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应该如何发展中药资源?

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1版:今日要闻
第1版 今日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特刊
聚焦第四届 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立意之高、研讨之深、人气之旺令所有与会者印象深刻。中医药专家从历史方位、民族复兴高度和国家大局对中医药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全面规划——
扬五种资源优势 谋战略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柴 玉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意义重大。如何以改革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大力发挥其特色、合理规划其资源,已成为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高峰论坛和分论坛上,国内外中医药专家从实践出发,共同研讨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路径,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关键词:卫生资源&&&&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建立人才供需平衡机制&&&&提高中医药可及性重在基层。目前,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但总体说来,覆盖面还不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普遍存在中医科室条件差、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提出基层发展战略思路,在保持现有格局的前提下,将中医药发展重点向基层转移,进行增量改革,做强做活存量,做大增量,使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成为区域诊疗中心,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省级成立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副厅级;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中医处(科),县级设置中医股,配备专人管理中医药工作;省政府将建设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随着中医医疗规模的扩大,中医类医疗从业人员正进一步增加,教育体系已初步构建。然而,中医药队伍尚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医乡村医生仅有2.71万人,农村、社区基层中医药领军人物、名中医药专家、中医药骨干人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提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中医临床人才需求规划、计划,纳入卫生计生人才规划;根据人才需求及中医药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中医药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建立供需平衡机制。&&&&对于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中医学院必须以中医为主,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中医教育要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要重视经验传承,并广泛开展师带徒模式。&&&&“师承教育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受名师真传者,更易成长为高徒;全日制中医教育基础性和综合性强,培养面广,也值得充分肯定。”第二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敏如说,改革是必要的,根据中医药特色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则更具传承意义。&&&&关键词:经济资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药规模化生产&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中医药行业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中药产值是1444亿元,2013年达到5156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占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1%。&&&&&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振江介绍,神威方法论的核心是借助现代医学观念解读传统中医理论,借助现代研究方法破译中医药原理机制,以现代管理理念保证药品品质,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药规模化生产,从而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医药成本。&&&&目前,中医药产业在国外认可度不高,质量是重要因素。种植不规范又是导致质量差异的因素。药农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指导,种植方法不够科学,导致中药材难以实现规范化种植,从而影响药材质量。&&&&甘培尚建议,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建立丰产高效规模经营的示范基地,以改变中药材生长条件恶劣、科技含量低及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同时,政府与制药企业应投入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从源头上确保制药企业所用药材原料的质量。&&&&2013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当归、党参、黄(红)芪等五大宗道地药材总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佛慈、独一味、奇正藏药等中药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目前,该省拥有2931个中药批准文号,成为名副其实的“陇药产业”。