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属马生在几月好书》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确定启示是

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
范文一: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宋学士文集》 ,作者 宋濂
文学家,与 刘基、 高启 同为明初诗文三大家。2、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马君则的,写作目的是奋学习3、序是一种文体,有
,是 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重,赞许之词。二、实词(一)、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二)解释加点字。1致:得到
2弗之怠: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读书
4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 以是: 因此
6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9辞色: 言语和脸色
10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1叱咄:训斥,呵责
12 至:周到
13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4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5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16汤:热水
17 沃灌: 浇洗
18 寓逆旅: 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9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0 缊饱敝衣:
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三、知识点:1. 从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分析其作用。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作用:说明求学的艰苦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选文从哪几方面写求学之苦?求书难(读书) 求师难(叩问) 求学难(旅途) 生活难。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不辞辛苦,不怕困难,虚心求教。5.本文的主旨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苦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因为作者心中有学习这件乐事。7.文章第二段对“同舍生”与“余”的环境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告诉马生,不要在意吃穿用是否华贵,而要以读书为乐,这样才能有所成就。8.作者刻苦勤学,后来成为开国第一文臣,他的经历体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的什么观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生于忧患”的观点9.请抄出具体写“口体之奉不若人”的两个句子: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0.通过主旨句的表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11.写出文中三组有对比关系的语句:A、“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12.作者这样介绍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作者写此句的用意是什么?既表明老师知名和严谨,又说明作者求教诚恳。13.作者并不因为衣食条件比同舍生差而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者书生活创作一副七言对联:曳屣负箧为学苦,俯首倾耳求师勤。14.作者的读书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答题点:刻苦、尊师、踏实、专心,主观努力15.作者“缊饱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衣食之优,专心向学,实在难能可贵。16在写求师之艰时,我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反而从动作神情中更见谦恭,请找出揭示作者内心精神安慰与思想寄托的两句话。俯身倾耳以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原文地址: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宋学士文集》 ,作者 宋濂
文学家,与 刘基、 高启 同为明初诗文三大家。2、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马君则的,写作目的是奋学习3、序是一种文体,有
,是 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重,赞许之词。二、实词(一)、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二)解释加点字。1致:得到
2弗之怠: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读书
4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 以是: 因此
6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9辞色: 言语和脸色
10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1叱咄:训斥,呵责
12 至:周到
13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4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5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16汤:热水
17 沃灌: 浇洗
18 寓逆旅: 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9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0 缊饱敝衣:
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三、知识点:1. 从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分析其作用。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作用:说明求学的艰苦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选文从哪几方面写求学之苦?求书难(读书) 求师难(叩问) 求学难(旅途) 生活难。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不辞辛苦,不怕困难,虚心求教。5.本文的主旨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苦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因为作者心中有学习这件乐事。7.文章第二段对“同舍生”与“余”的环境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告诉马生,不要在意吃穿用是否华贵,而要以读书为乐,这样才能有所成就。8.作者刻苦勤学,后来成为开国第一文臣,他的经历体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的什么观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生于忧患”的观点9.请抄出具体写“口体之奉不若人”的两个句子: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0.通过主旨句的表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11.写出文中三组有对比关系的语句:A、“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12.作者这样介绍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作者写此句的用意是什么?既表明老师知名和严谨,又说明作者求教诚恳。13.作者并不因为衣食条件比同舍生差而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者书生活创作一副七言对联:曳屣负箧为学苦,俯首倾耳求师勤。14.作者的读书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答题点:刻苦、尊师、踏实、专心,主观努力15.作者“缊饱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衣食之优,专心向学,实在难能可贵。16在写求师之艰时,我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反而从动作神情中更见谦恭,请找出揭示作者内心精神安慰与思想寄托的两句话。俯身倾耳以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范文二:八年级《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班级
学号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本文作者 宋濂 ,字景濂 ,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 弗之怠(
) ....(5) 走送之(
(6)不敢稍逾约(
) ...(7) 既加冠(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 ....(9) 尝趋百里外(
(10)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11)先达德隆望尊(
(12) 未尝稍降辞色(
) ......(13) 援疑质理 (
(14) 或遇其叱咄(
....(15) 色愈恭,礼愈至(
(16)俟其欣悦(
) ...(1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8) 负箧曳屣
......(19)足肤皲裂而不知(
(20)四支僵劲不能动(
...(21) 持汤沃灌(
(22) 以衾拥覆
..(23) 寓逆旅(
(24)同舍生皆被绮绣(
....(25) 腰白玉之环 (
(26)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 .....(27) 烨然若神人 (
(28) 緼袍敝衣 (
....(3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3.翻译下列句子。⑴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⑶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⑸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⑹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1 (29)略无慕艳意(
(3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⑺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⑻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⑼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⑽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作者是怎么解决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中考链接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D.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寓逆旅(住)
