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mm(毫米)25毫米等于多少厘米cm(厘米)?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
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
2、《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二)&&&&&&&&&&&&&&&&&&&&&&&&&&&&&&&&& 3
3、《分米与毫米的认识》前后测分析、问卷分析、学生访谈&&&&&&&&&&&&&&&&&&&&&& 12
4、《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录象(一)、(二)&&&&&&&&&&&&&&&&&&&&&&&&&&&& 17
5、《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师问卷分析&&&&& &&&&&&&&&&&&&&&&&&&&&&&&&&&&&&&&&&&17
6、《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互动交流实录&&&&&&&&&& &&&&&&&&&&&&&&&&&&&&&&&&&&&&&&20
7、《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两次参与学习学生表现跟踪调查&&&&&&&&&&&&&&&&&&&&&&&& 22
8、执教老师教后反思&&&&&&&&&&&&&&&&&&&&&&&&& &&&&&&&&&&&&&&&&&&&&&&&&&&&&&&26
9、《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专家访谈录&&&&&&&&&&& &&&&&&&&&&&&&&&&&&&&&&&&&&&&&&&27
10、《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研活动综述&&&&&&&&& &&&&&&&&&&&&&&&&&&&&&&&&&&&&&&27
11、科研室过程监控&&&&&&&&&&&&&&&&&&&&&&&&&&&&&&&&&&&&&&&&&&&&&&&&&&&&&&&& 30
12、执行总监感言&&&&&&&&&&&&&&&&&&&&&&&&&&&& &&&&&&&&&&&&&&&&&&&&&&&&&&&&&&31
13、教师教研体会-我有话说 &&&&&&&&&&&&&&&&&&&&&&&&&&&&&&&&&&&&&&&&&&&&&&&&&32
13、《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研活动签到记录&&&&& &&&&&&&&&&&&&&&&&&&&&&&&&&&&&&33
14、特别鸣谢&&&&&&&&&&&&&&&&&&&&&&&&&&&&&&&& &&&&&&&&&&&&&&&&&&&&&&&&&&&&&&33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制作
发行范围&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顾问/朱乐平& 主编/策划& 邵建晖& 执行主编/林&& 编写/三、四年级组&
日&&&& 第期&&& 总第12期&&
印刷&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文印室&& 字数24,601&& 印张8K×9张,双面&
篇一:《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顾问/导师:朱乐平
总策划:邵建晖
执行总监:林
承办: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三、四年级学科组
学科组成员:朱蕾、丁俊、忻菁、盛玲燕、董琳、郭瑾芳、黄伟丽
特邀成员:任敏龙、朱乐平
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以“比较研究”为基本形式,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使教师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拓宽交流面、激发教学思考、提高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行为能力。
2、以课题研究(比较研究)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在过程中学会研究思想和方法。
3、增强学科组的教学研究分工与合作,强调个体作用和团队协同,构建学科教研文化。
4、通过活动,使教师更清晰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和生成,深化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水平。
二、活动整体设计与安排
(一)& 准备阶段(10月10日――11月8日)
1、& 查阅相关资料,讨论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教学设计(一)、(二),基本理解和领悟教学设计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区别。
2、& 召开活动准备会议(10月10日,11月8日):
►活动分工:
●前测、后测:朱蕾、丁俊、忻菁老师
●执教:林老师&&&&&&&&&&&&&&&&&&&&&&&&&&&&&&&&&&&&&&&&&&&&&&&
●学生课前、课后问卷访谈:盛玲燕、郭瑾芳
●个案研究:董琳
●教师问卷访谈:黄伟丽
●教学设计及效果简单对比分析:徐卫国
●综述:邵建晖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邀请全力主任参加
●地点:观摩教室
●主持:董琳
●活动记录:忻菁
●问卷分类统计:朱蕾、丁俊、忻菁、盛玲燕、郭瑾芳、黄伟丽
●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组
●资料印刷:鱼儿
●资料装订:三年级组数学教师
(二)& 实施阶段(11月14日周一和11月15周二下午)
1、教学前测和课前访谈:11月14日下午,时间为30分钟。负责:朱蕾、盛玲燕
2、课堂教学展示 :11月15日上午11:05――11:40
&&&&&&&&&&&&&&&&& 11月15日下午1:00――1:35
3、教学后测及课后访谈:11月15日中午及下午课后。负责:丁俊、郭瑾芳
4、实时互动交流: 11月15日下午1:40――2:30
5、教师问卷访谈:11月15日下午1:40――2:30。负责:黄伟丽
总结阶段(11月15―11月22日):
资料汇总整理(专家访谈),分析成文。&&&&&&&& 负责:林、董琳
活动基本流程:
1.&&&&&& 教学前测和学前访谈:
2.&&&&&& 林老师进行不同教学设计课堂展示
3.&&&&&& 实时互动
4.&&&&&& 后测、学生访谈
5.&&&&&& 整理资料
(一)两种教学设计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设计(A)
教学目标:
1、体会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建立毫米、分米的实际长度概念。
2、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的关系,知道1厘米(cm)=10毫米(mm)
1分米(dm)=10厘米(cm)
教学准备:练习纸、每人一把学生尺
教& 学& 设& 想
学& 生& 活& 动
一、看与问
1、我们已经学过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吗?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它们就藏在我们的主题中,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看与说”情景图。
2、揭题:分米与毫米这两个单位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学生用手比划。
找出分米和毫米
1、认识毫米
(1)5毫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那么1毫米呢?
