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要40道,快!_百度作业帮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要40道,快!
神天卫5榳垆
1、一辆汽车行25千米耗油2升.平均行一千米耗油多少升?平均每升油能行驶多少千米?2、做一个生日蛋糕需要奶油7.5克,需要面粉250克.一天蛋糕房用去90克奶油,照这样计算,用去面粉多少千克?3、学校图书馆有200本文艺书,正好是科技数的2.5倍,故事书是文艺书的8倍.这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4、一辆汽车0.75小时行驶了6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又行驶了4.5小时.前后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5、把一些珠子按照2颗红的、3颗白的和6颗黑的串起来,一共串了200颗珠子.最后一颗是什么颜色的珠子?其中红珠子、白珠子和黑珠子各有多少颗?6、在马路的一边按2棵杨树、3棵樟树栽树,一共栽了90棵樟树.杨树栽了多少棵?如果一共栽了88棵樟树呢?7、用30米的绳子围长和宽都是整米数的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8、书包里有数学、语文、英语和品德书各一本,从中任意拿出一本或几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9、34个同学正在进行乒乓球单打、双打比赛,正好用了12张乒乓球桌.你能算出进行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球桌各有几张吗?10、广电站是1路车和2路车公用的站台,1路车每隔12分钟靠一次站台,2路车每隔15分钟靠一次站台.早晨7:20两路车同时靠站,下次同时靠站是什么时间?11、学校组织348个同学去春游,准备租48座和36座的汽车,在不允许有空位的情况下,应当怎样租车?12、在中原路上铺一条地下电缆,已经铺了34 ,还剩下250米没有铺.这条电缆全长多少米 13、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 ,第二天修了90米,这时还剩下150米没有修.这段路全长多少米?14、声音在空气中3秒钟大约传1千米,光的速度每秒大约300000千米,声音的速度大约是光速的几分之几?15、一块小麦试验田,原计划每公顷产小麦8吨,实际每公顷产小麦之几?16、职工食堂4月份计划烧煤5吨,实际烧煤4.8吨.节约了百分之几?17、用50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4250千克,求小麦的出粉率.18、小麦的出粉率是80%,要磨出面粉640千克,需要多少千克小麦?19、六(1)班有学生50人,某天请假2人,求这天的出勤率?20、植树节那天共植树若干棵,成活了485棵,没有成活的15棵,求这次植树的成活率.21、王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买了5只小足球,付出100元,找回32.5元,每只小足球多少元?2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7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7千米?23、师徒二人共加工208个机器零件,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比徒弟的2倍还多4个,师傅和徒弟各加工多少个零件?24、王芳的存款数是李丽存款数的2.2倍,如果李丽再存入银行75元,两人的存款数就相等了,原来两人各存款多少元?25、五年级买一批笔记本奖给三好学生,如果每人奖给5本,还剩3本;如果每人奖给6本,又少12本.五年级评出三好学生多少名?买了多少本笔记本?26、山坡上有羊80只,其中白羊是黑羊的4倍,山坡上黑羊、白羊各多少只?27、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 28、一块梯形麦田,面积是540平方米,高18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多少米?29、甲乙两车从相距75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0、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开出,行驶4.5小时后,甲车落在乙车的后面13.5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其他类似问题
1、一辆汽车行25千米耗油2升。平均行一千米耗油多少升?平均每升油能行驶多少千米?2、做一个生日蛋糕需要奶油7. 5克,需要面粉250克。一天蛋糕房用去90克奶油,照这样计算,用去面粉多少千克?3、学校图书馆有200本文艺书,正好是科技数的2.5倍,故事书是文艺书的8倍。这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4、一辆汽车0.75小时行驶了6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又行驶了4.5小时。前...
1、2÷25=0.08﹙升﹚25÷2=12.5(千米)
1、一个休闲娱乐吧的四周装着彩灯(地面的四周不装)。休闲娱乐吧的长大约45米,高大约20米,至少要用多长的彩灯线?2、用一根绳子捆扎一种礼盒,礼盒长20厘米,高8厘米,宽15厘米,如果结头处的绳子长20厘米,求这根绳子的长度。3、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5分米、5分米、5分米的长方形截成3个棱长都为5分米的正方形,正方体的总表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4、一个长方形木块,从上部和下部分别...
