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龟毛兔角”造句

含有“兔”字的成语10和造句_百度知道
含有“兔”字的成语10和造句
请大家帮帮忙,给我10个有“兔”字的成语+造句10个。没造句的别来滥竽充数。帮帮忙造句!!!造句!
我是说要含有“兔”字的成语的造句啊 !!!!!!!!!!!!!!!!!
提问者采纳
成语:【玉兔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兔毛大伯】 宋元时泛称老人. 【兔死狗烹】 比喻事成之后,出过力的人即遭到杀戮或见弃的命运.多指统治者杀戮功臣而言.亦作兔尽狗烹. 【兔死狐悲】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亦作狐兔之悲,狐死兔悲,狐死兔泣. 【兔走乌飞】 比喻日月运行,光阴快速流逝. 【兔丝燕麦】 比喻有名无实. 【兔起鹘落】 (1)比喻动作快速敏捷.(2)比喻书法家腕力又健又快. 【兔起凫举】 比喻行动急速. 【兔缺乌沉】 比喻时光飞逝. 【兔迹狐踪】 比喻罕无人迹. 【兔角龟毛】 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兔罗雉离】 比喻小人奸恶,但却会用计来幸免罪罚,而君子忠直,却因固守正道反遭祸害. 【守株待兔】 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亦作守株伺兔. 【动如脱兔】 比喻动作十分敏捷. 【东兔西乌】 比喻时间流逝. 【犬兔俱毙】 比喻两败俱伤,或同归於尽. 【狡兔三窟】 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亦作三窟狡兔. 【狗兔听提】 像狗兔般的柔顺伏贴. 【狮子搏兔】 比喻做小事情也拿出全部精力认真对待. 【玉兔东升】 表示时间已经入夜.亦作玉兔东升. 【白兔赤乌】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蛇兔联盟】 比喻强暴的人诱骗弱者与他合作,最后又把弱者给并吞. 【逐兔先得】 比喻没有主人的东西,谁先得到便属於谁所有,别人无法再争. 【见兔放鹰】 比喻看准时机,及时采取行动,以获取利益. 【见兔顾犬】 比喻及时补救,为时未晚.亦作见兔呼狗. 【金乌玉兔】 指太阳和月亮. 【韩卢蹇兔】 比喻以强攻弱. 【龟毛兔角】 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或战事将起的徵兆或预警. 【龟兔竞走】 比喻天才失败,努力成功的寓言. 【龟兔赛跑】 西洋寓言故事.叙述骄傲的兔子与勤勉的乌龟相约赛跑.造句:1、这是一只兔子。2、对于狡兔三窟的敌人,我们要加倍小心。3、抱有守株待兔的想法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4、兔子不一定跑的比乌龟快。5、在这玉兔东升之时,一颗闪耀的流星从天空划过。6、在月亮上,是否真的有嫦娥玉兔的传说?7、做错事了没关系,只要亡羊补牢,见兔顾犬,为时未晚。8、一只兔子灵敏的躲过了猎人的攻击。9、即使是跑的再快的兔子,只要稍有松懈,也会被乌龟追过。10、兔子就像一只小精灵,雪白,灵巧。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7条回答
兔角牛翼: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兔起凫举: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起乌沉:谓月出日落 兔缺乌沈:犹兔走乌飞 兔丝燕麦:喻有名无实 兔死狗烹: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头麞脑: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走乌飞: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待兔守株: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得兔忘蹄: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东兔西乌:谓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古代神话中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因以乌、兔代指日月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 龟毛兔角:龟生毛,兔长角。本指战争的征兆。后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狐死兔泣:喻物伤其类 狐兔之悲:犹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犹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者 见兔放鹰:①禅宗谓有的放矢,对机说法。②谓看到眼前利益,就竞相追逐 见兔顾犬:比喻时机当前,急谋对策。语本《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语本《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形容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狼奔兔脱:形容仓皇逃窜 目兔顾犬: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犬兔俱毙:《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守株待兔:①《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后因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②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乌踆兔走: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乌飞兔走:谓光阴流逝。乌,指日。兔,指月 一雕双兔: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守株待兔:在学习中不可有守株待兔的心理,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龟兔赛跑:龟兔赛跑的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兔死狐悲:看到伪军被解放军击溃,这些散兵游勇颇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整天惶惶然。狡兔三窟:对于狡兔三窟的敌人,我们要加倍小心。见兔顾犬:做错事了没关系,只要亡羊补牢,见兔顾犬,为时未晚。玉兔东升:在这玉兔东升之时,一颗闪耀的流星从天空划过。守如处女:这倒不是道家法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出其不备”的妙策。兔起鹘落:此事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兔死狗烹: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 兔角牛翼: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玉兔东升】【守株待兔】 【兔毛大伯】.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走乌飞】 【兔起鹘落】 【兔毛大伯】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走乌飞】
【兔丝燕麦】
【兔起鹘落】 【兔起凫举】 【兔缺乌沉】 【兔迹狐踪】
【兔角龟毛】 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兔罗雉离】 比喻小人奸恶,但却会用计来幸免罪罚,而君子忠直,却因固守正道反遭祸害. 【守株待兔】 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亦作守株伺兔. 【动如脱兔】 比喻动作十分敏捷. 【东兔西乌】 比喻时间流逝. 【犬兔俱毙】 比喻两败俱伤,或同归於尽. 【狡兔三窟】 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亦作三窟狡兔. 【狗兔听提】 像狗兔般的柔顺伏贴. 【狮子搏兔】 比喻做小事情也拿出全部精力认真对待. 【玉兔东升】 表示时间已经入夜.亦作玉兔东升. 【白兔赤乌】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蛇兔联盟】 比喻强暴的人诱骗弱者与他合作,最后又把弱者给并吞. 【逐兔先得】 比喻没有主人的东西,谁先得到便属於谁所有,别人无法再争. 【见兔放鹰】 比喻看准时机,及时采取行动,以获取利益. 【见兔顾犬】 比喻及时补救,为时未晚.亦作见兔呼狗. 【金乌玉兔】 指太阳和月亮. 【韩卢蹇兔】 比喻以强攻弱. 【龟毛兔角】 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或战事将起的徵兆或预警. 【龟兔竞走】 比喻天才失败,努力成功的寓言. 【龟兔赛跑】 西洋寓言故事.叙述骄傲的兔子与勤勉的乌龟相约赛跑.造句:1、这是一只兔子。2、对于狡兔三窟的敌人,我们要加倍小心。3、抱有守株待兔的想法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4、兔子不一定跑的比乌龟快。5、在这玉兔东升之时,一颗闪耀的流星从天空划过。6、在月亮上,是否真的有嫦娥玉兔的传说?7、做错事了没关系,只要亡羊补牢,见兔顾犬,为时未晚。8、一只兔子灵敏的躲过了猎人的攻击。9、即使是跑的再快的兔子,只要稍有松懈,也会被乌龟追过。10、兔子就像一只小精灵,雪白,灵巧。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狡兔死,良犬烹
