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究竟是为什么呢 你很洒脱

1+1为什么等于2_百度知道
1+1为什么等于2
我很认真想知道,哪位专家解答一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可以去找下.9几,呵呵,这是有次我上奥数辅导班时讲的,具体怎么算的我也忘了其实1+1不等于2,等于1
2004年10月,一条科学新闻在国内的媒体上不胫而走:“1+1=2入选最伟大的公式。”原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结果,让很多人意外的是,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七。一个加拿大读者说出了他的理由:“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评选活动的主持者则这样评价到:“一个伟大公式的力量不仅论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并传达了标志性的信息,而且还在尽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学突破。”
无独有偶,1971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这个“1+1=2”。(看来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一条关于“数”的基础公式。没有它,就根本不会有数学,更不要说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了。[编辑本段]数的出现
早在蒙昧时代,人们就在对猎物的储藏与分配等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感觉。当一个原始人面对放在一起的3只羊、3个苹果或3支箭时,他会朦胧地意识到其中有一种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时会是多么地惊讶。但是,从这种原始的感觉到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形成,却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时间。
一般认为,自然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至少有着30万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加法,因为那时没有足够详细的文献记录(也许文字也刚刚诞生)。但加法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在交换商品或战俘时进行运算。至于乘法和除法,则必定是在加减法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而分数应该是处于分割物体的需要。
应该说,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现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世界上还有一些事物,他们是彻底拒绝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里的神经元。我们可以将容器里的分子分到两个容器,使得每个容器里的气体仍然保持有宏观量——温度、压强等。但是,我们对神经元不能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幸福、痛苦之类的感觉。生物学告诉我们,这些感觉是由神经元产生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某个神经元会产生多少幸福或痛苦。不仅每个神经元并不具备这种性质,而且我们也不能将大脑劈成两半,使得每个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经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随时分开或者重组,神经元具有协调性,一旦将他们分开,生命就会终结,不可能再组合(你可以自我实验下-.-)。
目前的数学尽管已发展了5000年,却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础之上。遇到这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觉得很难用数学来处理。这正反映了数学的局限性。[编辑本段]另一种“1+1”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奇,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纪20年代,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数学方法“筛法”证明,每一个大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一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和另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的和,简称“(9+9)”。从此,各国数学家纷纷采用筛法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陈景润(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6年3月下旬,由于积劳成疾,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顶峰只有咫尺之遥时,陈景润却倒下了,给世人留下无尽遗憾。
