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央视一科教(记录)片,里面有一片段是DNA在线粒体里dna转录翻译、翻译

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线粒体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人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位于细胞质中,是一套独立于核染色体之外的完整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是一个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其全长16569bp的序列可分为编码区和控制区两个部分。其中,编码区较为保守,共37个基因编码多种RNA和蛋白质。控制区变异率较高,根据其在基因组上的位置,通常将其分为三个区域:位于线粒体DNA链bp的高变1区(hypervariableregionⅠ,HVⅠ),位于73~340bp的高变2区(hypervariableregionⅡ,HVⅡ),以及位于340~576bp的高变3区(hypervariableregionⅢ,HVⅢ)。线粒体DNA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核DNA,线粒体DNA的优点在于:(1)在细胞中具有更高的拷贝数,在降解检材中特别是当核DNA无法得到完整分型时,线粒体DNA信息便显示出重要的利用价值;(2)由于经常暴露于各种氧化反应中[1],线粒体DNA的变异率比核DNA更高,由此产生的多态性能够为母系DNA比对提供依据,且部分多态性位点亦与地域人群进化相关;(3)线粒体DNA完全由母系遗传,不存在基因重组,故在母系亲属关系鉴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由于测序技术以及样本量有限等原因的限制,线粒体D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其高变1区和2区的DNA序列进行测序比对,但仅对线粒体整个基因组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会因信息不完整导致线粒体DNA鉴定结果无法判断甚至出现错误,从而削弱线粒体检测的识别能力,限制了其在法医DNA鉴定中的应用。
在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种高新技术如多重PCR、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测定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成为可能,而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已逐渐成为线粒体DNA检测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法医工作者能够方便地获得更全面的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在提高线粒体DNA检测识别率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样品来源信息。二代测序通过一个检测过程就能得到目前所需的所有信息,非常适用于微量检材的检验。有实验室对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能够提供除高变区外的单倍体类型,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样本mtDNA单倍群信息。更全面的单倍群信息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线粒体DNA异质性的假阳性率,同时还能够对组织特异性进行检测。Parsons、Coble等提出,相对于仅对高变区进行测序分析,对线粒体的全基因组测序比对能够明显提高线粒体DNA在人群中的分辨力。除此之外,线粒体DNA本身还包含有许多其它的信息。线粒体在体内作为能量供给站,其编码的基因包括呼吸链的相关蛋白、氧化磷酸化相关蛋白、部分rRNA和tRNA等。相对于控制区,编码区的变异率较低,编码区的序列能够提供样本来源有关的疾病信息,如有研究发现心肌病、肿瘤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与线粒体DNA序列突变有关。
1线粒体测序
线粒体DNA测序,主要有传统的Sanger测序法,以及以DNA合成为基础的二代测序方法。Sanger测序法是以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ideoxynucleotidetriphosphate,ddNTP)终止反应为基础的测序方法。近年来由于硬件的不断更新,亦能用于线粒体的全长测序,但由于其时间和成本均较高,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Sanger测序法仍是唯一符合法医学验证标准的测序法。二代测序,又称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它以DNA合成为基础,在多个片段同时复制时,通过检测每条DNA链复制过程中释放的离子转化成的电信号或者DNA新链掺入时释放的荧光信号而实现高通量并行测序。二代测序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线粒体基因组的高深度测序,相对经典Sanger测序法灵敏度更高。
1.1测序策略测序的策略根据测序目的以及测序平台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根据获得线粒体DNA方法的不同可将测序分为直接测序和间接测序。直接测序是指先通过DNA提取或扩增获得足够的线粒体DNA后对其进行测序。由于检材量的限制,直接提取得到的DNA量往往非常有限,通常需对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或探针捕获进行富集后测序。对于线粒体DNA16569bp全基因组的扩增,需使用多对引物进行分段扩增。有文献推荐使用65对引物或34个扩增片段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也有报道仅使用12对相互重叠的引物也能获得良好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扩增效果。由于法医鉴定中的检材大部分为降解检材,为了提高DNA的检出率,测序的策略应尽量采用较小的扩增片段,并且为避免扩增片段间的相互干扰,还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扩增子数目。对于线粒体DNA而言,因其序列包含较多高变位点,且存在与核染色体高度同源的序列,使得线粒体测序策略的选择有一定难度。Fendt等先将16kb长的线粒体DNA扩增为A、B两个约8.5kb长的片段,然后用48对测序引物对上述两个长片段进行测序。此方法适合于DNA质量较好的线粒体样本。Lyons等利用Sanger法对人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采用的是将16kb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在96孔板中分成8个扩增子进行扩增,然后再利用多个测序引物进行多重扩增,共将其分为135个片段来进行测序。此方法大大降低了核线粒体DNA(nuclearmitochondrialDNA,NUMT)的干扰,使得测序DNA起始用量降至50pg~1ng。间接测序是指先通过测序得到样品所有的DNA序列信息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线粒体DNA序列筛选出来。此方法很难进行质量控制,也极易受假阳性和核DNA的干扰。在二代测序方面,Mikkelsen等用二代测序平台对10个无关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检测,采用的是将整个线粒体DNA片段分为2个扩增子进行测序。Schonberg和Templeton等也是先将线粒体DNA分成2个片段进行特异扩增后,再用物理方法将其打断为适当大小的片段进行测序。此方法虽然可以减少其它非线粒体DNA的污染,但是如此大的扩增子在法医降解检材中很难扩增得到,而Templeton等在扩增片段前还利用探针捕获的方法对线粒体DNA进行富集,能够明显提高二代测序的数据质量。
