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教务网留级的话,是多少学分没休够呀

版权所有 (C)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考试作弊诉讼案连发,高校行政权威遭遇尴尬--重庆频道焦点网谈
考试作弊诉讼案连发,高校行政权威遭遇尴尬
新华社重庆频道 策划:刘健 记者:茆琛 编辑:王兮
& & "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勒令退学!",这几乎成为每所高校临近考试时,三令五申的"铁纪律",每场考试结束后,各院系贴在宣传栏那张白纸黑字的"作弊学生处分榜"则成为"铁纪律"最有效的"警示钟"。然而,一个月内连发的两起大学生因作弊被勒令退学,将母校告上法庭,希望借助司法干预改变高校行政处分决定的案件,不但表明"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不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铁纪律",同时也使高校对违规学生给予处分的行政权威遭遇挑战。
 & 作弊被开除,大学生求助司法干预高校纪律处分
&&&&新学期伊始,刚刚投入正常工作、学习的重庆大学师生获知一个震惊的消息:该校贸易与行政管理学院学生小董诉重庆大学请求颁发结业证书一案开庭。案件审理中,又有消息传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失去了获得毕业证的机会,部属重点高校被"亲手"培养的学生推向被告席……这一切,仅仅源于一次作弊未遂的行为。
&&&&据介绍,重庆大学学生小董在2004年5月23日毕业前一个月的英语补考中,叫同寝室同学廖某代考,结果被发现,学校随即勒令其退学并发给他肄业证书。小董向学校申诉无果后,将学校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决被告重庆大学颁发结业证书、撤消行政处分。昨天,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
&&&&小董是甘肃农村的农家孩子。2000年临近高考,小董获得了521分的好成绩,超出当年高考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36分。
据小董说,当年高考,他英语只得了75.5分,英语一直就是他的"软肋"。小董最后被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录取。
进入大学后,英语始终是小董唯一的弱科。大二上期,小董又一次"栽"在了英语考试上,那次他的考试成绩是58分。
&&&&到了大四,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小董又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学英语(3)》的补考。考前,小董邀同学廖某代考:"你跟我一起去考试,如果老师监考松,交卷时你写我的名字,我随便写一个名字就交了,如果到时监考严,我就写自己的名字,你随便写个名字就行,就当检验自己英语水平。"
&&&&进入考场后,小董和同学廖某发现监考老师比较严格,双方都打消了作弊的念头,小董在自己答题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开考不久,老师在检查证件时,廖某由于来得匆忙忘了带,所以在监考老师提供的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学号等信息。考场传填《考生登记表》,到廖某时,考虑到自己没有交重修费,如果写自己名字会重复记录成绩,因此廖某随便编写了一个"唐金"的名字,把此次考试完全作为一次检验自己英语水平的考试。
监考老师发现《考生登记表》和试卷上的两个名字不一样,廖某随即被带出了考场,随后小董也被叫出考场。面对老师的讯问,两人坦白了事情经过。重庆大学根据《重庆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和《重庆大学学生违纪处理条理》作出的《关于小董等7名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处分决定》:贸易与行政管理学院2000市场营销专业小董,请同学廖某代考,经考场纪律检查小组审定为考试作弊,给予小董勒令退学处分。被勒令退学的还有帮助小董代考的同学廖某。2004年6月18日,小董向学校提起了申诉,在申诉中小董认为,自己和同学廖某进入考场后,放弃了代考的念头,填写的都是自己的名字,因此,代考的行为客观上并不成立。虽然自己在考试前有作弊念头,但是并没有构成代考的事实,请求学校收回对廖某和自己的处分。
2004年6月24日,小董收到了学校的申诉回复,复议结果是:事实清楚,处分无误。并在小董办理离校手续时,发给了小董肄业证书。
&&&&小董开始查阅相关法律,并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以"请求颁发结业证书"和"撤消行政处分"两个法律关系起诉了母校重庆大学。
&&&&近日,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小董请求颁发结业证书"一案。在法庭上,小董认为,自己已经修满了学分,虽然英语考试不及格,但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毕业时不及格的课程未达到留级规定或未修满学分者
,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按学校的规定补考,及格后换发毕业证书。"小董认为,自己应该属于毕业时不及格的,应作结业处理。
被告重庆大学在法庭上,拿出了《重庆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和《重庆大学学生违纪处理条理》作为学校处理小董作弊的依据和证据。在审理中,合议庭宣布,由于"撤消行政处分"一案与"小董请求颁发结业证书"一案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中止审理,择日开庭。
&&&&庭审中,小董坦率地承认曾经有过作弊的想法,其动机就是为了通过此次英语考试。
法庭上,与母校博弈的小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引援司法干预的行为,使大学内部处罚机制遭遇尴尬
&&&&就在小董焦急等待法庭再次开庭时,郑州大学2001级材料工程学院一名学生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在法庭上与母校"博弈"。据郑州大学所在地媒体报道,2003年3月,该学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补考时,让同学张某代考,被监考老师发现。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考试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对该学生和替考人"勒令退学处分"。该学生认为,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其做出勒令退学处分,侵犯了其受教育权,且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但学校没有给予自己申辩的机会。于是,他把母校告上法庭,请求依法撤销或变更学校做出的处分决定。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对"大学生作弊被开除"案做出一审判决,撤销了被告郑州大学对原告做出的"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法院认为,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特殊行政关系,学校对学生做出的处分决定已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该行为是准行政行为,所以该案件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该案中,学校做出处分决定后,并未将决定送达,也没有告诉学生申辩、申诉权,更没有将处分送报有关部门备案,属行政程序违法;另外,学校制定的校规不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校据此做出的处分有失公正。
 & 作弊大学生击鼓喊冤,该"褒"还是该"贬"?
