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MIT上找到最新的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方向,比如网络方向

这个问题(生物课的重要性),在这门课一上来就被回答了。可以看 2004 年的公开课录像:&a href=&http://ocw.mit.edu/courses/biology/7-012-introduction-to-biology-fall-200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ocw.mit.edu/courses/b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logy/7-012-introduction-to-biology-fall-200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印象中,Weinberg 的意思是,生物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现在这门课上讲的东西,有八成在他上学时,是讲不到的。在他看来,生物是从双螺旋被发现起,才成为科学的。这是那些传统学科所没有的。所以生物学没被普通人重视,是可以理解,但也是危险的,因为它发展的太快了,很多知识已经被推翻重建。&br&&br&比起很多新兴学科来说,生物和相关领域,尤其是医学,又是特大的学科,具体应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直接影响你的日常生活选择,大到政治家的政?制定。&br&&br&这时候,没有基本的现代生物学知识,用过时的知识来想当然的处理相关问题是危险的。&br&&br&最后说,mit 的这门课,是一门相当精采的课。上课的两位老师,都是业界大牛。你可以不欣赏他们的观点(我老板就特别看不上其中的 Eric Lander,但对另一个老师 R Weinberg 相当推崇),但这课,绝对是大开眼界,领略大师风范的好机会。我有一个实习生,电子系的,就是在上了这门课后,被 Lander 极富个人魅力的授课方式所折服,决心做生物工程方向的。
这个问题(生物课的重要性),在这门课一上来就被回答了。可以看 2004 年的公开课录像:印象中,Weinberg 的意思是,生物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现在这门课上讲的东西,有八成在他上学时,是讲不到的。在他看来,生物是从双螺旋被发…
谢谢邀请。&br&&br&1. 环境。&br&清华旁边是五道口、中关村,斯坦福旁边是硅谷。&br&&br&2. 学校和业界之间的联系。&br&人所见到的世界越大,这个世界越精彩,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也就越多。&br&比如说,你是想去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还是想去中国一流的公司?(比如说去某些中国一流的公司的某些部门抄袭世界一流的公司产品?)&br&比如说,你是想做一个能改变全世界的产品,还是想做一个改变全中国的产品?&br&(其实我觉得做改变全中国的产品已经很棒了。)&br&&br&3. 校友。&br&我个人认为好学校和普通学校最明显的差距在于校友。&br&校友之间的联系和校友之间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校友的经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你自己的人生规划,也会多少影响业界其他人对你的看法。&br&毕竟,大部分人看一个职场新人简历的时候,第一眼都是看“&b&本科学校&/b&”。&br&&br&4. 同学氛围&br&清华:你的很多同学都在想方设法考GRE出国或者进Google fb等公司实习。&br&Stanford:你的很多同学都在想方设法办自己的公司。比如说,Google。&br&但我觉得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智商没差别。按人口比例以及录取比例来说(假定录取方式可以合理地筛选出高智商人才),我觉得清华学生智商可能还高些。&br&而这两所学校学生focus点的差异,取决于社会环境。&br&&br&5. 师资力量。&br&虽说天才学生不一定需要好老师,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遇见好老师还是受益终身。&br&国内的学校是在教怎么做。国外的学校更多的是启发你去思考为什么。&br&要说编程能力等,我觉得清华学生的平均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的。&br&&br&6. 学校的研究氛围。&br&国内的研究风气太烂是通病,虽说在我的观念里国内计算机系No.1的清华的研究风气还是很好的,但依然比不上米国牛校。查查每年发的论文就知道了。&br&&br&能去stanford, MIT读书就去吧。
谢谢邀请。1. 环境。清华旁边是五道口、中关村,斯坦福旁边是硅谷。2. 学校和业界之间的联系。人所见到的世界越大,这个世界越精彩,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也就越多。比如说,你是想去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还是想去中国一流的公司?(比如说去某些中国一流的公…
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在校学生,对于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MITx发放证书一事,曾经在研究生会和MITx平台的推动者、MIT现任校长拉斐尔·莱夫交流过。有一些信息和观点可以供大家参考。&br&&br&莱夫校长对发放证书最初的看法是:&br&&br&1. 发放证书最初的目的是对网络学习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发现在MIT旧有的网络教学平台OCW以及其他大学的类似平台主要提供教案讲义等内容,互动性比较差,很多学生也并不能坚持学习下来。如果在通过作业和考试,达到合格成绩后发放证书,能够激励更多学生“持之以恒”,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br&&br&2. 很多回答者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MITx和传统网络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同步性——上个学期MITx推出的第一门课程,6.002(电路与电子学)是MIT学习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网络课程更新和这门课程的讲授同步,作业和考试内容和难度也相仿,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学习。发放证书,同学生完成课程获得学分一样,是对于课程学习的一种肯定。&br&&br&3. 莱夫强调的一点是,很多人对MIT课程的跨度和难度不了解,甚至认为MIT等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好像混日子一般(或许美国部分其他学校的确如此,不过莱夫认为MIT的课程在全球范围内深度名列前茅。)让网络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会发现要越过“及格线”,达到获得证书的标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对很多MIT以外的学生而言可能是很难的事情。这也是对MIT教育的一种“宣传”,让大家了解MIT的学生有真才实学,也是面向社会和企业给学校做的一个活广告。&br&&br&4. MITx最初的创办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丰富校内学生的教学体验,如果缺课或想复习是,这个平台是非常好的获得教学信息的途径。但是莱夫也强调,MIT的教育强调动手、实践,因此很多“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根本无法通过这种方式传达。有学生认为教学平台甚至发放证书“贬低了MIT学历的价值”,其实学生不必有次担忧,反而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平台,让它同时也为自己的学习服务。&br&&br&另外校内学生对发放证书和网络平台也有一些观点和意见,校方也在考虑:&br&&br&1. 既然能够达标、最终获得证书的网络学生数不多,MIT能否提供资金援助,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学生为邮寄证书等少量费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算是给成功的网络学习者的一些激励。&br&&br&2. 如果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得证书,将来又正式进入MIT学习,证书在申请和入学后有何作用?目前由于课程数量还很少,学校没有具体的安排,但相信获得相关课程的证书,对申请MIT及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具有一定的帮助(学习能力的证明)。