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2冰河时期qvod再次到来,人类是否会第三次走出非洲?

非洲起源说没有考虑冰河时期对迁徙人类的灭杀作用_分子人类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02贴子:
非洲起源说没有考虑冰河时期对迁徙人类的灭杀作用收藏
不是说4万年前南极大陆整个不在南极圈吗?而按照金力李辉他们的说法,人类还在太平的迁徙中。化石分部不能这样简单解读啊我觉得人类真正走出非洲是在3万年以前
三叔正版授权网游公测!
只考虑到人类化石,没有考虑不穿衣服的动物化石。非洲和东亚的优势就是,哪怕地球偏斜,印度成了北极,两边都还能在南非和澳大利亚过着热带生活从而活下来。
基因普查费时费力,但是基因分析的模型却太过简单了。实际上,虽然中原的汉人祖先被东侵的巨人族克罗马农洞人的SNP洗礼了,但是依然有部分没被洗礼的东亚人沿着东北亚和东南亚逃窜了。也就是西伯利亚人和新几内亚人。西伯利亚人在地抽变动时迁徙到了西亚,西亚是白种人的腹地,在这里居然有没有被F-M9或M89洗礼的人存在,本身就说明非洲起源说不靠谱
非洲说也没有考虑史前洪水期对人类几近灭绝的深刻影响。
很多挖的所谓的人类化石,不过就是些已经早已灭绝的其他人科动物的骨骼,是否跟现代人类有基因关系都很难确定。
楼主4万年很久远吗?最后一次冰期是几万面前地球活动加剧大量火山喷发遮天蔽日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冷,人类差一点点就灭绝了。现在的人类应该是少数幸存者的后代。
在下认为陨石导致地轴偏斜引起的明显冰期虽然结束,但是陨石并没有结束,8000年前都还有陨石砸到杭州湾,甚至有直接砸到北极引起大洪水的陨石,引起海啸和江水倒流。
那个年代太残酷了,以至于现在当我们听到科学家XX年灾难会降临的时候也只是嗤之以鼻。
太冷 只能沿着亚洲大陆南部海岸线迁徙 所以一直摸到印度然后在印度大量繁衍生息这也是现在印度什么人种都有的原因。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人类会不会再次进入冰河时期?
这个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有一天地球可以达到类似于上一个冰河时期的气候,那么地球是完全可能再进行轮回的,但是其概率和发生的可能性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凭借现在的科技手段是无法预知的!但是我们要相信“2012”在未来的某一天是肯定会来的,只是2012是子虚乌有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未来人类模样曝光 人类漫长进化史回顾/组图
  未来人类样貌“惊人”。
  近日,一组英国科学家大胆预测的千年后人类可能进化的新样子曝光,看到图片不禁让人大吃一惊,未来的人类不但没有进化的更好看更完美而是变得像怪物。据了解,英国科学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依据的。未来人来会变得个头更高,因为科技发达医疗手段精湛;由于更多的以来电脑等高科技电子产品,人来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人来的大脑会越来越小;人类对色彩要求敏感,从而视觉的范围会变广,人类的眼睛也会变大;通过液体或者是是药物获取营养会使人的牙齿变得越来越没有用处,牙齿和嘴巴会变得越来越小;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臭氧层会变得越来越薄,紫外线的辐射也会更加的强烈,这样人类的皮肤会变得粗糙容易长皱纹;长时间使用代步工具会让人们下肢的肌肉力量减弱,相反,更多的考手来操作一些东西会让上臂变得很发达。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物种进化是适应环境而进行的,不知道千年后的人类是否真的会变成那种“怪人”。
  人类进化图示。
  人类的进化史是十分丰富的,各个时期的样貌也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是变得越来越好看,一起回顾一下人类在进化历程中的变化吧。  
  能人头骨。  
  能人生活状态模拟复原图。
  能人猎杀动物取食。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Homo rudolfensis)。
  直立人头骨。
  直立人行走状态。
  建始直立人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Homo ergaster,170万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19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在非洲发现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约100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
  早期智人群居生活。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前,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已经和现代人无太大区别。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
  人类进化历程简图。
集团报刊系列人类迁徙路线
人类迁徙路线
人类迁徙,人类迁徙路线,人类迁徙路线图
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迁徙.人类起源说
  关于人类起源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人类迁徙路线,人类迁徙路线图
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启动 将制人类迁徙图日 竞报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IBM联手,一起启动了一个历时5年的寻找现代人类迁移之旅探索活动,人类究竟起源何处的答案也许不久将浮出水面。来自美国、中国、巴西、南非、英国、法国、俄罗斯、黎巴嫩、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人类遗传学家参与这次活动。
