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付通怎么退款如何申请退款→√←_

财付通申请退款电话是多少
财付通申请退款电话是多少
来源: 中国金币收藏网责任编辑:zg发布时间:
&&& 财付通申请退款电话是多少
:51淘宝投诉退款电话:51查询办理、退款投诉、活动咨询、账户问题、评价、维权咨询、开店设置、商品问题、订单管理、消保咨询、店铺管理工具、旺铺装修、营销工具咨询、挑选商品、购买付款、交易查询。用我们的真心和诚心,换您的放心和舒心
一、7天退款承诺公司商品,我们为您提供7天内,未消费可无条件退款服务。
郑重承诺自团购交易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如您未进行消费,且保证有效,我们提  供无条件退款。
二、7天无条件退款流程第一步:我们承诺在订购全程照顾您。
第二步:我们承诺为您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平台;
第三步:我们承诺提供给您的是真实的信息。退款手续流程:必须由本人带着一张本人的到《ATM》提款接受这个退款流程操作,请按照客服工作人员提示语音进行操作系统账号配对,
1 、我们承诺在购物全程照顾您。
2 、我们承诺为您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平台。
3 、我们承诺在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捷地找到我们,我们始终在您身边。
4 、我们承诺一心一意地为您提供舒适、满意的服务。
5 、我们承诺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您的交易纠纷,保障您在购物过程中的权益。
鉴于淘宝提供的服务属于电子公告牌(BBS)服务,淘宝平台上关于淘宝平台会员或其发布的相关商品(包括但不限于店铺名称、公司名称、 联系人及联络信息,产品的描述和说明,相关图片、视讯等)的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会员依法应对其提供的任何信息承担全部责任。
淘宝尊重并保护所有使用淘宝平台服务用户的个人隐私权。为了给您提供更准确、更有个性化的服务,淘宝会按照本隐私权政策的规定使用和披露您的个人信息。但淘宝将以高度的勤勉、审慎义务对待这些信息。除本隐私权政策另有规定外,在未征得您事先许可的情况下,淘宝不会将这些信息对外披露或向第三方提供。淘宝会不时更新本隐私权政策。 您在同意淘宝服务协议之时,即视为您已经同意本隐私权政策全部内容。本隐私权政策属于淘宝服务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计局:8月制造业PMI指数51.1% 为年内次高
日09:00国家统计局网站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2014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1%,为年内次高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4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后出现回调,但仍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9%,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是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型企业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点后,本月降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又重回收缩区间。  2014年8月,分类指数2升10降。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上。  生产指数为53.2%,虽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均值0.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  新订单指数为52.5%,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今年均值0.7个百分点,处于临界点上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0%,位于临界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采购量指数为51.9%,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  进口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该指数自2013年12月以来一直位于临界点以下。  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1%,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下方回升。  在手订单指数为45.9%,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9%,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单位:%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3年10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2月
50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天猫商城售后人工电话是
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自2013年1月起,调查样本从原来的820家扩充到3000家。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2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制造业PMI年内次高
相关专题2014年8月经济数据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坚守限购的城市样本:一线城市难松二线城市难守
日11:48新华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日 宁波市调整“放松”住房限购政策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浙江宁波市中心城区的住宅楼盘。当日,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消息称,从7月31日起,对该市住房限购政策进行调整。至此,浙江省8个实行限购政策的城市中已有杭州、温州、宁波3个城市对限购政策做出调整或取消。从7月31日起,购买宁波各县(市)以及鄞州、北仑、镇海、高新区住房(含商品住房、二手住房),不再需要提供家庭住房情况查询证明;购买海曙、江北、江东中心城区套型在9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住房,不再需要提供家庭住房情况查询证明;购买海曙、江北、江东中心城区二手住房的不再需要提供家庭住房情况查询证明。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李童)中国的楼市也许从未像2014年这样纠结过,限购欲松还休,房价欲涨还迟,购房者欲买还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8月13日,仍在坚守限购政策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银川、南京、大连、三亚、珠海、台州等11个。这其中,既有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也有哈尔滨、银川等二、三线城市。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楼市库存量上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以限购政策才会陆续被各地放松或取消。”  限购分化 二线城市坚守难  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限购松绑城市数量的增加,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将放松限购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不会放松。  由于优势资源相对集中,一线城市每年新增城市常住人口的数量呈持续上升态势,这些新增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因为限购而迟迟没有完全释放,这点单从北京自住房申请“首日网站被挤瘫痪”、“中签像中奖”的火爆程度就可略窥一二。但一线城市的新增土地、住宅用地数量却长期处于供应偏紧的状态,陈国强分析指出,“一旦限购放松,将出现供不应求、房价快速上涨的态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一线城市因为需要控制人口,而且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不高,“预计限购政策将长期执行。”  对于这11个坚守限购的城市未来的政策走向,顾云昌认为,目前未放松限购的二三线城市,可能正在酝酿松绑措施,而四大一线城市,由于目前楼市远未达到供大于求的状态,将暂时不会放松限购。他预计,“但从长远来看,所有城市的限购会全部放开,北京将会是最后一个。”  信贷是否松绑决定楼市走向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全国范围看,限购政策已经不是影响楼市的关键政策,信贷是否会放松,将成为判断未来一年楼市走势的唯一最关键因素。也正因如此,目前地方政府的救市行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松绑限购,开始涉及信贷支持领域,救市措施正越来越深入。  8月份以来,房贷利率开始出现松动,房贷利率持续上浮的现象正在改变。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农业银行悄然动首套房贷,200万以上商贷给出95折利率折扣的消息被市场披露之后一淘宝网售后服务热线电话是多少
