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所有2011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古今异议

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考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点解析:《兰亭集序》
高考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点解析:《兰亭集序》
【摘要】2014高考在即,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在这里精品学习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点解析:《兰亭集序》,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点解析:《兰亭集序》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古今异义词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  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义:徒,空。 今义:作动词。)  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往日,过去。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义:树叶。 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了。 今义: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 今义:朝着前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义:凶恶,厉害。)  弃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义:行,走路。)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义:没有罪过。)  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责任编辑:zhangyishen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高考网络课堂
高考公开课
高考热报课程
2014高考时间表
1高考报名时间
2014年12月2特殊高考招生信息发布2014年1月3高考招生简章发布 2015年4月4考前填报高考志愿 2015年5月5高考考试 日-9日6考后填志愿,录取启动 2015年6月-8月
排行榜大学专业1132845293972378496471153570357670227768675860657956143105609011756321528731472841291751207766384762798624295146104486语文必修总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2页免费21页免费22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 1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9页2下载券10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14页2下载券24页1下载券2页免费6页2下载券
语文必修总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芙蓉泛舟--南康肖中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完整资料
上传: 范鹰 &&&&更新时间: 20:27:07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完整资料 &&&&&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 [知识要点] &&&&&&&&&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 &&&&&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 &&&&&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 &&&&&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 【知识点解说】 &&&&&&&&&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 &&&&&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 单音词 &&&&&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 双音词 &&&&&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 左右(侍从人员) &&&&&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 &&&&&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 &&&&&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 &&&&&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 [备用资料一] &&&&&&&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高考语文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