&&&&关键词:科技资源&&&&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中医药全球协同发展路径&&&&以中医药基本原理和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自主原始创新,是我国中医药界和科技界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入‘新赛场’建设,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探索中医药全球协同发展路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将原创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继承基础上,以优势和特色为起点,以解决制约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组织中医和多学科结合的队伍研究,利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争取中医学跨越式发展。&&&&“疗效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认为,要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通过医疗实践和科学计算的方式,达到医疗实践数据化,从而实现这一科研范式。&&&&从介入“非典”治疗获得好的疗效,到用经典方加减、低成本研发防治“甲流”的有效中药组方“金花清感方”,再到发明“青蒿素”为百万患者解除疾患并获拉斯克奖……都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典范。&&&&刘敏如表示,任何科学学科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问题,不是因为不科学才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现代化了的中医仍然是中医,而不是中医西化,也不等于中西医结合;现代化了的中药是符合中医理论的新中药,而非西化中药,也不等于植物药。中医中药相辅相成,坚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优势与特色,以辨“证”为据,以辨“病”为依,方药随证化裁,采用现代科技为研究所用,跟上时代步伐,参与世界“话语权”,才能让发展中的中医药走向国际。&&&&关键词:文化资源&&&&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性难题&&&&文化是国家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国家竞争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孙光荣说,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系列化、传播的大众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和研发的产业化;需要将中医药文化置于国家文化发展的规划之中,置于中医药事业总格局之中,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事业,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产业,既满足公众医疗卫生和健康需要,又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孙光荣认为,中医药文化必将发挥引领、稳定和促进作用,并可以文化先行,引领中医药学术进步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关键词:生态资源&&&&规范中药种植发展绿色企业&实现中药产业生态战略价值&&&&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形象目标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但在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一种战略目标、战略路径和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韩同彪说,中药材种植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反而会美化环境。中药制造业不同于其他工业和企业,其具有很强的环保性,从中药材种植到生产及生产所剩的药渣,还可循环利用,对水质、环境等都没有污染,更有利于保护环境。&&&&他认为,中医药对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具有推动作用。按照中药的天然属性和生长规律,严格采集和种养方法,合理控制药材生产规模和使用方向,把中药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管理,对于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中药产业的生态战略价值至关重要。&&&&甘培尚介绍,近年来,甘肃省联合旅游局、农牧、林业、商务及文化等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和《甘肃省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着力打造健康甘肃、养生甘肃、绿色甘肃,努力将甘肃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目的地”。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3 邮发代号:1-140(国内)D-1138(国外)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甲四号 邮编:100192 电话:&&
传真: mail:广告热线:Copyright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All
Rights Resened|/|/|/|/|/|
//|//|//|//|//|
【四月份专题讨论】 面对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新药研发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如何?请
希望越办越红火,下午上班时登录时,发现药学版竟然那么多人同时在线,新药版有2000多站友,制剂版有1500同仁,分析、药化也上千人,在我印象中可是盛况空前啊,也是因为近段时间国家将要出台大政方针吧,医药行业日子不好过啊,但换句话说,真能规范到位,也不啻为行业的福音!!
闲话少叙,对论题的深入讨论,我希望能从偏方正路的角度能有DXYERS积极讨论。大家知道,我们周围有不少偏方、验方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功效,如何更好地造福大众,让偏方走上正路,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治病救人的宗旨。这中间的操作,从新药角度来说,可能有许多模糊之处,比如,如果既想做到技术保密,又想更大程度接受市场检验,如何才能做到,等等??????