,其他沪上商业银行对惜贷的口径也正悄然松动。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目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仍然会偏紧,不会立即下调首套房贷利率,甚至还继续上浮首套房贷利率,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仍然会维持当前比较低迷的状态。”  从大中城市短期市场表现来看,尽管短期内大多数城市存销比高企,部分城市出现大幅降价的现象,张宏伟认为,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持续太久,预计第四季度,银行信贷环境会定向宽松,银行信贷对于首套自住需求的支持会逐步得到体现,房贷利率将实质性下降,信贷紧缩的局面将在第四季度逐步得到改善。  购房者心态悄然生变  楼市的纠结不仅体现在限购“松”与“不松”的博弈,也体现在购房者“观望”与“等待”的踌躇。  一方面,楼市正处于传统的淡季,各地相继调整限购政策恰好强化了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观望情绪更浓。另一方面,限贷政策依然严厉,贷款利率高企让购房者望而却步。专家表示,现有政策调整只是局部性松绑,对购房潜力的释放作用有限。  首付是否降低、房贷是否松动将成为此轮调控调整的核心政策。而购房者最关心的仍然是房价,张大伟认为,买房的时机选择必须看信贷的宽松程度。若信贷环境不变,调整持续,房企在下半年为了冲刺全年业绩,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促销活动,优惠力度会较上半年更“诱人”,一些“刚需”购房者会因此入市,成交量和房价不会出现明显走低。  此外,全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进入修改完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房地产税制度也在稳步推进。专家表示,房地产长期管理制度将逐渐建立,政策接力出台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房价上涨预期,购房者将从“买预期”向“买需求”转变。
楼市限购一线城市二线城市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7月果蛋价格同比上涨约两成 专家称总需求偏弱
日02:19新京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上月果蛋价格同比上涨约两成   CPI同比涨2.3%,与6月持平;专家称总需求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待增强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月持平。1至7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3%。  食品价格同比涨3.6%  据测算,在7月份2.3%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  在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6%,影响CPI上涨约1.18个百分点。其中,鲜果和蛋价格分别上涨20.1%、19.5%,分别影响CPI上涨约0.4个百分点和约0.16个百分点。同期,猪肉与鲜菜价格下降3.6%和1.6%,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和约0.05个百分点。  此外,7月份除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下降0.6%外,衣着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交通和通信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以及居住价格,都比去年同期上涨,涨幅分别为2.6%、1.1%、1.4%、0.7%、2.1%以及2%。  PPI同比降0.9%  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7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0.1%。其中,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环比下降6.3%和0.7%,鲜菜和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3%和0.7%。  当天发布的数据还显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9%,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1%,环比持平。1-7月平均,全国PPI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  ■ 解读  本月起CPI下行可能性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从百姓生活角度看,物价涨幅温和是好事。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这样的物价走势反映出总需求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从同比数据看,部分食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高。”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说。数据显示,7月份食品中鲜果和蛋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0.1%和19.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服务中旅行社收费、家庭服务、飞机票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5%。  环比数据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7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非食品价格则上涨0.1%。对此,余秋梅解释说,食品中,蛋、鲜菜、猪肉价格上涨较多,环比涨幅在0.7%至4.2%之间,但由于时令鲜果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鲜果价格环比下降6.3%,致使食品类价格略有下降。同时,暑期进入旅游旺季,部分服务价格环比上涨较多。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7月份2.3%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  “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整体运行平稳,是这两个月CPI同比持平的主要原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分析报告判断,从8月份开始,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月回落,CPI同比也将出现趋势性变化,整体小幅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据新华社(原标题:上月果蛋价格同比上涨约两成)
CPIPPI食品价格
相关专题2014年7月经济数据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cn/china/hgjj/.shtml专家分析GDP增速下滑原因:政府几轮刺激所致
日05:57南方都市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中国经济转型综合征  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开放宏观经济学,近年来主要关注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管理以及全球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  先简单回顾一下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这要回到最基本的增长理论框架。其实经济增长理论在最初的设计上是非常简单和直观的,经济增长过程取决于三个东西,第一就是要素禀赋的增加,这些要素主要是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第二是给定这些要素禀赋,有多少要素可以参加到生产活动中,就是要素参与率。再进一步,给定的要素禀赋和要素参与率,这些要素的生产率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的是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发动机在哪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国企改革,到二十一世纪的WTO[微博]开放,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需求持续扩张。这三个因素放到一块,对中国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推动。国企改革的好处其实是一个市场化机制的建设,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发挥了更大作用,生产率在提高。WTO节省了对外贸易的成本,中国面临更大的市场,在出口过程中企业规模在增长,生产效益在提高。制造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房地产,政府投资,很多服务业也跟着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土地价格上升,农民工的收入也跟着增长。这是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  GDP增速下滑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宏观经济很多指标都是趋势性的转折。GDP的增速,危机之前是一路上去,年之后,增长率持续下降。支出上看,净出口占比下降,资本形成占比再上新台阶,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投资过多、消费不足。从生产上来看,工业部门的占比在下降,服务业部门的占比提高。现在讨论比较多的还有债务问题,中国债务和GDP的比率在危机之后快速上升,2001年到2007年中国各部门的债务,包括政府、居民、企业,所有加在一块占GDP的比率,是从162%上升到172%,累计增幅为6.2%。但是从2007年到2012年该比值从172%上升到215%,累计增幅为25%。同时,还可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经济刺激政策频繁,以前总是觉得经济太热,但是从2008年之后,上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已经有三次了,不刺激经济就往下沉,需要不断刺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变化?