1.2线粒体DNA异质性线粒体DNA的异质性,是指在同一个来源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同一位置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类型。现在的研究多认为异质性的产生跟瓶颈理论有关,且多发生在高代谢的组织上,如毛发等。线粒体的异质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度异质性(lengthheteroplasmy,LHP),另一种为点异质性(pointheterolasmy,PHP)。异质性的发生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同一组织来源,不同细胞间;同一细胞,不同线粒体拷贝间;同一线粒体中,不同线粒体DNA分子间。异质性的出现,为法医线粒体DNA鉴定带来一定挑战。但需要注意的是,异质性并非出现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必然之物。传统异质性的研究是通过Sanger法测序获得的,但通过Sanger法判断点异质性易受到引物或者异质点位置的干扰,且没有一个确定的异质性标准,灵敏度也较低;而利用二代测序的方法,能够得到整个线粒体DNA序列的异质性位点信息,并且由于是通过双向测序获得,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通过目前二代测序对线粒体DNA异质性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异质性的发生率要高于以往的研究结果,但到底是由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增加导致的假阳性还是由于异质性的确比之前认为的更易发生,以及如何将此方面研究应用于法医学实际案例,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除此之外,为了避免不完整测序造成的将可能的单倍型误认为变异,现在一些线粒体DNA数据库以全基因组范围的单倍群为基础。
2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应用研究
目前,已有多个实验室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由此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近年飞速增长,仅2014年增加约15%,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法医学中个体识别、亲属关系鉴定以及嫌疑的排除,临床医学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险因素的判断等。在衰老的机制研究中,人们也普遍认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与衰老有关。
2.1法医学应用早在新的测序方法出现前便有学者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全基因组测序相较于高变区的测序有更高的识别能力,但由于种种限制使得通过将编码区的SNP位点联合高变区测序成为全基因测序的替代,但这始终无法达到全基因组测序的高分辨率。新的技术出现后,许多学者便尝试将其用于法医学的研究,包括Loreille等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对高度降解的未知名骨骼样本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King等对2014年英国出土的怀疑为理查三世的尸骨进行了鉴定,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和表观遗传SNP相关位点的联合应用确认该遗骨确为理查三世。其中线粒体就是采用DNA杂交捕获后的长片段扩增,在二代测序平台上获得全基因组数据,并得到了完美比对结果。另外,因为对于一些稀有的疑似单倍型的判断依赖于准确的人群调查,已有的数据大多仅基于非编码区的数据,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认识发现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分析更全面和准确,Just等便用高通量的Sanger测序法对3个民族588个美国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将来的全基因组比对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支持。除此之外,Bouhlal等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辅以一代验证对一对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低频率的不同的异质性位点,但考虑到核DNA的干扰,且该实验也缺乏不同年龄段的参考数据,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2线粒体相关疾病由于线粒体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其变异极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将线粒体单倍群与一些相关疾病,如白血病、Ⅱ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类型是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由于全基因组检测技术的普及,使得线粒体基因的功能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Atilano等使用了分子克隆和线粒体全基因测序的方法,确认了不同单倍群对甲基化的差别调控影响了炎症反应。另外,Zaragoza等利用全测序分析的方法对母系遗传的心肌病病人进行线粒体测序,发现了更多与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
2.3衰老机制氧化应激是人体衰老的分子机制之一,当细胞出现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氧化应激的累积。现在认为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作为强氧化剂对细胞的老化有重要的作用,线粒体作为细胞内重要的产生活性氧的器官便在衰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发生的变异也明显增多,目前也尚未明确是由于衰老导致的变异还是由变异造成的衰老,许多实验也能明显观察到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也随之增加[35]。新的技术为线粒体全基因的变异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线粒体和核DNA的联合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否将线粒体全基因的变异与死亡年龄推断联系起来应用于法医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能够为法医学线粒体DNA鉴定带来许多极具吸引力的新应用。虽然已有不少关于基于二代测序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应用的尝试,目前还没有能够广泛适用于法医学微量DNA检验的解决方案,既保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兼具高度灵敏性。另外,线粒体的全基因组分析要求对线粒体DNA数据库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前一些线粒体单倍型相关的数据库,如PhyloTreebuild16,已经进行了全基因组范围的单倍型的补充,仍有许多相关的工作需进一步探索和累积。
