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工大研究生学生、过两年想考哈佛研究生、需要哪些准备?(土木工程专业的)考上的人多吗?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
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
作者/编辑:佚名
  []预览:一、学科建设:迅速发展
  哈建大与哈工大合并后,原哈建大的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道路交
  通工程、建筑科学与管理等一批实力较强、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经过“211工程”和“98
  5工程”的重点建设,各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综合实力明显提高,进而为这些学科的迅
  速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在7年的时间里,上述学科在重点建设中,通过不断调整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开拓和发展新的研究方向,使建筑类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覆盖面更宽,设置配套更加合理;在突出特色优势,突出人才优势,突出创新的基础上,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扶助,理、工、管、文结合,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学科建设格局。2000年,结构工程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结构工程、环境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3年,原国家重点学科市政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重新认定;一级学科建筑科学与管理在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再次位列全国第一。2005年,建筑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城市水资源与环境实验室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点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2007年,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哈工大5个有关建筑类的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覆盖建筑类二级学科11个;环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再次被确定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经过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到目前哈工大建筑类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此外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2个(含城市规划),省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7年来,建筑类各学科在加强建设、增强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特色学科水平,
  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相关学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使一
  批强势学科的地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更加突出,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强势学
  科在建设发展中与重点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有强大的人
  才梯队做支撑,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的研究项目,而且有高目标、高定位的学科发展特色研究
  方向。如土木工程学院,在现有的6个学科组中,就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26名,此外还有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等。
  2002年以来,这6个学科组仅承接并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就有40余项。该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始终瞄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海洋平台结构、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岩土与地下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其整体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地位。再如目前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在现有的47名教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和讲座教授3名,还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及“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十几人次。近5年多来,该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百余项,在城市水资源、饮用水水质保障、管道卫生学、废水处理能源化与资源化、环境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供热、通风与空调、供燃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学应用基础2个学科方向处于国际先进地位;高效建筑能量系统、燃气输配与应用、固体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化、城市集中供热与公共设施数字化4个学科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各院系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哈
  工大建筑类各院系经过7年的建设,在学科方向上进一步突出了行业特色,已有的学科优势
  明显加强,同时又发展了一批前沿性、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的研究方向和国家建筑业急需
  及具有重大战略需求背景的研究方向;在建设内容上,不仅突出了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方向
  的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而且进一步加大了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行高水
  平的科学研究,创造新的成果,造就新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
  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师资队伍:更加优化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和建设。进入新世纪,哈工大建筑类各院系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这一核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
  的建设,把培养中青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作为
  队伍建设的重点,使各院系的师资队伍状况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
  学历结构等更加优化。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年轻化。我校建筑类4个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84人,其中,45岁以下年轻教师约占总数的70%,比例较大的如建筑学院年轻教师占本院教师总数的80.42%,
  老教师比较多的土木工程学院,4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也达到了56%;各院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生导师的年龄比2001年平均下降了5~7岁,尤其是学科、学术带头人,各院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平均年龄在45~55岁左右,56岁以上老教师比2001年平均减少了近10%。
  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建设,哈工大建筑类各院系教师的学历层次普