为什么GDP增速会下降?2001年到2007年之间平均增速是10.8%,2008年到2012年是9.0%,GDP平均增速下降1.81%。光进出口增速对GDP的拉动,它的贡献就下降了1.74个点,这一项就占到90%。猛一看好像是出口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的问题,其实不是。  2008年之后,出口增速平均下降14.3%,而进口增速下降9.6%,答案很明显,进出口增速下降最主要是因为出口下降太快,远远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为什么出口会下降?出口增速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只有不到一半是来自于外需下降,有超过一半是因为市场份额增速下降造成的。通过分解可知,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当然跟金融危机有关系,外汇收入下降,进口也少了,但是这只占4.6%,而市场份额的增速下降更为主要,这个判断意味着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增速同样要下降,中国经济也会持续大幅度的滑坡。  市场份额增速下降又是为什么?有两个因素最重要。第一,WTO很重要。WTO的主要作用降低了贸易成本,而贸易成本降低之后确确实实增加了中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加入WTO的红利是在慢慢下降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包括汇率,但汇率对出口市场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大。过去七八年,劳动力工资,特别是制造业里的农民工工资,平均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是10%-15%,累计几年下来工资是翻倍了。从2005年汇改到今天,人民币大概也就是升值30%,两者不是一个量级的,不是说汇率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变化幅度来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劳动力成本为什么提高那么快呢?可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企业为什么会增加雇佣工人,是因为企业可以赚钱。制造业的生产率在经历了国企改革,经历了制度性变革,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入之后,生产率有很大提高,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以及对工人需求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工人工资自然会提高,而且会带动全社会的工资增长。从供给来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变化,因为有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工作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之前都是在上升,但是2010年之后开始下降,而且是一个趋势性的下降。2013年总的工作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恶化。这两个力量在一块同时发生,使得工人工资上涨。  伴随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搞了几轮刺激,刺激政策抬高投资和年增速,但是随着刺激政策退出,投资减速拖累了以后的增速。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有几个原因。从趋势性上看,是WTO红利和人口红利下降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致。从周期性上看,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从政策性上看,是政府的几轮刺激所致。  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困扰  我们还是要回到基本的经济增长理论,从要素生产率上看。大家知道,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发表了享誉世界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将经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换,还伴随着职业结构分布、统治力量、社会决策机制等一系列的转换。也就是说,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社会都面临着工业部门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趋稳或下降、服务业部门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上升的经济转型阶段。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开始进入工业社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趋势性下降。中国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PPP计算的人均GDP国际元)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趋势性下降;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停止了上升趋势,此后这一占比保持稳定。  我们再看中国内地,如果人均GDP按照PPP计算,国际元时发生转型,这个标准来看应该是2005年到2006年期间发生转型,但是中国内地实际发生是2008年以后。2008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包括工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制造业增长速度放慢,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开始上升,这是趋势性的变化。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  从需求方看,随着中国民众收入的增加,对工业品需求下降,对服务业、高附加值工业品、民生基础设施需求提高。民众需要更好的环境、空气、更好的小区、更好的医疗服务等等。但供给为何一直没跟上呢?  第一个原因是对服务业的过度管制,这不需要我多说,在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有比较普遍的管制。管制,所谓的“市场准入”不仅减少了供给数量,关键的问题是影响公平竞争,民企与国企不平等。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服务业管制不光是遏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本来已经受到打击的制造业部门雪上加霜,它遏制了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比如说物流或者电力供应等服务业,如果它不是竞争的局面,价格很高,自然就会传递到制造业的成本。  第二个原因是公共服务供给没能跟上。这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激励机制扭曲。就目前来看,政府最主要还是看重GDP、税收和升迁,很多官员的福利也是在这些项目上,所以他们会比较在意这些东西。公共服务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负担,花钱的事,也带不来什么收益,所以提供的意愿并不强。但是这又是它的职责,在履行职责方面又没有非常强有力的外部监督。这是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二是信息扭曲。即使政府有意愿改善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基于何种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服务。公共服务源自本地居民复杂多样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本地化、非标准化特征,需因地制宜提供。只有广泛、充分接收基层民众信息,并经专家科学论证,才具备改善公共服务的信息基础。但在现实决策中,没有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基层群众的需求信息难以充分、有效地传递到政府。  激励机制扭曲和信息扭曲,根源上都来自于公共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处于严重的不平等位置。供给方可以置需求方利益不顾,需求方对供给方缺少有效监督和强制执行力量。  第三个原因是金融体系不匹配。为什么服务业难发展,除了政府的管制、公共服务跟不上,还跟金融体系有很大关系。不管做什么、发展什么,总是需要投资的。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其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工业部门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出口。以几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大的骨架是如此,这个骨架对于支持工业出口部门和制造业,生来就有很多抵押品,有土地、厂房、出口订单。但是到了服务业,服务业很多都是小微企业,而且是人力资本密集型,没有什么硬的东西拿给你抵押,且往往投资的失败率很高。这些特征就需要比较复杂的金融服务体系,光靠原来银行这样的金融体系不行了。危机之后这么多年金融体系确实有变化,但是距离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摆脱刺激政策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政府为什么要搞经济刺激政策了。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带来需求结构变化,第一回合结束,中国步入了后工业时代,但是供给方未能及时跟上。供求不匹配凸显,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而政府不满足于经济下滑,于是第二回合开始,刺激政策出台。刺激政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端基础设施,增加了对钢铁、水泥等工业品需求。