2)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教师把一把透明的学生用尺放在投影仪上)请一学生上讲台试着介绍
&(3)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 1毫米。
&& 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厘米(cm)=10毫米(mm)
(4)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多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
(5)教师介绍生活中1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6)练与用第2题: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长度吗?你们是怎样读的?
(7)为什么可以这样填?
3厘米=30毫米
4厘米=40毫米
94毫米=9厘米4毫米
(8)判断,错的改正
50毫米=500厘米
3厘米8毫米=38厘米
72毫米=7厘米2毫米
34mm+16mm=50mm
3cm+16mm=19mm
2、认识分米
(1)出示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让学生量一量。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
10厘米也叫1分米。板书: 10厘米(cm)=1分米(dm)&&& 1分米(dm)=10厘米(cm)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国际单位记为dm
学生互相比试
钢笔的长度94毫米,也可以读作9厘米4毫米
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让学生用右手拇指对准0刻度线,食指对准10厘米,抬起手来,这样一跨的长度大约是1 分米。
80厘米=8分米,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就是8分米
(2)在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注意不从0刻度线开始的情况)
(3)找找你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
教师介绍教室电扇开关的长度,装扑克牌的盒子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不用尺,你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
画完后量一量,准确吗?再画一分米。
(5)练与用第1题,书桌的高为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怎么表示?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填空,校对,说说理由。
50厘米=( )分米& 7分米=( )毫米
7dm8cm=(&& )cm&& 22 dm =(&& )cm
22 cm=(&& )dm (&& )cm
1分米+10毫米 = (&&&&&&&&&& )
2、填合适的单位
一个回形针长3(& )新华字典厚3(& )
课桌高8(&&&&& )单人床长2(&&&&& )
一元硬币的厚度2(&&&&& )
门的宽度是7(&&&& )5(&&&&& )
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教学设计一练习
班级&&&&&&&&&& &姓名&&&& &&&&&&&&&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50毫米=500厘米&&&&&&&&&&&&&&&&&&&&&&&&&&&& (&&&&& )
3厘米8毫米=38厘米&&&&&&&&&&&&&&&&&&&&&&&& (&&&&& )
72毫米=7厘米2毫米&&&&&&&&&&&&&&&&&&&&&&&& (&&&&& )
34mm+16mm=50mm&&&&&&&&&&&&&&&&&&&&&&&&&& (&&&&& )
3cm+16mm=19mm&&&&&&&&&&&&&&&&&&&&&&&& &&&&(&&&&& )
50厘米=(&&& &)分米& &&&&&&7分米=(&&& &)毫米
7dm8cm=(&&&& )cm&&&&&&&& 22 dm =(&& )cm
22 cm=(&& )dm (&& )cm
3、在括号里上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个回形针长3(&&&&& )&&& 一本新华字典厚3(&&&&& )
课桌高8(&&&&& )&&&&&&&&&&& 单人床长2(&&&&&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是2(&&&&& )&
教室门的宽度是7(&&&& )5(&&&&& )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设计(B)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1元纸币、一枚1分硬币、一枚1元硬币、一把学生尺、个别组铅画纸、每组一些米粒
教学过程:
一、毫米的认识
1、测量并汇报结果。
1元纸币的长度(&&&& )
1分硬币的厚度(&&&& )
1元硬币的厚度(&&&& )
2、要准确地表示测量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国际单位符号是mm。
3、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教师把一把透明的学生用尺放在投影仪上)请一学生上讲台试着介绍