〖解释〗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白兔赤乌 〖解释〗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乌踆兔走 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兔走乌飞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走鹘落 见“兔起鹘落”。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兔缺乌沉 犹兔走乌飞。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角龟毛 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势若脱兔 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狡兔死,良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狡兔三穴 见“狡兔三窟”。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门逐兔 见“东门黄犬”。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乌飞兔走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兔丝燕麦 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兔死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犬兔俱毙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惊猿脱兔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见兔顾犬 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见兔放鹰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狐兔之悲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龟毛兔角 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动如脱兔 比喻行动敏捷。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获兔烹狗 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
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兔起鹘落 ,动若脱兔,狡兔三窟,兔角牛翼,兔丝燕麦,兔缺乌沈,兔起乌沉……(1)什么事都要靠劳动,不能守株待兔。(2)动画片里的小兔子,活泼可爱。(3)小白兔雨雪孩子的故事很感人。(4)那只小白兔在山坡上吃草。(5)今天晚上,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篇有关兔子的短文。(6)狡猾的狐狸,把小兔子骗了。(7)兔妈妈告诉小兔们,别人敲门不要开。(8)小白兔喜欢吃萝卜和白菜。(9)我家电脑屏幕上是一只小兔子。(10)躺在床上,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绕口令“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回答者: 说好的HAPPY呢 - 实习生 一级
20:31 玉兔东升,守株待兔,兔毛大伯,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走乌飞,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狡兔三窑,兔角牛翼,兔不生角,兔葵燕麦,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兔起乌沉。守株待兔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在这玉兔东升之时,一颗闪耀的流星从天空划过。在月亮上,是否真的有嫦娥玉兔的传说?做错事了没关系,只要亡羊补牢,见兔顾犬,为时未晚。龟兔赛跑的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回答者: 清茵矜瑾 - 实习生 一级
20:33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狡兔死,良犬烹
〖解释〗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白兔赤乌 〖解释〗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乌踆兔走 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兔走乌飞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走鹘落 见“兔起鹘落”。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兔缺乌沉 犹兔走乌飞。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角龟毛 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势若脱兔 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狡兔死,良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狡兔三穴 见“狡兔三窟”。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门逐兔 见“东门黄犬”。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乌飞兔走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兔丝燕麦 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兔死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犬兔俱毙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惊猿脱兔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见兔顾犬 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见兔放鹰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狐兔之悲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龟毛兔角 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动如脱兔 比喻行动敏捷。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守株待兔,狡兔三窑,兔死狐悲,玉兔东升,蛇兔联盟,龟兔赛跑,东兔西乌,犬兔俱毙,兔走乌飞......造句:她的嘴好像兔子嘴,这正也是我喜欢她的地方。
即使是跑的再快的兔子,只要稍有松懈,也会被乌龟追过。
白兔赤乌 东门逐兔 动如脱兔 待兔守株 得兔忘蹄 东兔西乌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狐兔之悲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死,良狗烹 狡兔三窟 狡兔死,良犬烹 狡兔三穴 惊猿脱兔 狼奔兔脱 目兔顾犬 犬兔俱毙 势若脱兔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守株待兔 兔角龟毛 兔角牛翼 兔葵燕麦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起乌沉 兔缺乌沉 兔死凫举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死犬饥 兔丝燕麦 兔头麞脑 兔走鹘落 兔走乌飞 乌踆兔走 乌飞兔走 一雕双兔
玉兔东升,守株待兔,兔毛大伯,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走乌飞,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狡兔三窑,兔角牛翼,兔不生角,兔葵燕麦,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兔起乌沉。守株待兔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在这玉兔东升之时,一颗闪耀的流星从天空划过。在月亮上,是否真的有嫦娥玉兔的传说?做错事了没关系,只要亡羊补牢,见兔顾犬,为时未晚。龟兔赛跑的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兔起鹘落 ,动若脱兔,狡兔三窟,兔角牛翼,兔丝燕麦,兔缺乌沈,兔起乌沉……(1)什么事都要靠劳动,不能守株待兔。(2)动画片里的小兔子,活泼可爱。(3)小白兔雨雪孩子的故事很感人。(4)那只小白兔在山坡上吃草。(5)今天晚上,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篇有关兔子的短文。(6)狡猾的狐狸,把小兔子骗了。(7)兔妈妈告诉小兔们,别人敲门不要开。(8)小白兔喜欢吃萝卜和白菜。(9)我家电脑屏幕上是一只小兔子。(10)躺在床上,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绕口令“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守株待兔: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像守株待兔那样,靠侥幸取得成功。狡兔三窟:犯罪分子很狡猾,躲过了公安干警的多次阻截,真是狡兔三窟呀!兔死狐悲:看到伪军被解放军击溃,这些散兵游勇颇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整天惶惶然。
守株待兔,句子自己想!!!!!!!!!!!!!!!!!!!!!!!!!!!!!!!!!!!!!!!!!!!!!!!!!!!!!!!!!!!!!!!!!!!!!!!!!!!!!!!!!!!!!!!!!!!!!!!!!!!!!!!!!!!!!!!!!!!!!!!!!!!!!!!!
守株待兔、狡兔三窑、兔死狐悲,句子自己想!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 兔起乌落 东兔西乌
守株待兔,狡兔三窑,兔死狐悲,
兔子是无最喜欢的动物了
一个人在树下守株待兔。
大DAASdsa的啊Dds
成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subject":"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content":"发信人: Haohmaru (实相无相), 信区: Wisdom&&&&&&&& 标&&题: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ul 26 22:09:46 2000) && (转自成军主页) && 序 && 王季同 &&&&&&&& 一九四六年七月,汉日正信月刊发表了尤智表居士所著的「一个科学者研
究佛经的报告」一文,我读了之後,不胜欢喜赞叹。尤居士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
身份,怀着求知和好奇的心愿,以科学方法研究佛经。他的态度是公正的、虚心
的,因此他所作成的研究结果的报告,没有一字不根据事实真理,没有一句不符
合科学原则。真是字字珠玉,语语金石。 &&&&&& 以科学理论为方便,向广大的知识份于弘扬佛法,是我数年来的夙愿,现在
尤居士却圆满和实践了我这个愿望,怎不使我欢欣鼓舞呢?我正要设法与他通讯
建立友谊,不想尤居士却先我着鞭,已来信商讨有关佛法与科学的问题。从信中
我知道他毕业於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後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
