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5日起今日说法官网,焦点论坛的文字叙述个各两篇,共二十四篇,两天内完成。

均苯四甲酸二酐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化工新型材料》2012年11期
均苯四甲酸二酐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各种制备均苯四甲酸二酐的方法,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得到采用一氧化碳羰基化法制备均苯四甲酸二酐是较佳工艺路线,该法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收率高,选择性好,对设备的腐蚀性小。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开发新型高效、廉价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Q245.2【正文快照】:
均苯四甲酸二酐(1,2,4,5-苯四甲酸二酐,以下简称均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均酐及其衍生物具有十分重要且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均酐可作为生产聚酰亚胺的主要单体之一。由于聚酰亚胺在高温下的性能较全面,是目前有机高分子材料中使用温度最宽,高温下尺寸稳定性、耐辐射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国才,穆瑞才,马洪涛,徐莉,陈荣悌,严纯华,卞江;[J];中国稀土学报;1998年03期
薛建伟,吴岚,吕志平,李福祥,窦涛;[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李云,曹维良,陈尔霆,聂英龙,尚世智;[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春英;柳云骐;安长华;王槐平;冯锡兰;;[J];化工进展;2006年06期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张萍,陈朝珍;[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2年01期
巩雁军,孙继红,董梅,吴东,孙予罕;[J];石油化工;2000年06期
李云,陈尔霆,聂英龙;[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旦;[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陈伴生;[D];东南大学;2006年
陈南;[D];辽宁工学院;2007年
朱亮;[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文旸,曹景慧,窦涛,李文渊,姚以朝;[J];催化学报;1989年02期
邱平,臧雅茹,陶克毅,高峰,李赫晅;[J];催化学报;1993年06期
李云,陈尔霆,聂英龙;[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邓国才,穆瑞才,马洪涛,徐莉,陈荣悌,严纯华,卞江;[J];中国稀土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立稳;陈贯虹;孔学;邱维忠;迟建国;王加宁;;[J];山东科学;2011年03期
王玉林;高建荣;吕亮;;[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1年04期
孙双红;杜亚民;;[J];大氮肥;2011年04期
王占军;王晓丹;肖鹏;杨悦;;[J];中国钨业;2011年04期
李晓东;朱元成;潘素娟;王长青;刘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7期
贾太轩;张继昌;赵凌;黄建平;刘自力;;[J];石油化工;2011年06期
张国富;王涌;丁成荣;刘仁华;梁鑫淼;;[J];有机化学;2011年06期
李贵贤;陈光;高云艳;马建军;张雪梅;;[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王大伟;姚金水;孙希军;纪晨旭;张涛;;[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7期
王旭涛;马玉;张麦红;;[J];现代化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红玉;李小松;刘景林;朱爱民;;[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王海波;王露;雷爱文;;[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魏琳琳;姬强强;马国富;陈琴;何海龙;张玉平;雷自强;;[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宋贺;贾丽华;郭祥峰;尹济深;乔广伟;;[A];第一届全国精细化工催化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秦亮生;银董红;金勇;刘建福;;[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张清德;谭猗生;杨彩虹;韩怡卓;;[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杨国玉;朱海林;蒋登高;;[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翟忠标;缪应纯;王家强;;[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王玉华;雷焕虎;;[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妍;李臻;胡斌;夏春谷;;[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晓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赵军;[N];湖南经济报;2008年
敖蓉;[N];经济日报;2011年
宗成;[N];中国化工报;2005年
谢秋争;[N];北京商报;2007年
周勇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孟朝红;[N];中国化工报;2009年
叶迎春 通讯员
郝建文;[N];中国石化报;2010年
陈鸿应 顾定槐;[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王玲;[N];中国化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曙光;[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刘小秦;[D];湖南大学;2004年
