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立功喜报回乡记:考上清华北大,也没这么大排场_凤凰资讯
立功喜报回乡记:考上清华北大,也没这么大排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张小小的喜报,背后是官兵付出的辛勤汗水,承载的是官兵视之高于生命的军人荣誉。军人的荣誉只有被更多人认可尊重,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鼓励更多官兵崇尚荣誉、珍视荣誉。在春运大军里,送喜报小分队的身影很普通,但是对军人荣誉的彰显、分享、认可、共鸣,却意义重大。
陆亚东一家将喜报挂在客厅。这几年看到穿军装回家的都不多,更没见这样送喜报的了。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也没这么大排场1月5日,天空飘起冬雨,但挡不住送喜报的脚步。陆亚东佩戴着金灿灿的证章和“二等功臣”的红色绶带,抱着装裱好的二等功喜报,在王志、范超幸等人陪同下,走在队列最前面,后面依次是舞狮队和锣鼓队。一旁新沂市电视台进行拍摄。从新安镇镇政府门口出发,到陆亚东家不到一公里的路上,立着6道彩虹门,悬挂着“热烈欢迎二等功臣陆亚东”“热血男儿精忠报国筑长城”等横幅。一路上,送喜报的队伍敲敲打打,鞭炮齐鸣。路过的老百姓纷纷驻足观看,打听“这是在干什么”。一位姓顾的皮卡车司机得知这是在给立功战士送喜报后,感慨地说:“这几年看到穿军装回家的都不多,更没见这样送喜报的了。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也没这么大排场。”记者一打听,去年陆亚东荣立三等功的喜报,还是他的父亲到武装部去取的。陆亚东家,早已挤满了人:父亲陆敬高从山东日照市的工作单位赶回来了,姐姐从南京市赶回来,还有陆亚东的大伯、姑姑、姑父,陆敬高的老战友、陆亚东的同学,以及几乎全村的父老乡亲,也都赶来了。一大家人簇拥着陆亚东来到堂屋。陆亚东的20多名亲戚一起和喜报合影后,父亲陆敬高小心翼翼接过喜报,郑重地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感谢您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儿子,叔叔多注意身体。”范超幸代表旅里将5000元奖金送到了陆敬高手中。听说新沂市电视台要采访他,陆敬高紧张得直擦汗,“我一个农村人从没对着话筒说过话,我得准备准备。”陆亚东的爷爷陆裕年一激动,把藏在心底40多年的话说了出来:“我们家原来在城里开过粮行,共产党地下党员陈鼎锡藏在店里当伙计,我们还救过他的命。”看到父亲这么激动,陆亚东的大伯陆敬府动情地说:“老父亲把亚东立二等功当作整个家族的一件大喜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3905
播放数:1867765
播放数:497038
播放数:5808920在这里人人都是生活达人
2015年各省市考取北大清华难度排行
北大、清华作为我国最顶尖的两所高校,在各省市的录取难度如何呢,我们通过以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北大、清华本科招生类型有很多种,除北大医学部、清华美院单列外,有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北大博雅计划、清华领军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北大筑梦计划、清华自强计划)、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贫困地区)、国防生、定向生、小语种招生、飞行员班、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民族班、港澳台学生招生、留学生招生,北大还有第二学士学位招生。2015年北大录取4006名本科新生,清华录取3300多名本科新生,去除以上所列类型招生,统招生源只占两校生源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名考生没有获得保送资格,没有获得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降分录取资格,没有艺体类特长、不考虑国防生和定向生,又不是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考生,那么他(她)所在省市今年考取北大清华的难度如何呢?注:表中数据来源于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省市招生考试院官网,经整理后得出;考虑到预留计划,部分省市实际统招录取人数比招生计划数要多一些;录取平均基数为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数值越大则考取难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考取难度越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老司机大成哥带你超四川。憋说话,快上车!