前一段时间医药经济报上曾登载对该问题的讨论,正好本人身边有熟人想操作此事,但对具体怎么做很是疑惑,比如数据积累,疗效确认,申报要点,专利保护???????希望大家能就此议题进行讨论。作为一个只有两年企业研发部门工作经验的新人来说,国家出台政策遏制现在的仿该,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但是不知道这样的政策会坚持多久,对这个行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面对现在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编资料,无奈。。。。。转贴:来自四月蒿药学在线7个金点子助推中药发展――“现代中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观点集粹  两院院士、大学校长、科学院院长、政府官员、中医院院长、媒体代表……近日,关注中药发展、热心中药发展、致力中药发展的各届专家齐聚北京,在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现代中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同为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地发展把脉护航。  统一思想反向思维(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药发展应该说取得了重大进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药现代化现在还没有重大突破,一些关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现在中药现代化发展表现为成绩显著,问题不少。  首先就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无论从我们中药界内部还是在外部都有不同的学术思想的观点。有的人主张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也有人不赞同中医药现代化。两种指导思想矛盾比较尖锐,还没有统一。我认为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的问题,应该求同存异,不要把所有的中医中药人员都推到现代化上。一部分人主张现代化的,那么就给他们条件支持他们,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而有一些人有另外的想法,认为原汁原味原封不动比较好,那么也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发展。  第二是政策法规的问题。政策法规是我们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应该说目前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是适合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从总体上来讲这个政策是对头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方面、某些局部,确实有政策法规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情况。不论是在新药审批方面、在药品市场管理方面,都存在这种情况。应随时进行调整,随时进行补充,这是必要的。  第三是体制和机制问题。现在有提法,中药的研究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要转移到企业,要以企业作为主阵地来推进研究工作,这个和国际上同步,各个国家都如此。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有多少药厂有科研实力。现在主要的支持者还是来自国家。企业真正用于中药科研的经费少而又少。  下这么大力量推进中药现代化,而到今天为止没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原因是什么?过去我们习惯于谈成绩、谈优点、谈成就,但是不太善于从教训中总结一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另一角度从反向思维考虑一下,抓住关键问题,集中主要的力量来重点突破。此外,中药走向国际这个概念我觉得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说中药走向国际、走向国外,是指的中药以处方药的身份走出去,进入对方的主流社会,主流医疗体系,而不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走出去。  协调管理两次分开(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中药现代化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氛围,大多数城市都对中药现代化予以关注,这种氛围是10年以前享受不到的。1996年,中药出口处于低潮,2004年,开始回升。据悉,2005年能够达到8亿美金。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成果。但是。中药现代化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要加强协调管理。现在有十几个部委介入到中药现代化之中。因此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这对中药现代化的集中管理非常不利。希望能由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领导机构来具体负责这件事。  二是要加强统一规划。在我们做的科技调查当中,全国现在一共23个省市,都制定了各省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佃是是参差不齐的。有一部分省市没有有考虑到自己的地域优势,有些省市没有突出自己地区的特点。有些地方发现一个药材好,都去找,结果造成许多植被被破坏。此外,对于中药现代化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容易造成混乱。因此,制定一个发展战略目标很重要。  三是要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现在许多企业有积极性,但没这么大的财力,有的时候钱怎么投也不清楚,或者说有些企业更想的是*广告效应,而不是真正长期投入,做长远的后续发展。而有些研究考虑产业化方面过少。  四是要加强科技投入。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上,主导的应该是品种。一个企业没有好的品种很难生存。而品种的关键在其科技含量上。中国不缺乏好处方、好药,从现有中药里面做二次开发,是一条发展捷径,老祖宗已拿出这个方子是有效,我们现在就是在有效的方子里证明它为什么有效,然后再临床证明,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排斥创新中药,也不排斥对古代名方进行二次开发。  系统工程以我为主(高思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  中药现代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一个剂型的改进、一个工艺的改进,也不单是出一个新药就是中药现代化了。