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在我的前面:_____(英文自我介绍)

当前位置:
>>>英汉互译。1. 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 ____________ 2. 许多年前 _..
英汉互译。
1. 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 ____________ 2. 许多年前&&&&&&&&&&&& ____________3. 足够的食物&&&&& ____________&4. talk to us&&&&&&&&____________&&&&&&&&&&&&&&&&5. lots of food&&&&____________&&&&&&&&&&&&&&&&&6. every day&&&___________&&&&&&&&&&&&&&&&&&&&&
题型:翻译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 a programme about China2. many years ago3. enough food4. 对我们说5. 很多食物6.每天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英汉互译。1. 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 ____________ 2. 许多年前 _..”主要考查你对&&翻译能力&&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小学翻译能力的体现主要是简单句子,词组和固定搭配的中英文的互译。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英语词组的填空,和基本的语句中英翻译。翻译题注意事项:一般说来,句子翻译都有个明显的考查意图,要么是考查某个词的用法或习惯表达,要么是考查某个句型的结构或搭配,或者是考查某条语法规则的具体运用,等等。1、要注意英语的习惯表达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选句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一点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要用汉语的习惯硬套英语句型。2、不要逐字翻译。不少同学在做翻译练习中往往有逐字翻译的习惯。总之,在做句子翻译题时,要注意单词的词形变化,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除了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外,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考试时的认真、细心、全盘考虑。句子翻译的常用技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差异比较大的语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有人把英语句子比喻为"树木丛生、干枝纠缠的树林",脉络难析,主次难辨,而把汉语句子比喻为"枝干分明的竹林",脉络清晰,主次易辨。翻译时,根据表达习惯,英语、汉语的句子结构有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英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翻译时,也时常需要根据表达习惯,对句序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正反、反正表达法
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采用的方式就有所不同。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和汉语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言逻辑就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短语或者句子是从反面表达的,而译成英语时则需要从正面进行表达,如例1、例2、例3。反之,汉语中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译成英语时需要从反面进行表达,如例4、例5、例6。此外,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如双重否定(例7)、否定转移(例8)在译成英语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I.汉语从反面表达,译文从正面表达
例1:他提出的论据相当不充实。
译文:The argument he put forward is pretty thin. (词)
例2:我们确信,年轻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
译文: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 (短语)
例3:他七十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译文:He was 70, 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 (句子)
II.汉语从正面表达,译文从反面表达
例4: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译文: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 (词)
例5:调查结果清清楚楚地显示病人死于心脏病。
译文:The investig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 (短语)
例6:这类举动迟早会被人发觉的。
译文:Such actions couldn't long escape notice. (句子)
III.特殊的否定句式
例7:有利必有弊。
译文:There is not any advantage without disadvantage. (双重否定)
例8:我们在那个城市从未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受歧视。
译文:In that city, we had never suffere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we were Jews. (否定转移)
二、分句、合句法
很多情况下,翻译句子的时候,需要调整原来的句子结构,分句法和合句法是调整原文句子的两种重要的方法。所谓分句法就是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所谓合句法就是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译成一个单句。
汉译英时,需要分译的句子多数是长句,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复句。这种句子如果译成一个长句,就会使译文冗长、累赘、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符合英文习惯。如果采用分译,则会使译文简洁、易懂、层次分明。如以下五个例子:
例1.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按内容层次分译)
译文: Youth will soon be gone, never to return. 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
例2. 她隔窗望去,突然发现有只小船停泊在河边,船里有位船夫睡得正香。(从主语变换处分译)
译文: Looking through the window, she suddenly spotted a boat moored to the bank. In it there was a boatman fast asleep.
例3. 声速随温度的升降会有轻微的增减,但不受气压的影响。(从关联词处分译)
译文: The speed of sou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a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falls with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I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air.
例4.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文出现总说或分述时要分译)
译文: We are pursuing a policy of "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means that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inland with its 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 will maintain the socialist system, while Hong Kong and Taiwan continue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例5. 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人心。(为了强调语气而采用分译)
译文: 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 Our policy in this regard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 The desir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不完全相同,尽管英语句子日趋简洁,但是从句套从句,短语含短语的句型也是频频出现。一般而言,一个英语句子的信息包含量要大于一个汉语句子,因此,我们在做汉译英的时候,常常把汉语的两个句子,甚至更多句子,合译成英语的一句。使用合句法还可以使译文紧凑、简练。如以下三个例子:
例6: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冲突,似乎是最可笑的。因为这就是现在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或者说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冲突。(在关联词处合译)
译文:A conflict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youth and age seems the most stupid, for it is one between oneself as one is and oneself as one will be, or between oneself as one was and oneself as one is.
