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天空的另一种说法法是?

胡环宇头扎入水中的一幕被记录下来,引强烈反响。
一男子为吃狗肉,拎着一只狗的后腿将其砸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一项历史性裁决:同性婚姻全国合法化。美最高法的9名大法官以5比4的结果裁决同性婚姻合法,这意味同性伴侣今后可在全美50个州注册结婚,或者说13个禁同的州府现在必须解禁。
  消息瞬间火爆网络,美国各处一片彩虹色,白宫变身彩虹宫,洋溢着喜乐气氛。同时,世界各地也在周末举行同志游行,共享这期待已久的胜利。
  同性婚姻在美国合法了,但在中国还属于比较禁忌的话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前不久,公开同性恋身份的蔡康永还在节目中袒露心声,称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备受压力。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以前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接受了同性恋的存在。但是,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吗?哪些孩子容易发展成同性恋?
  性别错位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同性恋
  关于同性恋的理论说法有很多,不过大体上来看,一种理论认为是由先天决定,甚至有研究称存在“同性恋”基因;而另一种理论认为是由后天的生长环境决定的。那么,家长能不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看出同性恋倾向呢?其实是有这种可能的。
  孕期吸烟喝酒可能影响孩子性取向
  有研究显示,孕妇吸烟喝酒容易使孩子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他表示,胎儿的大脑在怀孕的前两周就开始发育,在这个阶段母亲吸烟或喝酒会使烟酒中的尼古丁、安非他命等毒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发育,使原本应该在胎儿大脑中迁移的细胞完全离开大脑,从而影响胎儿的智商和性取向。
  小时候异装癖长大易成同性恋
  有的孩子明明是男孩,却非常喜欢穿女装,而不喜欢穿男装,这种行为就是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男女均可发生,以男性多见。异装癖患者一般在5~14岁之间开始萌生异装兴趣,到了青春期就产生与异性装束有关的幻想。他们穿着异装时大多会体验到平静和舒适感,有的还有一种文雅和美丽的感觉。
  根据专业研究表明,小时候有“异装癖”的男孩,长大后多半就会成为同性恋,只有1/4的人会长成异性恋,还有的会直接变性。
  “男孩当女孩养”容易成同性恋
  性别错位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成为同性恋。父母在孩子的性启蒙和性别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8岁以下的孩子,成长经历时刻都在影响他们性取向。单亲家庭、孩子由男方或女方独自抚养教育,甚至给孩子不当的穿着打扮等,都容易造成孩子性别错位。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注意性别教育方面的培养,男孩用男孩的方法带,女儿要用女孩的方法养,对他们性别培养肯定更有好处。
  孩子有同性恋倾向,你能接受吗?
  对于同性恋,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家长需要做的是好好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一位人气博主“咪蒙”曾撰文《如果我儿子是gay,就让他做个快乐的gay 》,她说:“我也不会变态到鼓励自己的儿子长成伪娘或者gay。我只想表个忠心,如果他要当个gay,就请当个快乐的gay。”她还引用美国跨性别研究专家马尔帕斯的观点,“跨性别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由其他心理疾病或者特殊的家庭模式引起的。这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如果一个8岁女孩因为短发和男性化装束在学校遭遇坎坷,受到欺凌,这不是她的心理有问题――是世界的心理有问题。”这些观点,也许能给你一些参考。
  〓〓〓〓〓〓〓〓〓〓〓〓〓
  如果有痛经、月经量少、手脚冰凉、宫寒、体质不好等状况的姐妹
  请添加安宁的微信:ss-lama 教你如何改善这些症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实战育儿知识,让宝宝快乐成长。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网站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男同性恋者的性角色与性别角色