  这个由私人赞助的“寻找人类起源计划”计划旨在收集世界各地大约10万个人的基因样本,描制人类迁徙的路线图。科学家还计划采集世界各地共10点的1万名原住居民的血样,因为这些原住居民的DNA中包含着遗传的关键信息。
  在调查现场,科学队将卖给那些当对自己基因好奇的当地人一套价值99美元的基因检测设备,而所得的这些钱将被用于这个计划的进一步进行。获得基因检测设备的人将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个匿名的身份号,然后注册自己检测出来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自己究竟与世界上那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源,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某个美国人可能与西班牙某一地方的人享有同样的遗传变种。
  “我们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领导该计划的人类基因学家斯宾赛-威尔说。该研究科学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揭示人类的起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以及人类迁移的路线,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种多样化的原因。
科学家全球采集DNA样本追踪人类迁徙路线日 09:39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杂志为《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以上为2008年08期封面。
  我们来自何处?为了解答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不仅在古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寻找证据,还动用了遗传分析技术。从人类的基因组中,科学家或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撰文 加里•斯蒂克斯(Gary Stix)翻译 高星 吴秀杰
  谁是现代人的祖先?借助先进的遗传分析技术,科学家将揭开谜底:比对DNA上的突变频率,就可以追踪现代人的祖先。
  2007 年,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兄弟的公司透露,将修建一座大桥,横跨巴布• 厄耳• 曼德海峡(Bab el Mandeb,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出口)。如果这项宏伟计划得以实施,通过此桥前往麦加(Mecca,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是伊斯兰教圣地)朝圣的非洲人,将重温人类历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一次“旅行”:5 万~ 6 万年前,一群非洲人(几百人或几千人)乘坐小舟,冒险横穿曼德海峡,从此再未返回非洲大陆。这群人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
  五六万年前的这群人,为什么要离开位于非洲东部的家乡?确切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可能因为气候发生变化,或者曾经丰富的贝壳类食物的数量突然锐减,才迫使他们向其他大陆迁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批最早离开非洲的早期人类,已具有现代人的体质和行为特征——较大的脑容量和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抵达亚洲大陆后(登陆点是今天的也门),现代人类的先祖们在此后上万年的时间里,继续向其他大陆进发,直至来到位于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才停下了脚步。
  对人类的起源,科学家已从人类骨骼化石中有所了解,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实物太少,很难据此描绘出那段遥远历史的全景图。过去20 年间,人类遗传学家利用DNA 分析法,寻找早期人类迁移的证据,以填补古人类学的空白。
  对所有人而言, 细胞内的DNA 有99.9%都是相同的,但就是这不同的0.1%,致使个体间的体质特征出现极大的差异。如果比较东非人与美洲土著人的DNA,科学家能从中得到人类世系,以及不同族群在各个大陆间迁徙的重要线索。遗传学家以前认为,只有父亲传递给儿子,或者母亲遗传给孩子的DNA,才具有化石般的研究价值,但最新研究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也让他们的关注点,从少部分DNA 片段扩大到整个人类基因组中的数万个核苷酸。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早期人类的迁移路径,其中一些在最近几个月才发表出来。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也让人们认识到,遗传多样性是如何从非洲大陆发源,并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如果把人类世系看作一棵“进化树”,“树根”就是非洲原著民桑人(San people),最新长出的“树枝”则是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岛上的居民。
