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直观地表示区域内地面高低起伏和坡度比陡缓的地图是

文理教研网,小学资源,初中资源,高中资源优秀教学资源!
热门搜索:&&&&&&&
初中资源标题
初中资源简介
初中资源内容
|-初中所有栏目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数学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英语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物理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化学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政治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历史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地理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生物
&&|-试题试卷&&|-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素材综合&&|-教学论文&|-信息技术&|-音体美
2013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新人教版】
来源:网上收集 作者:zssoft时间:
※&以下为《2013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新人教版】》文本内容,不包含图片,如需完整word资源请下载查看。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
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
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
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
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电脑演示
课本P24图1.35“等高线示意”。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学生活动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或橡皮泥、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课本P17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  引导板书
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动手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板书
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推理
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  板书
②等深线  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提出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电脑展示
课本P25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指图交流
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  分析归纳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反馈练习
见“备课资料”,教师选择使用。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电脑展示课本P27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讨论点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 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演示提问
教师出示两个一样的有两个山顶的山地泡沫塑料模型。先用一个模型演示:用刀沿一个山顶中央竖直方向切开,说明其切面即剖面或叫断面;再将剖面用印台印到一张白纸上,说明得到的图形即该山顶的剖面图。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个模型沿两个山顶的中央竖直方向切开,将剖面印到纸上。让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地形剖面图,为什么同一个山体模型,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剖面图。  交流点拨
组织学生议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我们在模型上选择了不同方向的切线,看到了不同的剖面,直观地显示了山体模型不同方向的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因而选择剖面线很关键,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这是一个山体的模型,我们能随意沿某条线切开看到其断面,但是在实际中是无法切开一座山的,如何才能绘制出它的剖面图呢?  指导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28图1.4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
以课本P28图1.43为例,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1.鼠标点击等高线地形图。  2.鼠标点击直线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需要,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选剖面线)。  3.鼠标点击间隔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作AB线的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并注明每条平行线的高度――画平行线)。  4.鼠标点击垂线(把等高线地形图上AB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做垂线与高度相同的平行线相交,得到不同的交点――引垂直线)。  5.鼠标点击流水出现剖面线(把各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连交点线)。  学生活动
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P28图1.43补充完整(教师也可以另外设计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练习,以便巩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  小结过渡
同学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学习,我们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但是,地球表面不仅高低起伏,而且形态多样,有海拔几千米的高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宽广的原野,请看下面一组景观图。  电脑展示
鼠标逐幅点击五种地形的彩色景观图或者素描图(或者教师展示五种地形的有关挂图、图片),然后说明,这些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总称地形。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那么,我们在地形图上如何去识别这五种地形呢?  板书
5.五种地形的判别  电脑展示
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P27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表中内容。  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不大)  山地(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  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  丘陵(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不大)  盆地(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无一定标准)(起伏不大)  平原(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很小)  讨论归纳
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反馈练习
见“备课资料”,教师根据教学时间选择使用。  1.根据上图5种地形的联系与区别,填出其他4种地形的名称。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区别5种地形(填入下表)?  3.描述比较5种地形的形态特征(填入下表)。  类型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方法形态特征  海拔颜色及变化  高原(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呈片状或块状的黄包)(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呈条带状的黄褐色)(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呈片状或小块状的浅黄、浅绿色)(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无一定的标准)(四周为黄褐色,中间为黄色或四周为黄色,中间为绿色)(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呈片状或带状的绿色)(起伏很小,平坦广阔)
最近搜索排行
教案学案最近更新
教案学案热点内容当前位置:
>>>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A、等高线地..
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分层设色地形图D、平面示意图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山东省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A、等高线地..”主要考查你对&&地图的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地图的应用
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常用的地图包括:政治地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图、城市交通旅游图、电子地图等。地图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勘察,军事,农业等多个领域。如何利用地图分析地形:1.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2.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3.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4.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地图的主要类型划分:1.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2.其他地图:政区图、交通图、气候图、人口图、军事地图、资源分布图3.历史地图 铁路网示意图:地图功能的详细介绍:1.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2.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3.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4.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5.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A、等高线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087213710816885669636697115749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会考复习教案:《地图的阅读 地形图的判读》_学优中考网 |
课题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 新授课 编号 03
(首次备课时间) 2、24 二次备课时间 2、25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做为一个理论识记)
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材分析与
师的启发性讲述与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
①师生课前准备:
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中国交通图、地形剖面模型等(来自远教资源)
海拔的计算示意图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备注
检查预习,复习回顾
同学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平平原,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
师:海拔的计算示意图(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来自远程教育: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及等高线的模型,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2.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师:出示自备的等高线示意图(来自远程教育)让学生读图回答。
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远程教育上的),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师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师: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师: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这个过渡很形象)
师: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图1.32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师: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完成课本活动1
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师: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远教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生: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生: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2.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
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_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详细分析)
生自主总结: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如下:
A.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B.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C.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D.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生:学生参照课本图1.30,在黑板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生:青藏高原海拔大约是4000米左右,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是在200米以下,刚果盆地的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学生好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的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