例7:对我来说,我的水族箱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我就是里面的国王。(从主语变换处合译)
译文:To me my aquarium is like my own little kingdom where I am king.
例8:第二天,我又接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有34个字,比前一个电报说得更详细。(按内容连贯合译)
译文:The following day I received another telegram consisting of 34 ciphers, giving more details.
发现相似题
与“英汉互译。1. 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 ____________ 2. 许多年前 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7656255966491081868889042006当前位置:&&&&&&&&&
最新公告:
我国英语语法化研究综述
21:55:55&&
我国英语语法化研究综述:语法化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语法教学有着更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从西方语法化理论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英语语法化研究和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三个方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英语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加以梳理,以期为当前英语语法化研究提供借鉴。
  1.引言
  向明友、黄立鹤(2008)认为我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实词虚化现象。在汉语实词虚化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学者将英语纳入研究范围,考察英语语言变化,探寻其变化原因,并尝试提出描述其变化的理论模式,但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语法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语法化理论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本文拟从西方语法化理论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英语语法化研究和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三个方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英语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加以梳理,以期为当前英语语法化研究提供借鉴。
  2.语法化理论的译介与传播西方语法化
  理论由沈家煊(1994)和孙朝奋(1994)首次介绍进入我国,经沈家煊(1998a)和文旭(1998)等进一步介绍,国内语法化研究渐入高潮( 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沈家煊,1998b;洪波,1998;刘丹青,2001;马清华,2003;胡壮麟,2003;吴福祥,2003a,2003b,;王寅,2005;王寅、严辰松,2005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得益彰,Hopper& Traugott的专著《语法化》第一版(1993)和第二版(2003)的适时引进出版并辅以专家导读更有力推动语法化理论的传播。此后国外语法化新著作新思想不断引进(如韩景泉、田丽,2005;龙海平、刘云,2005;赵娜、杨成虎,2006;戚国辉、杨成虎,2006;王银霞、杨成虎,2007;尉万传,2007;罗思明,2008;林有苗,2008;刘云、龙海平,2009;周流溪、杨成虎,2009等),这些评介文章将语料库、语言接触、词汇化、经济原则等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引入国内,对国内语法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一方面,学者们进行英语语法化研究;另一方面,在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基础上(参见向明友、黄立鹤,2008),学者们扩大研究视野,进行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下面先讨论英语语法化研究。
  3.英语语法化研究
  我国学者在语法化理论指导下从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方面开展英语语法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3.1 英语词汇语法化研究
  我国学者较早注意到英语词汇语法化现象,如向明友(1995)指出&take a look&、&have a swim&等迂回表达中&take&、&have&等动词已经不承载词汇意义,而仅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已经开始虚化。徐李洁(2005a)和肖镧(2006)等学者考察了英语&promise&、&dare&、&need&等的语法化过程。Hopper & Traugott(2003)注意到&begoing to&结构从表示动作到表示将来意义的演化过程,宋德生(2004)和江加宏(2007)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宋德生(2004)认为这是从空间概念逐步演化到表时间的结构,最后成为情态动词的过程,江加宏(2007)指出动词&go&不仅由运动意义演化为将来标记,而且还发展出转述意义。何中清(2004)指出 let祈使句中的&let&还有及物动词意味,是谓语的一部分,而 let&s 祈使句中的&let&s&已经演化成一个祈使标记,相当于一个助词,其语法化程度更高。