B.未尝稍降辞色(颜色) ..C. 备容臭(香气)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3、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和意思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
)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计日以还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用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质疑道理,弯着身子,顺着耳朵,向他请教)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客舍里,主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B.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写“同舍生”求学奢豪生活,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C.文章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7.下列标书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2
范文三:【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比一比,看谁说的厉志的名人名言多 2、听一听,看谁在听老师讲解文学常识的时候记的笔记多。 3、导入: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明确: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1)宋濂 (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全班朗读。 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 2、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 3、正音再读。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解词析句
4、 组内讨论
1)教师将课文分成四段,标清其止
2)学生根据欣赏板块一来解词析句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部轮流讲读,说清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欣赏板块一——解读课文的文学常识(补充后三段古文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1) 小组内部相互提问抢答2) 圈出不能解决的疑难字词
5、 课堂讨论
1) 教师组织讨论,学生举手解词析句
2) 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 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明确:[嗜]喜欢,爱好。[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假借]假,借同义。
[弗之怠体]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暖。[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耿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役工。
[汤]热水。[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3、课堂竞赛
1)学生五分钟速记字词的意思,复习讨论出的字词注释
2)教师将已经整理好的文言现象投影: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辨析
3)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在解词析句和默记诵读的基础上抢答练习,教师评判对错并记分。
4)表扬优胜组
1)一词多义:
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冠: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 (既加冠)
请: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担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异义:
汤:古义: 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 菜汤
走:古义: 跑 (走送之)
今义: 行走
趋:古义: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 趋势
或:古义:有时 (或遇其叱咄) 今义: 或者
卒:古义: 最终 (卒获有所闻) 今义: 士兵
假:古义: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腰白玉之环)
4)通假字字:
支:通“肢”,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通“披”,穿着(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日再食)
5)虚词辨析:
以:介词,用 ( 以衾拥覆)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 (无从致书以观)
之:代词,他 (录毕,走送之)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 朗读背诵
要求:1)大声朗读,切实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投影的课文片段背诵 四、感知研讨
1、教师提问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4)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讨论
明确: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5)未尝稍降辞色
2)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五、体验反思
学生阅读欣赏板块,举手说说:看了这么多名人与读书的故事,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呢? 欣赏板块二——名人与书的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一天,亲友纷纷到他家贺喜,好久却不见他出来,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他仍穿着旧衣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茹志娟“煮书”
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王亚南“绑读书”
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大浪颠得他无法坐稳,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
王夫之“嫁书”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是一箱书。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
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是把书当饭吃的,而且是“善吃”——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欣赏板块三——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 授:给予。 《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宫廷收藏的书。 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 无论:不用说。然:这样。 假:借。 虑:担心。 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摩玩:观摩玩赏。 业:已经。 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 庋藏:搁置不用。 庋:放东西的架子。俟:等待。 云尔:句尾语气词。 致:获得。 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切:迫。 辄:就,便。 省记:记忆。 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 落落:而连续不断的样子。: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 类:类似。 予:我。 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六、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写一写小议论文:《我看
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2、用东阳马生的第一人称写写读了此序的感想。
范文四: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3.积累常用文言知识。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宋濂(),字景濂, 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 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2.了解“序”这种文体。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嗜.(
) 叱咄..(
) 四、自主学习1.读一读:反复诵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2.译一译: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提出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五、合作探究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2.词类活用:腰
腰白玉之环
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手
手,动手,名词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3.古今异义汤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外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4.一词多义之
代词,指抄书
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动词,求访,跟从以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5.特殊句式:(1)省略句:(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省略主语“余”(2)倒装句: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宾语前置六、当堂检测 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
叱咄..(
)媵.人(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完成课后第二题和练习册1---5题。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复习导入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复习检测:1.序,是一种文体,有
之分。本文是一篇
。2.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3.倒装句: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宾语前置四、自主学习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明确: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五、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3.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六、拓展延伸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2.你还知道古人刻苦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吗?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七、当堂检测1.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当学业遭遇挫折时,很多同学都会找出一大堆的客观原因,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60字)。八、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阅读题。课后反思:
范文五:众望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新授
主备人:张涤非
审核人:课时:3课时(总第26-28课时)
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2.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2、写作背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3、课题介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二、基础知识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嗜学(
......皲裂(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无从致书以观(
)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④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⑤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⑥不敢销逾约(
) 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⑨未尝稍降辞色(
) ⑩或遇其叱咄(
(11)俟其欣悦(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13)媵人持汤沃灌(
)(14)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5)腰白玉之环(
(16)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17)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18)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意思是(2)同舍生皆被锦绣
,意思是4.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走送之
.(2)主人日再食
.(3)媵人持汤沃灌
.(4)或遇其叱咄
.5.一词多义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以俯身倾耳以请(
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无从致书以观 (
)门人弟子填其室(
足肤皲裂而不知(
而缊袍敝衣处其间(
久而乃和(
)6.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腰白玉之环
(2)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翻译下列句子1.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目的是什么?(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目的何在?(4)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第三课时【巩固提升】1.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余/因得/遍观群书。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B.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援疑质理
②俟其欣悦
③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 ....④益慕圣贤之道
⑤未尝稍降辞色
⑥故余虽愚
⑦卒获有所闻3.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B.之: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D.以: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算好日子尽快回家。)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试着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旅店服侍的人,拿热汤灌给我喝了,再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起来。)5.下列各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之怠”,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弗怠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表明作者害怕和假人师、假名人一起游玩。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很谦虚,同时也表明他的学习取得了成功,对后学有勉励作用D.“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中”指“心中”、“内心”。6.“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范文六: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4.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4.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范文七: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4.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范文八:《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主备人:周玲燕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3.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2.导入新课孟子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苦难中坚持苦读而大有成就的古人的故事就更多了。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等等。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幼年家贫,学习十分刻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文章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又以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传》等。宋濂一生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去书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著有《宋学士文集》。(2)文体知识古代的赠序与序言不同。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书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二、活动过程1.正音听读(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2.朗读质疑(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2)质疑活动: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3.讨论交流(1)落实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无从致书以观。③益慕圣贤之道。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2)一字多义:之
代词,指抄书。(“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以
介词,相当于“用”。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4.诵读设疑(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设疑激趣: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5.讨论活动: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力争成诵。第二课时一、精读品析1.诵读课文要求:请学生高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2.讨论交流(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清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质疑活动活动策略: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未尝稍降辞色。④援疑质理。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交流感受①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交流可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面对“嗜学”与“家贫”这一对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学令人感动。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第二,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第三,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支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第四,求学时的生活情况。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但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第五,作者“勤且艰”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结构层次较清楚,在交流谈论过程中可理清文段的层次关系。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想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二、研读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从师尊师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三、课堂小结1.主题方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主题: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2.技巧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1)学习态度与学习条件的对比;(2)老师的严厉与作者求师的诚恳的对比;(3)自己的贫寒与“同舍生”的豪华的对比。四、课外迁移1.古人“嗜学”的事例很多,试搜集一两个,并与同学交流。2.课外阅读清朝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巩固对古人苦读精神的认识。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借书
不稍逾期勤且艰
色恭礼至从师