没有“1+1=2&就没有我们的宇宙了.然而为什么“1+1=2”?是谁让“1+1=2”呢?为什么呢?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来的! 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很复杂的!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 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我认为: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对论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现在相对论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也基本上是认可相对论的结论的,什么时间可变、长度可变、质量可变、时空弯曲……经典物理学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同的(虽然牛顿是个唯心主义者)。相对论则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变的(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丢掉了经典物理学所有不变的东西,换来的是相对论唯一不变的东西----光速。我觉得就象是用许多西瓜换来了一个芝麻一样,而且这个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让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认为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牛顿运动定律的人开口闭口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却忘了上学时用的物理教材,开头都有绪论,绪论中都说: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还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抓住主要因素,撇开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个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来研究。例如,“质点”和“刚体”都是物体的理想模型。把物体看作质点时,质量和点是主要因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把物体看作刚体——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分布时主要因素,物体的变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学研究中,这种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时,就是从质点运动的规律入手,再研究刚体运动的规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视听,有人在人云亦云,但听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顿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的,否定了牛顿运动定律,我们拿什么来分析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看来相对论不但搞乱了我们的基本概念,还搞乱了我们的分析方法,这才是最危险的,长此以往,物理学将不再是物理学,而是一锅粥,一锅发霉的粥! 我认为物理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是先要从质量、长度、时间、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着手,在物理学界开展一场正名运动,然后讨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错了,错的话错在哪里,最后相对论的对错也就不言自明了,也容易接受了。 哥德巴赫猜想 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参考资料:
这人类的祖先就知道但具体是怎么知道的我也不知道呀。
数学里的公理,世界上的真理!没为什么…
因为1+1必须=2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乌克兰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乌克兰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乌克兰这次政治危机有其必然性&&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没有任何预兆的前提下,拒绝加入欧盟,这算是这次乌克兰政治危机的一个导火索。但即使没有这个导火索,也会有其他的导火索。因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爆发有其必然性,当然这个必然性与中国无关。
1、首先是两个阵营的对决&
