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热反应方程式式中△H是怎么得出来的

若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O2(g)→2CO2(g)+H2O(l)△H=-1300kJ/mo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6&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的能量B. 当1&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的能量C. 当4&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D. 当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C2H2(g)+O2(g)→2CO2(g)+H2O (l)△H=-1300kJ/mol,该反应中乙炔中-1价的碳经过反应变为产物二氧化碳中+4价的碳,所以每当放出1300kJ的能量,转移的电子数为10mol,当有6NA个电子转移时,放出的能量为130×6kJ=780kJ,故A错误;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C、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4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1molCO2生成,放出650KJ的能量,故C错误;D、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2molCO2生成,放出1300KJ的能量,故D正确.故选:D.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根据转移的电子数目、水分子的个数、共用电子对数分别判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而判断反应热大小,并根据该反应放热来判断.
本题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热化学方程式.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的能量的计算,做题时注意反应时吸热还是放热,正确从微观结构判断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做本题的关键.
扫描下载二维码知识点梳理
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定义要点: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  3.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反应热与和压强等测定条件有关,所以书写时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时,可以不注明)(2)各物质化学式右侧用圆括弧()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固体有不同晶态时,还需将晶态注明,例如S(斜方),S(单斜),C(石墨),C(金刚石)等。溶液中的反应物质,则须注明其浓度,以aq代表水溶液,(aq,∝) 代表无限稀释水溶液。(3)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物质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则△H为“-”;若为吸热反应,则△H为“+”。其单位一般为kJ/mol。同一化学反应,若化学计量数不同时△H的值不同。若化学计量数相同,当反应物、生成物状态不同时,△H的值也不同。(5)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6)不标“↑”或“↓”(7)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需要写反应条件,例如:△(加热),因为聚集状态已标出。(8)有机热化学方程式用“=”,不用“→”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焓变(或能量变化;热量变化)。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下列中和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可用:H+(aq)+OH-(aq)=...”,相似的试题还有: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中和热可表示为:H+(aq)+OH-(aq)═H2O(l)△H=-57.3kJ/mol以下4个热化学方程式中,①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②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③NH3oH2O(aq)+HCl(aq)=NH4Cl(aq)+H2O(l)④NH3oH2O(aq)+CH3COOH(aq)=CH3COONH4(aq)+H2O(l)其中反应热为57.3kJ/mol的是()
D.均不符合
下列中和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可用:H+(aq)+OH-(aq)=H2O(l)△H=-57.3kJomol-1来表示的是()
A.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H=-Q1&kJomol-1
B.H2SO4(浓)+NaOH(aq)=1/2Na2SO4(aq)+H2O(l);△H=-Q2&kJomol-1
C.HNO3(aq)+NaOH(aq)=NaNO3(aq)+H2O(l);△H=-Q3&kJomol-1
D.H2SO4&(aq)+Ba(OH)2(aq)=BaSO4&(s)+H2O(l);△H=-Q4&kJomol-1
已知:101kPa时的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omol-1,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57.3kJomol-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①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omol-1②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omol-1③H++OH-=H2O;△H=-57.3kJomol-1④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omol-1.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催化剂
反应方程式
&2H2O+O2↑2H2O23&.&2H2O+O2↑Ⅱ.
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离子方程式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KBr和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1)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橙色.(2)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1)Cl2+2Br-=Br2+2Cl-(2)Cl2+2I-=I2+2Cl-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3)Br2+2I-=I2+2Br-
实验结论并从原子结构上解释原因
结论:氧化性:Cl2>Br2>I2解释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Ⅲ.资料: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室可利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实验:某食盐样品中混有NaBr杂质,为测定该食盐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过程如甲图所示:阅读上述资料和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填空:(1)请从乙图中选出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完成制取并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Cl2的实验,将所选装置的选项代码填入方框,并在括号中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2)为了证明甲图中溶液D中几乎不存在Br-,可选用的试剂为C(填选项字母).A.碘水&&&&&&&&&&&&&&&&&&&&B.淀粉碘化钾溶液C.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D.食盐水(3)依据甲图所示,在萃取操作中应选取的有机溶剂为D.A.四氯化碳&&&&&B.水&&&&&C.乙醇&&&&&D.苯(4)在萃取、分液的过程中,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其目的是内外气压相通,使分液漏斗内液体能够顺利流下.(5)试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又有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之分。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
结论:&&&&&&&&&&&&&&&&&&&&&&&&&&&&&&&&&&&&
&&&&&&&&&&&&&&&&&&&&&&&&&&&&&&&&&&&&&&&&&&&&&&&&&&&&&&&&&&&&&&&&&&&&&&&&&&&&&&&&&&&&&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
反应方程式
&&&&&&&&&&&&&&&&&&&&&&&&&&&&&&&&&&&&&&&&&&&&&&&
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离子方程式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KBr和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1)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橙色。
(2)&&&&&&&&&&&&&&&&&&&
(1)&&&&&&&&&&&&&&&&&&&
(2)&&&&&&&&&&&&&&&&&&&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3)&&&&&&&&&&&&&&&&&&&
实验结论并从原子结构上解释原因
&&&&&&&&&&&&&&&&&&&&&&&&&&&&&&&&&&&&&&&&&&&
资料: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室可利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
实验:某食盐样品中混有NaBr杂质,为测定该食盐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过程如甲图所示:
阅读上述资料和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1)请从下方乙图中选出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完成制取并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Cl2的实验,将所选装置的选项代码填入方框,并在括号中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2)为了证明甲图中溶液D中几乎不存在Br-,可选用的试剂为&&&&&&&&&
(填选项字母)
A. 碘水&&&&&& &&&&&&&&&&&&&&&&&&&
&&&&&&&&&& B. 淀粉碘化钾溶液&&&
C. 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 &&&&&&&&&&&
&&&&& D. 食盐水
(3)依据甲图所示,在萃取操作中应选取的有机溶剂为&&&&&&
A. 四氯化碳&& && &&B. 水 &&&&
C. 乙醇&&&& &&& D. 苯
(4)在萃取、分液的过程中,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其目的是&&&&&&&&&&&&&&&&&&&&&&&&&&&&&&&&&&&&&&&&&&&&&&&&&&&&&&&&&&&&&&&&&&&&&
(5)试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锌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成分做了如图实验:将50g锌粉与50mL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锌粉有剩余,收集到一定体积的气体,将该气体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为11.2L.(1)化学兴趣小组所制得的气体X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H2(填分子式).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Zn+2H+=Zn2++H2↑.(2)实验验证:为了检验主要杂质气体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气体X取样进行探究.①A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NaOH溶液,作用是吸收SO2气体.B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浓H2SO4.②证实气体X中混有杂质气体,D中应选择的试剂是无水CuSO4,同时应观察到C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3)理论分析:①该小组有同学提出只需要再测出一个数据,便能准确的确定该气体的组成,你认为他可以是测下列BC.A、反应后剩余锌的质量为17.5gB、收集到气体的质量为25.8gC、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0mol/L②根据你在①中所选数据,通过计算确定气体X中各成分物质的量分别为:SO2为0.4mol,H2为0.1mol.
