在这个量停下进食,人既不会提前饥饿,也不容易肥胖。但是,大部分人找不到这个点,经常会把胃里感觉满的八成饱当成最低标准,甚至到了多吃一口就觉得胀的九成饱。这样,如果餐后没有足够的运动,必然就容易发胖。
&&& 很多人说:你怎么能感觉出来这么细致的差异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了几成饱啊?这是因为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细致感受过自己的饱感。如果专心致志地吃,细嚼慢咽,从第一口开始,感受自己对食物的急迫感,对食物的热情,吃的时候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后的满足感,饥饿感的逐渐消退,胃里面逐渐充实的感觉......慢慢就能体会到这些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然后,找到七成饱的点,把它作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预防饮食过量。
&&& 对饱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备。不过,这种饱感的差异,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如果边吃边说笑,边吃边谈生意,边吃边上网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从小都不曾知道七成饱的理念呢?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父母规定食量,必须吃完才能下饭桌,从来不曾按自己的饱感来决定食量。这样,他们渐渐丧失了感受饥饱的能力,不饿也必须吃,饱了也必须吃完。因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总是多盛饭,多夹菜,使孩子以为一定要到胃里饱胀才能叫做饱,结果打下一生饮食过量的基础。
&&& 在外就餐时,食物的分量通常也都是按照胃口最大、口味最重的人来设计的。很多人习惯于给多少吃多少,把食物吃完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过量了。一些加工食品也一样,都尽量把一份设计得大一些,让人们习惯于多吃。这样对商业销售有利,但是对于消费者控制体重是不利的。
&&&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放慢速度,专心进餐,习惯于七成饱。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里提前感受到“满”,所以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较容易让八成饱的感觉提前到来。吃那些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脆水果,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也有利于对饱感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帮助我们控制食量,避免过量。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则正好相反,它们会让人们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就吃下很多,而饱感中枢还没有来得及接收到报告,胃里面感觉到饱胀之后才能停住嘴。但这时候,食物中的能量早就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后面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增加运动来消耗掉多余的“卡路里”啦。
二、如何控制食量
问:前些日子我们翻译美国预防杂志,就谈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心理。瘦人可能饿惯了,不觉得是痛苦,但胖人受不了,这顿没吃完就想着下顿几点吃。&
范志红:改变不良习惯,与其当成痛苦,不如当成乐趣。其实并不是瘦人饿惯了,而是瘦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饱,很多胖人却不知道。饱有不同的层次,饱需要你细心体会。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往往感觉不到什么时候饱。过去孔夫子讲,食不语,寝不言,是有科学道理的。吃饭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就难以注意到自己什么时候饱了。以后可以自己做个实验,拿一个白馒头来,让你马上吃下去,你会感觉很辛苦。但是,如果让你上网看你最爱看的内容,你下意识地一口一口地吃,一会儿工夫这个馒头就吃没了,而且一点儿都不觉得难吃。
你大脑兴奋的时候,胃肠功能就受到抑制,所以饱了可能还是觉得没饱。饥饱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可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吃饭时,人们不仅丧失了理性,没准连本能都没有了。
问:瘦人常常忍得“七分饥”,人们们说胖人是吃什么什么香,是这样吗?怎么把握七八成饱这个度?
范志红:饱有不同层次的饱。如果你慢慢地吃一顿饭,吃一口,嚼一阵,再咽下,集中注意力,就能体会你吃的东西是否让你饱。刚开始可能很饿,食欲很强,吃每一口都觉得很愉快,很积极;过几分钟以后,你可能就发现,吃的兴趣没有原来那么强了。当然你还在吃,觉得胃里好象没满,但好象这口等会儿也无所谓,这时候你的饥饿感已经没有了。再往下走,你还可以继续吃,但觉得可吃可不吃;再往后,你多吃一口都觉得难受……
“七八成饱”就应该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时候,你要找到这个点。很多人是到了胃里机械性地膨胀,才觉得饱。如果食量是靠物理膨胀控制的,就丧失了人控制食量的本能。人吃了东西,口腔就会给大脑和胃肠发信号;胃肠里消化的东西往下走,营养素被吸收之后,也会给大脑发信号控制食欲。可是现代人把这些本能都弄乱了:吃饭不规律,吃东西的时候说说笑笑,谈生意论感情,看电视上网什么的,不能准确感觉到七分饱,所以最后的食量往往超过身体的需要。
问:如何又享受美味又能抵制住它的诱惑?