&&&&懂乌克兰历史的人都知道:基辅罗斯(Киевская&Русь)之后,特别是在蒙古军队蹂躏了欧洲之后,乌克兰名义上是在立陶宛波兰大公国(Великое&Литовское&и&Польское&княжество)的统治之下,实际上却是属于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哥萨克(казаки)”。哥萨克一开始是一种职业,一种半军事化,半农牧民华的组织。但立陶宛波兰大公国却在通过册封正规哥萨克军的手段,拉拢一群哥萨克贵族。这个策略看似当时不算成功,可是效果却在几百年后显现出来了。&哥萨克大起义最后一次是由博格丹(Богдан)领导的,而且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哥萨克起义是为了摆脱立陶宛波兰大公国的统治,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获得更多的正规可萨克册封的名额,当然也有不干涉东正教的宗教要求(这个是次要的)。起义成功了,起义却给哥萨克名族带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与立陶宛波兰大公国的谈判破裂、克里木汗国(Крымское&ханство)背信弃义、奥斯曼土耳其(Османская&Турция)虎视眈眈、沙俄不怀好意,真的是四面楚歌,乌克兰要存活下去,必选要选择一个有力的后援。&乌克兰何去何从,博格丹当时面临抉择。起义的目的是指向立陶宛波兰的,政治目的明确,所以不会倒向立陶宛波兰。克里木汗国和土耳其是哥萨克的天敌,不能选。&最后就只有沙俄了。
&&&&臣服沙俄后,一部分哥萨克才反应了过来,他们失去了更大的自由,而且被册封的哥萨克贵族也失去了自己的特权,所以有一部分乌克兰人倒是更加还念之前的立陶宛波兰公国,特别是在乌克兰西部地区。而东部和南部因为沙俄长期影响,特别是跟沙俄一起并肩作战赶走土耳其人(Турецкое&иго),民族有了更多的融合,所以他们的政治倾向,更多的是偏向沙俄
&&&&乌克兰的分化走向了必然,集中表现在了一战时期。乌克兰两派,分别加入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并参战。后来即使在苏联时期也有哥萨克骑兵进行反抗,在二战时期甚至不惜加入了德国阵营。即使在今天,乌克兰的官方语言是乌克兰语,但在乌克兰东部和东南部民间使用最多的还是俄语;而在乌克兰西部,几乎全部使用乌克兰语,甚至有人根本就不会说俄语,或者以说俄语为耻辱。
&&&&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两个阵营的人再次被调动起来,也是必然的事情。不需要调查基辅独立广场抗议者的背景,只需要站在人群中间听听他们说的话就知道----很浓重的西部口音。
2、美国和西欧的思想渗透。&乌克兰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之一。自由程度大大超过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主流发达国家。这是西方情报部门渗透最佳的场所,而乌克兰人这种崇尚自由的性格也不在乎这种渗透,甚至明知道这是美国人的渗透,他们也乐于接受。&橙色革命和2013年末政治危机,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美国人在背后推动这场革命。如果这种情况在中国,基本可以定位为叛国了。明知道美国在后面搞鬼,你还拿钱去闹,那不是叛国是什么?文化不一样,也就意味着价值观不一样。乌克兰人乐于接受美金的资助去革命,每天200-400格里的乌克兰货币,虽然现在贬值得厉害,但对于一个普通乌克兰人来说,也算是高收入了。我们公司有几个员工,天天闹着跟我说,要给他们放假,他们要去革命,每天有额外收入。我问他们为什么,因为我们公司工资不低啊。后来我知道了隐情,白天革命,晚上性派对。如果天气不恶劣,这种革命我也愿意参加啊。还有性派对。
&这种制度也真实只有在这种极度自由的国家才能出现的现象,但殊不知绝对自由就是没有自由。游行者是享受了游行的权利,可是克里夏杰克大街的商店店主对你们恨之入骨吗?你们享受了在克里下杰克大街散步的权利,把基辅交通搞得一团糟,所有的车都要绕道。
&支持反政府的人,有工资、有性派对。支持政府的人,也有工资、也有性派对。可是反政府方面钱多、妞漂亮,所以当然占上风啦。几天以后,基本上就看不到支持政府的阵营了。从什么时候没有支持政府的阵营了呢?告诉大家,从亚努科维奇从中国回来以后,一个星期以内,这个阵营消失了。至于为什么会在亚努科维奇访华后,支持政府的阵营失败,下文有解释。
1、乌克兰总统的陋习和亚努科维奇的政治失策
&乌克兰总统的陋习众人皆知。我估计中国人在得到一定地位以后,还是希望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最好流芳千古。但要说乌克兰人没有流芳千古的想法,我也不信,但乌克兰总统干的事情,都是遗臭万年的事情。库奇马总统不与民争利,那是因为他卖的是军火,变卖军队现役部队的装备,甚至连一些国宝级别的武器也被变卖了。所以库奇马时期,乌克兰的面包大约0.5格里一个。
&&&&到尤先科时期好东西,基本上该卖的已经卖完了,不该卖的也卖了。所以只好与民争利,一上台就敛财,到后来权利被季莫申科架空,季莫申科也狠狠的赚了一把。特别是通过政治流感,让背后的医药财团转的盆满钵满。乌克兰面包价格大约3格里一个,涨了6倍。
&到了亚努科维奇时代,亚努科维奇也是一点也不含糊,直接伸手问企业家要。乌克兰好的企业,基本上都被亚努科维奇家族霸占了。
&&&&当然在霸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硬茬。开口要乌克兰某航空公司时,那家航空公司宁愿倒闭,也不愿意把公司送给亚努科维奇家族。所以大家都知道,基辅飞北京的直航不复存在了。
&&&&亚努科维奇把手伸到PRIVAT银行时,银行总裁强硬的威胁到,家人都已经在国外了,如果强要银行,那么银行立马破产,乌克兰大部分的贸易无法进行,乌克兰经济将会被瘫痪。所以PRIVAT&银行并没有易手,并且运行正常。
&&&&亚努科维奇及其家族的贪得无厌,算是得罪了整个乌克兰的资产阶级,让资产阶级人人自危。财团老板们基本上都是家人出国移民,资产转移,就把自己和生意留在了国内。
&&&&敖德萨是乌克兰最大的港口,大部分的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敖德萨,而敖德萨“七公里”市场理所当然就是商品集散地。而管理这个市场的,就是亚努科维奇的儿子。2013年,敖德萨警察强抢七公里市场的华人商品,就算很大程度上得罪中国了。
