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第一章第二节物质和微观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模型 用原子、分子的概念来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初二下学期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主要原因是:A水分子本身体积边大 B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C水分子不断运动 D水分子是眼看不见的很小的粒子,但有质量说出原因,
穷比小五0106
氺变成冰以后,其质量是不变的.而质量不变也就意味着分子数目不曾增加.所以体积的增大就意味着氺分子本身所占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此题答案是A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 分子 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直接由 原子 构成。 3.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一种分
试题试卷,科学,八年级,浙教版八年级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初二,全国,2015,同步测试
审核人:科学韩瑜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案例分析课题1:《分子和原子》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2  [板书PPT投影]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 .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化的方法是化学科学重要的思想工具.试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结构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7分)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化的方法是化学科学重要的思想工具。试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结构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①下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填代号,下同)&&&&&&&是由汤姆森提出的。②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填代号,下同) &&&&&&&&,卢瑟福的观点是 &&&&&&&&。A.原子是不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C.原子呈球形D.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F.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G.电子带负电 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2)离子的结构在初中化学中,离子的结构可以用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在下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填代号,下同) &&&&&&&&,属于阳离子的是 &&&&&&&&。(3)分子的结构下图中(Ⅰ)和(Ⅱ)分别是两个分子的微观结构模型。你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相同? &&&&&&,二者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
(1)A;②BCDG;BEFGH;(2)B;AD;(3)相同;不是试题分析:(1)①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呈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故选A;②依据二者的观点分析可知,BCDG代表汤姆森的观点;BEFGH代表卢瑟福的观点;(2)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选B;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选AD;(3)化学式相同均为C2H6O,但结构不同,不是同种物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元素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元素C.沼气是一种优良的气体化石燃料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①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中子数决定的;&&&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⑤合金在化学性质上不再具备金属的特性;&⑥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A.①④B.②③C.④⑥D.⑤⑥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①燃烧热值高& ②原料资源丰富& ③储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 ④燃烧产物无污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生铁B.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C.蒸馏水D.液化空气制取氧气后剩余的气体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4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1)写出硫元素的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2)写出质子数为1、6、8、11四种元素组成的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物质的化学式:&&&&&&。(3) &表示一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依据是&&&&&。 (4)图中He与Ne、A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样,但都处在每周期的结尾处,从原子结构上分析其原因&&&&&&&&&&&&&&&&&&&&&&&&&&&&&&&&&。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A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A和B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四种物质的微粒示意图如下:A&&&&&&&& B&&&&&&&&&& C&&&&&&&&&& D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下同);属于有机物的是&&&&&&。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各项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类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①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②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C、“低碳经济”的措施D、用“化学”眼光分析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①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②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A.A&&& B.B&&& C.C&&& D.D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主备人:沈柯烽审核人:________班级___;【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情景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主备人:沈柯烽
审核人: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情景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
【课堂交流】
科学探究: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1、提出问题: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2、建立假设: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
②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
3、设计实验:
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
考: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
6、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教师评述]: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道尔顿的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实验所证实。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
【阅读】:图1-6
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STM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
考: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生答:模型)
模拟实验演示:(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回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评述]事实上可以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也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阅读课本第6页图1-7,并完成下列练习:
2、一个水分子是由
3、试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来分析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那么有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呢?
阅读课本、师总结: 金属(如铁、铝、铜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
【小结】:
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当堂过关检测】典型例题分析:
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分析: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解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分子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B错。物体受热或遇冷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或缩小,而分子本身的体积一般不会变,故D错。答案为C。
1、关于分子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糖在水中自然溶解
B.湿衣服晾干
C.校园内到处可闻到桂花香
D.今年春季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
3、关于液态氧和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D.它们是不同种物
4、 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200毫升,这说明(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可分解成原子
【教学反思】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93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等内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_科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 分子 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教学重点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  导学稿主备人:沈柯烽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目标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审核人:___ 班级 ___ 姓名___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二节。本章的内容主要是粒 子与符号的学习,而本节《物质与微观...  曹 桥 中 学 科 学 讲 学 稿 科学第四册第一章 1.2 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 1 课时)讲学稿审核人:初二科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知道物...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隐藏&& 第一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符号和模型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简化事物、直观形象 2、知道一些常见的...  1.2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2_科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1.2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2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  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一课时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