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表面电阻率率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密度电阻率法电阻率法,高密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密度电阻率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同装置比较
2012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一些基本知识,比较了几种常用2D装置在五种模型上的勘测特点及效果。 中国论文网 /8/view-1699686.htm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装置 比较      一、高密度电法简介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在常规电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探方法,其工作原理与常规电法一致,以岩土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下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来解决地下地质问题。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的装置   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从是否带有无穷远极来看可分为两大类:(1)不带有无穷远极的装置,主要有温纳装置,斯隆贝尔装置,偶极-偶极装置,微分装置,温纳-斯隆贝尔装置;(2)带有无穷远极的装置,主要有联剖装置,三极装置(包括单边三极连续滚动式测深装置,三极连续滚动式测深装置、双边三极斜测深),二极装置(包括普通二极法,平行四边形二极法,环形二极法)。   三、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比较   本文对所建模型(简单三层模型、低阻直立二度体模型、高阻直立二度体模型、低阻横向二度体模型、高阻横向二度体模型五种模型)进行正演,再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数据2维反演软件RES2DINV对电阻率数据进行反演得出其相应的反演电阻率剖面图并进行适当的分析解释。由于篇幅限制,没有给出正演图和其它四种模型的反演图。   (一)简单三层模型的反演成图   图1:简单三层模型(mod-1)的模型图   在图1中可以看到,表层是大约2.2m的黑土覆盖层,其电阻率大约为190Ω?m,在它下面是厚度约为8米的灰岩层,电阻率约为300Ω?m,第三层是基岩层,假设它是花岗岩,那么它的电阻率大约就是10000Ω?m。这就是模型的大概情况。   (二)温纳阵列的反演成图   图2:mod-1温纳阵列的反演图   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60个电极,一米电极距的条件下,这个阵列的勘测深度大约为7.7m,完全不能探测到基岩层,而对于一,二层的划分则比较好。   (三)偶极--偶极阵列的反演成图   图3:mod-1模型偶极--偶极阵列反演图   图3就是偶极--偶极阵列的反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同样是60个电极,1m电极距,此阵列的勘测深度就比温纳阵列的测量深度要浅(大约只有4.0m,(同样没有探测到第三层),但是在划分地层上与温纳阵列相近。   (四)温纳--斯隆贝尔阵列的反演图   图4:mod-1模型温纳-斯隆贝尔阵列反演图   图4中看到这个阵列在地层的划分上有非常好的分辨率,且较前面两种方法都要好。但在相同电极数和电极距的情况下,其勘探深度只有大概3米的范围。   (五)单极--单极阵列的反演图   图5:mod-1模型单极--单极阵列反演图   图5中可以看到单极--单极阵列较前面的三种阵列,它具有更广泛的探测距离(大约探测到13m的深度)。然而它的分辨率却是最低的,在地层的划分上,该阵列的影像模糊且变形较大。   四、小结   1.若是用来为地下介质划分层次的话,上述四种阵列方法都可用,并且以偶极--偶极阵列方法和温--斯阵列方法为上。   2.面对横向上电性差异较大的地质情况时(如高阻、低阻直立二度体模型时),四种阵列方法里对地下介质状况刻画效果最好的是偶极--偶极阵列方法,其次是温纳、温--斯阵列方法,单极--单极阵列方法最差;面对纵向上电性差异较大的地质情况时(如高阻、低阻横向二度体模型时),四种阵列方法里对地下介质状况刻画效果最好的是偶极--偶极阵列方法,其次是温纳、温--斯阵列方法,单极--单极阵列方法最差。   3.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面对地下高阻异常时单极--单极阵列方法也有不错的勘探效果,但这是在一定条件下(围岩电阻率为300Ω?m,异常体电阻率为50000Ω?m)的特定效果,当围岩电阻率不变,异常体电阻率变为190Ω?m时,单极--单极阵列方法的勘探效果就变得很差。即只有当电阻率差异达到一定水平后,单极--单极阵列方法的勘探效果才能有所体现。   4.当调查地区地质条件较好,工作要求有较高水平分辨率和较丰富的数据时,建议使用偶极--偶极阵列。当电极设备有限,测量极距较小,需要较深的数据覆盖时,建议使用单极--单极阵列。当调查地区地质条件未知,或同时要求较高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建议用温纳--斯隆贝尔装置的水平数据重叠测量(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5.温纳装置在垂向变化率上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水平构造),而温纳--斯隆贝尔阵列在横向和纵向结构都有较好的分辨率。偶极-偶极装置对电阻率的水平、垂向变化较敏感,单极―单极装置的分辨率是最低的。   6.在同类装置中,温纳装置具有最高的信号强度,但是温纳阵列探测深度较浅。而温纳--斯隆贝尔阵列测深分辨率较高,到深部电压信号比较大,抗干扰能力强。单极--单极装置具有广泛的横向数据采集范围和最深距离的测量。   [参考文献]   [1]董浩斌,王传雷――《高密度电法的发展与应用》――《地学前缘》――2003年3月   [2]罗延钟,王传雷,董浩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电极装置选择》――《地质与勘探》,2005年10月   [3]志飞,刘鸿福,叶章,杨建军――《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的勘探效果对比》――《物探装备》――2009年2月   [4]郭君科,田绍义,吕绍龙――《高密度电阻率法技术与应用》――《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年第1期   [5]刘国兴――《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地质出版社――--69   [6]马志飞,刘鸿福,叶章,杨建军――《高密度电法不同跑极方式的对比及效果分析》――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7]Prem V,sharma――《Environment hazards and electrical geophysics》――《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1997年   (作者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八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与技术--《工程勘察》1989年02期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与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高密度电阻率法(HDRM)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异常特征及其解释,以及资料处理,并指出该方法是适用于城市工程地质勘探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引言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仍属电阻率法,所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在测量方法和仪器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设计,使得数据采集系统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同常规电阻率剖面法、测深法相比,高密度电阻率法既能提供勘探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小平;葛双成;陈军;卢刚;;[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5期
杨新星;周启友;杨磊;王刚;雷明;;[J];工程勘察;2013年03期
姜早峰,王振强,董旭光;[J];华北地震科学;2004年04期
侯烈忠,秋兴国,罗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4期
关镶锋,王继华,彭振斌;[J];施工组织设计;2004年00期
蒋正红,蒋伟宏;[J];铁道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罗延钟,谭义东;[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年02期
吴云超,王传雷,陈超;[J];物探与化探;2005年01期