马永平;[D];云南大学;2012年
姜权;[D];湖南大学;2008年
许华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李晚谊;[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袁淑军;[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易江平;[D];湖南大学;2009年
曾家豫;[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国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俊饮;[D];湖南大学;2004年
徐彩霞;[D];兰州大学;2006年
李皓;[D];湘潭大学;2005年
李静;[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孙明;[D];汕头大学;2005年
王传旺;[D];南昌大学;2005年
杨玉敏;[D];天津大学;2005年
崔建新;[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张玉宝;[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陈金钟;[D];郑州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周作人散文全集》琐谈止
庵  最近面世的《周作人散文全集》,虽然比以往的周氏各种“集”都“全”,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将近二十年前,我读一本关于周作人的书,见书末所列“参考书(篇)目”,第一项是“周作人全部著作”,颇感讶异。时至今日,那些确实散失的不算,周氏保存下来的著作――或者退一步讲,他的散文――我们仍然很难一下子全部读到,因为有些尚未发表,有些虽刊载过,当时的报刊却遍寻不着。最近面世的《周作人散文全集》,虽然比以往的周氏各种“集”都“全”,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周作人遗著分“集内”、“集外”两部分。前者即所谓“自编文集”,包括周氏身后陆续印行的《知堂回想录》、《老虎桥杂诗》、《木片集》和《近代欧洲文学史》;末一种发现较晚,我经手的那套《周作人自编文集》未及收入。后者则有陈子善编《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1988年)、《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1988年)和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1995年)。其后钟叔河所编《周作人文类编》(1998年),对“集外”部分有所补充;“集内”部分则囊括“自编文集”中除《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过去的生命》、《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老虎桥杂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和《知堂回想录》之外的各种,以及译文集《冥土旅行》。《周作人散文全集》与《周作人文类编》相比,除编法不同外,“集外”部分新有补充,“集内”部分则多收《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和《知堂回想录》五种,再加上《如梦记》、《希腊女诗人萨波》两种译作。
  《周作人散文全集》“集外”部分的补充,应该看作从上述三种《集外文》到《周作人文类编》“辑佚”工作的继续。举个例子:据周作人日记,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四年间,他共著译文章八十余篇,寄到香港,当地报纸只发表了一半左右,余稿中的一部分,《周作人散文全集》第十四卷特辟作一辑。编者云:“从《敝帚自珍》至《诗与真实》二十一篇,是周作人最后的作品,寄往海外,未及刊布,他便去世了。现据鲍耀明、罗孚两先生提供的手稿复印件收录,统称‘存稿’。”这批文章未见于《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以后陈子善编《如梦记》(1997年),选取了其中四篇;全部二十一篇,均收进《周作人文类编》,但散在各卷;《周作人散文全集》则归并一处。不过这未必是周氏“最后的作品”。对照日记,至少可以确定其中几篇的写作时间。如:一九六二年五月三十日,“上午……试译野间宏小文,下午二时了,共约二千字。”即《收集佛教书》。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七日,“下午译青木小文。”三月十八日,“下午少译小文。”三月十九日,“下午……译小文颇多。”三月二十日,“上午托丰一寄罗承勋稿件。……译小文。”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译青木小文了,即寄予罗君。”即《肴核》、《鱼贰H露眨吧衔纭肷铰废泄判∥摹镀詹枇侠怼罚善浯蟀耄怼跻肓耍捕甙僮帧!比露迦眨吧衔缤蟹嵋患摹蕹醒寮!蔽逶掳巳眨吧衔缱餍∥模赜谕怨诱摺!挛缧次牧耍醇挠杪蕹醒!奔础堵桨碌胤降拇值阈摹贰0嗽率眨跋挛缬至硇础豆佑氩枋场罚戳恕!卑嗽率娜眨吧衔纭葱∥模料挛缌恕!卑嗽率迦眨吧衔绶嵋晃某醒挪⒏寮!笔露眨耙搿都伺曰啊芬黄∥模闯恕!笔氯眨吧衔缂呐思s稿件。”即《希腊小喜剧》。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三日,“上午写小文,至下午了。系记木村义乔者,其人盖《缀方教室》著者丰田正子师也,因加太文乃始知之。”四月十四日,“上午为寄潘际s稿件。”即《无名的先觉》。日记提到的“推重汉字的旧论”、“说缀方教室的事”、“关于添田哑蝉坊之演歌者”、“说日本一月中年中行事”等文章,或已亡佚。
  《周作人散文全集》新收录的“集外文”,第一卷有《民族之解散》、《个性之教育》、《共和国之盛衰》、《论社会教育宜先申禁制》、《国民之自觉》、《征求旧书》,第五卷有《从小乘戒到大乘戒》(松本文三郎作),第六卷有《指N故事的进化》(松本文三郎作),第八卷有《〈樱花国歌话〉小序》、《〈枝巢四述〉序》,第九卷有《闲话并耕》、第十二卷有《〈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译者序》、《欧里庇得斯传略》(残稿)、《十山笔谈》、《忒修斯的故事》,第十三卷有《〈绍兴儿歌集〉小引》、《〈希腊神话〉引言》,第十四卷有《赫剌克勒斯的故事》,等等,另外还增添了一些书信、题跋。――陈子善、钟叔河诸位多年搜求后,还能补充这些,已很不易。尽管还有遗漏,譬如《龙是什么》(未发表)、《〈圆目巨人〉引言》(辛蒙兹与廷柏雷克作)、《俄底修斯与波吕菲摩斯》(佛雷仄作)、《〈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编者引言》(赫德作,以上三篇在《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中)、《“东亚文化协议会”为何物?》(载1999年《文史资料选辑》总第一百三十五辑)等。又,周氏一九六六年二月十日致徐信(载1968年1月香港《笔端》第一期)相当重要,《周作人散文全集》既涵盖书信,亦应收入。
