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学中国人学英语如何学英语?

中国人最早是怎么学英语的?
文/孙展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给同文馆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始于1862年在日的《上海新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启事上说一名来自英国的巴先生将在“石路松风阁间壁靖安里刘宅”设馆招收学生,学习“英字英语”,这也是上海第一所民间性质的英语培训学校。现在还无法推断当时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了这则“发行量从未超过400份”的报纸上的招生启事,但这个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从创刊之日起,就是面对上海商业界的华人精英的,招生启事刊登在这里,显然是提醒他们该为自己孩子的未来考虑考虑了。但有一些人,根本不用报纸提醒,就已经觉察到英语的重要性了。1862年,自浙江定海来到上海的14岁少年朱葆三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那些操着洋泾浜英语,能和洋人打交道的中国人,收入总是比普通人高一些。这个当时还在一家名叫“协记吃食五金店”当学徒的小伙计迫切地想掌握这门技能,但他每月只有五角的月规钱,根本上不起英语培训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隔壁店铺伙计在念英语,于是朱葆三毅然将自己的月规钱全部给了这个人。此后,每天晚上朱葆三来此和这个人学一小时英语。这位后来的上海总商会会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当时自己的这笔投资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凭借着一点点学来的二手“洋泾浜英语”和珠算知识,朱葆三在两年后就成为了“协记”的总帐房。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叶澄衷,这个常年在上海外泾桥边摇橹,向洋人贩卖杂货的小伙计,也是将自己的月规钱送给那些中国通事们,去学了洋泾浜英语。他也同样得到了回报,1862年,他自己的第一家,也是中国人独资的第一家五金铺开张了。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小伙计们。广州的一名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或因不晓英语,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适合中国人自己用的英语教科书。这一年,《英语集全》出版,此书附有详细的《切字论》和《读法》说明,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出版数十年间,风行海内,《申报》称赞它“中外咸宜”。如果说,这些民间人士以一种开放心态主动学习英语还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话,那么掌握着这个国家命脉的大人物们的改变,则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在北京,掌管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每天要面对这个国家无数重大的繁杂事物,却一心牵挂着一件“小事”,那就是要掌管广东、上海的督抚从“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的商人中间,选出几名外语老师来到北京执教。在上海,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领5500名衣衫褴褛的淮军刚刚抵达,就遭到了洋人的耻笑,这位日后中国“洋务运动”的掌舵人开始还不以为然,认为军队的职责是打仗,而非徒有华丽的外表,但仅仅数日,在看到由美国人华尔率领的军容整齐,火炮精良的洋枪队的表演后,巡抚大人大为震惊。于是他聘请华尔来训练淮军,一时间,这些满口“直娘贼”,在上海人眼中“宛如乞丐”的淮军们,也开始一板一眼地在军营中念起“温图温(one two one)了”。趋利与争义是什么原因使得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显贵都开始对英语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也许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能道出这其中一部分缘由:“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阔绰排场人尽慕,频年获利店纷开。”自五口通商以来,外商纷至沓来,中国巨大的贸易盈利空间使得外商趋之若鹜,云集于各个港口之间。以上海为例,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而不断攀升的贸易量必然使得那些懂得外语,游走于中外商家之间,充当中间人的买办和通事的职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这些买办或者通事,大多收入丰厚,远远超过常人。时论有“一公司之买办也,而岁得数千金,一洋商之西崽也,而月得数十金”,即便是那些仅仅略懂些洋泾浜英语的“西文之浅者”,也“足以糊其口”。当时的著名政论人士王韬甚至略有夸张地记述道:“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而他们得到的回报则是:“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对于那些自定海、宁波、苏北乃至全国内地云集至上海的乡下孩子来说,上海滩上买办们凭借懂外语而过上富裕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氛围,更是实实在在的激励。朱葆三是这样,叶澄衷是这样,从学徒做到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也同样是这样。《剑桥晚清史》这样记述买办数量暴增的趋势,“1854年有250人,至1870年增加到700人,到1900年则增至20000人。从1842年至1894年,买办的全部收入大约是五亿三千万两。”而1902年外国人在华全部的投资,也只有五亿八千四百万两。如果说,小人物学英语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的话,大人物们则关心的是如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后,稍有头脑的上层人士都意识到,时局不同了。也是在1862年,李鸿章在给好友沈葆桢的信中写到,中西杂处之势方兴未艾,而这种局面看上去似乎是不可变更的了。这种局面“黄恩彤称为‘变动’,黎庶昌称为‘变端’,王韬把这叫做‘创事’,丁日昌、瑞麟、曾纪泽和李宗羲称之为‘创局’”。总之,一种五洋混杂的局面,是实实在在开启了。与开放局面相对应的,则是士大夫对中外沟通障碍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的担忧。1861年,寓居上海的翰林冯桂芬在文章中写到,中外互市已经有二十多年,外人“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对中国的“吏治民情,言之历历”,但在中国的士绅当中,能懂外语的,却“绝无其人”。因此,他建议早日“在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十五岁以下儿童,请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冯桂芬还仅仅是担忧,而负责总理衙门的奕訢面对的则是迫在眉睫的困境。《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而遍寻偌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翻译人才,在两个最大的口岸,广东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但艺不甚精”。这位亲王沉痛地写到:“欲悉各国情况,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学英语,在这个关口,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了。学英语的热潮1865年,来自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丁韪良接任了同文馆英文教习的职位,而后又担任了同文馆总教习。但没过多久,他就提出了辞呈,户部尚书董恂和曾任直隶总督的谭廷骧以为是丁韪良嫌弃薪水太低。