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帕纳金字塔原理长多少米?

已通过欣欣可信旅行社认证
业务授权书
旅行社名称:
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平安里门市部
北京,北京
网店类型:
网店经营者:
商家服务:
签署旅游合同
提供旅游发票
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由国家旅游局颁发国际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旅行社名称:
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平安里门市部
许可证编号:
法人/负责人:
&&业务范围:
入境旅游业务 国内旅游业务 出境旅游业务
该旅行社已签署游客保障协议
已缴纳1000元保证金
承诺诚信经营、品质服务,在线预订100%有保障!&&
举报该产品
您的位置:>
>>产品编号:2036689
【北京到玻利维亚旅游】玻利维亚12日深度游
线路保存至手机
452位游客关注
门市价: 55080元
55000元起起价说明1.本起价是从所有可选出发日期中选出的最低单人价格,实际产品&&价格会根据您所选择的出发日期、出行人数、服务标准、入住酒店房&&型、航班或交通以及所选附加服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2.最终预订优惠价格以您提交订单,旅行社确认后为准;3.若出行中有(儿童、老人、学生、军人、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可先在线提交订单,客服会联系您确认相关优惠政策;4.若发现产品虚假报价,您可以举报,一经核实会及时删除该产品!
出发城市:
发团日期: 天天发团,请至少提前30天报名
请选择您的出游信息关闭预订类型:出发日期: 预订人数:成人儿童在线预订即享欣欣优惠价,您可以先预订,客服会主动联系您确认! 线路特色参考行程费用说明预订指南最后更新:温馨提示:本行程无购物、无自费。拉巴斯、天空之境-乌尤尼盐湖、滴滴咔咔湖&
第1天北京/阿姆斯特丹/利马/拉巴斯
1. AF381 SU16MAR PEKCDG DK1 . AF480 SU16MAR CDGLIM DK1 . AV909 SU16MAR LIMLPB DK1
3月15日晚上22:30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集合,办理登机手续。搭乘3月16日凌晨航班途径阿姆斯特丹、利马转机后抵达拉巴斯,抵达后导游接机,住宿酒店。
& &&早餐& &中餐& &晚餐& &&uites Camino Real 或 同级
第2天拉巴斯
早餐后上午休息,午餐后游览市区,拉巴斯(La Paz)是玻利维亚实际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议会、政府所在地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还是世界上位置最高的首都。拉巴斯所处地理位置极富有山城特色,城的四周由群山包围,使其免受寒风的袭击。抵达后参观穆里略广场广场中央的铜像是南美争取民族独立的先驱者佩德罗&多明戈&穆里略,广场附近是玻利维亚政府机构和国会大厦。之后可以去到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拉巴斯最主要的教堂,外部装饰为巴罗克式,内部装饰有精美的绘画、雕刻、祭坛等,生动地表现了卡亚奥地区的历史,特别是18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文明史。
& &&早餐& &中餐& &晚餐& &&Suites Camino Real 或 同级
第3天拉巴斯 /乌尤尼
今天需要早起去搭乘08:15航班(飞机为当地特色16人小飞机),飞往乌尤尼小镇,(预计10:00)抵达后,参观乌尤尼小镇景区。游览科尔查尼镇:具有工艺性的盐堆滩&&Ojos del Salar,并且我们在前往火山时会途经盐床矿,游览周边的Chantani小镇,并参观参观乌尤尼盐湖小镇的制盐工艺。晚上在盐湖上欣赏美妙夜空。航班号:参考航班
& &&早餐& &中餐& &晚餐& &&hotel Luna salada或 同级
第4天科尔恰尼-红湖和绿湖-科尔恰尼(COLCHANI)
餐后,出发前往红湖,欣赏红湖(Red Lagoon)又叫科罗拉达湖。主要由于湖水含有红色矿物质,因此从远处往湖望去,会看到湖水一片红色。位于湖中的硼砂组成白色小岛屿,散布在富含红色藻类红色的湖面上,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红色藻类加灰白硼砂的双色湖。之后前往间歇泉(Geyser Sol de Ma?ana)观赏泉水时而喷发而出的奇景。之后到达绿湖(Green Lagoon)在绿湖享用午餐(野餐形式),之后在难得一见的绿色奇景前驻足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早餐& &中餐& &晚餐& &&hotel Luna salada或 同级
第5天乌尤尼
早餐后,出发前往盐湖城(SALAR DE UYUNI),参观著名的天空之镜--乌尤尼盐沼(Salar de Uyuni),它位于乌尤尼小镇附近,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面积达10,582平方公里,盛产岩盐与石膏。据考证,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退去,留下一个个湖泊。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质硬壳,中部达6米厚。人们可以驾车驶过湖面。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之后前往科尔查尼COLCHANI小镇,参观INCAHUASI并在岛上的餐厅享用午餐,岛上可以俯瞰所有的盐湖景观,回到盐湖城。晚上住宿Palacio de Sal酒店,整个酒店是用盐做的。
& &&早餐& &中餐& &晚餐& &&Luna Salada
第6天乌尤尼 / 拉巴斯
早餐后,搭乘航班飞回拉巴斯,游览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之后到著名的巫婆市场购买当地特色手工艺品或在市中心自由活动。或者游览市区的其它纪念性建筑,如:梅迪纳宫、圣多明戈教堂、学生广场、苏克雷宫、伊莎贝尔天主教广场等。航班号:参考航班
& &&早餐& &中餐& &晚餐& &&Suites Camino Real 或 同级
第7天拉巴斯-迪瓦纳库-科巴卡瓦那(3个小时)
早餐后,乘车前往抵达后参观迪亚瓦那库考古公园。迪亚瓦那库考古公园是一个重要的南美洲文明遗迹,位于今玻利维亚,曾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中心。据考证是印加帝国一支印第安部落的首都。遗址分为:卡拉萨萨亚庙、阿卡帕纳金字塔、太阳门和陵墓4大建筑群。相传是印第安人最早的宗教和礼仪中心。下午开车前往科巴卡瓦那,住宿在的的卡卡湖边上。
& &&早餐& &中餐& &晚餐& &&科巴卡瓦那
第8天拉巴斯&的的喀喀湖(太阳岛)-拉巴斯
早餐后,TITICACA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被称为&高原明珠&.印第安人一向把的的喀喀湖奉为&圣湖&。湖中有41座岛屿,著名的有太阳岛和月亮岛,岛上有大量印加人遗迹,称认为是印加文明发源地之一。最大的岛屿是太阳岛,又被称为的的喀喀岛。之后陆续参观印加花园(Inca Garden),印加阶梯(Inca steps Climbing ),印加Intiwata 文化遗址,在文化遗址吃自助午餐。午餐后参观Ekako地下博物馆。可以自行乘坐当地特色土著船泛舟湖上。下午开车返回拉巴斯。
& &&早餐& &中餐& &晚餐& &&Camino Real Suites
第9天拉巴斯/圣塔克鲁斯
到达机场,飞往圣塔克鲁斯。抵达后出发前往安博罗国家公园(4个小时)路边是典型的10米多高的树林,这些云雾缭绕的树林是从3亿年前就出现在这里。我们终年云雾缭绕的树林里散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会让你大吃一惊,这里有很多蜂鸟和数不清的动植物。
& &&早餐& &中餐& &晚餐& &&自理
第10天拉巴斯/利马/阿姆斯特丹
4.LA2567 25MAR VVILIM . KL744 TU25MAR LIMAMS DK1 早上入参观9月24号广场, 和大教堂。午餐后送至机场。
& &&早餐& &中餐& &晚餐& &&飞机
第11天阿姆斯特丹/北京
6. KL897 WE26MAR AMSPEK DK1
& &&早餐& &中餐& &晚餐& &&飞机
第12天北京
上午抵达北京。
& &&早餐& &中餐& &晚餐& &&自理
跟团游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特别推荐线路拉巴斯、天空之境-乌尤尼盐湖、滴滴咔咔湖预订流程:网上预订/电话预订旅行社确认付款/签约预订成功开心出游 更多线路 58800元起18600元起18500元起27398元起
