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什么用?

社会学在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有什么用?
来源:()  【】  发布时间: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社会人文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诸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西方社会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相对来说较为冷门,仅有国家机关,公务员等报考的较多,很多人会担心社会学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的作用不大,不会得到认可,其实不然,这也是一个降低考研难度的选择方向。
  首先,报考社会学在职研究生没有苛刻的条件,也没有入学考试。它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教学形式,考生可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免试入学,学习专业课程后再参加考试。在职人员只要满足大专以上学历、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条件都可以报名参加社会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在学习14~18门课程修满29学分以上的条件下,考生即可获得院校颁发的结业证书。结业证书可以有效的证明在职人员具备了研究生的同等学力,对于那些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单位来讲,持有社会学在职研究生结业证书的人同样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其次,符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拥有学士学位满三年条件的考生可以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此项考试的科目有外语和科目综合,外语语种包括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等,考生可根据所学的语种报考。其中英语的考试难度在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之间,要求考生掌握5500左右的词汇量。科目综合主要考核的内容为社会学的基础课程,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后,完成论文答辩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来源:【】•  
& 学员问答
& 教育新闻读社会学有什么用?
文/郑也夫
德国有一个大社会学家叫卡尔·曼海姆。他概括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别时说,传统社会的精神领域里的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怀疑精神的崛起,人们不像过去那么确信了。不是说近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确信他的父辈曾经确信的某种学说、某种思想、某个信念,而是说,干脆,确信这样一个特征从我们的精神领地当中日益衰减。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滋长了很重的怀疑精神。那么怀疑精神给怀疑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使怀疑者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悬置的状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其实这个滋味不算太好受。但无可奈何,我们很难再像父辈那样,执著地确信某种东西了。我们觉得一个个学说怎么多少都有点毛病呢。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曼海姆接着说,多数人在青春期精神处于狂飙期,他不愿意领受父辈告诉他的很多道理。他要去发问,他问这事情怎么这样啊?怎么如此不公道?如此荒诞?但是这些疑问使少年的内心变得很不安定。曼海姆说,这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特征。当青春期度过以后,当他们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以后,他们就走出了那个悬置的状态。可能成了一个白领,过循规蹈矩的生活,思想不再像以前那么疯狂,那么好怀疑。那一段岁月对他们有什么用呢?那段精神狂飙期,拓宽了他们认知的视野。那段精神上不安分的岁月,帮助他们吸收了很多异质性的知识营养,对他们一生好处莫大。但多数人一生只悬置这一段时间。只有少数人,很稀少的人,终生精神上处于悬置状态。这一小撮人是怪物,我们称之为“知识分子”。
我认为社会学这门课非常之必要。在我看来,大学,特别是文科的大学,主要教同学们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我们还要学习搞社会调查。但是不管任何院系,这三件事大约是最大的三件事。这三样东西当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应该说,论文的写作是最综合的。也就是说,论文水准的高下实际上也能够折射出你的书读得怎么样,有没有深度,有没有独到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把写论文抓好了,其他两项也会提高的。反过来说呢,如果书读得不好,书读得不多,思考得不深入,那论文也写不好的。
一、喜欢和有用