作者:姚岚 李万水 胡兰 徐珍 单位: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法医遗传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医科大学线粒体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法医学鉴定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法医学鉴定论文相关文章[高中生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高中生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分别是什么?
它们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还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内??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里面有核糖体和酶等,可以自主转录和翻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线粒体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PCR技术比较
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PCR技术比较
  DNA复制(细胞内复制)转&&&&&& 录翻&&&&&&&& 译PCR技术(体外DNA复制技术)概念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DNA分子首先解开双链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K|S|5U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K|S|5U细胞质(核糖体)K|S|5U体外原料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4种游离核糖核苷酸K|S|5U20种游离氨基酸K|S|5U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模板DNA分子中的两条链DNA中的一条链K|S|5UmRNA K|S|5U目的基因(或目的基因的两条链)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连接酶)K|S|5U(解旋酶、RNA聚合酶等不要求氨基酰tRNA合成酶、氨肽酶等K|S|5U耐热DNA聚合酶(Taq酶)能量ATPATPATP不需要ATP,能量来自外界加热过程1、解旋:在解旋酶作用下,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解开双螺旋;2、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模板链上,并使脱氧核苷酸之间过磷酸二酯键连接;3、沿着模板链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两个一模一样的DNA分子。1、解旋:在解旋酶作用下,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解开双螺旋;2、以解开的一条DNA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配对,3、核糖核苷酸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RNA(mRNA,tRNA,rRNA )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从起始密码子(AUG)开始翻译。tRNA一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另一端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两氨基酸间形成肽键。核糖体继续沿mRNA 移动,每次移动一个密码子,至终止密码结束,肽链形成1、变性:即加热至高温使得目的基因的双链打开(解旋,但不需要解旋酶);2、退火 (复性):降温使得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与引物结合;3、延伸:在Taq酶的作用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脱氧核苷酸之间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新链。重复上述三步,就能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模板去向复制后,模板链与新形成的子链形成双螺旋结构转录后,模板链与非模板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分解成核糖核苷酸扩增后,模板链与新合成的子链形成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目的基因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转录一条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翻译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1、半保留复制;2、快速大量复制产物形成两个完整的DNA分子三种单链RNA蛋白质(多肽链)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目的基因二、在基因过程的各种检测和鉴定:1、标记基因:为了检测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2、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到染色体DNA上(工具:基因探针)3、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工具:基因探针);& 4、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mRNA是否翻译出蛋白质;5、鉴定:个体水平鉴定:比如抗虫实验。
24小时热点遗传的物质基础——DNA复制,转录,翻译
遗传的物质基础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概念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遗传物质的本质人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二)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1.在细胞质遗传中,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是 (
)A.细胞质基质
B.细胞核基质
D.线粒体2.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某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是(
)(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A.外壳内含35S和32S,核芯内只含有32PB.外壳内只含有32S,核芯内只含有32PC.外壳含35S和32S,核芯内含32P和31PD.外壳内只含32S,核芯内含有32P和31PDD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结果)有32P标记的DNADNA 有32P标记无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35S标记的蛋白质(三)遗传物质的特点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