搜索店内线路服务最新旅游线路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欣欣旅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您发现本网店涉及虚假违规,请立即旅游主管部门投诉电话:010- 已经有欣欣会员账号,可直接登录登录后,我们会帮您自动填写预订联系信息用户名:密码:使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96|回复: 111
超级罐水之---世界上至今为止人类探索到的100处文化遗产
1、米诺斯王宫
  希腊米诺斯文明宫殿遗址,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市西南约61公里。王宫始建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毁于前1450年的桑托林火山暴发,1900年后由意大利考古学家发掘。米诺斯王宫坐落在凯浮拉山的缓坡上,依山起伏,是克诺索斯伟大的雅典艺术家、雕塑家及建筑师代达罗斯为国王米诺斯修建的一座著名的迷宫,宫中通道交错,无论谁只要一走进去,就再也找不到出口。分为4个宫院:克诺索斯宫、马里阿宫、法托斯宫、撒克洛斯宫。每个宫院都有一个长方形庭院,整座遗址分布着1500多间宫室。现发掘的遗迹以新王宫时期的为主,总面积9000平方米。
448.jpg (3.69 KB, 下载次数: 44)
00:37 上传
100处比较著名的世界遗产终于发布完毕了。其实整个地球并不止这区区100处遗产,仅仅就中国而言,截止至2007年6月,中国已有35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6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日加入《公约》,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和所报的项目越来越多,2002年6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6次会议决定,今后审批世界遗产的条件将更加严格,一个国家一次只能提出一处申请,尚没有世界遗产景点的国家将享有优先权。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100、拉什莫尔总统山
  拉什莫尔总统山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皮德城郊区的黑山地区,山高1800多米。“总统山”原来是它的俗称,正式名称是“国立拉什莫峰纪念地”。这里每天来自世界各国的瞻仰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的二月,美国“华盛顿、林肯节”(亦称总统节,因为华盛顿、林肯分别诞生于二月二十二日和二月十二日),更是人山人海。据说,“总统山”最初的构想,源于一位学者。1923年,一名姓罗伯特的学者,萌发了一个念头:他想在南达科他州黑山区坚硬的花岗岩山峰顶上,雕凿一座象征美国的摩崖石刻人物雕像,他这一大胆的构想,随即得到当时著名的雕塑家鲍格姆的全力支持。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精心策划,“总统山”摩崖石刻人物雕像的浩大工程,终于在1927年拉开了序幕。据史料透露,当时参加这项叫灰宏工程的全美雕塑家就多达360多人。1934年,总统山摩崖石刻人物雕像浩大工程终于全面竣工了。从此,“国立拉什莫峰纪念地”便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依山开凿,雕刻的总统山,端庄、凝重、气势恢宏。昔日光秃秃的花岗岩峰顶上,如今雄踞着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亚伯拉罕-林肯和狄奥多-罗斯福四位总统的巨型半身塑像。这些虚实并重的半身石刻雕塑像,体量很大,每位总统的面孔,从下颏到头顶部,分别从18米到21米不等。其中,仅林肯的嘴唇,就宽达6米多。在四位总统石刻头像的山脚下,簇拥着苍松翠柏,下面是宽宽的大道。大道两侧竖立着几十根方柱,美国五十个州的州旗分别以四面一组装饰在大理石饰面的方柱上,象征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国体。
  据悉,摩崖石刻人物雕像,竟有90%以上的雕刻任务,是用先进的控制爆破技术来实现的,当年施工人员用石灰浆放女子雕像的轮廓线后,工程技术人员就根据构图的需要,按照面积大小,深浅不同的要求,在一片片工作面上,用风钻以及不同规格的钻头,打上成千上万大小不同、深浅各异的小洞眼,然后填上不同份量的炸药引爆而“造型”的。据资料显示,单是四位总统的半身像,炸去的花岗岩废石多达一百多万吨。粗粗的人物雕像毛坯显现后,几百名雕塑家,再乘坐钢索牵引的钢质平台,凌空移动换面,用电铲一点一点加以修饰、磨平。“总统山”是雕刻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携手合作,用血汗浇灌出的奇葩。
99、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横穿巴拿马地峡。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查,西班牙人沿着山脊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算是为开凿作了准备。从18世纪开始,西班牙殖民政府陆续派员勘查了四个备选地点,1771年,勘查了特万特佩克地峡,1779年,勘查了尼加拉瓜地峡,然而到1814年,当西班牙终于决定开凿运河时,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整个计划。1823年,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这个徒有虚名的小国虽然拥有200万人口,但从未真正统一过,1825年,它正式向美国提出了援建运河的请求,次年6月,拉美自由之父西蒙-玻利瓦尔在巴拿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也提出了相同建议,中美洲运河的开凿正式提上了日程。在拟议的四个开凿地点中(1、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 2、哥伦比亚西北部的阿特拉托河附近的某个地点; 3、尼加拉瓜地峡;4、巴拿马地峡),巴拿马地峡以最窄(61公里)、尼加拉瓜地峡以有尼加拉瓜湖和圣胡安河可资利用,逐渐成为众望所归。下令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是美国第十二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注意:非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是他任内的主要功绩,他也因此被美国人民雕入拉施莫尔山(即“总统山”)。
  日,随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华盛顿按下电钮,点燃了8吨炸药,打开了巴拿马运河的最后一部分通道,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
8、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坐落在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上的“自由岛”上。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铜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10周年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珍贵礼物。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由法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拉布莱伊提出铸像建议,由法国人民捐款,由法国的艺术家奥古斯特- 巴托第设计并主持建造,像内铁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工程师埃菲尔设计,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据说,女神像的模特儿是艺术家的妻子尚奈密丽,面貌是艺术家母亲的脸型。巴托第从1874年开始设计,到1884年5月全部工程才告完成。1885年5月,分装成210箱,用法国拖轮运至纽约。
