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两位数乘一位数=240

查看: 15808|回复: 4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公开课教案(和优秀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至78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Q、3、2、6四张扑克牌、折叠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Q、3、2、6四张牌:把Q看作12,你能根据这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24点吗?
同学试算24点。
汇报算法,根据同学的汇报,教师板书。
同学的算法可能有:
112-2=10 22×6=12 32×3=6 ……
10×3=30 12×3=36 6+6=12
30-6=24 36-12=24 12+12=24
引导同学找出上面各种算法中口算有“困难”的算式。(10×3=30 12×3=36)
比较这些算式与以前学习的2×6=12、2×3=6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习几十乘几
(1)提问:10×3应该怎么算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2)同学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110+10+10=30
2一个十是十,三个十就是三十。
31×3=3,再加一个0,所以10×3=30
(3)分析比较各种算法,在分析第三种算法时,教师在算式中用彩色粉笔画注:
(4)折叠式卡片依次出示下面三组口算题。
同学口算后,引导同学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试编一组类似的题目并口算。
(5)小结:我们口算几十乘几时,一般先想几乘几。
2、学习几十几乘几
(1)提问:你会口算12×3吗?
(2)同学讨论,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112+12+12=36
26×3=18、12×3就是2个18,18+18=36.
31×3=3、2×3=6,合起来是36.
(3)引导同学分析各种算法,在分析第3种算法时,通过小棒图协助同学理解重点:1×3表示1个十与3相乘,即10×3=30,再算2×3=6,30和6合起来是36。
结合对第3种算法的分析,板书:
(4)教师指出:12×3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写成竖式。
同学试用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以下写法:
分析各种写法。请同学结合小棒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算。
引导同学阅读教科书,掌握一般写法。
(5)完成“试一试”:用竖式计算21×3,并指导同学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三、总结提升
同学自由发言: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体会。
四、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78页“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座练。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4、5题。
交流:从图上你得到那些信息?
同学独立完成。
3、游戏:接龙数青蛙。
游戏规则:从一只青蛙四条腿,一直数到十二只青蛙四十八条腿,接着从十二只数到一只,如此往复。比一比谁说得既准确又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 使同学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大象)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请三个同学板演第1题,其余同学完成第2、3题。
13 + 13 20 + 6 13 × 2
2 × 4 3 × 3 1 × 5
6 × 2 5 × 8 7 × 9
40 + 40 30 + 30 + 30
20 + 20 + 20 + 20
8 个十是()。
10个十是()。
15个十是()。
56个十是()。
师:(指同学板演的竖式)三道题目答案中个位上的6表示什么?十位上的2呢?
生:(略)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大家看(出示第76页例题的情境图)——大象在干什么?
生:大象在用鼻子搬木头呢。
师:有几头大象在搬木头呀?
生:3 头。
师:每头大象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先数一堆是10 根,两堆就是20根。
生2:我用10 × 2 得到20。
师:想得都很好。大象一共运来了多少根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3 × 20。
生2:20 × 3。
生3:20 + 20 + 20。
师: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前面两个算式的算法,也就是“乘法”(板书)。那20 × 3等于多少?
生:(齐)是60。
师:哦,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生1:我是用20 + 20 + 20得到60的。
生2:我是看图上有6 堆,每堆10 根,就是60 根。
生3:我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 加上等于60。
师:这种想法有意思,你是先用了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那后来又添了一个0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这个0 先不看,乘出来后,再把这个0加上去。
师: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算2个十乘3 得6 个十,6个十是60。
师:请看屏幕,又来了一些大象(在情境图中增加2 头大象),现在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一共有5 头大象,我用20 × 5。
师:怎样算出20 × 5的积呢?
着重理解“2 × 5 = 10,20 × 5 = 100”这一口算方法。
师:像图上这样,假如一共有8 头大象,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
生2:20 × 8,想口诀“二八十六”,再添上0,就等于160根。
师:有没有小朋友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想法呢?
生3:我不是这样想的。开始5头大象一共运来100根,后来3头大象又运来60根,这样8头大象一共运来160根。
师:你很会动脑筋,这种方法也不错!