  话说至此,涉及《周作人散文全集》的体例。卷首“编辑说明”讲“本集所收周作人散文作品”,又讲所收译文、书信、日记等“都严格限制在‘散文’范围之内”,也许应该对“散文”做一界定。查《现代汉语词典》,“散文”或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或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以后者论,《周作人散文全集》掺杂有小说,如《好花枝》、《女猎人》、《老什诺思》、《闺情》、《同命》、《江村夜话》(以上第一卷)、《Vita Sexualis》(第五卷)等;有戏剧,如《希腊拟曲二首》(第一卷)、《乡间的老鼠和京都的老鼠》、《乡鼠与城鼠》、《老鼠的会议》(以上第三卷);还有诗歌,如《古诗今译》(第一卷)、《波特莱耳散文小诗》(第二卷)等,第二卷中《小河》一篇,更给改了面目:“这篇无韵的散文诗未收入自编散文集,而收入了诗集《过去的生命》,有的句子本没有分行,这次则只分节,不分行。”作者原来明明讲过“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复以前者论,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收录得又不齐全。
  另一方面,既然收入《希腊神话诸神世系》(第九卷),何以不收录整本《希腊神话》;既然收入《冥土旅行》(第二卷)、《论居丧》(第五卷)、《宙斯被盘问》(第十四卷),何以不收录整本《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呢?或者说此集只取单篇,不取专书,但是《如梦记》、《希腊女诗人萨波》却又全本俱在。而且,既然收入《希腊女诗人萨波》,也可收录《希腊的神与英雄》,乃至《枕草子》、《古事记》。同样,既然收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也可收录《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
  《周作人散文全集》系编年体,较之《周作人文类编》,读来方便许多。然“编辑说明”所云“均依写作(始刊)时间顺序”,亦有不易擘画处:一篇文章“写作”与“始刊”容有时差,可能不在一年,甚至相差更远,假如两种时间都明确,首选何者,全书似乎应该一律。
  此外个别文章系年或可商榷。如第八卷,《致周黎庵》一篇,作者只署“五月廿七日”,编者标“一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作”,然看此信内容:“鄙人此一年来唯以翻译为业,希腊神话已写有二十余万字,大约至秋间可以毕事矣。以后拟再译别的希腊作品,赫洛陀多斯怕太多,故暂定选取路吉亚诺斯也。下学年功课,只有燕大友人为接洽,大约可有四小时,不能当作生计,但有此则可以算不是失业而已。鄙人个人行止所可以奉告者仅此,《大阪每日》所载不知何事……”可断定写于一九三八年。
  第九卷,《小说的回忆》标“一九四五年四月作”,《报纸的盛衰》标“一九四五年五月作”,前一文引用作者自己写于南京狱中的诗,后一文提到金圆券,肯定不是一九四五年的作品。又《孔融的故事》标“一九四五年三月作”,也缺乏依据。此文一九四九年二月载《好文章》第四集,署名“孟开舟”,与《周作人散文全集》系于一九四九年的《希腊运粮记》、《谈胡俗》刊于同一期。以上三篇曾编进《知堂乙酉文编》一书。我从前写《乙酉文编考》,谈过此书中混有乙酉即一九四五年之后所作。
  第十二卷,《关于伊索寓言》编者注:“本文当完成于校阅校样之时,即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并未另行署名,显系为译本出版而作,但当时却未能用上。”据周作人日记,一九五○年五月十一日,“写《关于伊索寓言》一文未了。”五月十二日,“下午写前文了,约二千七百字。”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五年二月第一版《伊索寓言》,收有“附录
关于伊索寓言”,署名周启明。
  第十四卷,《关于清少纳言》标“一九六五年十月作”,据周作人日记,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三日,“上午写《关于清少纳言》小文。”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系年,亦稍可议。先来抄录周氏相关日记: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三时应兼士之约,往辅仁大学讲演,五时了,即返。”三月三日,“下午三时往辅仁讲演,五时回。”三月十日,“下午三时往辅仁讲演第三次,五时返。”三月十七日,“三时往辅仁讲演第四次。”三月三十一日,“下午三时往辅仁大学第五次讲演。”四月十四日,“下午往辅仁第六次讲演。”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往辅仁讲演第七次。”四月二十八日,“下午往辅仁大学讲演第八次。”六月十七日,“下午为邓恭三君校阅辅仁讲演,即为送交静农转交。”七月十七日,“上午邓恭三君来访,留下讲演稿一册。”七月二十四日,“重校讲稿了。”七月二十五日,“以讲稿送交慧修。”周氏共讲八次,邓恭三(即邓广铭)所整理的笔记厘为五讲。编者将五讲分别系于该年二月二十五日、三月三日、三月十日、三月十七日和三月三十一日,如此则不知后来三次讲什么了。
  近年来周作人研究的某些成果,惜未为编者所采用。周作人一九○四年和一九○五年日记中用过别号“顽石”,以后又在《知堂回想录?我的笔名》中提及此事。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绍兴公报》上有署名“顽石”的一批文章,《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文类编》皆予收录,现又编进《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一卷。然而汪成法《周作人“顽石”笔名考辨》一文(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已考证《绍兴公报》的作者“顽石”并非周氏。
  第八卷有《新光抄》一辑,编者注:“自本篇至《流寇与女祸》凡十篇,皆一九四○年所作,陆续刊于《新光》杂志,多谈妇女问题,收入《药堂杂文》集时单独作为‘第二分’。《新光》未得见,现据《药堂杂文》,由编者推定写作月份,并援《明珠抄》之例称为《新光抄》。”其实谢其章《〈新光〉杂志中的周作人文章》一文(载《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四期),已列出《新光》杂志所载周氏各篇文章的具体时间和期号。据此可知,编者推定的写作月份以及“新光抄”这名目似不确当。■