4、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 1毫米。
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厘米(cm)=10毫米(mm)
5、说说生活中的1毫米
学生测量并填空
二、实践活动:测量1毫米
(&&& )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1、学生独立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
(提供不同材质的纸)
为什么同样是1毫米,纸的张数却不同呢?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纸有没有捏紧;观察视角是否水平等
3、& 和我们数学书相同厚度的纸大约10张是1毫米,用手捏紧,量一量。
学生独立测量(可用书、本子、字典、铅画纸)
三、认识分米
1、除了米、分米、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2、1分米有多长呢?1分米=10厘米
3、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用右手拇指对准0刻度线,食指对准10厘米,抬起手来,这样一跨的长度大约是1 分米。
4、用手跨一跨,估计数学书的长度、桌面的宽度。
5、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
教师介绍教室电扇开关的长度,装扑克牌的盒子长度大约是1分米
四、实际测量
1、出示表格
1粒米的长度(&&&&&& )
1枝铅笔的长度(&&&&&&& )
任选物体测量,建议可选择大一些的物品
2、汇报测量结果,注意结果中单位换算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知识点及测量方法的总结
适时出示1分米=100毫米
教学设计二练习&&&&&&&&&&&&&
班级&&&&&&&&&& &姓名 &&&&&&&&&&&
1、测量并填空&
1元纸币的长度(&&&& )
1分硬币的厚度(&&&& )
1元硬币的厚度(&&&& )
2、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我测量的是(&&&&&& ),大约(&&&& )张的厚度是1毫米。
测量的物品名称
1粒米的长度
1枝铅笔的长度
(二)《认识分米与毫米》前测
 &&&&&&&&&&&&&&&&&&&&&&&&&&&&&&&&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判断:
1.10分米是1米. (&&& )
2.1厘米等于10分米. (&&&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1.1米等于(&&&& )
  A.100毫米&&&&&&&&&&&&&& B.10分米&&&&&&&&&&&&& C.100分米
2.和50毫米相等的是 (&&&& )
A.500厘米&&&&&&&&&&&&&& B.5厘米&&&&&&&&&&&&&& C.5分米
3.小张身高 (&&&& )
A.140厘米&&&&&&&&&&&&&& B.140分米&&&&&&&&&&&& C.140毫米
4.课桌高约 (&&&& )
A.7厘米&&&&&&&&&&&&&&&& B.7分米&&&&&&&&&&&&&& C.7米
5.跳绳长约 (&&&& )
A.2厘米&&&&&&&&&&&&&&&& B.2分米&&&&&&&&&&&&&& C.2米
1.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11cm=(&&& )mm
3.(&&&& )米=1000毫米
4.21毫米+29毫米=(&&& )毫米=(&&& )厘米
5.1m+3dm=(&&&& )dm
四.画一画:
1.画一条长1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2分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cm短12mm的线段.
(三)《认识分米与毫米》后测
设计/丁俊 忻菁
一、&&&&&&&&&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30分米=(&& )米&&&&&&&&&&&&&&&& 5分米=(&& )厘米
30毫米=(&& )厘米&&&&&&&&&&&&&& 80cm=(&&& )dm
5cm=(&&& )mm&&&&&&&&&&&& 300mm=(&&& )cm
200cm=(&& )dm=(&& )m
4500mm=(&& )cm=(&& )dm
二、&&&&&&&&& 判断,对的在()中打√,错的打×。
1、&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2、& 火柴盒大约长2分米。   (&& )
3、& 一只手表厚约为5毫米。&  (&& )
4、& 一枝粉笔长约1厘米。&&&&& (&& )
5、& 数学书长约15分米。&&&&&& (&& )
三、在(&& )里填上正确的单位。
一本书长24(&&&& ),宽17(&&&& ),厚8(&&&& )
黑板厚约为3(&&& )&&&&&&&&&&&&&&& 一张床长约2(&&& )
一粒大米宽约2(&&& )&&&&&&&&&&&&&& 一根毛笔长约2(&&& )
三、量一量,并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见实图)
线段、图形、回形针
四、画一画,画出符合下面长度要求的线段。
(1)4cm8mm&&&&&&&&&&&&&&&&
(2)70mm&&&&&&&&&&&&
(3)比2分米少7厘米
(四)《认识分米与毫米》前测和后测学生访谈
班级:&&&&&&&& 姓名:
1.& 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你是怎样知道长度单位的?
3.& 课桌的宽是5(&&&&&& ),你是怎么想的?
