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运动和变加速运动的区别?

“变加速运动”是相对于“匀变速运动”而言的。
“变加速运动”是相对于“匀变速运动”而言的。 我们把(或合外力)恒定的运动称为“匀变速运动”,把加速度(大小或方向或两者同时)变化的运动称为“变加速运动”。其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从的角度来分析,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化的。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网络结构
2. 要点提示
4~6V220V50Hz0.02s
AABBA1m/s2B2m/s2BABA
A. &&&&&&&&&B.
&&&&&&&&&C.
&&&&&&&&&D.
BMABMBCMAOM
BC=h, &AO=H,& OM=x,& CM=OMOC=xv0t
&&&&&&&&&&&&&&&&&&
&&&&&&&&&&&&&&&&&&&
练习巩固(1—6)
2. 1-37ABCDABCDA&
0~1s&&&&&&&&&&&&&&
1~2s&&&&&&&&&&
2~3s&&&&&&&&&&&&&&&&&&
v1v2&&&&&&&&
vⅠv2&&&&&&&&
432km/h7min31km&&&&&&&&&&
7. 1-39&&&
9. 1.2km5km/h3km/h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对于公式v=v0+a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适用于任何变速运动B.只适..
对于公式v=v0+a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适用于任何变速运动 B.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C.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 D.v0和v只能是正值,不可能为负值
题型:不定项选择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于公式v=v0+a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适用于任何变速运动B.只适..”主要考查你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公式说明:
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一般表示形式。它所表明瞬时速度与时刻t的对应关系。
通常取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a可正可负(正、负表示方向),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恒定。①当a与v0同方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如下左图。②当a与v0反方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如下右图。
&&&&&&&&& 3.&&&&& 速度图象是对速度公式的直观体现.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发现相似题
与“对于公式v=v0+a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适用于任何变速运动B.只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9700155202224836178902108668267546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匀加速直线,匀变速直线,平抛,斜抛,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好用表格列出来...
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匀加速直线,匀变速直线,平抛,斜抛,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好用表格列出来... 10
补充:请在5天内回答...谢谢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对不起,实在没找到,复习资料我倒有。。。。。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2010年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秘诀:“想”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 做对 不扣分”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有19条定律、2条定理1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F滑= ?N& 4静摩擦力:& O? f静? f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5浮力: F浮= ?gV排&& 6压力:& F= PS = ?ghs&&& 7万有引力: F引=G& 8库仑力: F=K (真空中、点电荷)9电场力: F电=q E =q&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f=BqV (B?V)& 方向:左手定则 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4种基本运动模型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题);3类平抛运动;4匀速圆周运动; 1万有引力定律B2胡克定律B3滑动摩擦定律B4牛顿第一定律B5牛顿第二定律B&&&&&& 力学6牛顿第三定律B7动量守恒定律B8机械能守恒定律B9能的转化守恒定律.10热力学第一定律11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12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13电荷守恒定律 14真空中的库仑定律15欧姆定律16电阻定律B&&&&&&&&&&&& 电学17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B18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9楞次定律B定理:①动量定理B②动能定理B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①匀速直线运动&&&&& 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 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⑨类平抛运动;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或定义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 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 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 其做功情况 电势能的变化情况V。知识分类举要1.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求F 、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 F=&&&&&&&&&&&&&&&&&&&&&&& &&&&&& 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 &&&& tg?=&&&&&&&&&&&&&&&&&&&&&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1-F2 ? ? F?? F1 +F2 ?&&&&&&&&&&&&&&&&&&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x=0&& ?Fy=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三力平衡:F3=F1 +F2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这叫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t2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Vt/ 2 = = = = = VN&&&& ?&&&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4) S第t秒 = St-S(t-1)= (vo t + a t2) -[vo( t-1) + a (t-1)2]= V0 + a (t-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末 、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③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 ……(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 : …… (6)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刹车陷井”实验规律:(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频闪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运用 可快速求位移)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2 ⑵求的方法 VN= = =&&&&& ⑶求a方法:&& ① ?s = aT2& ② 一 =3 aT2& ③& Sm一Sn=( m-n) aT2&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记数周期:T=5×0.02s=0.1s)&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⑶利用“逐差法”求a: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注意: 点& a. 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d. 注意单位。一般为cm试通过计算推导出的刹车距离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加速度大小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 ①超载(即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 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②同理超速( 增大)、酒后驾车(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 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思维方法篇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① 用定义式:&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讨论: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v相等时,S追&S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S追=S被追③若位移相等时,V追&V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3.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同向转动:?AtA=?BtB+n2π;反向转动:?AtA+?BtB=2π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5.