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抗震新规范何时开始执行

建筑结构分区
查看: 1333|回复: 3
听众数收听数自我介绍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68帖子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 积分
12月1号实行,是说这之后的就必须执行新规范吗??
现在的软件还没有退出,怎么办呢?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26帖子
技术员, 积分 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应该要软件升级了,不然到是审图又比较麻烦
听众数收听数自我介绍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68帖子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 积分
最新消息,最近咨询审图人说,先考虑按新规范的构造,等软件升级再考虑计算的问题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35帖子
技术员, 积分 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怎样的_其它_土巴兔装修问答
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怎样的
报价结果将发送到您的手机
您的装修预算约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怎样的
提问者:马博延|
浏览次数:261|
提问时间: 19:08:47
已有5条答案
回答数:5270|被采纳数:8
飘络枫僷_1082
所有回答:&5270
本规范是主要依据现行相关标准,总结近年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参照发达国家通行做法制定的第一部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文强制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图书信息
2 &&内容简介
3 &&本书目录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图书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内容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简介:本规范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3 &&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主要起草人:黄世敏 &&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丁洁民 &&方泰生 &&邓 &&华 &&叶燎原 &&冯 &&远 &&吕西林 &&刘琼祥 &&李 &&亮 &&李 &&惠 &&李 &&霆 &&李小军 &&李亚明 &&李英民 &&李国强 &&杨林德 &&苏经宇 &&肖 &&伟 &&吴明舜 &&辛鸿博 &&张瑞龙 &&陈 &&炯 &&陈富生 &&欧进萍 &&郁银泉 &&易方民 &&罗开海 &&周正华 &&周炳章 &&周福霖 &&周锡元 &&柯长华 &&娄 &&宇 &&姜文伟 &&袁金西 &&钱基宏 &&钱稼茹 &&徐 &&建 &&徐永基 &&唐曹明 &&容柏生 &&曹文宏 &&符圣聪 &&章一萍 &&葛学礼 &&董津城 &&程才渊 &&傅学怡 &&曾德民 &&窦南华 &&蔡益燕 &&薛彦涛 &&薛慧立 &&戴国莹
主要审查人:徐培福 &&吴学敏 &&刘志刚(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树屯 &&李 &&黎 &&李学兰 &&陈国义 &&侯忠良 &&莫 &&庸 &&顾宝和 &&高孟谭 &&黄小坤 &&程懋堃
本书目录折叠编辑本段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3.3 &&场地和地基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3.5 &&结构体系
3.6 &&结构分析
3.7 &&非结构构件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计算要点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6 &&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要点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2 &&计算要点
8.3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4 &&钢框架一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一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9 &&单层工业厂房
9.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9.2单层钢结构厂房
9.3单层砖柱厂房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
10.1单层空旷房屋
10.2大跨屋盖建筑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11.1 &&一般规定
11.2 &&生土房屋
11.3 &&木结构房屋
11.4 &&石结构房屋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3 &&非结构构件
13.1 &&一般规定
13.2 &&基本计算要求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4 &&地下建筑
14.1 &&一般规定
14.2 &&计算要点
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回答数:28775|被采纳数:12
所有回答:&28775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回答数:4872|被采纳数:7
所有回答:&4872
您好,我知道的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本规范是主要依据现行相关标准,总结近年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参照发达国家通行做法制定的第一部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文强制的标准。
内容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简介:本规范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3 &&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主要起草人:黄世敏 &&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丁洁民 &&方泰生 &&邓 &&华 &&叶燎原 &&冯 &&远 &&吕西林 &&刘琼祥 &&李 &&亮 &&李 &&惠 &&李 &&霆 &&李小军 &&李亚明 &&李英民 &&李国强 &&杨林德 &&苏经宇 &&肖 &&伟 &&吴明舜 &&辛鸿博 &&张瑞龙 &&陈 &&炯 &&陈富生 &&欧进萍 &&郁银泉 &&易方民 &&罗开海 &&周正华 &&周炳章 &&周福霖 &&周锡元 &&柯长华 &&娄 &&宇 &&姜文伟 &&袁金西 &&钱基宏 &&钱稼茹 &&徐 &&建 &&徐永基 &&唐曹明 &&容柏生 &&曹文宏 &&符圣聪 &&章一萍 &&葛学礼 &&董津城 &&程才渊 &&傅学怡 &&曾德民 &&窦南华 &&蔡益燕 &&薛彦涛 &&薛慧立 &&戴国莹
