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英语秀山新建了一个超牛B的高中,考清华北大的人很多,是不是哦?请知情人为我介绍一下!Thank you!!

[转载]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质的回归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璧山中学创建重庆市示范高中汇报材料
璧山中学创建于1907年,当时名为“璧山县官立预备中学堂”,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现璧中校址办学,2001年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现占地128.17亩,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教学实验设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双Ⅰ类标准。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学生2612人;在职教职工169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研究员1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4人,参加国家级骨干培训的3人、市级骨干培训12人,硕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班结业2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全校有6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6名教师获省市“优秀教师”称号,50多名教师获县“优秀教师”、“名教师”称号。
2003年,璧山中学正式启动了重庆市示范高中的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在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工作中,由县委王国富书记定点联系璧山中学。日,中共璧山县委以璧山委发[2003]28号文件的形式,作出了将璧山中学创建为重庆市示范高中的决定,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王国富为组长,县长丁洪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把璧山中学创建重庆市示范高中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2004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建设贷款实行政府贴息。三年多来,在市教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县教委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管理更加规范,教育质量快速提高,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重庆市示范高中评估重点指标》的要求,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队伍建设与名师工程”、“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办学特色与辐射作用”、“办学条件与持续发展”等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重庆市示范高中的要求,自查评分为285.5分。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基本含义:“为每一个学生”是指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指面向学生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的心智结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发展特长,弥补不足;还指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所有工作都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全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终身”是指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要做到教育学生一阶段,为学生成长考虑一辈子,为祖国建设负责一百年。“奠基”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奠定做人、做事及终身学习的基础。“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张扬,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对我校百年办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璧山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改为“璧山县官立预备中学堂”,宣告了璧山中学的诞生。在办学实践中,首任校长高凌霄就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放在了首位,要求学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现璧中校址办学,一代教育名流、硕学鸿儒郭沫若、晏阳初、陶行知、熊十力、许德珩、梁漱溟、黄炎培、徐悲鸿、叶圣陶、王云生、欧阳予倩云集璧中,他们在这块热土上举行学术演讲、亲自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提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因教育而光明”的教育理念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璧中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经常聘请社会名流到校进行学术演讲,组织各种社团,出版报刊,举办各种活动,为璧中的教育提供许多成功的范例,璧中的办学理念正是在继承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学理念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借鉴。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要彻底更新学生观,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可造就人才。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优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尊重、关爱、发展的权利。“全人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给我们中学教育提出的使命是使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和谐发展,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全面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全面育人观,充分发挥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学校要站在培养未来人才的高度,通过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与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是: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员”的,即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该是“全面”的,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智能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还应该是“全程”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中阶段的教育决不是大学的预科,它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只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课程内容的加深、加难以及量的加大。高中教育是学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准定向的教育。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个性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和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高中教育的性质应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的责任就在于要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奠定做人、做事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学校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成为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社会角色能力的奠基场所。
璧山中学的办学理念正是在继承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学理念精髓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在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关于“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并结合我校的办学传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认为,璧山中学的办学理念,一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四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璧山中学的办学理念。
(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