逆向思维法解题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7.用比例法解题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③位移=平均速度 时间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3.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1)上升最大高度:H =&&&& (2)上升的时间:t=&&&&& (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6)匀变速运动适用全过程S = Vo t - g t2 ;& Vt = Vo- Vt2-Vo2 = -2gS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4.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 V= = =?R=2 f R& 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 a =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 2 R= m m4 n2 R&&& 追及(相遇)相距最近的问题:同向转动:?AtA=?BtB+n2π;反向转动:?AtA+?BtB=2π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5.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1)运动特点:a、只受重力;b、初速度与重力垂直.尽管其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改变,但其运动的加速度却恒为重力加速度g,因而平抛运动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等时性.(3)平抛运动的规律:证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平总位移的中点。证:平抛运动示意如图设初速度为V0,某时刻运动到A点,位置坐标为(x,y ),所用时间为t.此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轴的交点为 ,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以物体的出发点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依平抛规律有:&& 速度: Vx= V0&&& Vy=gt& &&&&&&&&& ① 位移:&& Sx= Vot &&&&&&&& ②&& 由①②得:&&&&& 即&&&& ③&&&&&&& 所以:&&&&&&&&&&&&&&&&&&&&&&&&&&&&& ④④式说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总位移的中点。“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物体从顶点开始无初速地沿不同弦滑到圆周上所用时间都相等。”一质点自倾角为 的斜面上方定点O沿光滑斜槽OP从静止开始下滑,如图所示。为了使质点在最短时间内从O点到达斜面,则斜槽与竖直方面的夹角 等于多少?7.牛顿第二定律:F合 = ma (是矢量式)&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力和运动的关系①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产生加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③若合外力恒定,则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保持不变,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④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⑤根据力与速度同向或反向,可以进一步判定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⑥若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⑦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外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外力仅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⑧物体受到一个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周期性外力作用时,物体做机械振动.表1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物体做什么运动,一看受什么样的力,二看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从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角度,进一步讨论运动规律.8.万有引力及应用:与牛二及运动学公式1思路和方法:①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② F心=F万 (类似原子模型)2公式:G =man,又an= ,& 则v= , ,T=&& 3求中心天体的质量M和密度ρ由G ==m r =m& M=& ( )ρ= (当r=R即近地卫星绕中心天体运行时) ρ= (M= V球=& r3) s球面=4 r2& s= r2 (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 s球冠=2 Rh轨道上正常转:&& F引=G = F心= ma心= m 2 R= m m4 n2 R& 地面附近: G = mg& GM=gR2 (黄金代换式)& mg = m&& =v第一宇宙=7.9km/s& 题目中常隐含:(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这时可能要用到上式与其它方程联立来求解。轨道上正常转:&& G = m&&&&&& 【讨论】(v或EK)与r关系,r最小时为地球半径时,v第一宇宙=7.9km/s (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①沿圆轨道运动的卫星的几个结论: v= , ,T= ②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 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 r最小时为地球半径、最大的运行速度=v第一宇宙=7.9km/s (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③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仍有盲区)轨道为赤道平面&& T=24h=86400s&& 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 V同步=3.08km/s<V第一宇宙=7.9km/s&&& ?=15o/h(地理上时区)&& a=0.23m/s2④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变轨速度的区别⑤卫星的能量:r增 v减小(EK减小&Ep增加),所以 E总增加;需克服引力做功越多,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⑦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进行⑥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 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 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 m/s2 月球公转周期30天力学助计图&& 有a&&&&&&&&&&&&&&&&&&&&&& v会变化受力
等待您来回答
物理学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使用的交流电的频..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实验得到了在不同拉力下的A、B、C、D&…等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并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作一个计数点.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段纸带,分别是从三条不同的纸带撕下的.(1)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2&在甲、乙、丙三段纸带中,属于纸带A的是______(3)在打A纸带的计数点“1”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是______m/s(4)在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m/s2.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作一个计数点,而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x2-x1=3.11cm,所以,x12+△x=9.22cm,故甲不合适,9.22cm+△x=12.33cm,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乙图正确,12.33cm+△x=15.44cm,故丙图错误;故选:乙(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1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v1=x022T=(3.00+6.11)×10-22×0.1=0.455m/s(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即:x2-x1=aT2,解得:a=(6.11-3.00)×10-20.12=3.11m/s2,故答案为:0.1;乙;0.455;3.11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使用的交流电的频..”主要考查你对&&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3、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5、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n-1)t。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注意此项只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才适用)。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一次测出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的距离,再逐个计算x1、x2、x3…,读数时应估读到0.1mm。8、尽可能保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 ①细绳尽可能与板面保持平行;&&&&& ②滑轮和车轮灵活;&&&&& ③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基本保持一致。
发现相似题
与“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使用的交流电的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564329199714091822311029007412013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