其实,对每天只花两个小时就能得到5000两白银年薪的丁韪良来说,薪水并不是真正原因。曾获印第安纳大学以及新阿尔巴尼神学院学位的丁韪良说:“照管十个只学英语的男孩子,对我来说是太没出息了,我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但董恂只用了一句话就打消了丁韪良辞职的念头,“你得想一下这些学生的前程”,这位尚书说:“谁知道你的学生会不会被召去教皇帝英语呢?”他说得没错,尽管这个学堂只有一个洋教师守着十个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的幼童,但它却如撬开铁窗的一根细棍,给古老帝国的京城带来了一丝新风。一年后,同文馆不但教授英语,还增设了天文和算学两科。十年后,同文馆已经从单纯的英语学校,变成了一个教授英、法、俄、德四国外语,同时还有物理、数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化学、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译书的“西学基地”。同文馆给京城的士绅高官们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甚至是缓慢的,但它毕竟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观感。一位翰林对丁韪良带来的电报机表示轻蔑,认为中国人从来不用这个,也依然是泱泱大国,但却被丁韪良带来的磁铁玩具逗得哈哈大笑。1892年的2月4日,《纽约时报》刊发了一则爆炸性的消息,“清国上海,日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皇帝陛下学习外语这一消息真让坊间人士感到意外,他们甚至怀疑这不是真的”。《纽约时报》还兴奋地表示,这件事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种进步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并认为“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纽约时报》爆出了大新闻,但它有一个地方错了:负责给皇帝教授英语的两名老师——张德彝和沈铎,并非国子监的学生,他们都是同文馆的毕业生。相隔27年之后,董恂的预言成真了。在持续聘请外人教授英语数十年之后,这股西风,终于吹拂到了这个帝国的最中心。与北京缓慢、拖沓的节奏相比,上海的变化则让人眼花缭乱。自从1862年第一所英文培训班成立之后,这座城市几乎是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展开它的西化过程。“大英学堂”、“英华书馆”、“英文书塾”、“英语班”、“英话英字馆”……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这些学校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人所办,针对的学生群体也各有不同。有高价收取富商子弟的贵族班,也有针对贫民子弟的英语夜校。以英华书馆为例,这所“沪上有名书院”,就分为日班和夜班,学费3元到5元不等,课程不但有英文,还有算学和司账等财会知识,由于教学质量好,经常出现招生爆满的情况。到了1882年,《申报》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写到,洋场中由中外人士设立的培训班,“专课英文英字者已难偻指数”。在上海的书肆中,《英话注解》、《英字入门》、《华英文字合璧》、《华英通用要语》、《无师自通英语录》、《英字指南》等等英语教材比比皆是。以《无师自通英语录》为例,作者是将常用的英语句子收录其中,每个句子下面用汉语的谐音进行标注,这本书一共收录了900个句子,堪称最早的“英语900句”。在各大报纸的版面上,招聘启事通常要求应聘者懂英语。如日,《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同年6月27日,一则招帐房的启示,要求“须谙别琴(洋泾浜)英话”……在上海的街里弄堂,也常常能听到孩童们大声背诵着“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洋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诺,如此如此沙咸沙。真崭实货佛立谷,洋行买办江摆渡”的洋泾浜英语歌谣。这滚滚热浪来势是如此汹涌,以至于早在1886 年,上海《申报》上就有人写文章呼吁,“华人子弟不宜只习西文西语”。上海这股来自民间的英语热潮一开始就展现出与北京同文馆所不同的风貌,如果说同文馆的英语是被迫的、政治的、官场的话,那么上海这上至洋行经理,下至跑街店员口中以宁波、上海话发音为基础的洋泾浜英语,则完全是主动的、商业的、职场的。它从蔓延开的那一刻起,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西学带来的新世界伴随着朗朗的读英文声,具有西学意识的一代新知人群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了。而正是他们,带给了国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和世界意识。1868年,同文馆学生、后来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张德彝随使团访问欧美,在英国伦敦,他见到一种小车,“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首摇,其手自按机轴”。张德彝将之翻译成“自行车”。他在美国看到总统住所,上下皆是白色,他翻译成“白房”。在英国将领戈登家中,他看到一种“形似茶几”的机器,“做女工时将布放于针下,脚踏关键,针线自能运转”,将之翻译成“铁裁缝”。此外,经他首译的还有“电报”、“螺丝”,而他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收割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等新事物。又岂止是这些“奇技淫巧”的器物,通过这些英语学人的翻译和介绍,“天文”、“技艺”、“化学”、“电学”、“声学”、“光学”、“汽机”、“格致”、“博物”……种种新科学令人应接不暇,“洋务”、“海军”、“自强”、“君权”、“民权”、“通商”、“开矿”、“利权”、“公法”、“变法”……种种新理念不断刷新国人的思维。1884年,毕业于上海英华书馆夜校的买办郑观应,在经历了商场浮沉之后,有感于时世艰危,退隐发奋著书。1894年,《盛世危言》出版,此书以西方为参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改良主张。后来,一名湖南的农家子弟从旧私塾辍学回家,无意中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为了这本书,他和父亲发生了口角,于是离开山乡,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社会。这名农家子弟的名字叫毛泽东。如果说,1862年,同文馆的十名幼童,以及上海滩的小伙计朱葆三只是这个密闭的帝国中偶尔渗漏的涓涓溪流的话,那么,经过40年西学的冲击、利益的引诱、救亡的急迫和求知的冲动,这些涓涓溪流终于汇聚成了汹涌江河。英语,不再只是一种求生工具、应变手段,而是已然成为中国人融入世界的一种方式。此时,后来被《纽约时报》评价为“给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正就读于上海同文馆;被称为“白话文第一人”的胡适,正就读于澄衷学堂,而这个学堂正是那个因洋泾浜英语而成为中国第一家五金铺老板的叶澄衷所捐建的;后来的“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正在南京一家预科学校学习英语和德语……也是在此前后,一个名叫蒋梦麟的男孩跟随家人从浙江乡村来到上海,为了节省费用,他的父亲安排哥哥去一名美国太太家中学英语,而他则跟着哥哥学。以此为起点,他开始了自己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1945年,在昆明漫天的空袭声中,已经是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回顾近百年西潮传播的过程。他以炮弹做比喻,来说明国人因接触而学习,因学习而改变的脉络:“我们吃过炮弹的苦头,因此也就对炮弹发生兴趣……我们从研究炮弹而研究到机械发明,机械发明而导致****;由于****的需要,我们开始研究政治伦理……一步步我们离炮弹越来越远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离炮弹越来越近了。”(C)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中国古人都是怎样学英语的?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中国古人都是怎样学英语的?