范志红:如果总要抵制美味,生活就比较痛苦了,应该是顺其自然。我的食量在同年龄的女人中已经算是不少了。跟我出去吃饭的时候,别人都说,你吃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胖?她们吃得很少,很控制自己,也没见瘦。我从来不让自己饿着,但也从来不会吃到撑,只要感觉到饱了,到了我本能认为合适的那个点,对食物就再没兴趣了。如果我吃到这个点,已经饱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端到我的面前,我也毫不动心。再吃就觉得不舒服了,是负担了。到下顿饿了,看着粗茶淡饭也觉得特别想吃。专心致志地吃饭,就能把握这种本能。
问:我以前一个朋友说剩这么一大盘饺子,他说怎么能剩了,像打扫战场一样,都吃掉了,而这盘饺子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顿饭。
范志红:美国有人研究盘子大小和食量的关系。他们做了实验,让小朋友自己盛东西吃,或者把一大盘子盛好,放在他面前吃。结果,让他自己取,会比你给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儿从小被教育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结果孩子慢慢形成一个观念,盛多少吃多少,给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饥饱来调整食量,这种教育是不对的,应该教育孩子觉得饱了就可以停,剩下没关系。
关春芳: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现在就提倡每人吃饭的时候剩几口,当然美国物质极大丰富,我们会觉得顿顿都剩得造成多大的浪费?但是可以看出美国是鼓励大家少吃。
范志红:他是鼓励大家少吃,我是鼓励人们少盛。有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市场上食物的份量与食量的关系,比如你买了一升的酸奶,算4份,每份算250毫升。实际上你给孩子一份250的酸奶,他喝完了;你给他500毫升,没准也一口气喝完了。但是如果你把500毫升的酸奶变成4个小杯,他可能喝一杯就停了,未必去喝第二杯;而第二杯喝完之后,很少有人再喝第三杯了。所以,人们的食量会受到包装数量大小的影响,用小盘盛饭菜好些。
北方餐馆都是特别大的盘,买东西的时候,包装的份量也特别大,像饼干往往是加大装,面包往往买一送一。其实食品应该用小份供应,不应一味追求盘子大。小时候父母让我们把饭吃完,因为那是能量不足的时代,这顿剩了,下顿可能没吃的。现在我们只有吃不了的时候,没有吃不到的时候,所以整个教育方式,包括给饭菜的份量体系都要发生变化。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是整体富裕的地方,盘子就越小。北京人抱怨上海餐馆给的菜量太少,其实像日本、韩国上的菜盘,每盘都很小,食物少量多样,恐怕更健康。北方人吃菜总要一大盘才觉得够份量,还要汪着油才觉得够实惠。其实营养素吃多了之后用不了,变成肥肉长在身上,更浪费!
问:要想满足饱腹感可以多吃一点菜?
范志红:我们做过研究,吃不同东西饱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顿吃500千卡能量,如果你吃的是蛋糕,只是两三小块,吃的时候极快,吃下去以后根本不饱,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蛋糕太容易吃下去了。如果这500千卡你吃的是蔬菜、粗粮加豆制品,就吃得可饱了,甚至感觉吃不完。据我们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你的饱感,以及饱感持续的时间长短,跟你吃东西的速度有极大的关系。凡是需要你耐心去嚼的都比较饱人,不需要嚼的就不行。&&&&&&
问:有时候我嚼几口还会感觉到食物的香味。
范志红:对,咀嚼的过程,一是帮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东西进行解毒,三是能够提高你的饱感。通过咀嚼,给大脑一个反应,也给下面的胃肠一个反应,因为胃肠也能分泌跟食欲有关的激素。你吃的时候足够长,食物从胃排到小肠,小肠吸收后血糖上升,会给大脑一个饱的信号。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来不及充分吸收,还没给你大脑信号,结果一直要到胃里感觉饱胀,你才知道自己饱了。
问:另外少吃本身对胃肠的负担也是一个减少。
范志红:现在提倡大家吃得慢,主要不是考虑保护胃肠,而是考虑到控制食量,增加饱感。嚼了很长时间确实有饱感。你每一口都嚼三十多下,同样吃一份东西,最后饱感绝对不一样。现在我们吃东西普遍就是太快了。一是时间紧促,不能不吃得很快;另外一个原因是,食品加工的方向总是向“松软得能弹起来”,“柔软得入口即化”,“脆得一碰牙齿就断”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东西对控制食欲是非常不好的。粗的、需要咀嚼的东西菜有利于控制食欲。
所以,吃同样多的东西,饱感是不一样的。每个减肥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点,明智地选择食物,专心地进食,细致地咀嚼,才能自然地控制食量。
三、锻炼和节食哪个效果更好?