文章导读:了解男同性恋者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区别。方法:采取定性研究中的滚雪球式个案访谈与参与观察。结果:通常认为同性恋者的性角色有“攻”和“受”之分,然而性角色并不总是与性别角色相一致,女性气质的男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可能扮演主动的角色,反之亦然。性别角色与性角色之间无法相互推断。性角色和性别角色部分源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划分,但性角色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攻、受行为并没有完全结构化。结论:男同性恋社群中“受”的角色占多数,这与长期的历史-社会塑造、文化心态有关。通过性别角色规范作为中介,文化对同性恋社群性行为的作用得以实现,从中亦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是如何建构行为的。
  无论是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还是同性伴侣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性行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同性恋议题无法回避对同性恋者的性角色(sexual role)与性别角色(gender role)之间关系的探讨。性别作为一种社会设置/结构深深地嵌入于一切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性别角色是社会公认的某一性别应具有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是对某类性别的人其行为、外表、心理特征等的期待有关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与文化定义。而性角色则是个体在性行为中扮演的某种行为角色。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类似于特定的生殖器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自动地获得社会认同的或自我认同的性别一样,“与解剖学结构类似的人发生性行为也不能必然获得同性恋的社会身份”。在某些文化中,与同性有性行为的男性仍被认为是异性恋者,只要他们在性行为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且不允许被对方插入。由于同性恋者性行为双方具有类似的生理构造,因此其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更是容易引起混淆与误解。
  文本所用的材料来自笔者本人于2009年至2010年期间对男同性恋社区作的一些参与观察与个案访谈,文中所用人名皆为化名。
  1半结构化的性角色
  同性恋者在寻找伴侣时,通常会由各种微妙的方式先确定对方的性角色,即通常所说的在性生活中扮演“攻”(1)还是“受”(0)。如果双方在关系进一步发展之前没有明确这一点,两人有可能出现性角色一样的尴尬情况,也即“顺撇”。性角色冲突会影响同性伴侣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同志不是交往到一定时候才发生性行为,他要是很快就那个(发生性行为),一次两次,也许(彼此)都不是他们最想要的,也许他俩都是0.5了。他第一次、第二次感觉挺好的,后来就感觉不对了。(“卢婶” 访谈,)
  为了避免产生角色冲突进而导致性生活的不和谐与情感分裂,稍有经验的同性恋者都会事先明确双方的性角色。但是,男同性恋者的性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化的,与不同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可能改变原先一贯的性角色。也就是说性角色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0、1的行为也并没有结构化。这其中爱、情感因素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性角色的改变或是爱的体现,或是暂时的妥协,或是另一种性快感的唤醒与开发。如:
  (同性恋者中)全能型(即1/0角色互换)的挺多。只要是喜欢,我做0也可以接受,要看不同的情况。(“阿来” 访谈,)
  看谁为对方付出多,主要看是不是真心的爱,它(性角色)是可以变的。(“Jack” 访谈,)
  原来角色是可以变的,只要两个人好就可以变。(“卢婶” 访谈,)
  做1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做0就是我非常强烈地需要别人。每一段感情都不能做普遍性的分析,它只在这个情景下,或针对这个对象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换一个人它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糯米” 访谈,)
  此外,同性恋圈子中还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即“只有绝对的0,没有绝对的1”。也就是说,在同性性行为中,插入者可能也会扮演被插入者的角色,但有些同性恋者则只能扮演被插入的角色。当然,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前提是双方的性行为都是自愿发生的。当金钱、权力、药物等外在因素介入时,性行为可能会违背个体的自由意志而行事。如:
&&&&&& 你既然知道1、0这些分法和称呼的话,你也应该听过另外一句话:“在同志中,只存在纯粹的0,不存在纯粹的1。”……我个人的感觉,你要是对一个人真的很喜欢的话,两个人顺撇了也能生活得很好。在两个人的生活中,性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性格呀,精神、物质方面的东西,就要看他要什么;但性的和谐在某种意义上也很重要。(“阿来” 访谈,)