也有学生提议,如果提前获得更高等级学位的课程证书(高中生修完本科课程、本科生修完研究生课程等),成功申请进入MIT后,能否考虑可以免修同一课程。学校答复会研究相关政策。&br&&br&3. MIT会强调其真正学位和在校学习经历的重要性,并且说也会在证书上明确,也会尽量通过各种渠道强调,这个证书不是MIT正式的学习证明,更不是学位、学历证明,以防止假学历泛滥。对求职而言,招聘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是各企业自己裁量的结果,如果MITx平台的学习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份证书成为求职的重要砝码也并非不可能的事。&br&&br&总之,相比之前的各个回答而言,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br&&br&1. 完成课程、获得证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MIT的课程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能够最终拿到证书,也至少是有一定含金量的。&br&&br&2. MITx平台完全免费,如果是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应当会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发展自己的技能。证书只是一个伴随品,相当于对学习者的鼓励和肯定。何乐而不为?&br&&br&有关MITx平台(现在MIT把哈佛也拉近了这个计划,变成了edX平台)的推动者,MIT新任校长拉斐尔·莱夫的更多消息,推荐阅读这篇文章:&br&&br&&a href=&http://www.zhengtan.me/?p=181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engtan.me/?&/span&&span class=&invisible&&p=181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在校学生,对于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MITx发放证书一事,曾经在研究生会和MITx平台的推动者、MIT现任校长拉斐尔·莱夫交流过。有一些信息和观点可以供大家参考。莱夫校长对发放证书最初的看法是:1. 发放证书最初的目的是对网络学习者的一种…
有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中国清北及华东五校,其本科生源质量是否已经超过美国常青藤名校了?&/a&修改后用了我这个答案补充,但题主属于胡乱引用,我没说过跟常春藤学校比生源:&br&&br&我&b&评论的是&u&mit等理工科大学本科生源&/u&&/b&,&b&一句没提&/b&哈佛耶鲁等以领导力人文素质擅长的&u&&b&常春藤学校生源&/b&&/u&,因为这些方面教育中国学生的确&b&极度欠缺&/b&,和上述大学学生没有可比性。&br&&br&原答案:&br&&br&这叫顶级名校的本科生吹牛逼,mit的那些吊炸天的成果跟他的本科生有多大关系?除非有数据证明mit的本科生大部分在mit级别的地方读博,不是吧,搞科研做学术得分流出一大批本科生。&br&&br&全球绝大部分高校,搞学术的也都是教授博士在搞,本科生再天才也得先看书学,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还不都是出去找工作?mit天下第一,但本科生源也就是中国交大浙大程度吧?大一半夜搞单片机,落下知识早晚不是还得看书做题补回来?要么提前学,总得属于一个。&br&&br&晚上搞副业,写作业,白天还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吸收效率高,糊弄鬼呢。我挺奇怪一帮精英大学的天天吹牛逼自己跟周围人不睡觉,就他们那一个个羸弱体质,呵呵,西点军校的能抗下来我还信。哪个学校学生不是考试前跑去熬夜,哈佛也一样,传出来就成了天天不睡觉了。&br&&br&一个学校的学术实力跟本科生关系不大,mit博士招的是全球精英,牛人吹牛逼更不好识破,这点别被迷惑了。&br&------------------------------------------------------------------------------------------------------------&br&鉴于评论本科生源问题下出现了一两个逗比回复,不得不亮一下观点:&br&&br&1. MIT&b&本土本科录取生源&/b&不如交大。你逗我?&br&&br&----没逗你,这都是高估。美国录取什么标准,录取率全都是虚的,扯什么录取标准都没用,就看两个数字:美国MIT录取美国本土学生人数,美国高中毕业生总数,二者之比就是实打实的极端数字:mit从美国录取了多少美国学生,200多万学生里录取了2000左右,而清华是这个数字是600多万录取了3000多,极端假设美国最好的学生都申请mit,但是还是比清华低了一倍。第三个数字是美国同等级好大学数量,分流太多好学生,而中国人都直奔着清华,所以实际mit本土本科生源水分更大&b&。以这个数字来看,如果你认为美国本土本科mit生源还是远胜交浙(再给眼神不好的强调一遍,是美国本土本科生源):要么你否认这个数字,认为美国存在大量的虚报人口,要么认为美国人人均智商远在中国人之上,这是个逻辑问题,二者只能取其一。&/b&&br&&br&而MIT的博士是实打实从全球本科生源里掐尖。&br&&br&2.美国大学生去GYM健身,身体好着呢: &br&&br&---------TMD不都没时间睡觉了你告我去gym健身增强体质?!&br&牺牲不睡觉的时间去gym健身告我是为了增强体质?&br&牺牲不睡觉的时间去gym健身告我是为了增强体质?&br&&br&你再读一遍:&b&牺!牲!睡!眠!时!间!去!健!身!房!增!强!体!质!&/b&&br&&img src=&/eb34f3abff664fb5e34bad03b0f9c1b1_b.jp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2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br&&br&顺便别低估交大浙大,您上海的就算了,多问问高考其他省录取比例,美国生活多年的高中毕业生们更是别忘了当年初中蹂躏过自己的学霸们,他们考上交浙的概率其实也不大。&b&生源差不多是指,抛去语言因素,把交大本科学生全部换到mit,能以跟mit现在本科生一样的压力毕业率以及考试成绩(或在其之上)毕业,这就是事实。mit的本科生源想追平交浙甚至清华很简单:本科第二年后开除gpa后40%就行了。&/b&&br&&br&&b&实际上mit等录取博士就是那么干的,在全球要的都是清华年级一二水平或更吊发顶级期刊的博士生-----隐含的意思是以做学术的标准开除了自己和其他所有大学大部分本科生。&/b&&br&&br&这跟在北京上清华容易很多一个意思。&br&&br&最后,理解力好的人应该能读出来我答案说的本质:美国顶级名校相对国内对本科生培养有加成,但其实没有国人认为的那么高。&br&&br&------------------------------------------------------------------------------------------------------------------------------------&br&--------------------------------------------------------------------------------------------------------------------------------------&br&逐条反驳 &a data-hash=&04fdf992e& href=&/people/04fdf992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ummer Clover& data-tip=&p$b$04fdf992e&&@Summer Clover&/a& 你对我的反驳:&br&&br&&b&1) 只有在本科生期间做出的成就才能算作MIT本科生头上么?说的好像本科学习和以后的成就毫无关系似的。&br&MIT本科生中有很多人都成长为了了不起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无论是诺奖级成果还是创业公司都能证明MIT本科生的实力和本科教育的强大。&/b&&br&&br&反驳:&br&还是跟那几个拿个体当群体的人一样,阅读能力是在不行。1.我否认过MIT没有出色人才和天才么?&u&我难道说过MIT所有本科生都没资格读博?&/u&MIT毕业生当然也有一部分有水平留在他那或者同级别高校,但不好意思,&b&大部分人就是出去做个普通的工程师&/b&,&b&大部分人就是没足够实力留在顶级实验室做学术&/b&。而且现在在美国读博最多的博士生的本科院校是清华,中科大北大,&b&看来美国mit教授都是瞎了眼了&/b&。2.创业得看环境,请问您所在的东大日本创业环境怎么样?好像也比美国差远了吧?您读的情报学,全球也就美国和中国最好,你怎么不提了?杭州师范学校还培养了马云了,能说明什么?创业跟mit学术强有什么绝对关系?你知道清华创业的有多少吗?原作者是不是在强调mit牛逼哄哄顶级学术成果?哪个是跟创业有关系?&br&&br&诺贝尔级别成果?你给我找几个个本科学历的,呵呵呵呵,怎么都是博士搞科研最后当了教授这条路啊?&br&&br&最关键的,&b&本科教育跟本科生源质量有半点关系?本科生源看的是高中教育,你的逻辑在哪了?