  对人类遗传变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两名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工作的医生发现,驻守该城士兵的血型为某种特定血型的概率,与他们的国籍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蛋白质差异可以反映相应基因的变化,因此,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意大利人类遗传学家路易吉•卢卡•卡瓦利-斯福扎(Luigi Luca Cavalli-Sforza)通过检查血型蛋白来规范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研究。
  1987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丽贝卡•L•卡恩(Rebecca L. Cann)和艾伦•C•威尔逊(Allan C. Wilson)基于线粒体DNA 的分析结果,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两位科学家在论文中指出,由于线粒体DNA 只会由母亲遗传给后代,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所有人的祖先都可追踪到一位生活在距今20 万年前的非洲女性身上。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重大发现,并声称现代人类的祖先就是那位“非洲夏娃”(这里说的“夏娃”并非《圣经》中的夏娃,她不是人类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而是指现有人类都是她的后代)。
  分析DNA
  线粒体DNA 和Y 染色体已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工具,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的DNA,科学家就可以追踪早期人类的迁移路线。
  由于会发生快速、频率可预测的中性突变(对生物体既没好处也没坏处),科学家把线粒体视作“分子钟”。通过计算两个族群间线粒体DNA 突变的次数差(就好比时钟转动时的滴答声),科学家可以构建一棵进化树,追踪到两个族群的共同祖先——“夏娃”或创立了新世系的其他女性。只要比较不同地区的人类世系的存在时间,我们就能获知早期人类向全球迁移的一些关键时间点。
  1987 年,人类遗传多样性数据库开始扩容,将Y 染色体上的遗传数据也囊括进来。Y 染色体属于性染色体,只会由父亲传给儿子。这条染色体携带的核苷酸数量,远高于线粒体DNA(Y 染色体由数千万核苷酸组成,而线粒体DNA 只有1.6 万个核苷酸),因而研究人员拥有更多的数据来区分不同的人类族群。在分析线粒体和Y 染色体DNA 的过程中,科学家已发现了数百个遗传标记(含有可识别的、仅为某个族群所特有的遗传突变的DNA 位点)。
  几万年前人类从非洲走向美洲的路径,如今我们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标记。如果把当时的人类比作旅行者,他们的迁移过程,就像在一系列相互交联的线路上移动,只是速度非常缓慢。在这里,我们利用字母和数字,为这些线路编号,比如I95(相当于DNA 上的遗传标记,因为在某一特定线路上,当地人都拥有共同的遗传标记)。以Y 染色体为例,早期人类通过M168 线路(即遗传标记)穿越曼德海峡后,向北迁移,通过阿拉伯半岛时,M168 就变成了M89。此时,如果右转,向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进发,遗传标记就变成M9。到达印度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部区域,如果左转就踏上了M45 线路。在西伯利亚,沿着M242 线路一直向前走,就会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州。如果继续向前,就是M3 线路,通往南美洲(见第20 页框图)。
  线粒体DNA 和Y 染色体都是强大的分析工具。2005 年,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IBM 和韦特家庭基金会(Waitt Family Foundation)共同出资4,000 万美元,资助了一个庞大的合作研究项目——基因地理计划(Genographic Project)。全球共有10 个研究机构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 年,在全球范围内收集10 万人的DNA。这项计划的负责人斯宾塞•威尔斯(Spencer Wells)说:“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早期人类从非洲向外迁移的具体细节。”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该项目的科学家发现,在遗传上,非洲南部的克瓦桑语族人(Khoisan)在10 万年与其他非洲人还是相互独立的。在该计划的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黎巴嫩人基因库中的一些基因,可以追溯到参加十字军的基督教信徒和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信徒。
  发现证据
  近十几年,科学家分析了大量的DNA,为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证据:一小群人从非洲大陆走出,到一个新的地域生活、繁衍后代,后来这群早期人类的一个分支与“母体”脱离,向其他地方迁移……
  遗传学家已在早期人类可能的迁移路径周围,采集了很多人的DNA 样本。不过,有时看起来很“肯定”的数据却带有欺骗性,因此科学家更喜欢能拿在手中观察的化石,而不是人类进化树。放射性同位素能客观地测定化石年代,但DNA 突变的频率却会因为不同的片段而出现波动。
  古人类学家正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古老的人类化石不仅稀少,而且经常是不完整的。根据线粒体DNA 和Y 染色体分析的结果,最早的人类迁移路径是从非洲到澳大利亚,但遗憾的是,在这条线路上,考古学家一直未能发现实物证据。