原载:《东方早报》
阅读数[1254]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为什么未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安徽史学》1998年01期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为什么未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64【正文快照】: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曾经有过6次重要会师:第一次,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川贵边南腰界会师;第二次,日,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第三次,日,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第四次,日,彭德怀、毛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诺枫;杨飞;;[J];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03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振国;[J];党史博览;2003年04期
张超;[J];党史博览;2004年05期
卢振国;[J];党史博览;2004年10期
卢国振;;[J];党史天地;2006年10期
张国华;高嵩;;[J];党史纵览;2006年11期
邢杰;;[J];湖北档案;2006年10期
石仲泉;;[J];秘书工作;2006年10期
王家进;;[J];山西老年;2006年10期
,张明金;[J];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02期
程沐雨;[J];纵横;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振国;[J];党史博览;2000年06期
胡德义;[J];档案;1990年06期
;[J];当代广西;2006年18期
赵仕枢;;[J];党的建设;1997年02期
卢振国;;[J];党史博览;2010年11期
程沐雨;;[J];纵横;2006年02期
张国华;高嵩;;[J];党史纵览;2006年11期
卢振国;[J];党史博览;1994年05期
卢振国;[J];丝绸之路;2002年07期
柴玉英;[J];党风通讯;199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沐雨;;[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郑复康;;[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程沐雨;;[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红英;;[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三)[C];2005年
杨浪;;[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王菊人;;[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林维先;詹化雨;李世安;汪少川;万海峰;;[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叶心瑜;;[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吕清;;[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仕宽;[N];人民日报;2008年
陈红卫;[N];商洛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曾昭阳
李宗宽;[N];河南日报;2006年
朱钜锋;[N];陕西日报;2006年
杨棪;[N];民主协商报;2006年
覃丹;[N];陇东报;2006年
宋冰;[N];人民日报;2006年
蒋建农;[N];光明日报;2006年
姜为民;[N];人民日报;2005年
喻晓 任战军;[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宝贵;[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赵婉莹;[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张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赵光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王晓平;[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蔡耀平;[D];西北大学;2011年
张鸽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郭松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僧海霞;[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陈东;[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强;[D];四川大学;2007年
白军锋;[D];西北大学;2010年
王桂莉;[D];西北大学;2011年
杨风;[D];西北大学;2010年
方婷婷;[D];长安大学;2011年
徐鲲;[D];西北大学;2001年
赵亚杰;[D];长安大学;2011年
黄其霜;[D];西北大学;2010年
吴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廖咸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中国使节文集考述刘玉B内容提要 越南作为中国藩属国时期,中国使臣在出使越南的过程中创作了一批文集。本文对这批文集的成书背景、创作内容、存佚状况进行梳理,指出它们不仅是中越之间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晶,而且在创作上具有两个重心:一是较富史学性质的使行录,一是较富文学性质的诗文集。