  遍明显提高。据粗略统计,到目前4个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平均达到了57%,比2001年提高了近15%,其中4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博士化率平均达到65%,比较多的如土木工程学院和市政环境工程学院4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博士化率分别达到了76%和80%,其中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现有正高职的博士化率为79.1%,还有16%的正高职正在读博。到目前,4个学院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除已具有博士学位者外,其余基本都在读博,如建筑学院目前就有30名年轻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教师的职务结构更趋于合理。自2000年以来,哈工大建筑类各学科经过调整、优化和自然调整,教师的职务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已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学科更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团队整体作用的格局。目前,学校建筑类(含4个学院及建筑管理、建筑机械、建筑材料)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67%。以4个学院为例,各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与本院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土木工程学院79%、市政环境工程学院74%、建筑学院54%、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48%。4个学院在现有正高职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7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2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计划的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19人次。此外,还有2个团队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2个团队,分别是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和土木工程学院的“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创新团队。
  这两支创新团队不仅结构合理,相对年轻,具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基础,具有高水平的累累硕
  果和一批具有理论突破、技术创新,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标
  志性成果,而且其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立足于国家的需要,着眼于国计民
  生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发挥整体作用,团结奋斗,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形成了可贵
  的团队精神。
  进入新世纪,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校建筑类各院系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坚持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45岁以下的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大幅度增加。如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在现有的47名教授中,经过近几年培养和引进的45岁以下的教授就有18名、博士生导师9名,此外还有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5名。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院校,有着不同的师承关系和学科背分得到了有效的改变。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建筑类各院系的师资状况明显改善,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层次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支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强知名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谢礼立、李圭白、沈世钊、张杰,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王宝贞等一流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任南琪、马军、李惠等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代表,以 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授、副教授为骨干,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务实创新、高效精干、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
  三、科学研究:再创新高
  立足建筑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注重创新、合作,发挥各学科优势,组织联合攻关
  ,解决国家建筑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已经成为我校建筑科技研究的主要特色。2000年以后,经过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我校建筑类一块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十五”期间建筑科研工作的更大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更加有力的基础。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校建筑类已承接国家和地方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1 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等,比 “九五”期间明显增多,科研经费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001年以来我校建筑类一块所承担的研究项目不仅数量多、规格高,而且所完成项目的成果水平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通过鉴定或验收的成果绝大部分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取得这些高水平成果的同时,发表学术论文近 5 000篇,被SCI检索250余篇,EI检索近800篇;出版著作20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申请待批发明专利近120项。到目前已获得的各级奖项有: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8项。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奖项,如“硝基苯污染水源供水应急研究”等3个项目,获2006年度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校建筑类一块近5年多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建筑业各领域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和重要的科学理论问题、技术问题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推进我国现代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如生物制氢技术,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2年,这项成果作为黑龙江省首家示范工程项目落户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开始产业化运行。再如饮用水质保障及废水处理等技术,我校在松花江水污染防控紧急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技术保证作用,受到了哈尔滨市政府的嘉奖,并入选中国国防科技2005年十大新闻。此外,如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寒冷地区桥面铺装技术、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技术;对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的法制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建设立法设计成果;具有重大科技效益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应用、结构耗能减振技术、智能结构技术以及建筑管理现代化与国际化、房地产投资与管理、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市政公用业务管理系统、城市数字化标准规范研究等,均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创造这些成果的专家教授,如马军等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王光远、关柯等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奖,郑文忠等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张伶伶入选《世界建筑》之《青年建筑师?中国》系列丛书,沈世钊、范峰等获中国建筑学会全国建筑结构优秀设计和建筑创作佳作最高荣誉奖,沈世钊被推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3个主会场中的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两个设计竞赛评选工作结构方面的国内唯一评委……2002年,王宝
  贞成为国际水科学院中国首位终身院士;2003年,欧进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
  李惠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此外,2002年,我校建筑类学报被列入EI数据库检索刊源;2003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庆研发中心成立;2006年,我国唯一的木结构产品检测中心在我校建立,国家授权我校代表国家履行木结构产品检测职责;2005年,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落户我校……自2001年以来,我校还有多项建筑科技成果入选国家优秀成果专集;有30余人次获得建筑类各级各类人才奖,如国家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际水协会杰出青年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等等。