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DNA分子的结构5种元素→3类物质→4种基本单位→2条链→1种结构1、元素组成:C、H、O、N、P等2、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4种)3、核苷酸的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概念:2、场所:3、时期:4、条件:5、复制过程:6、复制特点:7、复制的精确性:8、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三、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模板:原料:能量:酶:DNA的两条链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G、C、T)ATP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边解旋边复制(2)半保留复制使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了连续性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原核生物的拟核和质粒解旋→合成→延伸和盘绕解旋酶催化解旋: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利用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进行)复制: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配对母链(旧链)子链(新链)复制后的DNA:同时进行38.(6分)细胞分裂间期是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物质积累的过程。(1)在DNA的复制过程中,DNA在
的作用下,双螺旋链解开成为两条单链,并以每一条单链为模板,采用
复制方式合成子代DNA分子。(2)某基因中的一段序列为……TAT GAG CTC GAG TAT……,据下表提供的遗传密码推测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3)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从间期进入前期,除了核膜、核仁消失外,在显微镜下还可观察到
的出现。规律:亲代DNA分子经 n 次复制后,所需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R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a (2 n-1),其中 a 表示模板的碱基数,n 表示复制的次数。1.图中一、二、三表示DNA复制的过程①一表示______,这一过程中,DNA分子在______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的长链开始______。②二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条母链在一些______ ______的作用下,链上的碱基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周围环境中游离的__________________来配对.③三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旋解旋酶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配对解开DNA聚合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脱氧核苷酸形成两个新的DNA分子3
基因的功能(1)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即传递遗传信息(2)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分子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即表达遗传信息(基因的表达)1、转录2、翻译(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的结构、种类和功能(1)RNA的结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核糖通常呈单链,1、转录(1)场所 :细胞核(2)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
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3)过程
RNA聚合酶将基因解开螺旋 ,一条链为模板
配对,合成RNA,酶脱落下来,两条链重新螺旋2、翻译(1)场所:细胞质(2)概念 :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
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3)密码子
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真核细胞中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细胞核复
物遗传信息细胞核细胞质DNA两条链基因的一条链信使RNA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2个相同的DNARNA蛋白质(多肽)传递表达表达蛋白质(性状)DNA(基因)RNA翻译(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五条线路DNA—DNA:DNA—RNA:RNA—蛋白质:RNA—RNA:R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细胞质中核糖体的翻译过程。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个别病毒的逆转录过程四、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结构蛋白功能蛋白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结论1病例三:白化病控制酪氨酸酶基因异常例: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同一株水毛茛的叶子基因组成相同吗?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它的叶生长在水中呈丝状,长在水面上呈扁片状,水毛茛叶的这种性状变异说明(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B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重组C. 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变异D.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请构建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关系的概念图细胞代谢基因酶的合成蛋白质结构性状控制控制控制1、填写下表DNA双螺旋AGGCCGUCTCA2、已知某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顺序是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
)A、缬氨酸(GUA)
B、组氨酸(CAU)C、酪氨酸(UAC)
D、甲硫氨酸(AUG)A3、一条多肽链在有5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信使RNA的DNA分子至少要有碱基(
)A、1500个和1500个
B、500个和1000个C、1000个和2000个
D、1500个和3000个D4、已知一段信使RNA上有12个A和G,该信使RNA上共有30个碱基。那么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应有C和T多少个 (
D、30个D5、某生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上有2n个基因,DNA含量为6.4C(单位)。则该生物肝细胞的染色体内含有基因数和DNA含量为(
)A、n和3.2C
B、2n和6.4CC、2n和3.2C
D、4n和12.8CB6、人的胰岛素基因和得以表达的胰岛素基因依次位于(
)A、体细胞、胰岛细胞中
B、胰岛细胞、体细胞C、均位于胰岛细胞中
D、体细胞、肾小管细胞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a转录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