我们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征求了北京大学、西南师大、重庆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基础教育,学校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个办学理念恰好表达了这一思想。学生和家长也非常认同这一办学理念。因为这个办学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能以最大的爱心关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评价也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而在于孩子在学校能获得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个性人格、爱好特长、生命意识等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关注,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因而这一办学理念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还组织教职员工对“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进行反复的学习和讨论,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认识,教师们写出了研讨论文146篇。“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已经成为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共识。
(五)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为指导,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师生的追求目标,是我校师生的行动指南。在璧山中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代教师、上万学子,遵循这个办学理念,努力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将其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外化为师生的行为,细化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实践于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使璧山中学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支撑下,璧山中学把“建成高水平、高质量、特色鲜明,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现代化名校”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并由此形成了学校较为完善而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体系。
&&学校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发展目标——用三年打造基础品牌,建成市级示范高中;再用三年创特色品牌,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再用近五年创全国示范品牌,建成国内知名的中华名校,西部地区领先的学校。
学生发展目标——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和谐发展、个性飞扬。
教师发展目标——师德高尚、理念超前、博学善教、团结协作。
办学特色——军事体育。
校园精神——博览群书 、勇于探索、崇尚文明、追求健美。
校训——正心、明德、穷识、达体。
校风——尊师自强、勤奋多思、全面发展、学有专长。
教风——敬业、奉献、善教、自律。
学风——爱学、会学、博学。
领导作风——团结、进取、务实、廉洁。
教师形象——依法执教、敬业爱生、博学多能、为人师表。
学生形象——健康文明、勤学创新 。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生命线。学校以“重实践探索,倡科研自强,抓继续教育,助成名成家”的思想为指导,着重抓住“两个适应”,把握“两个着眼点”,实施“两大工程”,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1、“两个适应”:一要适应新时期对干部教师的要求,二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两个着眼点”:一要着眼于干部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二要着眼于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
3、“两大工程”:实施“135”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设一支团结协作、敬业廉政、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有现代管理水平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学校提出了建设一支“民主团结、廉洁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一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建立健全学校管理机构。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明确,高效运作,对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创造性。采取离职进修、外出短训、轮训和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学校领导班子职数12人,校级干部4人,中层干部8人,其中有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3人,结构合理,精干团结,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对学校思想政治领导和保障监督作用,加强了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引导领导班子树立“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三是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更加民主科学。2002年我校被重庆市教委、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工委命名为“民主管理示范学校”。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制定并认真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促学生成长”的校本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体制。多渠道、多层面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示范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为纽带,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建立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三结合的教育教学科研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逐渐形成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我们以塑师魂、锤炼师德为重点,在“提高”二字上下功夫。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度和奖惩制度,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结合起来。制定了“师德师风八不准”:即不准酒后上课,不准参加任何形式的赌博,不准索取或变相索取家长的钱财,不准在教室及周围使用通信工具,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侮辱学生的人格,不准以任何理由乱补课、乱购资料、乱收费,不准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学校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加强对教师执行“八不准”规定的监督和检查,公布了举报电话,并将检查情况纳入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对违反师德师风的人员,一经查实,实行一票否决,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评职、评先、晋级以及其他各种奖励全部取消。1997年学校被重庆市宣传部、市教委授予重庆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水平。
学校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已建成1000兆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教职员工已配备电脑,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培养了一批精于网络软硬件的教师队伍,还制定了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参与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基本做到办公无纸化、管理网络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定期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质课、公开课竞赛。教师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上课广泛使用教学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孙祖胜,王莉、周波等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大赛和课件制作中多次获奖,易凌鹰、唐桥、曾富杰、陈天永、陈俊等学生在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小学实践技能比赛中学组网页制作、重庆信息学奥赛等比赛中频频获奖。1999年我校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示范学校”。