成都生活,最有态度的本地生活指南
跟着帮帮超,买房不挨刀
关注热点事件,以大数据视野守望世界
传递“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正能量
提供政务资讯、党政公开、人事任免等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v_ylsun]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全国各地重点高中:
全国各地杯赛: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17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中考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没事偷着乐
字号:大 中 小
山西“神童”13岁考上清华 其母称儿子并不特别尹安学山西有个少年很“非常”:2岁会加减乘除,5岁上学,7岁上初中,13岁考上清华,让望子成龙的万千家长感慨是“神童”,自叹子不如人。然而“神童”妈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真不是谦虚,我儿子绝对不是神童,没什么特别的,像他这样的智商、家境的孩子,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孩子可塑性强,全在于大人引导,小时候惯下坏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1、老成得让清华校长吃惊13岁,是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刚上初中的年龄,可山西省河曲县的范书恺,现在已经在清华大学读大一了。他不是特长生,而是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的。如果晚出生一周,日出生的范书恺将再创纪录:他将成为清华大学首位“00后”大学生,而“00后”进入清华读书的高峰,只有5年后才会出现!今年8月21日,范书恺来到清华大学报到。戴低度近视眼镜、初中生模样的范书恺,面对记者采访有问必答,条理清楚又有主见;听人说话时,他会目不转睛直视对方,想打哈欠也强忍住,如果他嘴里嚼着东西,就坚决不开口说话。见此场景,在场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吃了一惊”,觉得范书恺“少年老成”,谈吐举止表现得与年龄段不相符合。至今,即使面对电话采访,范书恺也十分礼貌地回答问题,假如没空,他会客气地讲明原因;假如对方反复要求,他会再三解释,实在没有办法,才会说“我真要挂电话了”。范书恺开始拒绝父母送他到北京,最终因妈妈说“半年都见不到你了”才心软同意,但入学手续全是一人操办。在清华一个多月来,从小在家就做家务的范书恺,把床铺、衣物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学第一次班会上自我介绍,范书恺说:“大家可以说我小,其实我不小。我的心理年龄跟大家一样大,大家不要把我当小孩子看。”说这番话时,他瘦小的身体包裹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新生文化衫里,衣服的肩缝落在他的肩膀下面。他的额头上布满坑坑洼洼的痘印,嘴唇两边长着绒绒的胡须。一位同班男生还是忍不住感慨:“我小时候跟范书恺长得一模一样。”引来全班笑声一片,范书恺有些尴尬。2、普通却不凡的养育方式范书恺老家在山西河曲县,家很普通:爸爸范相是县交警大队的普通职员,妈妈王静是普通老师,爸爸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英语、语文很厉害,妈妈毕业于沂州师专化学系,现在教初中物理。两人工作时间弹性大,有空教范书恺。王静大学毕业就在一所山村小学教书,生活十分艰苦。范书恺从小就跟妈妈在学校吃住。半岁时,妈妈就教儿子认识动物、看图说话。和别的妈妈不同,王静从不说“狗狗”、“猫猫”等幼儿用语,一开始就教规范的语言,错了就反复教,从来不训斥。在山村教书,王静深深领悟到,孩子要成才,家庭要温馨,父母要多引导孩子。她说,其实在穷山村,有很多小孩子很聪明,也很努力,但父母整天吵架、闹离婚,连孩子读书的书桌都舍不得买,读书环境太差。农村孩子就像山里的野草,自生自灭。“我的孩子决不能这么过!”虽然身在小山村,但王静有空就教孩子,陪孩子玩,即使儿子读高中了,她也坚持每天去接孩子,与他谈心、聊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在听大人讲故事中磨砺心智。范书恺刚出生时,爷爷奶奶提出,要来带孩子。王静与丈夫商议后坚决不从,“在山村教书的经历让我明白,孩子应该自己带,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教孩子知识也有些力不从心。生了他,就要对他负责,要一步步地陪他走下去。”王静说,带儿子很辛苦,现在看很值。3、5岁入学直接读四年级儿子2岁时,王静发现儿子记忆力很好,就找到小学课本系统教学,还买了《新概念英语》整套光盘练习听力,除了语数英,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社会等课程亦都学习。范书恺从小表现出很强的求学欲望,不教新内容,就开始哭闹。这让范相夫妇乐开了花,单位应酬能推就推,有空就回家辅导孩子。