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房屋钢筋水泥板搭建的三层楼房图片 使用寿命有多久,能坚持三十年吗...

近期赋闲在家,难得清闲,却心绪万千,还来不及细细品味那微不足道的闲趣,挥之不去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人过不惑,20年的职业生涯,从天花板下来后,该何去何从?继续拼命突破天花板,进入更上一层的职业生涯?还是直接退休,享受人生?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虽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但也清楚自己还没到可以无忧无虑地退休享乐的时候.    路在何方?    近期一直在房观潜水,因为我关注中国的房地产。我已过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代,更多的是默默关注社会,思考自己的路.    之所以在这里冒个泡泡,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好好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社会经验和教训,给自己开拓未来之路提供思路.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静心思考:我得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在未来我还能得到什么?    若能得到各位的指点,或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启迪,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父母出身农民,在体制内上班.最早的记忆是住在母亲单位的宿舍里,兄妹三人和母亲.父亲在另一个一类城市.宿舍里就是几张床、一个桌子和一个大木箱装着换季的衣服被子什么的。卫生间共用,厨房在楼下的一个小平房,厨房要符合条件才能分到,分不到厨房的人就在走道某角落放个煤炉什么的。    那时印象中没有跟父母同桌吃过饭。母亲要上夜班,都是做好饭放在桌子上,自己吃过后上班。饭和咸菜是足够吃的,肉,母亲都是切成三大块,一人一块。肉是切成三块还是四块?母亲吃过肉了吗?我不知道,也从没问过母亲,现在更无法启齿问起。我现有的记忆就是三块。    小孩都是谁先回来谁先吃,先吃的会把那三块肉用目光仔细反复称量,选出最大的一块,放在装饭的大碗中,把饭和菜一次装够,端着都处吃,走东家穿西家的。有个小事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哥的那块肉不知给谁咬了一口,哭闹了半天。我知道肯定是妹妹干的,可她就不承认,所以我也受怀疑了。要是我干的,我会把那块肉全吃掉,连碗都洗干净,哥是不会发现的。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母亲下次补发哥一块肉,哥两块,而我和妹妹各一块。    这样的生活,记忆中就是三年左右,记忆以前是否也住那宿舍?我想应该是的。因为我家在县城只有这一住处。爷爷和外公在遥远的乡下。这样算来,我在那住了10年。。。。。    父亲复员了。70年代末期。模糊印象中,父母多少个夜晚都在宿舍讨论房子的问题。    父亲回来带回了5000元。这是整个家庭的积蓄和父亲的复员费。这也表明,ZF不会给父亲安排工作,他要自谋生路,那年他40岁。父亲是医生,是干部,早就可以带家属随军的。可我母亲就是不敢也不愿离开家乡,就这样两人一直两地分居20年。那时一线城市的户口好象没有现在这么吃香呀。我无法想象,20年两地分居的生活,有一次问母亲:20年?怎么坚持?有出轨婚外情什么的吗?母亲淡淡的说,那时很多人都这样,生活作风有问题是要开除的,是很严重的。    