  介词、连词、冠词等功能词类的语法化和话语标记、让步标记等的语法化也受到我国学者注意,如杨莉藜(1997)指出英语介词由动词语法化而来,而且可能继续虚化,这被杨联平(2003)、胡涛晖(2008)等对英语介词&for&、&through&等的语法化研究所证实,Chen Guohua(2000)对早期现代英语让步标记词的语法化过程做了系统分析,晏尚元(2005)、王莉莉(2007)、程春松、许曦明(2008)研究了英语指示词&that&、话语标记词&well&、冠词&a&的语法化,李哲(2007)考察了助动词、标句词、限定词等功能语类的语法化现象,许静(2000)对词义从A 义到 A 义兼 B 义再到 B 义这一演化模式的分析也非常正确。
  3.2 英语语法标记语法化研究
  英语语法标记经语法化而来,我国学者主要从人类认知心理和语用等方面研究其语法化进程,陈敏哲(2005)指出英语过去时是时间距离投射到空间距离进而投射到人们认知心理的结果,是主观化在语法形式上的体现,李国南(2004)认为这种投射也经常用来指称现在或将来时间,这是人类隐喻认知模式在语法结构中的体现。但王和玉(2008)认为英语没有明显语法标记表示将来时,&be going to&、&be(about/due)to&、&will/shall&等是语法化了的表达将来意义的手段,而非语法标记。蔡永良(1995)、向明友(2007)等认为&would&、&could&等带有虚拟成分的使役行为更加委婉,于是虚拟成分逐渐固化下来,向明友(2007)指出英语虚拟语气是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王丽虹(2002)也提出英语动词的时体标记、情态、语态等语法范畴也都是长期语用凝结的结果,是语用在语法形式上的体现,可见语用在英语语法标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Hopper & Traugott(2003)指出语法化包含从较少语法意义到较多语法意义的演化,因此语法标记可能继续虚化,我国学者对此也有研究,如姜炜(2007)指出英语进行体除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外,还&再语法化&出表达将来时概念、临时性及委婉礼貌等功能,尚新(2008)指出英语完成体表达的完整概念和进行体表达的非完整概念经过概念整合后可以表达更复杂概念,于是英语完成进行结构就通过&标记叠加&语法化而成。
  3.3 英语句法结构语法化研究
  近年来英语句法结构语法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范围涵盖英语存现结构、疑问结构、条件句、双及物结构、否定转移结构等多种句法结构。
  英语用来表达事物存在的结构通常被称为存现结构或&there be&结构,许颖(2000)认为这里的&there&意义已经弱化,成为一个表示存在的标记词和句首引发词,张克定(2006)也注意到这里的&there&无实在意义,称其为&触发语&(trigger)。徐红迎(2007)发现存现结构语法化包含交际需要、经济原则、使用频率和隐喻转移等多种动因,郑银芳(2008)发现其经历了语音弱化、词序固定、功能改变、语义拓展四个语法化阶段。
  英语疑问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徐盛桓(1998)认为这由疑问结构体衰变造成,是影响发问的各种语用因素逐渐凝固下来语法化的结果,韩佳玲(2005)也认为语用是英语疑问结构语法化的重要因素,毕慧男(2007)指出存疑程度和具体语境是疑问结构语法化的主要原因,其语法化的主要途径是疑问标示和疑问项的脱落。于善志、林立红(2001)和杨连瑞(2002)等将疑问标示分为语调层、语序层、语段层和WH词等四类,认为疑问标示的变化是疑问结构衰变的体现,牛保义(2005)认为英语附加疑问句是在陈述句和疑问句组成的话语中产生的,附加疑问句的各种形式变体是在协商过程中产生的,频繁使用使其逐渐固化下来。
  由连词 if 引导的条件句可分为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真实条件句又分为真正条件和非真正条件,非真正条件并不是主句事件据以发生的逻辑条件,而是发话人的情感、意愿等心理因素映射到条件句中构成的(徐李洁,2005b),所以徐盛桓(2004)指出英语条件句受逻辑规则的制约越来越弱,而个人经验和外部实据的影响越来越大,徐李洁(2008)将这些概括为条件句的主观化,认为英语条件句在逻辑、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四个方面构成从客观极到主观极的渐变性连续统,陈国华(2006)指出条件连接词(尤其是 if)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语法化为条件标记。
  英语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被统称为双及物结构,李淑静(2003)认为双及物结构是人体同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在语言中的概念化,徐盛桓(2001:86)指出这是&有关的语义、语用因素语法化的结果&。
  否定转移结构由否定词从它语义上隶属的分句(通常是&that&分句)转移至主句而形成,语法化在否定转移结构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如张传强(2007)认为否定转移是语用推理规约化语法化的结果,礼貌或面子是其语法化的语用动因,陈平(2005)认为否定转移的语法化可以从其高使用频率、结构构块化和主从连词&that&脱落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研究, 如徐盛桓(2005)指出在语言结构边界律的作用下,英语谓补结构经由语法化形成全控谓补、半控谓补、思言谓补等句法结构,葛忆翔(2006)指出英语主位结构语法化中,主语被语法化为唯一的无标记主位成分,而任绍曾(2001)说明语篇中反复出现的形式凝结而成语法,因此了解语法现象必须依靠语篇,这与 Giv&n(1979)&今天的句法是昨天的章法&观点相一致。