4、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专业基本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悉两种以上的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抓好“六立足六引导”,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一是立足常规,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二是立足课堂,引导教师抓住优化教学过程这个重点不放;三是立足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引导中青年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四是立足“四课”制度,即高级教师的示范课,中级教师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新教师的考核课,引导教师争先创优敢于冒尖;五是立足教研组和备课组,引导教师注重发挥整体优势,集各家之长,不断丰富自己;六是立足校本兼顾校外,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教师们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每位教师每年都完成了规定的培训课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5、实施“两大工程”,建设名师队伍。
一是实施“135”青蓝工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校确定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制定了《培养青年教师制度》。具体实施“135”规划:“一年按期转正,三年出师,五年成为骨干。”在实施“青蓝工程”中,我校主要抓了“五子登科”:一是“结对子”,一帮一师带徒,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调来的教师,学校都要指派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导师,对他们进行为期3—5年的指导。二是“定尺子”,要求他们“三字一话”要过关,教学的基本环节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摸透,专业知识不出错,分配的工作要完成。三是“压担子”,每学期都要上一堂汇报课,参加一个课题研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开一门校本课。四是“指路子”,以学校的政治学习为平台,重锤铸师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打造教学技能;以年级组为纽带,打造教育的技能。五是“搭台子”: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赛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坛新秀、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二是实施“151”名师工程。即在二至三年内培养10名国家级知名教师,50名重庆市知名教师,100个县级和校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要求名师做到“五个一”:每学期上一堂示范课,发表一篇较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带好一个青年教师,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参编一本校本教材。学校现拥有研究员、特级教师、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奖的名教师7人,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获市教育行政部门奖、市赛课活动等级奖的名教师有45名。县级骨干、优秀教师59多人(附件一)。在打造“名师工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考察、学习,邀请教育专家到我校举行学术讲座。学校先后送出去105人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新课标培训;先后邀请中科院罗江教授,北大冯丹教授,清华大学熊家炯教授,教育专家、市教委钟型泰巡视,市教科院的专家李常明副院长等到校讲学,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打造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在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璧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整洁、规范、和谐、文明”为标准,全力打造“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和谐的人和自然环境,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学校加大投入,加快步伐,搞好硬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学校投入近3000多万元新建校大门、科技楼、学生食堂、校园“班班通”、塑胶运动场和天文台圆顶,购置了理化生仪器等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目前有室内体育馆一座,集篮球场、体操房、练功房、乒乓球室、1800个观众席位于一体。300m塑胶田径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内设足球场、环形跑道、跳远比赛场、跳高比赛场、铁饼实心球标准化比赛场。修建了标准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军体训练场等。为了改造校园环境,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和育人化,我校请了华西园林设计院和西南师大的专家对我校校园文化进行了专门设计并提供了实施方案,正准备按程序招标建设,尽力使校园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我校已获得重庆市绿色学校的称号。为进一步扩大现有的高中校园规模,学校准备将初中剥离。初步计划是购买“三所一队”(看守所、戒毒所、拘留所,武警中队)土地,以名校建民校的模式,改建为一所建制30个班、实行“四独立”、学校控股的股份制民办学校。目前,学校已将“三所一队”土地收购,只等县里对教育资源重组的方案出台后实施。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所有成员的行为都能体现文化氛围,学校提出了领导干部的行为要求、教职工的行为要求、学生的行为要求。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首先就要身正;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学高;要使学生学会生活,教师首先就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品位。教师要用自己崇高的师德感染人,要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凝聚人,要用自己出色的工作吸引人,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引导人。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都要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包含了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集邮作品展、个人才艺表演、寝室文化建设)、科技活动节,每月一次社团展示活动,每周一次年级文体比赛,每天的学生课外活动。学校已形成了多层面的育人阵地(名人名言、专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优良的“三风”(校风、学风、教风)。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和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全校所有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还大力发掘百年办学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并使之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自然生态和谐,尊师爱生、人际关系和谐,积极向上、心理和谐的“和谐校园”。我校李千白等老校长就十分重视“和谐校园”的建设,历届校长都重视加强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当地驻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年来我校一直得到了上级领导、教育专家、部队官兵、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厚爱,形成了和谐的发展环境。历届学校领导都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超的育人艺术、高尚人格魅力构建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新时期,我们继承了近百年积淀的宝贵的校园精神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使我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趋和谐。“和谐校园”有利于师生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了“博览群书、勇于探索、崇尚文明、追求健美”的校园精神。学校的精神文化丰富,为师生搭建起个性健康发展的宽广平台。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
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建立起学校党政为核心、政教处负责的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和育人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德育新格局,我校已经形成“四化”德育目标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亮点。
  (一)实施“四化”德育目标管理。
