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总质量是否一直不变?人类地球生活史对地球质量有何影响?

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陆地动物是什么?蚯蚓吗?少年科学说占80%,可能么?_百度知道
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陆地动物是什么?蚯蚓吗?少年科学说占80%,可能么?
提问者采纳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活方式最多样、生存策略最奇特的一大类生物。以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的昆虫至少有100万种,可能有500~1000万种,甚至有8000万种。即使以100万种计,昆虫的种类也几乎占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60%,动物种类的80%,无脊椎动物的90%,节肢动物的95%。昆虫在生物界是绝对的多数,是压倒一切的优势物种!昆虫学家在南美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发现,仅蚂蚁一类,在一棵树上就有5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栖息在树的不同部位!单单我们都市人最熟悉的鸣叫类昆虫,在上海地区常见的就不下几十种,包括斗蟋、油葫芦、棺头蟋、纺织娘、金蛉子等。 绝大多数昆虫都有极高的繁殖力,而且生活周期短,一年就能繁殖一代甚至许多代。大多数昆虫都拥有庞大的个体数,有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之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个沙漠飞蝗的单个群体内的蝗虫数可高达250亿个,它们在空中飞过时如云层一般,可以遮天蔽日!在热带雨林,有一种切叶蚁群体,一个蚁后可以拥有200~300万个工蚁,这些工蚁个体在蚁巢内堆积起来可达4.5~6米厚!由这些蚂蚁的日常生命活动所搬动的土壤可达到18吨之重,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远大于蚯蚓。 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常被人忽略。在热带雨林,人们可能更关注栖息在林内的大量珍稀的野生哺乳动物。但事实上,热带雨林内的昆虫,无论在种类、个体数量上,还是在生物量上,都远远大于哺乳动物,仅蚂蚁和白蚁这两大类昆虫,它们的总重量就超过了同样面积内所有哺乳动物的重量!昆虫有如此巨大的数量,它们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现存的昆虫绝大多数是小型的,昆虫是以小取胜的。昆虫没有脊椎骨,靠坚韧的几丁质外壳来支撑躯体。小的体型能使表皮的相对面积增大,从而减轻体重,增大强度,便于昆虫&见缝插针&,占据其他物种无法生存的空间。例如,一棵带刺的相思树只够一头长颈鹿吃一餐,但却能为十几种食性或食谱不同的昆虫提供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可养活它们的一生乃至几代。吸花蜜的,吃花苞、花瓣的,食果和种子的,吃叶、蛀杆的以及食根的各种昆虫可以在一棵树上共同生活,这些昆虫还可以养活几乎同样数量的寄生和重寄生昆虫。 昆虫个体小,从卵到成虫需要蜕好几次皮,容易遭到各种天敌的攻击,所以它们必须以足够的数量来满足种群繁延的需要。即使是凶猛的捕猎高手螳螂,也是以大量的个体数来确保的。一个普通的螳螂,一般会产下2~3个卵块(螵蛸),可孵化出几百至上千个个体。 以变求生,以静克敌 昆虫由于体型小,易遭攻击,要生存下去,还必须有多种生存策略。变化多端、&与时俱进&是昆虫求生的基本策略。昆虫从卵到成虫,要经过幼虫和蛹以及若干次蜕皮阶段。幼虫与成虫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构造,使昆虫的食谱和生存范围极大地扩大了。绝大多数蛾类和蝶类的幼虫都咀食植物,而它们的成虫则靠吸食花蜜来维持生命。它们用这种方式,有效地占据了两大类不同的生境。同时,在最无助的化蛹阶段,它们则以静制动,躲避敌害,以保护色、拟态等防卫手段将一生中最易受伤害的阶段隐蔽起来。例如,凤蝶、蛱蝶的蛹通常以与寄主植物茎杆相似的颜色、形态固定其上;夜蛾及一些甲虫类则入土化蛹,为成虫的顺利羽化提供安全保障。又如蟋蟀、螽斯等半变态的昆虫,虽然它们的幼体与成虫在形态上很相似,但在体色和色斑上却不一样。一种名叫悦鸣草螽的螽斯,其幼体阶段完全不同于黑绿色的成虫,呈现出令捕食者警戒的黑红色,使它们得以在各种天敌的眼皮底下蜕皮长大。 螳螂虽然张牙舞爪、威风凛凛,但为了更有效地生存,它们也需要伪装。埋伏在花朵中的花螳螂,体色和斑纹都酷似花瓣,是不愁逮不到前来吸蜜的恋花者的。而枯叶蛾、枯叶蝶、竹节虫、角蝉等的绝妙拟态却可躲过狡猾的猎手。许多直翅目昆虫,如蚱蜢、蝗虫、蝈蝈、纺织娘、条螽等,都有&变脸&的绝招,幼体一般根据最后一次蜕皮时的栖息地为背景来选择体色,让自己的身体变为翠绿色或枯褐色。