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用右手定则图片判定气流方向 的一个问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成才之路】届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第3节 第4课时《大气环境》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成才之路】届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第3节 第4课时《大气环境》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1:14: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成才之路】届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1课件:第2
官方公共微信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2-3大气环境(课件)(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2-3大气环境(课件)(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湘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15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2.40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可知,等压面向上弯曲的A处气压较高,而向下弯曲的B处气压较低,位于低空的C、D处气压与高空相反,且均高于高空A、B处。第(2)题,因为C处是低压,由温度与气压相反关系可知此季节陆地气温较海洋高,为北半球夏季,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即向北凸出。 【答案】 (1)A (2)A 【答案】 (1)A (2)C (3)D
随 堂 习 题 2.天空呈蓝色,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  ) A.散射和反射
B.吸收和反射 C.吸收和散射
D.反射和散射 【解析】 水汽主要分布在大气的底层,云、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蓝光、紫光散射最强,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云的直径比较大,能反射所有波长的可见光,所以看上去是白色的。 【答案】 1.B 2.A 3.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 根据N地气压高于P地可知,N地的北部气压比南部高,所以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考虑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所以N地的风向为东北风。 【答案】 A 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解析】 M、N、P、Q四地中,P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为气旋,盛行上升气流,所以阴雨天气最可能出现在P地。 【答案】 C 典 型 例 题 课 标 要 求
方法警示探究
基 础 知 识
典 型 例 题 课后强化作业 课后强化作业
随 堂 习 题
课 标 要 求 基 础 知 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1.运用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难点)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重点+难点)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重点)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人们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差异,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特别提醒:(1)对流层中的三个特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大气结构的稳定性
上冷下热的空气结构不稳定,垂直运动显著;上热下冷的空气结构稳定,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如下图所示:
(3)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厚,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对流层薄。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水汽和尘埃少,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中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在此高度以上和以下臭氧含量都逐渐减少。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具体如下表所示:
特别提醒:(1)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再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如下图:
(2)为什么“朝霞、晚霞红似火”?
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路程较长,更多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空气分子散射,剩下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因此出现了朝霞、晚霞红似火的景色。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它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因此,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的温度越高,大气的逆辐射越强。
(4)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地面白天温度不会过高,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又保证了地面夜间温度不会过低,减小了地面的昼夜温差。
特别提醒:(1)物体温度与其最强辐射波长的关系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可以简单记为:(温度)高——(辐射波长)短,(温度)低——(辐射波长)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大气保温作用的产生可归纳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这就是大气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是时刻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大气逆辐射更强。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
(5)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2”指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
(6)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
同是保温作用,但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却通过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此外还有气象因素等。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性质
①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②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
(3)气象因素
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因此气象因素也是影响地面辐射的重要因素。气象因素主要包括空气密度的大小、空气的洁净程度两方面。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空气洁净,云雾量少,能见度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多,地面辐射强。
特别提醒:(1)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我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晴天多,降水较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热量较多,气温较高;到了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因而地面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图表解读:教材P4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
(1)阅读“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可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太阳高度知识帮助理解。从图中可知,A太阳高度大,B太阳高度小;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面积分别为a和b(b>a)。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
的面积愈小,光热愈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少。造成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的原因是纬度的差异,从而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纬度因素。
(2)“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主要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另一个因素——下垫面。阅读该图你需获取如下信息:反射率最高的是新雪(84%~95%),其次是冰(50%),沙土、黏土、浅色土、草地差异不大;深色土、耕地比较接近,海洋平均反射率为7%,非常小,赤道附近海洋为2%。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大气运动成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区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如图所示:
(2)热力环流
①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②形成原理:
③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注:在同一高度上,高气压比低气压的值高,如上图中B地低空气压值高于A地低空;但在不同高度上则不一定,如上图中的A地虽然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却是高气压,但实际上气压值是近地面高于高空,因为同一地点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我们在比较气压值大小时,必须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则不然。空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是由冷却收缩、受热膨胀等因素引起的,并非取决于气压的高低。
(3)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白天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陆地因热容量小而增温快,空气膨胀上升,使上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因为热容量大,升温慢,空气下沉,使上空形成低压,近海面形成高压。这样,在近地面就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夜晚与此相反,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在太阳辐射影响下,山坡上的空气比谷地增温强烈,使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比谷地强烈,使空气沿坡下滑,吹向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4)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环流:这种情况虽不典型,但较多,如下图所示。沙地和森林草原性质不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和夜晚环流情况相反。
特别提醒:(1)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
(2)“同地同面高凸低凹”口诀巧识热力环流
①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②同一水平面,气温高则气压低,空气上升,易成云致雨;气温低则气压高,空气下沉,易晴朗干燥。
③同一水平面,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④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的等压面关于某水平面对称;高压往上凹。如图:
大气的水平运动(1)概念: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2)风向: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高空的风受两个力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3)形成风的力:形成风的三个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大小、作用如下表所示:
作用力 产生原因 方向 大小 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面单位距离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作用力 产生原因 方向 大小 作用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促使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离其运动方向的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运动速度大小成正比,赤道地区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大小
作用力 产生原因 方向 大小 作用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产生的阻力 与风向相反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与风速的大小有关 减小风速,对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影响显著
(4)高空中的风向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图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偏转90°,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5)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近地面大气在运动过程中,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当三个力合力为零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图注: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风向偏转角度小于90°,最终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特别提醒:(1)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空,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高空的情况),风向便平行于等压线了。因此,在实际大气中,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即愈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小。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这就是风向随高度变化最一般的规律,风速则随高度增加而加大。
(2)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摩擦力大,海洋摩擦力小,所以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风速小,海洋表面的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小,风速大。
(3)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
①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a.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过该点的等压线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b.确定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角度为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速的大小
风速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则风速较小。如上图,风速:A>B>C>D。
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比例尺的大小两种情况的变化。如下图,A、B、C、D四处风速的大小是:A>B>C>D。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的主要因素
①热力因素: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②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三圈环流及形成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
①全球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因素) 下沉 寒冷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近地面冷暖气流交汇上升(动力因素) 上升 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高空聚集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因素) 下沉 炎热干燥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附近 终年受热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上升 多对流雨降水多
②全球风带
风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东风带(2个) 南北纬60°~90°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寒冷干燥
风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影响气候
西风带(2个) 南北纬30°~6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温暖湿润
信风带(2个) 南北纬0°~3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干燥
特别提醒:(1)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气压带的不同成因
热力原因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使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动力原因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导致近地面气压发生变化。
(3)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4)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5)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6)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控制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7)数字法巧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七压六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三低四高(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零三六九[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N(S),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N(S),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N(S)],风压相间(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图注:图A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图B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图C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
(2)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之相反。
特别提醒:(1)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
“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
(2)位置对应法判断风带、气压带的移动
一般情况下,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赤道低气压带对应赤道,副热带高气压对应纬度30°,副极地低气压带对应纬度60°,在北半球范围内,如果其位置都相对偏北了,则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了,说明是北半球夏半年。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并由此引起气压中心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图注:北半球,7月份副热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图注: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特别提醒:(1)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2)北半球大陆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气压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特别是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很少,物理性质均一,故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4)判断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方法
①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②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③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在正常年份,雨带的推移是有规律的,具体如图所示:
5月,雨带在南岭一带徘徊;
6月,雨带推移至长江流域,并在此摆动约1个月左右,称之为“梅雨”;
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9月,雨带迅速往南撤至长江以南;
10月,雨带从大陆退出。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出现异常时,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若副高势力强,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北方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即北涝南旱;若副高势力弱,长期停留在南方,则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季风环流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如下: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季风环流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具体见下图所示:
图注:①东亚季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②南亚季风:冬
季,南亚地区受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东北季风;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如下表:
特别提醒:(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判断季风的风向和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冬、夏季风的强弱差异
①东亚季风: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是因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力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力。
②南亚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原因是冬季南亚季风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亚洲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的阻挡,冬季风到达南亚已是强弩之末。夏季,亚洲低压中心位于印度北部,它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于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3)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理解典型季风环流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手绘简单地理示意图,非常便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原理。大家通过绘制下面两个示意图,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风向。
(4)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盛行风向有何季节差异?其成因分别是什么?