师:现在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看78页“想想做做”的第1 题。请大家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边做边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学练习后,组织交流。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会算吗?(会)好的,下面老师出一道题,请小朋友来对一道,看哪位小朋友对得快。4 × 6 = 24,请小朋友来对一道几十乘几的题。
生1:4 × 60 = 240。
师:不错!还可以怎么对?
生2:40 × 6 = 240。
师:很好!其他同学想对算式吗?(想)请同桌一位同学照老师那样先说一道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另一位同学对一道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同学举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出示第77页例题的情境图)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个。
生3:14个桃都是10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个放另一个筐里。
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 + 14。
生2:14 × 2。
生3:2 × 14。
师:这道题怎么算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需要摆小棒的就用小棒摆一摆。
同学商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
生1:我用14 + 14得到28。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全班同学为生4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局部呀?
生:是图上右边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和左边筐里的桃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了。
逐步板书完成教科书第77页左边的竖式。
师:像这样的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13 × 2、11 × 7、32 × 3。
请三个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自身尝试计算。同学板演的算式如下: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生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师:你观察很仔细。(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生2: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整十的数。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有些好像不要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的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屏幕上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老师也来写一次。这样写比原来是不是简单多了?
生:(齐)是!
师:我们以后列乘法竖式时,要用简单的方法来写。刚才写的三道竖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同学改写。
师:14 × 2与2 × 14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但是我们写竖式的时候,一般都将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请打开课本看第77页“试一试”,在课本上完成竖式计算。
三、 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学独立练习,集体反馈订正。
2.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出示图)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饮料每箱有12瓶,一共4箱。
生2:问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师:请同学们先在本子上写横式,再用竖式算出来,好吗?
同学动笔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提醒把两位数写在竖式上面。
3. 乘飞机问题。
师:星期天,一个班级小朋友到游乐园去乘飞机。(出示下图)
你们能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呢?
引导同学弄清题意。
师:这次35号小朋友能上飞机吗?40号小朋友呢?
生:35号小朋友这次能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不能上飞机。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有3架飞机,每架飞机可以乘13人,那么总共可以乘39人,所以35号小朋友可以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这次就不能上飞机了。
4. “想想做做”第6题。
让同学选择一种自身最喜欢的玩具,自身确定买几件,再算出要花多少钱。
四、 课堂总结,安排作业(略)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谓于平实中见新奇,于平淡中见功力。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满堂彩”,笔者认为与教者正确处置四个“结合”是分不开的。
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新课改提倡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情境为同学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同学学习数学服务。教者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动画课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导入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同学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创设了大象带来的问题这一简单情境,让同学有效复习旧知。这样的情境少了几许花哨,多了一些平实。
算理直观与算法笼统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化笼统为具体,调动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注意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地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同学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笼统的算法。通过“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局部呀?”“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同学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中:14 × 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最后把20和8加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同学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笼统的算理。同学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对一个计算问题来说,计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教师在教学14 × 2的时候,充沛尊重同学的个性,引导同学调动计算方面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采用适合自身的方式和战略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再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形成自身的方法,并对自身的算法加以调整和修正,获得胜利的体验。如学习乘法“原始”竖式的计算步骤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刻把算式简化,而是顺应同学的思路,应用“原始”方法进行计算,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比较繁”,进而发生简化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计算便显得水到渠成了。教师很好地处置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矛盾,使两者得以完美地统一。
同学探究与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同学在探究中,教师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和引导者。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审时度势,进行必要的引导。例如,在同学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出简便写法,而是让同学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适时加以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顺应同学思维实际的问题,一步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比较繁,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的竖式,同学对简便写法的印象十分深刻。由于教师组织同学自主探究时,创立了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注重了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补充,因此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今天谁来作客了——
今天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口算。)
笔算题是:
+1 3 + 6 × 2
口算题有:
2×4 3×3 1×5 6×2 5×8 7×9
40+40 30+30+30 20+20+20+20
8个十是( ) 10个十是( ) 15个十是( ) 56个十是( )
(同学分别一一作答。)
师:大家口答的很好!我们再来看一看,黑板上三位同学做的对吗?