一些栖息在戈壁滩的蝗虫,更是能随着所栖之处的砾石的颜色和花纹而变色,有效地躲避天敌。 有些鸣叫昆虫,如斗蟋、树蟋、钟蟋等,还能通过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来&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一般来说,每一种鸣虫都有其鲜明的鸣叫特征,因为雌性昆虫是根据不同鸣声来寻找配偶的。然而奇妙的是,当鸣虫发现&敌情&时,它们会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在野外观察鸣虫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明明是来自右前方的鸣声,会突然变成左前方,甚至会完全变成反方向。根据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树蟋的观察,当正在鸣叫的昆虫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它们会调节前翅与身体的角度来改变摩擦发声的方向和强度,从而转移捕猎者的注意力。 许多昆虫都有&装死&或&假死&的习性,尤其是一些金花虫、瓢虫和步甲类昆虫,&惹不起就躲&。有一种黑步甲,当遇到威胁时,它常常六脚朝天地仰躺着,脚一动不动,任凭你如何拨逗,它就跟死了一样。这样的&装死&可保持20~50分钟,甚至超过一小时,让那些吃活物的捕猎者完全丧失耐心,弃之而去。一些金花虫和瓢虫在受到惊吓时,则常常是立即从植物上跌落下来,然后急速逃逸。这些独特的生存策略,有效地弥补了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带来的防卫上的劣势。 吃与被吃,构筑生命支撑系统 大鱼吃小鱼,一物降一物,自然界的万物就是这样被串联起来,物质就是这样循环流动起来的。昆虫的足迹几乎遍及所有的陆地和淡水。许许多多昆虫是取食于植物的,几乎没有一种陆生植物不是某种昆虫的食物,有些昆虫甚至吃真菌类和苔藓、地衣类。通过光合作用而积聚的植物蛋白,通过昆虫的取食转化成了高能量的动物蛋白,为其他成千上万种动物(鱼类、两栖、爬行、鸟类直至哺乳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昆虫是植物花粉的传播者,使有花植物得以结果、繁衍。土壤中也有大量的昆虫在活动,它们肥沃了土壤,促进了各种植物的生长。如果没有昆虫的存在,植物就不可能有这般繁荣。各种腐食或腐生昆虫的存在,将撒落在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集聚起来,变废为宝。没有屎克螂的辛勤劳动,澳洲草原上的牛羊粪便会多到让草根难以萌发新芽的地步。 地球上不计其数的昆虫,通过&吃&与&被吃&的途径,把各种结构不一、功能不同的食物链编织成一张强有力的&万维网&,支撑着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每一种昆虫就是这张生命网上经纬交叉的联结点。如果所有的联结点都消失了,网还能存在吗?如果我们将整个生态系统比作一座金字塔,人类仅是生存于塔尖的一个物种,最多仅占百万分之一,而占整个生物种类60%的昆虫则实实在在是这座金字塔的底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威尔逊说&小生命转动大世界(The little creatures who run the world)&。昆虫的生存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的健康生存却离不开与所有物种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昆虫。 昆虫害益,掌控在人 一提起昆虫,我们习惯于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害虫与益虫。凡与人类争食吃、干扰人类正常生活的多被视为害虫。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的确有一些臭名昭著的昆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或麻烦,如由跳蚤和老鼠传播的黑死病(鼠疫),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由苍蝇传播的伤寒;而飞蝗、行军虫所到之处,农民颗粒无收。其实在自然界,任何一种物种,只要其种群数量超过了其天敌所能控制的范围,都可能对其他物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是人类的各种活动(生产和生活),打破了某些昆虫原有的平衡,为其提供优越的繁殖、扩散条件,或抑制了天敌作用的正常发挥。
其他类似问题
蚯蚓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我觉得是人,总质量最大。
人占97.3725%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SAMCMO严晓东评:27.35万亿亿公斤每平方米的牛顿力常数.超级月亮对地球影响深远!不能简单地做学科分析!!
