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政治必修二)专题四至专题八知识结构框架梳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至八知识体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至八知识体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5-8专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5-8专题)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当时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
2、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4、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三、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① 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 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 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 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A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C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D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前提)
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六、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八、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扩展,提供经济前提和技术条件)
① 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 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物质条件,国际分工)
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②&&&&&&&&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4.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 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 持续时间长()
③ 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 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背景: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①
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和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凯恩斯主义,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其中: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
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新边疆;
约翰逊——伟大社会;
(2)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失灵;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经济复苏时代
特征: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理论:反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 进入“新经济”时代
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原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
特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这一特点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
五、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六、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发展经济的政策:①进行政治改革铲除法西斯势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③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④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七、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归纳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举例说明。怎样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
(1)&&&&&&
新变化: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C.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D.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2)&&&&&&
举例:美国的“新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3)认识:①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
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2、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
①二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⑵内容
①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
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⑶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内容
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⑵后果:苏联出现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①积极方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一枝独秀。
①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②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 ③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④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四、认识: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2)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
(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主要过程
(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建立欧洲煤纲联营。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04年由最初的12国发展到25国
(4)1999年欧元诞生:
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4、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1)成立: 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 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①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
②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三、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①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②成立: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③中国加入APEC: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⑤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⑥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要求。
四、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A、现代科技的发展
B、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性质:国际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3): 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正式批准加入:日& 多哈会议
2、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对策:加强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③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 区别:①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政治必修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