应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资源管理到中药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化。并且希望在这一过程当中,升华出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化中药理论。这样才可能是中药现代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我为主,做到我主人随,形成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和标准,形成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评价体系和标准。  中药现代化的另一个标志就是能够形成与资源、环境、中药工业、中药农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因为中药不是植物药,中药的现代化应该和中医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是互为支撑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还应能够提出来一套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机制。  调整思路交流合作(郑守曾――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传统中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实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适应,让传统中医药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中药,那么这个中药就应该称之为是现代中药。现代中药要适应人们对现代社会价值的理解。其价值、安全性、剂型都要符合现代社会的理解。中药目前没有摆脱替代以及补充的地位,因此,中药开发的战略首先要开发在临床应用中能够被首选的中药,应该注意开发针对一些病症的中药。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西医是辨病论治的,但只要符合要求,一种抗生素可以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讲辨证施治,但现在研究中则只针对某一病进行研究。因此,中药的研究思路需要进行调整。此外,现代中药开发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打破西方的技术壁垒,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跟西方的药厂合作。这样我们的中药才能比较快的进入世界市场,能够比较快地适应世界需要。  保护意识配套说法(张清奎――国家知识产权局医药生物审查部)  现在的大背景是,要实现现代化不科技创新不行,科技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不行。现在中医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一些很有名的专家搞的一些东西要卖给人家要申请专利,但是人家还没有申请专利他就把文章发表了,这就等于卖给人家东西,刚卖掉后,又把东西砸坏,结果是一分钱不值了。还有一些科研人员搜集民间的验方,然后一出书一公布,从科普角度上讲是好事,但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讲未必是好事。现在***、韩国都在虎视眈眈盯着中医药的东西,而且他们利用专利的意识又特别强。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没有配套的法规、措施不行。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如《商标法》、《中药保护条例》,但这个法规还是不那么完善,在实行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但这件事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比较早地避免纠纷,维护好市场秩序,否则危害比较大。  主体战略双向接轨(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我认为现代中药发展应该坚持主体战略。所谓主体就是中医药运用中国文化来体现和自然科学结合,研究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疾病防治。在当前用单纯还原论的思维不能解决所有疾病问题的时候,大家开始反思中医药的作用。最近两个月的时间,包括俄罗斯总理在内的诸多外国首脑、卫生部官员等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或看病或参观,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医药的特色,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现代中药发展突出特色优势是我们保持和发扬中药必须坚持的战略,只有这么走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在中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看到我们的弱势,看到不足,看到中医药发展必须要走国际发展战略。但是,走向世界,不只是单方面接轨,而是要双向接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名庆典的时候提出建立三个体系,即中药创新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卫生保健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这充分说明,必须要保持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自强才能保持,只有自强才能发展,这是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寄予的深切希望。  舆论支撑推出典型(徐九武――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  从新闻宣传的角度,要把中药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宣传工作,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舆论支撑。  在新闻宣传上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的自觉性。