    随着域外汉文化研究的深入,一批由周边国家使臣创作的,以反映外交活动、出使经历、异国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汉文使节文献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尤以韩国的燕行录和越南的北使诗文最为引人注目。以前者为对象的文化交流研究已成为东亚史学的重镇。后者则生动而细致地展现了中越古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学术界得以在“汉文化区”这个宏大视野中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使臣创作的同类作品却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四部经典当中,至今未能得到全面的整理和足够的重视。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近年来菟检了各类典籍和历史资料,将中国使节文集的成书、内容、存佚、总体风貌一一进行考订,并拟汇纂成文,以飨读者。本文首先介绍以越南为记录对象的使节文集。      一、宋元时期      中越宗藩关系的正式建立,是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和交趾郡王开始的。笔者从已寓目的目录和史籍当中尚未发现有宋代的使交专集,但据史籍记载,宋代曾有使臣编撰过使交集。《宋史?交n传》云:“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加桓检校太尉……遣户部郎中魏庠、虞部员外郎直史馆李度往使焉。”(卷四八八,p.14060)李度,洛阳人,周显德年间举进士,入宋累迁殿中丞,知歙州坐事。《宋史?李度传》云:“度之南使,每至州府,即借图经观其胜迹,皆形篇诗,以上所赐诗有‘奉使南游多好景’之句,遂题为《奉使南游集》,未成编而亡。”(卷一九九,p.13021)   蒙哥汗七年(1257年),蒙古人用强大的武力确定了与安南的宗藩关系。据马明达考察,元代共向越南遣使27次,但是留下使交诗文的却不多。现将所见详列如下:   1.张立道《安南录》 《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云:“至元二年(1265年),遣侍郎宁端府、郎中张立道奉使安南谕旨。”“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命礼部尚书张立道、兵部郎中不眼帖木儿,引其来人严仲维等还,谕世子陈日笕爰!(pp.66~67)关于张立道奉使安南一事,《元史》也有记载:   世祖即位,立道从北征,未尝去左右。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命立道使西夏,给所部军储,以干敏称……(立道)寻与宁端甫使安南,定岁贡之礼。   至元八年,复使安南,宣建国号诏。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岁贡之礼遂定。(卷一六七,p.3915、p.3916)   尽管二者的记录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至少可以确定张立道曾三次出使安南,是元朝前期处理对安南关系的重要廷臣。张立道字显卿,曾长期在云南为官,撰有《安南录》一书。此书是元代关于安南的第一部专著,《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著录,后未见流传。《安南志略》卷三“至元二十八年”条后附有张立道此次出使的文章《张尚书行录》,或许出自《安南录》;卷五《大元名臣往复书问》另收有《张立道显卿与世子书》,亦是张立道第三次出使时所作;卷十七《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了他的一首未题诗名的七律。   2.李克忠《移安南书》《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诏安南国王陈光m,仍以旧制六事事谕之,趣其来朝。”(卷八,p.163)元史未详宣诏使臣的姓名,而《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载:“至元十二年,遣尚书合撒儿海牙、侍郎李克忠召陈王入见,以久疾不朝。数年薨。”副使李克忠字公谨,自号麓泉,青州人。《元史》无李克忠传,但许有壬为李克忠写过《李公神道碑铭》,称其曾三次出使安南;据《元史》,另两次出使时间分别为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至元十六年(1279年);《李公神道碑铭》评价其三次出使:“公视万里如跬步,三往返如须臾。《移安南书》及为诗八十韵皆激烈有气。”(卷六一)可惜的是,《移安南书》等作已佚。   3.徐明善《安南纪行》《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万奴为兵部郎中副之,同使安南,诏谕陈日@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卷十五,p.317)《元史?安南传》对此次出使也有记载。李思衍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余干人。他曾两度出使安南,能吟诗,但传世作品不多。《安南志略》卷十七《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了他的四首七言诗:《世子燕席索诗》、《世子和前韵有自顾不才惭锡土只缘多病欠朝天之句即席次韵》、《行赆有辞之世子举陆贾事壹壹见爱谢绝以诗》、《观棋》。顾嗣立曾搜集其作品,编入《元诗选二集?乙集》,其中即包括上述四首七言诗。李思衍出使安南有徐明善随行。徐明善字志友,别号芳谷,德兴人,一说鄱阳人。《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其事迹云:“至元中,官隆兴教授,又为江西儒学提举。尝奉使安南,又历主江浙、湖广三省考试,拔黄浯于弃卷中,识鉴为当世所称。”(卷一六六《芳谷集》提要,p.1434)徐明善将此次出使的全过程纪录下来,与相关诏文表章及进贡物品单汇辑成《安南行纪》一书,现见存于《说郛》。   4.陈孚《交州稿》《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九月,诏谕安南国陈日笫骨兹氤Q『系佬扛笔沽涸诶舨可惺椋迦榛⒎擦止吩罕嘈薰俪骆冢诶癫坷芍校褰鸱拱材稀!薄对贰ぐ材洗贰栋材现韭浴返募窃赜肷衔乃笾孪嗤3骆谧指罩校憬ㄖ萑恕!对贰繁敬窃厮疤觳墓耍匀蜗啦活浚湮模蟮秩我饧闯桑皇碌耥健薄3骆谟斜鸺砑案铰家痪泶媸溃端目馊椤肥章迹渲芯矶督恢莞濉泛蠹窃疲骸耙跃旁轮辆┦Γ欣钪醇捌冢沧の本澄迨卸铡F渖酱ā⒊且亍⒎缢孜家痪恚鸵运掣D婊鑫榘似ひ焉嫌谑饭荨W炔桓沂觯眉吹乐兴檬话儆嗍祝恐眨骸督恢莞濉罚允就驹啤!笨杉骆诔惺督恢莞濉吠猓够嬗幸环材系赝迹送冀褚巡淮!端目馊樽苣俊菲兰鄹逯惺鳎骸敖约偷缆匪酱ü偶#欠路冻纱笫贡敝钍笾乱喔聪噗!薄端目馊樽苣俊肪硪黄咚摹氨鸺啻婺俊绷硎沼小栋材霞词率芬痪恚滴督恢莞濉分械摹栋材霞词隆贰U馐孜逖猿な淖⑽南曷墼侥系睦贰⑽锊⒎缤痢⑷饲榈鹊取4送猓栋材现韭浴肪硎咭嘣芈计湟皇孜尢饷呔捌呗伞独虢恢萦攵∩俦!