基础设施数量增加,边际收益递减,工业品部门减速,也加剧了相关基础设施收益递减。  随着刺激政策的推出,相关的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而能带来更好商业回报,或“外溢效应”的中低端基础设施,比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老旧基础设施维护和改造、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改造、街道收费停车场等鲜有人问津。同时刺激政策加上高债务杠杆率行业特征再加上预算软约束,导致这类政府投资的资金需求高,对其他部门带来挤出效应,突出表现是融资难、融资贵。而另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刺激政策后,整体投资效率急剧下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当的刺激政策―――偏离经济结构转型所要求的调整方向,延迟了资源从产能过剩的传统工业企业向需求旺盛部门的转移,带来了传统工业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债务负担的快速上升,增长动力进一步恶化。  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需在理念上更新和调整。发展理念层面上,“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关联的认知理念能够凝聚的共识下降。“民权”、“民生”、“社会公正”、“和谐社会”、“包容性发展”等理念理应得到更多认同和支持。与上面那些理念相比,这些理念更强调处理好个人与政府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迎接后工业社会的理念基础。政府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是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更多尊重和谅解,是优良服务品质的基础。  而在具体的政策层面上,首先要放松一般服务业管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是进行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本,发挥城市的集聚优势。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四是赋予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外部监督和强制力。五是减少刺激政策措施,重视本地化、非标准化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合理分配地方公众代表和相关专家对地方基础设施的决策权力。六是在有效控制微观主体预算软约束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理顺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南都评论记者陈建利整理)
中国经济转型GDP增速下滑刺激政策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追问:近20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去哪儿了
日06:48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巨额出让金将被“翻老底”  正在各地铺开的土地出让金审计,被寄予“摸清家底”的众望。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出让价款从2001年的1296亿元,到去年首次超过4万亿元,13年间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达19.4万多亿元。  长期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因收支明细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去向不明而饱受诟病。曾有北京市民向审计部门申请公开北京市土地出让金违规使用情况,却被以“公开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由遭拒。  湖北省人大代表王培树说,每次开地方“两会”,针对全省上千亿元的土地出让金管理情况,政府都没有专题报告,也没公开说明,最多只在财政预算中有个笼统总数,没法详细了解。  事实上,判断土地出让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记者梳理自2009年至2013年财政部公布数据发现,最近5年间,国有土地出让金支出总额达13.49万亿元,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市建设3项占比超过8成。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只能看出全国土地出让金开支大体走向,在基层实际情况中,违规使用并不少见。审计署曾在2008年和2010年先后公布对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的审计调查结果。2008年公告显示,11个城市违规使用出让金83.7亿元,其中挪用于建楼堂馆所和弥补经费等52.3亿元,出借和对外投资等31.4亿元;2010年公告显示,抽查的13个市有7个市支出2.1亿元,用于弥补国土、城建等部门工作经费不足;有4个市违规支出2.38亿元,用于建设、购置办公楼、商务楼等。此后,审计署再未公开涉及土地出让金方面的审计信息。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各地土地出让金收支大多增长迅猛,但能把这项“政绩”说清楚的部门和干部却“很难找”。大部分地区官员对土地收入收支话题都很敏感,不愿多谈。少数基层干部透露,土地审批和出让金征收由国土部门管,开发整理和招拍挂归土地储备中心,资金管理在财政,“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  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国土、财政系统官员表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支,基本可由地方“说了算”。由于财力紧张,土地出让金便成为地方财政最后一块“自留地”,违规支出使用情况不少,都得藏着掖着,“这次审计看来得翻老底,让大家都很紧张。”  侵占挪用“体外循环”,“土地账”成“糊涂账”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推动土地出让金“水涨船高”。江西、四川等地公布的2013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有些省份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已接近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巨额的土地出让金,除偶尔接受审计调查外,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状态,这令“土地账”难免成为一本“糊涂账”,由此滋生四大乱象:  ――做高成本。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需按比例提取用于教育、农田水利支出,还需与上级财政分成。因此,一些地方为减少收益部分固定支出,拼命做高土地出让中的征地拆迁、土地开发成本,极端情况甚至能将土地出让做成“负收益”。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地方政府做高土地出让成本,最常用的手法是将出让地块周边绿化、道路建设,打包塞进土地开发支出,而这些支出本应由地方财政另外投入。  ――体外循环。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土地出让金收支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署2010年的审计公告却显示,11个市的674.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  武汉市近期审计查出,当地一家科级事业单位,将属于土地出让金性质的项目建设用地补偿资金,存入自行开设的11个银行账户内,两年来沉淀资金9.8亿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很多土地招拍挂后,出让收入却被瞒天过海,在过渡账户内长期“体外循环”,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或部门机构的“小金库”。  ――侵占挪用。有的地方土地出让金账户长期脱离监管,直接成为少数主要领导的“私房钱”,随意侵占挪用。长春市委原副书记田忠,就曾将无偿征用的土地转让变现,侵吞土地出让金1018万元。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的武汉市新洲区原区委书记王世益,被查出从土地出让金账户中,支借1亿多元资金给4家民营企业使用,建立“官商联盟”谋取私利。  ――减免寻租。一些土地招拍挂出让后,开发商只缴纳保证金就开始用地,余款长期拖欠不缴,或能协商减免。贵州省一位基层干部表示,减免土地出让金一方面是为吸引客商投资,另一方面怎么缴、减免多少都是主要领导一句话,里面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使土地出让成为贪腐重灾区”。  土地财政“依赖症”亟待破除,土地出让金审计为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土地出让金收支“顽疾”为何屡禁不止?湖北财政系统内一位负责人说,因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土地收入开支多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  “土地收入违规使用只要不进腰包,顶多背个处分。”西部地区一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数十个部门运转经费、近万人发工资都得靠自身解决,还有大量一票否决考核任务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手中少数能相对自由支配的财源,“不在土地收入上多‘花点心思’,就只能坐等下课。”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潘家华等专家介绍,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出让金不能成为监督外资金。各地应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作为重大事项定期向人大报告,增加公众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公众信息公开申请,减少土地出让金的收支随意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由于土地是稀缺资源,土地出让金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应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匹配基础上,逐步提高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提取比例,使土地出让收益逐渐从财政补充到公益基金的角色转变,降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记者王新明 李放 李劲峰 谭元斌采写)  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土地出让金房价土地财政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不动产信息各地各部门互通共享