官员:“佶屈聱牙”&汉字注音“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为此,他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为了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常用的专有名词、英文数词、各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但佶屈聱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到了晚清,皇权已被架空,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汉族地主阶层的手中。虽然李鸿章丧权辱国,但他仍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重操故技。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直接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Садитесь),“谢谢——四包锡箔”(Спасибо),“再见——大四位达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虽说方法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也用现学的俄语向斯大林打招呼,结果斯大林听了之后毫无反应,倒是苏方的翻译打破僵局,询问丘吉尔:“首相阁下,您说的英语,怎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呢?”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就将这种用汉语注音学习法发扬至极。《翁文恭公日记》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毕竟不是正规的教育,虽然此时的曾纪泽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国人说他的英语确实“流利但不合文法”。文人:口诵笔译终成“温拿”对于沪上小姐张爱玲来说,提高英文的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并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反反复复,英语水平就会大有提高。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岁月里,将这种翻译学习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她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留过洋的姑姑对她的英文功底很是佩服,说她,“无论是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译本物理或是化学书。”三年工夫没有白费,看来,正应了张爱玲在《十八春》里说的那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商人:英汉夹杂“洋泾浜”语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一端摇头晃脑地背诵着“How&do&you&do”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早已用“Long&time&no&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渐淡出美国人的口语,Chinglish竟成了一时的风尚。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英语,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商人的口齿间。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的不断攀升,让中国各地的商贩们趋之若鹜。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当然,“洋泾浜英语”并非上海特有,在广州、澳门、哈尔滨、台湾等地也出现了汉语与当地通行外语相结合的洋泾浜语。1949年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在上海,洋泾浜英语也丧失生存土壤,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要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此绝种,你早上吃的“吐司”(toast)、喝点“咖啡”(coffee)、抽的“雪茄”(cigar)、坐的“的士”(taxi)、穿的“派克大衣”(parka)都是“洋泾浜”。当然,你很快还会在英语中见到dama(大妈)与tuhao(土豪)。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责任编辑:HEB026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电子版.pdf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3424次
保存:46次
下载:739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为何中国学生学英语那么难?
创建外语环境
以下是一位英语教师在网上贴出的文章:
我是一名老英语教师,见证了三十年英语教学,中国真的再也不能全民学英语了,误国误民啊。
央视一套有人说现在的英语教育祸国殃民,话虽有点过,但是也不得不说,现在的英语教育确实走到了一个极端,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英语教育祸国殃民网民有很多文章,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是谈一下初中现在英语教育的情况。
我在一个大城市一所普通中学,任初中班主任已十多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其中最感遗憾,最最痛心的是看着许许多多的语数物化相当不错,相当优秀的学生,就是英语很差(一般不到60分,120分试卷)不能升入高中,甚至及早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变成混混度日的学生。我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初步估算下,我教的初三一共12个班,有3个快班(我认为这些学生对英语都感兴趣,都不错)我带的四个平行班,每班45名学生英语每次考试平行班能够及格的每班不过10人左右,也就是说有(45-10)X9=315,大约58%不及格。这些人对英语根本就没什么兴趣,对学习好英语不抱什么希望。说真的,这些平行班的学生根本就不适合学英语,即使考试及格又有什么用呢?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成为他们学习的最大阻力,英语学习落后使他们感觉所有的学习都没有希望。这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书育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在学习上受挫,对于单调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中国的中学教育大多是坐在教室里讲题做题,那些课表都是假的),那就只能走向叛逆,个性较强的学生会很快走向老师的对立面,愈演愈烈。
我极力反对现在的英语教育方式,英语要学习,但绝对不能以现在的方式学习,可以作为选修课,有兴趣的可以去学习,有需要的可以去学习,社会也可以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但是中考和高考绝对不能考英语,事实上每个学校只要有两三个班级学英语就够了,给学生多点独立思考时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生物、地理、历史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初中,这些居然是副科(在我们这儿,这些课的课表都有安排,但是都是上其他正课)。
人大代表们,请你们为中小学生呼吁,呐喊,取消高考英语,国家再也不能将英语拔高到这样荒唐的地步,看着自己的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睛度数越来越深,身体越来越差,真正痛心啊,我们是在辛辛苦苦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认认真真地扼杀学生的个性、智慧和创造力。
我讲的都是真实,有过于片面之处,恳请指正。
百度搜索“英语退出高考”,显示的搜索结果高达2220万个。为何要让英语退出高考呢?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学英语耗时过多,耗精力过多,英语没学好使很多人没能走向成才之路,中国社会、中国国民为此付出总体成本太高了!
我国有很多中小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学习英语,但效果极差,平时因英语考试常常不及格而丧失了争优图强的信心,中考时极低的英语分使他们不能进入更好的高中学习,高考时极低英语分使他们不能进入理想大学深造,甚至根本就考不上大学。
反观瑞士,我们不能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瑞士是中欧地区内陆国,18世纪之前还是欧洲的欠发达地区,现在瑞士的人均GDP排名遥遥领先于美、德、日、英等世界强国,人类发展指数极高。普通瑞士人至少能说两门语言,有较大比例的瑞士人能说三种语言,能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四门语言的也不是很少见,何以中国人连掌握一门外语都那么困难呢?
不要认为瑞士人只会学外语说外语,只会赚世界人民的钱!瑞士只有8百万人口,竟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200强行列,且排名普遍靠前。在此指标上,小小的瑞士胜过了接近14亿人口的庞大中国!
进入20世纪后,瑞士跻入了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
我们不与神奇的瑞士相比,那就与经济和文明均落后于我国的非洲地区相比吧!
普通非洲国家的国民通常能讲两门语言,一门是母语,一门是曾经的殖民国家语言,主要为英语,或法语。世界上没有人认为非洲人比中国人更聪明,为何普通非洲国民能讲两门体系完全不同的语言,而我国学生学一门外语难度如此之高?
问题其实不难找到。
瑞士是欧洲地理中心,北面有血缘亲近的新兴世界强国德国,西面有老牌欧洲大国法国,南面有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而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瑞士深受这些强盛邻国影响,国内更是存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三类语言环境,这三类语言因而也成为现代瑞士的官方语言。瑞士国民从小受到其中两类甚至三类语言深刻而细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其中两类甚至三类语言的精髓或梗概!瑞士是风景极其优美的山国,是公园之国,是世界各国观光客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旅游业是瑞士支柱产业,国民能说国际语言——英语是瑞士维持旅游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会议中心和国际事务活动中心后,英语更是瑞士人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学的外语,加之没掌握官方语言和英语就很难方便地上学、读书、阅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了解各种信息,甚至不能方便地买东西,不能方便地与人交流,不能方便地举行体育竞赛和文化活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成就了现代瑞士人惊人的语言天赋!
非洲国家的国民何以有强于中国国民的语言能力呢?