到5岁时,范书恺已学完小学主要课程,数学已学起初中的“负数”等内容;语文能背诵两三百首古诗文;英语学完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一半内容,听力已达到正常初中生的水平。2004年9月,王静想让儿子到县实验小学跳级读三年级。校领导担心孩子爬楼梯会磕到,不同意这么早入学。第二年,范相再次求情,“他现在小学全部课程都会了,让他再从一年级开始读,他会很厌烦,害了孩子”。学校不相信,找来一套四年级试卷,范书恺仅用3个小时就把几门课的试卷都做出来了,几乎全对。小县城里跳级并不罕见,校领导同意了。还没到上学年龄,范书恺却直接读了四年级。当年期末考试,范书恺考了年级第一。4、良好作息习惯坚持至今孩子成绩好,当爸妈的很骄傲。不过,王静觉得,儿子小学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她教的孩子里,小学成绩比儿子好的很多,但由于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一上初中就成绩很差,有的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王静与丈夫商量,现在孩子成绩好,应该让儿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坚持下去,不能打一点折扣。经过摸索,他们逐步让儿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双休日也不例外:一早起床,洗漱后吃早餐,然后早读、学习,中午小睡一会儿,读小学期间晚上10点入睡,读初中、高中晚上11点必须入睡,读高三时晚上12点30分必须入睡,每天作息时间一分钟都不耽误。王静以身作则,即使熬夜备课,也坚持次日比儿子早起。懂事的儿子即使没睡够,看妈妈早已起床,他也二话不说,开始早读。这习惯一直坚持至今,读高三时,睡觉时间少,但范书恺不用闹钟也能准时起床。小孩子喜欢拖沓,王静教育孩子,一个小时做完的作业,必须按时做完,绝不拖到下一分钟,因为每一分钟都有该做的事情。不断言传身教,范书恺学习逐渐有章法。王静说,她带过那么多学生,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很多成年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儿子领悟能力好,做题出手快。范相夫妇觉得,应该多教孩子新知识,让他常常有新鲜感,感觉“学无止境”。他们给儿子买来很多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小说散文无所不包。至今仅买书就花了一万多元。书架上成套的中外名著,范书恺在初中时全部看完了。范相又在县图书馆给儿子办了借书证,经常带他去借书。海量的阅读,让小书恺尽情地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许多。5、人人家里都有“神童”河曲县实验小学实行五年制,2007年7月,年仅7岁半的范书恺小学毕业,升入河曲县实验初中,并正常地读完初中、高中。范书恺的高中班主任苗建民说,范书恺智商并无异常,他能走到今天,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他一出生,父母始终给他传递正能量,一步一步的教育都非常用心,难能可贵,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尤其是他的母亲,几乎每天都没有离开过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不是奇迹,是必然。”高中三年,每个任课老师几乎都接过范书恺的“求助”电话,疑问从不过夜。范书恺领悟力强,但从不投机取巧,做的题比别的同学都多。让苗老师叹服的是,很多家长不管孩子成绩好坏,都喜欢在节假日、晚自习后让孩子上兴趣班、补习班等,而范书恺父母从不这么做,他们尊重孩子的成长需求、兴趣爱好。“养成好习惯,长大了就不用怎么操心了。”王静说,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范书恺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练字、跑步。王静感慨,学习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很多家长只关心结果,却忽视了过程,其实养成好的习惯最重要。一些家长以为花高价钱搞课外辅导、报特长班,孩子学习就能上去,其实这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很多人羡慕我们家出了一个神童,他们不知道,人人家里都有神童……”北京13岁“神童”保送北大 理科高考成绩698分& & 新京报讯 (记者杜丁)13岁的阎霄汉是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今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作为北京唯一一个中学生代表,今年5月12日至17日赴美参加了博通MASTERS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昨日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八中少儿班一共24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5名学生被北大录取,2名学生被清华录取。  