放弃工作,要复员费,我想一定是父亲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后作出的重大决定。那时没有电话,联系只有写信,我想父亲是无法跟母亲商量的,最多是告诉母亲他的决定,而母亲同意了。    也许父亲早就规划好了,用这复员费建房子。而他是医生,有一技之长,勤奋就饿不死,这是父亲常说的话。    父亲就利用这段失业的时间,到处找建房子的地皮。那时土地是不准买卖的,这事情风险非常大。    父亲终于在城边买到了一块农民的自留地。600元,150平米,前面是公路,四周是水田。请了几个建房师傅,父亲做小工,是否还请了其他小工?不得而知。但我想他能做的是肯定不会让小工做的。一个大城市的军医,一个小工,我无法想象这样的反差。父亲怎么想的?他快乐吗?他痛苦吗?他和母亲从来都没告诉过任何人。也许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每个周日,我们兄妹都要到工地干活的。就是打石头。父亲把大石头打小一点,我们再把这些石头打得象半个鸡蛋那么大,用来做水泥板。以前的星期天,我们都是到处玩,很自由没人管的,现在父亲回来了,自由没了还要干活,心里不免对父亲有怨气。    县城很小,所谓的城边,也就是离城中心走路20分钟的路程。那时贫穷且交通不发达,很多家庭都没自行车,多走10分钟都觉得很远了。当然,现在那里早已是算城中心了,不可同日而论了。600元,150平米地皮。现在6000元一平米都买不到地皮了。往事不能回首呀,回首惊醒梦中人。    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在父亲购买的自留地前的公路边,某人违规私种了几棵竹子和小树,没有合法手续的。父亲建房要他砍掉,可他就是不肯,适当合理赔偿都谈不拢,他就是要500元。他家世居那里,是地头蛇,人多势众。父亲只有在建房预算外多出了500元青苗费。那时树比土地值钱?在当时,那500元岂止割肉的痛?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还是很有大智慧的,情商还是很高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呀。经过30年的洗礼,现在可以说,这点痛又算什么?    房子是父亲设计的,两层的楼房,二楼前有个阳台。中间是用水泥预制板分层的。楼顶是盖瓦的。父亲本来设计成套间的形式,厨房和卫生间都在楼房里。但母亲不同意,说油烟和臭什么的,所以在房子后面另盖两个小平房分别做厨房和卫生间。父亲在一线大城市生活工作了20年,见识和眼界是远高于母亲的。他在很多事情上,如全家随军到大城市的问题、厨房卫生间的布置问题,他为什么都听从母亲的呢?父亲不是妻管严,母亲也不属强势的人呀?我不得而知,后来我们兄妹总结出来的结论是:不管父亲怎么样,他骨子里就是恋家恋土的农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插队听故事
  楼主写的很好,我这个房地产权威也在认真的看,请继续。
  把楼主的贴的地址在权威的预测贴里做个转载,方便看,也推荐给更多朋友分享。/publicforum/content/house/1/183870.shtml
  呵呵,权威顶贴的同时不忘给自己做广告,精明啊
  作者:manoman 回复日期: 17:40:01        呵呵,权威顶贴的同时不忘给自己做广告,精明啊      ===========  哈哈,当然也推荐楼主到权威贴里来做客,    有时间再看楼主的更新。    对楼主写的很多事很有触动。
  楼主发帖不用一下写那么多发出来,可以一段一段地发,那样你的贴也会热起来,看的人也有兴趣,明天再来看楼主的更新。
  小五毛端个板凳来听故事。
  作者: 回复日期: 17:57:06 
    楼主发帖不用一下写那么多发出来,可以一段一段地发,那样你的贴也会热起来,看的人也有兴趣,明天再来看楼主的更新  -----    谢谢指教.第一次发贴,很多东西都不懂.