这就拜殖民主义所赐了。欧洲殖民者掠夺非洲资源与财富,贩卖非洲黑人为奴,罪恶深重,对非洲文明影响深远,除埃塞俄比亚外(埃塞俄比亚在二战时期也曾被意大利入侵,但只经历5年的短暂时间),所有非洲国家都曾被欧洲强国殖民,官方语言都是殖民宗主国语言或包括宗主国语言。普通国民若要上学、读书、阅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了解各种信息,弄懂标示,看懂说明书,查询法律条文,在事业上有进步,在官场上有前途,就得掌握曾经的宗主国语言!&
与瑞士和非洲国家相比,中国学生学英语明显缺乏相应的英语环境。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单词,记词组,记句式,记语法,但是,没有多少实际运用的条件(朗诵或背诵课文的作用有限,尤其是未入门槛者),也没有坚持在遗忘周期到来前进行有效的重复记忆,导致耗费了很大精力学习和记忆的英语基础知识不能真正记住,不能有效掌握,不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学来学去,长时期未入门槛,终至兴趣减退,信心丧失,学英语感觉枯燥和痛苦,时间白白浪费了!精力白白浪费了!
这不是少数学生呈现的问题,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实在太差了!学英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导致学习其它重要科目、从事其它重要事务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减少,中国人学英语的总体成本实在太高了!
难道真的需要让英语退出高考吗?
就算让英语退出了高考,难道中国人就可以不学英语了吗?
只要深知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只要洞悉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意义,没有人能够做出这样的结论!
怎么办呢?
不是没办法,人为营造外语环境即可!
让一位在国内学不好英语、“语言天赋很差”的中国孩子在英国或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他很快就能熟练读英语讲英语了!
这就是在中国营造外语环境的意义!
中国城市的每个城区或街区、每座县城或县城内的每个重要城区,每所重要学校都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外语环境,使学外语者更容易感受到外语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重复记忆和实际运用,更容易跨越学外语的门槛。
马云受一位地理老师的启迪,12岁开始听广播自学英语,因为没有英语环境,他
马云深刻认识到外语环境对于学外语有着怎样的意义,他在杭州当英语教师时,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不少城市出现过英语角,为何很多英语角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呢?
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相信,这不是因为英语角不重要,更不是因为英语角没有存在意义,而是中国发展大方向的调整使然!
中国是个比较特别的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很容易偏颇。清朝末年,封建王朝思想还大量存在,“转眼”便可以让清帝国灭亡,大兴共和。共和政体未固,竟然能上演袁世凯称帝的历史大戏!之后又能爆发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等等,一个泱泱大国如此多变,真不知国民思想意识如何能够更迭过来。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显著偏左了,这表现为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完全不相容,并且连一小块自留地这样的“资本主义尾巴”都要割掉!社会转型之后,又显著偏右了,某些需要高层次社会协作的重要产业和公共事业不能正常发展起来,如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之难,不在于农业本身,而在于如何以现代文明方式安置从农业中析出的巨量人口)、环保产业、水利事业、绿化事业等等,而这些重要产业和公共事业本来可以增加GDP十万亿元以上!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偏后,这么庞大的GDP值居然丢弃了,泱泱大国,很多事无人做,很多人无事做,实属不该。中国人人性中的自由性和利己性被过度释放,协作性和益公性没呈现在正常值之上!
建立英语角需要协作意识和益公意识,所以,英语角在中国逐步消失了!
闲话扯远了。在偏右时代,中国能否再建英语角?
因为协作性、益公性与自由性、利己性一样,同为人性之本!过度压抑协作性与益公性的氛围违背人性,绝不可能在中国长久存在!
在过去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是很能协作和益公的,社会转型后,很多人不重视公共利益了,不重视协作甚至“不会”协作了,这显然是违背人性的,是有恶劣后果的!为了我们党(共产党在世界各大政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更注重协作和公益)的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们一定要重新推崇协作和公益!重新学会协作与益公!
现阶段,只要有人带头,只要有地区带头,这种能提高中国人学外语效率、降低学外语成本的外语环境,一定能够在中国再度兴起,再度推广。
现阶段,任何有益于增强中国人协作意识和益公意识的公共事业,都有益于我们的党!都有益于我们的国家!都有益于调正中国发展大方向!
形式上,英语角是被各地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取代的。外语环境复现并兴起后,各地校外英语辅导机构可能会受到影响,但预计不会被完全取代。我国大部分中小型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存在素质缺陷和功能缺陷,方式不科学,很多教师英语水平太低,发音不准,而发音不准可能对受辅导者产生终生的负面影响(就如人们从小会说的家乡话中的语音错误终生难改一样)。其中不少教师教学生记英语单词竟然经常用这种方式:“s-t-u-d-y”,如同中国汉语老师教“学”字用“点、点、撇、点、横折钩……”一样愚蠢得不可思议!
为何这类英语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教英语呢?
原因很简单,这类老师根本就没有掌握英语!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学英语!更不知应该怎样教英语!他们之所以被中小型校外辅导机构选择,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并且能够糊弄中国学生。
这是标准的误人子弟!
绝大部分姓私的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并没有显著提高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更没有降低中国人学英语的总体成本(事实上是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这些机构受到外语环境的冲击不是坏事!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够抵抗这种冲击的校外培训机构一定有其优势所在,或者变通后逐步增强,这样的结局就更让人满意了。
浠水县建立外语环境没有任何遏止性障碍。
浠水县可以有部分创新。可以聘请一个美国人来浠水任教,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担任浠水英语老师的“总教师”!&&
美国人愿意来浠水任教么?
肯定有人愿意!
时下,很多中国人对美国人有深深的反感,这主要源于美国推出的遏止中国的各种政策暨美国对中国的金融掠夺。美国资产阶级顶层势力也许的确有值得中国人痛恨的地方,但相当多的美国平民有很高的文明素养,爱好和平,愿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上世纪六十年代,肯尼迪政府组建和平队,大量美国和平队志愿者远赴世界各地,支援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教育、卫生、水利等公益事业,曾经让世界上的无数人为之感动。他们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来到了中国,为中国的文明进步贡献出了力量。时至今日,已经归国的和平队志愿者人数接近18万之巨!虽说美国组建和平队有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的考量,但是,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在受援国家主要从事的是对当地有益的具体工作,而非进行间谍活动。
美国是一个思想多元、信仰自由的国家,今日之美国,有合法存在的反战者,反政府者,左派组织,共产党组织,在广大民众中,当然能够招聘到愿意来中国浠水支教一两年的合格志愿者。
美国志愿者来浠水支教,是可以获取年薪的,并且可以多人轮换。一名美国教师若能在中国获取30-50万元年薪,在美国教育界都不算低工资了,而这样的年薪是浠水人民或浠水财政能够担负的。
有一个问题:李阳是中国人,成名之前没去过美国,但仍然能说地道的美式英语,说的美语口语就像加拿大的大山说汉语一样,连美国人都分辨不出异国味儿来,并且在教中国人说地道美式英语的事业上有了炫目的成就!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浠水县建设外语环境可以不需要花费高薪请外教?