据介绍,今年阎霄汉凭借自己的研究课题“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项目二等奖,被推荐赴美参加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他赴美的时间离北京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美国回京后,阎霄汉最终高考成绩为理科698分。  ■ 人物  10岁瞒着父母报考少儿班  13岁,同龄的孩子刚升入初中,阎霄汉已经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科学院。至今阎霄汉已经拿到了全国和北京市举办的各种科技、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奖项20个。  阎霄汉的母亲闫宇星说,他们并没有刻意培养他成为一个“神童”,按照他们给儿子的规划,他应该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小升初、中考、然后高考。而这个规划在10岁那年由儿子自己改变了。  10岁那年,还在中关村第三小学上学的阎霄汉听同学说八中少儿班招生,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当时我劝儿子说,你不是这块料,并没有支持他去报名。”闫宇星说,儿子最后还是禁不住同学劝说,跟姥姥借了150元瞒住父母去报了名。初试通过后,进入复试时,阎霄汉才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就这样阎霄汉在当年约1600名报名学生中,被选拔进入少儿班。  对于自己与同龄人的区别,阎霄汉认为,自己并不是什么奇才,只不过从小比较专注,一般课堂上就能把所学内容消化掉,很少课后复习功课。对于未来规划,阎霄汉说,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行业,肯定都会与数学有关,因为从小他就对数学情有独钟。陕西14岁男孩被保送中科大 自称不是神童14岁,大部分孩子还在上初中。而来自咸阳、就读于高新一中的14岁男孩王子懿,却已通过中国科技大学的考试。  “我喜欢生物,对生命好奇。”王子懿说,他不是“神童”,他只是比别人早上学而已。  小学:三年学完喜欢霍金  日,王子懿出生在咸阳。他的父母是咸阳陶瓷厂的下岗工人。三口之家,住在不足12平方米的房子里。  从3岁开始,王子懿就显露出了天分。用母亲曹双艳的话说――孩子记性很好,过目不忘。除过记性好,王子懿尤其喜欢看书,托尔斯泰、高尔基……都成了他的老师。  因为种种原因,王子懿并没上幼儿园,而是在5岁时直接上小学,他2007年小学毕业时才8岁。  “别的同学是一年一年级,我是一学期一年级。”戴着眼镜、穿着校服的王子懿说,他只用了3年就小学毕业了。一般都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提前学习下一年级的课程。  “我喜欢霍金,他的‘黑洞’理论很有意义。”王子懿说,书是他的精神食粮,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初中:两年毕业喜欢生物  2007年,王子懿8岁,小学毕业后到陶瓷厂初中上学。  上了初中,家里经济情况愈加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钻研、学习的劲头。尤其是对生物,他几近着迷。  “他喜欢看《人与自然》。”曹双艳说,孩子说他喜欢生物,喜欢研究生命的起源,对生命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一方面的书籍,他也买了不少。而初中三年的课程,也被他“压缩”到两年。在学习的同时,他也爱好打羽毛球、跑步等。  2009年夏天,王子懿初中毕业。暑假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副校长张清彦。  “听说这边有个小孩很聪明,很刻苦。”张清彦说,2009年暑假她第一次在王子懿家见到这个10岁的小男孩。王子懿对她提的问题几乎对答如流,临走时很礼貌地送她。“他有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和知识。”  高中:竞赛获奖保送成功  2009年,王子懿来到高新一中。而他周围,都是大他五六岁的同班同学。  为了充分挖掘王子懿的潜力,学校为他准备了宿舍,并负责他所有的花销,还给他母亲曹双艳在学校找了份工作,让母亲可以悉心照顾他;此外学校还在一些科目上,对王子懿进行一对一授课。2012年5月,王子懿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全国生物竞赛在陕西赛区的比赛。两个项目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正因此,时年13岁的王子懿得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关注,现在已确定被成功保送到中科大。“他有与众不同之处。”张清彦说,王子懿很有个性,也很懂礼貌。最重要的是,他会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据了解,学校担心他年龄太小,让他在高中多待了一年。  未来:想继续钻研生物学  “在高新一中,我感觉很好。”