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学历史课程网的课程难还是中国中学历史课程网的课程难?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和英国的中学教育有和不同
作者:王晶
来源:澳际教育
工作经验:2009年~至今
擅长方向:管理类、金融经济类、会计专业、工程、传
去往英国考察过多所学校,可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看英剧、看美剧、看韩剧、旅游
Tel:400-601-0022
  最近网上盛传英国的一所中学迎来了中国的几位教师,把一股中国教学风带去了英国的课堂上面,让英国学生及老师都深入了解到各自国家是如果上课学习的。英国学生有太多的不适应的同时,中国教师们也感叹英国学生的各种&弊病&。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中国的学生家长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英国发达国家的中学教育更体现的是人性化、自由化,中国教育更加体现的是考试制度、竞争意识。
  首先,来看看班级里面的学生上课人数。在英国的中学里面,一个班级里面最多就是30人左右,而在中国,就算是最普通的中学班级里面也至少50人以上,甚至很多重点高中重点班级里面有60以上的学生共同上课。这让英国学生无法适应,为啥?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
  中国老师来到英国的课堂上面,一直在不停地抱怨课堂纪律差,太吵了,学生不停地说话左顾右盼。这种情景的出现,估计在中国,也就只有在幼儿园里面吧,等到我们上了小学之后,哪里有学生敢在课堂上这样不尊重课堂纪律的呢?但是英国的学生会自由发言,会跟同学在讲课的同时讨论问题,会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会有自我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让中国老师无法接受的。因为班级人数问题,所以中国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学习环境会严重影响其他想安静上课的学生。 但是英国正常上课的人数只有20人左右,老师可以一一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学生之间交流也属于不影响课程环境的程度,所以看吧,小班上课的环境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课下,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表示,老师只是自己在上面讲课,不管他们有没有听懂,也不放慢讲课速度,我们什么都没听懂啊。这也难为英国学生了,要知道,你只是50名学生中的其中一名,大班级的上课老师怎么会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进度呢?更何况,在中国,我们都是忍着上课听不懂的,在课下再消化,不敢打断老师的进度啊。更能看出来的一点是,英国的老师会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程度,如果不懂,就会提问,老师就会明白这位学生的疑惑点,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绝不会根据自我的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消化能力。况且这是中国学生最为擅长的数学课,恰恰是英国学生最不擅长的课程。
  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时间问题,从英国读完中学的学生表示,下午三点半之后就没有课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或者社会活动等。想想这样的学习状态貌似只有80后的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才可以有的吧,现在的小学生都开始拉行李箱上学了,老师会舍得让学生三点半之后就乖乖回家吗?英国学生也饱受这种学时的痛苦,明明可以放学了,但是被中国老师逼着回来得上到7点才能结束!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中国的学生成为一种常态,但是让英国的学生根本无法承受!中国常常说的因材施教,并没有在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成长学习中得以发扬,却在英国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你是想学习数学的,老师不会逼着你把英语文学考到高分;你是喜欢艺术设计的,你也不会担心做不出数学函数题怎么办。
  第三点,是学生的自尊心的问题。中国老师搞了一次体育课,女孩子一起跑800米,男孩子一起跑1000米,计时跑步。虽不为比赛,但是总归有名次出现,有些女孩子认为自己完全跑不下来伤了自尊心,很难过,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名学生的老师立马找到了中国老师,告诉中国老师说,在英国,只会让程度相同或者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考核,这样大家的水平都比较相近,才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信。从来不会让全部的学生一起参加一个项目的考核,这样的名次排列基本在英国各阶段的教育中都很少出现。英国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一般只会告诉大家考试的第一第二名,从来不会当众点名倒数的学生名字!不得不说英国的鼓励式教育方法会让很多程度不佳的学生找到自我的认识和价值,会给更多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批评!尤其是当众的批评!
  最后让我们感到最惊讶的一点是,在最终的考试环节上,许多英国学生完全恐惧,担心自己的考试通过不了。在考试的时候也有学生交头接耳的说话,但是发现,学生居然互相问的是这次考试意味着什么,通过不了会怎么办,没有学生在问这道题怎么答,那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这就是诚信问题,从小培养出来的诚信意识,会影响一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媒类院校推荐..
【解答】&传媒专业在英国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细分得专业方向,可供参考的大学有布里斯托大学、..