  除了以英语为对象进行语法化研究外,学者们还扩大研究视野,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明友、黄立鹤,2008),进行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
  4.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英
  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着眼于两种语言相关方面语法化的异同,主要从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方面展开语法化对比研究。
  4.1英汉语词汇语法化对比研究句法环境是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因素,句法环境等因素不同造成英汉语词汇语法化差异,如吴福祥(2003b)发现汉语特有句法环境导致汉语出现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语法化链,这与SVO型语言中出现的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语法化链不同,邓兆红、何世潮(2005)、朱娇燕(2004)、车静(2007)等指出句法环境导致汉语&的&比英语&that&语法化程度高、汉语量词比英语单位名词语法化程度高、汉语&给&比英语&give&语法化程度高。
  英汉语词汇语法化中也体现出许多共性,如吴静(2003)发现英汉语人体名词都经历了相似的语法化阶段,许巧云(2003)认为较多义项和较高使用频率是代词&it&与&之&语法化的共同诱因,郭莉(2002)认为&come&、&go&和&来&、&去&语法化出较虚用法是因为它们都被频繁使用,但使用习惯不同导致它们的虚化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张磊(2006)也发现&look&、&see&和&看&、&见&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路径和机制,但汉语视觉动词语法化程度更高,已经虚化出因果推理含义和连接词等功能,周国辉、党俊卿(2005)、陈彦会(2008)等发现英汉语复合词构词语法化中都体现出隐喻、转喻、泛化、类推等机制。
  4.2 英汉语语法标记语法化对比研究
  语法标记语法化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语时体标记和复数标记等方面,如石毓智、白解红(2007)指出英汉语将来时标记全部由指示空间运动过程、有自然起点和终点的动词虚化而来,彭芳(2004)表明它们都经历了相似的语法化阶段,即意愿/能力&意图&预测&可能/命令/条件/让步等,但汉语&要&比英语&will&语法化程度高,杨晨(2006)发现英汉语完成体标记都经历相似的语法化过程,英语&have&和汉语实现体&了&、经验体&过&都由实义动词虚化而来,汉语潜在完成体标记&有&与英语&have&语法作用一致,但汉语完成体表现形式比英语丰富。张沛沛(2005)发现英语助动缩略形式&&ll&与汉语复数标记&们&都由实词逐渐虚化为附着成分,都经历实词虚化和附着地位确立两个阶段,并且语音形式都已经弱化,不能再负载重音。
  4.3 英汉语句法结构语法化对比研究
  除前面英语句法结构语法化研究外,学者们还开展英汉语句法结构语法化对比研究,范围涵盖英汉语存现结构、疑问结构、被动结构、双及物结构、分句结合方式等多个方面。英汉语存现结构句法形式不同,这可能与语法化输入端两种语言的类型学差异有关,韩景泉(2001)认为英汉语存现结构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但英语存现结构中&there&呈显性状态,而汉语存现结构中相应成分则为隐性,缺乏形式体现,李京廉、王克非(2005)认为英汉语存现结构差异源于汉语缺少与英语&there&对应的虚位成分。
  英汉语附加疑问句句法形式不同,但牛保义(2001)认为其语法化过程相同,可表达相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然而英语附加疑问句已经高度构块化,比汉语附加疑问句语法化程度要高。
  学者们(潘攀,2005;谷吉梅,2007等)普遍认为英语被动结构比汉语被动结构语法化程度高,但二者语法化机制和认知模式相同,如潘攀(2005)指出二者语法化机制均为重新分析和类推,王志军、韦汉(2002)和熊学亮、王志军(2003)指出二者都把过程性事件表达为状态性事件,都以&致使因素&变化&状态&认知模式为基础,但两种语言的类型学差异使二者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不同,如倪巍、邵志洪(2004)指出英语被动结构语法化过程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变化、动词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虚词等,而汉语动词缺乏形态变化,汉语被动结构语法化主要是语序变化。
  双及物结构普遍以致使义动词为核心,因此双及物结构也称致使结构,李淑静(2001)等指出英汉语双及物结构都是以&致使&类动词为原型,都经历相似语法化过程,熊学亮、梁晓波(2004)发现英汉语典型致使结构都是对客观世界致使现象的概念化,在时序、概念复杂程度、语词长度以及受事角色要求等诸方面非常相似,但二者也有差异,如石毓智(2004)等指出英语双宾结构是单向的,只有&给予&义,而汉语双宾结构除&给予&义外,还有&取得&义,是双向的,张辉(2004)指出英语已经演化出专门用来表达行为和移动因果顺序的 NP. V. NP. PP 语法结构,可以表达多种语义类型,而汉语只能由&把&字句或其他简单句来表示,因此英语致使结构语法化程度较高。
  著名语言学家 Giv&n(1979)提出了把分句结合过程纳入语法化研究的可能性,邓云华(2004)、范丽娜(2005)等指出英汉语分句结合方式都经历意合连接&形合连接&从属关系的语法化过程,验证了跨分句结构语法化斜坡的普遍性。