理论上的确如此。但是,实际情况不是!李阳有很强的商业欲求,身价高得很,他是不会帮助浠水建设外语环境的。中国对英语有着深刻理解、在英语教学上经验丰富、能说地道美语口语的英语教师极少,其中愿意来浠水建设英语环境的,其要价恐怕比真正的外教高得多!也正因为此,李阳的疯狂英语集训营依然是主要依靠正宗美国教师执教(李阳的前妻kim就是美国优秀的英语教师,在中国襄助李阳12年,帮李阳写书,编教材,并亲自执教,为疯狂英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是因家暴事件才与李阳劳燕分离),新东方的英语教学亦是主要依赖外教。
一个美国人远赴中国,在浠水这样的“小地方”生活一两年或更长时间,是否感觉孤单?若孤独感使美国人不愿来到中国“小地方”,靠聘请外教提高各地外语环境品质的模式岂不难以为继?
预计这样的情形不会出现。世界上有很多人远赴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这些人通常有适应异国环境的心理准备和基本能力。如果浠水建设外语环境的模式被推广,那么,可能会有较多外国人来中国支教,相邻地区外教之间的联系会很方便。
建设外语环境不宜以盈利为目的。若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演变成新东方之类的高收费机构,只能让少数学生受益,改变不了中国学生学外语的整体能力,也降低不了中国人学外语的总体成本!但建设外语环境肯定可以有收费项目,其本身能够获得收入以支持正常运转,并使整个体系发挥出尽可能更大的社会效益。
仅仅有来自美国的英语“总教师”,尚不足以营造出真正的外语环境,还需要本地优秀英语教师、众多英语爱好者、能讲英语的商户共同营建。方式也能不断创新,包括在中心区(主要英语角)设置英语商店、餐厅、酒吧,举办英语讲座,播放英语动画片、英语教学视频、英语影视剧,售卖英语光盘、图书、报刊等等。
这里不讨论学习美式英语对汉语传统文化造成的客观影响。中国需要融入世界,需要在世界上争夺利益,需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肯定需要学习外语!英语是世界上传播最广应用最多的语言,而美国又是全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强势,中国人学外语,当然以美式英语为主。
中国人学英语并不意味着降低汉语的地位!中国融入世界后若能真正崛起,真正成为了政治大国、科技大国、经济大国和文化大国,一定能使全世界更多国家的人民学习中国汉语!
这里也不讨论学英语在语言技术上的必要性。翻译软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理性面对的新事物,轻易判断翻译软件能够替代外语学习,或对外语学习毫无影响,都是浮浅的,轻率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有识之士认为,翻译软件完全替代外语学习是不可能的!因而,尽管新的翻译软件不断出现,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外语教学受到了其负面影响!
以下是中国英语教学名师李阳的一篇文章:
英语就是力量,英语就是品位,英语就是格调。英语的普及程度成为衡量一个不发达国家是否愿意融入世界主流体系的尺度,同时是这些国家中产阶级和体力阶层的划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你就只有迁就它了,我们对此无可奈何,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也一样……
英语是学生的精神鸦片。你对它又爱又恨,让你牵肠挂肚,放之不下,弃之可惜,你被它吸引,可和它又建立不了感情。
英语是英美等国永远的贸易顺差商品。全球每年英语有100亿美金的贸易额,象澳大利亚,每年的英语贸易顺差是4.15亿美金。
英语是英美帝国用来大量消耗发展家教育资源的武器。象5000万中学生,600万大学生(可能为往年数据。2014年中国初中、高中、中职在校生8600万,普通本专科新生721万,在校2547万。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还有无数的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可怜兮兮啃着干瘪无味的英语……。你想,人每年消耗在英语教学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多少?60万英语老师,在辛勤工作着,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聋哑学生……,以致李岚清副总理也不得不说:的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英语是学生国际爱情的酶,留学考研的通行证。英语意味着外企,白领,高薪,留学,研究生,国际爱情,混血儿……
为什么我们的英语学不好?我们投入的时间不可谓不多,买的书不可谓少,却往往是雄心开始,灰心结束。古语讲金(精)诚石开,水滴石穿,学生们学英语都十多年了,为什么就打不开英语这个洋姑娘心房的门呢?因为他们没有抓住英语的心和灵魂!
那么英语的心和灵魂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学生学的不是英语这门语言,而是英语这门文字。声音是一门语言的灵魂,文字不过是语言的标本。如果我们不掌握一门语言的语音语调,我们就无法用这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就丢掉了这门语言最生命、最灵魂的东西,我们就无法和这门语言建立感情,也就无法对这门语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比如,谈恋爱,女孩子常发嗲:你讨厌。如果没有语音语调,你能明白这三个字的万种风情吗?
我们许多学生为什么英语学不好?因为他们每天输入的都是文字,而不是语言的灵魂:声音。他们背单词也是背单词的字母顺序,而不是记单词的声音。所以他们的阅读是最好的,听力和口语总是最差的。在他们的脑海里装满了重重的文字,没有声音,所以他们在听说时只有先调动文字,再把文字通过音标这门工具转变成声音,你想他们的英语能好吗?