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锻炼好呢,还是节食好?人们一直都在争论。很多女性宁可节食也不肯运动,而很多专家认为运动优于节食。美国华盛顿大学最近的两项研究似乎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信息。
研究者对男女超重者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实验,其中一组原来不运动的人吃原来的食物,但增加了运动;另一组吃能量较低的膳食,削减的能量相当于另一组当做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测定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脂肪比例,发现两组人的体脂肪率都比以前有了明显下降,而且葡萄糖耐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这说明,他们不仅减肥卓有成效,而且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小了。然而,两组的效果十分类似,几乎不分伯仲。
看来,不靠运动,一样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一样可以正常减肥,那些拥护节食的人应当放心了吧。然而,另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项研究比较了节食减肥和运动减肥的骨矿物质密度,发现虽然两组人的减肥效果类似,但是骨矿物质密度却有显著的差异。节食者的骨密度有所下降,而运动减肥则对骨质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研究者得出结论,在减肥的时候,锻炼仍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再想一想近年来的减肥潮流,不能不令人非常担心。前几年时兴的是番茄黄瓜苹果为主的蔬菜水果减肥餐,其钙的摄入量是严重不足的;这几年时兴的是高蛋白质减肥餐,必然会促进体内钙的流失。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利于骨质的保持。然而,减肥的人群以30岁以下的年轻女子为主,这些人正处于他们人生的骨钙高峰期。如果在18~25岁之间经常节食减肥,势必降低骨钙峰值。更年期到来之时,她们肯定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到那时,身高下降,腰弯背驼,早早失去亭亭玉立的身姿,岂不十分可惜?严重者甚至会发生骨折,严重影响后半生的生活质量。
要保持骨质密度,仅仅做走路做家务等轻微运动还不够好,有负重、跳跃等内容的锻炼最有成效。爬楼梯、练哑铃、跳绳、跑步、打球等都有帮助。每周有两三次这样的运动,不仅能帮助减肥,更能强健骨骼,岂不是两全其美么?
&四、节食减肥难瘦原因新解
如果说什么健康问题让世界上最多的人牵肠挂肚,那恐怕要数肥胖问题了。据统计,人类至今为止尝试过的减肥方法达2万多种,但其中95%被证明是无效的,而很大一部分是危害健康的。
经常听到减肥者们叹息:为何我喝凉水都长肉?为何我每天饥肠辘辘体重仍岿然不动?为何同样的食量别人能瘦我却不会瘦?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可能机制。
研究者们一直在疑惑,体质差异可能是肥胖治疗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而促进脂肪合成的胰岛素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于是,研究者选取了73名年轻肥胖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减肥试验。受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血糖反应减肥餐,另一组采用低脂中血糖反应减肥餐,两组的每日膳食热量相同。他们测定了餐后30分钟的胰岛素水平,与受试者第6、12和18个月的体重、体脂肪比例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吃两种减肥餐的人的平均减肥成绩差异不大。不过,餐后胰岛素反应与减肥的成效有密切关联。对于那些餐后胰岛素反应比较高的人来说,低血糖反应食谱的体重下降和体脂肪下降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甘油三脂水平的降低也比较大。
这个研究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如果一位减肥者属于高胰岛素类型,那么他很可能在忍饥挨饿时体重仍没有明显下降,除非他吃低血糖反应的减肥餐。
因为胰岛素水平偏高,这类人的“激素敏感脂酶”活性受到抑制,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分解体内的脂肪,相反,他们合成脂肪的速度却比较快。用餐后,他们只会利用葡萄糖和氨基酸来供应能量,血糖下降迅猛,于是很快重归饥饿,很难控制食量。
要想让这些人控制好自己的饮食,有效降低体重,就需要选择血糖和胰岛素反应低、消化吸收慢的食物。同时,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的分解,对于减肥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怎样才能降低三餐的胰岛素反应,同时又不容易感觉饥饿呢?主要途径是减少精白米、精白面粉及其制品,不吃甜食,多用粗粮和豆类当主食,适当配合肉类和奶类。
日本早在5年前就推出了“低血糖反应减肥”的方法,给健康减肥者设计了不少简便易行的食谱。看看下面这个经笔者改良的三餐配合,是不是简单、漂亮又有胃口?