&/b&&br&&br&&br&2)&br&&b&A校90%的人成为了普通上班族,B校99%的人成为了普通上班族。所以尽管都是大部分成为了普通上班族,是不是很有可能,A校培养的领袖级人物是B校的10倍呢?&/b&&br&&br&反驳:&br&重复一遍,本科生源看大一,本科教育是大学四年培养,mit优秀的环境有加成,但实际没有国人以为的那么高。而且最近十年来看,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在学术上已经相当屌,你所推崇的的硅谷,都有2万清华毕业生在那呆着呢(当然说明好学生被美国抢走,我一再反复承认,mit等取了全球拔尖的博士生)。&br&&br&3)&br&&b&还在认为学生的实力等于智力水平?完全忽视了后天的教育,或者荒谬地假设了中美学生在前18年在同等质量同等丰富的教育资源。&br&&br&中国人口那么多,一定有实力组建10个德国实力的足球队,横扫世界无压力吧?什么,你说人种不同么?那10个日本队横扫亚洲也行啊。 &br&但实际情况是,后天影响太大了。如果高中生物没有白学的话,你一定记得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和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你知道一直吃蜂王浆的幼蜂会变成蜂王,吃不上的只能当奴隶么?&br&&br&不仅如此,你还荒谬地假设了,中国的高考制度和美国的申请制度都能完美地筛选优秀学生。&/b&&br&&br&反驳:&br&美国平均高中教育资源我都不忍心吐槽了,见过公立学校什么水平吗?美国这种精英社会,对天才确实提供资源,但是公立学校那就天差地别了,出来的学生基础之差,令人发指。以群体论,生源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而且为什么SAT考的也是数理化等,而不是考橄榄球?为什么科比勒布朗不去mit?说明地球人对大学门槛的标准大体还是一致的。&br&&br&中国的高考恰恰是最能公平完美的筛选学习能力优秀学生,什么?你说文体优秀,社区劳动?出门左拐是体校,我们聊得是mit,聊得是理工科,聊的是做学术,不是中国足球。哈佛培养领导力,看综合素质无可厚非,mit好像不怎么关心这个,别告诉我mit的geek们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啊。为什么mit考试不考体育成绩?&b&为什么各大高校教授要人看的是你学术能力?为什么教授要的是清华GPA前几,为什么他认同考试成绩和学术能力而不是什么其他素质教育?为什么申请博士教授看中的是本科期间&/b&gpa,发表文章,你为什么不说你打篮球好赶紧要我?&br&&br&&b&谈足球,你也通篇谬论&/b&:中国是根本没有任何有系统有组织的足球选秀培养系统,黑幕重重,跟德国跟日本比,这不是大学差距,&b&恰恰是小学初中基础就差不知道哪里去&/b&。而中国现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化是培养出的全球领先。&br&&br&4)&br&&b&要是无论什么教育都提供了同等的教育水平,无论哪种选拔方式都能完美地选出最好的学生,那根本没有必要教育改革没有必要在教育里砸钱了吧。【非洲教育界表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单挑了美日英法德。】&/b&&br&&br&反驳:&br&美国也呼吁基础教育改革,非洲胡乱类比,无知可笑,不值得一博。而且我也看得出你对美英法日工业科技领先中国的本质一无所知:他们工业之所以领先,根本就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做到的,包括企业里,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才有如今成就,你以为靠mit几个精英赤手空拳就能凭空造轮子?没有整体社会环境支撑,没有几代人的积累,什么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各大企业核心技术部门都只要本国人?中国才认真发展了多少年?好像最近各大高校排名清华等猛涨,解释解释原因,别告我全都是瞎排?一句话,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有个问题修改后用了我这个答案补充,但题主属于胡乱引用,我没说过跟常春藤学校比生源:我评论的是mit等理工科大学本科生源,一句没提哈佛耶鲁等以领导力人文素质擅长的常春藤学校生源,…
&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br&&br&和其他学校相比,MIT对学生是真好,对本科生尤其好。&br&&br&简单聊两句本科生的体验。&br&&br&刚进校门,学长学姐们就说,Study/Social/Sleep三者最多取其二。这大约是准确的。&br&&br&我在校的时候,从中国来的本科生屈指可数,大家都很单纯,感情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样。&br&&br&MIT只授予一种学士学位:理学,缩写不是BS而是SB,这一点比较独特。哪怕是学音乐或法语专业的(每届总有少数几个),都是授予理学学士,都要必修两门微积分、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实验课、至少4门训练沟通能力的课程、至少8门文科课程、等等。&br&&br&我高中时决定做量子计算机,于是来MIT找数学系的Peter Shor当Advisor,不过他似乎对指导本科生兴趣不大;相反,我在物理系的Advisor是一位非常关心本科生的老教授。MIT对选课没有什么限制,但是需要Advisor签字。所以,每个学期注册那天我都要和老教授吵一架,因为他总是觉得我课选多了(事实上,和身边真正的牛人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后来我给数学系当Associate Advisor,和Steven Johnson一起帮助大一的学生,一起聚餐、划船什么的。相比起那几位大一的学弟,反而是我自己得到的指导比较多,让我对Steven的领域很感兴趣,最后选择去斯坦福(我的导师是Steven的师兄)。&br&&br&MIT的文化的精髓其实是恶作剧(Hack),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恶作剧,可参见&a href=&http://hacks.mit.edu&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hacks.mit.edu&/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新生入学时会有人带你去穿越各种管道、爬到标志性建筑--大圆顶上面。每年Baker House会在期末时摔钢琴,帮助大家放松。虽然大家都是书呆子,但是裸奔还是少不了的。&br&&br&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住哪儿关系巨大。MIT有只有女生住的宿舍、比较传统,也有很诡异的以吸毒、滥交闻名的宿舍。&br&&br&MIT的戒指是Brass Rat,历史悠久,影响力大,很多人会去买一枚金戒指(正式场合用)和一枚钢戒指(平时用),很可能是现在普遍流行的毕业戒指的滥觞。
"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和其他学校相比,MIT对学生是真好,对本科生尤其好。简单聊两句本科生的体验。刚进校门,学长学姐们就说,Study/Social/Sleep三者最多取其二。这大约是准确的。我在校的时候,从中…
这个回复是应李沁峰的邀请,
但是很明显我不符合条件。因此这个回复可能会让人失望。&br&&br&我在一个一般的学校读书。我进来的时候,系里招我进来的P教授直接告诉我,我是系里有史以来进来的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必须尽快找一个方向,选好研究目标,打实基础,定下导师,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读书。另外一个教授听说我的兴趣是四维流形,介绍我读Basse的Einstein Manifolds和Gilbarg&Trudinger。我没有听进去他和P教授的话。周一参加A教授阿贝尔簇的讨论班, 周二参加G教授H-配边理论的讨论班, 周三参加P教授指标定理的讨论班,