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後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务。 &&&&&& 智表居士的信奉佛法,得力於他的叔父尤景溪居士的培育。尤老居士是前清
秀才,对佛学造诣很深,特别精通楞严、天台、及贤首的教旨。他对智表居士耐
心地进行了佛法的启发教育,终於使智表居士的善根成熟,进一步更能现身说法,
向爱好科学的人们报告他研究佛经的心得和经验。我想智表居士对佛法看法的转
变经过,是值得引起一般被所知障蒙蔽,对佛法不肯虚心研学的人们的警策。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现在要出版单行本了。这本书之受读者的欢
迎和拥护是不难想像的。智表居士的努力和发心,确如金刚经所说:「当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诰善根,故得如
是无量福德。」为了随喜智表居士的难得行愿,我想在这里叙述一下发起因缘。
希望得阅本书的读者们都能信奉佛法,力行佛道! && 量讯月刊编者按:王季同居士字小徐,苏州人,前清时留学英国、研究电工,并
在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实习,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回国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著
有电网路计算法(是用英文写的),在电工上有很大的价值。他对佛学研究的功夫
正和他的电学一样精湛,著有「佛法省要」和「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书。
一九四八年在苏州逝世。这篇序文是编者根据原序节录的。 &&&& 一、研究佛经的目的 &&&&&& 甲、为了要明了佛经的理论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现代的科学冲突。 &&&& 乙、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现代的生活。 &&&& 丙、为了要明了佛教对於人生有什麽价值,有什麽利益。 &&&& 二、研究的经典 &&&&&& 楞严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中论、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
识论。 &&&& 三、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 在我们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对於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学家、艺
术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的态度不同,那不同之点是在:甲、不以感情用事,乙、
纯从客观,丙、重分析,有条理,丁、重实验。因为要具备以上的几种特点,所
以对於缺乏这些精神的学问,总有不屑一读不值研究的偏见。不要说对於专重信
仰的宗教毫无信仰,就是对於哲学,也很少兴趣。因为自然科学对於任何问题的
解答都有确切的答案,凡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是全体科学界所公认的。
例如化学中的化学公式,原子量,各种定律,以及物理、算学中的种种公式定律,
都是确确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学也叫做确切科学。但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就完
全不同,既不能用数字来称量,来比较,也没有公认的标准。科毕家对於它们虽
未尝没有欣赏的兴趣,然而总觉得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场所。而且近年以来,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大有借重及乞灵於科学的情况,例如罗素用算理来充
实空虚的哲学;音乐、绘画则乞灵於声学、光学、化学以改良乐器和颜料;宗教
亦乞灵於建筑师去建筑宏伟的教堂,用电光乐器去庄严它的内部;文学家和新闻
记者则乞灵於自动排字机、打字机、照相机、电报、电话、电影、无线电广播、
无线电传真等工具。所谓「科学万能」已成为人类公记的事实,而不是科学家的
自傲语。 &&&&&& 科学家既掌握了这许多法宝,许多神通,当然不会对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
是宗教之一,当然也不是例外。那麽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我,又怎麽会研究起
佛经来呢?原因是这样的:我有一位研究佛学数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学毕业之後,
问起我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没有兴趣。我想,我学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难道
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学吗?我就口答:「很有兴趣。」接看还反问他:「应当向什
麽地方去求?」他回答道:「应该向佛经中求。」我说:「宗教不过是止小儿啼
的,画饼怎能充饥?我是绝对不看佛经的。」他就为我指出:「你的执见太深。
你常说科学家注重客观而不注重主观,那正和佛教的破我执相同。现在你有了这
一执著,学问怎能长进?由此看来,你的科学学识,也不见得透彻。」我被他这
一顿训斥,自觉惭愧,只得答应有空时就去研究。后来他就拿一本「佛学大纲」
(谢蒙著,中华书局出版)给我读。他说:「你对於佛学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
教的轮廓,然後再看内容吧。」他又指出:「在看书之前,第一个条件,先要胸
无成见,不作宗教观,不作哲学观,不作科学观,应彻底的客观。」我以为这几
句话是任何科学工作者所不能否认的,所以就诚恳地接受下来,阅读了一遍。读
完这本书以後的印象是:甲、佛教不是尊重信仰不讲理论的宗教,乙、佛教的内
容之丰富,不减於我所学的各种科学,丙、佛教中种种神话在没有证明其可能或
不可能之前,暂时应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经论再说。 &&&& 四、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 我读了「佛学大纲」之後,虽没有引起我的信仰,却引起了我看经的兴趣。
我问叔父:「佛经那一本最好?」他说:「你所知障重,应先看『楞严经』。」
我接着问:「什麽叫做所知障」?知识越丰富越好,为什麽说它是障碍?」他说:
「你先入的科学知识,塞在门口,便吸收不进科学以外的知识,所以叫做障。如
果不执著各种的先人之见,再看佛经,就没有所知障了。」我想这也是对的,因
为爱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顿的旧知见扫除,怎能发明相对论,去修改牛顿的万有引
力定律?叔父给我看的「楞严经」是一部明朝真鉴法师著的正脉疏。关於佛泾的
内容且不论,我先从皮相上考察佛经的文字组织,就发现了左列的几个特点,这
使我很为惊异。 &&&&&& 所谓六种证信序,就是:信、闻、时、主、处、众,六个要素,例如「如是
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恍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
「如是」是表示「信」,「我闻」是表示「闻」,「一时」是表示「时」,佛是
「主」,在舍卫国是「处」,与大比丘众是「众」。不单是「楞严经」的开头是
具备这六个要素,其他佛经,除了节录和初译的几部外,都是一律如此。在别人
看来,也许没有什麽感想,但在我写倡科学报告文章的人看来,却不啻是一个奇
迹。为什麽呢?凡是写科学实验报告,必须将实验的主持人、同伴人、时间、地
点、实验的目标,和所用的仪器材料一一开明,然後再写实验的本文。这至少表
示说话不是随便,而是有可查考的。除了科学文字以外,如法庭的起诉书、判决
书,我认为也是科学化的,譬如一个杀人案子,起诉书上一定把主犯、被害者、
时间、地点、见证人、告发人,开列明白,不能丝毫含糊。结集佛经的人为了要
郑重其事,取信於人,所以每部经的开端,都有这六种证信序。我们学科学的人,
对於四书、五经、老庄、诸子等书,总觉得它编制体裁的杂乱,缺乏科学精神,
也从没有看到一本结构严整得像几何学这样的书。我因此常武断的说中国书都是
不科学的,但现在我看到这六种证信序的起笔,就不敢这样武断,对於佛经不得
不刮目相看了。 && 乙、注疏分析的精密 &&&&&& 科学家是最注重分析的,有分析而後有归纳,有归纳而後有条例,有条例而
後能推演,而後能以简御繁,而後能设计制造,演成现代的各种工程。我在读经
之前,本来就想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若干章节段落,那知真鉴法师已替我做
了这项分析的工作,而且他分析的细密,远在我预期之上。照普通书籍的分析,
整整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偏又分为四五章,每章又分若干节,每节再分苦
干目,能这样从篇至目分为四级已经算是最细密的了,就是一般的科学书也不过
如此。那知真鉴法师竟把全经分成二十二级,你想奇也不奇?他的方法很为巧妙,
用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字作标记,第一级用「甲二、「甲二」表明,第二级用「乙
二、「乙二」表明,第二十二级就用「亥二、「亥一二表明。这种标记是科学文
字所没有用过的方法。我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位电话工程师。他有一次做了
一本很厚的自动电话机说明书,章节分得很细,也有十几级之多,可是还感觉到
标记不够用,不容易标明阶级的高低。他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将真鉴法师的
方法教他。因为这本说明书是英文的,所以我教他用(A1)(A2)(A3)(B1)(B2)(B3)
(C1)(C2)(C3)作为各级分段的标记。他听了,欢喜赞叹,马上就采用了。 &&&&&& 真鉴法师把全经分为(甲一)序文,(甲二)正宗文,和(甲三)流通文三大段—
每大段又分几个小段,这样继续分析到最使第二十二级,可以说已是细密之至,
可是他连经题和译人也列为注解的对象,并没有把它们遗漏,这也是令人惊异的。
从前朱熹注四书,只分得「右经某章」,而没有把章再来细分;他只注了经文,
却没有注经题。在没有科学头脑的人,以为题目就是题目,还有什麽可以解释的,
那里知道题目是极关重要的,它的涵义,一定要详细说明。一本物理学或化学的
书,对於「物理学」或「化学」的定义阐释,是不肯轻易放过的。而最不肯轻易
放过的,莫如佛教中的讲经法师。据说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
的经题,竟讲了三个月之久。由此可知。真鉴法师的注解经题,在佛教中,早已
视为分内事,不足惊奇的了。 && 丙、句法与文体的特创 &&&&&& 佛经的造句,显然是受到梵文的影响,既不是六朝的骈四俪六,又不是唐宋
的古文,略近於两汉闹势樱∶挥匈デ乐祝型ㄋ琢骼ぁH嗣嵌妓?