一个幼儿在他开口前,已经默默听了一年多。有一句话,10聋9哑,就是说,10个聋子9个哑巴。象我们英语的听力不行,要口语好,是绝无可能。语感的形成,要靠我们对声音的敏感。
声音就是空中飞翔的鸟,有语音,有语调,有情感,有愤怒,有快乐,有痛苦,有哀伤,有灵魂,一会儿就消失在空中。文字就象固定在地上的鸟的标本,没有灵魂,没有情感,不会消失。你能抓住空中飞翔的活生生的鸟,你还抓不住固定在地上鸟的标本吗?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能力好,是因为文字固定在纸上,不会消失,而声音就象小鸟一样很快就消失在空气中。
所以我们认为,声音的输入,是学习一门语言的第一要务,不管是母语还是第二外语。但是第二外语的声音输入,却要注意几个问题。因为对孩子而言,听不懂的东西就是噪音,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垃圾。所以在输入声音时,要末让孩子明白声音的意义,要么让这声音有旋律和节奏,朗朗上口。
学一门外语,一定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音语调,到了大学都很难改,而语音语调就象一个人的外表,语音语调好的人就很自信,而语音语调不好的人因为自卑,往往很早放弃对英语的探索。
一门语言的三大构件
一门语言由三大构件组成:语音、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的重要性我在前面已经讲了,下面我主要讲一下词汇问题。
任何一个词汇都有3样东西:音、形、意。其中音和意的连接又比形和意的连接要重要的多。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汇量的突破是关键,而尤以语音语调优先,要做到听音听单词听句子能条件反射。这里再讲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听力不行?因为我们每听到鬼佬讲英语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每一个单词的反映都作不到条件反射,都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假如我们对每一个英语单词滞后0.1秒,当老外讲到20个单词时,我们已经滞后2秒,当老外讲了几句话之后,我们已经滞后好几秒,我们的思路根本跟不上老外了。结果全乱了套,不知老外讲了些什么。况且许多单词都有多重意义。
所以我们认为要学好英语,词汇量是关键。词汇里,语音和语意的条件反射连接能力是核心,而学生的词形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比语音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要强很多。这也就是很多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尚可,而听力口语能力很差的原因所在。比如CUP,你见到他的拼写大多数的学生能立即条件反射出她的语意,但当听到它的音的时候,我想很多学生并不能立即条件反射出它的语意,有一个滞后的过程。还有象bacholer,embassy等等。所以我们让学生背单词,是要听音背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记得我们当年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又辛苦,效率又低。由于英语单词有拼写规律,能记住单词的语音,拼写也就不难了。
词汇量的重要性
英语的词汇,有多少?有15万个。但象在时代周刊上出现的有9万个。
语言学家TERREL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即使没有多少语法知识,外语学习者也能较好理解外语和用外语进行表达。
语言学家WILKINS有一句名言: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语言学家LAUFER通过调查发现,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6400,阅读正确率63%,5000词汇量是阅读所需词汇量的下限。
美国语言学家DILLER作过一个统计,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那么平均每页纸上的字我们就会认识1/3,如果我们认识135个常用词,平均每页纸上的字,我们则认得50%,如果认得2500个单词,则为78%,如果5000个单词,则为86%,如果10000个单词,则为92%。他同时认为,外语学习者要想比较顺利阅读中等难度的文章,10000个词汇量是最基本的条件。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其中1000个单词是某一专业的专门词汇,那么,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有关该专业的文章时,阅读效率会更高。
什么是英语核心词汇?英国COBULID词典,1995年用2亿个词的语料库,作了统计,其中14700个单词,占英语词汇的95%。把14700个单词分成5星级,而其中从5星到2星,共6600个词,组成了英语的核心词汇。
象美国一个5岁小孩,其词汇量有2500,但他的词汇量和我们高中生的词汇量有天大的差别,他们全是主动式词汇,而且象万金油词汇,一词几义,他们都用的炉火纯青。
许多学生说:我的词汇量有5000,为什么英语还那么差?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许多的词汇量是骗人的被动式词汇,即那些只有在阅读中遇到才被唤起意义的词汇。而那些在听时、说时、写时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主动式词汇,学生们的词汇量并不大。而尤其象那些有多重意义和多种用法的万金油词汇,例如
takegetdomake等,学生虽然认得,但运用能力却极差。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词汇量有三个重要的坎:2500个和5000个和10000个。如果象许多大城市小学开设了英语,那么,初中毕业生应该有2500个英语词汇量,高中毕业生应该有5000词汇量,大学毕业生应该有10000个词汇量。这里所讲的词汇量指的是主动式加被动式词汇的量。
我们的传统的外语教学太重视语法问题了,以至消耗了太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小学一遍语法,中学一遍语法,大学一遍语法,可到用时还是无法无天。为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语法没有变成语感。语法教学无法解决语感问题,语感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大流量的语言训练解决,包括听力流量、阅读流量、输出训练流量。而且流量必须是有效流量。
当然,语法教学有助于我们阅读,但不能太过。
语言的3大构件讲完后我再讲人的5大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
用5句话来形容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形象极了!
根据水桶理论:高度不同的木板组成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量是由最低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的。此时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取决于其最低的那块板的高度,学生则取决于其说和写的能力,即输出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其实不过是其中一项输入的能力。但学生听的输入能力还是很差。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李阳在中国英语教学方面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毕竟他为此努力多年,成绩显著,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影响。
主管教育的前政治局常委李岚清,李阳,马云,我,都认为中国学生学英语效率太低,代价过大!
在此,我想揭示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学校教学,在教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都无可厚非,但我们国家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存在重大缺陷!
存在怎样的缺陷呢?
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是在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即在对英语这个语种进行深入研究后,将英语中最重要构件——字母、词汇、词形、词音、句式、语法、语调有机统一起来,从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这恰恰就不科学!