  父亲的房子可以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在路边,因为是私房的楼房(楼房只有公房,老百姓都是建平房),最出彩的是那阳台。那时阳台是新生事物。若厨房和卫生也建在楼内,就更超前了,更轰动了。    我一直认为,是父亲在当地带头建起违规建筑的。就是从那时起,家乡的买地建房之风越演越烈,直到今天。    不经意,30年过去了。。。。
  因为是违建,后来被查处了,最后以罚款的形式合法化了。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土地可以买卖了,买地自建楼房只要交钱办理手续,就可以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了。
  记忆中,那时人人都需要房子,都渴望房子,但好象对没房子或不够住也没有很多怨气,是否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是否因为没网络这个发泄的渠道?我从来没有听父母抱怨过房子,只是听到他们日夜的讨论房子的事情。    那时整体住房水平差异不大。我见过最好的是房子是我同学的家。她爸是某局长,在一个半新旧的共六层的楼房里。她家在第三层,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套间。估计也就80平米的样子。从不觉得我家住的不好,反正同学常到我家,都是在床上玩。也不羡慕局长家的套间。有部分同学住在祖宗留下来的老宅里,大多漆黑陈旧,那就更不喜欢了。那时的房子和不公平、尊严等根本扯不上。
  我上学都会顺路叫上老爸是局长的同学。不是想巴结局长,也不是和该同学有如何如何深厚的感情。仅仅是因为局长的客厅上永远都摆放有水果和糖果,而局长或局长夫人常常会给我一两颗。    而我家,从来没有水果、糖果、点心什么的,更别说摆出来。我连母亲的白糖、花生、甚至咸菜藏哪都无法找到。
  写得好,顶一个。    
  全家住上了新房。父母是否特高兴,特自豪?我不知道,父母很少跟我们沟通,都是沉默寡言人,都忙着生计。反正我们不是很高兴。上课要走20分钟,同学也不来玩了,因为太远。周围也没有商店。那些零食虽然不能买,但每次路过看看也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呀。可现在,连这一点幸福都没有了。      父亲到处找工作。常听到他向母亲汇报今天又找了谁谁谁,有时又讨论是否要送礼,送什么等等。大人之间说话,小孩是绝对不能插话的,听到也要装着不听到。这是我家的家规。    当年的父亲和我现在几乎属于同龄人了?他的心境是否和我现在一样?我已永远无法知道。    有了房子,父亲全部精力都用在找工作上了。这过程可能有半年吧。
  这么多广告???
  父亲终于找到工作了,是在一个乡镇卫生所做医生,赤脚医生、全能医生之类。星期一一大早骑单车去上班,带上粮食、咸菜、书和换洗的衣服。周六晚上回来,有时也不会来,但那属于意外了。我认为乡下的医生是不会象大城市的医生那么忙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幸福吗?痛苦吗?好象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是时代滚滚洪流的一粒沙子,被时代推着往前走,不容你思考、感叹。      我无法想象,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让我带着三个小孩,孤身驰聘职场和家庭。没有房子(那宿舍现代人不叫房子)、没有电饭锅、洗衣机、冰箱、煤气。。。母亲是怎么过来的?所以在母亲面前,不管如何的辛苦,我都从来不敢有半句表露,因为和任劳任怨的母亲相比,我已太幸福了。。。    时代进步了,生活水平高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下降甚至没有了呢?为什么我还不满足呢?
  好帖 要顶    很真实
   群号。在变幻莫测的股市里,散户好像永远是滞后者,很难把握市场节奏。当行情来临之际,往往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市场热点的脉搏.因此会错过良好的赚钱机会;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又不知道规避风险,导致资金被深套在股市里。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如果你是新股民或是正在亏钱的股民,那你就要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对自己的实力有自知之明。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真正的智者是能运用别人的智慧来补充自己不足的人。抓住机会,我们会为你开辟一条通往财富的殿堂的道路。  
  其实,儿时的艰辛日子,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回忆呢。当你在不经意中,某一个曾经的细节跃过你思想,也会让你有一种会落泪的感动。
  跟随老房过来,坐个板凳好好看。
  父辈对家庭的责任感,为了家庭的付出是我辈应该反省的,房子是他们那代人终身的追求,大多数人到了退休的年龄才分到一套单元房,给我们这代人造成的影响也是抹不掉的,也造就了我们对拥有一套自己房子的追求