日03:06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十种权利纳入登记   不动产信息各地各部门互通共享(政策聚焦)  本报记者
张 洋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下列不动产权利,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三)森林、林木所有权;(四)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五)建设用地使用权;(六)宅基地使用权;(七)海域使用权;(八)地役权;(九)抵押权;(十)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根据征求意见稿,不动产以不动产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登记。不动产单元具有惟一编码。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依法将各类登记事项准确、完整、清晰地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任何人不得损毁不动产登记簿,除依法予以更正外不得修改登记事项。  四种情形不予登记,权属有争议可申请国家机关调查  根据征求意见稿,因买卖、设定抵押权等申请不动产登记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  同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一)尚未登记的不动产首次申请登记的;(二)继承、接受遗赠取得不动产权利的;(三)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生效的决定等设立、变更、转让、消灭不动产权利的;(四)权利人姓名、名称或者自然状况变化,申请变更登记的;(五)不动产灭失或者权利人放弃不动产权利,申请注销登记的;(六)申请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的情形。  征求意见稿还对不动产登记机构的受理情形进行了规定,如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同一不动产权利有两个以上主体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依据受理时间的先后顺序办理登记。  其中,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四种不予登记的情形:(一)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二)存在尚未解决的权属争议的;(三)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四)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  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关系的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国家机关进行调查。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实地查看或者调查时,申请人、被调查人应当予以配合。  各级登记机构的信息应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登记信息应互通共享  征求意见稿对“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作出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的信息应当纳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  同时,征求意见稿规定,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与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审批、交易等信息应当实时互通共享。国土资源、公安、民政、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应当加强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不动产登记机构能够通过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不动产登记申请人重复提交。  虚假登记可追刑责,泄露信息造成损失应担责  征求意见稿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工作人员损毁、伪造不动产登记簿,擅自修改登记事项,串通他人进行虚假登记,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的,由不动产登记机构予以收缴;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征求意见稿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规定,泄露不动产登记资料或者登记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动产登记反腐不动产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天猫商城官方退款热线电话是什么
日媒:中国劳动力短缺日趋严重 实习生成主力
日13:33参考消息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8月14日发表题为《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的报道称,“这儿要是没有我们,根本转不起来,”长着一张稚嫩脸庞的少年微笑着说。这里是中国南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子零部件工厂“东莞长安日华电子厂”。这名少年自称“不是工厂员工,而是来自中专的一名实习生”。  报道称,这名少年来自广西玉林。据他透露,在生产线上工作的70%以上都是中专实习生。“正式员工少得可怜,实习生是主力。”  该厂是日本电子零部件制造商――阿尔卑斯电气公司的委托加工定点企业。据说7月份来此视察的片冈政隆会长称“日本当年不是侵略中国,而是为了帮助中国摆脱殖民统治”,激起员工和实习生的不满,引发工人的罢工和骚动。  片冈立即表示道歉,事态逐步平息,但工厂依然主要依靠实习生。  报道称,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地带,广东的劳动力短缺已常态化。原因在于内地的就业机会在增多,而年轻人不愿到工厂劳动。  在打工人员返乡的春节前后,每年当地政府都担心会缺少100万人的劳动力。企业开始使用实习生来弥补不足。  湖南一家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被派到广东的电子零部件等工厂,被迫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学生们为了毕业不得不干活,有的人每个月要加班60一70小时,把身体都搞坏了。学校从企业那里按人头每月收取200元人民币。  广东某工业大学规定学生在最后一学年或暑假必须到工厂实习。该大学一名教授指出:“名义上是实习,但很多工厂都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工厂支付的工资低于给员工的工资,而且不负担社会保险。  报道说,“世界工厂”遭遇的烦恼已超出想像。
中国世界工厂制造业用工荒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4984亿 外商投资811亿
日10:50人民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 (李海霞)今日,央行[微博]发布2014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984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043亿元。  其中,7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067亿元、1917亿元、232亿元、811亿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外商投资
相关专题2014年7月经济数据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8月汇丰制造业PMI终值50.2 三个月最低
日09:47华尔街见闻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weiboListBox{padding:0 10px 0 15border:1px solid #margin-top:10background-color:#}.weiboListBox p{font-size:12line-height:20}.weiboListBox label{width:height:margin:0;background:float:}.weibo-list{background-color:}.weibo-list .weibo-list-item{margin-top:-1border-bottom:border-top:1px dashed #padding:15px 0 10overflow:}.weibo-commentbox .weibo-commentbox-form textarea{width:320}.weibo-list a:link,.weibo-list a:visited{color:#0082CB;}.weibo-list a:hover{color:#c00;}.weibo-list .weibo-list-meta a:link,.weibo-list .weibo-list-meta a:visited{color:#666;}.weibo-list .weibo-list-meta a:hover{color:#c00;}.weiboListBox label{padding-left:3}.weibo-commentbox .weibo-commentbox-form textarea{width:315}