主要审查人:徐培福 &&吴学敏 &&刘志刚(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树屯 &&李 &&黎 &&李学兰 &&陈国义 &&侯忠良 &&莫 &&庸 &&顾宝和 &&高孟谭 &&黄小坤 &&程懋堃
本书目录折叠编辑本段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3.3 &&场地和地基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3.5 &&结构体系
3.6 &&结构分析
3.7 &&非结构构件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计算要点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6 &&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要点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2 &&计算要点
8.3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4 &&钢框架一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一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9 &&单层工业厂房
9.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9.2单层钢结构厂房
9.3单层砖柱厂房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
10.1单层空旷房屋
10.2大跨屋盖建筑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11.1 &&一般规定
11.2 &&生土房屋
11.3 &&木结构房屋
11.4 &&石结构房屋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3 &&非结构构件
13.1 &&一般规定
13.2 &&基本计算要求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4 &&地下建筑
14.1 &&一般规定
14.2 &&计算要点
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附录E &&转换层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G &&钢支撑一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H &&多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K &&单层厂房纵向抗震验算
附录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附录M &&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回答数:7332|被采纳数:9
所有回答:&733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回答数:92220|被采纳数:74
所有回答:&92220
你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注:本标准“6、7、8、9度”为“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的简称。  1.0.3 &&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其抗震验算和构造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专门规定采用;  乙类建筑,抗震验算,可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除9度外可按提高一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丁类建筑,7~9度时,抗震验算可适当降低要求,抗震构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6度时可不做抗震鉴定。
已有 5 个回答
已有 6 个回答
已有 5 个回答
已有 5 个回答
已有 3 个回答
下载土巴兔APP
中国装修网站内检索:
&&&&&&要&&&&闻
从规范的修订看我国工程抗震
来源:中国建设报&&&&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2013年全国钢结构技术学术交流会”日前在北京闭幕。会上,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钢结构》杂志主编刘志军就“中国工程抗震发展历程及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演讲引起很大关注。
中国工程的抗震历程
人员伤亡、道路中断、房屋倒塌……这是地震灾害后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曾遭受过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如何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我国的工程建设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抗震防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于强烈地震的复发周期很长,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日唐山大地震以前,我国的建筑物都没有采取抗震措施。据刘志军介绍,唐山大地震之前,我国只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这一部抗震规范。
刘志军表示,工程抗震的核心应该是用比较小的经济代价保证结构在强烈地震中不倒塌,确保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工程抗震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单位参与了地震灾害调查工作,并出版了一批地震灾害调查报告。惨痛的教训、严重的地震灾害推动了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和规范标准的制订。此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并于1978年获得批准出版了共4章、44页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共13章、191页,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共14章、248页章节、页数的变化即可看出,我国对工程抗震越来越重视。