1、一辆汽车行25千米耗油2升。平均行一千米耗油多少升?平均每升油能行驶多少千米?2、做一个生日蛋糕需要奶油7. 5克,需要面粉250克。一天蛋糕房用去90克奶油,照这样计算,用去面粉多少千克?3、学校图书馆有200本文艺书,正好是科技数的2.5倍,故事书是文艺书的8倍。这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4、一辆汽车0.75小时行驶了6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又行驶了4.5小时。前...
扫描下载二维码苏教版学年上期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汇总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日常专题训练 苏教版 试题下载
试题名称苏教版学年上期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汇总(五年级上册 苏教版)
如果您在下载时出现“找不到网页”的错误提示,则表明你的IE需要设置:打开IE浏览器,点顶上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找到“用UTF-8发送URL”这项,把前面的勾去掉。()
上一个『』&&nbsp下一个『』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疑难问题探讨
日中午,黄田小学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在校少先队队室里,举办小学数学专题研究活动,由教导主任王建老师主持会议,朱林益老师主讲《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探讨》。朱老师针对五年级下册课本与课堂作业本中出现的实际疑难问题,进行解决方法分析,在会上进行交流,大家充分发表见解,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达成共识,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朱老师针对五年级下册课本与课堂作业本中出现的实际疑难问题,正在认真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探讨
主讲人:永嘉县黄田小学朱林益&&&
一、如何教学解方程:5/9- X=1/6呢?
五年级上册教学解方程时,教材利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教材在教学方程前面,有准备教学一课时,就是等式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数(在除法中零除外),等式不变。教材这样编排,主要目的是为后面解方程做好铺垫。当学生学会了应用上述等式性质来解方程后,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未知数是减数,学生感到困惑,甚至束手无策了。
今年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45页第3题解方程,就有一道这样的方程:5/9-
结果也有许多学生做错了。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对以前利用加法或减法算式中的数量关系求未知数,反而意识淡薄了,甚至产生混淆了。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呢?我想,要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把上述等式性质进行扩展: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未知数量,等式不变;
例如:& 5/9- X=1/6
&解:5/9 -X+ X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未知数X,等式不变)&
=1/6+X&&&&&&&&&&&&&&&&&&&&&&&
5/9-1/6=1/6+X-1/6&&&&&&&&&&&&&&&&&&
X &=10/18-3/18
7/18&&&&&&&&&&&&&&&&&&&&&&&&&
上述解法比较麻烦,如果利用减法算式里的数量关系来解方程就更加方便。
5/9-X=1/6&&&&&&
解:X=5/9-1/6(根据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
&&X=10/18-3/18
用多角度去解方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拓宽知识面,组建知识结构,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容易会产生混淆,还是看学生自己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选择哪一种方法。
二、怎样比较简便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五年级下册课本第81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课本介绍的方法比较麻烦,第一种方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27的因数有1,3,9,27,它们的公因数是1,3,9,其中9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第二种方法:先找出18的因数有1,2,3,6,9,18;再看18的因数里哪些是27的因数,结果找到1,3,9,所以9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教材中的小精灵提示: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教材给我们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与点拨,学生确实很难发现用短除法去求最大公因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教材第81页小面一段文字,介绍利用分解质因数的办法可以找到最大公因数,这为学生自学提供材料。我在想,教材为什么删除了“用短除法去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内容呢?老教材对“用短除法去求最大公因数”是非常重视的,而新教材为什么忽视这种方法呢?我想,给学生介绍一下“用短除法去求最大公因数”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方法确实简便又有一定的价值,如果结合分解质因数的过程分析,介绍短除法的方法,学生也不会难学的。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短除法以后,对进一步学习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最小公倍数时,用短除法去求就比较方便了。例如:用短除法去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8&&&&&&&&
6&&&&&&&&&&
2&&&&&&&&&
3&3=9,它们最大公因数就是9;最小公倍数就是3&3&2&3=54.
一旦遇到数字较大时,例如求45和12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去求显得更加简便了。
三、探讨“一个圆表示1/8,另一个圆表示3/8,两个圆相加,为什么不等于4/16呢?”