范文九:宋 濂教学目的‘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重点难点1.重点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l.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嗜(Shi)砚(yOO)逾(yo)硕(ShUO)俟(St)龛(qTn)烨(y6)组(叩)叱吩khi dUO)被裂U)腾ying) 容臭kM负患曳履(q治ye X7)裘(q ic)葛(ge)冻馁(*eO j(y6) 撰(才的) 蛰(劝O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惜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很大。2.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三、正课l.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嗜]喜欢,爱好。[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每]常常。【假借】假,jia3,假,借同义。[弗之怠体]弗怠之”。怠,懈怠,放松。[走]跑,引伸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已经。[加冠(guan1)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趋]快步走,奔赴。[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降]和暖。[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援]引,提出。[质]询问,请教。[请]请教。[或]有时。[叱咄]大声斥责。[至]周到。[俟]等待。[卒]最终。【筐】书箱。【曳展]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穷冬]隆冬,深冬,严冬。[耿裂]皮肤受冻开裂。[舍]这里指学合、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腾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役工。[汤]热水。[沃灌]浇洗,擦洗。[裳]被子[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窝]寄居。[逆旅]旅店。[再]两次。[食(si4)]同“饲”,给饭吃.[被(pi1]通“披,穿着。[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缨]帽带。[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锡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以]因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县官]这里指朝庭。[日]每天。[禀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裘]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ei4]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馁]饥饿。[司业、博土]官名,国子监的老师。[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义。之,指书。于,向。[天质]天资,智力。 [卑]低下。 [非……则]表选择,不是……就是……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君则]马生的字。[流辈]同辈。[称1称道,赞扬。[谒]拜访。[撰]写。[书]信。[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和]谦和。[夷]平和、和悦。5.请学生翻译全篇。6.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琅琅上口。四、小结1.一词多义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谦和 言和而色夷冠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男子20岁成年 既加冠请请让我 战则请从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再第二次 再而衰两次 日再食患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无冻馁之患2.古今词义汤古义 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今义 菜汤走古义 跑 走送之今义 行走趋古义 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今义 趋势或古义 有时 或遇其叱咄今义 或者卒古义 最终 卒获有所闻今义 士兵遗古义 赠送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今义 遗失兮古义 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义 假期3.词性活用腰 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腰白工之环手 名词作状语 用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诸 兼词“之于”的合音 假诸人而后见也4。通假字支 通“肢” 肢体 四支M劲不能动被 通“披” 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食 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5.虚词以介同 用 以衾拥覆介词 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 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 来 无从致书以观之代词 他 录毕,走送之助词 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 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必若余之手录五、作业1.练习一,背诵课文第二段。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嗜()砚()硕()逾()馁()烨()戳()衾()二、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1.录毕,走送之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腰白玉之环2,假诸人而后见也三、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2.非天质之早,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第二课时一、预习l.阅读全文,熟读成诵。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3.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三、正课1.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2.检查背诵课文第二段。3.提问: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讨论并归纳: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4.提问: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讨论并归纳:“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5,提问: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1)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2)同乡关系,“以乡人子竭余”。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讨论并归纳: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7.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8.提问: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讨论并归纳:略。四、小结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件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札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区谷中,穷尽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送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本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1.本段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朝人。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援疑质理 2)俟其欣悦3)媵人持汤沃灌 4)烨然若神人4.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例:余故道而学之难以告之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人多以书假余D.以衾拥覆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答:6.作者谈这些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一附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广泛阅读多种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合后,四脚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在身上,过了很久才缓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绵绣衣服,戴着用珠穗、珍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学生们在大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事发生;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以后才能看到了。他们当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28.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Shi4 yan4 shuo4 yu2 nei3ye4 jun1 qin1 二1跑,尽快地 2.借 3.腰上挂着4.之于的合音 三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2.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2.C 3.(l)询问 (2)等待 (3)热水 (4)光彩照耀 4.A5.从得书、从师、求学三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6.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范文十:《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二、读准字音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四、解词析句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五、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六、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二、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三、重点研讨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四、体验与反思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五、作业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3、继续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马生在几月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