佛经难读,其实并不是为了文字的古奥,实在是因为佛经的说理本来深奥,就是
用现在的白话来写,还是同样的难懂。譬如我们所读的科学书,以文学的眼光来
看,是再简单通俗不过的,而一般学生为什麽都觉头痛。算学中用了种种符号,
如(因)(故)=(等于)∫(积分)等,以代替文字,就是要避免文字的麻烦。物理
化学中的种种公式,都是简化的文字,只因为理论深奥,所以文字不得不力求简
化,使得学习的人容易了解。佛经的文字也有同样的用意,例如密宗用梵文「阿」
字代表不生不灭的玄义,正和数学中用i代表虚数的用意相同。此外还有一个相
同之点,就是科学的文字都有它笨拙的地方,不能如一般文学的纤巧灵活。我因
为有六年翻译科学书籍的经验,深知这许多地方,为理论的严谨所限,不得不犯
重复、颠倒、呆笨,和在文学的观点上所认为拙劣的毛病。然而从说理方面看,
那边是没有失却文学的美感。就以开经第一句「如是我闻」的结构来说,这完全
不是汉文的习惯句法。照中国文法,应作「我闻如是」。在初期所译的佛经,确
也有译作「闻如是」的,但从鸠摩罗什法师译经以来所有经典,一律用「如是我
闻」开端。这种特创的句法,他的动机决不像现代翻译者的采用直译法,故意将
中文欧化以炫新奇,而实在有他重要的理由。就像上文所述,「如是」二字是表
示「信」的成就,因为比较重要,所以置於「我闻」之前。由此可见,佛经往往
为求译文忠实,就毅然摆脱文学上种种规律的束缚。又如怫经中的偈,在中国文
学上是一种特创的文体,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既不论干仄,又不叶音韵,
乃是一种无韵诗。它的用意似在便利学者的记诵,描如珠算的口诀。举例来说,
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偈,就不
受平仄叶韵的束缚,但终以含义的美妙,反显得文字的天真自然,於无音韵中,
偏能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就是文学大师读了,也会五体投地的。至於禅宗语录那
又是另一番气象,这和佛经相较,佛经是一种简练的白话,而语录则是活活泼泼
的、当时民间生活中应用的白话。宋儒的语录就是仿照禅宗语绿而发展的。在我
没有读佛经之前,早已见过「不二法门」、「当头棒喝」、「深得此中三昧」等
成语,但不知出於佛经,这时才恍然明白佛经文字影响我国文学之深。 && 丁、译名和定名的严格 &&&&&& 我曾经在二十几年前替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订过电工的名词,当时的感想是:
1.各书的译名大不统一;2.音译意译毫无标准;3.各种科学的专门辞典还没有编
成。後来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和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就感觉到佛
学名词之多,实超过任何专科辞典,而学术界的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那真使
人惭愧无地了。之後,又看到佛经中有所谓五不翻和六离合释的两种规定,更使
我感觉到佛教有很多地方,是科学所不及的。五不翻是意译和音译的标准。试问
我国科学界有没有定出这种标准?「电动机」是意译,「马达」是音译,而二者
并存。有的作「公分」,有的作「格兰姆」,有的作「克」,弄得学者茫然。以
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来说,我国科学家还远不如佛学家。至於六离合释则是定名的
六种法则:1.持业释,2.依主择,3.有财释,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
例如「发电机」,「发电」是「机」的作用,「机」能「发电」,所以是「待业
释」。又如「磁铁」是有「磁」性的「铁」,所以是「有财释」。这种严格分析
名词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个专门名词,不至於被人误解曲解,而影响到理论
的正确性。关於这一点,不仅使我国科学家感到惭愧,就是外国科学家听到了,
也会拜倒运座下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六离合释的定名方法,的确是现代科
学家所应该学习采用的。 &&&&&& 关於我国译经的情况,我在研究佛经的时候,也附带的注意到,我以为很可
以供有关方面和各大学教授的参考。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
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中有主译、译语、润
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订,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
本如形影样相像,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辨别得非常清楚。我怎麽会知道的呢?
是从英译的名词和汉译对照,两者完全符合而知道的。例如「摩诃衍」、「般若
波罗蜜多」、「阿弥陀佛」、「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在国音有些差别吧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
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围从梵文译成巴利语,再从巴利语译成英文,
中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是奇事吗!几年前,我
国有一位作家,曾用英文写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经国人译成中文,结果面目
全非,成为文坛话柄。其实不但这本书是这样,现在有些译作,也是很难还原的。
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
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
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怎麽知道的呢?就以每种经论未页必附有全书字
数和圈数来说,这是其他古典著述所没有的。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之前,佛经中
早已改良,把刻在字与字中间的因为读(即逗点),以边旁的圈为句。字数圈数尚
且这样重视,错字之少是可以理解的了。 &&&& 五、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
密切关系的,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麽我早就把它
置诸高阁了,只因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
我对於研究佛经的理论,自有不能自已的趋势。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
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人人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
更使人爱不忍释。所以杨仁山居士在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
了才走。古人诘说:「自从一见楞严後,不读人间糠枇书。」我对此也有同样的
感觉。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因为这部里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
同之点。普通一本指导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1.实验的目的,2.应
用的材料仪器工具,3.实验所依据的理论,4.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5.从这一
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6.实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7.最後是结论,说明实
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者有什麽实用的价值等等。「楞严经」
也可分成以下几段:1.说经的绿起(即序文),2.说明修洽的对象(例如七处徵心
等),3.修行的理论(例如十番显见、会通四科、圆彰七大等),4.修行的方法和
步骤(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5.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约众生以
显各益、约国土以显普益等段,就是对国家人民的利益),6.修行时应该注意或
预防的事项(例如谈七趣五魔以警堕落等),7.最後说明此经的流通功德(即流通
文) 。 &&&&&& 实验指导书是科学家获得科学知识的经典,佛经则是佛学家获得佛果的实验
指导书。我读了「楞严经」以後,看到它的内容这样科学化,不由得不惊叹,深
悔从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齐观的错误,那知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
得实际效果的学问。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因为一般宗教
重信不重解,佛教则信解并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说人不能
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执
相的,佛教是破一切执著的。总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个很大的鸿沟,那是
读过佛径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我又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不
能证验的,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
是用分别心得到的偏计所执性,佛学是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成实性。至於佛教与
科学的关系,到这时为止,我非但没有找到冲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
所说的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经的组织是科学化的,而科学也是重客观破我执的。
自从读「楞严经」以後,我更增加了读经的兴趣!因此再读「心经」、「金刚经」、
「法华经」,以及「中论」……等四论。看的经论渐多,而与科学会通之处也更
多。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几全做了佛经的注脚,变成了佛法的护法,而佛法对於科
学却反有指导和纠正的地方。现在就我所体会到的写在下面: && 甲、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 &&&&&& 「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
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X代表佛法,那末就可变作
这样一个公式:「所谓X者,即非X,是名X。」这个X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
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
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X决不能差成非X,就以代
数来讲,也是X不能等於。但我因为受过科学教育,决不像一般人立刻
下个断语,经过思考以後,给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有一次有位
工程师问我这话应核怎样解释。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说,现在就拿这荼杯当X吧,
那末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时还
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
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
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
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荼杯」,叫做「空观」,第
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只有研究
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只有懂得佛法三
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
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台一,才能如理观察,
对於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
墒撬晕璞谋局适谴桑璞淇眨墒怯械模璞浼伲墒钦娴摹N宜担?