  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异同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和深化语法化理论。但是我们注意到词汇和语法层面语法化对比研究较多,而句法结构语法化对比研究略显欠缺,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5.启示与展望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发现,西方语法化理论引入我国后,我们在英语语法化研究和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西方语法化研究最新动态的跟踪也比较及时。但我们也发现,我国学者在英语语法化研究及英汉语语法化对比研究中尚存不足。在研究内容上,我们对具体词汇的语法化研究较多,对句法和结构语法化的研究较少,对已经语法化的语言形式进一步语法化的现象研究更少,对语法化过程的研究较多,但对句法结构的发展及其动因的研究不多;在理论建树上,我们跟踪西方理论,做及时译介的较多,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较少;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做定性推理和分析的多,但做定量研究,尤其是依托不同类型的大型语料库做英语或英汉语对比的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的较少;在语法化研究的实践运用方面,我们把语法化理论与英语教学或二语习得相结合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将语法化的历时演变规律投射到言语共时变化的过程,从中寻求新的突破的尝试也是空白。
  语法化探究语言历时演变的规律,二语习得从个体发生学上讲,也经历一种历时的发展过程,两者是否有相互借鉴的共通之处,国外早已有学者着手探究。国内英语界学者似可从这个视角出发,做些探讨。我国英语语法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规定和描写两个路子,对英语语法成之为法则所做的必要解释还远远不够。学生们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过瘾的感觉。我们如能把语法化研究与语法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这种结合还有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透过语言感悟人文的素质和基于人文拓展思辨的能力。
更多相关文章:
[&发布:能飞英语网&&&&编辑:能飞英语网&]
能飞英语网欢迎您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能飞视听学习软件
能飞背单词
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推荐文章
英语学习工具
版权所有 & . All Rights Reserved.高一英语报英汉互译 。1十年前的那场大火毁了我的全部书籍
高一英语报英汉互译 。1十年前的那场大火毁了我的全部书籍 20
1.十年前的那场大火毁了我的全部书籍
2.很多人听到这位歌手去世的消息都十分震惊
3.直到战争结束,吉姆才被安葬在妻子旁边
4.看起来似乎三分之一的游客被困在正在燃烧的酒店
5.众所周知,水管在寒冷的天气里经常会冻裂
1.Ten years before the fire destroyed all my books 2.a lot of people hear the singer's death
was extremely shocked.3.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Jim was buried in next to his wife. 4.It seems to be one third of the tourists
were trapped in a burning hotel.
. 5.as we know that water pipes in cold weather often unrelenting frosty.希望对你有帮助,要采纳哟,亲,谢谢
1.Ten years before the fire destroyed all my books.2.Many people at the singer's death was extremely shocked.3.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Jim was buried beside his wife.4.It seems that one third of the tourist was trapped in a burning hotel.5.It is well known that water pipes in cold weather often&frost crack.
等待您来回答
外语领域专家英汉互译,在……前面 用英语怎么说?
英汉互译,在……前面 用英语怎么说? 10
在……前面 用英语怎么说???
例 在……里 是in
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意思都是&在……前面&,只差一个冠词,但意义不同。
in front of指在某物体外部的前面,如:&教室前面有一棵大树&There is a tall tree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只能在教室外面的前面;
in the front of指在某范围内部的前部分,如:&教师的桌子在教室的
前面&There is a teacher's desk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其他回答 (4)
in front of
in front of,in the front of
ahead of
还有最简单的 before
in front of
before在……前面
等待您来回答
外语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自我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