周四去听T教授手术理论的课和B教授表示论的课,其他时间我被安排去辅导各科的学生。诸此种种,不一而足。最后这样过了一年,虽然“知道&了很多东西,但是其实什么都没学到。我时常见到读到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的博士生。我和他们辩论数学问题,哲学问题,神学问题,时常意图把他人驳倒。我时常引用各种大定理和&高深&的理论驳斥他们的研究:这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有什么价值?你为什么不能那样做?&br&&br&改变我这种治学态度的有许多事。我当时作为这一届第一个学生通过了资格考试,但是我对很多基本概念,定理并没有很深的理解。系里的一个中国X教授开了调和分析的课,主要的内容是讨论拉普拉斯算子在黎曼流形给定性质(如负曲率)的情形下谱的分布。我发现自己的基础完全跟不上他讲课的进度,讲义当中的许多计算我也过不去。上一年的指标定理的课上完之后,P教授开课开始讨论一维复流形的情形,这个时候指标定理直接化为黎曼-洛赫定理。我发现自己的情况很类似:我能够跟上前一个月的课,但是之后的讨论涉及的细节我无论如何无法跟上了。而我之前读过至少三个黎曼-洛赫定理的证明,我以为自己对材料很熟悉。最让我尴尬的是,我去旁听拓扑课的时候试着回答一些问题,T教授问到的问题似乎很直观。我于是信心满满的回答:&br&”这个很简单的啊!直观上显而易见!不是某某定理的直接推论吗?”&br&&br&T教授微笑着转过来说:“是吗?”。我说:“是啊!我以为用....”。 T教授直接打断我的话,说:&br&“&br&&b&如果你能够证明这个结果,你就可以证明庞加莱猜想了。&/b&&br&”&br&&br&这样的经历发生几次之后,我才真正明白P教授给我的建议的价值。后来,我找到T教授问他收不收学生。他说他年纪很大了,精力有限无法带学生了。他担心如果我找他做导师,他可能在我博士没读完之前就去世。我于是问他那里能找到有价值的开问题。他建议我去读丘成桐的微分几何讲义,后面有问题集。我于是把书找来,找到一个我能够读懂的问题,但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做。我查了所有相关的论文,但是找不到最新十年来的进展。最后我只能去mathoverflow上问。他们告诉我,那个问题多年前就已经被T教授彻底解决,论文发在了著名杂志。我这才明白为什么T教授建议我读那本书。我回到系里找到T教授询问他论文的细节之后不久,他就因为直肠癌而停课住院。从秘书那里听到消息,我顿时不知所措 - 我刚把他的课上记下的几百页的讲义打印出来,装订好打算给他。但是他的人....? 我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好。&br&&br&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P教授的家庭遭遇财政困难,他的房子卖不出去,他也搬不过来。因此他每个星期能带学生的时间也有限 - 每个学生“只有”一两个小时。他的银行存款只有2000美元,而他有四个孩子。K同学在博士一年级和我表现差不多,但是他因为不在乎考试成绩被学校停了助教的工作,得自己一个人在图书馆打杂维持生活,最后他独立写出了一篇(他认为意义不大)的Ricci Flow的论文。M同学在物理系本来已经读到博士三年级,忽然觉得对量子场论实在不喜欢,于是改为读微分几何,最后转到几何拓扑,选了T教授做导师。他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博士四年级,但是没有任何可观的研究。他所做出来的,他自己也以为没有多大价值。F同学一直在A教授指导下做etate cohomology,但是据他说进展不大。我问起他最近情况如何,他说他在打算进军工业界放弃学位。我顿时哑口无言 - 他对学生,对数学都充满了真正的热情。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妻子找到工作,他因为考虑到两地关系决定牺牲自己,另外他自己的研究也没有着落。&br&&br&我真正开始进入做研究,开始“做数学”,是和我接触到这些事情同时发生的。一点一点的,空泛的框架开始消失,各种不可思议,无法处理的问题开始逐渐变成触手可及,能够被解决的问题。只是,我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后了。我之前常去“驳斥”的师兄和师姐,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不知道怎样和他人解释这种生活,或许没有解释的必要。每个学期都有同学因为心理问题, 个人问题,经济问题而离开。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为什么做研究?我们为什么选择数学?每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都不同,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和我们的梦想都不一样。我在这里写过我的回复:&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有人喜欢数学? - 匿名用户的回答&/a&&br&&br&我能写的只有这些了。
这个回复是应李沁峰的邀请, 但是很明显我不符合条件。因此这个回复可能会让人失望。我在一个一般的学校读书。我进来的时候,系里招我进来的P教授直接告诉我,我是系里有史以来进来的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必须尽快找一个方向,选好研究目标,打实基础,…
对于题目文章的这种看法,因为我亲身经历了其中几乎所有方面,想谈谈自己的想法。&br&我是对每一项进行展开的,前面的可能不太和文中主题相关,只有怕浪费时间的话选感兴趣的标题看。&br&1&br&熬夜去“追求梦想”&br&大一初期我曾经很丧心病狂的想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尽管可以很快的学完书本内容,但我那时每天尝试多相睡眠法(&a href=&/view/6246667.htm?from_id=&type=syn&fromtitle=%E5%A4%9A%E7%9B%B8%E7%9D%A1%E7%9C%A0&fr=aladd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达·芬奇睡眠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没有达芬奇的那么疯狂,那时我每天睡四个小时之内)&br&当然,初期效果还好,也做了不少的成果(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就是那时设计申请的)。但不管是我意志力不行还是确实存在对身体的影响,后期确实扛不下来了,于是回归了正常的睡眠(十二点左右休息,早上六点多起床)。&br&后来我想了想,尽管我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相信什么排毒时间,不相信什么人们口耳相传的所为真理。但事实是,所有这样做的人并没有说对身体哪里损害了。于是我彻底选择了放弃熬夜这个行为,如果说有时候必须的话,可能也会偶尔晚睡,但是有时候确实得考虑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熬夜去做这些?难道不能早起一点或者放弃白天你偷懒的时间呢?&br&没有谁规定追求梦想的人一定要熬夜。牺牲健康去换取这些,除非下定决心看开了早死无所谓的人我无言以对外,其他人还是不熬夜的好。&br&另外,合理规划可以提高效率,避免熬夜。&br&2&br&看轻传统意义的学习去鼓捣创新&br&我大一就是这么过来的,一年来做了不少多数人看来好像高大上的东西,也学了不少后面将开课的和书本外的知识,python,c,51/arm/stm32 mcu,matlab,sw,ug,CATIA。说白了就是一些软件,编程语言,单片机。&br&罗列这些如果不懂行的人看来确实挺丰富的,但实际上呢?&br&通过做东西来学东西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就比如学51单片机编程常用函数,所以指针基本不看,当然要不是专门学了一遍c,可能我就以为我c的水平已经差不多了。。。但往往人们学了点皮毛能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就会说嗯我学过。&br&自学不是不可以,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学习计划,但是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你可能注意不到,很多东西串不起来,很多东西会落下,很多东西会理解出现偏差,很多东西一旦形成错误的习惯而不加纠正就容易出现大问题。查缺补漏用的时间往往比正常按规律学习浪费的更多。&br&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必要性。&br&毕竟这么多年的教育体系还能存在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一些基础我们并不能否定。举个例子:如果你连线性代数都没学过就说我感兴趣去学MATLAB,能学好简直天方夜谭。&br&学校安排课程自然是有些道理的,起码引导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不是一时冲动一口吃个胖子。&br&另外,上面说的是比较好的情况,即能从做东西中和做东西的需求中学东西。但有些人就是纯粹为了做东西而做东西了。不予评价。&br&3&br&做东西的现状&br&抱歉我现在喜欢把很多人定义的创新就叫做东西==&br&我们项目的导师给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br&现在基础的东西不是没有发现完全,只是很难发现更多的了,现在你们做东西基本就是搭积木。积木块都是现成的(就像单片机传感器什么的都是买的不会自己去刷,当然还是有人做这方面的,所以cpu的性能才会不断提升。。。)&br&体现技术的地方在哪呢?你如何摆这些积木(思维创新点)怎么摆更优化(算法)而这些几乎都是思维和数学的东西,不是说你学了什么知识,会玩什么软件就行的。会画图不表示你会设计,会敲代码不表示你能写优美的程序。&br&尽管世界上几乎每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套路,比如创新有创新方法论,创造心理学,这些年又常提的TRIZ和六西格玛理论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灵活的思维主导的,而非知识。知识和经验可以扩宽思维,让你想到更好的解决方式。仅此而已。