规范催生技术进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根据唐山大地震的灾后经验,在砖混结构房屋中提出了增设构造柱的要求。自此,我国开始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新阶段。该规范在执行10年左右后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开始实施,并首次提出了多目标、分层次的抗震设防目标。规范提出了6度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提出了建筑的重要性分类概念,以基本烈度和建筑重要性分类共同确定设防标准;采用了4类场地分类;在地震作用计算中考虑了远、近震的影响。其中,多遇地震作用 小震 下不坏;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中震 下可修;罕遇地震作用 大震 下不倒的三水平设防至今仍在沿用。
据刘志军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的经验,在规范中增加了多层工业厂房、混凝土结构和钢支撑、钢框架组成的混合结构、大跨度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抗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扩大了隔震与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
多目标、分层次的抗震性能设计是目前国际上的发展方向。我国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发布以来已经体现了该思想,其中包括三水平设防、两阶段验算和防倒塌的构造措施等。刘志军说,在小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方法目前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分析方法虽然也已有不少研究,但不完善,更没有发展成为能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相提并论的标准化方法。大震不倒是建筑结构抵御地震的最后防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对钢结构建筑的规定是:对甲类建筑、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结构和高度大于150米的钢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对7度III、IV类场地、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结构和高度不大于150米的钢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也就是说,大部分建筑都可以不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在大震作用下,其建筑物的完好程度比我国高很多,原因何在?第一,抗震规范的要求不同,设防标准高于我国。第二,很多建筑都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体系。刘志军表示,日本的抗震技术先进,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中日抗震规范比较
刘志军说,中日两国抗震基本思路均采用二阶段设计法。中国现行抗震设计是按照小震进行设计,但采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来达到中震、大震下的抗震目标。日本规范是按大震设计,其现行抗震设计要高于中国标准。
中国的第一阶段承载力验算,取多遇地震 小震 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而日本采用的第一水准地震相当于中国的中震水平。中国的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采用罕遇地震 大震 进行验算,而日本第二水准地震相当于中国的大震标准。中国大部分结构都只需要进行第一阶段验算,而日本大部分结构都需要进行两水准验算。中国规范在第二阶段采用的是定性设计,而日本的第二水准设计中引入了延性系数,定量地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为此,刘志军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强化“大震不倒”验算。钢结构建筑宜进行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及延性系数验算,将三水平两阶段验算发展成三水平三阶段验算,确保结构的强度储备、变形和耗能能力以及抗倒塌能力,保证结构在意外大震中不倒塌,保护生命安全应该成为抗震性能设计最重要和基本的目标。第二,推广隔震、消能减震技术,扩大工程应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建筑和重要建筑,譬如学校、银行等;在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譬如,医院、通讯等;有珍贵物品的建筑或珍贵建筑,譬如,博物馆、档案馆、文物馆等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
近年来,地震频发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以隔震、消能减震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研究的前沿。
□本报记者 宋京平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自日起实施。其中,第1.0.2、1.0.4、3.1.1、3.3.1、3.3.2、3.4.1、3.5.2、3.7.1、3.7.4、3.9.1、3.9.2、3.9.4、3.9.6、4.1.6、4.1.8、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2.5、5.4.1、5.4.2、5.4.3、6.1.2、6.3.3、6.3.7、6.4.3、7.1.2、7.1.5、7.1.8、7.2.4、7.2.6、7.3.1、7.3.3、7.3.5、7.3.6、7.3.8、7.4.1、7.4.4、7.5.7、7.5.8、8.1.3、8.3.1、8.3.6、8.4.1、8.5.1、10.1.3、10.1.12、10.1.15、12.1.5、12.2.1、12.2.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同时废止。
&&&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最新文章】最新抗震规范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疑问解答a_牛宝宝文章网
最新抗震规范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疑问解答a