  自由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整座铜像以120钢铁为骨架,80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宣布获得的自由,故称为“自由女神像”。像内有22层, 电梯可升至10层平台上,再循盘梯可达巨像冠部的望台。巨像的底部建筑为美国移民博物馆。1886年10月28日,由美国克利夫 兰总统主持揭幕。1924年,美国政府宣布为国家纪念地。1984~1986年,曾进行整修。
97、梅萨维德悬崖遗址
  梅萨维德悬崖遗址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沙漠与多峡谷的岩石地带,海拔2600米,是建于6世纪~12世纪的阿纳萨齐印第安人居址。这里有3800多处遗迹,其中600多处属于圣胡安盆地的阿纳萨齐文化,包括平原村庄和悬崖房屋。悬崖房屋是用石头在悬崖凹进的地方垒砌起来的,共有200多座,其中悬崖宫殿最为壮观。
  公元13世纪时,该地的印第安人整个部族集体弃家外迁,迁移到了南方。对于这里被遗弃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天灾。据考证,当时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自然灾害,连续24年的大旱灾使人们的饮水几乎完全断绝,最后,这里的居民们被迫向东逃离,到水源充足的地方重建家园。悬崖城从此荒废。今天散居在北美各地印第安部落的祖先都是悬崖宫的原始居民。
  悬崖宫是梅萨维德遗址中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这里名气最大的景观。悬崖宫的顶端有一个约400人居住的村庄。它有200多所可供居住的房间,以及贮藏室和会堂(用于举行仪式的房间)。在悬崖宫的外缘,还有许多供部族内部进行社交活动和敬神用的圆形地穴,以及一些供炊事与家务用的露天庭院。这些房舍建筑虽已废弃了700多年,但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建筑规模与工艺技巧。
  约在2000年前,印第安人的阿纳萨齐部落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成为最早聚居并以务农为生的印第安人,即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普韦布洛时代是母系社会。女子掌管家务和祭祀大权,在陶器上彩绘染色;男人从事农业劳动,兼作狩猎、纺织和制作陶器。这时,市集贸易兴起,实行物物交换。公元年,为了抵御其他部落的侵袭,他们迁到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之间,开山凿石,堆砌墙壁,修建峭壁石屋,因此在历史上有“峭壁居民”之称。现存的主要遗址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
96、昌昌古城
  昌昌古城遗址位于今秘鲁的特鲁希略城附近,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中奇穆帝国的都城,建于公元11世纪,面积达20平方公里。昌昌在奇穆语中是“太阳、太阳”的意思,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侵占了这里,19世纪中叶开始考古工作。奇穆文化约存在于11~15世纪间,分布在秘鲁北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发达,有大规模的灌溉网。昌昌城整个面积约20 平方公里,中心地带为6.5 平方公里,全盛时期人口有10 万人。全城的建筑,都是用土坯砌成,是世界上至今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座土城遗迹。昌昌古城中心地区由10个各自独立的长方形城堡组成,每个城堡平均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城堡四周有高9米—12米的围墙,厚达3米,有道路通达全国。该城在14~15世纪时最繁荣,这些城墙都是用大块的土坯砌成,砌得很严实,这些土坯用粘土、沙砾和贝壳末烧制而成,非常坚固,而且考虑到抗御地震的需要,大都砌成品字形。1970 年秘鲁发生大地震时,后人修复的墙都遭到了破坏,而原来的遗址却安然未动,显示了当时奇穆人的高超建筑艺术。鱼是当时人们主要的食物之一,渔猎是奇穆人的主要生产活动。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0届会议报告,1986年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0届会议报告。
  古城的中心是庙宇般的查珠第城堡,它有一个至今保存特别完好的议事厅。24个座围着矩形庭院的土墙,看上去很像是现代进行辩论的会议厅。此厅的传声效果不同寻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声轻轻说话,都能被听的很清楚。城堡内还有金字塔形神庙、宫殿、墓地、民居、庭园、蓄水池等。研究表明,这些内城可能是昌昌帝国十位君主的陵墓,兼作王族居住区的城堡。其内一般有贮水池、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普通居民则住在城堡之外。
  古城的中心是庙宇般的查珠第城堡,它有一个至今保存特别完好的议事厅。24个座围着矩形庭院的土墙,看上去很像是现代进行辩论的会议厅。此厅的传声效果不同寻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声轻轻说话,都能被听的很清楚。城堡内还有金字塔形神庙、宫殿、墓地、民居、庭园、蓄水池等。研究表明,这些内城可能是昌昌帝国十位君主的陵墓,兼作王族居住区的城堡。其内一般有贮水池、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普通居民则住在城堡之外。
95、埃尔塔欣古城
  埃尔塔欣古城,位于墨西哥中部的韦拉克鲁斯州,距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200千米。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布塔欣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785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在韦拉克鲁斯州东部墨西哥湾沿岸的热带丛林中,发现了被植物掩盖了500多年的埃尔塔欣神殿遗址。后来,考古学家又陆续在这里发现了埃尔塔欣古城的其他遗址。考古学家推断,埃尔塔欣是由与古印第安玛雅人有血缘关系的瓦斯特克人建造的,建城时间在公元800年- 1200年之间。公元13世纪初,埃尔塔欣遭到破坏,后来被遗弃。埃尔塔欣是为祭祀支配“闪电”、“飓风”的诸神而建立的宗教城市。埃尔塔欣遗址被分成三处,即“小城市”、“大城市”,以及被称作“圆柱馆”的神殿金字塔所代表的“塔欣奇克”。“小城市”里球类游戏场散布在各处。埃尔塔欣在当时是举行盛大球类游戏活动的地方,而这种球类游戏是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在目前发掘出的17个球场中,最大最美的是“南球场”。城中最著名的建筑是祭祀风雨诸神的壁龛金字塔,塔高约18米,底部周长约36米。金字塔的东侧,建有直达顶部的很陡的石阶。壁龛金字塔上的365个壁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整座金字塔与日历有关。
神龛金字塔共有365个神龛
94、萨克塞华曼
  位于秘鲁境内的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城堡,是南美州安第斯山区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西北郊3000米,海拔3600米高原上的一座卫城。“萨克塞华曼”的含意是“山鹰”,它依山而筑,占地4平方公里,从上到下共有3道平行的、用巨石砌成的围墙护卫着城堡,这些围墙用30多万块深褐色巨石构筑而成,它们原高在18米左右,最里层的石墙周长360米,最外层的石墙540米,由重量超过100多吨的巨石堆砌、精致雕凿而成,其中有一块巨石高达28英尺,估计重达360吨( 相当于500辆家用轿车),城墙上遍布坚固的堡垒、瞭望台。
  来自当地印加人的解释则源自远古的印加传说,这些巨石建筑在印加时代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由一位叫做维拉卡查的神和信徒们建造的,而印加人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和守护者。据说,山鹰城堡的中央有一个圆塔形建筑,塔内有一个构造特殊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迷宫般的通道,其中的一条或几条通道通往地道,在地道的某个地方可以寻找到埋藏宝藏的机关。然而,既然这座城堡不是印加人自己所建,他们又如何能够把那样一宗巨大的财宝藏入城堡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呢?