王子懿说,刚到班里时有同学叫他“小神童”,这让他很不适应。“我不是‘小神童’,我只是比别人早上学而已……”  “每次老师提问,我回答的话,声音和大家不一样。”王子懿笑着说,他的声音明显比周围同学稚嫩,但这不影响他和同学们的关系。不久的将来,王子懿会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在那里,他可以继续学习、钻研最喜欢的生物学。  “为了迎接以后的生活,我已学着洗衣服、洗碗……”王子懿说,他要学着照顾自己。 本报记者曾春中科大少年班成立35年 院长强调学员不是神童金羊网-羊城晚报蒋铮神童幻想曲就算“伤仲永”已经老成了典故,全世界的人们也没有放弃过对神童的迷恋和幻想。每当面对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时,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往往会强烈地压倒理性,这种期望甚至会大到足以伤害他/她的程度。这,也正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以下简称“科大少院”)如今非常担忧的。今年是科大少院成立35周年。执行院长陈D明确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第一,少年班学员不等于神童,他们只是比普通大学生年龄小一些、早慧一些;第二,少年班希望培养社会“领军人才”,不强求每个学员都当科学家,更遑论“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校帮学员打下扎实的学业“地基”,至于学员们想盖事业的“摩天大厦”或者只是“三层小楼”,“一切尊重他们的选择”。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蒋铮(发自合肥)35年前,幻想是国家使命科大少年班,中国超前教育的摇篮和发源地、中国科学家精英教育“试验田”,曾被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点名认可,被李政道、杨振宁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青睐。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在当时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背景下,这帮最小不足12岁的孩子,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成为国家宣传不可替代的标兵和榜样。宁铂、谢彦波、张亚勤、郭元林……每一个少年班的孩子都是传奇,“神童”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科大少院首届学员之一,留校任教的王永对过去充满怀念又不失自嘲。他们是从各个省市被拔尖挑选出来的孩子,有着超强的使命感和自信。当时的少院学生就有不少人是闻名遐迩的“神童”。学号为77001的宁铂,是全国公认的“第一神童”,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小学在家“乱翻”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一不小心”就拿到全省成年组比赛的第17名。谢彦波入读时不足12岁,还是位少先队员,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读中学,靠自学考进大学,多年来都被周边人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身上,被寄托了前所未有的重望。邓小平说“少年班可以搞”,主管教育的国家副总理方毅曾多次前往科大看望少年班学员。《人民日报》多次报道少年班,其中日的新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写道:“他们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现在要……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做好准备,绝不辜负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那时,他们最大的也只有16岁。今天,使命是脚踏实地“那时候大家聊天吹牛,讲到最后一定会有人提醒‘我们不能再聊了,要去学习了,否则以后给我们写传记的人该怎么写这段被浪费的时间?!’那时候,我们就狂妄到认定将来一定会有人给我们写传记。”当王永这么说时,2009级少年班比他小30岁的学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一起笑成一团的,还有院长陈D和班主任兰荣。坐在会议室里,何淼、王武翟、陈章麒、郭晓天、杨洋5位“09少”看起来和校园里的其他大四毕业生没什么不同,甚至更“普通”。他们一致表示,自己根本不是什么“神童”:“我们可能比别人聪明一点点,但相比智商,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更顶用。”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和他的几个同学曾做过智商测试,大概在140多(注:普通人水平为100左右),“实在要说我们有什么优势,可能考试前如果同样是‘抱佛脚’,我们复习3天,就能拿到70分;别人复习一周,可能还要挂科。