瓷的成份不外氢氧铝矽,除了氢氧铝矽外,瓷质在什麽地方呢?现在如果把瓷代
入公式中的X,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
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电子绕著原子核而转,正像行星绕日而转。那末氢
氧铝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罢了。因为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
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总之,
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
理。 &&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现在就以原子
核来说明这个理论。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有着显著的进步,因而有
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只有原子
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於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依照
旧说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力不灭律。物质与能
力是两个家族,水远常住不减。这个观念原是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是说一切
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质就
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力,那不是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吗?
再看变成能力之後是怎麽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後,这少量的铀
(其化学符号为U235)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为
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简单的说,就是活变为死,一变为多,
东变为西。再简明的说,就是变了一个概念。又查物理学上对於能力的定义,原
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动是空间与时间联合起来的一种概念。
时间是从物体行动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谓时间、动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
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来给人看的。 &&&&&& 但是空又为什麽就是色呢?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
的能力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
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力变成那一种物质,以及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
还不得而知。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
欢喜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於日球的位
能,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
梦。但这都是从科学实验得来的理论,即使不信佛说—难道连科学都可不信吗?
如果科学可信,那末「法华经」所说从地涌出多宝塔高五百由句,广二百由旬
(一由甸等於四十里),又涌出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也没有不可信的理由,因为空
即是色,一切物质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 &&&&&& 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人会误认
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减。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减,本体不灭,
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
灭,生不是真的生。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
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空并不等於无,乃是
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何限
制、损坏和染污,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
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这个
色即是空的口号,一向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所以
要用物质变灭的例子来说明它符合於现代科学的理由。 && 丙、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 &&&&&& 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站在科学的
观点看,精神现象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暂且不论。现在只从物质方面来说,
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著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就生出一颗稻来。
这是农民的生产。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佛经里叫做亲因缘),以日
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佛经里叫做增上缘)而逐渐生长的。有因无缘,有缘
无因,都不能生长的。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纺织厂一面进棉花,一面出布
疋,这又是一种生产。布疋的产生,是以棉花为因,机器人工为缘。一切农业、
工业的生产,处处体现了佛说的因缘和合论的正确。不仅人工的制造是这样,所
有自然界物质的变化,生物的演进,都可用因缘和合论来解说。只因为是因缘和
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由此而会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三观和色空不
二的理,成为佛教谈空说有的一贯的理论。佛经里有一偈,说得很透彻:「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
造物,神权万能,和旧科学家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这些邪见
所主张的因,佛教称为不平等因,只有因缘和台论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万
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种因缘生成的果。原子也是庋O衷谝阎っ?
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
能力,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没有终尽的时候。 &&&&&& 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推而至於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这是佛教在中国
宣传最广而最深人民间的理论,甚至非佛教徒也有这样的信仰。这个理论依唯识
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唯识学是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
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於化学家分析物质成分的细密。从化学上我们得
到很多有机无机的各种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种元素的化合物。唯识学家则能指
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多 (请参看「百
法明门论」) 。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
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来扩充他们的价域。依唯识学讲,我们
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
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
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
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以为是可能的。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
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
合(物理的公式是V=ds/dt),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
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是没有变速的概念。换句话说,没有运
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进一
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
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
物质的世界来。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 或速率) 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
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方、时、势速
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
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後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
有时方势速随著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连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
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y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物质
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
把能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物质既然和时主发生密切的关
系(旧物理学是认为各不相关的),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
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则时空动力能质也随着都起来,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碓可
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器官。至於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序,
现在物理学界可还没有举行实验,不敢妄测,将来等到能质交变的方法公布以後,
也许会有确切的答案。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饿鬼、畜生皆由心造,一切善恶
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
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与现代科学
的论点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 丁、三自性 &&&&&& 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
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就是说,
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因缘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缘和合而成。
如果我们在AB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
说,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
事理,那就是圆成实性。以科学来讲,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例如从时问和
空间的关系,而成立动的概念;由质量的运动,而成立力的概念,又从力与空间
的关系,而成立能的概念;这都是及他起性。如果从这能力上面作一种计度分别,
说能力是常住不减,而立「能力不灭律」,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现在科
学界把能力与物质通谱以後,已知能力可以消灭而变为非能力,所以这个定律已
经是不适用了。佛学并不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所以说依他起全是有的,但对於主观的计度分别或不完全的归纳所成立的学说,
则是一概否定,譬作龟毛兔角,纯粹属於幻想的。佛教但认取客观的事实,明了
其依他缘生的理,不去作妄想分别,这就是圆成实性。 &&&&&& 自然科学界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除不健全的归纳法外)所得的知识,我认为都
是依他起性,都是可信的。例如算学的建立,是用的演绎法,是从几条已知而大
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种种关系。这是依他起性。又如用统计法,从许多
事实归纳出一个理论,这也是依他起性。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
的事实来立论,既失去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成为遍计所执性。
纯正的自然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所