① 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对于广大正在考虑赴澳大利亚就读高中课程的学生和家长来讲,如何...&&6290点击
>学生就读于国内二本院校,均分78,成功申请到八大院校...&&4593点击
行业协会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无线互联网
页自律同盟 无线互联网
页自律同盟 北京文化市
场举报中心 经营性网站中国老师走进英国课堂:学生称压力大、老师遭遇尴尬
赴英“支教”的5名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们的合影。(图片:BBC)
中国日报网8月4日电(刘世东) 中国学生在全球性比赛和测试中的成绩一直十分耀眼,这无疑与中国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今年3月,BBC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实验班”,并且全程跟拍,录制了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的纪录片,以期对中式教育的适用性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在“中国实验班”这一项目中,50名英国9年级学生不得不完全按照中国学校的作息安排上课,而且所有课程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具体来讲,在四周时间中,这50名学生穿着特殊制服,每天从早上7点就开始上课,每周还要参加一次升旗仪式。课程的重点是记笔记和背诵。学生们需要集体做课间操,还必须自己打扫教室。12个小时的课程中,有两次就餐休息时间。
BBC4日报道称,在“中国实验班”结束后,参与此次项目的博航特中学校长、博航特中学学生和赴英“支教”的中国老师都有很深的感触,并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性有了新的见解。
校长尼尔·施特罗尔:中式教学法与英国文化和价值观冲突
尼尔·施特罗尔(校长):
去年,我在上海时曾亲眼目睹当地学生们的投入和堪称精确的表现,以及超大的班级规模。我也看到在体育课上,学生们三两成群的站着聊天,因为体育课要么不被重视,要么被视作冗长乏味的课程中的小憩。
今年初春,博航特中学的一些班级被中学老师“接管”了。中国国旗飘扬在学校的操场上。
在这一项目(指“中国实验班”)开始前不久,我曾和5名中国老师一起吃饭,当时他们信心满满。
但是,课程开始的第二天,我就听到消息说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糟糕——旷课、课上聊天和不听课。
中国的教学方法与英国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是相冲突的。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能够向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受到尊重。
而且,英国学生期望学习的过程多元化。他们不习惯被约束在一个大的集体中,在相同的教室学习内容非常有限的课程。
数周过去了,中国教师们也对教学方式略作了调整,使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学生的表现有所改善。
也许是因为相处时间久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好了,一些学生开始喜欢上了中式教学风格。
他们喜欢记录黑板上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帮助他们记住它。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喜欢上中国老师讲座式的授课方式。
“我从这一次实验中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每天上学更长时间对于我们的学生是有价值的,老师们有时不应惧怕在课程上“唱独角戏”。
但是,我也十分清楚,中国的家长、文化和价值观——而非较好的教学方式——是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成绩全球第一的真正原因。
没有任何教学方式或政策可以使英国的文化退回到上世纪50年代。也不应该试图这样做。”——校长尼尔·施特罗尔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请问英国的高中课程跟中国的像么?英国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跟那个年级的内容比较像?难么???如果要选高数还要在提前预习么?
比中国简单. 考点比较多特别是pure maths, 但是没有任何变态的题目,要背的公式也不多。预习一下一些相关词汇吧,你的理科程度肯定会比本地学生高的。
为您推荐:
不难,跟中国初中毕业水平差不多,数理化基本等于高1水平吧,就是英文授课,你得适应一下,很多都是专有名词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04期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9.1【正文快照】: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一、课程设置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吉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张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30期
;[J];江苏教育;1965年02期
高耀明;[J];比较教育研究;1986年06期
马立;;[J];中学教师培训;1989年03期
文黎明;;[J];教育发展研究;1990年03期
姜茂发;高文兴;;[J];辽宁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刘晶夫;[J];成人教育;1996年Z1期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曹伟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丽徙;;[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丁玉贤;;[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林秋雁;侯泉林;;[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李英姿;叶安丽;陈志新;;[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令习;;[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邝孔秀;;[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杨昂岳;曾砥平;;[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鄢志娟;;[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唐斌;赵一标;;[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苗菊;高乾;;[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电子报;2009年
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校长
程彪;[N];文汇报;2010年
仝静海;[N];河北日报;2008年
李军;[N];江苏经济报;2001年
李姿松 刘强;[N];西藏日报;2010年
沈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李林 记者
冉昌龙;[N];自贡日报;2010年
申承银;[N];江苏教育报;2010年
新华社记者马晓春、本报记者翟启运;[N];人民日报;2002年
孙思;[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耀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袁长蓉;[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金捷;[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陈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杨蓉蓉;[D];复旦大学;2006年
卢亮球;[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黄秋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赵风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宏斌;[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红梅;[D];重庆大学;2009年
冉孟华;[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李波;[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吴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海燕;[D];西南大学;2007年
吴常红;[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王静;[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盈;[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胡海燕;[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杨井峰;[D];暨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历史课程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