  我校近5年多来在建筑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在我国建筑业各领域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在国内外建筑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校建筑类各学科有近70名新秀和部分老专家先后被推荐、选举或被聘为国内外各有关学术机构、技术主题专家组的负责人,有的还被聘为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或技术顾问(不含2000年前已任的职务和2000年前已任职、2000年后无新任职务的专家教授)。有近600人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不含在我校召开的会议),其中有70余人次被邀请担任大会的主持人或分会主持人。此外,2001年以来,由我校组织或承办、在我校召开并由我校主持的建筑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约有30余次,如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学术研讨会、生物制氢国际学术研讨会、建设领域信息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高层建筑与智能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管理国际会议、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全国高校燃气方向发展研讨会、国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讨会、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等等。
  2001年以来我校在国内外建筑界学术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影响作用的进一步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建筑类各学科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更为迅速。近5年多来,各院系把对外学术交流作为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和吸收新的学术思想、扩大本学科对外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状况制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长期规划。到目前,我校建筑类各院系已与世界上30余个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50余所院校或与建筑有关的科研单位、公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5年多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频繁交往与合作,促进了这种交流合作关系的实质性发展,增强了我校在国外建筑界的知名度,同时也使我校在国际建筑各个领域结识了更多的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建筑类各学科国际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培养层次:明显提高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2001年以后,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我校建筑类各院系把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一流院系作为自身总体发展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和自身历史、现状,确定院系的总体发展规划。几年来,各院系在努力实施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培养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
  近5年多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我校建筑类一块原有的教学
  基础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验手段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加强、国际(校际)联合实验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新
  的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先进的实验
  手段,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各院系不仅编写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新教材,同时还引进了一批优秀
  教材,包括一批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从而保证了各学科专业所用教材均为国内外优秀教材
  。据统计,近5年多来我校建筑类各院系主编或参编出版的新教材有近120种,其中20余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并有多种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建筑类学科研究生推荐教材
  在加强教学基础建设的同时,各院系积极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近5年多来,各院系在教改中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保特色的原则,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并对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强化了公共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技术科学基础课程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与训练;将优秀科研凝练出的若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施科研与教学一元化;重视实践性教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明确了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了知识结构
  与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更大的加强。
  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过程中,各院系普遍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力度,
  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制订或修订了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水平、
  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各院系还创造条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
  素质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活跃了学习气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
  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设,我校建筑类各院系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明显增强,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
  教师。
  自2001年以来,各院系有50余项优秀教学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8项;有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有9门课程入选黑龙江省精品课程,有21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有4个专业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专业;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科学与管理、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交通工程、道路桥梁等专业,均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评估或复评。此外,还有多项成果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CAI课件奖、优秀教学设计奖。
  自2001年以来,各院系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和荣誉称号的教师共有近百人次。如于水利等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梅季魁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王焕定、韩红军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盛洪飞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奖,马晓儒获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邹超英等获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奖,崔福义等获黑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奖,黄桥等获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优秀教师奖,曹正罡等获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
  袁一星、孙德兴、武永祥、林建群等被评为校级教学带头人,姚杨、李玉华等获校教学优秀
  奖,曹慧哲、范峰、杨大伟、王岩等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奖,等等。2007年,土木工程学院的王焕定教授被授予全国教学名师称号;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何钟怡教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此外,还有多名年轻教师入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有近30位教师在2001年以后新组建的全国高校土建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任职。