修改而起人我相,而起嗔念。假使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如,不诳
不曲,这就得到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於个人的实际生活,那末成佛也
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精神和佛法最为相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
接受佛理的。 && 戊、佛教是殊胜的科学 &&&&&& 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界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
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
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他不
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地,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
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爱氏对於空间就有不同的概念。他以
为空间如果有物质存在,那末这个空间就起了变化,和毫无物质的空间是不同了。
犹如一条铺平的丝棉被上,放了几个皮球,被面就凹凸不平,起了摺皱;空中有
了一个太阳系存在,则空间也起了摺皱。假使有一个彗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
的途径就受到空间摺皱的影响。他又说,物的长度和它对於测量者的速度也有关
系。这都是说的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是随著物质和速率而变的。至於时间,
他也是认为相对的。千百年以前的事情,我们可以看见的。我们假使坐一架速率
超过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数倍的飞机,向天空飞去,就可以追着以前地球上所
做种种事情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看到清明元末唐以至汉周各代的人物还在扮演
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
系的。这种概念,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来如此。因为佛教对於任
何事物,都不认它有独立的存在,因此对於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的。「楞严
经」所谓「於一亳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
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这是佛家对於时空的概念。时空不单是受到
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而且也随著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八指头陀(清末
诗僧) 说出他自己的体验:「坐禅一日,如弹指顷。」佛经里也常说,三大阿僧
只劫不异刹那,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大久暂的分别,完全是众生的妾计,并没有
实体的。 &&&&&& 我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说
的,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烦域。 &&&&&& 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
分别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因此佛教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科学,是
建立於般若的基础上的。 &&&&&&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即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
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於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
尘(关於香味触的研究太少,远不能与色声相比,几等於无)。所以科学现在的研
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於时、有、数、次第、势速等五法,
在算学物理学中,研究得很详细,但只偏於色法方面,就是有关於物质的方面。
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分加以研究,还是得
不到完整的认识。关於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相当完备,但对於真能
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佛经名为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後,发生那一种化学
作用,那一种物理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他诸根发生关系,则还
没有具体的报告。物理学对於色声二尘研究得最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
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
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对象转变为可见的色尘。物理学对於
声尘的研究,稍次於色尘。由此可知人的耳根对於声的感觉是有限制的。普通人
只能听到每秒二十次以上至每秒二万次以下的波动。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
各人眼根的感色力也是随人而异,所以对於各种颜色辨别不清的,称做色盲。由
此可见色声二尘不是离心别有。「楞严经」有一段关於声的观念,说得最透彻。
佛对听众特地辨明「声来耳边」的错误感觉。声来耳边原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
我们学过物理的也是这样想。但仔细来想一想,实在是错误的。因为击钟的时候,
钟因被击而震动,因此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後击动我们耳
边的空气分子,再撞击到耳膜,传到耳神经细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
的波动在达到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叫做声波,这是一个错误。
(从这点看来物理学家对於定名,也不怎样严格,今後应当采用佛经中六离合释
的定名方法) 。空气波动时,它的分子只在本位上震动,并没有一个分子一直从
钟边跑到耳边,因此不能说是声来。这是第二个错误。这样,科学家应该向佛法
焚香顶礼了。 &&&&&& 心法与色法实是两个对待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色与色的关系,还不知心与
物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二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
俱灭。其他像生减,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罪福,缚脱,净染,
圣凡,人我……等等也都是相对法,都不是实法,都不应该执著,「中论」一书
中,辨说得非常详尽。蒲Ъ胰绻肜┱顾牧煊颍匦朐谡夥矫娑嗔粢狻? &&&&&&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谈怫教是不是唯心的问题。佛经说: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大家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与哲
学的唯心,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它是
宇宙万有的根本。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
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所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
能够思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部分。名词虽同,含
义完全不同。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表示,如佛性、真如、
菩提、一真法界、阿赖耶识等,随着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
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跟哲学家的固执不化是有基本不同的。因此用
一般的唯心两字的意义来批判佛教,无异隔靴搔痒。 &&&&&& 佛教有一把锐利无比的宝剑,是它催邪显正的利器,那就是因明学。科学家
虽也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像哲学家的高谈古理,所以实际上
也并不靠它过生活,只是偶然作为参考罢了。算学实在是实用的逻辑,所有自然
科学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算学来推测,来表达,不怕发生错误。但如果论到有
关心的部分,那就不是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明不可了。因明胜过逻辑的
地方,现代学术界差不多都知道的,这里不再详述。 && 己、佛教的宇窗观 &&&&&&&& 一般宗教对於宇宙起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有些宗教说上帝在六天内创
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这只能说明是宗教家的愚民政策。中国的道学家也曾经用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玄学,企图来解释宇宙的本源自结果都是自欺欺人。
真正能大胆地描述宇宙的伟大组织和它的发展过程而与现代科学相合的只有佛教。 &&&&&&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O03)的太阳系,相当
於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做
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做大千世界。「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士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
万亿座星云。从前天文学界也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的,可是这个假定终被高度的
天文望远镜中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所否定了。宇宙的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
一致的意见。 &&&&&& 佛教对於地球的形成,认为最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为固体。这跟现
代科学家的推断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认为,地球是属於「器世间」的,因此它的
发展,必然是循著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 庚、佛教的人生观 &&&&&& 佛教的人生观是伟大的。佛教人生观的伟大,主要表现於以下的几点: &&&&&& 1.佛教指示我们,一切众生皆具无量福德智慧,但以迷昧不自证得,因此每
人都有可能发展到无比高度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在现象上人与人是各各不同
的;但本体上则完全平等的。正如世界上的各种物质,由九十八种元素错综复合
而成,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究其本体同属能力,一一物质皆可转变为巨量的
能力。「中论」说:「不一亦不具」,就是说世间的人和物,在现象上是不一,
在本体上是不异。不一亦不异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则的矛盾统一。 &&&&&& 佛教徒之所以能获得勇气来精进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为一切众生服务,
就在于彻底地了解这一指示的正确性。惟其因为相信自己有无量福德智慧,所以
佛教徒决不白卑;惟其因为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所以他们不会骄慢;惟其因
为相信一切众生不一亦不异,所以他们会从忘我而进到无我,再从人的无我而进
到法的无我。 &&&&&& 2.佛教指示我们,人的生命是像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它把时间
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佛教说明人有生
老病死,和一切物体的生住异灭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样的,但死并不标志着人
生的断灭,人生是连续性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现象,不生不灭才是人生的本
体,因此人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的统一体。一切物质和能力的互相变换,如一块
煤炭燃烧而成为二氧化炭和灰份,或如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我们知道在这转变中,
质量和能量并没有丝毫消灭,也并没有丝毫生长,只是一种方式上的转变。就是
拿广岛投下的原子弹来讲,铀原子的质量转变为巨量的能力,也仅仅是能力方式
的转变,在能的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生灭。 &&&&&&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此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一方式,但转变并
不意味着断灭。佛教所倡六道轮回之说,它的理论基础就在於此。因此,一个低
级的生命方式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的生命方式;同时,高级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
退化为低级的生命方式。尽管他怎样转变,他的本体是不变的,在高级方式中并
没有增加,在低级方式中并没有减少。 &&&&&& 3.佛教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地互相联系著,犹如无
数盏灯光的错综交织,每一盏灯光都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光之间是互不相碍的。
佛教认为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其他一切物质也是这样。大乘佛教批判了缸粤撕骸?