  两个1在一起好解决,反正你忍忍呗,你要是两个人真相爱就无所谓,但要是两个0的话确实没法解决。……我跟第一个男友分手,就因为我们俩顺撇的,他是1,我也是1,因为我之前都交女朋友的,没想过(做0),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能接受,后来我说不行,分手吧,我做不了。所以我做不了0。但我也不想找一个特娘的人,我就想找一个男的。(“糯米” 访谈,)
  既然“只有绝对的0,没有绝对的1”,这表明生理因素显然作用于“绝对的0”上,而文化因素作用于“非绝对的1”上。因此,男同性恋者的性角色是半结构化的,或者说是非完全结构化的。
  2角色“错位”与角色定位
  心理特征并不是区分性角色的唯一条件,男同性恋群体中,“公0母1”是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那些外表看上去很阳刚的男同性恋者在同性性生活中扮演被插入的角色,也即“受”的一方;反之,看上去有些女性化的男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则可能扮演主动的一方。如:
  我经常会遇到外型很0的,很女性化的,你以为他是很标准的0,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在性方面)他是很1的人。通俗一点的,我们经常说“公0母1”,这种事情很多,它跟心理没关系。(“尚” 访谈,)
  顺便提一下,这种情况在女同性恋者中也很普遍,如“我是T,很多人都觉得我是P。为什么一定要看外表(判断)呢?”(“Joy”访谈,)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家庭、社会环境与文化中长大,从小就习得、内化了异性恋的一整套文化规范,因此在同性恋的情感、行为中也会采借、挪用异性恋的角色规范,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比如区分1与0、T与P,“老公”与“老婆”的称呼等,来建构同性恋者的日常生活世界。男同性恋者在异性恋文化中对社会化缺乏预期,也就是说,那些最终成为同性恋者的男性可能经历了与异性恋男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化过程。
  在异性恋中,由于性别因素,可能“男主外、女主内”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固的模式;而同志来讲,首先两个都是男人,可能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多做一些、多承担一下,但并不是说另外一个什么都不做了。这是相对的概念。(“阿来” 访谈,)
  尽管“阿来”强调同性恋者的生活模式不同于异性恋者,但是其本质上还是有着与异性恋类似的分工与合作。从表面看来,性角色与社会性别角色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例如,0更会照顾、体贴1,而1可能会在经济地位上更占优势,维持着两个人日常生活的开支;某些同性恋者之间的社会性别角色与年龄有关,如果年龄相差较大,不管在性行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生活上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多一些。但是,性角色并不总是与性别角色保持一致。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博士”跟“依旧”,他们正好1是比较大的么,就叫“哥”,好像这样的也比较顺,就直接叫哥、叫弟。这样我尊重你,以你为主。在某种程度上,0还是有点依附于1,像“糯米”、“糯叶”这样也正好顺了的。还有一种呢,比如“黑子”和“耗子”,沈阳的那一对,“耗子”才23岁,“黑子”30多岁,他儿子都上中学了。但是“黑子”是0,“耗子”呢,还真有小老公的劲儿,挺好玩的,20多岁么,小胖墩,然后他呢就叫做“媳妇儿”。AA、BB也是,BB是1,但是他们那种照顾还是像老婆照顾老公。(“卢婶” 访谈,)
  我倒没太把这方面当回事儿,如果糯叶哪天想当回1了,那他就试试,我也觉得无所谓。两人好到一定程度,包括成熟的夫夫,可能(性角色)特别明确,有一个多一点,有一个少一点(指某一种性角色扮演),但我觉得他们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也做的。我觉得即便(性角色)再固定,反向的也会有。可能有一个当1的角色频繁一点,另一个少一点。一般来说,当0的会对人有一种依附心理,有一种受人照顾的心理;当1的要主动一些,稍微强势一点。(“糯米” 访谈,)
  性角色与性别角色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同性恋者的心理/性别角色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角色(行为),而性行为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强化同性恋者的心理/性别角色。
  怎样去定位0和1?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一定都有,而且一定有在生理和心理上比较极端的人。在一个你深爱的人的前提下,两方面的需求你都会有,我希望关心对方、照顾对方,同时也希望对方给我关怀和爱护,我觉得都会有。(“阿来” 访谈,)