首先讲这样一对概念。喜欢和有用。喜欢和有用是不同的,为什么可以放在一块儿说,是因为喜欢和有用和一件东西结合到一起了。什么东西?喜欢和有用往往可以成为某种行为的动力。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可能是因为你喜欢;也可能是你觉得它对你找个饭碗有用,这是小而言之。大而言之,你觉得学这个东西可以经世济民,你有很大的抱负。喜欢和有用实际上差别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一个人特别喜欢干一件事情的话,会变得很盲目,有用没用这事也要干,有用没用这书我也要读。一个特别喜欢的人绝对不管这事是有用没用的。电视台的记者们在采访中常会问人家: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件事?这话不通,不能这么问,喜欢是没有为什么的。就像我问你:听说你挺喜欢吃苹果的,为什么喜欢吃苹果?我怎么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苹果?我身不由己。对不对啊?我就是爱吃苹果,没办法啊。就像你问一个小伙子说,你怎么老爱看人家漂亮姑娘啊。为什么?我怎么知道为什么?痴迷一件事情,是没有为什么可问的。相反,你怎么样得到苹果,你怎样源源不断地拥有苹果?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问的。而至于为什么喜欢,说不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根本把握不了我自己。喜欢了某一种行动,喜欢了某本书,痴迷于某项手艺,这样的人都容易陷入一个盲点,就是不打听有没有用。小孩就愿意踢足球,踢足球有什么用?不知道,那太理性了,没想到这个事。当你给他编织出一番道理说,有这个用处,你编织得不见得对。你说健身,他踢球当中骨折了。你看敝人这副样子,小时候我就愿意上跑道和人家去拼。遭遇困难时期,却练中长跑,成了年级冠军。实际上那时候还没吃饱饭呢,锻炼身体还不如不练呢。不练能比现在个大一些,能比现在身体更好一些。有些事你不是为了有用。大人告诉你有什么什么用,胡说八道,当事者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有用,是因为喜好。其实最愿意执着地追问的人,或者是不喜欢的人,或者局外人。局外人很冷静。
咱们学社会学干什么呀?那我首先要跟你说的是,这件事如果有用,但是你不喜欢,对你不合适。我说的有用既包括经世济民,又包括日后可以成为你的饭碗。假设学这个挺容易,日后还挺赚钱,但你仔细想想,如果你不喜欢,我劝你如果还有别的出路,去找一个你喜欢的,把那个作为你的饭碗,你做起来很愉快,也就容易做出点样子来。相反,说起来还挺有用,可是想来想去还是不喜欢,能不干尽量不干。换句话说,喜欢才能做好,不喜欢就转业吧,有业可转,别在这儿委屈了。
二、社会学有什么用
我想说,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我前面说过,曼海姆说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而且这个基本特征越来越突出。不确信了,和传统社会告别了。为什么传统社会发育出了这样一种特征?因为那个社会是个静态的社会,变迁很小。在一个变迁很小的社会里面,父辈的经验大致上说可以指导你的生活,因为你所生活的社会和你的父辈生活的社会没什么大的变化,没什么大的差别。就像一台戏,戏词不变,演员越老戏词越熟。戏词老变,老演员就没什么优势可言。
有句俗语早就走入学术界了,经济学家特别爱说:“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放在传统社会里面正确的程度更大一些,放在近现代社会里面,就不再是这么回事了。我们在阳光底下越来越遭遇到一些新事,真的是太新鲜了,比如说同性恋可以结婚。同性恋也不是什么阳光底下的新鲜事,以前就有。有人说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过去没有同性恋可以结婚的吧?可能再过不久就克隆出我们的兄弟姐妹来了。这是新鲜事吧?绝对是。所以呢,传统社会中父辈的一些教导不能完全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的教导产生怀疑,不是他们的教导错了,而是社会变了。剧变的社会导致人们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社会学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强化了一个概念叫“反思”。反思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反思呢?现代社会为什么不能牢记一些教条,在其指导下去生活呢?因为父辈的很多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我们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知道该怎么走。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不得不往前迈三步回头张望一下,再盘算盘算,乃至坐下来讨论讨论:走对了没走对?这就是反思。反思是因为没有现成道路可走了。要是有现成道路可走,不要反思的,反思干什么?也没有太多可讨论的。有太多可讨论的是因为有疑问,社会剧变造成了太大的疑问,这些疑问从祖宗的书里找不到解答。所以现代社会的剧变产生了反思,产生了讨论。
社会学是一门帮助我们解释周围的事情的学问。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哲学家的任务是解释世界,我们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这句名言,且不说后一半,后一半是马克思的一种雄心和抱负,其实前一半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哲学家的任务是解释世界,社会学家的工作同样是解释世界,解释这个社会。古典时期,哲学是万流归宗的,包打天下的。哲学家通通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到了近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我们社会学家特别要解释一些社会问题。而像思维这些东西,就已经不是我们的专长,可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的事情了。脑子里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观念的人,特别明白建设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他们不大明白解释有什么用处?我不是说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社会学有什么用处吗?我说社会学的一个用处就是解释这个社会。解释这个社会有什么用啊?你要说解释有什么用,你应该先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特征。我要告诉你,人是需要对周围这些事情进行解释的。人要是对周围的事情丝毫不做出解释,会神经分裂的。耸人听闻吧,不至于神经分裂吧?差别只是程度,一点解释都不要是不可能的。你绝对要求很多解释,这些解释能够使外部社会在你的脑子里有了秩序,不再是混沌。外部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际关系,如果在你的脑子里是一个混沌,你非精神分裂不可。你一定要做出一定的解释。