南半球夏季时,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这是由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左偏形成的;冬季时,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
①概念: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称之为气团。
②分类:根据气团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与经过地区的热力差异,通常将其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暖气团 冷气团
定义 气团的温度比它经过的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气团的温度比它经过的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运动特点 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影响 使到达地区变暖 使到达地区变冷
(2)锋面系统
① 概念: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狭窄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②锋面的特点: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别很大,所以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图注: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因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因此,冷气团位于锋面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上方且锋面都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③锋的分类与天气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情况,可把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类。在它们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天气情况,如下表所示:
特别提醒:(1)冷锋和暖锋取决于冷暖气团的势力强弱;冷锋过境存在明显的天气变化,但是否降水取决于暖气团的含水量。
(2)锋面有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在我国三种类型的降水都有,只不过我国大部分的锋面降水属于冷峰。
(3)冷气团气温不一定比暖气团气温低
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冷气团就一定比暖气团的气温低。冷、暖气团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与经过地区的温度差异有关。暖气团比经过地区温度高,如从低纬度移向高纬的气团;冷气团比经过地区温度低,如从高纬移向低纬的气团。同一气团移向高纬度为暖气团,移向低纬度为冷气团。如图所示:
(4)图示法记忆冷、暖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的变化
(5)歌诀法记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性质
黑色三角冷冰冰,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
符号半圆暖融融,连续降水锋前成。(暖锋)
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连绵缓慢行。(准静止锋)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低气压或气旋、高气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高气压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赤道地区有高气压、低气压,但无气旋和反气旋)。
项目 气旋系统(低压中心) 反气旋系统(高压中心)
气压状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向外逐渐增高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向外逐渐降低
(以北半球为例)
项目 气旋系统(低压中心) 反气旋系统(高压中心)
垂直方向的气流
对天气的影响 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当某地被高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晴朗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我国北方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
特别提醒:(1)等压线图的判读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如图所示:
气压系统 特征 分析
高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最内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
低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高压脊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 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起,其控制地区与低压中心一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注:鞍: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也称鞍部。
(2)歌诀法记忆气旋、反气旋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北顺南逆中下降,高压过境天燥晴。
(3)左右手法巧判气旋、反气旋气流的运动方向
借鉴物理学中的左、右手定则来判断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如图: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来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形成
形成于气旋中的锋面称之为锋面气旋,多出现于中纬地区,其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
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涡,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出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出一条冷锋,冷暖锋以南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从水平方向看,气旋高层是气流辐散区,气旋低层有气流辐合;从垂直方向看,气旋中心有上升气流。
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两锋之间)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暖天气,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主要集中于冷气团一侧。
特别提醒:(1)画图法判断锋面气旋系统中锋面的性质(以北半球为例)
①确定低压槽;
②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画出低压槽两侧的风向;
③从高纬吹来的风,其锋面性质为冷锋;从低纬吹来的风,其锋面性质为暖锋。
如图中锋OA是由气团①主动向气团②移动形成的,为冷锋;锋OB是由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为暖锋。
(2)口诀法判断锋面气旋系统中锋面的性质
“左冷右暖”。面向锋面气旋系统时,左侧的锋面为冷锋,右侧的锋面为暖锋(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系统均适用)。
(3)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冷暖气流不能相遇,不能形成锋面。
【例1】 (2011·唐山一中高一12月月考)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第(1)题,热力作用的发生顺序应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由此可以排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应序号的顺序。第(2)题,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大体相同,但地势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水域面积大,大气层中水汽、杂质较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日较差小。通过分析,符合题意的只有④⑤⑥,故选B项。
【例2】 (2011·太原五中高一期末)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此季节,对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向高纬凸出 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处 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例3】 (2011·黄石高一12月月考)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 第(1)题,由于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第(2)题,已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则可推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第(3)题,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
当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成180°角)时,则三力合力为零(或三力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不再偏转,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例4】 (2011·石家庄二中高一12月)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________。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根据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情况下,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第(4)
题,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例5】 (2011·天津高一12月)读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处于________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是________。
(2)图中B地处于________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是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_地,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面的天气形势图作出的天气预报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B.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C.内蒙古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5)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的气压最高,且周围等压线闭合,为高压中心(反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下沉,所以天气晴朗。第(2)题,B处的气压最低,为低压中心(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多出现阴雨天气。第(3)题,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第(4)题,要作出正确的天气预报,一要准确定位,二要准确地判断天气系统。第(5)题,此时我国西北地区受高压控制,华北地区有冷锋过境,由于春季干旱,故有寒潮及沙尘暴天气
【答案】 (1)高 晴朗 (2)低 阴雨 (3)②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C (5)寒潮 沙尘暴
【例6】 (2011·扬州高一期末)读右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完成下列各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该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甲地目前在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分布在A、B、C、D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中。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高压、低压和气旋、反气旋的区别(前者是指气压分布而言,后者指气流状况而言),得出低压和气旋。根据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风向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得到在北半球、近地面的结论。根据锋面的定义和空气的运动方向确定甲为暖气团,不久将经历冷锋天气过程。由于冷锋和暖锋的降水,都是因为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暖空气爬到冷气团之上,因此,降水主要在冷气团范围内(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的降水在锋前),得到雨区主要在A、D的结论。
【答案】 (1)北 近地面 风向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A D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内蒙古高一12月)“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回答1~2题。
1.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2011·保定高一12月)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下图完成3~4题。
(2011·江西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江西省某气象站测得某月18—21日气温和气压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二、综合题
7.(2011·常州市高一12月)下图中虚线a、b表示等压面,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在图中直线的一端添加箭头。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3)B、C两点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
①D>A>B>C
②C>B>A>D
③B>C>D>A
④B>D>C>A
(5)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有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第(1)题,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可确定空气水平运动方向,然后按空气循环运动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再确定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第(2)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第(3)题,近地面,空气受热,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压则高。第(4)题,垂直方向上,高空气压
低于近地面气压;水平方向上根据等压面凸凹情况确定。第(5)题,海陆间大气环流、山谷间大气环流、城郊间的大气环流等都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
【答案】 (1)参见下图。 (2)地面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3)C C地气压低于B地,说明C地气温高于B地 (4)③ (5)海陆间大气环流 山谷间大气环流 城郊间的大气环流(填出其中两个即可)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手定则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