某化学小组在讨论鉴别稀酸和浓硫酸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表格.请按照给出的甲方案的式样,写出另外三种不同的鉴别方法.
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
放热者为浓硫酸
&(1)甲、乙两同学欲对上述整套装置检查气密性:甲同学是用手捂住试管(或微热试管),观察导管中是否有液面上升的现象.是否能?(填能或不能);乙同学是先从玻璃导管向试管中注入水,观察导管中液面与试管中液面是否形成高度差,且在一段时间后,观察液面差是否变化的方法.是否能?(填能或不能);若上述两种方案均不能,请思考新方案,并填下列空白(若上述可行,则不填下列空白):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水(保证玻璃导管的下端浸没在水中),然后(填操作方法),看到(填实验现象),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向试管中加入0.00127%的碘水10g,用适量的蒸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置成溶液A.测定指定地点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A溶液由色变为时表明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应停止抽气.(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mg/m3):一级标准:0.15;二级标准:0.50;三级标准:0.70.该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活动小组和第二活动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时间和次数如下(假定每次抽气500mL).请将下表填写完整(计算时保留2位有效数字):
SO2含量mg/m3
&①在实验过程中,需缓缓抽动活塞的目的是;若快速抽拉,则测定的结果将(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含量属于(填数字)级标准,(填“第一”或“第二”)小组的测定结果准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两个小组所用药品和装置均无问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采用下图所示装置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制备H2,通过H2还原氧化铜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Ar(Cu),同时检验Cl2的氧化性(图中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1)直流电源中的X极为极(填“正”、“负”、“阴”或“阳”);写出甲装置U形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验开始后,用铁棒作电极的一侧的实验现象是.(2)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链接顺序为:a连,b连(填写连接的字母).(3)装置乙中的G瓶内溶液可能为(填字母).A.淀粉KI溶液B.NaOH溶液C.Na2S溶液D.Na2SO3溶液H瓶内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在对硬质玻璃试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加热前需要进行的操作为:.(5)装置丙中N瓶内盛放的试剂为,作用是.(6)为了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得如一下数据:I.氧化铜样品质量为m1gⅡ.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m2gIII.反应前后U形管及其固体质量差为m3gⅣ.反应前后瓶及其液体质量差为m4g①请选择理论上误差最小的一组数据计算Ar(Cu),Ar(Cu)=.②如果选用其它数据进行计算,会导致Ar(Cu)(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理由是.这个热方程式对吗常温常压下,甲烷燃烧时,每断裂1molC--H键,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KJ,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l) △H==-4aKJ/mol 我想问的是在这里甲烷燃烧热是-4aKJ/mol吗?
不是你光看断键了,没有看到生成水是生成2molO-H键,氧气成键,CO2成键所以数值不对 楼上说的不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甲烷一共有4个碳氢键,所以是4a,但是放出热量应该用+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  )
A.密闭容器中,9.6g硫粉与11.2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g时,放出19.12kJ热量.则Fe(s)+S(s)═FeS(s)△H=-95.6kJ.mol -1
B.稀醋酸与0.1moloL -1 NaOH溶液反应:H + (aq)+OH - (aq)═H 2 O(l)△H=57.3kJomol -1
C.已知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2H 2 O(l)═2H 2 (g)+O 2 (g)△H=+285.5kJ.mol -1
D.已知2C(s)+O 2 (g)═2CO(g)△H=-22.1kJ.mol -1 则可知C的燃烧热△H=-110.5kJ.mol -1
爪机送粉398
A、密闭容器中,9.6g硫粉物质的量为0.3mol,与11.2g铁粉物质的量为0.2mol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g时,硫过量,放出19.12kJ热量,所以1mol铁反应放热=19.12KJ×
=95.6KJ,热化学方程式为Fe(s)+S(s)═FeS(s)△H=-95.6kJ.mol -1
,故A正确;B、稀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与0.1moloL -1 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中和热,焓变是负值则:H + (aq)+OH - (aq)═H 2 O(l)△H>-57.3kJomol -1 ,故B错误;C、已知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2H 2 O(l)═2H 2 (g)+O 2 (g)△H=+571kJ.mol -1 ,故C错误;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碳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不是稳定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A.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铝热反应方程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