早餐:烤全麦面包1片+嫩煎蛋1个(加几滴酱油和少许胡椒)+ 木瓜块1杯 + 牛奶半杯
午餐:红豆粳米豆干碎葱花炒饭多半碗 + 芝麻碎拌菠菜1盘 + 萝卜海带海米汤1碗
晚餐:洋葱蘑菇番茄酱意大利面半盘& + 绿菜花生菜火腿沙拉半盘
如此健康的饮食,不仅让人逐渐远离肥胖,还能降低各种慢性病的风险,甚至减少某些癌症的几率,因为最新研究发现,部分癌症与胰岛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觉得说得挺好的,就发到这儿了,希望姐妹们可以用心体会一下,健康瘦身一辈子。
希望更多的姐妹看到
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了 很有收获
再顶一下,用健康的观念来减肥和生活。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上传于||文档简介
&&欧​地​、​红​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介绍一篇刚看的好文章,该如何处理 - PB当前位置:& &&&介绍一篇刚看的好文章,该如何处理介绍一篇刚看的好文章,该如何处理&&网友分享于:&&浏览:0次介绍一篇刚看的好文章一个小老板眼中的开发工具—&PowerBuilder&杂谈
&有人说一流的IT人员做老板,二流的人员做软件构架,三流的IT人员做项目管理,四流的IT人员做程序员。事实上,一般小型软件公司不可能分得如此之细,而1+2+3+4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1.什么是最好的开发工具?
&&&&什么是最好的开发工具,其实这个问题从有计算机以来就是一直在探讨和争论,语言的发展也从最初的机器码到汇编到Basic到C到C++到JAVA等等一系列不同种类的语言,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
&&&&前两年大家都觉得java好,可是最近的说法是java快淘汰了,而JAVA类的高手赶快申明,如JAVA占印度GDP的2%,JAVA几十年内都不可能被淘汰之类的话,Linux的发起人觉得C++是最蹩脚的语言,C++高手便加以还击,等等如此之类的争论,毫无意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只有蹩脚的程序员,没有蹩脚的开发语言。
&&&&从数据库开发类来讲,我觉得PowerBuilder是我用过最好的语言,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开发效率最高,可以让你其中精力在业务上,同时又保持了软件开发的极大灵活性,现在最流行的SOA核心理念不就是如此吗?以业务为导向的开发,是软件项目成功的必要保证,试想2个PB人用1个月时间可以等于10个&Java人2个月的开发效率,节约的时间可就是金钱。
2.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软件开发构架
&&&&我认为由power&designer&+&PowerBuilder&+构件的开发,可以非常完美的形成以建模技术为核心的迭代式开发,这可是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的银弹,但非常遗憾的是大多人对power&designer的了解都非常少,
&&&&以业务为核心的软件建模技术配以高效的开发工具,可以快速形成迭代开发,有效避免失败。因为软件失败的根本原因一般都不是技术失败,而是业务失败,而业务的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软件的反复开发是不可避免的,试想如果你采用瀑布式低效开发工具,初版开发完已累死了,听说要改一定要昏倒了。&&&&&&&&
3.Powerbuilder的辉煌与没落
&&&PowerBuilder6.5见证了powrbuilder的辉煌,而随着pb7,8,9,10的升级,用的人却是越来越少。
&&&PowerBuilder从2000年以前的主流开发工具,退到现在的二流开发工具,应当说是一个必然,与它一起的Delphi&更加没落,主要是因为现在主流开发平台转为.net&和java两大阵营。