贰!冻赂罩惺犯铰家痪恚稼桶材馅材闲蛔锉硪约俺骆谟氚材系耐饨皇槲摹   5.萧泰登《使交录》《元史?成宗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四月庚子,遣礼部侍郎李衍、兵部郎中萧泰登赍诏使安南。”《元史?安南传》记载大体相同。这次出使是中越关系的重要转折,成宗一改忽必烈的远征政策,遣萧李二人出使,为两国交好打下基础。萧泰登(年)字则平,号方崖,祖籍长沙,后居于庐陵太和。《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至元三十一年”条附有萧泰登《使交录序》,据此可知萧泰登撰有《使交录》一书。其序文曰:“受命戒途,夙夜祗若。凡经行见闻,辄加记录,不觉成集,归以板行,以广其传……用自上都至安南,州郡山川、人物礼乐、故塞遗逸、异政殊俗、怪草奇花、人情治法、愈病药方,逐日编纪,通成一集。钦录圣诏,冠乎集首。次以安南世子回表贡物,及中朝诸老送行诗章编次于后。间有应酬纪咏,亦借附集末。”该书现已不传,但是通过序文可以了解其成书过程和大致内容。   6.文矩《安南行纪》《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云:“至治元年(1321年),遣吏部尚书教化、礼部郎中文矩,使安南,宣英宗皇帝即位诏。”《元史?英宗纪》所记略简,但事件基本相同。文矩字子方,长沙人,为宋儒文与可之后。《元史》没有为他立传。吴澄所撰《文君墓志铭》曰:“其文章歌诗虽踪宕尚气,有陈事风赋之志焉。惜其未传而遽止也。”(卷八十)袁桷撰有《文子方安南行记序》,从中可知文矩曾著有《安南行记》。袁桷为其作序云:“予于书独有取焉,宣上意儆,有众誓命焉,有考山川导别,表土俗,以宜于民,莫详于贡书。至若赞帝德以传示永久,是非史官不能。子方以论误奉使事,三者将兼而取之,诚于诗书相殆表里矣。蛮荒首长,俾知夫中国有人焉者。其自子方始穷极珍丽,媚上以营夫已者,子方不知其说也。”(卷二十二)据此可知,《安南行记》收录有文矩出使期间所作诗文、越南山川土俗考述等等,可惜此书今已不传。   7.智熙善《越南行稿》与傅与砺《南征稿》《元史?顺帝纪》云:“元统二年(1334年)正月,遣吏部尚书帖住、礼部郎中智熙善使交趾,以《授时历》赐之。”这次出使的使命主要是宣谕即位诏书,也是有史可考的、元代历史上最后一次遣使安南。其事又载于《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诏书则见于《安南志略》卷二《大元诏制》卷十八。智熙善字子元,镇阳人,“以多学济卓荦之才”(卷三十)。智熙善从安南返回后,将出使期间所作诗歌辑为《越南行稿》一书,征序于许有壬。其诗稿如今已不传,仅《元诗选》癸集中存有二首而已。   与帖住、智熙善随行的还有元末著名文人傅与砺。傅与砺名若金,又字汝砺,新喻人。至顺三年(1332年)以布衣游京师,{藉诗文赢得声名,经虞集推荐而任帖住等人的随员,一同南使。其出使诗歌辑为《南征稿》,其序谈及出使经历和诗稿大概。   元统三年诏遣吏部尚书铁柱、礼部郎中智熙善使安南,而以若金为辅行。其年秋七月辞京师,明年夏还至阙下,往返万六千余里。道途所经山川、城郭、宫室、墟墓、草木、禽虫、百物之状;风雨、寒暑、昼夜、明晦之气、古今之变、上下之宜、风土人物之异。凡所以感于心、郁于情、宣于声而成诗歌者,积百余篇。内弟孙宗玉见而录之,其意若将惧其零落而欲久其存者。(文集卷四)正如孙宗玉所愿,傅与砺的南使之作因此书而得以久传于世。《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法授于同郡范椁,虞集、宋襞以异材荐佐使安南。还除归广州文学教授。至正三年(1343年)卒,年仅四十。所著诗集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等编,范、虞诸人皆尝为之序。”如今其南使之作多见于别集之中。      二、明代      明前期中越关系一度恶化。越南胡朝(年)初建即不断派兵入侵中国思明府及所辖诸州。永乐四年(1406年)九月,明成祖派成国公朱能任征夷将军,统率80万人马入越征讨胡朝。其后黎利起兵反明并于1428年登基为帝,改元顺天,建国号大越,结束了越南短暂的明属时期。顺天四年(1431年)十一月,“明使章敞、徐琦来至京赍印,命帝权归署安南国事。二十日,敞、琦等还。帝(黎利)遣审刑院副使阮文绚、御史中丞阮宗贽随敞等如明谢罪”(本纪卷十)。此后中越之间恢复邦交,越南一如既往地履行岁贡之例,双方往来不断。有明一代近300年间,有如下使交文集被创作出来:   1.张以宁《安南纪行集》 明太祖继位次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就派遣牛谅、张以宁出使越南陈朝,与陈朝相国陈颐有交往。《大越史记全书》云:   冬十一月,葬阜陵。明遣使牛谅、张以宁赍金印龙章来。适裕宗晏驾,谅作诗挽之曰:“南服苍生奠枕安,龙编开国控诸蛮。包茅乍喜通王贡,薤露宁期别庶官。丹诏远颁金印重,黄觞新s玉衣寒。伤心最是天朝使,欲见无由泪满鞍。”既而,以宁疾死,惟谅回国。(本纪卷七)   张以宁(年)字志道,古田人,官至翰林学士,由元入明。由于家居古田翠屏山下,又称翠屏先生。虽然张以宁病死于使途,但其出使之作曾编为《安南纪行集》。据明陈第《世善堂书目》卷上所载,该书名为《南归纪行集》,有宣德三年(公元1438年)张隆刊本,但现未见。陈琏《翠屏集序》云:“先生平昔著述甚富,后多散佚……今诸孙南雄教官隆复以《使安南稿》续板行世,先生著述至是始克全。”今张以宁出使安南的作品多见存于《翠屏集》。   2.王廉《南征录》与林弼《使安南集》1370年王廉出使安南。《明史?安南传》记载其出使原因和经过:“时安南、占城构兵,帝命翰林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谕令罢兵,两国皆奉诏。明年,舜钦等至告哀。帝素服御西华门引见,遂命编修王廉往祭……别遣吏部主事林唐臣封日椅酢!蓖趿窒Q簦ú匀恕S赫昙洹墩憬ㄖ尽芳窃仄洹安┩ㄎ寰染凇兑住贰:槲涑酰鋈牒擦中奘罚槌桑谔铀凳椤9僦辽挛髯蟛颊埂K小督簧郊贰队芈邸贰妒纷搿贰赌险髀肌贰端氖橄晁怠贰S稚魄伲品缒疽鳎樽诤衲荆婢`”。《南征录》即王廉出使安南沿途所作诗歌集,此书现已不传,仅存宋濂的《南征录序》。宋濂评价其诗作日:“今观其措辞,和而弗流,激而弗怒,雅而不凡,可谓能专对者非耶!”(卷五)   随同王廉前往越南的林唐臣(年),又名林弼,字符凯,号梅雪道人,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王廉评价其诗文:“公所为诗文皆雄伟逸宕,语或清峻夤出尘表。有《梅雪文稿》若干卷、《使安南集》若干卷。”(附录《中顺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铭》)现林弼《使安南集》见存于《林登州集》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林弼)生平著作有《梅雪斋稿》、《使安南集》。是集总名《登州》,盖汇为一编,总题以所终之官也。凡诗七卷,文十六卷。”宋濂曾为《使安南集》作序,称其“文辞尔雅”(卷一六九);又云:“行役之劳、倡酬之适、山川土俗之详,已见诗中。”