师:这些题目答案中的6都在哪一位上?
生:都在个位上。
师:个位上的6都表示多少?
生齐答:都表示6个一。
师:对。那这里两个2又表示多少?
生1:这两个2都在十位上。
生2:这两个2都表示2个十。
【学习例1】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
大家看——大象在干什么?
生:大象在用鼻子搬木头呢。
师:有几头大象在搬木头呀?
师:每头大象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先数一堆是10根,两堆就是20根。
生2:我用10×2得到20。
师:想得都很好。大象到底运来了多少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我用3×20。
生2:我用20×3。
生3:我用20+20+20。
师: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前面两种方法,也就是“乘法”。(板书)
那这题20×3等于多少?
生(齐答):是60根。
师:哦,那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生1:我是用20+20+20得到60根的。
生2:我是看图上有6堆,每堆10根,就是60根。
生3:我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加上等于60。
师:这种想法有意思,那你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那后来又添了一个0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这个0先不看,乘出来后,再把这个0 加上去。
师:用这种方法想时,先不看0,也就是先算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再在6后面写0。
师:请看屏幕,又来了一些大象,现在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一共有5头大象,我用20×5。
师:可以的。20×5又等于多少呢?
生1:等于100根。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20+20+20+20+20,结果等于100根。
师:不错。有没有同学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2:我是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来算的。
师:哦,用“二五一十”,那这个0——
生2:先不看这个0,等到乘出结果后再添上去。
师:为什么要再添上0?
生2:先用2×5=10,表示10个十,是100,所以要再添上一个0。
师:像图上这样,假如一共有8头大象,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
生3:20×8,想口诀“二八十六”,再添上0,就等于160根。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那有没有小朋友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想法呢?
生4:我不是这样想的。开始5头大象一共运来100根,后来3头大象又运来60根,这样8头大象一共运来160根。
师:真好!很会动脑筋,这种方法其实也不错啊!
(老师和同学为这位同学鼓掌。)
师:现在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78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大家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在计算时边做边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计算结果,投影随机显示答案)
师:好,刚才这四组题都算对的小朋友请朝老师笑一个。
生:(纷纷作笑脸状)
师:这四组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可以用口诀来算。
生2:每组上下两题都想同一句口诀。
生3: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都比上面多一个0。
师:那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为什么都会多写一个0的呢?
生3:因为每组下面算式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都是几个十了,所以会多写一个0。
师:象这样的算式你们还会算吗?
生齐答:能!
师:好的,下面老师出一道,请咱们小朋友来对一道,看哪位小朋友对得快?4×6=24,请小朋友来对一道几十乘几的。
生1:4×60=240。
师:不错!还可以怎么对?
生2:40×6=240。
师:很好!其他同学想对吗?
生齐答:想!
师:请同桌一位同学照老师那样先说一道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全班同学同桌互动,分别举例、计算,老师深入小组参与互动。)
【学习例2】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
(同学交头接耳进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的?
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
(全班同学为生4热烈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局部呀?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的桃有多少个。
(师逐步板书如下:)
× 2 8……4×2=8
2 0……10×2=20
2 8……8+20=28
师:象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大方法,象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
生齐答:想!
师:好,请大家拿出自备本。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23×2,11×5,31×3。
(请三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自身尝试解答)
1 3 1 1 3 2
× 2 × 7 × 3
2 0 7 0 9 0
2 6 7 7 9 6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生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师:你观察很仔细。
(师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
生2: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整十的数。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烦,有些好象不要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屏幕上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师:老师也来写一次,你们看——
这样写比原来是否是简单多了?
生齐答:是!
师:我们以后列乘法竖式时,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写。
师:刚才写的三道竖式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原来板演的三名同学上台,其余同学也动手用橡皮将初始写法改成简单写法)
师:刚才这道题14×2与2×14都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但是我们写竖式的时候,一般都将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师:请打开课本看第77页“试一试”,在课本上完成竖式计算3×21= 。
(同学在课本上完成并互相校对)
【巩固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简单的竖式写法来算课本第78页第2题。
2 4 1 1 3 1 4 3
× 2 × 5 × 3 × 2
(全体同学自主解答练习题)
师:(选择一位同学的作业投影展示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饮料每箱有12瓶,一共4箱。
生2:问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师:那请我们小朋友先在本子上写横式,再用竖式算出来,好吗?