  父亲在乡镇卫生所工作了将近一年,就调到县医院了。尽管在这一年里,我多次听到父母商量调动和送礼事宜,也看见父母早早穿戴整齐出门拜访某官员,但我固执地认为,父亲是凭他的能力调到县医院当医生的。因为慕名到家找父亲看病的人多了,还时常会带来一些乡下特产红薯咸菜什么的,这是多数情况,个别大人物会送一些糖果什么的。母亲会给我们小孩一人一两个,其余的都藏起来,遇到送红薯咸菜的,回送糖果,遇到送糖果的,回送红薯咸菜。那时是绝对没有红包之说的,看病的没想过要送钱,医病的也没想过要收钱。医患关系很和谐的。    那时我的注意力都在学习和学校,对社会、家庭和父母的关注是很少的。现在回想起来,尽管不清楚父亲的医术到底高超到什么程度,但以我现在的阅历看,父亲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很强的。毕竟在一线大城市浸染了20年,不是一个小县城的人可以比拟的。回小县城可惜了。有这样的能力,在一线城市生存是绝对没问题的呀。
  父亲只在他亲手建的房子生活不到10年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年他50岁,突然在办公室晕倒,就再也没有醒来。那时的医疗水平是很差的,没有CT什么的,医生都找不到原因,就说是脑部的问题,医院很重视,还特别从一地级市医院请来一个医生做手术。但父亲就在手术台上永远的离开了,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要是在现在,也许很多病人家属都会找医院的麻烦的,多少都是要赔偿的,要不就闹到为止。但我家没有,反而很感激医院能请专家来做手术,认为医院医生尽力了。    不明白这2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医患关系变得如此的尖锐。    那时我已在千里外的大学,长兄刚毕业回到县城工作。事发很突然,母亲都来不及告诉我,或是不愿告诉我?那时没有电话,最快只有发电报。    当我放假回家,被告知父亲已永远离开了,我竟然呆住了,久久没有反应,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和接受这样的事实。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
  楼主写得很好,支持~~
  写的真好,楼主继续。  顶!
  顶一下!好帖。
  虽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但楼主写的我看了也很有感触。  请楼主继续。        
  坐下来听LZ讲故事
  顶好贴
  可是,房外的地方不是更大更阔吗?谁整天会呆在房子里呢?除了睡觉是房子的主要功能外,白天大家不都呆在汽车里?上班的房子房外里,商场里,饭馆里,路边,公园里,风景区里,酒店里,学校里,医院里,娱乐场馆里,麻将茶馆里吗?有多少时间呆在自己的房子里?除非腿残了!
  写的很动情  楼主继续
  LZ写得很真实,不管在哪个年代,房子永远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永远都是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获得的,我们现在是获得太容易所以才浮躁。希望80后的多看看,多想想。
  楼主的文章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我家我有印象的第一套房子也是在我很小时自建的,普通地级市,80年代初,当时人们的居住条件普遍是平房,单位分的。我父母刚参加工作还轮不上分房,租住在别人家,当时费了很大周折批下一块地,占地300多平方吧,6000元批地钱。是统一规划的,市里面第一批成片规划的类似现在联排别墅的项目。能盖房的地基只有130平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剩下的面积用围墙围起来可做园林但不许盖房。房子历时3年才建起,因为缺钱,也为了省钱父母差不多把小工都包了,地基都是自己垒起来的。我们姐妹周末也会去工地凑热闹,看着父母忙碌。房子总造价近5万,在80年代初,万元户还流行的时代,这是个天文数字,还了近10年的外债才还清。房子建成后有人曾出到16万想购买,我们没舍得卖。之后在老家陆续又搬过好几次家,都是自己买的房子,为了让我们姐妹有个好的求学环境,家随着学校走,始终保持在学校距离家500米内的范畴,衣服穿的冷热不合适了,课件10分钟可以回家更换,每天中午都能回家吃午饭并午睡,到了高中早晚上自习时,便利体现得更明显。不需要家长接送也不用担心公交收车,几分钟就到家了。随着大学毕业落脚城市的选择敲定,母亲卖掉老家所有的房子换来一线城市的一套二手小房,打拼了几年,逐步又陆续每隔两年的间隔置办了几套房产。走来相当不容易,感谢父母的付出。
  留着看看
  楼主写得很好
  楼主在忆苦思甜啊,前排恭听。    想起了个小故事,听说以前有个农村老头在解放初时上乡村大会演讲,说是以前如何如何的苦,现在解放了如何如何的好。到最后总结时,他说:话说以前苦是苦,不过锅里的肉还是没断过啦,把全村人给乐得不行。    
  好故事,记号    有空我也来写写我家的房史
  标题不错