(附录《中顺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铭》)   3.吴伯宗《使交集》吴伯宗名佑,以字行,金溪人。《明史》本传云:“洪武四年(1371年),廷试第一。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奉使安南,称旨。”此行吴伯宗撰有《使交集》,陈第《世善堂书目》与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均题作《使交录》。《明史?艺文志》别集类著录有《吴伯宗集》二十四卷,有小字注“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凡四种”。《四库全书总目》论及吴伯宗著述日:“所著有《南宫集》、《使交集》、《成均集》,共二十卷,又《玉堂集》四卷。今皆未见。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国学释奠》、《玉堂燕坐》诸诗,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残剩,合为此编也。”现吴伯宗的别集《荣进集》中尚存部分使交诗作。   4.任亨泰《使交稿》 任亨泰字古雍,湖广襄阳人,在越南曾与吴伯宗齐名。《明史》有传云:“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为交人所重。其后,襄阳任亨泰亦举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第一,以礼部尚书使安南,交人以为荣。前后使安南者,并称吴、任云。”雍正《湖广通志》记载:“甲午(1394年),命与监察御史严正直使安南,谕以讨龙州赵宗寿之故……所著有《使交集》。”(卷五四《人物志》)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载其所著之书名为《使交稿》。同治《襄阳县志》则云:“所著诗文极富,仅存《使安南稿》六十一首。”   5.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 黄福(年)字如锡,昌邑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癸酉,交n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n”。黄福初到安南,明军溃败,他也一度被俘。但他在越南享有很高声誉,越南民间常有托名为黄福所作的堪舆书。黄福死后谥忠宣,今有《黄忠宣集》,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存目,首为《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后《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又被收录进《纪录汇编》、《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之中。   6.黄谏《使南稿》黄谏(年)字廷臣,号兰坡,兰州人,明正统壬戌(1442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他出使安南一事未载于《明史》,但雍正《甘肃通志》卷三十四记载了此事:“使安南,往还、议定、迎诏、坐次等仪及却赆等书,悉按经史。风节凛然,交趾人称之……所著有《诗经集解》、《使南稿》、《从古正文》、《兰坡集》行世。”(卷三四《人物志》)《使南稿》即为其出使安南之作,《千顷堂书目》卷八作《使交录》,乾隆《高邮州志》卷十《文苑》亦有著录。   7.钱溥《使交录》钱溥字原溥,松江华亭人,正统己未(1439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通。天顺六年(1462年)他以侍读学士身份出使越南。据《明史?安南传》,天顺三年(1459年)黎仁宗被其庶兄黎琮所杀,黎琮篡位,后又被国人所诛,其弟黎灏继位。“六年二月,命侍读学士钱溥、给事中王豫封灏为国王。”钱溥此次出使所作诗文结集为《使交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乃其天顺六年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时出使安南所作。多载赠答诗文,而其山川形势、土俗人情,乃略而不详。”此书亦见于《明史?艺文志》地理类、《千顷堂书目》卷八、《栋亭书目》等目录。   8.吕献《使交稿》《明史》未载吕献出使安南事。清毛奇龄《兵部侍郎吕公传》曰:“公讳献,字丕文,浙江新昌人。成化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孝宗登极(1488年),择可使交趾者,赐献一品服应诏。”(卷七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九、《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均载录有吕献《使交稿》一卷。   9.张弘至《使交录》与鲁铎《使交稿》 1506年明武宗继位,张弘至奉命出使越南。《明史?安南传》云:“武宗践阼,命修撰伦文叙、给事中张弘至诏谕其国。”张弘至字时行,松江华亭人,举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康熙《松江府志》卷五十《艺文志》著录有他所撰的《使交录》一书,具体内容不详。   《明史?鲁铎传》云:“鲁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会试第一。历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武宗立,使安南,却其馈。”(卷一六三.p.4433)鲁铎谥文恪,号莲北。《明诗综》卷三十三云其有《莲北》、《使交》、《东厢》诸集。今存《鲁文恪公文集》第五卷即为《使交稿》,内容为出使途中所撰各类诗作。   10.孙承恩《使交纪行》《明史?安南传》载,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践阼,命编修孙承恩、给事中俞敦诏谕其国”。孙承恩(年)字贞父,松江华亭人,正德辛未(公元1511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谥文简。他将出使期间所作诗歌辑为《使交纪行》,其序云:“途中履历,随意以小诗纪之。与凡感怀酬赠之作,共得古近体若干首……择稍可诵者共百五十章,命儿辈录而为帙。时一展览,以无忘兹役。”(卷二十)今其使交诗作见存于别集《文简集》中。   11.徐孚远《交行摘稿》 徐孚远(年)字公,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为明末“几社六子”之一。王淫《东海先生传》载:“戊戌岁,滇南诏命徐公都御史至交州,与安南定王争礼不得达而返。淫以癸已客于闽之清漳,漳有王生之邻者。一日遇于途,执手语日:‘子乡徐先生亦苦矣。夷齐之行不是过矣。’”(《附录》)徐孚远此次南行,所撰诗文结集为《交行摘稿》,此书收入清人吴省兰所辑丛书《艺海珠尘?