&&&powerbuilder7,8,9为什么不行,一方面开发C/S软件方面没有多少提高,软件界面简单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另外,web开发也毫无特长,开发web还要加上EAServer&,一点竞争力没有,例如采用appeon&之类的软件将C/S转为B/S,价格十几万还要加EAServer十万,就上二十万了。现在软件项目,几十万非常少,至少在中西部地区是这样的。如果采用如此构架,开发商非破产不可,试想没有价格竞争力的软件,又如何有市场竞争力呢?因此小型项目多采用ASP或PHP了,真正上百万的软件项目,又都采用纯&J2EE之类构架重新开发了,谁还用你的appeon+EAServer呢。
&&&另外,Powerbuilder10之前,sybase&对PB的升级主要放在以EAserver为核心的对java类的支持,其实这真是站错了阵营,java阵营推荐的是开源、共享和优雅的技术,从根本上就看不上pb之类的快捷语言,连JBuilder&这样的超级开发工具都被eclipse踩在脚下,何况基于EAServer构架之类的sybase解决方案,占不到一点便宜。所以尽管EAServer获得了一些奖项,用的人真是太少。
&&&&原来看好的朋友竟然是最凶险的鳄鱼,原来认定的全球公敌可能才是真正的商业伙伴,这个发现之旅,Powerbuilder付出了大代价.
4.Powerbuilder的复兴与期望
&&&&而在推出powerbuilder10之时,sybase一定发现了这个问题,与微软联手,推出的datawindow.net,这真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总算是站对了阵营,大家都是做商业软件的,营利模式上是一致的。而到了powerbuilder11,一个真正划时代的产品出现了,全面的支持.&net平台,&确切的说是.net平台的另一个开发工具,而最让人惊喜的是支持asp.net的web开发和智能客户端开发,这样,就可做出基于Web&Service平台的智能客户端产品.
&&&&而未来两三年的ERP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客户端,因为web类的软件,无法支持复杂软件界面要求(web软件本身就使得软件交互技术倒退了十年,就算现在用ajax技术做出的软件也不行,如xtools-crm之类软件,做的非常难用不说,连换个firefox都不行)。其实从web兴起一直现在,你依然找不出一个非常成熟好用的基于web的ERP产品就是最好的辅证。而2007最新的apollo&技术,就是要让web软件脱离浏览器像桌面程序一样执行,现在SAP正在采用apollo开发它的新产品,这说明一个问题,以后的复杂性软件发展方向,一定不是web界面软件,而是基于internet的智能客户端。而powerbuilder11对智能客户端的理解应当算比较深刻的。采用&PowerBuilder&11&能开发C/S、,能开发web,、能开发智能客户端,能开发无线应用,真是非常好的工具。
5.&Powerbuilder11推广的一点建议
后面请看原文
http://bbs.chinaunix.net/viewthread.php?tid=991877&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118
------解决方案--------------------不错,信心大增------解决方案--------------------有涵义------解决方案--------------------狂顶------解决方案--------------------介绍的好------解决方案--------------------顶!&&&语言都是大同小异的东西,没有最先进和最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语言只是工具,
只要能实现客户的需求,管他用什么语言,更可笑的是,现在的好多客户只要听说你的软件是PB开发
的就会把价钱压下来.虽然自己是中国人,但是中国人的思想有的时候我真的是搞不懂.现在好多公司
只要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开发工具,就不惜成本的搞升级,而不是把成本投入到软件的性能与健壮性的
优化上...................................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上一篇:下一篇:文章评论相关解决方案暂无相关解决方案Copyright & &&版权所有如何写好科普文章?