&br&&br&11.5继续&br&&br&4&br&传统学习&br&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包括我),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肯定不行,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无法立足(我仅仅指科技,工程等偏实践的学科。基础科学我无权评价)。&br&但传统意义的教学对实践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单就我们机械学科来说,大一结束的一个多月工程训练,大三生产实习等。但这些根本不行。&br&有些东西虽然说我们接触一次后面就得心应手了,比如粘什么东西用什么胶,怎么粘,能有多大强度。。。这些没有哪个教育者会告诉你,但如果你想做东西,这些又几乎是必须的。&br&所以,传统意义教育对实践的训练不够,而那些想做东西的人们就得自己尝试,有些人会好些,用之前先查一下正确使用方式,但更多的人会简单粗暴的上来就干。只要达到目的就行,对器材的损害和材料的浪费一概不屑。我亲身经历过差点把我气哭的事:大一暑假我做一个我们的项目,买了一大块7075铝板,开学以后放在实验室忘锁起来结果实验室新招来的学弟不懂,把它锯了当滑块。。。1k大洋就这么废了。。。我都没法找到理由骂他点什么。。&br&抱歉扯远了。但从这里我们得看到,有些事情你觉得不需要被教育就能干得好但实际上你已经开始了出糗的生涯了。&br&经过一年对自己做东西的反思,或者说激情有点褪去==我觉得做东西还是不要太疯狂,学生以学习为主,做那些东西只是帮助你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并加以扩宽。尽管前面强调了实践,但是实践和理论比毕竟是有限的,基础实践部分我们必须去尝试,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学习。&br&&br&但有一点必须得说,我们传统的上课学习书本并不是说学到的知识就一定要记住,不断复习不能忘,不断训练加快做题速度。那只是高中。至少我和我们team的导师觉得,知识掌握最基础的部分,剩下一些拓展适当掌握,有些东西可能会忘了具体的部分但一旦你要用的话,能马上想到这是在哪本书的哪里讲到的,查到并会用就好。恐怕工程方面很多学科都这样吧?我就知道机械是这样,简明机械手册在德国机械工程师那里几乎人手一本恐怕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再附上一个连接:&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作为电气行业从业者,你为什么不考个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证?&/a&&br&5&br&怎样权衡实践(文中MIT风格)和理论(文中清华(中式)风格)&br&刚才说过的,实践够用就行,学习中找点项目去巩固学到的知识。比如学电机学的时候,搞几个电机拆了玩玩或者自己绕几个线圈看看效果等。(我自己的看法)&br&应该说实践和理论并行(官话),但实际上,有些人更偏理论,有些人更偏实践,人家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在这里评价别人的风格可能会不礼貌。(物理学界杨老选择理论而不是实验物理我们怎么有权评价呢。。。)所以具体要说哪种更好,我只能说:人家的选择,只要人家自己不后悔那就是好的,与你无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是限于教育制度等方面你所做的不是你想做的,那我只能说这是你自己的悲哀,同样的教育制度你不懂自己安排自己别人更没有办法。)&br&所以&b&文章中作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的,你没必要非得奉为圭臬,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既然两个学校的同学都很努力,只不过努力的方向不同罢了,争论哪种更好是没有意义的。&/b&如果你觉得人家MIT学生出来混的更好更有钱赚,可能是你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追求罢了,或者说只是为了出人头地的生活。我不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动力,但总是被世俗左右是否有些悲哀?&br&&br&以上。(想到了再补充)
对于题目文章的这种看法,因为我亲身经历了其中几乎所有方面,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我是对每一项进行展开的,前面的可能不太和文中主题相关,只有怕浪费时间的话选感兴趣的标题看。1熬夜去“追求梦想”大一初期我曾经很丧心病狂的想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充实,…
现有最佳答案 @珵cici 在大面上已经说的很完善了,这大概也是一般人需要的对国外名校(主要是美国,英国情况不了解不敢乱说)和国内名校差异的比较。我有幸在清华计算机系和斯坦福计算机系两个最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呆过一段时间,就瞎扯一下我看到的,对学生(研究者)而言的问题,算是对原答案的一个补充,也算借这个机会把一直想写的东西写出来。&br&&br&先说对学生。业界联系、地利人和(硅谷+校友)这种大家都看得到的自不必说——比如,毕竟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造出(至少是经手)Larry Page这样的人才。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到斯坦福才算真正理解了一句“国内老师是讲书的,国外老师是写书的”的差距。如果说一门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至少是数学知识要求比较高的课,上课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偶尔还会跟着老师的玩笑全班大笑;老师经常用各个专业的问题类比正在讨论的问题,或者举浅显易懂的例子帮你理解,让课堂上的同学都觉得学这门课是一种乐趣——你一定会惊讶。我们对数学课(尤其是大学数学课)的印象多半是照本宣科、催人睡下,更别说让人心情愉悦、积极课堂互动、开拓思路了;或者应该说,除了班上少有的几个数学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同学之外,大多数人不能从这些课里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的魅力。对了,我是不是忘了说,我说的这门“有趣”的数学课是课号300系列的,1xx是本科基础课,2xx是本科进阶/研究生基础,3xx是研究生进阶课(通常master会懒得去上)?这(两)门课就是Stephen Boyd开的凸优化I和II (EE364A/B),也是Convex Optimization课本的作者(之一)。援引Boyd原话(大意):“...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are teaching this course wrong. They spend the whole time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couple of chapters in the book, but the really useful things are in the second half.” 凸优化I让学生学会将一个给定问题建模/近似到凸优化问题并用现有的优化软件解决,而II则深入浅出地穿插了四十年来凸优化领域各种算法的发展——以一种正常人听得懂、并能体验得到其中原理奥妙的形式。如果你想说这只是个个例,我可以说我听过的许多在清华会显得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或者导论课,在斯坦福都有很好的体验。当然也有一些课在清华的讲授专业性远强于斯坦福(本科课程),但这和国内外本科教育思路不同有关,在此就不深入探讨了。只能说,个人感觉是,如果你知道你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知道今后想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国内本科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因为你会受到更系统、集中、深入的专业知识教育;但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多数人的情况),那国外灵活的本科教育能给你更宽阔的视野。&br&&br& 另一方面是科研设施和实力的差异。之前说过有幸在清华和斯坦福最好的AI实验室分别混过一段时间,而里面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按照清华这种做研究的方法(如果保持不变),有再聪明的学生,想赶上斯坦福的实力也&b&非常困难&/b&。以下是两个实验室&i&我接触到的部分&/i&的对比:&br&&br&1. 计算资源:&br&清华这边有三四个刀片机,一半是ubuntu的一半是windows的,8核CPU,16G内存;另有大机器上有两块显卡,不记得具体型号了,应该是12年左右最先进的GTX(所以应该是600系列的,这挺好的)。