93、库斯科
  库斯科(有资料译为“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地城市,库斯科省首府,海拔3,416米,气候凉爽,人口18.2万(1981),大部分为印第安人,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长期是印加帝国都城。著名的考古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多古宫、庙宇、堡垒、石墙遗迹及教堂,并有考古博物馆和1692年建的大学。。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在库斯科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位于这两个广场附近。
   库斯科的主要建筑是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和大教堂。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世界闻名,距库斯科城1.5公里处,举世闻名的萨克萨曼圆形古堡是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另一主要建筑是大教堂,大教堂顶端的福音钟楼悬挂着一口130吨重的大钟,据说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
雨神恰克摩尔的石雕
玛雅的古天文台
  图拉(Tula),又称:图伦(Tulum ),属今墨西哥伊达尔哥州,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83公里处的群山怀抱中。图拉城的城池建在山上,山下为特奥特拉潘(Teotlapan),图拉河流经其间。它是墨西哥谷地北部托尔特克人的首都,繁荣于后古典时期(650~1521)。托尔特克文化(公元900-1521 年) 因尚武好战的托尔特克人而得名,文化中心最初在墨西哥西部的图拉,后来在阿兹特克人的威胁下东迁至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地区。托尔特克文化受到了玛雅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建筑与艺术兼有本文化与玛雅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托尔特克人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奥蒂瓦坎城影响,公元1156年左右,图拉城邦发生内讧,武士集团和祭司集团相互争斗,于是联盟瓦解,来自北方的奇奇迈加人乘机入侵,迫使托尔特克人迁出图拉地区。随着奇奇迈加人的入侵和托尔特克人的迁出,托尔特克文明也就逐渐衰落了。
  图拉城是托尔特克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该遗址是在1942年开始修整的。图拉城古文化遗址,分布在一个每边长约120米的四方形广场的周围。它的北面有一个最大的神庙,是托尔特克人祭祀金星的神庙所在。另外,还有太阳神庙、烧焦的宫殿、球场、祭坛和起居室等等。布局讲究对称,有排水设备,且大量地应用了模制土坯(即日晒砖)。图拉城中还有专门的石器作坊,石器作坊里的原料大都为坚硬的黑色的石头,这些黑色石头是用来制造农具和武器的,作坊集中在专门的街区。另外,在某些街区还设有专门的纺织和制陶作坊,所有的作坊都是家庭作业。图拉城面积约13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达6万,谷地里还生活着约6万人,在谷地里生活的大多为农民,他们主要从事玉米、菜豆和辣椒的种植。
  图拉城最杰出的圆雕是雨神恰克摩尔的石雕:头朝一边,屈膝、双手放在肚子上,捧着一容器,全身都涂以有光泽的颜色。图拉建筑最大的特色是男人像柱、浮雕武士方柱和蛇形柱。人像柱刻成托尔特克武士形象,他们头戴羽毛装饰,双手顺着身体放置,胸前有巨大的蝴蝶状盔甲,背部有象征太阳的圆盘。他们右手执长矛,左手拿着箭和其他物品,原来的作用是用以支撑神庙的屋顶,但现在神庙屋顶已不复存在,而他们本身也曾因为具有神的形象而受到当时人们的崇拜。雕像由四部分衔接起来,涂有色彩,眼睛和嘴都是镶嵌的,他们表情严厉,具有鲜明的武士风格,形象刻板而有力,是非常能体现托尔特克文化的特点的代表作。蛇形柱是刻成羽蛇形象的柱子:羽蛇头在地下,尾部朝上托着框缘。建筑物墙上装饰着浅浮雕的武士行列和成排的美洲虎、鹰及其他的图案交织的装饰带。石柱支撑着建筑或金字塔前面的门廊。图拉城最杰出的圆雕是雨神恰克摩尔的石雕:头朝一边,屈膝、双手放在肚子上,捧着一容器,全身都涂以有光泽的颜色。
 91、乌斯玛尔
  乌斯玛尔古城属古代玛雅城市遗址,位于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以南80公里处,建筑区面积60公顷。乌斯玛尔遗址代表了玛雅人艺术和建筑的顶峰,是古代蒲克式建筑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玛雅古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
   乌斯玛尔古城是尤卡坦最大的城市和宗教中心,四周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所环抱,在11世纪之前曾拥有25000人口。该城建于公元987至1007年之间,公元1000年以后,托尔特克人入侵尤卡坦,在受到托尔特克人文化侵袭后,建设中止,1441年被废弃。公元8至10世纪,玛雅文化达到了鼎盛。在尤卡坦,最能体现玛雅文明的,是他们那一座座超凡的宏伟建筑。