一场四.六级考试改革报告会吸引着众多大学生,找不到座位的学生宁愿坐在台阶上听讲,为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小部分大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在考试中作弊,并因此受到校方处罚.
&&&&校园里,接受记者采访的教师均表示:"对于正在校园读书的学生来说,本案会有什么结果并不重要。"老师关心的是严明纪律下,学生为什么还会产生作弊的冲动。教师认为,考试作弊,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表明学生试图通过不诚实手段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成绩,这种败坏学风的行为理当受到严厉处分,至于高校学生不服学校纪律处分的,可以进行申诉或申请行政复议,怎么能够将学校告上法庭?!据介绍,"严惩作弊行为"是重庆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多数同学认为考试作弊违反公平原则。重庆大学2002级生物工程专业在一项有关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中,78%的同学对考试作弊做出了批判,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作弊违反的公平的原则。但是,仍有5%的同学认为考试要作弊,否则有通不过考试危险性,涉及到补考重修等问题,影响将来的毕业成绩。另有17%的同学则认为,在无关毕业问题的学科上,平时学的就不是很认真,考试也应该放松一点。这23%的学生极容易在对考试没有把握时发生作弊行为。
&&&&23%的同学没有意识到作弊的严重性,他们将作弊作为逃避补考、弥补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小董产生作弊冲动的原因。事实上,23%的学生看似比例不高,但他们中只要有一人一次作弊或作弊未遂被监考监视发现,必将受到严惩。对于尚未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失去的是100%的合格毕业机会。而这个失去的机会,是100%无法弥补的。
&&&&走出高校"象牙塔",更多人士则认为,不满学校处罚的大学生状告学校,有着特殊意义。一篇署名为莫林浩的评论认为,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误区,学校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的面目出现,学生仅仅作为被教育的对象看待,忽视了学生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招生、考试、入学、退学、纪律处分等很多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对待。而且这些事务都属于教育部门的传统"势力范围",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时,他们缺乏合适的申诉和抗辩渠道,只能无奈地接受校方的处理决定。因作弊被学校勒令退学的学生反诉学校,表明学生开始维护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
九鼎公共事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怡的观点更为尖锐,他认为,高校的内部处罚,如果没法在校内获得一种自洽和广泛的尊重与认同,而必须频频呼唤和援引司法干预,这其实是大学理想的一种失败。学生维权运动,对高校法治化是个狠狠的推动。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近年来大学生的诉讼浪潮,这个浪潮表明,目前大学的内部处罚机制正面临一场正当性的危机。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重庆邮电大学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重庆邮电大学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人也要修学分:隋唐时“岁考”不及格留级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
学分,可不要以为只是现代莘莘学子的追求,古人也曾为之拼命。
《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就是说,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五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太学,可谓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举荐资格,否则勒令退学。
宋代实行过学分制。以后各朝代大多也都实行过。当时叫做积分制,实际上就是学分制。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曾把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外舍升内舍和内舍升上舍的升舍考试成绩的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再合成分:其中操行和学业都是优者为上等,一优一平者为中等,两种都是平者或一优一否者为下等。三舍考试都实行积分法。
明朝也采用宋神宗时期的办法,凡国子监的学生都实行积分法,学生积分达到及格者,即可授予相当的官职。国子监按学业程度设为六堂:正义、崇志、广义、修道、诚心、率性,编其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在高年级中实行学分制,若在一年内积分达到8分即为及格,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前毕业,破格录用。
清代的国子监编制与明代相同。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凡月考列为一等者给1分,列为二等者给半分,年终积够8分者为及格。
民国时期,积分制正式更名为学分制,并更趋于完善。1931年,当时的政府颁布了《学分制统一办法》,通令全国学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并规定大学生4年需修满132个学分才准予毕业。
责任编辑:赵克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情热搜词
苦行僧必须做到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大学教务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