除此之外,你的一些社会遭遇,你受到不公正待遇,你遇上一个案子,有人坑害你,有人婚变,等等,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事情,人们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都是要讨得一份解释的。也就是说人类有这种需求。我们说,有一种需求就会有一种供应。关于社会问题要讨得解释,谁是供应者啊?我们是干这个专业的。批发还是零售,这儿都有。这里提供大的解释给你,这里的解释可以高屋建瓴,这里的解释可以醍醐灌顶,这里专门干这个的,这里有深入的研究的。
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社会学是一门视野比较宽阔的学科。我们近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分工越来越细致,到了画地为牢,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它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是很大的。亚当·斯密说要做一个扣针有多种分工,自然提高了效率。可是最终造成人们眼光的狭小,这个弊病也是很大的。而我们这个学科,遭遇到这种病症的程度比较低。你学了几年,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我们学科的特征是比较宽阔,你进入社会生活后会术有专攻,但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学得比较宽的话,其实是有好处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学科当中,差异像社会学这么大的,可能就是心理学了。除了心理学,我还想不出来一个学科能像社会学内部的差异这么大。差异这么大,可以说这个学科不成熟,姑且可以这么说。但我同时也觉得差异大对于学科中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处,没有很大的约束。如果走到经济学的程度,不上数学公式就别想评教授,因为否则根本就进入不了经济学的核心刊物。我们学科的专业化没这么强,门槛没那么高。我们这个学科给我们的自由度非常大,给我们思想的自由度非常大。给我们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自由度非常大。有些东西机械地搞成数学公式,反正你唬别人唬不了我。我这个人是悬置的,终生悬置着,不太容易被忽悠。在美国,跟经济学中搞得不错的华裔学者交流。我说,你们小菜做得挺精致的,但对于大问题,怎么变得越来越淡漠了。他们无言以对,他们要应对美国学术界,要生存。于是学术走到那一步,非常之精致,非常之窄小。我们现在置身这样的学科,而不是那样一个学科,在相当程度上不失为一种福音。
对于今后不做社会学专业研究的同学,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处?这个学科还教你做一些社会调查,这是看家的本领。这个本领今后可以服务于多种工作,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对社会调查的需求越来越大,原因还是前面说的,社会处于剧变。商家有这样的需求,政府有这样的需求。公民,媒体,都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的媒体做的工作差得远。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大批的学过社会学的人才进入媒体,把社会调查搞得更像样。所以说,日后你不做社会学的话,学这学科也还有这样的用处。
三、学进去,就是改行也有收获
有很多观念陈旧的人认为,学非所用,干非所用,非常不好。其实,你去统计一下发达社会,有很多人学了以后不做。学了以后不做,对该人的成才未准就没有帮助。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不易分析的事情。但我想原因之一是,从不同的学科中学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所谓共同的东西就是它教会了你读书,教会了你思考,教会了你写作。尽管读的东西不太一样,但是你读书的能力强了。原来读一本没有学习过的很厚的书,要读两个月,后来读一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一个月就够了。你读书的能力提高了。你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原来学这个,后来改行了,但是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衰减。比如原来你是受物理学训练的,后来搞化学了,假设你和另一个人一同进入化学领域,受过物理学训练的这个人和没有受过物理学、也没有受过化学训练的人相比较,可能前者的优势是很大的。为什么优势很大呢?因为所有学科的人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一些共同的能力。所以说,有的时候,改行不是一件太要紧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个体认识自己的兴趣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上来就能认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只要是一个有规模的人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代价不是很重,因为毕竟学了读书,思考,写作,乃至你学会了自己找书读,像这样的一些能力都是很要紧的。
四、为无用之学辩护
我要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讲有用和没用的关系。对一个太信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人来说,肯定认为我们的学科没什么用。认为学经济,乃至于学广告、学会计,更有用,或者学工程,那才是更有用的。所以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记得有一年五四,好像是八九十年代之交,那时候我还不是北大的教师,北大学生会把我请来,参加一个座谈会。我记得站出来一个学生,慷慨陈词,说学校应该为社会服务,学校学的东西应该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学的东西要有用处,我们有很多没用的课程学它干什么?因此学校要改革。我有些听不下去,就接着他发了言。我说,要是照着这个同学的话,清点一下北大,是不是好多院系应该撤掉呢?学梵文干什么,学考古干什么?算来算去,我们学校好多院校可以取缔。好多你以为有用的院系,仔细看看,还是没用,很多数学成果不知道怎么应用,500年以后才能用上呢。数学今天的前沿成果,500年以后才能应用呢,做它干什么?我们的人民还没吃好饭呢。这个同学提的,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荒诞之处在于,在这个校园里居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校园里这个问题居然没解决。我们如果只搞立竿见影的学问,我们的知识,我们整个的文化积累,将是何等地狭窄。我们上不了天,入不了地,不通古今,就知道眼下身前。我们大学是干这个的吗?大学不是干这个的。所以说,最后一个观点,有用没用要和大家深说一下,进一步把前面所讲的东西总结一下。