班级:&&&&&& 姓名:
1.& 你喜欢这节课吗?说说理由。
2.& 你对这节课的哪个部分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
3.& 说说你现在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 一本本子的厚度,你觉得有什么单位表示比较合适?为什么?
篇三:《分米与毫米的认识》前后测、问卷及分析
前测统计与分析
在《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活动开展前对三(4)和三(6)班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一)&& 前测总成绩对照分析:
(1)统计结果:
前期总成绩对照表
三(4)(29人)
三(6)(27人)
平均成绩(满分30)
因为两个班级的总体人数都小于30,是两个独立的小样本,为了检验这两个独立小样本之间的总体平均成绩的差异,先进行了方差齐性检测:
S(三4)=4.60,S(三6)=41.11。
F=1.25,F(28,26)0.05=1.91,F(28,26)0.01=2.53。
因为F=1.25<1.9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所以两个班的前测成绩的总体方差齐性。平均成绩差异性检测如下:
t=1.32,df=52
t(52)0.05/2=2.009,t(52)0.01/2=2.678
因为t=1.32<2.009,P&0.05,所以没有显著差异。
(2)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得出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个班的教学前的分米与毫米的知识储备基本一致。
(二)各知识点前测对照分析:
(1)统计结果:
前测各题错误率对照表
三(4)(29人)
三(6)(27人)
(加粗的为错误率前五的题)
(2)结果分析:
1.学生具有一定的分米和毫米知识储备:
在前测中可以感受到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第一题进率的判断有70%左右的学生做对。在考察学生分米、毫米概念建立的选择题3、4,也有近七成的学生做对,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米毫米的知识储备。
2.对分米毫米的国际单位不了解:
在前测中有三题都是采用了国际单位,这三题是错误率最高的三题,说明学生不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国际单位。
3.单复名数的转化较弱:
&&& 填空题的第三题和画一画的第三题都需要学生先进行单复名数间的转化,但是学生的完成情况不佳,说明单复名数的转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4.学生原有的毫米知识要优于分米知识:
&&& 在前测中可以看见,出现毫米的题的正确率要高于出现分米的题,例如画一画的第一题画15毫米的错误率要明显低于第二题画2分米。可能是由于在生活中毫米使用的频率高于分米,使得学生的原有毫米知识要优于分米的知识。
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
访谈时间:学生完成前测后的当天下午。
访谈地点:三(4)班、三(6)班教室
访谈对象:三(4)班、三(6)班两个班中学习情况好、中、差各三人。
访谈感想: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具体情况如下:
在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厘米和米的概念已经初步建立,知道1米=100厘米。除了这两个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还了解到许多长度单位,特别是通过电视、报纸知道还有分米、毫米、微米、纳米、千米等等长度单位,尤其是通过字典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置之不理,而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课桌的宽是5(&&&&&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六位学生中有四位学生能使用分米这个单位。理由是对于课桌的宽,5米太长了,5厘米又太短了,所以选择使用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分米作单位。有两位学生不知道应该填什么单位,其中有一位学生知道有分米这个单位,但是不知道1分米到底有多长,因此无法正确使用。而另一位学生不知道有分米这个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单位,但并没有真正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访谈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六位学生中有三位学生听不懂这个问题的意思,经访谈教师解释后才明白题意。另一方面,问题设计侧重于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没有体现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第三,没能体现估算的能力。在设计访谈问题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教学目标,使访谈更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一些长度单位,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能选择合适的单位,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能进行正确的换算和测量,需要教师在建立表象、学会正确测量和估算等方面进行教学。
后测统计及分析
&&&&&&&&&&&&&&&&&&&&&&&&&&&& 丁俊& 忻菁
30分米=(&& )米
5分米=(&& )厘米
5厘米=(&& )毫米
80cm=(&&& )dm
5cm=(&&& )mm
300mm=(&&& )cm
200cm=(&& )dm
200cm=(&& )m
4500mm=(&& )cm
4500mm=(&& )dm
平均错误率
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换算学习情况。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的教学重点主要以单位的换算并进行了大量的换算练习,因此错误率低于B班。特别是在第10题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火柴盒大约长2分米。
一只手表厚约为5毫米。
一枝粉笔长约1厘米。
语文书长约15分米。
平均错误率
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毫米、分米的估计的判断能力。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总体上还是A班优于B班,但在第1题两个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错误,估计是学生对“降雨量”这个概念缺乏了解。
一本书长24(&&&& )
宽17(&&&& )
厚8(&&&& )
黑板厚约为3(&&& )
一张床长约2(&&& )
一粒大米宽约2(&&& )
一根毛笔长约2(&&& )
平均错误率