  忙着学习、工作、结婚、生子、、、、我很少想起父亲,他只和我们生活了10年大时间。而在这10年里,我们也是各自忙碌。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但我们从来不会说出来,只是各自默默地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都甚至差点忘记了父亲的模样。当我追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时,我发现,我家竟然没有一张全家福,父亲从来没有跟我们合照过。在母亲珍藏的相册里,看到有一张父母的结婚照,一张父亲的标准照和一张兄妹三人的合照。    最震撼我的是父亲的半身黑白标准照。20出头的样子,毛领军大衣,反毛厚棉军官帽,一身英气,表情平和,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    很惊讶那时的摄影技术,光和影的完美配合,让照片中的父亲栩栩如生,仿佛能感觉到肌肉的弹性、骨胳的力量。50年的岁月流失,照片稍稍有点发黄,却使照片显得更加经典。    经典是需要岁月沉淀的。    
  母亲说,当她从介绍人手中接过这照片时,她心里就认准他了。尽管见面时,父亲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但母亲还是很满意的。那时能嫁给军官是很时髦很光荣的。不象现在,嫁大款嫁富N代,时髦但不一定光荣。
  在这10年里,父亲只要有空,就会不断地按他的理想完善他的房子,  从父亲亲手建造的房子里,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父亲的一切,时尚又不失传统,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树,浓缩了父亲的一生:他的出生、他的梦想、他的经历、他的见识和思想。站在房子里,你能感觉到他的气息,仿佛就在你身边,默默向你诉说着他的一切。。。    我是从房子了解父亲的。房如其人。。。。
  父亲从偏僻的乡下土房到大城市的军营,从拥挤的家属宿舍楼到自建的楼房,走过了他短暂的一生。他自建的楼房,是他人生的终点。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给后代留下了多大的一笔财富。      我会在怎样的房子里离开这个世界呢?我能给后代留下什么呢?
  写的真好,楼主继续
  顶一下,房产是留给下一代的最好礼物,物质上的......
  写的真好!回忆起往事,期待楼主后续。。。
  很感人
  带着思念写着房子。
      写的是房子,也是人生。    
  写得很好,楼主请继续,从楼主写的主贴我就看出来,果然。    也回忆起了自己的很多童年往事。
  老房推荐,过来看看......
  楼主请继续。
  楼主请继续。  难得一见的好文,令人感动。
  反正同学常到我家,都是在床上玩。  ====================================  在你带着淡淡忧伤的文字里面找到了点歧义的玩笑……
  很感激父母的全身心付出,他们从偏远乡村这个人生起点,凭着自己的努力,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这一代有了一个更高更广的的人生平台,能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远才能走得更远呀。      父母不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及时吃喝玩乐?尽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生活品质标准,但贪图安逸和享受是人性共同的弱点呀。正是他们的忘我无私,使他们节衣缩食,用全部的心血和积蓄建造房子,让整个家庭能在城里站稳脚跟,让后代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管外面如何的夜黑风高,家里总有一盏常明的小夜灯。。。。      若父母还是偏远乡村的穷小子穷丫头,我们的人生道路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而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会艰难曲折很多很多。。。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活得太自私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父母为我们用肩膀撑起的人生平台上更加努力奋斗,提升自己的人生轨迹,也用自己的肩膀为后代搭建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才对得起父母的一生辛劳。。。    人人都渴望成为贵族,但有谁知道,一个贵族需要至少五代人的努力和传承,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沉淀,同时也需要财富的积累。    你愿意做其中的一个传承者吗?这是你的人生选择。    你用什么传承你的文化和精神?用什么传承你的财富?这同样是你的人生选择。    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 回复日期: 10:19:08 
    写得很好,楼主请继续,从楼主写的主贴我就看出来,果然。        也回忆起了自己的很多童年往事。  -----    谢谢你的支持。我常看你的贴。