  中国8月汇丰制造业PMI终值为50.2 ,创三个月最低水平,预期为50.3,7月终值为51.7。
汇丰PMI制造业PMIPMI
相关专题2014年8月经济数据
相关新闻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连升五个月后首现下滑统计局解读8月PMI指数回落:仍处扩张区间克强指数汇丰PMI皆回落 房产拖累内需增长汇丰PMI下跌说明小微企业也需转型汇丰PMI的回落对市场的影响不可轻视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连平:四方面因素导致地产业钱紧
日17:03新华08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核心提示:在8日召开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融资困难主要源自风险、信贷总量、结构性和成本等因素推动。  新华社记者孙瑞 王存福  海南博鳌( / )--在8日召开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融资困难主要源自风险、信贷总量、结构性和成本等因素推动。  连平认为,一是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房地产确实显示出的调整态势导致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持比较谨慎的心态,风险溢价提升,贷款利率调高。  二是开发贷结构性变化,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总量比去年明显增长,但是增加的主要是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方面的贷款,其他开发贷则明显减少,对开发商而言就是“钱紧”。  三是银行成本上升较快,虽然上半年M2增速不低,甚至超过了央行[微博]目标,属于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但由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兴起,使得银行存款流失严重,尤其是活期存款下降较快,而贷款增长稳定,银行出现了存贷款增长速度3%的差速,银行利差受到影响,因此对贷款客户挑挑拣拣。  四是今年以来对信托、直投等业务的规范,使得信托增量急剧减少,上半年同比少增7000多亿元,进入房地产业的资金锐减,所以房地产业感觉融资偏紧。  连平表示,目前监管部门调整了存贷比计算方式,短期对银行业放款来说有积极作用,但长期来看,作用不会很明显,由于上述的主要格局难以改变,预计下半年融资环境不会出现太大的好转,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还将继续,一些行业数据可能比现在还要低。(完)
连平钱紧房地产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甲午变法:一部经济宪法修订历程
日13:36投资时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对预算法的修订,是这个国家诸多根本性改革的标志性一步,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财政账本的法律  来源:《投资时报》  文|苏小张  甲午二字,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刀刻般的历史记忆。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中日爆发海战,大败而归;6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宪法,同时也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当时称“计划”)。而2014这个甲午年,过去240多天里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值得未来的回忆者来一番宏大叙事。  日,一个星期天,入秋后的北京城天气转凉,阵雨不断。这一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决定于日起施行。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国家大法,注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修订历程。  一  这部被称为“经济宪法”的预算法历经10年修订,经过4次审议,19000多人提了34000条“有实质性”的修改意见后,终获通过。这是自1994年这部法律出台以来,时隔20年后第一次修订。  20年前,当中国出台预算法时,全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多亿,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成为这个国家的明确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财政与金融两大重点领域的改革开始起步。这部预算法确定的分税制,奠定了中国今天的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分税制财政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方式。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原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评价说,分税制的里程碑意义和历史性贡献,在于告别了统收统支下的“行政性分权”,走向与市场经济相内洽的“经济性分权”。  1994版预算法给中央提供了相对集中的财力财权,它让中央一级政府有了集中实施国家重大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的财政基础。对于中国的政府机构而言,其根本影响在于,它塑造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财权关系。  但这一权力关系体系,在刚刚过去的经济黄金十年中遭遇了严峻挑战。地方政府时常抱怨说,他们承担7成的事权,但却只有3成的财权。尤其是当他们需要承担一些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工程的资金配套时,抱怨声就会更响亮。尽管每年中央都会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平衡问题,但在解决中央和地方事权矛盾方面一直难有突破。  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尴尬局面,导致了地方政府乱收费、巧立名目征税、“跑部钱进”骗取国库资金等令民间怨声载道的做法,也催生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等诸多让中央决策层感到担忧的现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看到了这些问题的症结。于是,中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在2004年的时候,将预算法的修订工作正式列入了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超英在2014年8月底的一次媒体吹风会上称,10年间,虽然工作很艰辛,好在预算法的修改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的确赶上了一个好时候。2013年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发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份态度坚决、涉及面甚广的“改革纲领”称,“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具体改革方面,决定称,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预算法的四审稿―也就是8月31日供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的版本,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做出最后一次修订的。8月底,四审稿最后一次审议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委员提出修改意见说,四审稿第15条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建议后面增加“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除了全国人大的委员,国务院也曾对现行预算法提出过同样的修改意见。那是在2011年12月,具体意见为:各级政府之间应当建立财力保障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国务院的上述修改意见,在此后的审议过程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声音认为,财政管理体制应由人大定,不是报人大备案,而是报人大审批。也有人认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目标,也是在维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各项改革,所以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不宜有太大的变化。  全国人大法工委人士在2014年8月举行的一次关于预算法修订媒体吹风会上解释说,财政管理体制除了预算以外,还包括税收、中央与地方的事权的划分,这些事情预算法可以不管。因此,现行预算法对财政管理体制只做一个衔接性的规定,第15条“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并不是预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预算法对关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原有表述不做修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一中国财政体制根本性任务,未能入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体系的博弈仍在进行。  