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估计和使用。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有显著差异的是第4题。
量线段长度
量四边形边长1
量四边形边长2
量回形针长度
平均错误率
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实际测量能力。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错误率略高。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B班的实际操作内容要远远多于A班。而结果却不是想象中那样有显著差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会是两个班的基础水平或者教学细节的问题,需要结合前后测和访谈内容做进一步地分析。
画比2分米少7厘米
平均错误率
本题主要测查学生根据给出的长度画符合要求的线段。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错误率较高,与预设的情况基本一致。
后测访谈及分析
访谈学生:第一节课学生(宋丹妮& 甘子瑞& 蒋昀暄)
&&&&&&&&& 第二节课学生(余在洋& 杨书畅& 张佳鑫)
5.& 你喜欢这节课吗?说说理由。
宋:我喜欢这节课的,因为这节课有很多动脑筋的地方,我还在课上学会了估计物品的长度。
甘:我也喜欢,以前我不知道还有分米和毫米,只知道有厘米,今天学会了。
蒋:我也喜欢这节课,因为课后我知道了毫米、分米有什么作用。
余:我很喜欢上节课,我知道了长度单位很多知识。
张:我喜欢的理由是不但在课上我们学到了学多知识,还做了游戏,让我们边游戏边学习,很好的。
杨:我喜欢的,因为上课时有课件的。
6.& 你对这节课的哪个部分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
甘:单位换算,比如7分米=(&&&& )毫米
蒋:练习的第3题测量桌子大约多高,语文书的宽度。
宋:教我们国际单位怎么写。
余:量一粒米的尺寸,我知道了我们吃的大米有多长。
杨:动手量纸的厚度,学了以后数纸就心里有数了。
张:学分米有多长是自己研究的,这样就记得牢。
7.& 说说你现在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甘、宋、蒋:米、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纳米
&&&&&&&&&&& 还知道他们具体有多长。
张、余、杨:千米、厘米、毫米、分米
&&&&&&&&&&&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8.& 一本本子的厚度,你觉得有什么单位表示比较合适?为什么?
宋、甘: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好一点。
蒋:厘米、毫米都好用的。
宋、甘:哦,不对,应该用毫米的。
张、余、杨:还是用毫米比较合适,米太长了,厘米好象也用点长,毫米好一点不长也不短。
&&& 通过学生访谈,可以感到学生对这两节课都是很喜欢的,分米、毫米的知识大多数学生还有些陌生,所以学习兴趣浓厚,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使学生们在不同程度都有了提高。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毫米和分米的意义,建立它们的实际长度感念,感知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及选用合适的单位掌握较好,印象也较深刻。第二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通过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了解进率,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所以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感受较深,学生能立刻选择毫米来作为一本本子厚度单位。实际测量方法,估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节课都让学生认识了毫米和分米,学生在不同的教学中都得到了一些收获。
篇四:《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录象(一)、(二)(略,mpge格式)
篇五:《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比较研究教研活动教师调查问卷及分析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数学组2005-11
分析/黄伟丽
(本次教师问卷共收回15份,感谢各位老师的认真参与!)
一、您认为两个教学设计的差异明显吗?
A、很明显&&87%&&&&&&&&& B、略有差异&13%&&&&& C、不明显& 0
分析:以“比较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开展数学教学研究,这对激发教师的教学思考,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行为能力有很积极的作用。林老师通过两种存在明显差异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两节课较好体现了“传统教学和现代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不同成效”。
二、您觉得参加两次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数学增量上有什么变化?
A、有明显增量& 60%&&&B、无明显增量&40%&&C、有负迁移的产生 0
分析:应该说参与这两节课的孩子在数学增量上是比较明显的。课后学生访谈中,参与两次教学过程的学生明确表示:第一节课通过学习知道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第二课比较有趣味性,而且还学会了测量(学生原话)。他们都认为学习了第二节课后对单位更了解,对测量更巩固。认为数学增量不明显的教师觉得,第一节课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巩固上比第二节课更扎实,认为第二节课有增量的教师觉得学生通过第二节课的实践操作,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这些对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三、您觉得哪个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A、第一个&0&&&B、第二个&&93%&&&C、都不符合 0&& D、差不多& 7%
分析:有93%的教师认为第二个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是因为第二个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促进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而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学生虽然在知识上掌握比较扎实,但是在能力培养上有欠缺。
四、如果您教学《认识分米与毫米》,会安排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吗?