一方面要认识到我们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及时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提高中医中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军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中医药是我国进军国际医药市场的优势领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中医药的宣传工作不光是媒体的责任,中医药的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以及媒体都应该共同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来提高中医药现代化宣传这方面的自觉性,加大宣传力度,打好这方面的主动仗。  其次是杜绝虚假宣传。现在涉及中医药方面的虚假、夸大、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宣传报道经常存在,不但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到中医药领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打击虚假宣传,传播科学信息、科学知识,让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净化环境。  第三是深入一线、贴近实际、推出先进典型,为中药现代化营造舆论强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药开展系统和规范化的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应该携起手来大力倡导创新精神,推出发展中医药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优秀品牌,或者将自主创新产业抓好的优秀的企业家。这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个人看法:1、 首先就是指导思想的问题。这需要化药和主张中药西化的人好好探讨。2、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上,主导的应该是品种。一个企业没有好的品种很难生存。而品种的关键在其科技含量上。中国不缺乏好处方、好药,从现有中药里面做二次开发,是一条发展捷径,老祖宗已拿出这个方子是有效,我们现在就是在有效的方子里证明它为什么有效,然后再临床证明,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排斥创新中药,也不排斥对古代名方进行二次开发。我曾参加一个品种二次开发,药效要好得多,报批用的药品后来被我们自己人吃光了。也就是一个普药。3、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西医是辨病论治的,但只要符合要求,一种抗生素可以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讲辨证施治,但现在研究中则只针对某一病进行研究。因此,中药的研究思路需要进行调整。我个人是认同这个观点的。需要好好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时刻不忘中医理论的指导地位。4、最近两个月的时间,包括俄罗斯总理在内的诸多外国首脑、卫生部官员等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或看病或参观,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医药的特色,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这就说明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远非西药能比的。西药是实证科学的研究模式,即一种事物被认识了,采取研究它;而中医药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但客观上存在,而又能反映到我们这物质空间来的现象,实实在在的表现,走的是另外一条研究路线。shiqiyuan wrote:我是博士生,我以前是做中药发酵的,中药发酵属于一类新药,难度太大,不做了发酵有发展前途的。你一开始不一定从二类开发申请(中药发酵属于一类新药,现在属二类)。菌种可以制造技术障碍,比专利更有效。现在退出发醇的研究,个人认为是一种遗憾。等我博士学位到手,独立工作时,想认真搞一下发酵。当然希望得到您的指导,也希望有合作的机会。阿捷 wrote:看到天舒版主组织的“新药研发出路何在”的话题引起如此热烈的响应,非常钦佩。但天舒版主对讨论的引导,在下却有些小想法。可惜本人没有药学实践经验,提不出真正的建议,只能提出几个问题,请各位前辈指教。第一,新药研发面临的确实是技术问题,但是,技术问题是否可以在技术层面得到真正、根本的解决呢。第二,新药研发是整个医药产业链中的一环,在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以及赢利模式没有本质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具备在旧的产业环境中诞生新的研发机制的可能。第三,在我国,医药产业是依附于现有的医疗体制的,在医疗体制日渐崩溃,要靠制度性的行业***才能维持其所谓的正常运转的时候,新药研发作为这一巨大机器中小小部件,能否希求它独自改变运行方式甚至以此为支点撬动整个制度框架呢。第四,新药研发的基础是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而随着近年学校的疯狂扩招,我们从业者的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上个月,药大的刘国杰先生去世,当年号称“南刘北顾”的泰斗级人物,真正亲自指导的研究生只有郑梁元、平其能两位,而这两位也就是现在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委员。而看看现在一个教授带多少学生,这些学生一共能得到导师几个小时的指导!这样的教育可能支撑新药研发走出困境吗。第五,新药研发的保证是足够的资金投入,但毫无疑问,在大家集体作弊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我能用1000万搞定曹文庄,半个月拿下批文,我为什么要花5年时间,投入1000万去开发一个未必会成功的新药。而当这一切成为公开的潜规则,是否会有这么傻的老板坚持选择后者,而让自己的员工饿死呢。第六,新药的效果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来证实。但能真正严格地开展临床实验的机构有几个。军科院那位有名统计学专家早已指出,我国80%以上的临床研究从统计学角度检查都是不合格的,另一个事实是我国的临床研究结论极少被国外同行认可。那么我们靠什么使研发的新药得到市场的通行证。第七,新药的审评需要大批公正专业的评委。为FDA工作的专家不下5000人,我国的药学教授全加起来有5000人吗。除了生存所迫不得不抄袭、拼凑几篇SCI论文的教授,以及终日跑会议、泡论坛、混关系、争项目的所谓学术精英,我们能数出几位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不止一位专家向我说过,他们不得不参加大量的学术评审,因为只有这次你帮助别人上去了,下次自己的项目才容易通过。他们的无奈我非常理解,但这样的游戏规则可以促进新药研发吗。第八,新药的突破需要宽容的学术环境和敢于接受新鲜理念的学术勇气。但我们僵硬古板的思维能营造这样的氛围吗。