董延朋;万海;;[J];物探装备;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仁东;[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晓亮;[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贾林;[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韩芳;[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林志军;[D];吉林大学;2008年
杨新星;[D];南京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晔;[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刘长泉,刘立杰;[J];半导体技术;2001年11期
何循来;[J];半导体技术;1997年04期
郭铁柱;[J];北京水利;2001年02期
孙艳秋,高玮;[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王兴泰;[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邵治龙,安慧,贺振华;[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马敏;王化祥;王超;张炜宇;;[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9期
,汪天翼;[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0年03期
刘康和;[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晓亮;[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东;赵明阶;杨建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李志武,周燕云,冯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王玉;郭秀军;贾永刚;孟庆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6期
陆云祥;陈华根;陈建荣;徐岳行;张琴希;;[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6期
黄俊革;王家林;阮百尧;;[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刘汉乐;周启友;吴华桥;;[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董浩斌,王传雷;[J];地学前缘;2003年01期
黄真萍;李晨;李嫣;方勇;;[J];福建建设科技;2009年01期
刘艳红;;[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1年01期
李伟;;[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延钟;王传雷;董浩斌;;[A];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孟琳;刘怀山;王利杰;张晶;张维冈;;[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儒军;[D];中南大学;2003年
刘文伟;[D];中南大学;2006年
柳建新;[D];中南大学;2006年
王新建;[D];河海大学;2006年
闫长斌;[D];中南大学;2006年
刘晓明;[D];中南大学;2010年
孙新建;[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伟;[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蔡斌;[D];吉林大学;2011年
明锋;[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冯红刚;[D];中南大学;2011年
黄敏;[D];中南大学;2011年
刘焕春;[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牛超;[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杨学顺;[D];中南大学;2004年
雷世红;[D];河海大学;2005年
贾林;[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居智,刘庆成,莫撼;[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石耀军,敖贵武,陈海明;[J];矿产与地质;2004年03期
殷勇;;[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年03期
朱咸智;王闻文;张振宇;谢天琴;;[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7期
刘慧光;黄攀峰;;[J];中州煤炭;2010年07期
汤谨晖;方大为;姚金;;[J];科技广场;2008年01期
罗延钟,谭义东;[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年02期
闫永利,底青云,高立兵,陈刚;[J];物探与化探;1998年06期
李明山,禹云雷,于师建,王玉和;[J];勘察科学技术;2000年03期
李志祥,毛先进,韩明,吕明,龙德龙;[J];地震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如冰;;[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牟平;霍军鹏;侯彦威;;[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马其华;王宜泰;;[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王修忠;解立发;陈军元;;[A];2011建材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世恩;曹丛本;;[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罗延钟;万乐;董浩斌;熊彬;王传雷;;[A];资源、环境与工程电法勘探方法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易兵;朱士;王者江;王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邓居智;刘庆成;;[A];资源、环境与工程电法勘探方法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金维浚;;[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楼凯峰;李必红;许军才;苏兆锋;杨江波;;[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赵章元;[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王玉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彭冬梅;[N];中国石油报;2004年
江其勤;[N];中国石化报;2006年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杨雅珍;[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东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张宗新 郭来生 丁振华 朱伟骅;[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罗海军;[N];科学导报;2009年
林宁;[N];中国矿业报;2007年
史振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青林;[D];兰州大学;2009年
徐庆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孟祥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张凌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韩自豪;[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曾新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陆关祥;[D];西北大学;2002年
黎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冯苍旭;[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宇玺;[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尹春蕾;[D];吉林大学;2010年
于文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李美梅;[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许乐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志伟;[D];吉林大学;2010年
李昊;[D];吉林大学;2012年
黄磊;[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崔锡钦;[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张萌;[D];吉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高密度电阻率法测深原理及应用实例
”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9.33十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面电阻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