A、会&&87% &&&&&&B、不会&&&13%
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认为应该安排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的教师觉得,对于分米和毫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我们要很好地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操作促进表象的建立。而认为不必安排实际测量的老师觉得,我们要先巩固单位的认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进行测量等实践操作。
五、 您觉得哪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A、第一个&27%&&&B、第二个&73%&&&&C、都无效果 0& &D、差不多 0
分析:有73%的教师认为第二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因为单位名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有27%的教师认为第一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因为学生首先要正确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是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的前提。
六、 您觉得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对单位换算的要求是否合适?
A、合适&93%&&&B、不合适,要求过高&7%&&&C、不合适,要求太低 0
分析:有93%的教师认为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对单位换算的要求是合适的。特别是在学生明确了单位之间的倍数关系后,可以把换算过程也看成建立长度单位表象的其中一种途径,而且这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以某个单位为标准,进行一些长度的估测。认为不合适的老师认为,在以“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为目标的一节课上,安排这样的换算要求过高。
七、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您认为应该更侧重哪个目标?
A、感知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23%
B、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 55%
C、掌握测量的方法&&&&&&&&&&&&&& 9%
D、提高估测的能力&&&&&&&&&&&&&& 13%
(对于此题,有部分教师作多项选择。)
分析: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并加以落实。多数教师认为我们应该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侧重“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主要是基于单位的抽象性和学生直观的认知特点。正确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测量等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有部分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来建立表象。当然也有教师认为学以致用,我们更应侧重估测能力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八、您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意见和建议? &
(1)&&&&&& 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强,在第二节课中让孩子通过操作感受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生活化。
(2)&&&&&& 测量实践的“度”与“量”,教师指导要细化,注意测量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3)&&&&&& 在第二节课可以安排一些更开放的内容让学生测量,并让学生互相检查,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
(4)&&&&&& 学生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相对集中。
(5)&&&&&& 要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不能为了体现两节课的差异,而人为地削减第一节课中的能力训练内容。
(6)&&&&&& 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所欠缺,要抓住“1毫米的10倍是1厘米”这样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在实际测量中也可以加入线段的测量,并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记录、比较。
(7)&&&&&& 要正确读出国际单位符号,应是分米和毫米,而不是读dm、mm。
分析:随着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和发展,教育家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好的教师,而且要做一个有效率的教师。大家抱着认真的研究态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执教老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艺术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也给我们继续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想法。除了教学理念和设计环节上的建议,有很多老师对一些课堂细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谢大家不吝赐教!
九、您对本次比较教研活动的思考(请谈最深刻的一点) &
(1)&&&&&& 学生的发展体现在哪里,有些可能是可视、可测的,有些则只能测到一部分或者无法测量。因此,情感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我们如何来评价其维度。
(2)&&&&&& 对于教研活动,“教师全体参与”这一点体现的不够,应该在访谈过程中做到人人发言,共同提高。
(3)&&&&&& 听课过程中有部分教师随意交谈,应注意教师形象并尊重上课老师的劳动成果。
(4)&&&&&& 设计应该更加大胆和开放,可适当发现和制造一些矛盾。
(5)&&&&&&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6)&&&&&& “教学比较研究”的范畴可以很宽泛,并非只是“线”形设计与“块”状设计的比较,本节课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比较。教学设计着重想体现的是动手操作对于建构观念的积极影响。
(7)&&&&&& 前后测要对教学设计中的不同意图有所体现,这样的研究可能更有针对性。
(8)&&&&&& 为了两节课的区别,我们刻意制造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差异,而现在的教学多是两种种教学设计的综合。是否可以让两位老师设计、执教,既可让老师分担任务,也可提高比较效果。
(9)&&&&&& 第二节课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等测量方法,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学习兴趣更浓厚,并且课堂纪律也组织的很好。学生实践多了,但是练习过少,会影响基本知识的掌握。
分析:大家从教师的行为到学生的发展,从教材的生成到教学的策略,反思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困惑。确实,教无定法,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和首肯之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中成长,在这样的动力下进步!会思考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崇文有这么多会思考的老师,也必将会有充满希望的明天!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篇六:《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互动交流实录
学生访谈:
师:今天你两堂课都参加了,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练习有什么不同?你感觉难吗?你感觉同学会喜欢哪节课?
生:1、我第二节课我知道学习什么。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5毫米等于多少厘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