但假如对方平时就很用功,考试还是能拿到90分!所以只靠小聪明的话,最终落败的还是我。”陈D向羊城晚报记者强调:少年班学员不是神童,少院也没有强求他们个个都当科学家。如今少院的培养目标是――“未来各个领域里的领军人才”。“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快乐学习和成长,并没有说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政治家,只是在大学期间给他们打好基础,至于他们未来志向有多大,由他们自己决定。如果把他们未来的发展比作盖楼房,我们是打造一个可以盖摩天大楼的地基,为他们以后的理想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陈D说。现在的少年班和过去的少年班相比,理念上有很大不同:过去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如果有学生跟老师说“不想当科学家”,老师会很不高兴。“但是现在如果有同学说‘不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想就业’,我会帮他出主意,让他根据自己兴趣去做事情。”陈D说。对此,学员们也表示,虽然骨子里还是想成为最优秀的人,“但那种英雄情结,不会像王永师兄那么强烈。”在王永眼里,现在学校对少年班的态度更加理性和人性。“现在的少年班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再是当年的‘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从统计学上讲,总有一群孩子天生“早慧”,不见得智商比其他人高多少,但确实聪明的比较早,强迫他们待在中学听自己已经掌握的课,也是浪费时间。现在的少年班,是为了让这些早慧的孩子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在一个同龄人的环境里成长、找到同龄的伙伴。捧杀,最易使神童陨落聪明的孩子也要刻苦。陈D说,一周学习60个小时“刚刚合格”。郭晓天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刚进校时他只有14岁,离开父母的约束,天天迷着上网,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成绩一落千丈,“只能加油学习”。将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硕博连读的何淼,也经历过大一的倦怠期。刚刚脱离父母的羽翼,上课也没有老师的“人盯人”战术,何淼一下子“自由”了,整个学期基本上都在外面晃,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37分!兰老师找到何淼,几次谈心后,“我看到了跟其他人的差距,就开始努力学习。大一下和大二上比较辛苦,一般早上6点半起床,一直学到凌晨1、2点;大二上学期每周末还会通宵1次、学到凌晨4点。”这些神童付出的努力,外界并不十分清楚。陈D认为,社会上对少年班学员的赞誉过于“慷慨”。羊城晚报记者随便在网络上用“科大少年班+神童”的关键词组合搜索了一下,“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69000个;而“09少”年纪最小、12岁入读的广东考生龚民一人,就有相关结果约84100个!过度的关注给了学员们无形的压力。一名学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很不喜欢回老家过寒暑假,“一碰见亲戚朋友,人家就会调侃我,‘神童回来啦’!或者是‘什么时候拿诺贝尔奖’?”让他很尴尬,甚至有些气愤,“好像不拿第一就没脸回家”。社会上对少年班的“神童化”赞誉,在陈D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捧杀”,为了避免“捧杀”,科大甚至有一条“少年班学生在校期间学生以学为主,尽量不接受采访”的纪律。羊城晚报也是近年来第一次获得允许采访少年班学员的媒体。“孩子真的经不起夸!在报纸上一写、电视台里一登,他们会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现在让羊城晚报采访,也是因为他们大四了,懂事了,而且马上就毕业了。过分的媒体曝光,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这会让小孩子产生惧怕感,‘我如果没考好,怎么对得起这些夸奖’?这使孩子不愿意去尝试,慢慢走下坡路。”陈D强调。王永也赞同陈D的看法:“在‘78少’中,确实有些同学被媒体过度宣传,扛了一辈子的舆论‘十字架’。成了舆论名人。就会前所未有地害怕失败。”成长,适合他们最重要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09”少中,15-16岁入读生约占90%以上,最小的12岁。相比同级生,他们要小2-3岁,虽然四年独立生活下来,在外表和生活能力上已经基本和普通生无甚差距,但刚刚进校的时候,依然免不了“成长的烦恼”。少院党总支副书记兰荣兼任“09少”和“11少”的班主任。她说,少年班大一的时候特别难带。他们刚从高中过来,像压紧的弹簧突然被放开一样,学业总想偷懒,甚至沾上网瘾。但实际上,大学比中学的课业负担要重得多。大一上结束,不少人都会挂科。