  在当时的尤卡坦有三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在尤卡坦半岛的南部,流行里奥贝克式,其特征为:有着沉重的装饰,神庙立面有时处理成一个巨大的雨神肖像,带犬牙的嘴作为神庙的门,两边有高度抽象化的眼睛和耳朵。 另一种为切尼斯风格,其特征是庙宇的正面是丰富的灰泥装饰物,而庙宇的入口处大都有象征神灵的大嘴,形状比较怪异。流行于尤卡坦半岛西部的蒲克式,是玛雅建筑艺术的顶峰,这种样式最为杰出的典型,当属乌斯玛尔古城,其建造风格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成熟、严谨、理智、华丽。建筑的排列有令人吃惊的现代感,长长的平石板构成建筑物的平台,宽阔的阶梯通向大建筑物;方形门沿墙面形成有韵律感的排列;墙上部突出的中楣上用砖石镶嵌成几何纹或几何化的美洲虎面具。
   乌斯玛尔古城遗址上的建筑是几个大的建筑群,每一群体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通常由4座宫殿排列成方形,但建筑互不连在一起,方形的四角是开放的。宫殿由成排的拱顶房间组成,设有仪式性门廊。另外,所有的建筑物都放在南北中轴线上,每座建筑物本身又是左右相对称,整个布局在均衡中求变化,巍峨壮观。 乌斯玛尔古城主要的建筑群有“总督府”、“魔法师金字塔”、“女修道院”等。
   乌斯玛尔的总督府,长90多米,高10米,建筑在一座120米长、9米宽的高台上。作为总督府的基台,整个总督府外檐上部由一道3米多宽的石雕镶嵌带组成,这道镶嵌带总面积是750平方码,上面雕刻有150个蛇形神的面具,都有眼、耳、角和尖齿,个个都刻得一模一样。每个面具由18块建筑用的石料组成。这些面具的图案完全一致,它们砌成一幅镶嵌图案,每一方码有30块,光是面具就用了2700块上有雕刻的石料,而整个镶嵌带共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这些石块中有一大半组成一个十字形图案,图案由同样的石块组成。每一石块的体积、形状大小都要绝对相同,丝毫不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要用45万立方码的建筑材科,才能先筑起来总督府的平台,整个工程,需用将近一百万吨建筑材料。而整座建筑物所需用的内部填充物以及碎石和各种设备,都要完全依靠人力背负驮扛,考古发现,这么宏伟的巨型建筑,玛雅人在建筑时竟无人使用有轮的车。
   遗址的中心耸立着“魔法师金字塔”,根据传说,这座金字塔是位魔法师在一夜之间神奇般地建造的。此塔呈椭圆形,而不是一般的正方形;底部长24O英尺,宽120英尺,塔身高耸在天地之间,达120英尺,俯瞰着周围一望无际的旷野。塔的正面从下往上共有89级陡峭的石头台阶,中间没有休息平台,也没有斜桥,越往上攀登,台阶就变得越狭窄,游客们只能踏上半只脚掌。台阶两旁装饰着华丽的图案,也有人把它称为“雕刻的镶嵌拼花图案”。顺着台阶一直往上攀登,可来到矗立于塔顶端的神殿,神殿只有一间庙堂,拱形屋顶用石柱支撑。
   从神殿居高临下鸟瞰整座乌斯玛尔古城遗址及其周围的原始森林,游客们会感到恍如隔世,似乎游历于天地之间。从神殿向东北望去,便是气势磅礴的举世闻名的古玛雅建筑杰作“总督府”了。 需要说明的是,乌斯玛尔古城遗址的“总督府”、“魔法师金字塔”、“女修道院”等建筑物的名字,都是当初来到此地的西班牙人根据建筑的外形所起的,并不代表任何建筑物 的实际功能的象征意义。比如遗址中的这座“女修道院”,其命名仅仅是缘于与西班牙的女修道院有类似之处,实际上,这座建筑当初可能是个学校。
   考古发现,这座女修道院大概建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该建筑有一个气派雄伟的拱门,宽敞的梯级,一个中央庭院,还有四座宽而矮的宫殿式楼房,有刻着几何图案的雕带围绕。里面的房间都用石块间隔,上面是拱形的房顶。其建筑所表现的是典型的玛雅建筑的蒲克风格,石板上的图案彼此连续,十分精确。女修道院西侧雕刻带上的图案,有玛雅印第安平民用泥土盖成的住屋图样,这些住屋高置在其建筑物每一个房间的门上作为一种象征,清楚地说明玛雅贵人所使用的石建房子事实上就是他们的住所,而不只是举行典礼的地方。
   玛雅人在建造总督府和魔法师金字塔时,多次把他们那神秘莫测的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夏至时分,魔法师金字塔西面的石阶正好对准西落的夕阳,极为准确地面对着地平线上金星到达最南偏角的那一点。玛雅人在建造总督府时,不仅在立面镶嵌上数以万计的精美的图案,其中还包含许多代表金星的符号。以至于有人认为,这座金字塔具有神奇的导向功能。
   考古发现,乌斯玛尔在玛雅前古典时期已经存在,但在公元800年至1000年间,才开始成为一座重要的城市。它达到玛雅文明后古典时期的高峰时,许多地处低地的玛雅文明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尽管在所有的玛雅古代遗址中,乌斯玛尔古城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但遗憾的是,人们对有关它的起源却知之甚少。
   尤卡坦的蒲克式建筑,当时还采用了新的装饰方法,即把立面装饰完全用石砖镶嵌,先用石砖雕刻成石雕砖,然后镶嵌到墙面组成图案,把它们作为永久性的表层。玛雅人建造的总督府,仅是需要雕刻好的石料就达2700块,而整个镶嵌带共需22500 块石雕,再把它们丝毫不差地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然而,这么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古代的玛雅人是如何完成的呢?