的个人主义思义,提出了「如一众生未成怫,终不於此取泥洹」的广义的群众观
点。「华严经」中对於群众观点解释得特别详尽和丰富。 &&&&&& 佛教认为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们认假作真,那就会造成严重的错
误,使我们走上堕落退化的道路。从物质方面来看,人的构成首先是由於父母的
精血,以後的成长是依靠於外界物质和文化的吸收,他的任何一个原子或一点一
滴的智识经验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及有情众生是分不开的。同时
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息息相关地影响到整个宇宙的有情众生和无情物质。 &&&&&& 从上文所指出的三项原则来看,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符合
於实际情况的。这一正确的人生观不单将引导人们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而且会
不断地指示出逐步发展的方向以至於完成无上圆满菩提。因此佛教不但为现时所
需要,而且永远为一切众生所需要。 &&&& 六、佛教的实验方法 &&&&&& 佛教不是单讲理论而不讲实行的,它是知行并重的,知行合一的,知即所以
为行,行即所以为知,知之极就是觉,觉行圆满就是成佛。不仅「楞严经」是一
部实验指导书,所有经律论三藏都是崇尚实验,指示实验的。所以佛学与科学相
类,於通达理论之後,必须著手实验工作。真正的科果家,走出书室,便到实验
室,作完了实验,便回到书室,再把实验的结果,分析探讨,以与理论相印证。
真正的佛学家也是如此。阅经看教之後,便入佛堂,或静坐参禅,或注想作观,
或修律仪,或修密行,或念佛,或作种种佛事,功行完毕,则又阅读经论,或参
访善知识,以求印证,所不同的,科学家是用六识的分别智,去推求六尘的生灭
变化依他缘起的道理,佛学家则於分别智之外,再用无分别智作观照的工具,其
研究的对象,则不限於色声等六尘,所有百法中的心法和无为法等,都在研究之
列。科学家虽天天用心研究,但对於心的本身,却忽暗了。忽略的原因不外乎:
一、科学家多认为心物独立,物质的现象,不是主观的心所能改变,以为研究物
质的现象,就无须研究心理的作用;二、有些科学家虽也认识心的重要,但还是
把心当作物一样的研究,而所用的工具,仍是有分别心,而不是无分别智。例如
现在的心理学,因为用的工具不好,所以研究出来的东西。只是些生理上的种种
心理现象或反应,而对於百法中的心王心所等纯粹的心法,并没有什麽成果。佛
教实验的对象既不是粗笨的物质,而是细巧的心法,所以它的实验工具与实验的
方法,就与科学实验室的设备不同。佛教的实验方法,有这样的几种: && 甲、戒律 &&&&&& 佛教实验心法的法门很多,但入手第一步是受戒。受戒的意义,就是改变生
活的方式,使适宜於实验。在家学佛,须受三归五戒,出家的比丘则须受比丘戒。
比丘是处於师范的地位,所以戒律较严。戒律越严,那末身心的烦恼也越少,智
力就会相应地显发增强,他的实验的工具(如化学室中所用的天平等)也就愈精细,
善於分析各种心理的状态,而加以种种的处理。所以受戒是有极深奥的意义。欧
美人看到我国和尚的生活,往往认为是非人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向外界
的物质探求真理,而不懂得向他们的内心主探求真理。佛教认为心物本来不能分
为二个体,但以心求物,那末心劳而物性失真。如果先净自心,使自心不参加扰
攘的外境,那末对於一切事物,方能如理观照,非但能了知它的真相,而且可以
尽其大用。佛教何尝不讲求物质文明呢,诸佛国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都是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楼阁庄严,备极壮丽,衣食服用,俱臻胜妙。但向外
探求而得的,他的心既然不净,必至累心而生贪嗔淫杀之毒;如果向内探求而证
知灵光独耀,那末他的自心起清净妙用,物不累心,心能转物,乃有慈悲喜舍之
乐。所以持戒是佛家治心的初步方法,它在物质方面作种种助缘的工具,则又有
钟、磬、鱼、鼓、幢、幡、香、花,以及伟大庄严的佛像,清净的禅堂斋堂,那
些无非帮助治心的工具,正像化学试验室中有试验管、煤气灯、滤水纸等各种仪
器工具,也无非供实验之用,并不是像一般所想像,以佛像为偶像,为崇拜析福
之用的。至於和尚自身的衣服用具则减至极少,只留三衣一钵,所食亦只蔬菜淡
饭,仅足果腹,因为恐衣服丰美会引起贪痴等心所,容易妨碍其实验工作。以上
是我对於佛教戒律的认识。 && 乙、禅定 &&&&&& 这是佛教心理实验的主要工作。在严持戒律之後,身心上减轻了不少障碍,
乃进而静坐入定,作种种观察,使得亲身体验到佛说的真如本体是怎麽一回事。
世人都以为日常思虑推测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体;就是科学家推求事物真理,也只
是用的这个心,但佛则排斥这个心,认为是前尘分别影事,并不是真心,而且是
一个坏东西,把它譬喻为偷劫宝物的盗贼,非舍弃不可。在世人以为一旦舍弃,
就没有心可用,将同木石一般,怎麽再能研究学问。佛则以为不舍弃这个心,那
你的常住妙明的真心就无从显发;一旦舍弃,非但不是无心可用,而且对於事事
物物,都能正确的明了,不被妄心所欺,亦不受一切的束缚,自然能发挥它的妙
用,所谓时间空间的束缚,生老病死的苦痛,都可以摆脱。佛教的修学本来分三
个步骤,叫做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持戒习禅只是求慧的手段。
这个慧与一般科学家哲学家所用的智慧不同,世间的智慧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
和随同意识而起的「思」、「想」二心所,只有从定所生的慧,才能对事物作如
理的观察,得到它的真相。所以禅定是学佛者必经的途径。我国高僧往往起初不
识「之」「无」,到後来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甚至
世间技艺像诗词书画,也超然出尘,自成一家,不特古代是这样,即使在近代也
是这样,像诗僧八指头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作者认为静坐习定,不但适
用於佛学,任何学者也都可采作训练心智的方法,如能实行,那学问进度必能加
速。例如工程学生学习投影几何时,有许多想家力薄弱的,往往不能理解,绘不
出正确的图形。如果能闭目静坐,注心作观,那末专心一志,思想集中,对於各
种投影和截面的形态,必能观察清楚,像亲自见到一般。以上是作者特为科学家
介绍的一个实用的方法。 && 丙、密宗和净土宗 &&&&&& 大家对於密宗,往往误认为含有神秘的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实所
谓密,并不像普通的秘密会社,只让内幕中人知道,而不使外间人知道。佛说法
原是很明显的,但是讲到真如本体,除了实证之外,总是说不明白的,连表达意
思的工具——语言文字——都无法可施,於是释迦牟尼佛又特创一种不显说的密
教,只教人依法实施,结果也同样可以亲证真如。密宗的修法,是教人口诵咒,
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儿性。在上文已经讲过,一
个人心念就有变成能力变成物质的可能,再根据依他缘起的道理,三业结合,当
然会发生某种精神或物质的效果,所以密宗也无所谓神秘,不过这是一种把理论
来具体化的一种修法。又如我国唐宋时代盛极一时的禅宗,是从「世尊拈花,迦
叶微笑」这样离开文字,心心相印传下来的,也带著密的意义,不过一个是三业
相应,一个是直指人心,方法有些不同罢了。 &&&&&& 净土宗就是现在通行的念佛法门,从外表看来,好像是带着迷信的,可是细