  但是这种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年龄、性情、经济收入等这些因素并不能保证同性恋者双方的性角色扮演,反过来亦是如此。即使在同性恋社区中,如果不是彼此熟识,也未必知道彼此的性角色。四十多岁的“糯米”坦承:“我也弄不清谁是1谁是0,我老猜错。两个男的之间,没法完全界定,没有什么规则。”(访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者双方第一次性行为又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则呢?其中的性角色又是如何协商和分配呢?“糯米”说:“第一次(性行为)一上来就这么定了,我们俩事先没有交流过这个问题。双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地就这样确认了”。“糯米”与“糯叶”在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并没有彼此协商性角色的扮演,而是在一种默契的情况下达成的,“一上来就这么定了”,这种默契显然在之前的非性形式的沟通与交流中已经有所暗示、体会与认可。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中,许多同性恋者不仅对自己的性身份/取向难以确定,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同性恋”这样一种欲望与身份的存在。在强制性异性恋的境况中,那些对同性恋身份感到不确定的男性更倾向于与异性恋女性发生性关系或产生感情,很多同性恋者跟不同性取向者都有过交往、都发生过性行为,甚至与异性结婚。在性行为中同样是扮演主动、插入角色的男同性恋者,当对象是不同的生理性别时他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是否存在差异呢?“糯米”详细地解释了他自身的经历与体会:
  我不排斥(异性),但是我自始至终明白我是对男的感兴趣,我不是对女的感兴趣。我以前跟女的发生性关系,后来又跟男的发生性关系,不说心理上的那种感觉,但是我觉得生理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心理上有区别。和男的(发生性关系)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成就感,就是那种满足感,会比和女的那种满足感要强。我交过女朋友之后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时间长了,虽然有感情,但那种排斥感会越来越强,不是因为性格,跟这都没有关系。也不是不能过日子,但是在那种状态下是受罪。我现在有一个感觉,跟女人当男人和男人当男人不是一回事,真不是一回事儿!它不是一个劲儿!你跟一个女的接触,很正常的是一个藤缠树的关系,你跟一个女的好了以后,心里头,或传统上,她也这么认为,你也这么认为,它就应该是依顺的关系,甭管她性格上怎样,但她事实上
  心里是这么想的。那么你跟那女的好了以后,就要觉得将来对女的负责,将来这个那个的,男主外,女主内啊,好些很自然就到那个程度了。但对一男的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儿!我觉得男人是那种自尊感很强的女人,有时候你可以把他想成女儿,或者叫成女人,但是你不能把他当成女人来对待,除非是他纯粹把自己当成是女人了。(“糯米”访谈,)
  “糯米”在生理和心理上其实并不排斥异性,他甚至认为“找第一个女朋友的时候觉得跟平常的异性恋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什么心理我也是什么心理。”这是因为性只是俩人交往中的一个因素。“糯米”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的生理感受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也没有很大的区别,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的满足感“会比和女的那种满足感要强。”他对女性虽然不排斥,也能接受与女性的性行为,但是无法维持长久的伴侣生活,即使有感情,但与女性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受罪”。生活中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个体本能的因素有关,而文化(如“男主外,女主内”)往往钳制了这种个性的自由表现与发展,让同性恋者在这种生活、习俗下难以忍受。
  3失衡的性角色与反性别角色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同性恋者中性角色的互换不是不可能的,性角色与性别角色并不总是相一致,单从性别角色无法推断一个人的性角色,反之亦然。对与男女两性都发生过性行为的男同性恋者而言,即使他们在性行为中都扮演1(也即是插入者)的角色,但也会有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心理感受的不同。这里还存在一个仍需更多实证研究证明的现象:男同性恋者中偏0的人相对较多。
  我周围的人0比较多。我偏1,这跟人的照顾心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我小时候就非常希望被爱、受人照顾,所以,现在长大了,就慢慢变了。(“阿建” 访谈,)
  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在这个群体里边,1太少了,0很多。(“卢婶” 访谈,)
  有很多人是多年的0终于熬成了1。……有些人心理上没变,仍是0,但行为上却从0变为1。(“Jack” 访谈,)
  实地调查中的这种印象也得到其他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如一项基于网络的非随机抽样研究表明,男同性恋者中被动型(34.7%)多于主动型(27.4%);在性别角色类型上,被动型中女性化明显多于男性化。而另一项关于青年同性恋者网络社区的随机抽样表明,在自我角色认定上28.3%的男性认为自己是“0”,41.5%认为自己是“0.5”,而只有11.3%的男同性恋者认为他们是“1”。另外