  如何摆脱这种两难局面?从更多的地方,采集更多的DNA。为了得到支持遗传分析的证据,科学家开始把目光瞄向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生物:细菌、病毒甚至虱子,他们希望能从这些生物的基因中,发现人类迁移的痕迹。此外,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他基因组研究,催生了一批强大的分析工具,能有效弥补现有遗传分析方法的不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教授蒂姆•韦弗(Tim Weaver)说:“你能从来源于不同的人、甚至不同族群的基因组中,发现很多不同之处,为一些假说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十几年来,科学家通过同步分析分散在基因组中的多个变异位点,得到了很多重大发现。20 世纪末,世界首项全基因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族群间的短重复DNA 序列(即微卫星序列,microsatellite)的差异,但最近几年,这项研究的关注范围已扩大不少。今年2 月,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类遗传多样性分析。他们均分析了50 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简写为SNPs,是指在DNA 的特定位点上,一个核苷酸与另一个发生交换)。提供DNA 样本的细胞采集自大约1000 人(分别来自全球范围内的51 个族群),目前保存在法国巴黎的人类多样性研究中心。
  在分析数据时,两个研究小组采用了多种方法:不仅直接比较了不同族群的SNP,还检查了单倍体型(haplotype,含有大量的、在世代间完整遗传的SNP 的 DNA 片段)。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来分析人类遗传变异:比较人类基因组中长达10 万个核苷酸的DNA重复或缺失片段,以发掘更多的遗传变异标记。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诺亚•A•罗森伯格(Noah A.Rosenberg)说:“基因组的每个片段都能反映一段历史。尽管从整体来看,每段历史都不能完整体现人类基因组的变化过程,但综合分析成千上万个遗传标记,就有可能完整再现人类迁移的历史。”
  通过分析大量的SNP,科学家可以确定某个族群的“身份”,也可以弄清楚在遗传上具有亲缘关系的族群是如何扩散的。南美洲土著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伯利亚人和某些亚洲人;中国的汉族人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贝都因人(Bedouin,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则与欧洲、巴基斯坦、中东人有着亲缘关系。
  与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一样,上述发现也为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证据:一小群人从非洲大陆走出,到一个新的地域生活、繁衍后代,后来这群早期人类的一个分支与“母体”脱离,向其他地方迁移……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世界格局。每到一个地方,“迁移者”就会取代当地的古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也叫穴居人)或直立人(Homo erectus),但很少甚至不会与他们交配、繁殖后代。最新的DNA 研究证明,每个分支与“母体”脱离时,都只会携带一部分遗传多样性,因此迁移路径离非洲越远,遗传多样性就越低。这就是说,根据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科学家可以找出早期人类的迁移路径。土著美洲人是最后一批迁移者,因而他们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非洲人低得多。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大量统计学数据的出现,似乎可以为关于人类起源的长期争论画上句号。与非洲起源学说相对立的多地区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是直立人等古人类的后裔,在过去180 万年里,这些直立人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分别进化了现代人。而在不同种群间偶尔发生的交配,避免了某些种群进化成独立的物种。
  今天,已经很少有科学家仍然坚持严格意义上的多地区起源假说,不过有人提出了这个理论的“改良版本”。最近几年,在美国犹他大学的亨利•C•哈本丁(Henry C.Harpending)和阿兰•A•罗杰斯(Alan R.Rogers)的帮助下,印度理工学院的维纳雅克•埃斯瓦兰(Vinayak Eswaran)提出,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后,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进行交配、繁殖后代,因此在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80%都受到了这种交配的影响。
  即使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古人类有过交配行为,科学家也未必能观察到由此产生的遗传印记。哈本丁认为,这是因为非洲祖先携带了一些优势基因,它们会参与繁殖过程,赋予人类某种生存优势,而其他古人类基因的作用,被祖先的优势基因屏蔽了。哈本丁说:“表面上看,现代人类与非洲祖先的亲缘关系似乎更近一些,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
  基因交换
  科学家发现,欧洲人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换,这是否意味着,现代欧洲人具有部分尼安德特人血统?