  作者:jane603 回复日期: 23:52:42        作者: 回复日期: 10:19:08        写得很好,楼主请继续,从楼主写的主贴我就看出来,果然。            也回忆起了自己的很多童年往事。    -----        谢谢你的支持。我常看你的贴。    ========  哈哈,真的吗?    我爸也是医生,还是名牌大学的,当时被毛的把医疗重点放到农村的政策发配到偏远山区了,也是很不容易才回城市夫妻团聚的,    那时候,很多老百姓只要能夫妻团聚,有点吃的,有点穿的,有个小破住,就非常满足了。    所以,你的贴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希望再写下去。    这种好贴天涯应该放在首页最上面的。
        人人都渴望成为贵族,但有谁知道,一个贵族需要至少五代人的努力和传承,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沉淀,同时也需要财富的积累。        你愿意做其中的一个传承者吗?这是你的人生选择。        你用什么传承你的文化和精神?用什么传承你的财富?这同样是你的人生选择。      ==========  那时候很多的父母都是很伟大的,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父亲在山区当医生,母亲每天一大早骑单车上班,晚上回来,还要挑水,洗衣服,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感觉很苦。    可是,感觉母亲从来都是开开心心的。
  很感触,让我再次回想起父亲、母亲以前非常辛苦带大我们三兄弟,想起以前的点滴生活~~~
  所以,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在城里为父母买一套房子,尤其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别的就不说了
  写的好!!!  希望楼主继续写下去。。。。。。  
  做个记号,我很喜欢这个帖子。      
父母留给我们的,不但是房子,更是亲情
  90年代初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和当时的BF现在的LG分别进了大型国企,分别住进了各自公司分配的集体宿舍。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遍地的黄金机会。很多大牌外企、民企甚至政府部门都在广招人才,有个文凭就能进,公务员不用考试的。    同是出身小县城的LG和我一样,受传统的教育毒害较深,只会读书,对政治、经济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不关心,也不了解。认为民企  和外企都是泥饭碗,不稳定,关键是不能分房,我们都是外来人,没房子肯定是不行的,那时从没租房和买房的意识。我们都不喜欢当公务员,自认为都是技术型的人才,幻想将来能成为某技术权威,不喜欢搞政治。而大型国企稳定、有房子分,而且那时国企工资还比公务员高不少,所以大型国企就成了我们的第一个人生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现在,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但我们从不,即使是现在。其实,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眼光挖掘出来并把握住。    曾经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主动找到我们,却都因为我们的短视、谨慎求稳和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白白错失。。。。    那国企的员工宿舍就成了我们在深圳的人生起点了。。。。      
  那时的国企员工,住房条件都差不多。我所住的公寓楼一房一厅一卫一厨一阳台,大约40平米不到。小房住的是一对双职工小夫妻,厅住的是我和另外两个女孩,每人都在小床前挂个布帘,即使屋内有个男同事进进出出,但在床帘的庇护下,我们依然安睡,唯一不习惯的是那男同事的惊天动地的鼻鼾声。。。。    LG住的是中航公寓,6人一间,每人一张床而已。。。。    这样的日子大约两年。。。
  顶一个,从你的经历似乎看到了自己!
  呵呵,听说以前大学职工宿舍短缺,曾经有过几对夫妇同住一间大房间的情况,也是用布帘把床档上,当时还寻思,万一晚上出去方便,回来进错帘子怎么办?
  文笔风格不错,作个记号。晚上回去看。
  那时的人思想都是很单纯的,从没想过与“狼”共室的后果。当然,事后事实证明,那人不是狼,但当时谁又能保证呢?万一,就怕万一。。。也许从安全考虑,我们三个女的应该住小房间,睡觉能关门呀。    看来是我现在的心理变得阴暗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人的安全系数会高很多。特别是对象我这样不太过细,不太算计的人。处处设防活得是很累的。。。。
  象山木这样的公司是绝对不能进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陷阱在哪里。。。。
  而为了节省一点房钱,单身女子、小孩和品流复杂的人混迹于农民房也是很不可取的。    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在恶劣的环境下,女人和孩子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那是多少钱都无法祢补的。同样,男人也会受到伤害的,只是比女人少点而已。。。
  怎样的房子,在怎样的环境里才是安全的呢?