已有 19038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科普
这个标题是问句,这篇文章也是在抛砖引玉地提问。
和不同专业的朋友聊天,当他们要我讲讲自己做的工作时,经常是我说了半天,他们还是不知所谓,于是我只好最后很气馁地说一句:“嗯,我们这个蛋白和。。。疾病有关系,看到这个蛋白的结构,就有可能提供新的药物靶点”。朋友们于是放过我,可是我忍不住在心里碎碎念“这不是忽悠人吗?从基础研究到成药不知道十几、几十年呢,哪那么容易?再说了,也不是所有的生物研究都以疾病为导向,以制药为目标啊。第一个知道世界上的一个新玩意,本身就很有意思啊。” 同样,当爹娘要我解释自己到底在做神马的时候,我现在对他们的教育就是基本知道了DNA和蛋白质的区别,再往下就不知道怎么说了。别以为搞清楚这个容易,前年我到清华物理系做报告,才说到氨基酸,问问下面的同学,基本就没几个懂的了,那往下讲还有啥共同语言啊?所以从那以后,我几乎有了心理障碍,特别害怕给非生物专业的人讲我的专业内容。而上个月在生化年会上我给报告时,考虑到在座的同学们来自于生物各个专业,我干脆用了&90%的时间来科普结构生物学和膜蛋白,只留了3分钟讲我们的工作(好吧,明明是自己讲high了,没刹住,时间控制不当)。
实话实说,我自己确实是没有这个功力做科普。我一向认为写好的科普文章要比发表学术论文难的多。也因此,我很佩服饶毅先生的努力。他的一系列科普博文让我读来受益匪浅。可是吧,我又觉得他的科普文基本上是给大同行看的,我不知道非生物专业的读者看来是什么感受。特别是最近的一篇《》,题目看来通俗有趣,但内容其实是很“硬”的科研内容,基本上像是一篇中文综述了。我是分了三天才看完,我们一位生命学院的教授也在微博上喊太长了,读不完啊。另外一位饶同学,饶海先生,语言倒是很通俗幽默,博文也简短易读,只不过太爱留家庭作业,自己偷懒不肯多写。几篇文章下来,请问大家分清楚病毒(virus)和朊病毒(prion)了吗
我不久前听一位诺贝尔奖老先生Robert Huber的talk,如果想听结构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这位老先生的talk肯定是没有。但是他有几张讲结构生物学历史意义的slides,拿来做科普倒是蛮有意思,凭记忆大概描述一下。
他先展示了两张并排的骨骼照片,一副为放大的蝙蝠,一副是人的(人的我就不放这儿了,免得晚上看着害怕),看看下面的蝙蝠骨骼,如果手指头短点,猛一看是不是跟人也有那么点像啊?
小小的蝙蝠和人在骨骼上的恁多相似之处佐证了进化的神奇。
而他话锋一转,问道,那么对于其他生物,比如昆虫来说,它们和我们有关联吗?在它们身上你可找不到和我们一样的骨骼啊。不过,当科学家们发现了昆虫的单链血红蛋白(haemoglobin)与哺乳动物的肌球蛋白(myoglobin)有着相似的结构时,不言而喻,你看到了神奇的进化。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些发达的测序,还不知道他们序列的相似性。但是相似的蛋白质结构让你又一次看到了“进化”。
P.S:以上内容是大概复述Huber的slides里面的内容。当我在找这些图片时(图片出处都可以通过右键点击图片查看属性找到),因为google时时抽风,许多资料看不到全文,但是却也发现不少了内容恰恰是在用hemoglobin和myoglobin在不同物种中存在的情形来驳斥达尔文进化论中通过突变实现自然选择的可能,上面这个myoglobin的图片就是出自这个网站& ‘The miracle molecule that defies Darwinist'。
对于进化论,我受到的基本就是一路学来课本上的科普式教育,现在想来,其实还是外行,很多有趣的问题小时候想当然了。地球上的生物是只有一个共同祖先,还是若干最初的生命形式在相似的环境和可用材料的条件下独立演化成含有相似分子的生命形式?物种演化与环境之间怎样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也许早就有学者专门研究过,但我没有读相关论文,也真不敢说什么。这就是我认为写科普更难的一点:自己越做科研,越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科和时间段上的局限,比如我做生化和结构生物学的就不敢对遗传、细胞的内容做过多评判,而我们今天想当然的知识也可能在若干年后又被发现是有偏差有漏洞的。正因为如此,我对于很多看似与生物相关、但与自己的真正专业相距挺远的学术争论问题实在是不敢发言的,就更不敢通过科普的形式说出来了。生怕不小心说出来,被人当成“专家意见”传播,事后证明为误导。怎样既能说明白一个科学问题,又能提醒读者以发展和辩证的思维看问题,这得要多大的功力才能做到啊。
唉,科普,想想真是挺难的一个任务。您说呢?
相关专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颜宁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6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文章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