  一些关于性别倾向的研究表明男同性恋者的智力结构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倾向,诸如语言能力强于男异性恋者,而空间能力与组织结构能力则弱于男异性恋者。李帕(R.Lippa)认为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恋者在个人特质上都有反性别的倾向,但是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男同性恋者“像女人”或女同性恋者“像男人”\[6,7\]。因此,她的结论更多地是支持了“性别转移”(gendershift)而不是“性别颠倒”(gender inversion)。她对此的解释是同性恋个体打破传统规范、跨越文化界限的生活经历促使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显得比异性恋者更为不落窠臼、不受拘束,并且在认知上也更具灵活可变性。这里虽然将性角色与性别角色放在一起讨论,但仍需注意性角色不同于性别角色。
  男同性恋者中0多的原因,有其生理上的因素,很多人会有一种享受的、被照顾的心理与一种渴望被征服的感觉。如:
  那肯定是做0更享受,它生理上还是有一种愉悦感。我倒觉得两个1有可能在一块儿,两个0倒确实很难。有些双性恋取向的男性,跟女的可以做,但是跟男的不能做1,有时候做0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糯米” 访谈,)
  然而,在非情感性的同性性行为中,被动角色可能会遭歧视,它与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女性的贬低有关。也就是说,同性恋群体中有关0的话语移植了异性恋文化中对女性的贬抑性话语。
&&&&&&&& 0是遭到歧视的,你去过那些低档的地方如公厕没有?到处都是攻击0的语言,如“就是被插的”,“昨天没被干爽吧?”(“Jack”访谈,)
  同志之间,不管是做1也好,做0也好,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但是在不少人看来,在性角色上来讲,可能1比0要更尊贵一点,这种心理让他在没有既定的某个人,比如只是激情的情况下,可能会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而更偏向于选择做1的角色。(“阿来” 访谈,)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在通常被视为纯粹生物性的性行为中,性别角色也可能是一种关系性的建构,而不管其性对象是男性还是女性。性行为本身固然不可一概简化为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性行为仍会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有关,它折射出人格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自立。吴存存在谈到明清时期的男同性恋风气时,认为男同性恋可以“被划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个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阶层。主动阶层是有钱有地位者的阶层,他们追求刺激和满足;被动阶层是地位低贱、出卖肉体者的阶层,他们的同性恋活动更多地是处于屈从和卖淫,并非真正对同性恋有兴趣,其目的是功利的而非性爱的”。显然,吴存存这里所谈的并非同性恋“身份”,而是男男“性行为”(尤其是在研究古代的同性恋现象时,很多人都将“身份”与“行为”混为一谈。)这些向同性出卖肉体的男性在今天看来就是MB(即“Money Boy”,俗称“金钱男孩”,通常指向男性提供性服务的男性),不能把他们与男同性恋者相混淆。在男男性交易过程中,跟女性卖淫一样,也存在不平等性,并且社会舆论宽容主动方而歧视被动方。此外,也存在某些0为了“面子”而特意去找其他0的情况。针对同性恋群体中偏0的人比较多的现象,有同性恋者认为这“跟中国、亚洲的整个同志压抑的文化有关。”
  这个群体在整体上都被压抑着,导致人格、心理的消极、被动与依赖。
  从文化阐释的角度看来,男同性恋社群中的反性别现象与中国士人阶层“妾妇自拟”的心态有关。传统文化中,“文气”、“文质彬彬”、“书生气”、“白面书生”、“腼腆”等描绘男性的词往往与涵养、知识分子、身份、社会地位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士人的身份流离感与君臣依附感,他们哀怨于命运的漂浮不定。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这种心态被固化为一种审美阴柔的集体潜意识。妾妇自拟的表现方式从最初对君权的幽怨的象征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性心理变异――滋生了一种向女性认同的心态,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错觉,否定自己身上的男性特征而向女性认同。罗斯(M. Ross)曾指出同性恋者中存在的阴柔气与一些社会中严格的性别角色隔离有关。在任何存在严格隔离和性别角色两极化的社会中,有同性性行为的人会感觉他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像相反生理性别的人那样。对性别的文化观念越传统的个体越是期望在男同性恋群体中发现女子式的阴柔气。