第40卷第12期建筑结构2010年12月[(GB5)已于日开始实施。(wWW.NiUBB.neT]本刊特邀请规范管编者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组就新规范中一些问题以疑问解答的方式进行连载介绍,以期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加强对新规范的理解和应用。在此特向主要撰稿人王亚勇先生等致谢!(GB5)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12王亚勇,张海明(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100039)引言为了配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简称新规范)的实施,帮助建筑设规范管理组将对设计人员在计人员对新规范的理解,学习和实施规范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解释。本文主要介绍新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重要变更以及有关抗震设计基本要求的主要条文修改。1“过渡期”?新规范何时正式实施,有没有新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日发布,要求从12月1日起实施。新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GB5)(2008版)不再有所谓“过渡范》。日,期”在全国新规范贯标培训班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主管部门明确指出:以工程项目设计合同正式签订日为执行新规范的时限,即从日起签订设计合同的工程项目均在此前签订设计合同的工程项目应按照新规范设计,仍可按照原规范设计。2新规范修订的指导原则是什么?2006]77号文件通知,2001规范按原建设部建标[适当调整提高抗震修订的指导原则是:依据我国国情,设防标准。3新规范在哪些方面延续了89规范和2001规范的新规范在以下几方面延续了89规范和2001规范“三水准设防和两阶段抗震的基本原则:1)继续遵守“小震不坏,验算”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以中震可修,“小震作用”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进行下的“大震作用”结构强度和弹性变形验算和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2)保留7度0.15g和8度0.30g的设计地震分区及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3)保留设计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骨架曲线形状,周期延长到基本原则?6s,并提供不同阻尼比的调整方法;4)保留楼层最小剪力系数强制性要求;5)保留建筑规则性定性和定量化的定义;6)保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和相应的计算与构造要求;7)保留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和构造柱以提高结构延性和整体性的要求;8)保留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内容;9)保留非结构抗震设计内容。4新规范对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有哪些重大变更?(1)按2009年发布的《“地震小区防震减灾法》对划”的规定,在新规范第1.0.5条中删去2001规范关“一般情况下,于抗震设防区划的相关规定,保留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因此,过去所做的城市抗震设防区对应的烈度值)”划图中的地震动参数,将不再用于单体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2)设计地震分组和对应Ⅱ类场地特征周期Tg值(GB1)完全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定义,不再进行调整。这样,与2001规范相比,在新规范附录A中,全国2500个抗震设防城镇中设防烈度不变而设计地震分组上升的城镇有1000多个(占40%以上)。变化较多的省份和所占城镇的比例如下:河北74%,山西55%,福建54%,山东75%,河南45%,四川76%,云南82%,西藏82%,陕西48%,甘肃92%,青海88%,宁夏81%,新疆82%。其中,设计地震分组上升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天津、石家庄、福州、郑州、银川、乌鲁木齐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二组;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由设计二组升为设计三组;成都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三组。设计地震分组的上升表明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Tg有所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大。Email:yayongwang@ www.niubb.net 。作者简介:王亚勇,研究员,135最新抗震规范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疑问解答a5新规范总共包括多少章、节、附录、条文?新规范共分14章、59节、12附录,计630条(含56条强制性条文)。[wWw.NiuBb.NEt]6如何判别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包含建筑的平、立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楼层质量分布、刚度分布、承载力分布等诸多方面。由于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可能设计出形体不规则的建筑,对结构抗震带来不利影响。(1)不规则建筑新规范第3.4.3条表3.4.3-1,2基本保留2001规范关于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类型的定义,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和钢结构,其他类型房屋有各自的规定。(2)特别不规则建筑对于存在多项不规则或不规则性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的建筑,新规范参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提出以下三类判定为“特别不规则”建筑:1)同时具有新规范表3.4.3-1,2所列六项主要不规则类型的三项或三项以上;2)具有表1所列一项不规则类型;3)具有新规范表3.4.3-1,2所列两项、且其中一项接近表1的不规则指标。对于特别不规则建筑,应运用合理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结构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必要时,也可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规则的若干部分等。结构特别不规则类型表1特别不规则简要定义扭转偏大较多楼层(不计入与裙房相连的楼层)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4。抗扭刚度弱一般结构的平动与扭转周期比大于0.9,混合结构的周期比大于0.85。层刚度偏小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50%。高位转换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度超过5层,8度超过3层。厚板转换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塔楼偏置单塔或多塔合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多数楼层前后、左右同时错层;连体两端塔楼的高复杂连接度、体形或沿大底盘某主轴的振动周期显著不同的连体结构。欢迎您转载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