  自2001年以来,各院系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论文评选中,有4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49人次先后在各类国际大赛中获奖;有188人次先后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此外,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岳国君获得了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本科生殷占民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校建筑类各院系参加科技活动的本科生约有2 000余人,撰写科技论文1 400余篇。
  在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近5年来我校建筑类各院系的培养层次也不断
  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各院系在校生总数约为5 452人。其中本科生约2 950人,比2001年减少一半多;硕士生约1 900人,比2001年增加3倍;博士生约602人,比2001年增加了4倍。以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为例,近几年来该院每年招收博士生约80人,硕士生约260人,本科生约210人,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大大超过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其他院系自2003年调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本科生比较多的建筑学院和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3∶1和2.9∶1。此外,各院系研究生中的留学生数量比2001年也都有所增加;博士后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校建筑类一块共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到2007年在站人数已有87人。从1987年建立第一个站,20年来已有近200人进站,出站博士后100余人。在2005年全国首次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4个流动站有3个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四名,其中力学流动站(原结构力学流动站,2001年与一般力学流动站合并)、环境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名,土木工程流动站列全国同类学科第四名;力学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学院欧进萍与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任南琪、马军,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003年,日本大学高桥幸彦进入环境科学与工程流动站,成为黑龙江省的首位外籍博士后,到2007年这个流动站已有外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博士后5人。
  招生和就业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由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和作用,由于我校建筑类学生良好且不断上升的培养质量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我校建筑类各院系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很好。自2001年以来,各院系本科生的录取分数平均高出本科重点录取线65分到85分,平均录取分数在620分以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的专业如建筑学等一次就业率达100%,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本科生考取硕士生的录取率平均在35%左右。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运行机制,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备培养体系,使我校培养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建筑人才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走向成功。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校建筑类各院系向国家输送全日制合格毕业生约13
  80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约11 230人,硕士毕业生约1 780人,博士毕业生约780余人。此外,还有出站博士后68人,建筑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3 000余人。这些在新世纪之初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为我国建筑业和建筑科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许多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新世纪我国建筑业和建筑科技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挑起了重担。
  五、建筑设计:成绩卓著
  进入新世纪,面对飞速发展的建筑科技挑战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建筑市场发生的
  巨大变化,担负着我校建筑科技产业化重任的建筑设计研究院,依托学校建筑科技教育强有
  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深入改革,强化管理,科学经营,精心设计、打造人才队伍,努
  力提高技术水平,以“建设一流环境,培养一流人才,实现一流管理,创造一流效益”为奋
  斗目标,恪守服务第一、诚信第一、质量第一的竞争理念,追求创新,追求卓越,追求特色
  ,追求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以一年上一个台阶的惊人速度和业绩在全
  国近3 000个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
  近7年来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有较大影响的部分精品之作:
  北京四季室内滑雪馆。该馆是集滑雪、滑冰、游泳、水族展、冰雕展及各种室内娱乐活
  动于一体的目前世界最大的冰雪体育建筑。该建筑打破了日本室内滑雪馆保持的世界纪录,
  是北京新的十大建筑工程之一,曾作为中国唯一的建筑项目参加了中德建交30周年的庆典展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该中心是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将会展与体
  育功能合二为一的超大型建筑,是集国际大型博览展示、体育比赛、国际会议、经贸洽谈、
  商品交易、信息交流、电子商务及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水准、高品质的世界一
  流的超大型会展体育中心,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具有时代性、高技术性、高生态化的新时
  期的精品之作。
  大庆市人民医院。该医院的设计突出了“绿色花园”的主题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
  观念,在国内开创了新型医学模式和现代生活品质要求、创造充满人性的新型医院建筑空间
  的先例,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国际一流医院建筑”。该医院投入使用后受到一致好评,并
  引来众多的参观考察者。
  太阳岛观光塔。集观光、购物、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太阳岛观光塔,高65米,总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其基座架于水面之上,通过水上栈桥与陆地相连,整体造型玲珑剔透,夜景照明更是新颖独特,已成为游人心目中太阳岛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令观光者赞赏不已。
  哈市第三中学新校区。在强手林立的全国竞标中,我校设计方案以绝对优势中标。我校
  的方案在构思上有新的突破,在造型上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使优美的治学环
  境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创造了独具韵味的校园建筑风格,满足了新世纪国际标准中学的要
  求,并使之成为哈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黑龙江省医院。在包括德国尼克建筑设计公司与沈阳市建筑设计院联合体、马建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加的黑龙江省医院方案设计国际竞标中,我校方案一举中标。这是继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哈工大科学园、东北希望国际学校、哈师大新校区、辽宁警官学院、东北亚科技经贸合作区起步区、哈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昆仑商城、大庆石油大学、大连热带雨林馆、哈市国际汽车城、哈市少年艺术中心、大连世纪经典大厦、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楼等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建筑设计完成后,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7年来我校完成的影响较大的精品之作还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的长沙贺
  龙体育中心、齐齐哈尔劳动湖地区改造、齐齐哈尔世都广场、哈尔滨市总体城市规划设计、
  齐齐哈尔文体街、大庆让湖路站前广场、大庆青龙山地区客运西站、大庆国宾馆、唐山规划
  设计;建筑学院梅季魁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惠州体育馆、浙江义乌体育馆
  ,张伶伶教授主持完成的哈尔滨保利文化艺术中心及五星级酒店,金广君教授主持完成的哈