  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非洲祖先与其他古人类共同后代的科学家,并非只有埃斯瓦兰和哈本丁。在一些智人的骨骼化石上,仍然保留着早期人类的某些特征;现代人类的遗传数据似乎也说明,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古人类的确有过交配行为 。
  在人体内,一些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远在20 万年前——但现代人类起源的时间,也不过在10 几万年前。因此,这些古老的变异只可能来自更古老的人类,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可能与其他古人类交配过。20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鲁斯•T•拉恩(Bruce T. Lahn)的一项研究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和同事发现,一个调控大脑容量的小脑症基因(Microcephalin gene)竟含有一个奇怪的单体型——它可能是在4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与我们的祖先交配时,传递给后代的。
  这个发现将在6 个月后得到证实。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美国454 生命科学公司共同发起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2008 年年底,完成对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提取自4 万年前的克罗地亚尼安德特人骨骼)70%的测序工作。研究人员估计,相关研究结果将在6 个月后公开发表。
  到目前为止,在尼安德特人与欧洲人祖先间,科学家并未发现DNA 转移的遗传标记。“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斯万特•柏保(Svante Paabo)说:“我们的确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证据,但目前还不能排除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祖先有过交配行为的可能性。”前段时间,柏保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100 万个核苷酸进行的分析表明,现代人类祖先的确与其他古人类发生过基因交换。遗憾的是,这一结论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因为柏保用于分析的样品可能被污染了。其他科学家也没有发现拉恩提到的小脑症基因的突变体。
  古DNA 研究对样本的纯净度要求很高,对标本的触摸乃至近距离呼吸都可能污染样本。一些古人类学家到野外取样时,为实现与样品的隔离,一般要穿着无尘衣——这种服装一般要在计算机芯片工厂才能见到。由于有一次样品被污染的教训,柏保对试验方法做了一些改变。在每一段尼安德特人DNA 的开头处,研究人员都连接了由4 个核苷酸构成的“标签”。在测序前,每段DNA 必须经过“分子身份鉴定”,以防止样本污染。
  不少研究表明, 尼安德特人与非洲祖先的基因组相似程度高达99.5%。因此,测定他们的DNA 序列,可以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数据,让科学家能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出尼安德特人与非洲祖先的交配“痕迹”,以及自然选择更“偏爱”哪些特性。柏保说:“如果你对人类进化感兴趣,尼安德特人就是最独特的物种,因为在亲缘关系上,他们离我们是最近的。尽管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至少能得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而对于大部分古人类来说,要得到他们的基因组序列,难比登天。”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尚未公开发表),尼安德特人的Y 染色体与现代人类有较大差异。柏保说:“没有人的Y 染色体像尼安德特人的那样。”这一结果与早期的一项研究相呼应: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 也很不相同。不过在2007 年11 月,柏保和同事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也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有一个名为FOXP2 的基因。在人体,这个基因与语言发育有关。今年4 月,一篇报道曾指出,FOXP2 基因可能源于现代人祖先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不过,这篇报道涉及的研究样品是否受到污染还不得而知。
  适应环境
  基因研究表明,即便是在今天,人类的基因仍在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
  目前,科学家仍在测定提取自早期人类骨骼的DNA 序列,以确定我们的祖先是否与其他古人类有过交配行为。与此同时,另一些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法分析人类DNA,研究早期人类在迁移并适应新住址的过程中,哪些特性会因为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改变。
  今年2 月,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早期人类走出非洲,遗传多样性的确有所下降。该小组从20 位欧洲籍美国人以及15 位非洲籍美国人身上提取了DNA 样品,并对比了4 万个SNP。结果发现,与非洲籍美国人相比,欧洲籍美国人携带了更多的有害突变,而这些突变可能与某些疾病直接相关。卡洛斯•D•布斯塔曼特(Carlos D. Bustamante) 在研究欧洲人群时提出的“群体遗传回声”效应,或许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最初进入欧洲时,非洲祖先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一些有害突变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当他们的后代增多,新的有害突变也随之增多,而由于时间相对短促,自然选择未能及时除去这些有害突变。
  那么,自然选择如何帮助现代人的祖先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基因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全景图。过去两年,很多研究都在寻找出现于人类离开非洲之后,以及有助于人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基因突变。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International HapMap)收录了大量的单体型,并包含了390 万个来自北美人(具有西北欧血统的)、尼日利亚、中国和日本人的SNP,因而在遗传学家眼里,基因组单体型图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宝藏。