细考究,却正合着色空空色,依他缘起的道理。阿弥陀佛犹如磁,念佛众生犹如
铁,铁遇磁就被吸而往生极乐。铁是因缘,磁是增上缘;念佛的心是因缘,佛的
愿力是增上缘。磁的力量,是从铁分子依序排列而生,念佛到一心不乱的时候,
就是将心念依次排列,当然也能发生吸引力,被佛吸往极乐世界。铁成磁,铁量
无增减,众生成佛,佛性也无增减。再说,极乐世界不离一心,是阿弥陀佛与念
佛众生共同心力所造,和以文所言概念可变物质的理相合。因此用科学的理可以
证净土法门的正确。 &&&&&& 佛教修心的方法,为数无量,任意选择一法,都可明心见性,譬如算学问题,
可用许多方法解答,方法虽然不同,而所得的答案是一样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
那末对於禅净律密,自然不生优劣高下之想,一一都是佛教作心理实验的方法。
作者纯从科学客观的观点,来把这几种方法考查它是不是合理,并不参杂任何主
观。所可惜的,作者还没有用佛教方法亲自实验,所以个中详情,不能奉告,因
为没有亲身体验,是不能随便臆说的。现在只能根据各种佛典所载的事实,略述
在後面,以供读者参考。 &&&& 七、佛教的实验效果 &&&&&& 依佛教的理请来讲,人人皆具佛性(也叫做真如),都有无限妙用,只因众生
为烦恼所障,不能显现。如果能解脱烦恼,则一切通达无阻,便得六种神通:天
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例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数十
里的距离,所能见到的光波只限於红色和紫色,紫以外,红以内的光线,和波长
较长的无线电波,我们都无法看到,如果是有天眼通的就不受这种限制了。而且
看的时候,也不一定用眼,用任何一根都可以的。例如「楞严经」载,阿那律陀
双目失明,後成罗汉,观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就是说他看地球好像看手
里的一个水果一样。又如观世音菩萨能观十方众生音声,救其苦难,这就是天耳
通。「阿弥陀经」所指「彼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聚沙华,供养他方
十万亿佛,即以会时,还到本国。」这就是神足通。菩萨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心念,
明了无遗,这叫做他心通。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和所
做的事,也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和所做的事,这叫做宿命通。断贪嗔等惑,不
受三界生死,这叫做漏尽通。这六种神通,除漏尽通外,并不是学佛者所求的目
标。譬如制造工业,目的在制造甲,但同时有副产品乙,附带出产。神通等於副
产品,如能断惑证真,那神通自然而有的。神通有大有小,全视所除的惑障程度
而定。我在高僧传上看到很多有神通的高僧,我既有理由相信神通的可能,也就
有理由相信这种记载是不会虚构。 &&&&&& 佛教的实验目标在明心见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种种束缚,
获得绝对的自由,真正平等的地位,享受不与苦对待的快乐,不特自己要这样,
而且要世界上所有人类和动物都能如此。佛教徒对这个目标的祈求,可以四弘誓
愿来表明:「众生无边誓付龋衬瘴蘧∈脑付希盼蘖渴脑秆В鸬牢奚鲜?
愿成」。佛教的宗旨,既这样的纯正伟大,所用的方法,又是这样的合理而严密,
我相信由此获得的效果,一定与这个目标相符。 &&&& 八、研究佛经的结论 &&&&&& 我研究佛经的动机,纯粹是为了「求知」,并不像有些人是因为受了严重的
刺激,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并不是说这种信佛的动机完全不对,但
受刺激後的神经,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对佛教的各部门,反不能获得客观的观察。
我是学科学的,对於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是信仰很坚定的,要是见到佛教
的理论与科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是宁舍彼而就此的。我的研究佛经,是纯粹属
於科学的探讨工作,预备把这探讨的结果,真诚坦白的贡献於我科学家之前。研
究佛经的目的,我已在第一节里说明,现在只就下列三点作个结论: &&&&&& 1.佛教对於物与物,心与心,心与物的种种关系,都有精辟的理论。科学的
研究对象,只限於物与物的关系,我专就这一个关系,把佛教与科学比较,觉得
现代的科学正在用实例证实佛教的理论。只可惜科学对於後两种关系,还没有进
行研究,所以无从对照。但用因明学的比量的方法来推测,也可以知道後二者的
理论是不会错误的,例如佛设物物皆是依他缘起,能生的因必为所生的果,所生
的果必为能生的因,因与果是平等的。这样,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与上面
的平等主义相符。因为物与物既然平等,那末心与心也自应该平等。又佛说能见
的心是八识见分,所见的物是八识相分,能所都是八识所变,这样,非但说心物
平等,也可以说心物简直是属於一家,这和前面所说也是一贯的,并没有自语相
违的过失。因此我断定佛教的理论是极端健全的,和现代科学是一致的。 &&&&&& 2.佛教的修行方法,上文已约略说过。在家居士除受三归五戒外,看教参禅
学密念佛,可以随他自己的需要,既不妨害他的学问事业,也不化费时间金钱,
而且於学问事业有极大的帮助。五戒中的盗淫(单指邪淫)妄酒四戒,本是世间公
认的美德,只有杀戒中关於不食众生肉一点,在普通人看来,也许以为和现代的
生活环境不合,但素食的习惯,不特是佛家的主张,就是不信佛的欧美人士,也
同样提倡的。素食不但能保养仁慈恻隐之心,同时亦可保持个人的健康,绝不是
出於述信的动机。在家学佛可以自愿地受一戒、二戒以至四、五戒,随时可受,
亦随时可舍,但破戒则为佛法所不许。因此学佛的条件是很宽的,是人人能够接
受的。 &&&&&& 3.佛的定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佛是人格的最高标准。到了佛
的地位,就获得了无条件的自由。世间的自由是以人我为界限的,是受法律的限
制的,而佛则不然,因为佛与佛及佛与众生,都没有人我的界限,如灯火般互不
妨碍,又因为佛是大觉者,既没有贪嗔烦恼和种种邪见恶业,所以不须受法律的
限制。再说,到了佛的地位,心和物已成一体,心能转物,不为物转,所以他的
物质享受是无限制的。他非但不被物质所限,连时空等概念,也是随心而变,不
受束缚,不像我们不能留住一秒钟的时间,也不能预知未来的事变。现代交通发
达,缩地有术,然太空中无量星球,怎能於半日间,游历周遍,如极乐国土的众
生呢?佛教指示了这个最高标准,纵然不能达到,已是对人生有无上的价值。何
况佛教所讲的五戒十善,都是切实容易实践的。我国的人民大众无形中或多或少
地薰染了佛教的精神。大多数人都信死後不灭,随善恶业升沉六道,因果报应,
历历不爽。所以佛教在无形中已对人民大众,做著存善去恶的公德培养工作。我
国民族性之所以爱好和平,可以说大部分是受了佛教影响。但有些不了解佛教的
人,又往往为知见所障,把佛教和一般宗教同等看待,认为它与科学背道而驰,
就不屑一读佛经,因此使这无价的文化,湮没不彰。作者忝居科学工作者之列,
既以科学方法发现这一宝藏,谨以忠实客观的文字,贡献於我国学术界之前。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64.166]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如果就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