    打扰了朋友们,办理股票超低佣金,详情联系:QQ:
全国各地均可办理
另诚招兼职经纪人,高提成
  房子、房子、房子、、、、每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俩都不知疲倦地徘徊在不眠的深南大道上,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无数次仰望天空:公司所画的房子大饼什么时候才能砸到我们的头上呀?虽然房子从万里星空上砸到自己头上的第一感觉是无比的痛,可我们愿意痛并快乐着,毕竟可以解除我们的燃眉之急呀。    但当我们脚踏实地,正视现实时,心里又是无比的惆怅。。。    
  那时公司的前辈大多住在园岭一带的公房,要20多年工龄,高级职称才能分到。个别高管由公司出钱购买商品房给他们住,每月房租约200多、300多元不等,从工资里扣。那时我工资1000多元。他们也许是我的两倍吧,不是很了解。    这些前辈是不太可能离职给我们年轻人腾房子的了,而公司购买的商品房也是给有“突出贡献”的高管,年轻人是指望不上的。公司的宿舍楼也要主管级双职工才能分到一小间。    90年代初期,还没有商品房之说。取得房子的唯一途径就是单位分房。那时公司的员工也没有自费出去租房的先例。    我们的房子在哪里呢?
  记号,楼主写得很好。
  很真实。感概。。。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过去分房怎么怎么好,却不知那时分房是唯一能住上一间属于自己房子的途径,只能被动地等待。。。不熬到一定的资历和年龄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努力赚到钱想买都没可能。相比过去我更喜欢现在,不管怎么样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希望,,,可以不用求爷拜奶,可以不用无望地等待,可以用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那时的房子同样是年轻人心头无法承受之重,对个别效益不太好的国企,甚至是很多中年人永远的心头之痛。。。很多人都看不到自己房子的未来,也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人生。。。    于是,有的女孩把婚后马上可以分到房做为婚姻天平上一个占很大分量的筹码,有的女孩愿嫁离婚有房男,有的男孩和女孩为了赶上分房的末班车,火速结婚甚至假结婚。。。。。    以爱情的名义,却为了房子出卖自己的爱情。。。。    绝对没有一丝鄙视他们的意思,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得必有失,关键是自己要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愿意以放弃什么作为代价,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学校时看过曹明华写的散文《选择》,当你作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你已同时放弃了选择其他的权利。。。
  作者:xiaocm15 回复日期: 23:22:35 
    很真实。感概。。。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过去分房怎么怎么好,却不知那时分房是唯一能住上一间属于自己房子的途径,只能被动地等待。。。不熬到一定的资历和年龄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努力赚到钱想买都没可能。相比过去我更喜欢现在,不管怎么样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希望,,,可以不用求爷拜奶,可以不用无望地等待,可以用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  是的。
  另外一国企为了一个新上的项目,挖LG过去,开出的条件就是一去就有独立单间,保证一年内调整到一套三房两厅的套间。我们都被这大馅饼砸晕了,欣喜若狂,几乎泪奔。。LG更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去了。为此,LG支付了原单位3000元的违约费和近1000元的培训费。因为招聘进去时签了5年合同,折算起来每年1000元。于是LG得以顺利地把户口从原单位迁出。    但事实证明,那就是一场大灾难的开始。。。。为了那三房两厅,我们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为了房子,LG忘记了曾经的理想,忘记了职业的规划,甚至对来者何人都没做进一步的了解,就象中了头奖一样安排新生活了。。。    房子在鹿丹村,一楼,30平米左右,一房一卫一橱一阳台,有点发黄的墙,水泥的地面。但这样的房子在我们眼里已是别墅了。。    到最近的香江家私,买来大床,买来衣柜,梳妆台华而不实换成办公桌,买来地胶。。。。。还有锅碗瓢盆。。。。    这就是我们在深圳的第一个家。。。。    我们终于有家了。。。    但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蚊帐。尽管劳累了一天,那硕大长腿的花蚊子还是咬得我们根本无法入睡。    也许不能怪它们,是我们太兴奋而失眠了。。。