我们中国的二三岁幼儿,在家长的教导下,很多都能背出几首诗,能唱出几首歌来,但家长若给孩儿讲字、词、诗、歌、曲的重要构件,孩儿必定傻了,结果可能导致孩儿能背诵的诗更少,能唱的歌更少。
我们国家的幼儿能说简单汉语,能懂简单汉语,能背诗,能唱歌,必定也能说简单英语口语,能懂简单英语口语,这是肯定的。但是,让小孩了解英语字母、词汇、词形、句式、语法,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所以,美国人教小孩,教认字的时间一般不会太早。也就是说,美国人学英语,是先学简单的英语口语,然后才学文字的。
我们国家一开始就一股脑儿全上,没有将重点放在学标准口语、懂标准口语、说标准口语上,学生没有英语交流的能力,也没有尝到使用英语的乐趣,通常被阻滞在字母顺序、词形、单个句子、课文的记忆中,因为不能经常使用,记下的东西不久后就忘掉了,无法形成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所需要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没有形成运用语言所必须具备的本能,面对口语、词汇、句子都是要先思考、追索才有反应。结果呢,很难跨入学英语的门槛,基本不具备听英语、说英语的能力。正如李阳严词抨击的那样,“60万英语老师辛苦工作,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聋哑学生……”!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缺陷,我们可以参考绘画和唱歌的施教方法。
人类是有绘画本能的,远古时期留下的岩画和洞穴壁画可以证明。欧洲中世纪及以前很多画家并无师承,但却有光彩夺目的艺术杰作,能名垂青史。我们教一个初学绘画的人学画,前期最重要的是激发其绘画本能,使其享受绘画的乐趣,而非过度强调构图、比例、透视、结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虚实关系、线条美感、色彩理论等等,若将这些“科学概念”一下子呈现在学画者面前,学画者的绘画本能反而不易释放出来,学画的效果会变差。
唱歌也是如此,人天生就会唱歌,从未受过声乐训练的人,唱的歌有可能非常好。我们若向初学唱歌者高度强调音符、乐谱、音域、音色、圣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等,恐怕会将很多初学者吓跑。
人类婴儿通常一岁左右就能说话,将宠物狗、宠物猫放在同样的语言环境里,用同样的方式教它们说话,它们永远不可能说出人类语言。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有了优异的语言天赋,人类学会说一门语言,其实很容易,因为这是人类的天赋,人类拥有较快学会一门语言的本能。
人类最初学说话依靠的就是天赋和本能,而非语言科学!尤其是幼儿。因此,教外语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本能入门,科学提升。
我们中国(包括亚洲其他官方语言非英语的国家)教学主体采取什么方法教英语呢:科学拦路,压抑本能。
我们英语教学的主缺陷就在于此。
我们的英语教学针对初学者主要依靠语言科学施教,而非依靠人的语言本能。初学者本来很容易依靠本能听懂和说好一门语言中的常用语,熟练运用基本语法,就是混沌初开、智力较低的几岁幼儿,也能没有障碍地做到这些,但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重视人的语言本能,我们的初学者没有听英语口语、用口语与人交流的语言环境,语言科学成为了初学者学英语的障碍,这一障碍若没突破,就不能跨越学英语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中国很多十岁、十五岁、十八岁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学英语,但英语水平远不及英美等国五岁幼儿的原因。
此外,中国英语教学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在音频技术、电子技术发展起来之前,也许我们学地道的美语口语有困难,但直至今日,这些困难还存在么?然而,我们并没有用好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我们的学生和英语教师很少能说地道的美语口语,导致我们的口语都不标准,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品质(语调普遍不正确),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对外交流。
中国公立学校学生基本都是这样的。李阳也是如此,他在中学学英语时感到极为困难,上大学前两年英语成绩很差,因为想在英语上有突破,他摒弃了大众化的学英语方式,从口语突破!结果呢,花了四个月时间,英语四级考试便拿了个全校第二。马云亦是如此,马云是依靠听英语广播、与遇到的外国人聊英语而学会说地道美语口语的。
时下,谁敢说中国英语教学有重大缺陷呢?这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不要紧!李岚清说了,李阳说了,马云也说了。
何况,并不是仅有中国英语教学有缺陷,日本、韩国英语教学也有类似缺陷。东方语言与欧系语言差异太大,东方人学欧系语言还是从近代和现代才开始的,也许东方社会的教学主体还没有深谙学欧系语言的真谛?
欧洲人、美洲人学习母语以外的欧系语言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毕竟,欧系语言有很多相同与相似之处,但欧洲人、美洲人学汉语、日语、韩语同样困难,同样有类似缺陷!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说中文速度很慢,语调很怪,就说明他们学中文与我们中国人学英语有着类似的障碍。
李阳前妻Kim Lee
在美国弗洛里达州完成心理学和英语双学位的学习,并完成了许多关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少儿教育与发展的课程,其中包括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法和多元智能理论。毕业后,Kim取得了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和对外英语教学的资格证书,在迈阿密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在迈阿密戴德教师联合会负责校外专业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指导和家长培训。以下是从网上下载的一段阐述kim先进教学理念的一段内容:
说起来难以置信,抱着孩子从医院回到家的第一天,Kim就跟新生儿读故事。如是天天读,月月读,持之以恒。俗话说,“寺庙里的猪也会念经”。李阳两岁的女儿,词汇量就像六七岁的孩子一样多。
每天晚上,两个女儿7点半洗完澡,穿上宽松的棉布睡衣,挤到一张床上,围着妈妈坐好,听妈妈读童话故事。灯光明亮温暖,孩子们湿漉漉的头发散发着洗发水的香味,这场面温馨极了,优雅极了。
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有书架,孩子们的书放在书架的最底层,伸手就可以拿到。李丽可以读大部头的书了,两岁的李娜不太认得字,只是读图,但她觉得自己是在真正地读书,Kim也就非常保护她这种成就感。
家里的几百册儿童书,都是两个女儿自己从书店里挑选的——在李阳家,两岁的孩子在商场有自己挑选衣服的自由,在书店有选书的权利。
虽然读书是两岁的李娜每天最重要的事,但Kim从不教她认字,Kim认为教得太早,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她觉得,比起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认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既然中国英语教学存在重大缺陷,那就为我们发挥重要作用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也许有人认为:李阳、俞洪敏在前,有我们的用武之地吗?
有啊,大着呢!
李阳和俞洪敏是极为优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作为私有制体系中的大亨,他们有着显明的局限性,那就是一切行为利己!就连其公益行为,都有利己的考量。如果没有这个局限性,凭李阳、俞洪敏的超凡能力,中国英语教学恐怕已经走在欧美国家之外的世界前列了。
李阳、俞洪敏只能帮助一小部分中国学生学好英语!高收费和利己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实际影响力。“让3亿中国人能说流利英语”的伟大目标,可能是李阳的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
中国已经有了李阳和俞洪敏,李阳出道20多年,俞洪敏更早,一部分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他们影响学英语少走弯路,效率高了,但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总体成本根本没有下降!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损耗和伤害也没有大幅度减少。
我们也有利己思想,因为利己乃人之本性。主要依靠利己的本性,我们没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上产生影响,因为我们不能与李阳、俞洪敏对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协作方式益公!而协作与益公同样也是人之本性,只不过当前的中国人过分地轻视了协作与益公的重要性,但这也刚好给我们留下了用武之地!我们对公益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和社会也会回报我们,所以,我们也能通过特殊的益公行为而利己。
李阳、俞洪敏的英语教学理念是先进的,我国公立学校中的重点学校不乏能人志士,谁不想创教学佳绩?为何没借鉴李、俞二人之法呢?
其一,李阳、俞洪敏都是高收费教学,有钱聘请外教,能在内部营造外语环境,这是公立学校难以比拟的。其二,疯狂英语集训营、新东方学校主要采用短期突击形式,任何一种外语的学习,短期突击都可以减少记了又忘、忘了再记、记了再忘的消耗,效率相对较高,而这种方式很难被公立学校采用,因为公立学校的教学需要均衡推进。其三,关于地道美语口语问题,我国重点学校不是教英语的教师和领导基本上都不能说。知其难,便不好勉强本校英语教师了,而英语教师不会说,谁会公开强调这一点呢?谁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呢?其四,李阳的英语教学理念也并不是最先进的,某些特色有很多人不愿接受,譬如:之所以号称“疯狂英语”,除了在一段时间内以狂劲儿突击学习英语外,还有一个“三最”理念,即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喊英语!最快速、最清晰是容易理解的,也是无可挑剔的,最大声似乎没有必要。最大声的确能加深记忆,但形式不文雅,且很多人只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即使低声也能深刻记忆。世界上有很多极具语言天赋的人,熟练地掌握了多门外语,但这些人学外语通常没有“疯狂喊外语”的古怪过程。
分析到此,事情就很简单了,我们可以将李阳、俞洪敏先进的教学理念嫁接到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来!