科学研究的动力是什么?科学家走入科学殿堂的动力是什么?我说不是追求有用,乃至于不是为了经世济民。是受他的好奇心驱使,他没有办法,只有去从事这样的工作,不然自己无法解脱。为什么说不是为了有用﹖ 他不能告诉我们用处在什么地方。还不像我,今天可能一定程度上告诉你社会学有什么用了,你听了以后,觉得还有一点道理。有些人牌头比我大多了,成果比我高多了,你问他那些成果有什么用啊?一问一个准,说不出来。你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有什么用?说不出来。你问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啊?说不出来。像这样比较过硬的例子还不能帮你说明这个问题吗?他们进入科学领域,不是为了有用,不是为了追求有用,是兴趣和好奇心所驱使。
是有用的东西对人类的用处大,还是无用的东西对人类用处大呢?你会说:老师,你这话有语病,无用的东西还怎么有用?问题就在这儿呢,眼下无用的东西日后可能有大用。眼下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充其量是个小用。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他说,你老说有用没用,你脚下踩的一块地方是对你最有用的地方,你把你脚下没踩的地方都去掉,怎么样?你就像站在山头上一样,寸步难行了。如果我们把很多无用的知识都扔掉,我们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反过来说,最实用的东西也意味着最常规的东西。一亩地多产几斤粮食,多实用啊。中国有个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养的良种每亩产一千多斤,太伟大了。但是如果人类只有农业文明,没有任何别的文明形态,行吗?换句话说,如果人类眼睛只盯着农业,那就连农业自身都发展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尚且依赖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以说,实际上对我们最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只有小用处。我们开发了很多很多暂时看起来无用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后可能转化成一个个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谁能否认文字的功效?文字原来是干什么的?文字原来是个很滑稽的东西。知识分子的前身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前身是巫。什么是巫呢?巫是搞预卜的。部落要打仗,打仗风险太大了。打不打呀?该不该打呀?你来给算一卦,于是在篝火边上烤起了牛的肩胛骨,或龟甲,烤完以后看看那个裂纹,预言一下,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记录的那东西叫什么呢?后来叫甲骨文。占卜有什么用处?打胜仗和它有什么关系啊?打胜仗不是取决于膂力过人吗?不是取决刀刃坚硬吗?它不取决于这些侏儒,算卜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它是当时的无用之学,但又肯定不是一点用处没有。马林诺夫斯基告诉我们,当水手们遇到风浪的时候,巫术使大家信心倍增,从而有助于他们战胜暴风。没有信心,可能很早就溃败了。所以你不能说巫术没有用。同样,占卜可以鼓舞士气。已经占卜过了,我们是天命所系,这股劲儿便陡然增长。占卜过后,要煞有介事地记下一些符号。那些符号当时不过是服务于占卜的,但最后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变成了文字。可以说,文字产生于一种无用之学。如果当年的部落首领都是高度实用,那就没有巫的出现,就没有甲骨文,也就没有日后的文字。文字出台时用处狭窄,后来才光大。我如果精力和创造力还行的话,日后会努力写一本专著,叫做《副产品》。如果没这么大创造力的话,日后会写一篇长论文,或是做一次演讲,讲副产品。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有些东西看起来没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绎出来的副产品不得了。
我希望我的观点,我的想法,能够使一部分同学摆脱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我相信在座的有些人,深深地陷入实用主义价值观,一直以为学的东西虚了一点,不如学工程,盖起大楼多实在啊。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
我半生所学都是无用之学,我愿意为无用之学论证,无用之学才有最大的用处。
馆藏&2894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社会学有什么用?”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装订:平装开本:版次:8.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0.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1.9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6.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1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6.30十品装订:其它开本:版次:117.64十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学人】郑也夫:读社会学有什么用.pdf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282次
保存:22次
下载:75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研究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