&&&&彻彻底底得罪中国的,还有另外的原因。其实在尤先科后期,总理是季莫申科。她虽然是亲欧派,但并不影响跟中国搞好关系。俄罗斯不卖的关键武器,季莫申科不怕开罪俄罗斯,敢于卖给中国,引得俄罗斯抗议连连。季莫申科很清楚,乌克兰不管亲俄,还是亲欧,对中国都没有根本的利益关系,中国需要的是技术,乌克兰需要的是资金。两者一拍即合,与中国签订了很多大型项目的合作,当然季莫申科是小人,她得到的好处也很多。中国对乌克兰的投资已经启动,很多都是国企牵头。但乌克兰换总统了,季莫申科入狱,亚努科维奇虽然没有直接拒绝承认季莫申科与中国签订的合同,但处处刁难。资金已经投出,收回不能,继续投入受阻,以至于这些项目都是进退两难。这些大型投资受阻,算是亚努科维奇彻彻底底得罪中国政府了。
&由于亚努科维奇过度的贪婪,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是危机重重了。就在这个时候,亚努科维奇在是否加入欧盟这个问题上,不管怎么样选择都是错误的,都会把矛盾激化出来。然而亚努科维奇终究做出了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拒绝加入欧盟。不能说一个选择是错误的,那么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对的,因为如果他选择加入欧盟,他会死得更惨。两条路都是危机重重,他选择了一条不会死于非命的一条路,但这条路可能会结束他的政治生命。
二、两条不归路
&由于乌克兰与独联体国家的特殊性,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这种特殊性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例如:莫斯科有一家大型机械厂,生产成套设备。而制造成套设备的各种零件,需要从乌克兰生产。而乌克兰所生产的零件仅仅适合于ГОСТ标准(全苏国家标准),所以也只有俄罗斯需要买他们的产品,除了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谁也不会买他的产品。作为俄罗斯,只能从乌克兰进口,作为乌克兰,只能出口给俄罗斯,这是一种惯性,但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当然要改变这种惯性。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努力改变这种对双方的依赖性。俄罗斯很幸运,他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普京。
&普京把工业分成三类,1.是一般的民用产品,2.能源(天然气为主),3.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命脉的高科技产品。
&1.对于民用产品,俄罗斯向乌克兰打开自己的市场,加重乌克兰经济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
&2.对于能源,这是俄罗斯手里的一跟大棒也随时是一根胡萝卜。乌克兰听话时,能源降价,不听话时,能源升价。&
&3.对于高科技产品,一方面俄罗斯尽量使其国产化,另一方面即使在产品国产化后,也继续从乌克兰进口,以达到让乌克兰继续依靠俄罗斯市场的目的。当然,在俄罗斯能国产化后,也就有了压价的资本。
&乌克兰比较倒霉,没有普京一样有远见的政治强人。他的经济在努力摆脱俄罗斯市场,但是很遗憾,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延续的政策,国家的精力都消耗在内耗中。除了一些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标准开始欧化以外,其他的要么早苟延残喘的等待着来自俄罗斯的订单,要么就眼巴巴的等中国来撒钱,买自己的看家宝贝。
&从今天的情况看,乌克兰的经济似乎是离开俄罗斯便是死路一条的处境了。如果铁心跟着俄罗斯走也不会有问题。问题在于在思想上,乌克兰早就跟着美国和欧盟走了。信息交流过于自由。各类信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而欧盟的信息战一直都比俄罗斯要厉害很多,这个我想不需要我多说了。
&苏联刚解体时,东南部的人民基本都希望跟俄罗斯走,西北的乌克兰人民都想跟欧盟走。但现在呢?普通民众和学生就不说了,基本都是希望加入欧盟的。他们幼稚地认为,欧盟,特别是德国会给他们钱,给他们免签证。目前愿意亲俄的人,恐怕只有企业主了。企业主是跟着订单走的,订单就是一个工厂的方向,工厂和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能从这个层面看待乌克兰政治问题的人,少之又少。&当然除了西方思想渗透的原因外,还有些历史原因。乌克兰人憎恨俄罗斯在乌克兰搞种族灭绝政策,而且反复宣传,让每个乌克兰人都知道这一点。甚至立法:否认苏共在乌克兰搞种族灭绝政策罪。当然历史情感原因是次要原因,甚至历史原因是在西方媒体反复宣传下放大了的。
&我身边的乌克兰普通学生,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的,基本都是希望加入欧盟的,我只能轻轻的说声,你们的幼稚,也就是我们的优势。我接触到的搞金融的人,也都是希望加入欧盟的。第一,美国给予了他们一部分资金的支持(我真的不明白,美国人给钱支持他们国家闹革命,他们竟然高兴)。第二,他们只有建档的金钱进入境的观念,我不得不说&精英误国,在这里我要举个例子,说一下精英误国在乌克兰的情况。我认识两个搞金融的人,算是社会精英了吧,跟他们分析了一下乌克兰亲俄亲欧的选择。
&我问:因为乌克兰拒绝加入欧盟,俄罗斯决定给乌克兰天然气降价,这样不好吗?&
&答曰:不好!普通人只看到天然气降价了,却没看到给俄罗斯开放了两个免税口岸。每年给俄罗斯商品免税的钱差不多等于天然气打折的价格。