思源是浠水最好的同时拥有小学和初中的重点学校,思源已经在倡导双语教学了,思源正在推出系列教学改革,思源有英语过专业8级的毛分丝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我们怎么做呢?
1.我们尽快说服县教育局同意聘请一位美国英语教师,帮助浠水培训全体英语教师,解决英语教师语调不正确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口语水平。帮助浠水高素质英语教师制作英语教学音频和教学视频。帮助浠水创建英语环境。
现阶段,哪来那么多钱请外教呢?
浠水有17万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假设本县学生家长为每名自家学生每年向某方面(思源?县教育局?)赞助10元英语环境建设费,每年就可以收取170万元!这笔钱已经不少了,支付外教的年薪可要不了这么多钱。学生家长们愿意赞助吗?我判断一定愿意!请想想,浠水县请来正宗美国英语教师,帮助有关方面为浠水学生建设高标准英语环境,训练英语教师,使学生很快能用语调正宗的美式英语与人交流,使学生很快能跨过学英语的门槛,避免学生因学英语受到不必要的损耗和伤害,家长为自家的每个学生拿出来的钱很少,少到只够买一碗牛肉面,哪位家长会不乐意?哪位家长会不赞同?
浠水教育局曾经因为收费问题受到上级批评,这不是障碍。各学校可做适当动员,让学生及学生家长自愿支付每年10元的英语环境建设费。
过元旦,庆国庆,浠水某些学校、某些班级组织班会,班内的学生交纳的班会费一次就是10元!这笔费用的意义,如何能与建造外语环境相比?
浠水请美国外教难吗?
不难!我就有三个可利用的渠道:我侄女儿在武汉新东方当英语老师,外甥女儿在广州一家外教机构当英语老师,她们身边都有美国外教,美国外教自然能与美国国内联系。还有,武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系主任张国庆教授是浠水人,我可以请他帮忙。
中国人学英语,不少美国人也在学汉语,所以,完全能够通过正规渠道建立互换外教的更适宜形式。因此,如果能够取得武大校方或湖北省相关官方机构支持,我们可能聘请到更合乎要求的美国英语老师。
李阳前妻Kim素质很高,经验丰富,离婚后仍然生活在中国,此时没有职业,本来为最佳人选,但她一个人要带三个女儿,来浠水可能性太小。
2.在英语外教、毛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对疯狂英语、新东方学校的深入研究,紧急制作一套包括幼儿、小学、中学的英语教学音频和英语教学视频。专业8级是我国英语考试的最高级别,挺难考的,我不知浠水还有没有其他过专业8级的英语老师!毛老师是思源的“宝贝”,贵人不可贱用,不宜让她过多陷入普通的教学事务中。
3.尽快建设思源网站,让英语教学视频成为思源网站中的重要内容。
4.甄选校园教师日常用语,并制作音频,要求思源所有在岗教师都逐渐学会这些日常用语,并在校园内设定场合中规范使用,高低年级当然应该有所不同。这也能算得上是建设英语环境的内容之一,同一句话学生听多了,自然而然也能说了,并能“永久性”记下。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老师也需要说这样的英语,这并不是好大负担,能学会用正确的韵律唱歌,就能说出地道的美语口语!何况,需要掌握的日常用语也不是很多。
食堂工作人员也需要使用常用英语。
老师说英语学生能否听懂呢?开始肯定有学生听不懂,但时间长了,学生必然能全部弄懂。
校园多个场所设英语教学音频播放点。这也是双语学校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教学功能。
思源先做到了,我们就可以要求全县学校都这样做!
5.向县领导提出要求:浠水电视台在午间、晚间设定时间播放英语视频,难易分开,常用与不太常用分开,播放时长可暂定。让学生中午、傍晚在家能天天听美语口语,说美语口语,时间长了,必然能说出标准的美语口语,并逐渐形成语言本能。
县领导答应吗?
前期说不准!不过这不是很要紧,先造舆论,实施的日子拖拖嘛!思源系列教改行为推出后,县领导的内心极有可能被震动了,支持与不支持对他们的仕途都有影响,他们怎么可能不答应?
在家学美语口语可能会正碰上就餐时间,这没什么不好!学常用的美语口语并不需要很费“脑筋”,更不会伤“脑筋”,不会对学生的用餐造成不利影响。
6.要求本县幼儿园家长、小学生家长学说标准的日常美语口语,并在家里与孩子进行美语口语交流。
这儿是浠水,这样的要求是否太理想化了?
阳朔、平遥等县甚至周庄、乌镇等镇也有不少平民说英语,浠水人为何不能说英语呢?
让更多浠水人了解一下美国来的Kim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吧!人家那才叫用心!那才叫认真!还是那句话,我们可以“挟学生前程以令家长”。我认为,只要思源高姿态地提出强烈主张,只要思源网站中有英语教学视频,只要浠水电视台有英语教学节目,就可确定初期一定有学生家长积极响应!响应者有可能不低于十分之一!这就不是一个小数量了,全县幼儿园小朋友家长和小学生家长总数超过10万(只算父亲和母亲,暂不算外出打工者),十分之一就是1万人!让浠水一万人学说标准的美语口语,在国内大概算得上是“奇迹”吧。
我们能创造这样的奇迹!这是很过瘾的事。
中后期呢?
预计更为乐观。国人就是这样,不愿意前行,也不愿意落后。倘若人家的孩子因为能在家里与父母用标准的美语口语交流而能更快地学好英语,有多少家长心里不发虚?不就是两千多个单词、几百句常用口语么?学这些又不需要花钱!既然我唱歌不输给别人,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它记下来!我想,很多家长未必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沉下心来认真学学美式口语。
何况,当前浠水的幼儿园小朋友家长和小学生家长文凭都不是很低,有不少还是专科生本科生,学英语日常用语或再学美语口语不困难。
7.建设校级、县级英语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外学中国人学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