奇琴伊察的金字塔,庙宇和羽蛇形石柱等。
90、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是古玛雅城市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南部。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公里,有建筑物数百座,是古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的遗址。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奇琴”意为“井口”,天然井为建城的基础。现有公路把它分为两半。南侧老奇琴伊察建于公元七至十世纪,具玛雅文化特色,有金字塔神庙、柱厅殿堂、球场、市场和天文观象台,以石雕刻装饰为主;北侧新奇琴伊察为灰色建筑物,具托尔特克文化特色,有库库尔坎金字塔、勇士庙等,以朴素的线条装饰和羽蛇神灰泥雕刻为主。奇琴伊察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玛雅人的圣殿,其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五百年到七百年左右,对整个乌松布拉河盆地有着重大的影响。典雅的建筑、高超的技术以及轻巧的浮雕都说明了玛雅人的神话,证明他们是这一文明的天才创造者。
  奇琴伊察的帕伦克是反映玛雅建筑艺术的一处遗址。它坐落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境内崇山峻岭间的一块坡地上,反映玛雅人当年建城定居多选择仓林山岭的特点。据在这里发现的刻有纪年的玛雅碑证明,这座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四二年。
   帕伦克的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在金字塔上的“铭文神庙”。金字塔为正方形,共十层,向上逐层缩小,最低一层有梯阶九级,其余有梯阶七级,共七十二级。“铭文神庙”就建筑在金字塔顶平台上。平顶,有五个门,走廊上有壁画、浮雕,庙的四壁都是雕刻的碑文。可惜,现在还未破译这些玛雅象形文字,至今无人知晓这些碑文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平顶或有平台。金字塔的台阶象征通往宇宙的阶梯,这是玛雅建筑的典型特征。
  在金字塔的右前方有一宫殿。宫殿中间是一个大院,看来是当时王室观看竞技或演出的场所。走廊壁上有各种绘画和浮雕,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其颜色虽已黯淡但仍可辨认,绿色尤为清晰,后走廊的东北角有蒸汽浴室,先用火烧灼一块巨石,然后将水浇在石上发出蒸汽,供王室沐浴。在宫殿的前方,有方形塔一座,共五层。宫殿和高塔的四面,还有类似宫殿的建筑物。金字塔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它是城邦的重要的活动中心。
 巨画卫星图。
 89、纳斯卡巨画
  纳斯卡巨画又称: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地区,这里存在着一个2000年的谜局: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这些线条沉默无言,似乎在耐心等待后人的破解——究竟是谁创造了纳斯卡线条、它们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神秘线条背后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一天,两个美国人来到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上,眺望着绵延数英里的一片标记,它看起来像是涂画在一本巨大而神秘的便笺上。在广阔的沙漠上,上千条苍白的线条指向各个方向。他们被纳斯卡沙漠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5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 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四百公里, 位于秘鲁海岸的干旱的草原上, 占地约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 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 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迷团之一。 有些线条图描述了活着的动物、植物,想像的形象,还有数公里长的几何图形。 这些物品被认为是用于与天文学有关的宗教仪式。
   纳斯卡线条图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在辽阔的荒漠上,有人用网状线条,蚀刻出巨形飞禽走兽的图案。纳斯卡线条图是一种巨形的,镂刻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图形。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在暗红色的砂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例如: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秃鹰,其翼展竟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
  自1926年人们发现了这些图案后,众说纷纭,然而对这些图案想表示的意图,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米吉亚•艾克斯比,这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 “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椎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
纳斯卡地理卫星图
88、蒂卡尔
  蒂卡尔玛雅古城遗迹位于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东北部的原始丛林中,东北距弗洛雷斯约35公里。约在1696年发现,1848年发掘,1955年起对外开放。古代玛雅最大城市之一,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城市在公元800-900年间被遗弃,1963年起进行大规模发掘。蒂卡尔是危地马拉印第安古玛雅城市遗迹, 古玛雅人称之为“百声汇合之地”,据考古学家研究, 城市建於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9 世纪, 后來不知何故, 突然被废弃.17 世纪末被发现, 1848 年开始发掘, 1955 年起对外开放.它是玛雅文化最大城市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印第安宗教中心之一。1980 年5 月拉丁美洲旅游组织联合会曾开会遴选蒂卡尔为拉丁美洲“最佳旅游地”。
    蒂卡尔城市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 占地130 平方公里, 中心部分占16至17 平方公里.内有各种建筑物3000 多座, 出土石碑200 多块, 由9 组建筑群组成,大广场居中心, 四周高耸着庄严的金字塔。东侧的1 号金字塔, 建成於公元810 年, 塔身分9 个梯级, 由於它状似一头雄踞的美洲豹, 故称美洲豹金字塔, 塔高60 米以上, 顶端建有小庙。塔南为“中部卫星城”, 是由6 个庭院组成的长廊式建筑群, 每个庭院四周又建有一组殿堂.广场正南是高达57 米的5 号金字塔和“南部卫星城”.往西就是著名的“七殿广场”。广场上耸立着7 座宫殿, 殿堂门楣上雕刻着骷髅和花纹.七殿广场以北, 与美洲豹金字塔遥遥相对的是736 年建成的2 号金字塔, 塔顶雕刻着一个巨大的假面, 塔底分为3 个大厅, 石壁上布满浮雕, 其中有奴隶祭祀的浮雕和贵族妇女抛掷珍珠的浮雕。2 号金字塔不远处有“北部卫星城”。这些金字塔与广场之间有86 块石碑, 其中21 块刻有精致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石碑背后有宽阔的石阶, 石阶最高层为平坦的祭台。
  蒂卡尔是玛雅古典时期最大的城邦,此时玛雅的文明中心已从南部移到中部。公元292年,“美洲虎之爪”王开创王朝,建功立业。这位强而有力的玛雅王天们六七十年,为蒂卡尔日后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之后,“蜷鼻王”、“暴风雨天王”将蒂卡尔推上了昌盛的巅峰,迎来了第一次盛世。但在公元6世纪中时,由于受到来自墨西哥北部移民大迁徙浪潮的冲击,蒂卡尔发生了大的政治动荡,王朝风雨飘摇,城市建设一度停歇。100多年后,蒂卡尔才又生机重现;从小到大世纪末到整个8世纪,蒂卡尔再次冠绝当世,连续出现三个强大的国王:阿卡高王、雅克京王和奇坦王。今天考古发掘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蒂卡尔城,就建于这三个国王的太平盛世之时。第二次盛世时,蒂卡尔城市面积超过65平方公里,居民达5万,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坛、石碑等遗迹;影响的区域方圆500平方公里,控制着近200万人口。仅在其中心区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几座,小型神庙50多座;它们以古老的中心广场为核心分布四周,旁边还有装饰着浮雕彩画的王宫和廊庑围绕的市场。好几条高出地面的石砌大道,连接着各个宗教中心。
   外貌既惊且险的金字塔是蒂卡尔最主要的建筑成就。蓝宝石般明净的天空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刺破林莽的密网,在绚烂的热带阳光下遥遥相对,熠熠生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斜度达70度的惊人设计,其外形有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学般奇峭,因而有人称之为“丛林大教堂”。就是沿着这些陡峻得令人晕眩的石阶,玛雅祭司——通常也是玛雅王,一步步进入那金字塔顶端装饰着高耸“顶冠”的神庙,仿佛升入天际,在那儿,他们与众神沟通,获得超越世俗的力量;也是在那儿,他们观测星象,制订历法,成为千千万万玛雅人心目中的世间之神。就是在那儿,神与王合二为一了。