  第一个家一般印象都很深刻,我们的第一个家是高层楼房中的一套三居室中的一间(集体宿舍),屋里摆上一张床,一个书柜,一个桌子,一把椅子、一对沙发,基本就没站的地方了......不过那段时间感觉非常好,每天晚上都喝一瓶啤酒,很舒服,感觉比现在还好,呵呵
  鹿丹村,是深圳最早最著名的政府福利房区,建于1986年,但也是最著名的豆腐渣工程,不到八年,已破旧不堪,墙上的灰砂整块整块地往下掉,露出发白的海盐海沙和锈黑的钢筋,墙上多处开裂,地面也坑坑凹凹的。。。。    幸好,我们只住了一年,就搬别处的楼房套间了。。。    早15年前就听说鹿丹村要改造了,要拆迁重建了,但为何至今还没有改造成功呢?赶快改吧,别影响政府的形象。。。不改也行,就作为污点物证,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吧。。。    但这责任该由谁承担呢?问责了吗?    我是从鹿丹村才开始体会到什么叫豆腐渣工程的。。。
  楼主继续,写的很好。
  有道理
  搬到三居室的套房,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但当梦想成真时,我们却一点都不开心,甚至连最简单的装修都没有做,就直接搬进去了。因为我们都明白,这房子不属于我们,我们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的,甚至希望越快越好。。。    因为LG已感觉到很强的职业危机了。他负责的新项目很快就要完成了,该项目不是公司的主业,只是公司的一个辅助功能而已,项目完成后就是维护的问题,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加上这样的运营单位,派系严重,勾心斗角的,岂是他一介书生能应付的?
  LG自从到了这公司,头脑冷静下来后,就清楚该公司不能托付终身了,所以在进公司不久就开始寻找离开的机会和时机。。。    他的很多同学校友都在深圳,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工程互相帮忙着做,加上双方家庭没有什么负担,两人又天生的比较节俭,慢慢的积累起我们人生的第一桶金。。。。    90年代中期,轰轰烈烈的房改开始了,而商品房开始走上中国的舞台,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开始了历时二十多年的造富大运动,后来多少人成为亿万富豪,王石、杨国强、冯仑、潘。。。。。    现在想起来,那是多大的一个馅饼砸到我们的头上呀,简直是给我们送钱来了,可当时很多住着公房的人都不领情。    在深圳,我公司是最早开始房改的。园岭的三居室2万多就能买下来,可他们就是不愿掏钱。。。公司在经过大会小会动员后最后是以D的权威、政治的任务逼他们把这金灿灿沉甸甸的金元宝抱回家,用分期从工资里扣的形式。。。    现在,这样的房子几乎值200万了吧。。。    LG本来也是不想要房改房子的,害怕要了房子就要卖身多少年,无法离开了。后得到公司某知心高管的指导:怕什么,大不了到时退回去,又没什么损失,但万一不用退呢?。。。我们被房子了。。    高,实在高,但我们怎么就不会这么想呢?    不要以为你读了一点书,有个文凭就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在人生、在社会这课堂里,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那些高管还是有超乎常人的智慧的,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学习,挣取天天向上。。。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智慧?  把这三问题悟透了,你就活明白了,也就可以在社会上收放自如了。。。
  楼主写的很好,支持一下
  尽管被房子了,但LG心里还是非常苦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感觉到职场的危机,也担心到时房子会被收回去。    有朋友邀请LG一起开公司,他出资金,LG出技术。。。  有亲戚邀请在赛格市场租个格子柜台,卖内存条和软件。。。  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几年后都一一变成现实的公共汽车刷卡、排号机、银行柜员机、考勤、、、、、等等的技术可行性。。。  但都由于我们缺乏财商,缺乏冒险精神和财富意识而错失致富的大好时机。。。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层楼房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