这时就要常常跟他们谈心,有些年纪小一点的,还处于少年逆反期,还要进行心理引导。除了学业,生活上的麻烦也是兰荣要处理的问题。有时候晚上10点、11点手机还会响,学员们各种生病,扭伤、阑尾炎、骨折的什么都有,兰荣要从家里夜奔20多分钟车程回校“救火”。一些普通班不会发生的问题,在少年班学员那里也常常碰到,“找不到上课教室、不会去超市……都会来问我。直到大二,他们还是要比对普通大学生叮嘱多一些,因为小孩子容易忘事。”少年班学员的情商偏低,一直被社会诟病,对此陈D的态度是:“情商低不仅是少年班学员有,独生子女都存在这个问题,学数学、物理(注:少年班学员的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情商都高不到哪里去,但他们更有可能潜心于学术研究,也总能找到适合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对于一些可能被普通人认为是“不懂事”、“怪异”的同学,科大少院的态度是理解和宽容。科大少院曾有个学生对植物非常痴迷,在生物楼的顶层温室里培育了几百种植物,看到喜欢的人,就会送他一盆自己种的植物,高兴时抱住老师就亲一口,“我们觉得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现在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做研究,很开心。”对比,神童真的那么神?很多人不知道,科大少院里现在还有按正常入学年龄招收的学生。1985年,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因学籍代码“00”,简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2008年,少年班管委会升格为少年班学院。零零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各省高考总分名列前茅者、国家奥林匹克各学科集训队队员、全国各重点中学的保送生以及每年报考科大的新生中成绩最优秀者。与少年班的学生同班上课,同室住宿,采取混合编班的形式进行管理,让两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促进。那么同在一所学院,接受一样的创新式教育,少年班和“零零班”的学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羊城晚报记者统计了一下,“09少”有50多位同学,男女比例为4:1。距毕业还有1个多月,兰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一届学生去向差不多尘埃落定:出国留学的占46.5%;保研的占43%。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深造比例。而34年来的数据也证明了记者的猜测:至今少年班学员毕业约1270人,少院(包括正常年龄的“零零班”)毕业约2700人,最终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达到91%,而科大全校的平均值为70%。从下表可以看出,少年班的数据的确高于少院平均水平,但优势不明显。问及少年班学员的优势,陈D凝神想了一下:“还是年龄和创新意识。我听校友们讲,他们毕业之后转行的时候,少年班学员会更‘敢’,他们会想反正比别人小,可以尝试一下。”(实习生高荧、杨青对本文亦有贡献)2009年,科大少年班2009级的学生们在郊游(左二为龚民) 兰荣 供图少年班=精英? 逻辑推理不严密!龚民,“09少”最小的学员,12岁差1个月时考入科大少年班,曾被媒体多方报道,为了躲过科大的“宣传封锁线”,当年甚至有记者潜入少院宿舍,假扮家长对他进行了专访。本报曾率先全国报道龚民(详见本报日报道《九岁读高中?!龚民:我不喜欢人家叫我“神童”》)。看到龚民的照片,曾经采访过龚民的本报另一位记者感叹:“龚民长大了!进大学时还只需要买半票,现在竟然已经1.7米,真难让人相信!”坐在羊城晚报记者面前,龚民多了一番谨慎的成熟感。在接受采访前,他详细询问了记者是否获得了少院的允许,显然,遵守少院纪律对他来说更重要。羊城晚报:你觉得少年班学员和普通班有没有区别?龚民:区别不大。主要是年龄导致的,比如年纪小的人会喜欢打断老师的话,大一的时候有,那时候大家不是很懂;比如在寝室里喜欢熬夜,两三点睡觉都有;比如喜欢恶作剧,把宿舍门虚掩,上面顶一个有水的盆子,那都是高中生做的事情。后来长大了,自然不这么做了。羊城晚报:让你重新选择,会不会还是选择少年班?或者在中学多读几年?龚民:早一点读还是有好处。早读书以后的机会多,你有能力节约时间,为什么不节约?年纪小允许吃亏的次数就多,比如考研,我考研3次还是18岁,但是我认识的一个人本科毕业时已经23岁,考3次研究生、毕业时就快30岁了,还要工作、结婚、生子。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最后没再坚持考理想中的大学。羊城晚报:你觉得少年班学员有没有义务成为精英中的精英?龚民:把少年班和精英扯起来是一种误会!为什么会把这两者扯到一起?因为大家总是觉得:来少年班的,都是学得早的;学得早的,就是聪明;聪明,就应该是精英。其实这种逻辑推理不严密。我认为,学得早也并非就是智商超常,假如家长让孩子早些读书,或者小学生把玩的时间砍掉一部分,肯定读不了6年。像外面传什么少年班的人智商200,那些都太夸张了!(金羊网-羊城晚报)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