(全体同学动笔练习,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说明在写算式时,一般把两位数写在竖式上面)
师:谁能够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12×4=48(瓶)。
师:真好!这里的单位名称可不能忘记,算对的小朋友请朝老师笑一个。
生:(纷纷作笑脸状)
师: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这样的标价,
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廉价。
(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
师: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大家能够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竖式。
(同学自主列竖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徐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先10+11=21(元)。
师:那你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1:这是一套衣服要花多少钱。然后21×3=63(元),三套一共要花63元。
师:有没有小朋友不是这样想的呢?
生2:我是先算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然后再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就得30+33=63(元)。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师:星期天,一个班级小朋友到游乐园去乘飞机——
你们能够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呢?
生1:一共有3架飞机。
生2:每架飞机只能乘13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上面写着“限乘13人”,多乘了就出危险的。
(同学们和老师都肯定的笑了)
生3:这个班级有40个小朋友去乘飞机。
生4:第35号小朋友在想“这次我能上飞机吗?”
生5:第40号小朋友也在想“我呢?”。
师:大家可以先互相商量,再汇报。
(同学互相讨论)
生:35号小朋友这次能够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这次不能上飞机。
师:那为什么呀?
生:因为有3架飞机,每架飞机可以乘13人,那么总共可以乘39人。所以35号小朋友可以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这次就不能飞机了。
师:最后请大家到商店里去瞧一瞧——
大家仔细看一看有哪些玩具,价格分别是多少?
请你选择一种自身最喜欢的玩具,要买几只随便
你,不过,要准确计算出自身要花多少钱。
(同学看图自主选择玩具,计算价钱)
生1:我想买3辆汽车,21×3=63(元)。
生2:我想买2只小狗,23×2=46(元)。
生3:我想买3个机器人,32×3=96(元)。
生4:我只买一个机器人,不用算就知道要花32元。
(同学们都笑了)
生5:我想买42个机器人,因为我明天就要过生日了,我想给我们班级每人买一个做礼物42×32=……,徐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算了?
(同学们和老师情不自禁地笑了)
师:哦,徐老师首先祝你生日快乐!其实买42个机器人,用42×32列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要怎样算呢?我们以后会逐步学习的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先自身想想方法。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同学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
1、 口答。(略)
2、 笔算。(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
练习(略)
2、学习例2。
师:小猴们在干什么?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师:(结合同学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你能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 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小棒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
让同学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一起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用竖式计算。13×2 2×21 4×22 32×3
2、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在作业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下面4道题。
关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考虑之一
曾有人认为,在课程改革后,课堂一开始都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在情境中直接学习新知,不必再进行新课前的复习准备。
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实际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前的复习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同学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但是不要人为的设置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
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再现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相加、几个十是多少以和两位数加法和一位数乘法笔算等相关旧知,唤醒并激活同学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习作好准备。
关于《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考虑之二——
在学习例1 ——20×3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种多样化的算法:
(1)20+20+20=60
(2)3个2堆是6堆,6堆是60。
(3)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4)2×3=6,所以20×3=60。
在教学中,同学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同学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看到有6堆,就是6个10是60。
二是“先不看20的0,算2×3=6,在6后面写0,就是60。”
教学时,我重点抓住第二种算法,让同学说出道理,并和实物图对应起来,使同学初步理解这种算法的原理。
紧接着,让同学对比练习:
4×3= 7×8= 5×6= 9×2=
40×3= 70×8= 50×6= 90×2=
练习之后让同学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这时,我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环节——编题:同桌同学仿照刚才的口算题,一人先编上面一道,另一人对应编下面一道,然后交换。
我感觉,以上的教学,外表上看好象没有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面对的是同学真实的学习状态,适时引导同学在观察比较和模仿编题中理解和掌握优化的口算方法。
感觉缺乏的是,这个例题的教学时间好象用得太多了一些。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位数乘一位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