一是管理科学化。以我校独立承担的市级科研课题《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和《中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积极参加德育的课题研究,努力探索德育科学的内在规律,使德育更具有科学性;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德育总目标以及分层次目标,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抓起,循序渐进地搞好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使德育更具有实效性;采用以自主教育、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形式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体现德育的渗透性;采用包括网络在内的高技术手段,开设论坛,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使德育更具针对性。
&二是管理系统化。通过家长、学校、社区综合治理和德育基地建设,使育人渠道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育人系统;在校内建立学校党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团委会、学生社团等德育系统化组织;构架系统的校内育人渠道(业余党校、德育讲座、报告、心理辅导和讲座、主题班会、晨会、德育专项活动、文体活动、社团建设、学科渗透、环境育人等),开展德育系列活动,使德育更具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逐步形成了德育活动的系统化特色。利用以上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育人系统,加强对我校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教育、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校把业余党校和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我校中学生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事迹在1984年9月《人民日报》上刊载,重庆市教委德育处在2001年将“中学生党建研究”作为课题研究下发给我校。学校从2002年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办了“心语室”。每天晚上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并出版《心语》专刊,普及心理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是管理自主化。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孩子“学会学习”,更要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管理自主化或称主体化,即学生“自主管理”教育,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管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采取了组织培训—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的自主化教育模式,在学校的德育自主教育模式中涉及了“个人生活”、“社团活动”、“新型课程”、“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我校自主教育卓有成效,学生会、团委会及17个学生社团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将进一步把自主教育的精神和方法落实到素质教育中去,并且用“自主管理”对学生的生活作全方位的辐射。
四是管理制度化。我校通过对各部门、各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职员工人的德育要求和考核,实施“3344”工程。学校做到“三个一”,即:一月一次报告会,一期一个德育大型活动,一年一个德育研讨会;年级做到“三个一”,即一周一次德育活动,一月一次考核,一期一次德育论文评比;班级做到“四个一”,即一天一晨会,一周一班会,一月一总结,一期一评比;班主任做到“四个一”,即一天与一个学生谈心,一周开一次学生干部会,一月上一次德育公开课,一期撰写一篇德育论文。不断探索德育渗透新的教育模式,树立大德育观。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都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和网络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狠抓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学生自己的组织机构有学生会、团委会及下设的各部,分校级与班级二级管理层面。学生会、团委会是由学生组织成立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部门,旨在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处理事务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并加强他们参与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校内事务的管理。我校的学生会、团委会秉承着学校“博览群书、勇于探索、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校园精神,在管理和组织上充分培养了学生自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目前,学生的自主管理主要体现在纪律检查、维权活动、爱心基金、志愿者服务、学校建设、学生社团等六个方面。
一是开展纪律检查。作为学生自主管理最主要部分之一,纪律检查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纪检部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担负起了学校各项学生纪律检查的职责。检查的内容包括课间操、清洁卫生、寝室纪律、校牌佩戴、学生着装等学生行为规范。纪检部的有效工作使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者,更成为了学校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这种模式目前已全面应用到我校各类管理工作中。
二是开展维权活动。是学生对违纪行为进行评估,然后向学校提出对违纪的处理建议,使教育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应该承担起来的工作。同时,维权部还对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调解,让学生在维权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三是建立爱心基金。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学生会和团委会都要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募集来的钱款建立学校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每年3月“学雷锋活动月”,各部门、各社团、各班都自觉地组织起来开展献爱心、班级之间手拉手、同学之间心连心等互助活动。2004年,全校师生为开县井喷赈灾捐款6000多元。
四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我校的志愿者服务充分体现了璧中的特色,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学校,寝室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学校的倡导下,学生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参加寝室的自主管理。从寝室卫生到寝室文化,从清点人数到晚间执勤,所有的工作无不体现出了我校学生在自主管理上的优势。志愿者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学校的各个部门,如图书馆、校园环境、纪律检查等等。今年我校志愿者队伍从校内走向了校外,参加社区的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是参与学校建设。学生自主管理重要的工作是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学生定期和学校各部门进行联系,上传下达。在学校建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会的干部、干事们深入“问题学生”之中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给学校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很强的建议;学生会多次与校食堂负责人面谈,将通过学生调查收集到的情况反馈给食堂,给食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食堂进行整改后,终于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六是成立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在学生会、团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政教处和科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社团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发组织成立,自行建立章程制度,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目前,成立了青少年邮局、集邮协会、文学社、动漫社、环保社等17个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一些学生社团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璧山青少年邮局是西南地区第一家学生自主经营、自主服务的邮局。青少年邮局和集邮协会的事迹在《中国集邮报》、《重庆晨报》、浙江《中学生天地》杂志、北京《中国中学生报》、重庆《时代信报》、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等媒体上报道,其报道还被新华网、新浪网、《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很高的赞誉。文学社与动漫社出版了自己的刊物,环保社对学校的环境卫生进行维护,给学校的木本植物挂牌。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提高了自主管理能力,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