&&&&我们先分析这一段信息,我给他四个字:自以为是。他在大家只注意天然气价格的时候,注意到了开放免税口岸而沾沾自喜。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精英却不懂得1+1大于2。&天然气价格下降,意味着整个乌克兰制造业成本下降,乌克兰贸易是面向全世界的,而开放的几个口岸确实只针对俄罗斯的。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而乌克兰获利比俄罗斯还要大,算是俄罗斯给乌克兰的一块大蛋糕。
&&&&我与这个精英的对话还在继续:&
&我问:如果加入欧盟,乌克兰的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将不对乌克兰开放自己的市场。乌克兰工厂将破产并被国际大鳄给吞并。&
&答曰:我们依靠俄罗斯市场,所以我们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如果我们加入欧盟,我们将被迫生产高端产品。你看波兰捷克都过渡得很好。
&我只能“呵呵”他一脸。我不想跟他说什么。产业链升级需要多少年,中国至今还在为产业链升级继续努力。我在这里给大家摆出来另外一段对话,这是我与我的客户,文尼察(Виница&在西乌克兰)一家食品工厂老板的对话。&
&我问:2014年贵公司要扩大生产吗?&
&答曰:如果亲俄,我们要扩大生产,并从中国引进新的四旋盖生产线。&
&我问:如果亲欧,贵公司可以开发欧盟市场,我们将配合贵公司,给您推荐适合欧盟的原材料。我们公司的产品也卖往欧盟,符合欧标。&
&答曰:卖往欧盟,我们需要拿很多很多的证书,一份证书需要1年,一份证书需要上百万欧元。我们是做食品的,欧盟需要卫生证明,我们可以配合欧盟做到我们所有能做到的,但如果他们说我们的水不合格怎么办?难道我们要以一个公司的力量,改变整个城市的自来水系统吗?即使我们能改造,需要多长时间呢?&再拿到所有许可证之前,我们的货物卖到什么地方呢?&
&银行精英的眼光还不如一个小企业主呢,企业主以非常务实的态度看待亲俄、亲欧的政治问题,比起满口民主自由的学生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可是巨大的革命浪潮中,几个企业老板的声音谁有能听得到呢?学生们,你们还是在学校好好读书吧。经济民生你们不懂,政治你们Тоо&simple,too&naive,太幼稚,所以只能被西方的伪民主忽悠了。
&&&&乌克兰全民推动加入欧盟的过程中,普京放出了狠话: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天然气不降价,并不享受俄罗斯关税联盟优惠政策。亲俄,死!亲欧,也是死!亲俄,被如浪潮般的革命给淹死。亲欧,经济破产,被俄罗斯给制裁死。
三、2013年底这场革命目的何在?&&&&如果说2013年底革命是为了抗议亚努科维奇拒加欧盟,那么亲,您又错了。最多说,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是亚努科维奇拒欧盟。要说目的,那就要看是谁的目的了。看看参与者是谁吧!&
1.首先反对党!&
&&&&反对党当然是要夺权,他们的背后领导人是季莫申科财团,季莫申科被捕入狱,这个罪有应得。但是说季莫申科是政治迫害的宣传从未停止。基辅克里下杰克大街的尽头,有一个宣传季莫申科被政治迫害的阵营从2012年欧洲杯开始就再那里驻扎着,一年半来风雨无阻,在那里宣传着这种信息。季莫申科家族势力算是坚定的反对党,他们与亚努科维奇的仇恨不共戴天。他们反对亚努科维奇,我觉得属于正常。
2.被迫害资本家巨头&
&&&&他们是被亚努科维奇迫害的一批人了,他们巨额财富或财富来源被亚努科维奇家族占有,这些资本家巨头理所当然会不遗余力的对亚努科维奇落井下石。对于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也能理解。
3、国外势力&
&&&&乌克兰前总理说过,欧洲哪些外交官员们在游行队伍中推波助澜,做与其身份不符合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信息量很大,也很耐人寻味。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乌克兰加入欧盟?说得难听点,如果乌克兰真要加入欧盟,欧盟还未必接受呢,对吧。既然不是为了乌克兰加入欧盟,那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目的:
1)、不要过分亲俄,而远离欧洲。
2)、如果不能亲欧,那就乱吧,越乱越好。
4、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分两类:
&1)、无知而无畏的学生和市民。他们是被欧美洗脑的一代人,他们能想到加入欧盟能够让他们更方便廉价的旅游欧洲,但他们想不到,工厂倒闭了,哪来什么钱取旅游呢?他们想加入欧盟能够给他们经济支援,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跟欧盟一样,他们想不到,自己不努力劳动,永远得不到财富的道理。他们能看到苏联对乌克兰制造了巨大的饥荒,却看不到如果没有苏联,乌克兰可能现在还四分五裂,根本不会有一个欧洲第二大国家的版图,如此广大的版图,全拜苏联所赐。他们看到了推倒基辅最后一尊列宁雕塑后的欢呼,却看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拨款,来保护这尊雕塑,以后呢?对不起,这个拨款取消了。因为无知而无畏,因为无畏而更加无知。&
2)、被雇佣的水军。200格里-400格里一天的工资,对乌克兰人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俄罗斯、乌克兰革命的高潮总是发生在冬天,2月革命、10月革命、苏联解体、橙色革命、乌克兰2013年年底政治危机,无一例外都是冬天。为什么?因为冬天工厂不工作(这个跟中国不一样),大量的工人闲置在家,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所以就被召集来闹革命了。有专门的人从事这样的生意,跟组织者谈价格:闹几个小时,晚上可否离开,闹到什么程度,是否要见血,见火。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挣钱。给钱就闹。