每台机器是独立的,独立文件系统、帐号系统,没有统一登录的方式(想用机器就得请实验室工程师在每台机器上开帐号)。&br&斯坦福这边光这个实验室就有近百台服务器组成的集群,其中最差的机器配置是8核24G内存,而且在几十台机器上配置了集群队列(cluster queue)方便提交分布式任务(在一台机器上跑一个命令,就可以把计算任务分布到几十台机器去)。另外所有机器都共享一个网络文件系统(Network File System, NFS),也就是说你在所有机器上看到的目录结构和文件都是一模一样的,这进一步方便了计算资源的优化利用。你问为什么?在清华我需要把一个程序在两台机器上分别跑(不同的设置)时,我需要先把我所有的程序、数据都拷到每台机器上,再分别登录运行;在斯坦福拷一次,登录一台机器,然后提交10个任务到集群队列就可以方便地把十个设置放到十台机器上同时跑了(比如machine learning里经常需要做的model selection)。另一个角度看,同样需要1000个CPU小时的工作,放在清华很难操作的两台电脑上(另两台是windows的我几乎不用)要跑500个小时也就是三周,而且如果中间数据或者代码需要改动重来,每次改动可能都要1个小时分别拷文件;如果给我五十台集群机器和NFS,今天早上部署好,明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能看到完整结果了,并且修改的代价不是50倍(和机器数量无关)。顺带提一句最好的机器:他们某年(应该是12/13之中的一年)花大代价做了一个16台机器的集群,每台有64(还是128)G内存,两块GTX680显卡,而且所有机器都配有InfiniBand网卡用于降低通信延迟。这个东西的意义?Google猫脸实验用了1000台机器跑了3天,他们用16台在一周之内就能重现。&br&&br&2. 技术支持:&br&清华的实验室貌似只有一位工程师,印象中我麻烦他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为我分配在刀片机上的帐号密码。此外,刀片机的系统是由高年级博士生维护的,出了系统问题或者需要安装什么包,就得找有管理员权限的这些学长学姐们(主要是学长们)。找不到人?明天吧。&br&斯坦福实验室和整个计算机系共享一个技术支持团队,他们负责所有有关计算集群、NFS、帐号权限(之前说过了一个帐号通用所有机器的)等等的管理,工作时间给他们的邮件列表反映一个问题,基本上十分钟之内就会有人跟进(做过技术支持的可能听说过ticket tracking system,他们用的就是类似的系统,责任分到个人)。这个团队为整个计算机系服务,是一个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所以一方面避免了资源浪费(不用每个实验室配备专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专业性和时效性(所有人对所有系统都比较清楚,因为是他们维护的,而且不用非得等一两个人有空的时候才能解决问题)。个人感觉最好的是,这大大解放了研究者的生产力,让他们不需要过分关心一些麻烦的系统问题而浪费时间。&br&&br&3. 传承&br&在清华的实验室里,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家的研究方向差距很大,很少在同一个问题上有明显的交集,也就导致了“没有太多经验给下一届”的状况(当然很多做热门科研的学生外流也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另外,在实验室方面,基本上大家会用计算资源就行了,会windows远程桌面和SSH基本上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什么复杂的工具需要传承。&br&在斯坦福,计算资源方面使用起来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cluster queue等等),所以有很多届前的学长留下的文档现在仍然在流通;而为了更好利用计算资源,也有大神花半年时间潜心钻研,写了一个复杂的分布式GPU库(用起来很方便),现在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实验都还在用(就是复现猫脸paper背后的技术)。具体研究方面,由于很多本科生、硕士生会进组做研究,有的博士生也维护了一些“入门阅读”的列表,供后来的学生参考。&br&&br&总的来说,清华的科研情况和实力(按照我回忆的情况)和斯坦福(也可以推想其他顶尖学校)还有“数量级”(这个词借自一个说Google和Baidu的帖子)的差别,其实清华人的研究实力不比他们差,但种种因素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能力和工作效率。&br&&br&总结:其实这些差异都不是清华(国内教育)的错,我们起步晚、投入少,能走到今天已经实属不易。但须知巨轮远航不能靠木匠,闭门造车就只能瞎想,坐在乌龟背上追五百里之外的阿喀琉斯,我们的路还远,但切忌让乌龟蒙住了眼睛,却不学忍术。
现有最佳答案 @珵cici 在大面上已经说的很完善了,这大概也是一般人需要的对国外名校(主要是美国,英国情况不了解不敢乱说)和国内名校差异的比较。我有幸在清华计算机系和斯坦福计算机系两个最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呆过一段时间,就瞎扯一下我看到的,对学…
本科的时候认识了几个MIT的“好”学生,然后才发现了人和人的差距。然后我来说说他们是怎么个好法,首先这四个学生算是MIT里比较顶尖的学生,不代表总体的水平吧。先说硬性的吧,这四个同学本科4 5年人均获得3个学位。而且这三个学位在正常人看起来是非常不相关的。比如 化学,机械,电子;比如计算机,电子,管理...然后再说成绩,因为看过他们的简历,他们在校的成绩一直比较的稳定,嗯,GPA稳定在3.9左右(楼下同学提醒应该是4.9,重点是很高。。。)。如果就这些也就是个nerd。最可怕的是他们能真正build一些东西。他们在几乎没有外力的帮助下(我指的是资金,人力)独立做了很多非常酷炫的project。比如Segway,比如电动滑板,比如3D Printer,比如各种酷炫的机器人。这个是让我绝对没法比的一个东西。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差距是对科学的热爱,对于那种未知的东西探索欲,对于改变世界的雄心。其他的好玩的细节嘛,就是他们真的可以在任何时候的任何姿势下睡着并且睡的很香。。。。最后放个视频~~&a href=&/v_show/id_XMzM5NjU4NDQ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t midterm&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看了几个评论,我就呵呵了。什么东西到人嘴里都能变成easy mode。什么东西都是看看就能拿到了。诚然有些专业相对一些其他的学科,侧重点不在数理计算方面,那么因为这个就能得出非数理专业就很好学了么?只有天朝的管理学能教成文科。。。。。&br&&br&还有同学说神马EECS是一个专业,然后两个学位就很好拿来。&br&&br&那我就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说有多好拿哈。我读书的时候某个quarter修了4门课,一个quarter是10周。这四门课分别是computer network,resource virtualization, computer graphics,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ve. 其中network课是实现一整个network stack的功能, computer graphic 是从基本的绘图到最后加到光照, resource virtualization 是在linux kernel开发, HCI是实现一个网站。 诚然这些project比工业界的都要简单的多,但是在10周内完成也是非常困难的。平时一周4个deadline,忙的时候一周6 7个deadline。那个quarter我连刷2夜刷了2次。真不是我不抓紧时间,而是真忙不过来。&br&&br&然后再和本科生比呢? 他们平均一个quarter 是修5门,虽然难度有减弱,但是真不是很悠闲好么,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楼道里看见累的不行然后躺在地上睡觉的孩子。&br&&br&MIT只能更夸张,好不。。。
本科的时候认识了几个MIT的“好”学生,然后才发现了人和人的差距。然后我来说说他们是怎么个好法,首先这四个学生算是MIT里比较顶尖的学生,不代表总体的水平吧。先说硬性的吧,这四个同学本科4 5年人均获得3个学位。而且这三个学位在正常人看起来是非常不…
我和柳智宇是高中、本科校友,早就相识。我在他出家前好几次去龙泉寺访友,还在寺里巧遇过他一次。&br&&br&申请美国研究生前前后后要花快一年时间。柳应该是在这期间决定出家的。&br&&br&柳的眼睛一直不好,不能长期看书。本科期间就需要室友帮他念书学习。虽然身体上的困难并不妨碍他在本科学业上成绩骄人,但出国之后是否容易再找到朋友帮助,会不会用眼过度而情况恶化,实属难料。&br&&br&在我这个俗人看来,他选择去寺里,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与他的身体状况是相适应的。这是对他身体上“痛苦”的解脱。近日我经熟人转述得知他的志向远大,是希望通过宗教,而非科学,替他人解脱痛苦。不禁肃然起敬。