   在蒂卡尔的中心广场上,树立着几十块被学者称为“石碑仪仗”的纪念碑,它们排列整齐,记载着当时的自然现象,政治事件和重大的宗教仪式。最早的一块刻于公元292年,最晚的一块刻于公元869年,此后就突然停止雕刻了。与此同时,曾经无比强大的蒂卡尔突然香消玉殒,被莫名其妙地遗弃在丛林中。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蒂卡尔正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市,也停下了已修建过半的石柱……整个9世纪,中央低地数以百计的城邦突然被纷纷遗弃,那些繁华的都市几乎在同一时期一一湮灭,瞬间荒芜。
87、特奥蒂瓦坎
  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山坡谷底之间,距墨西哥城40公里,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主要建筑沿城市轴线逝者大道布置。特奥蒂瓦坎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太阳神金字塔、月亮神金字塔、羽蛇神庙等,至今仍保留。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用沙石泥土垒砌而成,表面覆盖石板,再画上繁复艳丽的壁画。沿逝者大道南行,终点有一座城堡,内有神庙、住宅等建筑。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是墨西哥的主要旅游圣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城特奥蒂瓦坎--&众神创造的城市&,建于公元1世纪至7世纪,其建筑物按照几何图形和象征意义布局,以建筑物(特别是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庞大气势而闻名于世。这座古城遗址告诉了我们特奥蒂瓦坎曾经的雄伟壮丽,介绍了古代墨西哥的仪式中心和城市前身的结构。特奥蒂瓦坎的仪式中心“死者大道”是一条宽40米的笔直的大路,两公里多的长度内穿越了一系列清晰可见的长方形广场,两侧都有台阶相通。在接下来的三公里中,道路依然平坦笔直,但毗邻的建筑物略显杂乱。这条气势不凡的街两侧有2000多所民居,组合成许多套“公寓”,就像是现代住宅的先驱。 “死者大道”虽然只占全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很宽阔广大。大多数纪念物都矗立在大道两侧,其中气势最恢宏的太阳金字塔(底座225×222米)是世界第三大金字塔。它挺立在大道东侧,高达63米(原来的高度是75米),体积有一百万立方米。坐落在死者大道最北端的月亮金字塔略小一些,但同样地气势雄伟(底座150×140米,高42米)。它有四层重叠的平台,逐层减小。月亮金字塔脚下的广场上魁扎尔帕帕洛特尔宫,亦即神奇的鸟蝶宫。院子里的柱子上描绘了这种鸟蝶的浅浮雕。这座华美的殿堂是为数不多的非神庙建筑之一,可能是月神祭司的宅邸。
   死者大道的南端矗立着一幢巨大的四边形的“城堡”建筑,一边长约400米,总面积近7公顷。四座平台(曾被西班牙误认为是要塞的城墙)围成的广场可毫不费事地容纳10万人。这里耸立着羽蛇魁扎尔科亚特尔金字塔。金字塔西侧的巨大台阶保存得十分完好,清晰地体现出了特奥蒂瓦坎建筑的典型特点,即“斜坡和嵌板”式风格,交替使用倾斜的路堤和垂直的嵌板,通常用浅浮雕作装饰。在这座金字塔的四面共雕刻着366个魁扎尔科亚特尔的头像,都是突出的圆形头颅,张着吓人的大嘴。
  第一次挖掘始于1884年。1905年到1910年间修复了一些纪念物。在修复太阳金字塔时,建筑师莱奥波尔多•巴特雷斯蛮不讲理地又加了一个第五层。1917年到1920年间发现并修复了“城堡”。从1962年起,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协调了各方的考古研究工作,对遗址进行了更系统的发掘,找到了魁扎尔鸟蝶宫和其它一些建筑。在70年代初,人们在太阳金字塔下面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分为众多房间,有隧道相通。这是举行某种仪式的地点,其象征性作用在特奥蒂瓦坎宗教中非常重要,但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也许它象征着神话中的创世中心吧。
   墨西哥在1980年启动的“特奥蒂瓦坎考古工程”是一次广泛的挖掘和加固运动。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的鲁文•卡夫雷拉指导下,600人工作了两年时间。这项工程的重点是挖掘死者大道的南侧,人们找到了特奥蒂瓦坎文化之后的一些文化遗迹。
   对羽蛇金字塔的挖掘工作(、年)使人们发现了一些内有骸骨和陪葬品的坟墓,其中有黑曜岩制品、硬石小雕像和刻有花纹的贝壳。从年,墨西哥和美国考古学家共同发起了“魁扎尔科亚特尔神庙工程”,勘查了从未研究过的城堡。年间,墨西哥展开了另一项运动,揭开了晚于特奥蒂瓦坎的地层遗迹。人们在金字塔的正中间、地板下和角落里的坟墓中共找到约200个墓穴。作为特奥蒂瓦坎绘图工程的一部分,罗切斯特大学(美国)的勒内•米永在1973年开始绘制整个遗址的地图。他认为月亮金字塔里可能有一个内部结构,但迄今尚未破解这座纪念物的秘密。
太阳金字塔
86、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马丘比丘遗址位于现今的秘鲁(Peru)境内库斯科(Kuscow)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马丘比丘在奇楚亚语Quechua“古老的山”之义,也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在山顶上马丘比丘的悬崖边,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由于独特的位置、地理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Inti就是用它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谜。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至今没人明白印加文明能够把重大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祭司和贵族区(居住区)。在神圣区里献给最伟大的太阳神Inti的“Intiwatana”、“太阳庙”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学价值的主要宝藏。在居住区中有一部分是专属于贵族们的,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个缓坡上; 智者们的住宅有红色的墙, 王子们住宅则有着梯型的房间。在主城堡中还有一片区域是专门关押和惩戒犯人的监狱。石头建造的纪念陵墓是宗教仪式和献祭牺牲的场所,里面的空间呈拱形,墙壁上还有雕刻。
85、蒂亚瓦纳科
  蒂瓦纳科(Tiwanaku)文明被认为是印加文明的先驱。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蒂瓦纳科一直是安第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土著城市。这座古城的遗迹位于的的喀喀,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3500米,在拉巴斯以西约 72 公里处。蒂瓦纳科海拔 3840 米(高于拉萨和加德满都),但并非山地——它位于山脉东西交界处的平原地带。蒂瓦纳科城位于玻利维亚,这是南美洲的古印第安文化,分布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并扩及厄瓜多尔南部、智利和阿根廷北部。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遗址是蒂瓦纳科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5世纪到9世纪它达到了鼎盛时期。遗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它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
  蒂瓦纳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400 年左右,是一个以种植土豆和藜麦为主的小村庄。在公元 500 年至 800 年期间,这个原本的小村落发展为重要的都市。它占地约 5 至 25 平方公里,人口达 10000 至 40000。蒂瓦纳科文明的影响力却大大跨越了这个区域,它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今天的玻利维亚高地、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均有发现。蒂瓦纳科在公元 1000 年以后崩溃。很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归咎于从南部侵入的入侵者,抑或对蒂瓦纳科宗教信仰的丧失,或者这三者兼而有之。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蒂瓦纳科赖以生存的的的喀喀湖湖水退却,因此不得不弃城。到 13 世纪左右,蒂瓦纳科忽然陨落。但是,故事可能并未就此结束:崛起于库斯科的印加帝国,可能就是蒂瓦纳科文明的继承者——蒂瓦纳科一支居民可能在蒂瓦纳科弃城时到达了库斯科地带,逐步建立起辉煌的印加文明。西班牙殖民者曾在 16 世纪侵入印加帝国,土著称,根据印加传说,他们的祖先就来自蒂瓦纳科。
84、复活节岛石像
  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当地称“拉帕努伊岛”,意即“石像的故乡”, 是智利的一个小岛,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位于南纬27°10′、西经109°31′。据说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赶紧登陆,结果上岸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复活节,于是就将这个无名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行政属智利瓦尔帕莱索省。说来也巧,这天又正好是复活节。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17平方千米,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死火山颇多,有3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三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孤独的一个岛屿,这个面积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岛位于东太平洋,往东越过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见到大陆(智利海岸)。 它离太平洋上的其他岛屿也相当遥远,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是皮特凯恩 岛,远在西边2000公里处。迟至日,该岛的原居民才与外界有了接 触,现在人类学界一般将它叫做拉帕努伊岛(Rapa Nui),岛上有巨大石像等文物古迹,被称作“神秘之岛”。首府杭加罗阿,在岛的西南部,附近有飞机场。建有美国卫星跟踪和气象观察站。