  尔滨太阳岛风景区度假休闲区、哈尔滨动物园园区规划,郭恩章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邯郸市主
  城区总体城市规划,刘德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等等。
  上述这些堪称一流的精品设计和规划成果,都是在国内外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以明显突出的优势获得的,它不仅凝聚了我校建筑师们的心血和汗水,更凝聚了现代建筑高科技成果的精华,体现了我校在建筑科技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近7年来我校建筑设计及规划设计成果获得的部分奖项: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获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
  奖、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黑龙江省图书馆新馆,获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哈工大研究生教学楼,获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哈
  市第九中学教学楼,获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馆,获优秀设计方案奖;邯郸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规划,获河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浙江义乌体育馆,获全国竞标一等奖;哈尔滨动物园园区规划,获国际竞标第一名;大庆市人民医院,获全国建筑最高荣誉奖“鲁班奖”;哈尔滨市少年宫、哈尔滨市中央广场,获全国竞标第一名;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学综合楼、哈医大二院医技住院楼、盟科时代住宅小区、远大都市绿洲住宅小区,获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伊春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哈市道外区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一等奖;乐松购物广场,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年会上获建筑节能环保设计银牌奖;绥芬河海关业务技术综合楼,获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三等奖;哈市城市建筑风格控制性规划和牡丹江望园居住小区规划,获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
  近7年来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得的荣誉和在全国建筑设计研究机构中的位次:
  在2006年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被建设部授予“十五”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称号;从2003年到2006年,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连续4年被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授予建筑设计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哈尔滨市规划局授予10个建筑方案为2006年度优秀建筑方案称号,其中有4个是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成果;2006年,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获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公司称号,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十大建筑设计企业之一……
  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从2004年开始参与全国建筑设计市场排名,当年即进入全国总排名
  前9位,中国东北地区排名第1位,全国公共建筑设计业务排名第2位,国营建筑设计中国十强第8位。在此后的几年里,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全国建筑设计市场的名次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准,在全国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我校仅次于同济大学,名列全国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第2位。
  全国建筑设计市场排名,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
  内顶级设计机构的专家参与排名认定,通过对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市场份额、创新设计能力
  和持续发展前景等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最终按照不同类别排定名次。据有关资料统计,目
  前全国从事勘察设计业务的设计单位约有4万多家,其中具有甲级资质的近3 000家。在如此庞大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中,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能够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我校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的实力和优势。
  成立于1958年的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过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经过近7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智能工程设计及设计咨询甲级资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与技术高度集中、
  业务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自身发展优势的特色和品牌,在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复
  杂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冰雪建筑等设计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在国内外建筑市场颇具影响的知名设计研究企业。
  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为我校建筑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于建筑学院,近几年经过整改和进一步的建设,在激烈的建筑规划市场竞争中,以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优质的设计水平连连获胜,已经成为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一支突起之军。
  87年过去了。87年,记载了中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进步,也记载了哈工大建筑科技教育事业的辉煌和为国家建筑业的发展进步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只能说明过去,过去的辉煌代表不了现在,也代表不了将来。然
  而,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哈工大建筑科技教育在87年的历史进程中走过的道路、经历的世事、创造的业绩、凝聚的力量、铸造的精神、形成的传统、积累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它曾经的曲折与奋斗、进步与发展,会告诉后人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困难与成就,如何去争取更大的辉煌。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它做出过努力和贡献的人们,人们更不会忘记过去的历史。以
  史鉴今,发扬成绩,弘扬传统,团结奋斗,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超越历史的辉煌
  ,是后来者神圣的职责与使命。
  87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成就的今天的哈工大建筑科技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事业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研究的主要基地,对我国建筑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提高人民的现代生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竞争、新的机遇、新的考验,作为从事建筑科技教育的哈工大人,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新的前进道路上,他们决心继续发扬光大哈工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的事业,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为把哈工大的建筑科技教育事业推向世界,为中国建筑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水平成果做出不懈的努力。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事业在发展。在新的征程上,哈工大的建筑科技教育事业一
  定会创造出更大更新的辉煌,为国家的建筑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出处:http://user.//blog/
  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所属栏目:〖〗
  〖〗链接地址:
  教育提供的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专业(作者:胡朝斌 原哈建大校报主编)4相关文章
没有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工大研究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