南药一位很优秀的学者曾告诉我,他曾经以中药的有效部位群替代传统的药材来改进传统方,但在评审中出身中医的评委却坚持要他说明这些化学成分组合的君臣佐使!而一位沈药的教授也曾向我诉苦,她采用了一种新的成分提取工艺,药理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却因为所谓不合原方的炮制规范而被再三枪毙!那么我们的新药能新到什么程度呢。第九,新药的出台需要专业的管理机构。但是我们现在的有关部门够专业吗。我曾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试题答案的审阅工作,却意外发现公布的试题答案竟有错的,甚至个别试题的四个选项中没有一个是合理的。我也曾审阅某国家级药品标准,其中一共200个化合物,出现结构式差错、分子式差错、结构式分子式互不吻合的竟达到100个之多,这可是准备交给出版社出版是最后定稿啊。这样的行业机构称职吗。第十,天舒版主认为“有些站友把讨论重点放在了现状及目前的现状谁该负责任的问题上”是不妥的,应该“在无法左右政策的时候,……从专业与行业的内在性质上去寻找发展的出路,……为新药研发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不是一味抱怨指责!”但是,不认清阻碍我国新药研发的根本症结所在,而希望从技术层面描绘出我国新药研发的康庄大道,这种舍本逐末的思维方式是推动大家的思考还是束缚大家的思考呢。小结其实,任何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读书人都非常清楚,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内,任何单纯技术层面的改革都是软弱无力的。诚然,作为中的战友,大多都是技术人才,似乎无法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园中的战友其实都是药学领域的精英或未来的精英,如果我们放弃思考和努力,那么谁会来推动中国的药学事业不断进步呢。大环境是小环境组成的,小环境是每个人组成的。今天的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专家,今天的小公务员可能就是明天的决策者,今天的打工仔可能就是明天的CEO。而当我们都沉醉于单纯的技术改革幻想中,我们可能从今天走到明天吗,或者,我们还会有明天吗。中国教育的失败之一,就是过度的学科划分,药学人员几乎都是医、理、工出身,而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科技事业,技术、经济、社会问题无一不是交织在一起的,仅有技术智慧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丰富科技人员的人文背景和思想积淀,才可能和各领域的同道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医药迷局,找到问题关键。而那时,新药研发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致歉天舒板主发起这一讨论令我十分敬佩。但我私下觉得不仅是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应该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所以不避冒昧草成此文。陈导演凯歌先生因为一个馒头与小胡同志势不两立,想来以天舒版主之尊不会为难一个零分的小战友吧。如有冒犯,阿捷这厢有礼了。此帖转帖到此,希望关注此帖的站友在本帖讨论,原因就不多说了。谢谢各位的理解。>这篇文章对我们有提示意义。本人从事新药研发时间不久,没有什么远见卓识,不过观贴后收获不小,现就诸位战友的观点作一总结,以提取些许精华,供行业同仁思考!Sunlangwolf战友观点意识紧跟国外审批临床的品种,已做完二期的品种就有潜力一是紧跟国外审批临床的品种,已做完二期的品种就有潜力开发上市的同类品种,比如我取得临床批件的品种就是和美国2005年1月上市的品种相类似,同是神经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一致,结构也90%相似开发国外上市品种的第二代、第三代或结构修饰或改构的品种,突出优势jnyuch战友观点创新药物的选题美国:为伊憔悴老中医的临床验证非常有效的复方来做ruoyu_25多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研发人才,其他就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了minikang申报的新药以抗体为主,抗体有几点优势:作用位点明确;特异性强等。佳医嘉年华我认为是路在脚下,随时改变方向,不要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模式,中国医药行业才会健康发展。Wolflee走一条国际化道路,作通用名药。改变剂型,速释、缓释、长效等制剂园丁一休中药新药研发今后发展方向应是临床疗效确切的市售品种的再次精制――有效部位――有效成份qian_boy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地搞好基础研究我觉得各位战友说的都很有见地,虽然政策动荡,人心慌慌,但正如qian_boy战友所说“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地搞好基础研究”加上正确的决策,走自己的的路,不盲目的照搬,不一哄而上,研发行业的春天不会远的。我个人感觉,目前中国生物药的研发还是以仿为主,以创为辅的策略更为实际.在生物制药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体现在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在技术上,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技术瓶径没有突破,如:动物工程细胞的构建及大规模培养技术,人源抗体技术等.这些技术很少有人去攻克,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将来有一天即使美国人让我们去仿制他们的基因工程产品,我们也仿不出来.我国在如此困境下,国内还有一些学术权威左右着行政权利部门,限制国内在动物工程细胞方面的研发,不知其真正想法.我国在研发资金上与美国差距也是巨大的.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抵御创新研发中所遇到的风险,而我们国内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够.因此,通过仿制,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积累雄厚的财力,将来才有可能在生物制药领域进行真正的创新.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同意各位打下感触
我刚入研发二年其实就是整资料50每天都是仿制报批50看不出身么发展正的好郁闷同意各位打下感触
我刚入研发二年其实就是整资料50每天都是仿制报批50看不出身么发展正的好郁闷同意各位打下感触
我刚入研发二年其实就是整资料50每天都是仿制报批50看不出身么发展正的好郁闷同意各位打下感触 我刚入研发二年其实就是整资料50每天都是仿制报批50看不出身么发展正的好郁闷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