  (一)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德育大纲》为依据,以系统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关于开展素质教育课堂化教学模式系列实验的三年规划》,广泛发动各科教师建立并运用适合各自学科特点和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严禁随意增加课时,减少课堂空耗,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研究中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原则,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品质。通过“减负增效、面向全体、分类推进”的具体措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异步共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语文组特级教师巫正鸿同志,从八十年代就探索异步教学理论,开展学法指导,他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重点课题二等奖。化学组特级教师王树芬总结的“启发共享式”教学法,在全市中学化学界交流,有较大的影响。
2、加强课程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全面规划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
一是加强新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计划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学习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学校通过培训、督促、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现已开发出《中学军事体育》、《化学与生活》、《高中历史课堂精要》、《中学历史学习及解题方法》、《生物奥赛教程》、《中学生安全教育守则》等精品性的校本课程教材。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课教学。劳技教育系列课程在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增设生活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劳技课考核的合格率达到99%。现正在自编一套劳动技术方面的教材。四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实践课。做到以年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系列化(每学期至少两次),由学校组织的军训、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课系列化(每学期一至二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环保征文,连续三年均获一等奖。五是进一步建设隐型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创设良好人际关系环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大会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训,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教改实验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研究,充分体现了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长寿湖撤网天然养鱼调查报告》、《璧南河水质环保状况研究》、《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得市县级奖,成绩显著。
  (二)强化教育教学科研,提高科研水平。
1、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和课题管理工作。
学校建立了课题申报、审批和结题制度。教科处对各级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做到每个课题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课题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完善了课题管理网络。学校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市级以上课题由校主要领导负责,教科处组织实施;县级和校级课题由教科处负责并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则由年级组、教研组共同负责并组织实施,教科处管理。建立教育科研保障机制。学校给予教育科研专项经费,每年20万元左右。提供学习研究的必要条件,建立教育科研的检查、评价、奖励制度。依靠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理论指导,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2、大胆探索,成果显著。
学校狠抓课题研究工作,以“中学生健全人格研究”和“示范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等市级课题研究为龙头,鼓励、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参与国家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搞好校本教研,学校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行动研究作为教改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抓。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实际,以校为本,解决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成果。学校的重大科研课题,校长亲自设计,担任课题负责人和主研,带头研究(见附件二),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教师参加优质课、课件制作等竞赛,获奖150人次,其中市级奖47人次,县级奖103人次,撰写的论文获奖331人次,其中国家级9人次,市级34人次,县级288人次,参加编写的教育著作11部,发表论文92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17篇,市级73篇,有10多位教师出版了自己的专著。2002年被命名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我校近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学科竞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频频获奖,国家级奖217人次,市级奖351人次,县级奖1052人次(见附件三)。
近几年,我校克服了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的困难,升学质量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首肯。陈珑元、陈天泉、罗晶、范晓、王胜、周江等先后被北大、清华录取;升入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数量不断提高。其中,2003年高考,据重庆市招办发布的消息,我校文科重点升学率排名居全市第五名,文理科综合排名居重庆市59所重点中学中第八名;2004年高考,王胜同学以689分的成绩获重庆市理科第八名,王胜和周江双双被北京大学录取(见附件四)。
初中升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2003年我校270人参加联招考试,上联招线161人,上线率达60%;2004年我校280人参加联招考试,上联招线191人,上线率高达68.2%。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其他工作的突出成绩,我校荣获了重庆市九五立功奖等30多项市级以上综合奖励(见附件五)。
六、形成鲜明的军事体育办学特色。
学校在军民共建友好单位及军事体育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继承、发扬和创新,从而使军事体育成为了我校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
  璧山中学与部队有着渊源流长的关系。自从璧山有驻军以来,学校就开展了军事体育教育活动。抗战时期,璧中在教学中加授兵役课,在教学中开展军训活动。参加全县的童子军检阅,璧中分获女子组冠军和中学组冠军。1945年学校成立了学生从军优待基金委员会。日,璧中师生整队欢迎解放军入城,庆祝解放。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璧中同学们热烈响应政府号召,纷纷要求参军报国,经征召部门审查和选拔,璧中的一批决心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加入了军干校和部队,许多同学先后入朝作战,有的同学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地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1953年,学校成立了以黄继光、卓娅、马特洛索夫三位英雄命名的三个英雄班。1968年,解放军代表进驻璧山中学,主动派官兵到校指导学生军训工作,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当时,部队官兵在我校成立了三个军事训练小组,包括无线电发报组、无线电“搜狐”组(即无线电测向)、篮球训练组,并且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射击、投弹、队列动作、跨越障碍、野外宿营、长途拉练等军事活动,我校现在的篮球场位置就是当时开展实弹射击、投弹的场所。60年代末期,当时的驻璧部队首长李久龙(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就多次到学校作报告,80年代自卫反击战斗英雄、驻璧部队副团长山达等也曾多次到我校作报告,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校与驻璧部队是军民共建单位,部队一直无偿的派官兵到学校指导学生军训,对学生进行队列动作、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