所以第一个星期过后,人民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加入不加入欧盟而聚会了,而是各有目的:
反对党和资本家,是为了赶亚努科维奇下台而闹;
国外势力,为了乌克兰乱而闹,直到亲俄势力下台;
民众要么无知而闹,要么为钱而闹。&
所以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亚努科维奇下台而闹。
&&&&上文提到,至于为什么会在亚努科维奇访华后,支持政府的阵营失败。&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在经济上支持亚努科维奇,只是在口头上支持了一下他,说提供核保护。没有强大经济支持,也就没有没有人为你闹。400格里一天,这个数字不小,一个人400,一百人就四万,如果需要10万人分庭抗礼,就需要四千万一天。没钱,对不起,那就没人。
四、中国如何应对。
亲俄或者亲欧,其实对中国影响都不是很大,中国需要的只是乌克兰的技术、农副产品和少量的市场,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而技术随着中国自己的赶超,我们也越来越不稀罕他的那点家底了。对于乌克兰来说,乌克兰更需要中国的经济支援。也就是说,乌克兰更需要中国,而不是中国更需要乌克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政策的执行有延续性。江政府到胡政府,再到习政府。国家的走向也许在改变,但与某个国家签订的协议基本没有变过,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毁约。甚至在乌克兰发生大规模排华后,中国依然在政治上没有抛弃乌克兰。反倒是乌克兰因为政治人物的更迭,不断的变更对中国的政策。
&季莫申科作为亲欧的领袖人物,在下台前与中国签订了很多经济合作的具体合同,也卖了很多关键的技术给中国,甚至连俄罗斯都在抗议乌克兰卖不该卖的武器给中国,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
&亚努科维奇亲俄的主要人物。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继续推动了于中国的各种合作。让中国人在乌克兰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至少警察很少查中国人护照了(敖德萨除外)。&但是他彻彻底底得罪中国了,上文提到了,我这再复述一下:
“敖德萨是乌克兰最大的港口,大部分的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敖德萨,而敖德萨“七公里”市场理所当然就是商品集散地。而管理这个市场的,就是亚努科维奇的儿子。2013年,敖德萨警察强抢七公里市场的华人商品,就算很大程度上得罪中国了。彻彻底底得罪中国的,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尤先科后期,总理是季莫申科。她虽然是亲欧派,但并不影响跟中国搞好关系。俄罗斯不卖的关键武器,季莫申科不怕开罪俄罗斯,敢于卖给中国,引得俄罗斯抗议连连。季莫申科很清楚,乌克兰不管亲俄,还是亲欧,对中国都没有根本的利益关系,中国需要的是技术,乌克兰需要的是资金。两者一拍即合,与中国签订了很多大型项目的合作,当然季莫申科是小人,她得到的好处也很多。中国对乌克兰的投资已经启动,很多都是国企牵头。但乌克兰换总统了,季莫申科入狱,亚努科维奇虽然没有直接拒绝承认季莫申科与中国签订的合同,但处处刁难。资金已经投出,收回不能,继续投入受阻,以至于这些项目都是进退两难。&这些大型投资受阻,算是亚努科维奇彻彻底底得罪中国政府了。”
&中国政府这次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教训。
&证据呢?有!《中乌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到:扩大和支持两国实业界开展相互投资,共同努力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什么意思?意识说,乌克兰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好。既然不好,那对不起,我们不给什么钱给你。
&&&&尤先科是亲欧派的一个烂人,但对中国大体上过得去,该卖的技术卖了,该执行的合同执行了,在关键时刻跑中国来要钱,开口就3个亿。胡主席点头,给了1.5亿。当然这个钱给你也是有代价的,马上又签了很多投资合同。
&中国要做什么呢?我不管你亲俄或者亲欧,只要你维护中国在乌克兰利益,卖中国所需要的技术,改善了华人在乌克兰的生存环境,那么我可以给你适当的经济支援。在关键时刻,我也会给你一些政治支援,让你在政治危机中有更大的筹码。如果你让中国企业受损,让中国利益受损,不管你亲俄,还是亲欧,对不起,在关键时刻,虽然中国不会落井下石,给你面子,但不会给你一分钱的实际利益。
&&&&还是那句话,乌克兰亲俄亲欧跟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一个亲欧的、贫穷的乌克兰,对中国取得关键的技术,占领更大的市场更有利。季莫申科就是典型的例子。
&就随手一写,写了些在乌克兰的见闻,观点如有错误,勿怪。有错别字或文法错误,勿怪。本来我想上几张照片,克里下杰克大街的场景,但搞了半天也不成功,算了。其实我见到的场面非常和谐,独立广场上炊烟袅袅,老头们做着他们的民族特色食品(用柴火烧出来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吃,我也去吃了,红菜汤味道很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呢 你很洒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