二  近年来屡有抱怨的地方政府在新的预算法面前,应该会感到不小压力。对于国务院和各部委而言也是如此。  新的预算法要求,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需要在国库的大盘子里打算。新预算法施行后,中国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将纳入预算,同时,政府的支出必须以已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没依据的不得支出。这便是对各级政府收支的全口径预算原则。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本次预算法修订的核心目的。在全口径预算原则下,政府每年需要编制的预算账本,从原来的1个,变成了4个。原来“一般公共预算”账本编制要求更加严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全部向社会公开。新增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3个账本,让以前那些诸多看不清去处的政府收入没了藏身之地。  3个新增账本中,包括诸多被政府部门收取却并未被普通民众觉察到的资金。比如,普通居民缴纳电费时,被直接扣除的新能源补贴资金;比如,一位乡村砖窑厂老板可能毫不知情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或者,从一位拆迁户拿到的拆迁补偿款中扣除的房屋拆迁管理费;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这些年最大的“摇钱树”―土地出让金等等。从普通民众到地方人大机关,少有人清楚地知晓这些进入政府腰包的钱,究竟流向了何方。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4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23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了4.8万亿元。全国有近500项各种政府性基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只有40多项。  除此之外,那些经常被地方政府予取予求的国有资产也被要求全部纳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8月31日,新预算法获得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超英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修改后的预算法要求,预算活动的全部内容,除了依照国家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其他全部内容都要向社会公开。  不过,王超英也曾表示,“不能说有这部法、有那个条例,所有的事都避免了,一定会有人想瞒点什么的话,查出来要依法处理。”  如果按照专家统计的数据,新预算法要对全国目前每年20万亿元左右全部政府收入的预算、决算和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的规范和监督,其中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  政府的压力不仅来自于预算公开。重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被新预算法回避了,地方政府被明确允许发债,但只被允许有严格限制地发债。地方官员被困住了手脚,以前的种种偏门被堵了,新预算法要求他们所有财政收支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并且不得随意调整。他们的难题来了。  如果回头去看,自2011年预算法第一份修正案草案报请全国人大进行审议以来,修法过程明显加快。而这期间,恰恰是中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膨胀、风险不断加剧的过程。  1994版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更不允许地方出现财政赤字。地方融资平台成了政府手中变相绕过法律禁区的桥梁。中国国家审计署分别在年两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时,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规模为10.7万亿元。到了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达2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7.9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了67%。  比数字更让人担忧的风险在于,还有不少地方政府举债,并不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债、银行贷款等“明渠”产生的。信托、理财产品、民间集资等更为隐蔽、同时风险也更大的举债形式层出不穷。  最终获得通过的预算法修订案规定,今后中国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只有发地方政府债券一种,其他任何方式的政府举债,都属于违法。新预算法还规定,除了预算法和其他法律规定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债务提供任何担保。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违反预算法规定举债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三  地方政府显然对这一结果有些不满。在预算法最后一次审议时,一些来自地方的委员们就提出了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说,地方政府性债务一定要严格约束,但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要留一个口子,要有点弹性,不能按预算法修改稿中表述的“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如此“一刀切”,会造成现在市、县地方政府债务链出现问题甚至断裂。  张祥安的建议是,预算法要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他说,“我们认为预算法修改当中最好能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并就地方政府举债明确相应管理规定。实际上现在地方政府的融资性平台,包括平台类的公司或者是非平台类的公司,大多数的举债实际上是政府性债务,回避这个问题不行。”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在审议时也表示,对于预算法中关于地方债的规定,“提请常委会慎重考虑。”  他说:“如果预算法中规定平台公司负债属于政府负债,那么地方政府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现在地方那些园区的开发,都是由政府平台公司来推动的,这是中国特色;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话,要把这个事情廓清。不能够为了控制地方性债务,限制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手段,就像倒洗澡水,最后把小孩也倒掉了。”  但他们最终没能阻挡新预算法关于严格限制地方债的规定。  另外,中国超过20万亿的现有存量政府性债务如何进一步做好分类管理、如何偿还和化解,也没有在新预算法中提及。事实上,如何分类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是目前让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这是新预算法给未来留下的一项棘手的改革任务。  尽管仍有遗憾,但历经10年修订的这部预算法还是得到了市场机构的积极评价。渤海证券发布的报告说,新预算法的通过,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的化解以及增量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称:“修改后的预算法有助于确立更加透明的问责预算体系;有助于遏制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有利于改善投资效率及长期债务可持续性;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如法治等)。”  信用评级机构穆迪9月4日发布的公告评论说,中国全国人大于8月31日通过了修正后的中国预算法,将改善地方政府借贷活动的透明度、监督和管理,也有助于规范地方债券市场,具有正面信用影响。  穆迪还指出,此次预算法的修正是20年来的首次,也是中国实施更广泛的财政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个或许不被人注意的事实是,日获得通过的预算法,是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案里,第一部对推动改革进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法律。  在此之前,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对外表示,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革预算管理,而且要求今年和明年两年取得重要进展。预算法的四审通过可算是这个重要进展的一部分。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预算是财政体系里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而财政则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础。2014年,对一部“经济宪法”的修订,实际上是这个国家诸多根本性改革的标志性一步。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财政账本的法律。  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完)