SAMCMO严晓东评:超级月亮对地球影响深远!不能简单地做学科分析!!最远40万KM,最近35.66万KM,相差4万多KM呢!!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介绍,.....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平均值约38.4万公里,最近约36万公里,最远约40万公里。
  “....。月亮毕竟在35万多公里开外,即便今晚月亮最大最圆,也不会比平常的圆月大很多。”....南仁东表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汐力,对地质活动来说属于外部因素,影响较小。地壳运动本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引发地震的主因。....  据天文精确推算,20日....3时许,.....距离地球最近的位置......约35.66万公里。
-----几万KM的差距对地球的某个地方,特别是处于敏感地震区的长期影响
---请注意:超级月亮三十年才形成!!是不容勿略亽!!!?????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4万KM对地球和月亮的引力变化可达:27.35亿亿万公斤每平方米的牛顿力常数.
59.54万亿亿吨的地球*0.735亿亿吨的月亮/4万KM的距差=27.35万亿亿公斤每平方米的牛顿力常数.
 万有引力常数又称,即中表示引力与两物体质量、距离关系公式中的系数。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
  其值约等于6.67259&10^(-11)N·m²/㎏²,
  它是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由物理学家于1798年巧妙的在实验室里用扭秤测定的万有引力常数,从而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虽然很大,但不及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公转周期27.32166日。 表面的最低温度是-183摄氏度。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米20个,米则有80个,1000米以上的有200个。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湖”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
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
,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月球的轨道平面(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还有“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更大的行星,名叫塞亚,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月球起源新说
  月球来自哪里?这是一个人们在不断探求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行星演化理论的飞跃发展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一种月球起源的新学说,叫做新俘获说。但在这之前,还有外星人一说。  人造月球
  经过一些科学家的调查,发现月球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月球有可能是外星人建造、驾驶的聚集地或飞船。 俘获月球的四种力
    月球进入地球引力圈后,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卫星轨道上绕行。俘获月球主要有四种力,即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气的阻力。  一般来说,飞进地球引力圈的小天体,包括月球在内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仅有地球引力,俘获后的小天体轨道未呈椭圆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阳引力之后,使小天体轨道有了改变。在地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进入地球引力圈内的小天体的轨道也不完全是椭圆形的,而且飞行若干周之后必然脱离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卫星轨道上。  但是,月球并未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这是由于原始大气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飞来的月球起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轨道半径变小,便跑不掉了。  如此说来,月球因受大气阻力作用轨道半径越来越小,岂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来,与地球相撞吗?不必担心,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原始大气已开始逐渐飘散,月球所受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所受阻力也随之消失,因而轨道半径没有变小,也没有与地球相撞。  大气阻力消失后,还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强化,轨道反而向外推移。通过观测得知,目前月球轨道半径事实上每年大约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种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后既未掉到地球上来,也没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终在卫星轨道上运行,与地球长期相伴。
俘获是普遍现象
月球的几大谜团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据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这个理论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地球岩石必然经历了风化作用和板块运动以及造山运动导致了过于古老的岩石难以保存,另一方面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的多,形成期冷却速度也要慢的多,早期岩石的形成自然也要晚的多。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成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气之谜,另外还有月球是不是外星人基地一说,以及月球上发现英文字母,美国二战飞机和疑似月球内部入口洞穴等谜团。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这个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均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 两个可看作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物理学家、化学家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1&m2/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地球在自转,除了在北极端点,在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物体,其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此时可看作绕地球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万有引力。由于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远小于重力,故一般就认为重力就略等于万有引力了,其实重力是略小于万有引力的,只有在南北极物体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为零时,重力才等于万有引力。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方向不同,重力是,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竖直向下和指向地心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任意两个或两个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在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和 ,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万有引力的伟大意义
  17世纪早期,人们已经能够区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气阻力、电力和人力等。牛顿首次将这些看似不同的力准确地归结到万有引力概念里:苹果落地,人有体重,月亮围绕地球转,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易懂,涵盖面广。
  万有引力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是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特征,这成为大部分物理科学的理论基石。
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在谈论万有引力发现的事件时,对于当时天文学及力学的发展情形也得有一些说明,才能了解当时代科学的背景,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刺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被发现的原因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原因很多,主要因为一下几点。
  1.科学发展的要求:牛顿之前,有很多天文学家在对中的进行观察。经过几位天文学家的观察记录,到时,他对这些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到开普勒第三定律:
  1.所有行星都绕太阳做运行,太阳在所有椭圆的公共焦点上。
  2.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k。
  开普勒三定律是不容置疑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让它们做加速度为零的运动?牛顿经过研究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当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量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个人原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虽然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牛顿本人的一些因素:聪明勤于思考拥有一定的知识量。据《》说: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一段时间,废寝忘食(每天魂不守舍,在食堂吃饭,饭碗在前,他在发呆。去食堂吃饭,却走错了方向。一些老师在校园后的沙滩上散步时,看见了一些古怪的算式和符号)。1669年,他年仅27岁,就担任了的数学教授。还有1672年当选为会员。
  万有引力是怎样被发现的
  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圣三一学院三年级的学生。看到他白皙的皮肤和金色的长发,很多人以为他还是个孩子。他身体瘦小,沉默寡言,性格严肃,这使人们更加相信他还是个孩子。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和整天写满怒气的表情更是。
  黑死病席卷了,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那确实是段可怕的日子。大学被迫关闭,像这样热衷于学术的人只好返回安全的乡村,期待着席卷城市的病魔早日离去。
  在乡村的日子里,牛顿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惑:是什么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为什么地球不会掉落到太阳上?