  4角色的文化建构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男同性恋者“攻”与“受”的性角色不是固定的和不可改变的,同时性角色中被动一方的比例较高,这表明性角色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感情、权力、经济、个体经历、心态等因素亦可能影响性角色。同时,性别角色亦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塑造。在异性恋社群中,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经由特定的文化规范相联结,而同性恋者则解构了这种认知模式,由性别角色来肆意地推断和揣测一个人的性角色是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最大的想象与迷思。社会、文化要素通过(性别)角色规范进而对性角色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参与了建构个体行为的进程。在异性恋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既定的两性角色模式,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异性恋性别范式移植到同性恋者身上,然后用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考量同性关系。这种性别认知图式在许多人中间成为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事实上,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并非人的生理禀性,而是源自性/性别系统,它受社会与文化塑造。男性与女性的个性特征与行为举止是社会力量所塑造的产物,这些定义男性气概和女子气质的特征本身是文化建构的和可塑的;而且社会性别测量表明,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没有显著的社会性别差异;或者说同性恋者具有两性兼具的特征。
  在19世纪末西方的性研究中,同性恋者被认为是一种“性倒错”。精神分析混淆了“性别认同”与“性取向认同”,它假定同性恋者存在性别认同混淆,例如男同性恋者不能对父亲产生认同,因此无法获得男性化认同,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消极的俄狄浦斯情结”。至今人们仍会认为男同性恋者都是女子气、娘娘腔的,而女同性恋者则是阳刚的、充满男性气质的等。人们甚至还以外貌、性格特征等外在的因素来揣测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扮演的角色。性行为被想当然地认为是由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决定的,也就是说,“男性”与“女性”的二分法所决定的社会性别同时决定了性对象的选择。这种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天然联系”是由于早期人们对非遵从性的社会性别与同性恋的刻板印象产生的,而早期的性研究更是巩固了这种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污名。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是性取向上的差异,而非性别角色认同的差异。事实上,性行为与性别角色定位没有直接关系。同性恋“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称谓,只是异性恋者为了理解同性恋而强加的标签,而这往往形成对同性恋者的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关系的刻板印象,并进而影响同性恋者对自身的认识。这种现象类似于布尔迪厄所谓的“符号统治”,“它不仅与可见的性别特征而且与性习俗相联系,而且男同性恋者还将统治原则用于自身,也即在自己的伴侣关系中再现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区分”。符号统治的情形在同性恋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少见:
  有一个女孩子她刚刚意识到自己是女同的时候,开始接触当地的女同,她们就认定她是T,(结果)如果她每天不穿着男的裤子,她们就觉得她很另类,就不理她。所以刻板印象对每个个体带来的压力是非常恶劣的。如果别人把你认定是个0,你就只能这样行事。物以类聚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把它当成框框,就像一具具模型,你必须符合这个或那个,如果你都不符合,别人就认为你是怪物。(“星星” 同志中心座谈会 )
  符号的力量可以任意地塑造、强暴与规训个体,迫使个体就范、服从已有的规范与设置。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偏见相对较低),但是当前的同性恋者大多仍处于“认同而不出柜”的状态,它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比如对HIV实名检测的抵制等)。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同性恋研究首先应祛除各种偏见与想象,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同性恋的分析应该揭示具体结构(如“角色”)形式发展的复杂机制,而不该把同性恋行为简单地与性别角色联系,甚至混淆在一起。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空的另一种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