  哈本丁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在4 万年前,DNA 变化的频率和人类进化的速率突然加快了。由美国布罗德(Broad Institute)研究所的帕迪斯•C•萨贝蒂(Pardis C. Sabeti)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上的数百个区域仍在经历自然选择,比如调控抗病能力、皮肤颜色、毛囊发育的区域。这一发现说明,即便在今天,不同地区的人
  在面对不同的食物、病原体和阳光照射量(或时间)时,仍在进行适应性调整。而且,当环境变化时,非洲人的基因也在改变。
  最近,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路易斯•昆塔纳-默齐(Lluis Quintana-Murci)在研究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时发现,有580 个基因(包括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相关的基因)正在经历不同的自然选择过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疾病的发病模式具有地理差异,也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人类遗传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只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的毛囊大小和对牛奶的消化能力还不行,科学家还必须要知道,哪些因素构成了种族和民族。如果一个与认知相关的基因广泛存在于欧洲人体内,而只有少部分非洲人具有这样的基因,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不能妄下结论,因为一个单独的基因不能完全决定某种特性,深入理解遗传学机制,也许能避免出现不准确的推测。
  随着遗传研究日渐深入,以及对不同人类世系的遗传构成的详尽了解,“亚洲人”或“美国人”这样的术语可能被更精确的分类所代替,比如中国的汉族人就分为北方和南方世系。昆塔纳-默齐说:“在我看来,世界上并没有种族之分,只有地域限制。从遗传学来说,不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爱尔兰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对人类进化史的回顾,现在仅开了一个头,科学家对数据和功能强大的计算工具的需求似乎没有止境。不过,一个规模庞大的数据库或许可解燃眉之急。今年1 月,一个国际联盟在日本宣布成立,目标是从世界各地的族群中采集DNA 样本,测定1000 个人类基因组序列。这项研究一旦完成,科学家将拥有足够的数据,构建多个人类进化模型,并衡量每个模型的可靠性。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最终将完美解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是谁,来自何方?
美实验证实人类起源于非洲后移居欧亚等地日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2日电 美国的两项基因研究证实,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后来才移居欧洲和亚洲,进而到达太平洋和美洲。
  联合早报网报道,这两项实验也显示,非洲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最具多样性,且产生不利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是最小的。
  这两项实验分别由纽约康奈尔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会进行,并同时刊登在周三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密歇根大学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85人的基因,而康奈尔大学则排列了15个非洲裔美国人,以及20个欧洲裔美国人的基因。
  其中一项实验显示,欧洲裔美国人有较多的小型基因突变情况,而另一项实验发现,美国土著、波利希亚人和其他居住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人,拥有较大的基因突变情况。
  两项研究成果绘制出来的情况是,一群人类从非洲大陆移居到其他地点,然后在某个阶段因不明的灾难而人数大减。
  过后,人口不断增加,并从这个小规模基因库的始祖当中扩散出去——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瓶颈”现象。
  留在非洲的人口则保留他们的基因多样性。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巴斯塔曼特说:“我们唯一无法从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基因组是否会比另一个人的基因组健康或进化得更为健全。”
中新周刊:寻找人类迁徙路线遭考古学界置疑日 腾讯新闻
以“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作为定论的“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再次遭到考古学界的质疑。
-本刊记者/方玄昌
1987年,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检测取样于全球各地不同族群的细胞线粒体。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它自己有DNA(脱氧核糖核酸),能够独立复制,代代相传,是一种很好的遗传标记。
通过分析其中的遗传物质DNA,研究小组吃惊地发现,现代女性的基因都来自一位妇女,她生活在大约14.8万年前的非洲;而现代男性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祖父,他也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
进一步的研究得到结论:现在全世界人类都来自非洲,5~10万年前非洲人进入亚洲和欧洲;而生活在中国的原土著——蓝田人、元谋人、北京人都在新居民抵达前灭绝了,他们没有留下后代。
分子生物学得到的这一结论很快被人们广泛接受,它似乎帮人类找到了真正的亚当和夏娃。然而,自从这一结论问世以来,它就和传统的古人类学界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化石分析显示,至少在以中国为典型的东亚地区,15万年前的“土著文明”一直连续到了现在,并没有被来自非洲的外来文明所取代。
2005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IBM公司联手,启动了一个历时5年、由私人赞助的“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其目的是描制人类迁徙的路线图。由于这个项目采用的研究手段依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观点已成定论,该计划再次在考古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本栏目主要介绍生命探索方面,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科学、生命现象、人类起源、人类迁徙路线等。特别关注有关人与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方面的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冰河时期qvo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