  在随后的几年里,牛顿声称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坐在姐姐的果园里,牛顿听到熟悉的声音,“咚”的一声,一只苹果落到草地上。他急忙转头观察第二只苹果落地。第二只苹果从外伸的树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弹了一下,静静地躺在草地上。这只苹果肯定不是牛顿见到的第一只落地的苹果,当然第二只和第一只没有什么差别。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气晴朗,牛顿看见小外甥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着一条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着小球。他先慢慢地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后小球就径直抛出。
  牛顿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两种力量作用于小球,这两种力量是向外的推动力和皮筋的拉力。同样,也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他深信,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这使他断言,相互吸引力不但适用于硕大的天体之间,而且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物体之间。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人们普遍认为,适用于地球的自然定律与太空中的定律大相径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沉重打击了这一观点,它告诉人们,支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是很简单的。
  牛顿推动了引力定律的发展,指出万有引力不仅仅是的特征,也是所有物体的特征。作为所有最重要的科学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公式已成为整个物理
学的基石。
  当然,当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却未能得出万有引力的公式,因为公式中的“G”实在太小了,因此他提出:F∝mM/r^2。直到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卡文迪许(即)较精确地测出了引力恒量的数值。万有引力的简单涵义  并不是发现了重力,他是发现重力是「万有」的。每个物体都会吸引其他物体,而这股引力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每一个物体都吸引着其他每一个物体,而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正比于这它们的质量,会随著两物体中心连线距离的平方而递减。牛顿为了证明只有球形体可把「球的总质量集中到球的质心点」来代表整个球的万有引力作用的总效果而发展了微积分。然而不管距离地球多远,地球的重力永远不会变成零,即使你被带到宇宙的边缘,地球的重力还是会作用到你身上,虽然地球重力的作用可能会被你附近质量巨大的物体所掩盖,但它还是存在。不管是多小还是多远,每一个物体都会受到引力作用,而且遍布整个太空,正如我们所说的「万有」。
152,097,701 km(1.016 710 333 5 AU)
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924,375,700 km(6.179 069 900 7 AU)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转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转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转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0(7.25°至赤道)
348.739 36°
近日点辐角
114.207 83°
0.003 352 9
6,372.797 km
6,378.137 km
6,356.752 km
0.996 647 1
赤道圆周长
40,075.02 km
40,007.86 km
平均圆周长
40,041.47 km
510,065,600 km^2
148,939,100 km^2(29.2 %)
361,126,400 km^2(70.8 %)
1.083 207 3&10^12 km^3
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9.780 1 m/s^2(0.997 32 g)
11.186 km/s(39,600 km/h)
0.997 258 d(23.934 h)
赤道旋转速率
465.11 m/s
23.439 281°
287 K(14 ℃)
最大表面温度
331 K(57.7 ℃)
最小表面温度
184 K(-89.2 ℃)
101.3 ()
152,097,701 km(1.016 710 333 5 AU)
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924,375,700 km(6.179 069 900 7 AU)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转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转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转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0(7.25°至赤道)
348.739 36°
近日点辐角
114.207 8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地球生活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