我和柳智宇是高中、本科校友,早就相识。我在他出家前好几次去龙泉寺访友,还在寺里巧遇过他一次。申请美国研究生前前后后要花快一年时间。柳应该是在这期间决定出家的。柳的眼睛一直不好,不能长期看书。本科期间就需要室友帮他念书学习。虽然身体上的困难…
很明显,MIT是保底校,龙泉寺才是Dream school
很明显,MIT是保底校,龙泉寺才是Dream school
@程cici 已经说的很细致了,我来走个极端。&br&&br&本科求学经历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清华,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是同学,在密度极高的或后天勤奋或天资聪颖的群体里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历练。无论综合才艺还是政治还是学术还是技术,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都有拿得出手的顶级人才。在学生硬素质上,清华的学生是配得起国家对清华的投入的,在国际上跟谁比都不落丑。&br&&br&那为啥清华(计算机系)没出多少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呢?仅仅是社会氛围。自从上个世纪末的 Internet Boom, 清华计算机系就是一个金字招牌,业界有名的出活精、学习快,这自然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无形中,也给大家增添了&价码&——I am expensive, and I deserve every penny. 毕业之时,高薪高级别唾手可得,加之中国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结婚买房生子(时间不分先后...),学生们早早的被现实压力套牢,靠着很高的职业起点,衣食无忧,产生高级别的自我实现的追求能不凤毛麟角吗?一个个风华正茂、天资极高的少年进来,一个个高级程序员出去。。。在这里面,学术水平、学校的引导、社会的发展阶段都在共同发挥作用,但又都不重要,根源我认为无疑是漠视个人价值的社会氛围。&br&&br&企业家的缺失如是,学术等各领域的大师的缺失大抵都是如此。&br&&br&清华的学生,无疑社会责任感是厚重的,但当前社会的抑制力太过强大,学校无力引爆应有的力量。所以,能有高素质的技术精英毕业,已经是完成任务。&br&&br&& 以下跑题&br&&br&我知道我提出所谓的&社会氛围&会被批评空侃,但鄙人视角深度有限,在对国内社会充满信心和憧憬的同时看着种种的不如意,我只能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社会过渡阶段中的&牺牲品&,而且它的确在变好,不是吗?&br&&br&毕业多年,想到本科的青葱岁月,最怀念的是军训时那一张张笑脸,模糊,但又无比清新。。。
@程cici 已经说的很细致了,我来走个极端。本科求学经历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清华,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是同学,在密度极高的或后天勤奋或天资聪颖的群体里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历练。无论综合才艺还是政治还是学术还是技术,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都有拿得出…
我来回答一下吧。&br&世界是分层的。世界是有优劣的。人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不断地生活在其他人的单调的评价之下。&br&很简单的例子,高中看考试,大学看gpa,研究生看paper,教授看影响力。没有一个(指标),不是外人评价你的单调因素。这种分层延续到你的公司,你的学校,你的。。。&br&其实你的工资,你的职位,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br&从这一点看,人是很可悲的&br&我们这样说吧,我们明明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明明知道人生短暂,明明知道现实的残酷,却还要来玩这些游戏?&br&多少从stanford退学的孩子&br&多少毕业了了找不到工作的孩子&br&多少工作了痛苦一生的孩子&br&多少结婚了痛苦一生的孩子&br&&br&这个世界还不够我们来痛苦的吗?&br&这个世界还不够我们来反省的吗?&br&这个世界还不够我们来遗忘,来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的吗?&br&&br&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br&这个世界的遴选方式是令人恶心的。&br&这个世界你不自由&br&&br&作为一个奴役,一个没有办法施展自己才能自由成长的人&br&评判学校的好坏,&br&有什么意义?&br&&br&学校的好坏,人生的好坏,能力的好坏,牛逼的好坏,都是事实。你还要明说出来干什么?做什么?有什么意义?&br&&br&盲目追求名校只有一个后果,就是作死。&br&的确,名校出高材生的比例很大。但群所谓高材生最后泯然众人的比例也很大。&br&整天谈改变世界,感觉像是嗑药的&br&整天睡自己每天只睡几小时,感觉是受虐狂。&br&总觉得自己经过少睡,强竞争这种仪式就能成为精英了。&br&世界上真正的精英根本就不谈出身。。&br&&br&注意出身的主要是没钱的DS。&br&&br&有钱送子女出国念书的。自己并没什么学历。&br&&br&学历只是一个坑。&br&高等教育只是一个魔术。&br&&br&迷信太多了。对身体不好&br&&br&&br&&br&最后对于题主,我只能回答你一句:&br&去berkeley的学生都是被stanford拒的。
我来回答一下吧。世界是分层的。世界是有优劣的。人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不断地生活在其他人的单调的评价之下。很简单的例子,高中看考试,大学看gpa,研究生看paper,教授看影响力。没有一个(指标),不是外人评价你的单调因素。这种分层延续到你的公司,…
最近在看耶鲁的食物与心理,生物,政治。里边有一个例子:怎么样保护羊不被狼吃掉?答:在给狼吃的羊肉上涂抹氯化锂。狼吃后,以后见到羊就跑,因为恶心。。。&br&想想上边的例子如果在&br&农业时代怎么做:自己看羊,拿矛打狼&br&工业时代怎么做:组成职业看羊队,拿枪打狼&br&信息时代怎么做:架摄像头,监控狼的动向,一发现派人打狼&br&生物时代怎么做:让狼觉得吃羊很恶心。。。。&br&个人认为如果说以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来机会均等的社会里,决定上层建筑的也许是生物基础。
最近在看耶鲁的食物与心理,生物,政治。里边有一个例子:怎么样保护羊不被狼吃掉?答:在给狼吃的羊肉上涂抹氯化锂。狼吃后,以后见到羊就跑,因为恶心。。。想想上边的例子如果在农业时代怎么做:自己看羊,拿矛打狼工业时代怎么做:组成职业看羊队,拿枪…
他们(从来)不用为追赶世界名校(所谓竞争力),打造一流大学(所谓领先地位)神马的操心,自然就有更多资源和精力用在正事上(所谓教育理念)。
他们(从来)不用为追赶世界名校(所谓竞争力),打造一流大学(所谓领先地位)神马的操心,自然就有更多资源和精力用在正事上(所谓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在互联网面前早晚会彻底崩塌的,就跟出版,传媒,影视,娱乐,通讯交流等等这些传统的文化形态都被互联网给重构了一样。那绝对是个必然的结果。开放教育的认证只是整个重构过程的初级环节而已,它的意义并不比公开课本身更大。毕竟这种非接触,自学为主的教育认证早有尝试,比如自考。未来真正的冲击应该是学习行为的线上化,学习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种人际接触才能有效的完成。等这个环节被某种互联网产品实现了,那就会彻底重构传统教育模式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跑到校园里去学习呢?校园唯一的价值就变成了社交和泡妞。
传统教育模式在互联网面前早晚会彻底崩塌的,就跟出版,传媒,影视,娱乐,通讯交流等等这些传统的文化形态都被互联网给重构了一样。那绝对是个必然的结果。开放教育的认证只是整个重构过程的初级环节而已,它的意义并不比公开课本身更大。毕竟这种非接触,…
直接帮助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可以帮助你提高学习能力,收获自信,培养一种精神,内心更加强大。&br&&br&我们年轻的时候不用过于担心自己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因为一定有很多没用的,也会有很多到底有什么用你现在根本想不到(知道乔布斯学书法的故事吧)。只管去学,总比虚度时光强。&br&&br&经常回头反思学到了什么,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学,你的选择就会越来越正确了。在学习上,没有浪费,哪来收获,一向如此。
直接帮助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可以帮助你提高学习能力,收获自信,培养一种精神,内心更加强大。我们年轻的时候不用过于担心自己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因为一定有很多没用的,也会有很多到底有什么用你现在根本想不到(知道乔布斯学书法的故事吧)。只管…