学校在充分挖掘这一优良历史传统基础上,将军事体育打造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全面实施军事体育“1134”工程,将军事体育的课程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军人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为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实践“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
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军事体育教育领导班子。人员有县教委、县教研室、县文体局和学校的有关同志。学校聘请了市教委体艺卫国防教育处、市教科院、县文体局、县教委、县教研室、77136部队的有关同志担任军事体育特色学校的顾问,指导学校军事体育工作。
二是编写一套适合中学生的军事体育教材。我们编写了两本军事体育校本教材(高中、初中各一本),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处副处长王龙为该教材题序。该教材介绍的一般性军事常识有野外生存、救护与自救、地图的使用、防护等;军事技能有队列动作、射击、刺杀、障碍跑、军体拳、定向运动、无线电测向、生活能力教育等项目。校本教材由部队战士、体育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每期具体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由体艺组制定计划,与部队协商后报学校教务处批准,以班为单位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实施,原则上每期军事常识为两课时,军事技能为8—10课时。学生参加军事体育项目学习后,按学校体育教学有关规定进行学习评价,并由教师记载作为体育课学习的评价内容之一,纳入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
三是依靠三种力量搞好军事体育。在教育教学上充分依靠77136部队的支持;依靠有关专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依靠师生的广泛参与,从而使我校的军事体育运动得到蓬勃的发展。
四是把军事体育教育向四个领域延伸。我们把军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生活能力培养、品德心理教育等四个领域结合起来,使军事体育教育超越了体育与健康的表层,其文化与精神内化为同学们成长和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军事体育这个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对学生的国防和军事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国防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责任感;通过军训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尊师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敢于战胜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学生们将军事体育教育的精神主动的、积极的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以军人般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去克服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懒散、怕竞争、畏惧困难、协调配合差等缺点,增强了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学生寝室内务整理规范,集会整齐、就餐安静,学生日常行为具有军人风范。学校的学风淳正,校风优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军事体育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竞技体育的发展。2002年学校田径队获重庆市田径传校比赛男子团体第三名,2004年获女子团体第四名,2005年获女子团体第一名,2005年学校男子篮球队获重庆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第六名。近三年向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了41名学生。我校输送到市体工队张荣荣同学,2003年获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栏第三名,2003年获全国第五届城运会女子400m栏第三名,2004年获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栏第三名,2005年获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女子400m栏第二名,今年又入选中国大学生田径代表队,参加今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1997年,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3年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体质健康监测点校。
我校开展军事体育教学成效显著,得到了有关专家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学校将于6月3日举办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暨璧山中学军事体育现场会,展示我校军事体育特色教育的风采。
  七、充分发挥重点中学的示范辐射作用。
  (一)规范办学行为,起好示范作用。
依法治校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规范办学行为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提。我校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在办学过程中没有违法乱纪行为。在招生政策上严格执行市政府“三限”政策和市教委有关规定,做到了“一带头,三严禁”,即带头规范招生行为,严禁干扰和阻止学生自由填报志愿,严禁学校组织招生考试或提前预录学生,严禁招收已在其他学校就读而无正当转学或借读理由的学生。设置课程严格执行部颁标准,没有随意增减课程。
(二)加强对社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作为我县的第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我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各方面都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县内兄弟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有近30名优秀教师到县教师进修校为全县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组织教师送课下乡,到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去上课、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我校对口支援学校秀山民族中学全体行政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应邀来我校进行交流,讨论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支持问题;还有一些优秀教师在市级骨干培训班上课或作经验介绍。我校成功举办了市体育课间操改革现场会,展示了我校课间操改革的成果;承办了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应用观摩研讨会”,展示了我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成功举办了璧山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示范周”等各种展示培训会,推动了全县课程改革的开展。
&&&&(三)加强重点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
  近年来,我校与江津中学、永川中学、江北中学、铜梁中学、十八中、杨家坪中学、合川中学、大足中学、荣昌中学、巴县中学、江津二中、萱花中学等十多所兄弟学校亲密合作,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
  八、问题及差距
一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管理人员力量不足,现代化教育技术发挥的作用未实现最大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名师工程建设还不能满足一流学校的要求。教师中高级教师的比率偏低,研究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数量还太少,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也不多。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与一流的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学校已请专家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并正在按规划实施,但进展较为缓慢。
我们决心把创建示范高中的过程,作为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过程,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找出问题,认清差距,接受督查,虚心改进,把璧山中学办得更好,为打造优质教育,为促进璧山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深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有专家的指导,有全县人民的支持,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璧山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说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