甲午变法经济宪法预算法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房地产投资低迷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日02:48上海证券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记者 李雁争  国家统计局网站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比1至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降温是投资数据不佳的重要原因,当前经济内生下滑动力犹存。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94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增速比1至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7%。  业内人士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较强的观望心态,投资活动更趋谨慎。初步计算,因1至7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影响全部投资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左右。  数据显示,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03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4365亿元,增长13.3%,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2%。  其中,1-7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2883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1-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0380亿元,增长11.6%,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1168亿元,增长14.7%,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分析师认为,房地产行业库存高,销售难,融资约束趋紧,促使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断下行,房地产销售仍未见底,未来还有下行空间。  业内人士还表示,今年以来,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投资积极性。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融资平台监管趋严等因素制约投资资金来源增长。  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受“三公”消费和反腐的政策冲击,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低位徘徊。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略微回落至12.2%。  民生证券分析师认为,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内生下滑动力犹存,未来房地产投资仍有下行空间,外需改善亦难有增量,经济高度依赖基建托底。如果货币政策不继续采用定向宽松措施稳住基建,经济增速将会出现趋势性下滑。
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相关专题2014年7月经济数据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预算法修正案获通过:地方政府公开资产负债表
日02:23证券时报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中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昨日通过了修改预算法的决定。新《预算法》给出了解决地方债问题的答案:赋予地方适度举债权,对地方债实施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并公开政府资产负债表。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修订后的预算法将从“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三个层面重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具体来看,一是通过建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的举债融资机制,赋予地方政府以适度的举债权,解决怎么借的问题,例如现在比较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二是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让地方政府的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地方人大监督和上级行政机关及立法机关的监督,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三是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解决怎么还的问题。  楼继伟表示,地方融资平台中有一些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企业举债,要分开来看:属于企业的债,政府如果需要支持,就给予明确的补贴,或以PPP模式(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以特许经营权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给予支持;属于政府的债务,完全公益或既是公益且现金流也不足的债务,就转成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修订后的预算法规定,要建立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要向社会公开,引入评级,总体上是要把地方债纳入规范管理。”楼继伟说。  去年年底,审计署公布了全国截至去年6月份地方债务的情况,地方政府约有12万亿的债务。楼继伟表示,到去年年底,从财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总的风险可控。  修订后的预算法明确: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被称为全口径预算的“四本预算”。根据新的预算法,这四本预算未来都将进行公开。  “前三本预算收入分别来自于税收、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这三本预算必须公开,而且要加强他们之间的统筹使用。”楼继伟表示,在实践中,从2013年开始中央层面已经做到了四本预算的公开。2014年的预算已经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做了提高,今后还要继续提高,这也是统筹使用的一个方面。  对于第四本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楼继伟解释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不全是财政收入,但也是公共资金。另外,还有大量的资金来自于公共预算补贴,因此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也要公开。
预算法资产负债表地方债
相关专题预算法完成首次大修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7月全国财政收入增6.9% 下半年开局良好
日09:33中国新闻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李丽辉)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2662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税收收入11132亿元,同比增长9.4%;非税收入1530亿元,同比下降8.8%。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7300亿元,同比增长8.5%。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5401亿元,同比增长8.6%。
财政收入财政部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民生证券:央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等同定向降息
日20:44新浪财经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网站27日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的要求,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能力,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并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民生证券对此表示,此举等同定向降息。  ①、此次支农再贷款额度仅为200亿,较此前明显缩量,符合我们此前观点:定向宽松仍会继续,但力度弱于二季度。全面降息不会出现,但此举等同定向降息。  ②、外汇占款低位,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切换,再贷款/PSL接力,以期实现稳增长、降低特定领域的融资成本和调结构的多重目标。  ③、真正降低融资成本需约束无效投资和负债主体预算硬化,定向宽松是底线思维下的无奈之举。预计定向宽松短期内仍会继续,但受制于债务扩张冲动、潜在通胀压力和全年货币供应目标,宽松力度会逐步衰减。  ④、结构化改革不能依赖总量政策,政府背书和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部门是高收益、低风险的融资主体,资金逐利性注定了中小三农信贷来源干涸。硬化约束(减缓挤出)简政放权(改变小微风险盈利机制)才是根本出路。  ⑤、利率下行空间有限,利率拐点前提是融资需求系统性下行(存量改革),定向宽松只能短期压低长端利率。实体融资需求回暖(再贷款相比其他宽松手段,基础货币滞留银行时间缩短,对需求扩张作用更明显)、存款准备金补缴(一般性存款多增)将制约资金利率的下行空间。
支农再贷款额定向降息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付通怎么退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