&p&这个问题,本科生(本科交换生)、研究生和研究生访问学者会有不同的视觉,而我正以研究生身份在MIT访问,可以从访问学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交代一下,访问学生意味着要跟一个导师并加入他的研究组。下文夹带的评论只针对电子、控制及计算机领域。)&/p&&br&&p&最初的几周上课是这样子的。试想一下,你一直有几个崇拜的教授、学术界的大牛、你曾看他的书、研读他的论文、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看他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而如今他老人家亲自站在你面前授课,你能听清他的语音语调,看到他已老态龙钟、走路摇摇晃晃但仍然目光如炬,你甚至还能跟老头子问答互动一下,这场面就像从小一直追星到有一天终于能跟偶像握手合影了,非常震撼。你觉得大牛讲课果然非常惊艳,醍醐灌顶,恨不得挤时间多听几门课……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感受,不久就发现这课真TM难,常常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几乎崩溃,并开始质疑我一个工科学生学抽象代数技巧干嘛啊。但另一方面我也很钦佩这种内功修炼式的学术能力的培养。&/p&&br&&p&话说回来,每学期选课的时候都异常兴奋,因为MIT的研究生课程能够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如果你有研究过其他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你就会知道MIT开的课都是领先的。这种实力并不是通过堆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能够获得的,做几篇论文容易,但没有长时间的钻研和沉淀是没有能力开课并讲得透彻的。我的母校工科已经号称亚洲顶尖,但研究生课程的种类和深度都让人沮丧。&/p&&br&&p&至于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每所学校的课都差不多枯燥。不过也许这里本科生所不知道的是,学院对教学超级认真负责。教授(我在MIT的导师)上课的课件每年都改了又改,每次出作业前都要开会讨论,大作业和考试题目更是数易其稿并经过组里每一位研究生的审阅后教授再批阅数次才定稿……然而学期末学生的课程评估反馈还是不尽人意,教授把大家召集过来开会反思的时候很苦逼地说,他之后要拿着学生的所有反馈意见一条一条地在系主任面前解释。&/p&&br&&p&学校对本科生的重视程度也从各种人性化的措施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本科生就是上帝。在我负责的那门TA课里,虽然我们强调绝对不能缓交作业,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各种各样的缓交作业的理由,包括“因为和前男友有纠纷心情糟糕而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然而这个情况和后面一个比起来还是弱爆了。有个学生,学期中的时候因为朋友住院自己心理受到打击而有心理(or 精神?)问题,于是向学院申请一个特别照顾,就是考试的时候可以比别人多用一半的时间。关键是,这个“延时光环”还是个被动技能,通杀所有考试,附带可以缓交作业。&/p&&br&&p&那么这门课的TA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我有幸作为组里的头号苦力,每周开TA会议、润色课件、出作业、回邮件、答疑、做网站、陪学生考3+1.5小时的试,就连到期末还要起草教学反思和探索来年的课程改革方向,说起来都是满满的辛酸泪。&/p&&br&&p&科研方面,这跟每个教授的个人风格和经费情况有关,不大好比较。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大体会受到学校发展策略、科研文化氛围、和科研经费政策的影响。&/p&&br&&p&我原来的导师是这样给指导的:&/p&&br&&p&教授A:最近有什么实质性进展?&/p&&p&我:blablabla…(就是没有进展)&/p&&p&教授A:你最好做快一点,这个方向最近很热,大家都在做,论文发表的时机很重要......&/p&&p&我:。。。&/p&&p&教授A:那你赶快试试这个,再试试那个。&/p&&br&&p&我在MIT的导师试这样给指导的:&/p&&br&&p&教授B:科研最近做得怎么样?&/p&&p&我:blablabla…(就是没有进展)&/p&&p&教授B:啊,很好。&/p&&p&我:。。。&/p&&p&教授B(对另一个学生):你要多跟他(指我)讨论,确保他在做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挑战的课题,我们不能让XX(指我老板,教授A)取笑我们。&/p&&p&(然后,就没有然后了。)&/p&&br&&p&不过,教授B还是会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改论文的,而对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重视。我曾经私底下感叹了一句“毕业论文不是从来没有人看的吗”,结果全场安静了——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没见过世面!对于期刊文章,投稿之前组里人互相审阅和修改这种做法很常见,但常人都是在文章投出去以后不会再瞥它一眼。然而这个定理在这里不成立!我作为一个新来的,审阅了组里一些刚投出去的文章,并对其中一篇文章提出了结构性修改意见,后来得知那文章当时的状态是Accepted with Minor Revision,一瞬间心情无比复杂。按照这位MIT教授的说法,他从来都觉得他的文章有可再改动的空间。他们就是这样认真!&/p&&br&&p&在这种专注下,MIT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每一层楼里都有很多公共空间,配有沙发和白板,讨论气氛很浓厚。而组里也很鼓励这种讨论和交流,基本上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疑难都会拿出来分享,所以组里同学间互相合作的论文非常多。科研机构当然少不了学术研讨会,而最让人喜欢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学术研讨会都附带一个social event,大家听完讲座都出来吃点心(或者宅实验室不听讲座算好时间出来吃点心),学生们交换八卦,大牛们交换研究心得。&/p&&br&&p&MIT的校园带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浓重的学术气息,除了随处课件的学术成果展览以外,校园就像一个科技历史博物馆,随处可见陈列在橱窗里的年代久远的实验仪器或者是陈年的研究手稿。这种研究氛围又是有传递性和吸引力的,每周都会有团体或机构借这块宝地开研讨会。而作为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混进去并参与其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不同的人交流。这种学术气息也不会让人产生“书呆子”的联想,专注的气氛中也可感受到活跃。你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分享会,创业小团队拉人的广告,或者是更直接的码农招聘。&/p&
这个问题,本科生(本科交换生)、研究生和研究生访问学者会有不同的视觉,而我正以研究生身份在MIT访问,可以从访问学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交代一下,访问学生意味着要跟一个导师并加入他的研究组。下文夹带的评论只针对电子、控制及计算机领域。…
&p&一亩三分地会告诉你: 能申请到的学校的牛逼程度是(GPA, GRE, 托福,PAPER,推荐信)的函数。他们有一套牛逼的映射,可供参考但不可靠。&/p&&br&&p&申请任何不用自己花钱的项目,你做过的东西和推荐信就是一切(基本靠牛/熟人推荐,其他均不重要)。当年还有人把我的材料丢到一亩三分地让人评估来着(非名校无paper+低GRE),记得大家的评论基本上都是“你就等着全军覆没吧”。不过嘛,有人告诉你申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也还是很有帮助的。&/p&&br&&p&申请其他项目估计最大困难就是申请过程的坚持不懈(无论看到多少打击自信的信息仍然硬着头皮申的,最后都来了,但学校就有好有坏了)和钱了。&/p&
一亩三分地会告诉你: 能申请到的学校的牛逼程度是(GPA, GRE, 托福,PAPER,推荐信)的函数。他们有一套牛逼的映射,可供参考但不可靠。申请任何不用自己花钱的项目,你做过的东西和推荐信就是一切(基本靠牛/熟人推荐,其他均不重要)。当年还有人把我的…
&img src=&/78d2b94f819c48dbb2d2f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78d2b94f819c48dbb2d2f_r.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信息工程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