庚集》。从诗文标题可知,徐孚远此行有随员黄臣以、张衡宇,徐与此二人及越南黎朝礼部尚书范公著、礼部侍郎黎(学攴)均有诗作赠答。   除上述作者可考的使行专集以外,明代还有数种使交作品集作者不详。如《内阁大库书档旧目》八十四号记有《使交n集》;《近古堂书目》卷上地志类著录《使交录纪行稿》;张秀民《中越关系书目》明代部分载有《使交纪事》并云:“越南内阁抄本一册,题阮启撰,从书名看,当为明人撰述,”(p.226)今越南所存《内阁书目》之《国朝书目》部分亦著录《使交纪事》一本,但未署作者姓名。      三、清代      在清王朝与越南的外交往来中,不仅越南使臣创作了一大批北使诗文,清朝的使臣们也延续前代传统,留下了一批使节文集。详考如下。   1.吴光《奉使安南日记》《清史稿?越南传》:“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维禧遣黎(学攴)等表谢,附贡方物。三年二月,遣内院编修吴光、礼部司务朱志远,谕祭故王维祺、维A。”(卷五二七,p.14628)吴光字迪前,号长庚,浙江归安人。《奉使安南日记》又名《使交集》,今有嘉业堂刘承干民国吴兴丛书刻本。此书收录吴光出使途中在沧州、聊城、滁州、汉口、衡山、祁阳、昭德关、桂林、梧州、谅
山等地所作感怀、咏物、即景等各类诗词歌赋。   2.李仙根《安南使事纪要》、《安南杂记》与杨兆杰《日南记事》 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因黎帝维禧与莫元清的“高平之争”,李仙根和杨兆杰奉命出使越南,出使事由原委见于《清史稿?越南传》:   嘉靖元年,登庸逐M自立,穗子黎平据清华自为一国。后莫氏渐衰,但保高平一郡,势益弱。至是,帝遣内院侍读李仙根、兵部主事杨兆杰,赍敕谕维禧,将高平土地人民归莫元清:“各守其土,尽尔藩职。”(卷五二七,p.14628)   李仙根(年)字子静,号南津,四川遂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榜眼,官至户部右侍郎。李仙根将此次宣谕安南的全过程记录下来,编为《安南使事纪要》,旧钞本或题此书为李仙根、杨兆杰二人所著。《四库全书总目》论及此书:“其词多质朴少文,盖随笔纪录,未及删润也。”(卷五十四,p.490)此外,《清史稿?艺文志》史部杂史类录有《安南使事记》一卷,地理类亦著录李仙根所撰《安南史事记》一卷。《安南史事记》又名《安南杂记》,《说铃》、《昭代丛书》、《学海类编》、《小方壶斋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均有收录。   副使杨兆杰撰有《日南记事》,乾隆《江夏县志》卷十、民国《湖北通志》卷八十一之《艺文志》皆有著录。清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五则著录为《安南日记》,张秀民疑此书与《日南记事》实为同一书(《中越关系书目》清代部分,p.232)。   3.周灿《使交纪事》与《使交吟》 康熙年间,周灿任谕祭副使出使越南。《清史稿?越南传》:“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四月……同时遣翰林院侍读邬黑、礼部郎中周灿谕祭故王维禧、维口”周灿字星公,临潼人,顺治己亥(公元1659年)进士,官至南康府知府。他将出访经历以及沿途所见风土人情、制度文化等撰为《使交纪事》,所作诗词则辑为《使交吟》。《使交纪事》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兴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士桢序,李序曰:“其集中所志山川道里、风俗人物、羽革草木之属,无不咨诹而毕载之。又形之咏歌,作为篇什,令观者留连感叹,而不忍释诗。”《使交吟》有周灿自序,云:“臣灿才惭专对,出使遐荒,仰见圣德,光华无远,弗届欣跃于中,以及宾朋赠答山川草木,间有讽咏。共得七言绝句四十八首,并《安南世系略》一首恭呈。”其《使交纪事》、《使交吟》、《安南世系略》与《南交好音》被合称为“南音四种”,其中《南交好音》为越人所作之诗。   4.邓廷础痘驶荨 《清史稿?越南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遣内阁中书邓廷础⒑擦衷罕嘈蕹晌内图拦释趵栉娌岱馕材瞎酢!钡送闯鍪雇局械囊饔街朐饺说某椭峒痘驶荨罚舜尽读肽洗允觥仿奂按耸樵唬骸暗宿ぴ跋壬闯鍪菇恢夯梗黾麝芩唬劳克缥锼荆萌绺墒壮驮椭玻源胃窖伞7治恚痘驶荨贰8侵野椤⑽氯岫睾裰猓跫蛑校缬诖释狻7欠蜩剐钪睢⒑猓斡芍链?”   5.丐香《越南竹枝词》今安徽芜湖市图书馆所藏阿英赠书中,有《越南竹枝词》一书。此书为道光刊本,封题由通州白曾@于光绪十四年(1889年)所署,共收录诗词80首。作者丐香生平事迹待考,卷首有作者自题日:“皇华载道,昔传使者之章。白雉呈祥,远献交人之项。双诏沛深恩,命ヵ粜濉R恍谐心├簦πз烨鳌宦芬鹿谌宋铮鲇妗K氖辈菽纠コ妫薅尴摹<潘埃窃仄姆保裰μ岳酥剩勺髋1衬林碇!弊蕴饴淇钍奔湮拦舛(1822年)正月。据此推知,作者出使越南应在道光元年。而据《清史稿?越南传》记载,是年曾派广西按察使潘恭辰使越,册封阮福咬为越南国王;丐香或为此次使团成员。   6.宝清《越南纪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宝清任册封使,奉命出使越南。《清史稿?宣宗纪》记载日:“以故越南国王阮福皎子阮福梦侥瞎酰阄靼床焓贡η逋岱狻!(卷十九,p.684)《越南纪略》即为宝清的使行录,今有广西省城街汤日新堂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刻本,书卷端题《奉使越南国封祭纪略》。书中详细记录出使经过和越南的风情市貌、文化习俗、科举制度,以及作者与越人的交往等等,还收录了25首反映越南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越两国宗藩关系的终结,中国使臣撰写的使交作品不再出现。   上文论及元、明、清三朝使节专集共计30种,除2种内容不详外,其余13种为较富史学性的使行录,15种为较富文学性的诗文集。也就是说,中国的使节文献大体上是史学性与文学性并重的。而在越南现存的北使文献中,有8种燕行记,82种北使诗文集,显然偏重于较富文学性的诗文。朝鲜半岛人所撰著的燕行录今存440种,其中具有独立性且作家已被确认的有418种,其内容多为较富史学性的记事散文。这一现象说明,韩越两国的使节文献各有一个创作重心,但这两个不同的创作重心均可在中国的使节文献中找到相应的文化渊源。四部典籍浩如烟海,上文对中国使交文集的考述难免会有遗漏。但是,对这类文献进行系统的爬梳整理,了解其遗存状况,这项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原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阅读数[3030]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说法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