   一提起复活节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岛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着实令人赞叹。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石像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雕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石像大约雕凿在公元前1680-前1100年间,最少每天要动用30个劳工,工作8小时,约用1年时间才雕凿出1个石像。不过,这还未计算搬运石像到海边的工程,估计需要90人,于两个月时间内可将石像搬运出来。最后,还要3个月才能将石像耸立起来。可是考古学家怎样也想不到,原来还在人像头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砖红色的,非常特别。红帽子由此处雕好再运往海岸,怎样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头上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83、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172.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这条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年凿成,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
  运河原由英、法国管理。1956年埃及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1967年中东战争后,埃及关闭运河。1975年6月重开后开展大规模拓宽浚深。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完成后,河面展宽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满载15万吨或空载35万吨海轮得以双向通行。第二期工程在实施中。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运河卫星图
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编队由红海顺利通过世界闻名的人工航道--苏伊士运河,驶入地中海。
82、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今津巴布韦共和国内,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16世纪初。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该建筑群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以此为中心曾先后间建立过一些班图人的王国。后经多次重建或扩建,于14、15世纪达到鼎盛。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这些遗址中最大、最壮观的。它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
  大津巴布韦遗址三面环山,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整个的遗址范围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组成了相互联系的建筑群。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公元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连串如堡垒般的城墙,内有复杂通道、石级和走廊,这组建筑现在一般称做卫城。城墙与一个大孤丘结合在一起,随着岩石起伏,以精湛的技术把花岗岩石堆砌起来,顺其自然之势与大孤丘混为一体。站在卫城顶上,可把整个津巴布韦遗址风光尽收眼底,可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第二组是一处椭圆形花岗石围墙,称做神庙。围墙的东北、南、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高约6米,东面城高约9米,围墙底部宽约5米。神庙位于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缺,充分显示出当初建造者的艺术才干和建筑水平。庙内有一座气势庄严的高塔。第三组介于围墙和神庙之间,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而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曾先后发现8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上的鸟后来被人们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内城和卫城之间的这片开阔的谷地上,有一些石头建筑,在被寻宝者和无知的考古者大肆挖掘后,原本还算完整的城堡已面目全非。
复原效果图。
www.zxmh.net/html/book10/ 斗罗大陆&
81、阿克苏姆
  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历史名城,在北部高原上的提格雷地区,东距阿杜瓦19公里,海拔2,135米,建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曾是阿克苏姆国都城,多寺院、雕刻、碑文和花岗岩方尖塔等古建筑和文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里,曾为印度和埃及的贸易中心。公元四世纪时,国势强盛,征服了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的麦罗爱王国和南阿拉伯的希姆雅尔王国,西与拜占庭结盟,并在国内推行基督教。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领红海东、西两岸,以队商贸易取代红海和印度洋间的海上贸易,阿克苏姆日趋衰落。十三世纪为埃塞俄比亚所取代。这一王国首都的庞大遗址是由方尖石塔和巨大的石柱构筑而成,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421-004。
  传说中最初的王国屡屡以此地为都,因而这里一度被称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城市之母”和“古代文明的摇篮”。众多的寺院、雕刻和碑文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无比的石柱。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约建于公元306年,即阿卜拉哈-阿巴巴国王时代,均由整块岩石凿成,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据史料记载,最大的石塔高约33米、呈13层楼状,现已倒塌;现存的石塔中,有一座高为1.35米,塔基长2.6米、宽1.2米,其雕刻颇具特色,岩石被雕刻成具有横梁、地板、和门窗的10层楼的形状,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厦”;有一座石塔由于是建在阿克苏姆的风口处,被当地人称为“清风吹来的地方”;还有一座石塔在意大利入侵时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罗马靠近君士坦丁拱门附近地方。据说,这些巨型石塔、石柱很可能是为了纪念早期一些阿克苏姆的国王而建立起来的,这里还摆放着公元535年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和墙壁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为古老的吉斯文。
   阿克苏姆中还有闻名遐迩的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着许多国王的王冠和御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经书,古代曾经有好几个国王在这个教堂里举行加冕大典。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戒的约橱不知去向,后来经过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运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
遗址上的方尖碑
这座高33米的大方尖碑是世界上人类竖立起的最高石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回帖并转播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腾讯微博
Powered by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6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字塔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