生: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步骤,请你把A点到B点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②估计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生: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将此图补充完整。(师巡回指导)
生:C点的海拔是200~300米、D点低于海平面0~100米。
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生: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生:要想选择乘车路线需要交通图。
生: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4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记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地形图的判读、地图信息的获取,内容较难, 主要是地形的部位等高线图的辨认较难,放在实际题目中训练提升,剖面图的画法学生较难理解,注意分组讨论,点拨提升。
本文档由会员 阳仔在线 于
09:16:16 上传频道:学科:年级:八年级地区:山东类型:新课标版本:人教版只看标题相关资料蒙
案课题第四章 工业课型复习课编号23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高玉英5、5二次备课时间5、6教学目标掌握工业分布的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学会从工业分布图、工业基地图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理蒙
案课题第一章 多民族的大家庭课型复习课编号15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高玉英4、2二次备课时间4、3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教学难点1.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2.少数民族的概念。蒙
案课题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编号03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2、24二次备课时间2、25教学目标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做为一个理论识记)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蒙
案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型复习课编号01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2、17二次备课时间2、18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学难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教材蒙
案课题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课型新授课编号02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2、19二次备课时间2.20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互动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蒙
案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型新授课编号04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2、26二次备课时间2、27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识记 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蒙
案课题第六章 北京课型复习课编号26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高玉英5、12二次备课时间5、13教学目标掌握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及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教学难点北京的城市职能、发展历史、名胜古迹、城市建设成就及发展方向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节知蒙
案课题第四节 澳大利亚课型新授课编号13主备人(首次备课时间)高玉英3、25二次备课时间3、26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教学重点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1997年香港回归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举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2010年 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向着目标奋进
做最好的自己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飘扬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人教版《中国历史》 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外交部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一.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射程小于1000公里为近程导弹 射程在公里为中程导弹 射程在公里为远程导弹 射程大于8000公里为洲际导弹 超7-“枭龙”
中国空军现代化   枭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最新一代战斗机,它可以与许多国外先进的战斗机相媲美,作战性能与F16相当。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军事航空业步入了一个新的殿堂,也标志着我国的国力在不断增强!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 2、澳门回归是什么时候?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血洗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大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日月潭 香港
国际会展中心 澳门 大三巴牌坊
1.知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了解香港和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 实施过程各是什么?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哪些优 越性? 单项选择题 1、建国58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 A.改革开放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针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 学 目 标 主 菜 单 课 文 讲 解 基础知识训练 能力提高检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能力培养 培养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 思想教育 改革开放是社会*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 四、
凤阳县三年的粮食产量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二、1978年凤阳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粮食大丰收,
第 一次交公粮。
三、“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集体的。” 一* * 伟大的历史转折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言回答: 为什么要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问题二:毛泽东是伟大的,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正确的思想,但是毛泽东所做的决策和指示是否都正确呢? “两个凡是”提出的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出现了徘徊。 在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50年代的四大件: “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
分配工作,“铁饭碗”、大锅饭,公费医疗; 改革开放后:
持证上岗、公开招聘、 医疗养老保险; *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不可能看见的是(
) A、人们在街上排队购买所有物品 B、人们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灰、蓝色
C、人们大多住简陋狭窄的房子
同学们,认识这位女孩吗?她那会说话的眼睛告诉我们什么?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穷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 “大眼睛” 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如今已经考入安徽大学。
八年级下列举出上一课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1)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2)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 (3)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世界各国把抢占科技前沿作为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因素。 决策:1986年3月 《863计划纲要》内容→领域 1、生物技术 2、航天技术 3、信息技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材料分析: 1959年,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有人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 ”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导火线 —— 批判《海瑞罢官》 2.开始的标志——
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重要文件:
“五.一六通知”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二、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1966——1976)
1.高潮阶段(1966——1968)
政治运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请注意区别: 沙俄 苏俄 苏联 * * * 复习提问: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打击 国内外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这一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知识回顾:一战情况 原因: 导火线: 时间: 交战双方: 主要战役: 结果: 性质: 影响: 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 (2)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革命性较强,又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正确领导
(3)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使得俄国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中俄革命道路的比较 1知识回顾 1。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__;根本原因:__ 措施:政治上___;经济上___。结果:___。评价:___________. 2。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___。根本原因:_____;直接原因:____。经济改革:___,经济改革结果:_____。政治改革______,政治改革结果:__。 3。苏联解体的时间__;解体原因_ _ _。催化剂__。影响:__。实质__。启示_____ 第11课知识回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_年苏俄实施___,允许_____,大力发展___。作用:________。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上:工业方面从__年开始执行___,优先发展___;农业方面实行_____;政治上:___年苏联颁布__,宣布苏联是“工农___国家”,标志着苏联_____体制--____模式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___________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日本的新干线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拥有原子弹,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生产能力的三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学习,请总结:
(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5)美国怎样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霸主? 巩固训练 1。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军事经济实力增强 B。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C。调整经济政策 D。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20世*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基础、标志、作用? 2、介绍雅尔塔会议。 3、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苏联军民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怎样结束?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你认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 2、祸水东引:仇视苏联。
3、谈战色变
《新课程》P74 1940年4月
德军只用4个小时灭亡丹麦。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A、通过自主阅读、分析历史材料和图片,初步掌握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B、通过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利弊两方面影响,初步掌握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世界经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坡度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