例如,五年级下册数学第104页《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内容中,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引出算式1/8+3/8=(&&&&
),用图形表示这个计算过程,许多学生是这样画的:
&&&&&&&&&&&&&&&&&&&&&&&&&&&&&&&&&&&&&&&&&&&&&&&&&&&&&&&&&&&&&
&&&&&&&&&&&&&&&&&&&&&&&&
可是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两个圆相加结果应该等于4/16呀,为什么会等于4/8呢?”这令我们感到困惑。后来,我作了调整,用了一些虚线:
&&&&&&&&&&&&&&&&
&&&&&&&&&&&+
&&&&&&&&&&&
这样比较容易解释成:就是1份与3份合并成4份,因为每一份都是一样的,所以分数的单位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直接合并成4份,也就是说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就是4/8(约分后得到1/2)。这个图形比较直观形象,凸显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其实分数单位不变,只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起来,所以解释了同分母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的原理。
四、如何让学生感悟——在同一个单位“1”里面,两个分率才可以直接相加或者相减?
五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第48页第3题:五(2)班要为小小图书角选购一批新书,班长李莉决定先做一个民意调查。下表是李莉的调查结果(每人只能选择一种)。
课外读物种类
喜欢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
&&&&&&&&&&
&&&&&&&&&&&
&&&&&&&&&&
&&&&&&&&&&&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好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喜欢童话类的人数比喜欢历史类的人数多几分之几?算式1/3-1/4=1/12。如果让六年级学生来做这个问题,他们知道会这样做:(1/3-1/4)&1/4,他们知道这里的单位“1”的量变成“喜欢历史类的人数”而不是“全班人数”。但是让五年级学生要理解达到这个层面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觉得这个问题跟以前学的“6米比5米多几米”是相同原理,用两个数量直接相减。怎样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如何让五年级学生感悟到在同一个单位“1”里面,两个分率才可以直接相加或者相减的?
我是这样解释:这题以全班人数作为整体,看成单位“1”的量,1/3表示喜欢科普类的人数与全班人数比较所得到的分率,1/4表示喜欢历史类的人数与全班人数比较所得到的分率,这两个分率,都是以“全班人数”作为单位“1”的量,所以上述学生提的问题中必须还要添上几个字——“占全班人数的”,即喜欢童话类的人数比喜欢历史类的人数多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提的问题才完整、明确,问题里直接点名了单位“1”的量就是全班人数,在这样同一个整体单位“1”里面,才可以用两个分率直接相减求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上述学生提的问题
“喜欢童话类的人数比喜欢历史类的人数多几分之几?”那么,这里是“喜欢童话类的人数”与“喜欢历史类的人数”比较了,就要把“喜欢历史类的人数”看成单位“1”的量了,这与“全班人数”看成单位“1”产生矛盾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3年小学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典型题
【网络综合-2013年小学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典型题】:这篇关于2013年小学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典型题,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识分析】&&&&&相遇是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在相遇问题中可以这样求全程:速度和×时间=路程,今天,我们学校这类问题。【例题解读】例1&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8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相遇时距全程中点8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两车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的一半-8千米,客车行了全程的一半+8千米,也就是说客车比货车多行了8×2=16千米,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90-85=5千米。那么我们先求客车和货车两车经过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然后再求出总路程。(1)两车经过几小时相遇?8×2÷(90-85)=3.2小时(2)两地相距多少千米?(90+85)×3.2=560(千米)&例2&&小明和小丽两个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8小时可以相遇,如果两人每小时多少行1.5千米,那么10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两人每小时多少行1.5千米,那么10小时相遇,如果以这样的速度行8小时,这时两个人要比原来少行1.5×2×8=24(千米)这24千米两人还需行10-8=2(小时),那么减速后的速度和是24÷2=12(千米)容易求出两地的距离1.5×2×8÷(10-8)×=120千米&【经典题型练习】1、客车和货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5小时相遇,如果两车每小时都比原来多行10千米,则2小时就相遇,求两地的距离?&2、在一圆形的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反方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形一周需多少分钟?&&&行程问题(二)【知识分析】&&&&&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合起来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走了几个全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类问题【例题解读】例&a、b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甲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行驶,分别到达对方站点后立即返回,在离乙地55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分析】a、b两车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合走了一个全程,当两年合走了一个全程时,a车行了95千米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两车一共行了三个全程,a车应该行了95×3=285(千米)通过观察,可以知道a车行了一个全程还多55千米,用285千米减去55千米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距离95×3―55=230千米&&【经典题型练习】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相遇,相遇后两辆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45千米处,求a、b两地的距离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在距乙站8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前进,在到达对方站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又在距乙站8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下册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